《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学习心得

摘要:本文根据自动控制原理的课程特点,结合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教学现状,在总结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遵循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结合matlab在控制领域的潜在教学功能,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两方面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利用教学软件的优势尽力将“难学”变成“易学”,使学生真正理解学习《自动控制原理》这门课程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自动控制原理 课程改革 matlab

1前言

自动控制原理是电气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该课程一方面理论性强,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内容多学时少、课堂信息量大,使学生对教学内容难以及时进行有效地消化,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另一方面实践性综合性比较强。自动控制原理内容覆盖面比较广,要求学生有比较高的数学计算能力,电气类的工科学生不能只停留在数学层面上理解,而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熟练掌握控制理论的基础知识,加强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课程建设过程中的关键。因此,结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提出了几点建议。

2理论课改革

2.1教学方法改革

对于这门难度很高的课程,教学时应注重概念,弱化计算。只有

掌握了基本的概念,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学生才有进一步自我深化的可能。而同时感性认识获得的方法莫过于实际的例子。例如:在第一章基本概念中讲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定义和组成的时候,首先需让同学们明白系统的控制过程,因此我分别举了一个人工水位控制系统和自动水位控制系统来对比讲解。由于比较贴近生活,同学们对于这个人工系统的自动运行原理基本都能自发自然的理解,所以稍加引导,就很容易理解控制对象,被控量,给定值,反馈元件,执行机构等概念。

2.2教学内容的改革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是理论性较强、概念深的课程,学生普遍反映难学。我们将自动控制原理内容系统化、模块化、最优化,以解决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我们按其理论涉及领域,分为经典线性理论、非线性理论、采样系统和现代控制理论四个模块;按其研究的基本问题,将其分为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性能分析和系统的综合设计三个基本问题;按其课程的本质而言,直接分为控制系统的特性分析方法和控制器的设计理念。例如,采用了以建立基本概念和掌握基本技能够用为度的知识论述深度原则。基于现代计算机辅助分析设计技术大量应用的现状,减低了系统人工分析部分的比例和重心,节约课时,提高授课效果。

2.3强化启发式教学,搞好创新教育

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都是按照教材的自然顺序按部就班地进行讲解,并且课堂授课中,教师需在黑板上做大量的数学分析推导,

画大量的曲线,因此课堂教学往往是索然无味的公式推导、定理证明和手工绘图。在教学中,要改变多年来较为死板的授课方式,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发挥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启发式教学,由浅入深。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布置思考题和预习的形式,要求学生课前充分准备,由学生上台讲述有关内容,既考察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理解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述能力,同时,还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为了避免教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的出现,应采用了讨论课的形式,进行教学互动,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为了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一改传统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更注重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来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在获取书本知识的同时,其思维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教学过程中掌握好教学节奏,合理的留取学生思考的时间,就能真正的实现教与学的互动,充分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4注重对学生进行系统化、工程化概念的强化

例如有意识地在教学中特别加强加深有关系统数学模型内容的讲述,深入浅出地介绍多种机电、热力、液力系统的数学模型的推导过程和结果,使学生能更多更分地了解到一些控制问题的实际工程背景。

2.5改革考核方式

为了使得学生能够在学好理论的同时将其运用到实际中,激发兴趣,强调过程考核,并且提高考试成绩和及格率,突出教学重点,对这门课实施考试改革以配合教学改革[2]。通过考试改革可以带动教学改革进程,构建融会贯通、紧密配合、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检查教学效果,在一些章节后组织编排综合型的题目,让学生以小论文的形式提交,将其成绩记录到期末总成绩的平时成绩中。这门课的教学内容可以分成两大部分内容的研究:前三章为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偏重经典理论的研究;后两章为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偏重工程实际应用。针对这样的内容特点,安排两次大作业,让学生对一个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从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方法入手分析系统的稳态过程和暂态过程。大作业成绩也记录到期末总成绩的平时成绩中。最后卷面成绩折合成60%,平时成绩占40%。

3实验课教学改革

3.1将matlab应用于虚拟实验中

《自动控制原理》是电气专业学生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各高校对该课程实验设置与投入都给予了高度重视。但是,其硬件实验存在着实验设备易损、实验结果不稳定等问题,如何让学生直观、便捷地了解《自动控制原理》的基础知识,准确、方便地从实验结果中进行推理是实验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虚拟实验是现代实验教学的发展模式,它有效地补充和完善了传统实验,缓解了实验设备不足和滞后等问题。近年来matlab在

《自动控制原理》虚拟实验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matlab包含了进行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所必须的工具箱函数,可以分析连续系统,也可以分析离散系统,并可以进行极点配置控制器设计和最优控制系统设计等多项操作。现以连续系统中的时域分析法、频域分析法及根轨迹分析法为例介绍。

基于matlab开发的虚拟实验仿真系统,具有方便、直观、便捷、不易损坏、操作简单等优点。根据实验要求,利用matlab软件建立的虚拟实验仿真系统,实现了人机交互,通过对相关参数的设置,成功地对控制系统进行仿真,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为学生学习和实验带来便利,使学生能够更为深刻地理解自动控制的基础理论,达到很好的实验效果。这种虚拟实验系统有效地发挥了现有各种信息化教育资源的优势,优化了资源配置,便于实现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

3.2设立开放实验室

采用设立开放实验室,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实验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已有的实验设备,增强动手能力。目前开放实验室内容还在继续完善中,已有包括多种电机控制、单容水箱模型、液位综合实验、机器手模型、简单飞行器控制模型等实际系统的模型。学生们可以利用这些模型来检验和巩固自己课堂中所学的系统分析以及系统设计的方法。

4、结束语

在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建设过程中,这些建议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

习自动控制原理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虽然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但仍需在今后的教学中作进一步的探索与改进。

参考文献:

[1]李春卉,苏欣平,周京京. 浅谈“自动控制原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 中国电力教育, 20xx(22): 105-106

[2]王艳.自动控制原理教学方式考试形式与实验的改革[j].电气电子教, 20xx(4):72

 

第二篇:《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

20##级电子科学与技术

我是一名电子科学类的学生,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要求我们能在电子信息处理、电子系统与通信方面从事产品设计、制造、调试和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加之自己对这些的兴趣,因此有必要学习自动控制原理这门课程。大学的需要我们做的更多的是自学、会学,比如一门课程要把握这门课的整体框架,即这门课多的灵魂所在,毕竟我们学的东西很多,如果不每天使用这些,一段很长的时间以后我们又能够记得多少呢,把握一门课的整体框架很重要;还有就是要培养自己快速学习的能力,这个世界有很多东西要学,我们所处的IT 行业新知识的更新速度更是飞快,以后在工作岗位上的许多知识技能都要从头开始,一个人最大的竞争优势就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应有的技能……

没有上课以前我所认为的自动控制原理就是讲一些自动控制的某些方法,等接触到这门课程才发现这门课程用到了还多的方面的基本知识,深入了解之后才知道这门课程讲的是一些控制原理的一些原理,自动控制原理的思路,一些数学模型,以及线性系统的分析……

本书的第一章对自动控制原理做了一个概述,正如老师所讲,学一门课程要先了解这门课程的整体结构,反馈控制的基本思想、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就是本书的重点,其基本原理是取被控量的反馈信息,用以不断地修正被控量与输入量之间的误差,从而实现对被控对象进行控制的任务。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经典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两套理论的建模、分析与综合等。这就是本书的整体框架。

接着开始讲的就是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的主要内容,主要讲述了控制系统的实域数学模型、复数域数学模型、结构图与信号流图,此外,还列举了一些具体的建模实例,第三章讲的就是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首先应掌握典型的输入输出信号,以及什么是动态和稳态过程以及它们的性能。重点是线性连续系统的动态过程分析。一阶系统的分析是指一阶微分方程作为运动方程的控制系统,需要掌握的内容是一届系统对典型输入信号的输出响应。二阶系统是指以二阶微分方程作为运动方程的控制系统,以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为例,分别研究了欠阻尼的单位阶跃响应,临界阻尼,过阻尼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劳斯稳定判据是根据所列劳斯表第一列系数符号的变化,去判别特征方程式根在S 平面上的具体分布,过程如下:

1 如果劳斯表中第一列的系数均为正值,则其特征方程式的根都在S 的左半平面,相应的系统是稳定的。

2 如果劳斯表中第一列系数的符号有变化,其变化的次数等于该特征方程式的根在S 的右半平面上的个数,相应的系统为不稳定。之后讲的是线性系统的稳定误差分析计算,主要讨论了线性控制系统由于系统结构,输入作用形式和类型所产生的稳态误差,其中包含有系统类型域稳态误差的关系,同时介绍定量描述系统误差的静态误差系数法。

然后我们讨论了线性系统分析方法的根轨迹法,由于是图解方法,所以使用起来更加简便,所谓根轨迹就是指开环系统某一参数从零到无穷时,闭环系统特征方程的根在S 平面上变化的轨迹。首先我们应先根据闭环传递函数方程求出特征方程的根,然后令开环增益K 从零开始到无穷,利用数学上的解析方法求解出闭环节点的全部数值,将这些数值标注在S 平面上,并连成光滑的粗实线。绘制根轨迹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分析系统参数对特征根的影响。不同参数会导致特征根不同,也就是在特征根在根轨迹上的位置不同,

1.只要绘制的根轨迹全部位于S 平面左侧,就表示系统参数无论怎么改变,特征根全部具有负实部,则系统就是稳定的。

2.若在虚轴上,表示临界稳定,也就是不断振荡

3.假如有根轨迹全部都在S 右半平面,则表示无论选择什么参数,系统都是不稳定的。

根轨迹法的基本任务在于:如何由已知的开环零、极点的分布及根轨迹增益,通过图解的方法找出闭环极点。一旦闭环极点被确定,闭环传递函数的形式便不难确定,因为闭环零点可由式直接得到。在已知闭环传递函数的情况下,闭环系统的时间响应可利用拉氏反变换的方法求出,或利用计算机直接求解。开环系统的根轨迹增益与开环系统的增益K 之间仅相差一个比例常数,这个比例常数只与开环传递函数中的零点和极点有关。根轨迹增益(或根轨迹放大系数)是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的分子﹑分母的最高阶次项的系数为1的比例因子。利用根轨迹我们可以求出系统的稳定性,系统的稳态性能,系统的动态性能等。绘制根轨迹的相角条件与系统开环根轨迹增益K 值的大小无关。即在S 平面上,所有满足相角条件的点的集合的构成系统的根轨迹图。即相角条件是绘制根轨迹的主要依据。绘制根轨迹的幅值条件与系统开环根轨迹增益K 值的大小有关。即K 值的变化会改变系统的闭环极点在S 平面上的位置。在系数参数全部确定的情况下,凡能满足相角条件和幅值条件的S 值,就是对应给定参数的特征根,或系统的闭环极点。由于相角条件和幅值条件只与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有关,因此,已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便可绘制出根轨迹图。绘制根轨迹的法则在总结里就不在列写,主要是书上都有,此小结主要写自己的感悟。

最后讲述了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法,由于控制中的信号可以表示为不同频率正弦信号的合成,应用频率特性研究系统的经典方法就是所谓的频域分析法。频域分析法是应用频率特性研究线性系统的一种图解方法。频率特性和传递函数一样,可以用来表示线性系统或环节的动态特性。建立在频率特性基础上的分析控制系统的频域法弥补了时域分析法中存在的不足,因而获得了广泛的应用。所谓频率特性,是指在正弦输入信号的作用下,线性系统输出的稳态响应。接下讨论的是频率特性的图像表示法方法主要有三种,即极坐标图、对数坐标图和对数幅相图。

本总结报告到此结束了,在此祝愿老师心想事成,工作顺利。

 

第三篇:《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学习心得

摘要:本文根据自动控制原理的课程特点,结合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教学现状,在总结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遵循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结合matlab在控制领域的潜在教学功能,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两方面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利用教学软件的优势尽力将“难学”变成“易学”,使学生真正理解学习《自动控制原理》这门课程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自动控制原理 课程改革 matlab

1前言

自动控制原理是电气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该课程一方面理论性强,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内容多学时少、课堂信息量大,使学生对教学内容难以及时进行有效地消化,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另一方面实践性综合性比较强。自动控制原理内容覆盖面比较广,要求学生有比较高的数学计算能力,电气类的工科学生不能只停留在数学层面上理解,而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熟练掌握控制理论的基础知识,加强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课程建设过程中的关键。因此,结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提出了几点建议。

2理论课改革

2.1教学方法改革

对于这门难度很高的课程,教学时应注重概念,弱化计算。只有

掌握了基本的概念,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学生才有进一步自我深化的可能。而同时感性认识获得的方法莫过于实际的例子。例如:在第一章基本概念中讲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定义和组成的时候,首先需让同学们明白系统的控制过程,因此我分别举了一个人工水位控制系统和自动水位控制系统来对比讲解。由于比较贴近生活,同学们对于这个人工系统的自动运行原理基本都能自发自然的理解,所以稍加引导,就很容易理解控制对象,被控量,给定值,反馈元件,执行机构等概念。

2.2教学内容的改革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是理论性较强、概念深的课程,学生普遍反映难学。我们将自动控制原理内容系统化、模块化、最优化,以解决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我们按其理论涉及领域,分为经典线性理论、非线性理论、采样系统和现代控制理论四个模块;按其研究的基本问题,将其分为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性能分析和系统的综合设计三个基本问题;按其课程的本质而言,直接分为控制系统的特性分析方法和控制器的设计理念。例如,采用了以建立基本概念和掌握基本技能够用为度的知识论述深度原则。基于现代计算机辅助分析设计技术大量应用的现状,减低了系统人工分析部分的比例和重心,节约课时,提高授课效果。

2.3强化启发式教学,搞好创新教育

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都是按照教材的自然顺序按部就班地进行讲解,并且课堂授课中,教师需在黑板上做大量的数学分析推导,

画大量的曲线,因此课堂教学往往是索然无味的公式推导、定理证明和手工绘图。在教学中,要改变多年来较为死板的授课方式,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发挥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启发式教学,由浅入深。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布置思考题和预习的形式,要求学生课前充分准备,由学生上台讲述有关内容,既考察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理解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述能力,同时,还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为了避免教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的出现,应采用了讨论课的形式,进行教学互动,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为了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一改传统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更注重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来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在获取书本知识的同时,其思维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教学过程中掌握好教学节奏,合理的留取学生思考的时间,就能真正的实现教与学的互动,充分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4注重对学生进行系统化、工程化概念的强化

例如有意识地在教学中特别加强加深有关系统数学模型内容的讲述,深入浅出地介绍多种机电、热力、液力系统的数学模型的推导过程和结果,使学生能更多更分地了解到一些控制问题的实际工程背景。

2.5改革考核方式

为了使得学生能够在学好理论的同时将其运用到实际中,激发兴趣,强调过程考核,并且提高考试成绩和及格率,突出教学重点,对这门课实施考试改革以配合教学改革[2]。通过考试改革可以带动教学改革进程,构建融会贯通、紧密配合、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检查教学效果,在一些章节后组织编排综合型的题目,让学生以小论文的形式提交,将其成绩记录到期末总成绩的平时成绩中。这门课的教学内容可以分成两大部分内容的研究:前三章为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偏重经典理论的研究;后两章为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偏重工程实际应用。针对这样的内容特点,安排两次大作业,让学生对一个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从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方法入手分析系统的稳态过程和暂态过程。大作业成绩也记录到期末总成绩的平时成绩中。最后卷面成绩折合成60%,平时成绩占40%。

3实验课教学改革

3.1将matlab应用于虚拟实验中

《自动控制原理》是电气专业学生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各高校对该课程实验设置与投入都给予了高度重视。但是,其硬件实验存在着实验设备易损、实验结果不稳定等问题,如何让学生直观、便捷地了解《自动控制原理》的基础知识,准确、方便地从实验结果中进行推理是实验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虚拟实验是现代实验教学的发展模式,它有效地补充和完善了传统实验,缓解了实验设备不足和滞后等问题。近年来matlab在

《自动控制原理》虚拟实验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matlab包含了进行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所必须的工具箱函数,可以分析连续系统,也可以分析离散系统,并可以进行极点配置控制器设计和最优控制系统设计等多项操作。现以连续系统中的时域分析法、频域分析法及根轨迹分析法为例介绍。

基于matlab开发的虚拟实验仿真系统,具有方便、直观、便捷、不易损坏、操作简单等优点。根据实验要求,利用matlab软件建立的虚拟实验仿真系统,实现了人机交互,通过对相关参数的设置,成功地对控制系统进行仿真,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为学生学习和实验带来便利,使学生能够更为深刻地理解自动控制的基础理论,达到很好的实验效果。这种虚拟实验系统有效地发挥了现有各种信息化教育资源的优势,优化了资源配置,便于实现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

3.2设立开放实验室

采用设立开放实验室,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实验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已有的实验设备,增强动手能力。目前开放实验室内容还在继续完善中,已有包括多种电机控制、单容水箱模型、液位综合实验、机器手模型、简单飞行器控制模型等实际系统的模型。学生们可以利用这些模型来检验和巩固自己课堂中所学的系统分析以及系统设计的方法。

4、结束语

在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建设过程中,这些建议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

习自动控制原理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虽然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但仍需在今后的教学中作进一步的探索与改进。

参考文献:

[1]李春卉,苏欣平,周京京. 浅谈“自动控制原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 中国电力教育, 20xx(22): 105-106

[2]王艳.自动控制原理教学方式考试形式与实验的改革[j].电气电子教, 20xx(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