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达标考试

笔试。公共试题:主要考查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的基础理论,课标解读及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相关内容。

学科专业知识:主要考查本学科应掌握的专业知识,本学科本学段课程标准的有关内容、教材内容以及与教材内容紧密相关的拓展性内容。①对学科教学的价值取向和特有思想方法及学科能力要求的考查。②对学科知识框架的理解和把握,对课程标准、教材以及相关知识内容的认识和理解的考查。③对教材中重难点知识、重难点实验、重难点问题的准确理解和把握的考查。④对高考、中招命题思路和方向的理解和把握的考查。⑤对学科相关知识的综合分析运用能力的考查。学科教学设计:以任教学段教材中某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为素材,考查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评价设计、板书设计、作业设计等几项内容。教学设计要和课标细化解读有机融合。具体要求如下:①按照课标细化解读的有关要求,科学设置学习目标。学习目标要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测评,三维目标要自然融合。②教学过程环节预设要和学习目标相对应,明确学习目标的落实途径。③要明晰学习目标达成的评价方法,并把评价方法落实到教学过程的相应环节中。

推进道德课堂建设,任何一位学科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八大教学素养:

一是回答好三个问题。任何一位学科教师、任何一节课都必须回答好三个问题:(1)你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教师要回答的是学生的课堂学习目标问题: 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2)你怎样把学生带到哪里?教师要回答的是学习策略和学习过程问题。(3)你如何确信你已经把学生带到了那里?

二是具备三种基本能力。即设计教学的能力(编写学习指导书、编制导学案)、实施教学的能力(构建课堂生态)、评价教学的能力(达标测评、跟踪发展)。设计教学的能力是基础,实施教学的能力是关键,评价教学的能力是保障。

三是把握三个前提。即把握学科思想、掌握学科知识体系、明确学科课程目标。把握不好这三个前提,教学设计就无从谈起。

四是做到三个读懂。即读懂课标和教材(学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不懂得“课堂,究竟是谁的?”,既是师道问题,又是师德问题。

五是完成六个转变。即教师变学长、讲堂变学堂、教室变学室、教材变学材、教案变学案、教学目标变学习目标。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来思考教学,既是新课程的要求,又是师道的要求。

六是明确课堂方向。课堂教学,要有效的落实三维教学目标,避免教学目标的虚化;。

七是解读课程标准。细化解读课程标准,整合教材(学材),科学设置课堂学习目标,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标志;

八是构建道德课堂生态。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推进课程就是为了更好的实现文化的传承。 推进道德课堂建设的十大行动策略

一是“让教学回家”,即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少教多学”。

二是编制导学案(教学指导书、学案、调节教学案、学习卷)。

三是实施分组合作学习。围绕学习小组构建“动车组”系统,同质异组,异质同组,组内结对。实现“兵教兵、兵练兵”。

四是实施“独学、对学、群学” 三种基本学习方式。

五是抓好“课前、课中、课后” 课堂三段,即构建“大课堂”概念。

六是建构具体的课堂流程:“先学、展示、反馈”。流程承载着规律。“先学、展示、反馈”是课堂教学的一般规律。

七是重视“先学”。先学,是课堂教学的起点。没有充分的先学,就没有精彩的展示。先学,是一条教学规律,不是可用可不用的教学方式,与传统的“预习”有着本质的区别。

八是突出“展示”。突出学生的“展示性”学习,主张人人参与,个个展示。展示,是解决学生学习内驱力的金钥匙。

九是强调“反馈”。抓好对子之间反馈、小组长组织反馈和课代表对本节课全体学情反馈,每一位学生通过整理学案,完成个人自我修复。

十是制定评课标准,即评课三看:看状态,学生的学习情绪和状态;看过程,学习即经历体验,缺少过程就没有学习;看成果,让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成为学生人格健全和发展的过程。

郑州市中小学教师学科课程纲要编制指导意见

《课程纲要》是学科教师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学材、校情、学情编制的、体现学科各种课程元素的计划大纲,是一种规定时间内的课程计划。编制《课程纲要》,就是对一个学期或一个模块、一个单元所要实施的教学进行整体设计,也就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对一定时期内的学习内容进行整体规划,研究和分析教与学中所涉及到的各方面因素。编制和使用学科《课程纲要》,有利于教师整体把握课程实施的目标与内容,有利于教师审视、满足课程实施的所需条件,有利于学生明确所学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内容框架,有利于学校开展课程审议、管理与评价。

《课程纲要》的构成要素包括:

(一)一般项目:学校名称、课程类型、设计教师、日期、适用年级、课时。

(二)课程元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三)所需条件:为顺利实施该课程所需要的条件。

课程目标:是课程的灵魂。制定目标的依据是对课程标准的分解和对学生的研究、对学材及其他教学资源的分析。具体要求是:全面、适当、清晰;目标要涉及三个维度,特别是认知要求。

课程内容:是指依据课程目标对学材的内容及相关的资源进行一定的选择与组织,教师要从总体上把握教学内容的难点、重点,依据课程标准、学材及现场学习资源进行设置。

课程实施:是指如何更好的实施课程内容,以便于学生实现预定的学习目标。涉及学习主题,课时安排,教与学的方法等。

课程评价:是指选择与课程目标匹配的评价方式,以获得学生实现目标的证据,包括过程作业与模块、单元测试。

落实编制学科《课程纲要》的有关要求

编制学科《课程纲要》,必须认真学习和研究课程标准、学材,准确把握课程的地位和价值,明确本学期的课程安排与整个课程安排之间的逻辑关系,处理好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四个课程元素。

要分析学情,详细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学习经验,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编制《课程纲要》,让学生感到自己就是学习责任的承担者。

学科教师要在新学期开学前一周通过个人独立钻研,编写出一份任教学科的学期《课程纲要》,并在备课组、教研组内进行交流研讨、修改完善,最终形成本备课组教师共同使用的《课程纲要》。

学科教师应在新学期第一节课,与学生交流分享本学期学科《课程纲要》,让学生清楚的知道本学期的课程教学计划以及评价形式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期结束时,教师应根据课程实施情况,特别是学生的反应和意见,对《课程纲要》进行修改完善,形成校本材料。

导学案,是教师为指导学生学习,依据学科《课程标准》、《课程纲要》、学材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编写的供学生在学习中使用的学习方案。是“以学定教、教学合一”的载体,是学生课前学习的导航仪、课堂学习的平台、课后学习的推进器。

编写《导学案》,要求教师要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对课堂教学进行科学的设计。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法,更要研究学法,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真正做到“以学定教”。

编写和使用《导学案》,将有利于落实构建道德课堂生态的理念,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有利于落实向课堂要质量的理念,优化学习过程,减少无效或低效学习活动,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提高课堂学习质量;有利于教师从学习者的角度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二、要把握编写和使用《导学案》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一)课时性原则:(二)主体性原则:(三)导学性原则:(四)问题性原则:(五)层次性原则:一般而言,《导学案》应包括以下基本要素:

(一)学习目标:《导学案》中的学习目标为课时目标,制定的依据是学科《课程标准》、《课程纲要》、学材和学情。学习目标要明确、具体、能达成,可检测,以科学合理的目标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内容:所安排的内容应是一个课时的学习内容,学习内容要以问题的形式出现,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

(三)学法指导:(四)总结与反思:正和弥补。

(五)作业与练习:

三、要加强对编写和使用《导学案》的指导与评价

《导学案》不同于以往的《教案》,它重在指导学生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导学案》,将从根本上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第二篇:理论力学考试知识点总结

《理论力学》考试知识点

静力学

第一章 静力学基础

1、掌握平衡、刚体、力的概念以及等效力系和平衡力系,静力学公理。

2、掌握柔性体约束、光滑接触面约束、光滑铰链约束、固定端约束和球铰链的性质。

3、熟练掌握如何计算力的投影和平面力对点的矩,掌握空间力对点的矩和力对轴之矩的计算方法,以及力对轴的矩与对该轴上任一点的矩之间的关系。

4、对简单的物体系统,熟练掌握取分离体并画出受力图。

第二章 力系的简化

1、掌握力偶和力偶矩矢的概念以及力偶的性质。

2、掌握汇交力系、平行力系、力偶系的简化方法和简化结果。

3、熟练掌握如何计算主矢和主矩;掌握力的平移定理和空间一般力系和平面力系的简化方法和简化结果。

4、掌握合力投影定理和合力矩定理。

5、掌握计算平行力系中心的方法以及利用分割法和负面积法计算物体重心。

第三章 力系的平衡条件

1、了解运用空间力系(包括空间汇交力系、空间平行力系和空间力偶系)的平衡条件求解单个物体和简单物体系的平衡问题。

2、熟练掌握平面力系(包括平面汇交力系、平面平行力系和平面力偶系)的平衡条件及其平面力系平衡方程的各种形式;熟练掌握利用平面力系平衡条件求解单个物体和物体系的平衡问题。

3、了解静定和静不定问题的概念。

4、掌握平面静定桁架计算内力的节点法和截面法,掌握判断零力杆的方法。

第四章 摩擦

1、 掌握运用平衡条件求解平面物体系的考虑滑动摩擦的平衡问题。

2、 了解极限摩擦定律、滑动摩擦系数、摩擦角、自锁现象、摩阻的概念。

运动学

第五章 点的运动

1、掌握描述点的运动的矢量法、直角坐标法和弧坐标法,能求点的运动方程。

2、熟练掌握如何计算点的速度、加速度及其有关问题。

第六章 刚体的基本运动

1、掌握刚体平动和定轴转动的特征;掌握刚体定轴转动的转动方程、角速度和角加速度;掌握定轴转动刚体角速度矢量和角加速度矢量的概念以及刚体内各点的速度和加速度的矢积表达式。

2、熟练掌握如何计算定轴转动刚体的角速度和角加速度、刚体内各点的速度和加速度。

第七章 点的复合运动

1、掌握运动合成和分解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理解哥氏加速度的原理。

3、熟练掌握点的速度合成定理和牵连运动为平动时的加速度合成定理的应用。

4、掌握牵连运动为定轴转动时加速度合成定理和应用。

第八章 刚体的平面运动

1、理解平面运动的特征、刚体平面运动的简化以及平面运动方程。

2、掌握用合成运动的方法分析平面运动。

3、熟练掌握计算平面图形内各点的速度的方法(基点法、速度投影法、瞬心法)及其计算加速度的方法(基点法)。

动力学

第十一章 动量定理和动量矩定理

1、熟练掌握如何计算刚体的动量、动量矩和力的冲量。

2、掌握质点和质点系对固定点的动量矩定理、刚体定轴转动微分方程、相对于质心的动量矩定理、刚体平面运动微分方程、质点系的动量定理、质心运动定理、动量和动量矩守恒条件、质心运动守恒条件。

3、掌握利用相关定理求解质点和刚体的动力学有关问题。

第十二章 动能定理

1、熟练掌握如何计算刚体的动能(平动、定轴转动和平面运动刚体的动能)、势能和力系的功(重力、弹性力的功、力偶的功)。

2、掌握动力学普遍定理及相应的守恒定理,能选择和综合应用这些定理求解刚体动力学问题。 第十三章 达朗伯原理

1、掌握计算惯性力的方法。

2、熟练掌握刚体平动以及对称刚体作定轴转动和平面运动时惯性力系的简化结果。

3、熟练掌握利用达朗伯原理求解动力学问题。

第十四章 虚位移原理

1、理解约束方程及其分类、自由度、广义坐标等基本概念。

2、熟练掌握应用虚位移原理简单物体系的平衡问题。

3、理解广义力的概念和广义坐标形式的虚位移原理

第十五章 拉格朗日方程

1、了解动力学普遍方程和

2、理解第二类拉格朗日方程并学会初步应用。

第十六章 碰撞

1、理解碰撞的概念,基本假设和分析的原理,了解碰撞时的动力学普遍定理。

2、了解分析简单碰撞问题的方法。

参考书目:《理论力学》,机械工业出版社,王月梅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