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号吴仲坤个人课题总结

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态”的旋律

——我的“构建生态数学课堂”课题总结

人民路小学 吴仲坤

20xx年,来到人民路小学,赶上了数学教研组的《构建生态数学课堂》的课题,这三年,让我飞速的在成长,让我能静心从另一个视角观察课堂,关注课堂的生态环境,从而来调整我以前在教学中忽视的一些问题。

虽说参加工作19个念头,也经常说说自己教了十几年小学数学,还是伴随着新课标一起成长的。但因为20xx年起从事了2年职校教育,加上休1年产假后又教了1年语文。短短几年的与数学分开,自己已然停步前进,甚至都有些闭门造车的感觉。在这个人民路小学这个教研气氛比较浓烈的大氛围中,我沉睡的心又被唤起,自己似乎又年轻了10岁,我又重新拾起了当初的激情,再一次开始了学习,思考,短短3年,似乎又看到了自己的第二春,似乎又成长了不少。借助这次个人课题小结,用文字的形式梳理一下我在《构建数学生态课堂》的课题研究下的理解与成长吧。

一、“生态课堂”——在学习中理解

1、学校每学期的业务学习,在周红主任的引领下,总能给老师们注入新的血液。每一次的教研活动,周红老师会给老师们围绕课题《构建数学生态课堂》进行一些讲座,比如“高效课堂”“生本教育”等等。

2、走出去的学习,常让我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在这3年期间,不管是去上海的5天珠心算学习,张家界的3天听课,还是去长沙听国家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的课,或者偶尔的一次长沙、浏阳听课,心中的触动总是很深,也总会让我多多少少吸收一些养分,来指导、调整自己的教学。

在不断的学习中,我渐渐明白:“生”是活着的,有生命的; “生”又是“学生”。“态”是形状、样子。“生态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人的发展为第一要务的教学情境,是人本主义的课堂,是一种珍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教育氛围。

教学氛围民主、和谐,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教师引导点拨与学生自主探究和谐统一,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知识得

到积累,个性得到张扬,情感得到熏陶,思维得到培养,我想这样的课堂就是“生态课堂”。

二、“生态课堂——在教研活动中体现

数学教研组围绕生态课堂组织了各项教研活动。

1、教材培训

高效课堂来自有效备课。

学校数学教研组每学期,围绕课题“构建数学生态课堂的研究”进行教材培训。通过不同形式,组织老师对教材进行深入的解读。第一周召开了数学教材培训各年级备课组长的筹备、动员会议,数学组联组行政张德顺校长参加会议。第二三周分别对各年级进行了教材培训,先由高一个年级的备课组长对低一个年级的学科老师进行教材分析的培训,再由两个年级组的教师针对本册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数学教学中的计算、空间与图形、解决问题、低年级的组织教学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集体研讨,每位老师认真填写了培训的“记录反思卡”。周红老师进行了“构建高效课堂”“构建数学生态课堂”的讲座。

通过本次活动,有效提升了教师研读教材和自主研修的能力,营造了乐学乐教的良好氛围。

2、学校的教研课,在探讨中互相提高。

不论是学校平常的常态课,还是家长开放日的“课堂开放”亦或是推出市级的各项比赛,我都会认真听课,积极参与评课活动。比如谢英老师参加淮川、浏阳市赛课的两次磨课,李元兰老师参加长沙市讲题比赛的多次试讲,周红老师参加长沙市数学教师素养大赛的片段教学试教,浏阳河中学每学期到我校的随堂听课,都是我们学习,研讨的机会。

从听课,到评课,再听课,再评课,每一次的听评活动,多次的磨课,让我们对“生本”的课堂有了更深的思考,对“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有了深入地探讨。

在这三年中,在听课学习时,我也会不自觉地从生态课堂环境的角度去观察,观察课堂的物质环境,观察师生、生生的交流,观察师生的评价与情感交流。比如,我校张琼老师在家长开放活动中上的《有余数的除法》,课堂上师生间、生生间在如朋友般的合作与交流中,在经历了一次次思想的交锋、一次次原汁原味

的争论后,留下的是一次次知识的收获、一次次能力的提升、一次次情感的满足,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习热情,感受着学习的快乐,品尝着成功的喜悦。我特别喜欢这样的课堂氛围,哪怕作为听课教师,也吸引着我的思维快乐和积极地参与,我想,我正是身处于数学生态课堂环境之中,所以才有这样的感受,它的魅力影响的也许不止我一个人。

三、“生态课堂”——在参赛中成长

20xx年,我被安排参加长沙市讲题比赛,选择了讲题《鸡兔同笼》。连续的休假、脱离数学教学、换工作单位,这正是我的数学学习“青黄不接”的时候。“讲题”又是一个全新的数学活动形式,从来没听过,也没见过。这一次,我被逼学习。感谢当时数学教研组长周红的牵引与陪伴,为我介绍了《人民教育》上的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的指引下,为了讲出新意,我反复大量的查阅资料,渗入了《20xx版新课标》中的《鸡兔同笼》教学建议,沟通了列举法与方程的联系。同时,多方请教浏阳、甚至是长沙桔园小学参过赛的老师,试图了解这个新事物——“讲题”。在学校请来全体数学老师,一次又一次的试讲。在大家的帮助下,从“与其学数学,不如学习数学化”的角度完成了《鸡兔同笼》的讲题稿和课件,获得长沙市一等奖。

一次参赛或研究课,会让我们付出很多,但同时也会让我们大进一步!

四、“生态课堂”——在思考中成熟

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工作,似乎已麻木,忘记了思考。《构建数学生态课堂》课题的研究,给我日复一日的重复工作带来了生机,也促使我在教学中不断反思总结。

上学期,一年级一个思考题的教学,引起了我对“生态课堂”的深深的思考。 一年级上册人教版64页有这样一个思考题:

把0、1、2、3、4、5、6、7、8、9十个数填在□里,每个数只用一次。 □+□=□+□=□+□=□+□=□+□

我自己的孩子带回了这个作业,我辅导孩子做完了。第二天,又出了一道题:把1、2、3、4四个数填在□里,每个数只用一次。□+□=□+□。孩子匆匆忙忙拿起笔,没加思考,竟然做出了这样的答案:4+4=4+4。

我心里咯噔一下:糟糕!面对一个孩子,一对一,我辅导后竟然是这样的效

果。后天我要面对满满一教室的69个孩子,69个层次参差不齐,69个才入学两个月,69个还懵懵懂懂,很多甚至连黑板都不会看,自个儿坐着捏捏这个玩玩那个的一群小不点。我怎么会讲得清?

我要怎么样才讲得清?我着急了,我绞尽了脑汁,我思索了一晚上……

经过对学情和题目难点的深入分析,我先创设了情境,让孩子理解题意。关注连续的“=”,明白每个算式的得数必须相等是解题的关键。我用坐跷跷板平衡打比方,让孩子明白“=”的意义;由简到繁,由两个算式到三个算式,四个算式,五个算式,层层递进。加上夸张的话语,有趣的跷跷板游戏,带领孩子们进入情境。最后,总结提升,发现规律。水到渠成,让我和我的孩子们成功的闯过了进入小学的第一个思考题。我把这个案例整理总结了一下,写成了论文,获得长沙市一等奖。

在周红老师组织的“生本教育”“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后,我恍然大悟,豁然开朗:平时的教学其实我们都在思考,都在行动,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的角度。这个课题,使我们的教学又在理论上上升了一个台阶,让我看到了我努力后孩子们在课堂上绽放的笑脸,让我感受到了自己又在思考中成熟了许多。

五、生态课堂——我的小小收获

《构建数学生态课堂》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对生态课堂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我渐渐明白:教学氛围民主、和谐,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教师引导点拨与学生自主探究和谐统一,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知识得到积累,个性得到张扬,情感得到熏陶,思维得到培养,这样的课堂就是“生态课堂”。 生态课堂应立足于“生本”;生态课堂应注重于“合作体验”; 生态课堂应追求于“愉悦”;生态课堂应适度介入“载体”。

生态课堂的形成就像是链,链是一个个环做成的,最终表现出来的是环环相扣,生命不止的循环。在这个循环系统中,学生和教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以得到自己的需要,学生获得的是关爱、机会、知识、方法、信心、帮助??,教师获得的是享受、回应、提升、成就??,师生共同获得的是欢乐、收获、信心,是生命的自由成长。

伴随着《构建数学生态课堂》的研究,我在渐渐成长,也有了小小收获:20xx

年,论文《让错误成为通向成功的阶梯》获得浏阳市一等奖;20xx年,讲题《鸡兔同笼》获得长沙市一等奖;20xx年,论文《与其学数学,不如学习数学化》或湖南省三等奖;20xx年,论文《有备而来,化难为易》获长沙市一等奖。

六、结语

《构建数学生态课堂》临近结题了,在这个实施过程中,我们“累并快乐着”。有艰辛、有付出、有收获、有喜悦。但关注课堂,关注生态,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一项庞大系统的工程,任重而道远。短时间内还存在一些无法解决的难题,比如传统教学观念的彻底转变;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配合的磨合;与“生态课堂”建设相配套的制度;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等等都需要我们继续改进完善。我也在尝试着营造生态的课堂环境,但是69个孩子的大班化教育,来自考试的压力,低年级的组织教学,孩子的个体差异等等,一直是自己困惑的地方。

但从《构建数学生态课堂》这个课题研究以来,通过每次活动的学习,我逐渐认识到老师教育学生,就像栽培植物那样,是让植物自然生长,而不是像工业那样用模具去铸造成批的产品或机械零件。面对植物的种子,你只要准备好土壤、肥料,充分利用好阳光和水分,顺其内在的生长规律,相信种子内在的力量,它们一定能顺利的发芽、开花、结果!

我欣赏周红老师的QQ个性签名:知足,知不足!有差距,有困惑,但我在思考、在追求——努力的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态的旋律!

20xx年x月x日

 

第二篇:个人课题总结

个人课题工作总结

奇台六中:方文军

转眼又到岁末,想这一年来,我按照体育课题组制定的工作计划,本着“务实、努力、求新”的工作思想,在教务处,教研组的统一安排和组织下,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个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开展相关教学理论与实际问题的交流研讨,教育教学效果明显。现将我的小课题研讨工作总结如下:

根据课题研究计划的要求,满课时、满内容、保质量的完成了全部所授内容。学生体育理论,体育技能考核全部合格,从未出现丢课、缺课、上课松散无内容的现象。在练习中,针对学校场地,器材的具体情况,结合新课程改革要求,教法上不断改进创新,使体育课学习在宽松、活跃的气氛中完成。课堂中注意培养学生组织纪律性、思想品质等方面素质的培养,特别针对初中生的特点,以加强学生身体素质为目的,并在每一节课中认真积累教法、经验进行组内科研课题的探讨。学习有计划、有步骤、系统认真的学习继续教育丛书及新课程改革刚要,从中加强自身业务素质,在师德、思想、教学能力等方面都有了长足进步。在课堂教学中不断钻研、探讨,进行教改课题研究,科研课题《解决学生跑步过程中出现坐着跑的后蹬不充分现象》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教学中通过现场实践教学指导和随堂教学形式,认真研究解决学生在跑的过程中出现坐着跑,主要针对跑动中后蹬不充分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后蹬不充分产生的原因。常采用一些辅助练习,如小步跑、高抬腿、后蹬跑等,以此发展学生腿部力量,提高跑的成绩。而掌握后蹬跑技术对纠正途中跑中后蹬不充分、坐着跑、步副过小等缺点有着积极作用,对练习者提高跑的技术也有很大帮助。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动作概念,让学生体会着地缓冲及蹬摆方向、角度等技术动作要领。知道影响坐着跑及后蹬不充分现象的解决方法,让学生明确两个技术特点。

一、着地缓冲:着地缓冲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减少地面对人体的冲击,减少水平速度的损失,为尽快转入后蹬创造有利条件,脚着地瞬间的运动速度小,就能有效减少水平速度的消耗。脚着地前,摆动腿的大腿积极下

压,小腿顺势前摆并做“扒地”动作,着地腿的膝关节是弯曲的,着地腿的膝关节和足跟几乎在一条垂直线上,对完成缓冲动作有积极作用。

脚着地后,小腿后侧肌群和大腿前侧肌群应积极而协调地退让,以减缓着地的制动力。这样就使伸肌得到预先的拉长,为后蹬创造有利条件。在伸肌退让的同时,应迅速屈踝,屈膝和屈髋完成缓冲动作,缓冲过程中,屈膝是起主导作用的。这时,身体靠惯性向前运动,使机体获得一个暂短的休息,让参与工作的肌肉群适当地放松,主要表现在骨盆向摆动腿一侧倾斜,摆动腿的膝关节低于支撑腿的膝关节。

二、后蹬与前摆:后蹬的开始也是积极前摆的开始,后蹬结束的瞬间也是前摆达到最高点之时,后蹬产生的支撑反作用力是向前上方的,前摆的惯性又加大了这个推动人体前进的力量。后蹬腿的三个关节要充分伸展,用力的顺序是:伸髋——伸膝——伸踝,摆动腿屈膝前摆,并带动髋部前送。后蹬结束时,后蹬腿的膝关节不应完全伸直,一般为160°——170°。

后蹬的方向必须与跑的方向保持一致。后蹬时产生的支撑反作用力的方向应当通过人体重心并与跑的方向相吻合。要做到这一点,摆动腿起着重要的作用,前摆的方向不正,必然影响后蹬的方向。因此,必须保持两脚和两膝的动作与跑的方向一致。如果两脚前摆向外翻,破坏了跑的直线性,削弱了蹬腿充分伸展,髋部前送,摆动腿的小腿与支撑腿几乎平行。

一直以来学科组倡导“上课即学习、教学即研究、问题即课题、处处皆学问”的学习理念。课题组成员围绕专题写心得,写感悟,写日志,达到“人人发展,发展人人”的教师发展核心教育理念。

以上是对课题研究的一点收获,我深知这些成绩的取得与课题组老师的共同努力及领导的关心支持是分不开的,同时我也认识到自已对课题研究还不够精,还须不断的完善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为学校体育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而努力工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