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总结全

第一章 高等教育的本质

第一节 高等教育概念

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地位),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性质)。

人们普遍把欧洲中世纪大学作为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P1

在中世纪,大学是高等教育机构的唯一组织形式,高等教育仅限于大学教育。P2

大学主要围绕文、法、医、神四科来组织教育和教学活动,属于专业教育机构。文科是基础科,法、神、医是高级学科,中世纪大学围绕学科、专业来组织教育活动。P2

高等教育层次出现了多样化(多选)P2

研究性大学、一般性大学、文理学院、社区学院,专科教育。 高等教育的形式复杂化(多选)P2

开放大学、函授大学、业余大学、成人大学、广播电视大学、空中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也算。

中等后教育,第三级教育等新的高等教育概念P2-3

19xx年x月x日通过并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本法所称高等教育,是指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 P4

第二节 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高等教育受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的制约,并对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起作用。P5 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包括四个方面:(多选)P5-6 1.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决定了接收高等教育的权利 3.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体制

4.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

高等教育的领导权由谁来掌握取决于政权的性质(单选)P5

一个国家的政体与高等教育间(管理体制)有着密切的关系,如美国高度分权的联邦制决定了教育的分权管理模式。(单选)P6 ★ 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简答)P8-9 1.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2.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 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4.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

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对应的高等教育科类结构,技术结构对应的高等教育层次结构,消费和分配结构对应的高等教育形式结构,国民经济的区域结构对应的高等教育地区结构。(一对一的单选)P9 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P10-11

斯特鲁米林的研究,提出了劳动简化率的概念,比率为30%。

舒尔茨的研究,人力资本论通过教育资本储量分析的方法来推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比率为33%。

尼尔森的研究,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的方法,比率为35%。

科学技术发展对高等教育有着广泛的影响,其中最为直接的和最明显的是对高等教育内容和手段的影响。P12 高等教育的科技功能P13

1.高等教育通过传递和积累科学技术而发挥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 2.高等教育通过创造、发明新的科学技术来发展科学技术的功能 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多选)P14-15 1.文化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内容

2.文化系统与文化设施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实施 3.文化传统影响着高等教育特色的形成 4.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作为社会的亚文化

第三节 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

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包括通过教学培养专门人才、通过科研发展科学和直接为社会提供服务这三大职能。P16

人才培养职能肇始于古代,发展和完善于欧洲中世纪大学,也是现代高等学校最基本的职能。P16

高等学校的出现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学园”。柏拉图创立学园。P16 在我国,高等学校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P16 最早产生的中世纪大学有:(多选)P17

意大利的萨莱诺大学,波隆那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德国的布拉格大学(查理大学,可选) 近代中国最早建立的新式大学有:(多选)P17 天津中西学堂(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前身;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山西大学堂,山西大学前身。 发展科学职能产生的背景是18xx年洪堡柏林大学的创办。“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P17

社会服务职能产生的背景是18xx年美国《莫里尔法案》的颁布,引发了美国赠地学院运动,以康乃尔大学、威斯康星大学为代表。P18 结合社会实际谈谈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论述)P21

A: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包括通过教学培养专门人才、通过科研发展科学和直接为社会提供服务这三大职能。P16

B:(一)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基本职能P19

培养专门人才是早期大学创办的宗旨,也是大学作为社会特定机构之所以能够得以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合法性依据。在现代社会,培养专门人才依旧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使命,也是高校职能体系中的核心,高校的一切工作都要以此为出发点,围绕培养专门人才这一核心来展开。 (二)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P20

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既是现代高校培养人才不可缺少的途径,也是现代社会科技、经济发展对其提出的客观要求。 (三)社会服务是现代高校职能的延伸

社会服务职能主要表现为高校在培养人才和发展科学的基础上,还通过各种形式为社会提供直接的服务。

在任何高校,这三项职能都不能缺少。缺一不可。

人才培养是根本,人才培养质量高,学校办学才质量高。一所学校要发展,首先要有生源。人才培养的好,才能有生源,才能有经济来源。

科学研究实力的高低已经成了衡量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最重要一个方面。高校是高级人才集中的地方,我们培养的是领域里的高级人才。我们不搞研究,谁搞。

社会服务是高校为当地服务的重要一项,抓好服务是能引起重视的,得到回馈的最好表现。

都要注重,又要合理取舍,抓好重点,不能平均用力。应抓住自己的特点,做好某一方面。

第二章 高等教育的目的 第一节 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总的概括。P22

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多选)P22-23 1.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 2.教育的培养目标 3.实施的途径

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是培养目标(单选)P23

19xx年x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势对我国教育方针作了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P24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P24 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P24

教育目的制约着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内容的确定,教学效果的评价等。(多选)P25

教育目的的性质:既具有主观性,又具有客观性。P25

第二节 高等教育目的与高校培养目标

高等教育目的可表述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 P26

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多选)P27 1.导向作用 2.调控作用

3.评价作用 4.激励作用

第三节 人的全面发展与全面发展教育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P30

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含义:人的体力和智力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和运用P31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P31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P32 高等学校德育工作是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性质的体现P32

智育是以系统的科学理论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提高学生的实践的教育。

第三章 高等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 第一节 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

高等教育价值的两种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价值观。P38 两种价值观在西方都源自古希腊时期。P39

个人本位观可溯源于亚里士多德。近代,纽曼,卢梭。P39 社会本位观在西方可溯源于柏拉图P39

在我国,两种教育目的观点的冲突,早在孔子和老子的哲学思想中就已萌芽,孔子把教育看成个体社会化,老子则主要强调个人的修养。P40 在现实社会背景下寻求两种价值选择相互间的协调与整合P41

杜威(20世纪美国)主张教育应使“个人特征与社会目的的价值协调起来” P42

第二节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

古代强调通,现代强调专

在我国殷商、西周时期,教育内容“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P42 西方传统的大学教育的观念源于古希腊的人文教育,内容包括文法、修辞学、辩证法、音乐、算术、几何学、天文学,称为“七艺”。P42

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一种博雅教育,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P44

专才教育是指培养比较狭窄专业人才的教育P44 现在提倡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相结合。 21世纪课程体系应该由“一维”、“深井型”向“二维、”“T型”转变。P46

第三节 英才教育和大众教育

最初由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提出。低于15%时,属英才教育阶段;15%-50%时,属大众高等教育发展阶段;50%以上属于普及高等教育阶段。P46

高等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开始从英才教育走向大众化乃至普及化(趋势)P48 我国高等教育目前从总体上看来属于英才教育阶段。P48

英才阶段向大众化转变的两种模式:以公立高等教育系统的扩张为主的美国模式和以私立大学规模扩展为主的日本模式。P48 ★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简答)P49-50 (一) 在可承受能力范围内适当加快发展速度 (二) 在注重规模扩大的同时提高质量和效益 (三) 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和多样化的办学形式 (四) 发展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第四节 高等教育的平等与效率

人类教育史上,教育平等思想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孔子和柏拉图。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柏拉图提出“对所有儿童实施初等教育”(单选)P50

现代,瑞典著名教育家胡森认为,教育平等包括起点、连续的过程和最终目

标(结果)三个部分。还将教育平等的演变划分三个阶段:①保守主义阶段 ②自由主义阶段 ③激进主义新概念阶段(单选)P51 高等教育平等作为一种理想,至少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胡森提出)P52 ●进入高等学校的机会均等 ●受高等教育的过程平等 ●受高等教育的结果平等

高等教育的效率:用有限的投入,得到最佳的产出 平等与效率的关系是对立和统一

结合实际谈谈我国现在处理高等教育的平等与效率的政策取向(论述)P57 第一,平等与效率是对立统一的,绝对的平等和绝对的效率是不存在的。过分强调平等,效率就不存在了。过分强调效率,平等也不存在了。 第二,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取向概括为“效率优先,兼顾平等”。所谓“效率优先”,是指当前必须把提高高等教育效率作为首要目标;“兼顾平等”,一是指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二是指目前仍不能用平等的理想目标来要求现实,而只能用发展的眼光审视现实,作符合现实的最大努力。

第三,提高高等教育效率,首先,要改革办学体制,实现教育资源多元化,允许社会团体、私人办学,采取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各方面教育资源。其次,要实现高等教育适当分层分流,这有利于高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种人才。再次,国家应采取具体措施对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给予帮助,以尽量避免“马太效应”,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的平等。

第四章 高等学校教育制度 第一节 高等学校的学制

学制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P58 学制的建立要受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P59

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特征(几种类型和代表国家)P59-60 1.单一公立系统,单一管理部门 意大利 2.单一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 法国 3.多重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 澳大利亚 4.私立和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日本和美国 大多数国家的高等学校分为三个层次P60-61

1.初级学院和短期大学 2。大学和专门学院 3。研究生院

我国高等学校包括高等专科学校、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院三个层次P62 我国成人高等学校系统从形式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多选)P64-65 1.职工大学和职工业余大学 2.广播电视大学

3.函授学院和普通高校的函授部 4.普通高等学校的夜大学

5.其他(包括教育学院和中小学教师进修学院、管理干部学院等) 我国还建立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又称为“没有围墙的学校” P65

第二节 高等学校的学位制度

现代学位制度主要起源于一些西欧的中世纪大学。P65 现代学位制度的确立:柏林大学授予哲学博士学位

各国的学位层次都包括三个部分:学士、硕士和博士,个别国家也有不同。P67

我国学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授予:硕士、博士学位由国务院授予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授予学位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及其可以授予学位的学科名单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提出,经国务院批准公布。P69 19xx年我国建立学位制度P69

各国招生制度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P71-72

1.统一的入学考试形式 泰国和菲律宾 2.由高校单独组织入学考试的形式 美国 3.统一考试和单独考试相结合的形式日本 我国19xx年决定试行“3+X”方案P73 多渠道的招生制度(多选)P73

定向生制度、保送生制度、委培生制度和自费生制度。 ★ 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方向(简答)P74

●继续进行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增加灵活性,扩大招生规模;

●完善高校招生收费制度,建立和完善奖学金、贷学金制度,勤工俭学制度; ●对有条件的地区和高校逐步扩大招生自主权 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1993-1997,双向选择;19xx年以后,自主择业。P74-75

第四节 高等学校教师聘任制度

高校教师职务的设置: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四级P75 高校教师岗位设置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多选)P76 第一, 系统原则 第二, 整体效应原则 第三, 最低岗位数量原则 第四, 动态性原则

你认为目前教师聘任制度中存在哪些问题?应如何改革?(论述)P78

结合自己学校发现问题,从是否符合高校教师岗位设置四个原则找。比如: 1.因人设岗问题。没当过老师,却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评他成为教授副教授。

2.评聘不分,以评代聘 3.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人员的单位部门制没有打破。有本事的人留不住,没本事的人送不走。

4.职称评聘过程中政策、人际关系的干扰。 改革的重点和方向:

●在保证学校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实行固定和流动的教师编制相结合,以增强教师队伍的活力;

●充分利用市场的调节机制来优化教师的资源配置;

●适当下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审权,建立科学的高校评聘工作的评价和监督制度;

●教师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的保障是实行教师聘任制度的先决条件,成立高校教师权益的仲裁机构已势在必行,在涉及解聘或缓聘等事务时,要体现学术管理中专家团体的权威性特点。

第五章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有关的组织制度体系P79 宏观管理体制,微观管理体制(又称为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P79

第一节 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

中央集权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法国、意大利、瑞典P79-80 权力分散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美国P8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