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日志_在学习中感悟,在学习中提升

研修日志——

在学习中感悟,在学习中提升

钢城一小 熊莉红

“学习”一词,来源于《礼记.月令》:鹰乃学习。意思是小鸟学飞,而如今,学习已经与几乎所有人息息相关。不仅仅是在学校的学生将学习作为生活的主要旋律,工作的人也是必须在学习中寻求发展。学习不仅是知识领域的拓展,更是自身内在素质的提升。青山区班主任远程培训即将结束,而我是在无奈中接受任务,却在感激之中画上句号。

二十几年的班主任生活,让我有一点猖狂,也有一点自傲,很多时候并不在意一些教育专家的理论以及他们的言论,认为他们是在纸上谈兵,即使他们的方法很精彩,也只是适合他们的孩子,而对我的学生,我自己有我自己的一套。于是,我是在无奈之中接受领导下方的任务,却不曾想到,在不断地挤时间听课,学课的过程中,慢慢地养成了只要有时间,我就会不自觉的打开了“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

感悟到的第一句话——

郑丹娜:教育需要认真更需要智慧。“认真”是做班主任的先决条件,“智慧”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必备条件。认真的班主任是巧的,智慧的班主任是好的。 智慧的教师,他的教育是开放的、新颖的,他的学生也是活泼的、敏捷的。随着教育实践的积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认真能使工作的作的惊喜,智慧让自己的工作做得精巧。

我的个性耿直,看不得家长们对孩子黏黏糊糊的关爱着,完全不给孩子自己做主的机会与空间。我时常耿直的言语,让家长下不了台,当然了,我的言论也就失去了说服力。家长依然一如既往的全心全意地照顾着孩子,让一个聪明的孩子失去了活力与灵气。

有一天,我在班级决定进行一个整理书包的比赛,并将孩子们整理书包的过程拍了下来,比赛结束后,我将这一些照片放到了空间里,没有想到,引起了很多家长的关注。当然,也包括这一个孩子的家长,当时是摆在眼前的时候,她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孩子在动手能力方面确实比别人要差一点。在照片的后面,这一

位家长留言——事实说明了老师的看法是对的,我们会改正。

看到家长的留言,我很是惊诧——为什么家长这一次能够认识到自己教育方法存在问题,而以前没有认识到呢?一直,我都将这个问题存在心底不得而解。在青山区中小学班主任远程培训的活动中,我聆听了郑丹娜老师的报告,在报告中,因为声音效果不太好,我便批改作业本,边摸模糊地听到一些类似智慧的教育的话语。

当我忙完手头上的活儿,打开郑丹娜老师的讲义的时候,我就被郑丹娜老师富有哲理的话语多折服。班主任的工作不仅仅是需要认真、执着的,更需要的是智慧,无论是与学生交流,还是与家长的沟通,要想家长能够和老师和谐的配合,班主任的工作需要智慧。

感悟到的第二句话——

林丹华:教师要将学生看成是一个完整的人,不仅仅看到他们的一个不足,还看到他们优势。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这尽管他今天会有一些问题,但是他仍然是独特的,他仍然具有非常强的潜能。

只要是担任过班主任这个职务的人都知道,班主任的工作琐碎复杂,如一团麻一样,时常让班主任老师们焦头烂额的莫过于问题学生了。我们几个班主任时常在办公室里也会怨声载道,一会儿抱怨家长溺爱孩子,一会声讨学校事务工作多,唯一不去思考的就是该如何面对这样一群懵懂无知的孩子们。

课程学习进行到林丹华老师的这个部分的时候,正是学校在召开职工会议,我不方便打开音效去听聆听报告,我依靠在会议室的窗台边,阅读了林丹华老师的专题报告的讲义。我很是欣赏林丹华老师的话语,亲切平和,没有一丝一毫的怨言。他在报告中不仅陈述了问题学生的五种问题种类,还针对每一种问题列举出来具体的现象,最后,再根据每一种不同的现象进行有的放矢的事实教育计划。

这个世界真的是需要这样的有心人,是的,我是有工作的热情,但是面对林丹华老师如此细致入微的工作作风,我感到震惊。

借助林丹华老师的报告,我也将我们班级的问题学生进行了分类,在分类的过程中,我确实的发现学习有问题的学生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厌学)、多动或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压力、考试焦虑以及学习困难;交往有问题的学生表现为,不能正确地与异性、父母 和老师进行交往;情绪有问题的学生情绪问题表现为,

不能合理地将自己的负面情绪进行宣泄;自我方面有问题的学生表现为,自我评价低(自卑或自负)、以自我为中心。行为有问题的学生表现为,说谎问题、攻击、逃学、违反纪律、网络成瘾等。

林丹华老师的这个专题讲义我反反复复学习了很多遍,如果说初次接受这个讲义,是被他的五种分类所震惊,但是经过几次反复的学习后,我发现,我越是到后面的学习,速度越是慢节奏,我好像不是在学习,而是在品味一篇精美的耐人寻味的文学佳作。

我要将林丹华老师辛苦后凝结的精华聚集在我的心里,为我所用。慢慢地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一次当问题学生出现在我的面的时候,我少了很多以前的狂躁,多了很多平和的心态。因为我在心如止水的状态下,我才可以看到我面前的这个问题的学生属于哪一个种类。我才会思考该如何去做,才能够发现这个大家都认为的问题生有什么优点,有哪一些潜力有待我的发现。

就是在这样的一种氛围,一种心情下,我这个班主任看待问题的症结所在好像也准确一些,孩子们在我面前也好像出现了转机,他们以前是不敢出现在我的面前,特别是在出现了错误之后。慢慢地,问题学生现在如果出现在了我的面前,看到我静静地思考着,他们会将事情的真想叙述出来,给我判断的依据。我再根据他们的表现有针对性的进行安排教育方案。

如此这样做,问题生心服口服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而且,他们更是乐意老师将他们的优点也展现在同学和其他的科任老师的面前,明显的自信与快乐展现在了他们曾经阴郁的面庞。看到孩子们接受了老师的教育变得快乐了,高兴了,作为班主任的我心情也是十分的愉悦。

这是不是就是魏书生老师所说的——松静匀乐呢?感谢这一次青山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活动而开展。

 

第二篇:刘华——在学习中感悟,在实践中成长

在学习中感悟,在实践中成长

——浅谈落实“三性课堂”的几点体会

龙泉驿区第三十五小学校 刘 华 139xxxxxxxx

从学习“顶层设计”,到落实“三性课堂”。随着区域教改的不断深入,以“顶层设计,我的主张;三性课堂,我的亮点”为主题的教育大讨论,在全区教育战线的一片“声讨”声中,也逐渐在我脑海里有了一些意识。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线教师,该如何实现义务教育阶段“人人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的基本要求,我以为应该以“顶层设计”为理念,以“三性任务”为目标,以数学课堂为载体落实好“三性课堂”。带着这样的观念,我又有幸的参加了20xx年x月x日在成都空军礼堂举办的“小学数学国基培训会”。会上,我认真的观摩了五位名师的课堂风采,无论是课前的导入,课中的活动,还是课后的评价,莫不映射有我们“落实三性课堂”的“影子”。现就我个人的感悟和教学实践浅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打造和谐氛围,创设生动情景,创建落实学科性任务的平台。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熟悉的情景中学数学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贴近生活学数学也最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达成“四基”的落实。如:广东省深圳市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的骆奇老师,于20xx年x月x日在成都空军礼堂上的一节《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认识。课前,骆老师通过一个短片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努力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学生分享,然后提问:“有谁也愿意把你的成绩和大家分享?”这时,许多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我的古筝获得了xx比赛的第一名”,又有的说:“我的作文获得了xx比赛的第一名”如此等等。这样的课前氛围调控,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想要表达的欲望,但骆老师并没有让想表达的学生一一表达,而是及时的抓住机遇对学生的兴致作正迁移,让学生去《探索尾巴重新接回的奥秘》(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认识)。在接下来的情境创设中,骆老师设计了三次情景活动:第一次,出示正6边形和正4边形的动物图片,让学生先猜想:正4边形绕正6边形转动几次,尾巴和身体才能重新接回?学生的猜想五花八门。骆老师提问:“到底是几次,尾巴和身体才能重新接回?怎么才能知道呢?”学生回答:“验证”。然后学生数,老师实物操作验证并记录数据。通过验证,全班50多个学生,只有2个猜对了。骆老师又出示第二个情境图:正8边形和正5边形的动物图

片,让学生再次经历猜想、验证和记录的过程。这次有约一半的学生猜对了。第三个情境是给每个小组发一套学具,要求学生以小组互动合作的方式,像刚才那样先猜,再转,边玩边记录数据在表格里。最后通过全班数据的汇总,学生观察数据,发现奥秘,引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在这节课里,学生在骆老师搭建的学习平台上,“四基”都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二、开展小组合作,培养学生情感,发展落实教育性任务的途径。

课堂功能中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我区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能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充分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这种学习方式,在名师的课堂中尤为凸显。如:20xx年x月x日在成都空军礼堂,来自成都高新区芳草小学的杜玲老师上的《正、反比例》练习课。学生在杜老师创设的“错题排行榜”情境中,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对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了认真的分析、阐释和互评,从而让学生找到了自己错题的原因和改正的方法。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帮助学生树立了自信心。同时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方面,诸如:会听、会看、会想、会说的习惯,能认真审题的习惯,能认真计算的习惯,能检查改错的习惯和认真预习和复习的习惯等等,都凸显出资源利用充分,氛围民主和谐,启迪适时合情。难怪在课后主持人采访学生时出现了以下情景:主持人:“你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和什么样的课堂?”学生:“我就喜欢像今天这节课这样,能把课堂还给我们的老师,能让我们自由发言的课堂。”

三、用数学的魅力,诱发学生创新,凸显落实创新性任务的亮点。

数学的魅力,来源于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怎样引导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我以为,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造性的运用教材,利用好身边的教学资源,采用合适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原有知识得以适当拓展,思维参与充分,好奇想象力得以激发,从而创新性的生成新知。如:我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首先让学生回顾圆锥的认识,然后揭示课题:“圆锥的体积”。接着提出问题:“我们以前都学习过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它们的体积是怎样计算的?还记得它们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吗?请四人小组交流讨论”。在汇报交流中,学生很快回答出学习过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体积,它们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还知道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是通过“割”“拼”的方法,将圆柱体转化成和它等底等高的长方体来推导出的。接下来我

又提问:“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也把圆锥转化成以前学习过的立体图形,来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呢?”学生交流讨论后一直得出,圆锥只能和圆柱转化,可是该怎样转化呢?想不出来。这时我提醒学生,可以看看教材,看教材给我们提供了什么方法?通过看教材,学生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然后我就让学生根据我提供实验器材: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和实体,沙,水和量杯。先小组交流讨论用哪些器材和选择什么样的方法进行实验,再分组按照自己小组想好的方法进行实验。在我们班五个小组的实验中,有三个小组选择了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与沙做实验,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有一个小组选择了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沙和水做实验,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还有一个小组很特别,他们选择了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实体,水和量杯做实验。先分别将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实体完全侵没在水里,运用物体的体积等于它排除液体的体积原理,测量出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再通过运算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运用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却获得了同样的学习效果。

总之,“践行顶层设计,推进三性课堂”已成为我区教育改革的主流,我们只有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平台,认真学习感悟,不断实践交流,让改革的成果得以推广和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