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安市特殊教育学校熊玲春“送教上门工作体会”

让我轻轻走近你

——送教上门心得体会

高安市特殊教育学校 熊玲春

趁着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及抢救性康复救助政策的东风,本学期,学校趁势组织开展送教上门工作,为那些无法到学校就读的残疾孩子以及家庭提供帮助。这个事没谁做过,可以说没有方法可循,没有经验可借鉴,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充满了挑战。我报了名。

学校安排我送教的对象是一个十岁的男孩,名叫伍文涛。患有癫痫、智力低下多重残疾,是家里的独子。他没自理能力,有时大小便失禁;言语不清,只会简单的称呼,词汇较少但记性不错;肢体运动还可以,爱玩;注意力不易集中、多动,爱好新鲜事物。这些是教导主任前期上门调查摸底了解到的信息。

说实话,我没能从材料上了解到多少具体信息,不知道他在语言、行为、心理方面存在什么样的问题。他知道我去他家做什么吗?会愿意和我接触吗?能听懂我的指令吗???一连串的问号在我心里打转。唯一能确定的是他的残疾程度是比较重的,导致无法入学就读。最关键的还是怎么教、教什么的问题。我把这些疑问向主任反应,主任说他家长反应他对画画比较有兴趣,于是我们合计着用画来吸引他,试着训练他的语言能力。

预设好了内容,我带着疑问、忐忑地上他家去了。他妈妈开门迎接,我看到一个圆脸的男孩躲在妈妈的身后,想必就是他了。于是,我和他打招呼,他显得既兴奋又畏缩怕生,一直躲在妈妈身后又时不时偷

偷望一下,我走过去拉他的手,还好他没拒绝,我心里窃喜。接着拉着他的手试着和他接触,叫他,怎么叫都不应。这时我想,倘若我现在就直接教他东西的话,他肯定会抵触,对我们今后的教学活动起反作用。现在要做的是想办法让他不排斥、不怕我,乐意和我一块儿呆着才是最基本最关键的。因此接下来,我并没有要他好好坐着上课,而是拉着他的手,让他带我参观他的家,看看他有些什么宝贝(玩具)、让他带我一起玩,尽量使他觉得我想和他做朋友。慢慢地,他没那么怯了。在玩的过程中我教他认识我,叫我,并抓住每一个机会反复强化,他由开始不开口到后来愿意叫“熊老师”了。离开之前,我把这次教学活动的想法和家长沟通,言谈中,家长说起了孩子的很多情况。每每说及心酸之处都哽咽的说不出话来。这对我有所触动,的确,家里有这么一个孩子,当家长的要承受多大的压力和痛苦啊!欣慰的是,家长没有放弃,一直坚持不懈地学习使用各种方法教育他、训练他,希望孩子能得到一些发展。我去送教,他们期盼着能使孩子得到更专业的训练,我感到压力山大,因为自己才疏学浅,恐怕是要辜负了他们的期望。目前我能做的也只有尽自己最大的力量给他们提供一些帮助。

两周之后,我第二次登门。根据第一次的情况我把这次的教学目标定为进一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初步认识颜色。这次去他家,他没那么畏缩,但还是不能主动叫我,只是显得好高兴,拉着我和我说他的朋友叫菲菲、他家了养了乌龟,乌龟喜欢吃肉等等。这说明我们的关系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趁这机会,我教他认识颜色,先认识红色,

让他把气球图成红色的,他很乐意接受,努力地图着。可很快就显现出注意力缺失儿童只能短暂停留在目标物上的特点,涂了不到两分钟就失去了兴趣,转而寻找下一个更有趣的事物,嚷嚷着要下楼去玩。这时不管是玩游戏、看动画片、还是食物都没能拉回他的注意力了。无奈只能和家长陪他一起下楼去。一到院里他就像脱缰的马儿到处跑,疯跑了一阵又自顾自地抓蝴蝶、抓毛毛虫。我本来还想就地取材教他树叶的颜色的,可无论怎么引他都不配合。

此后,我每两周去一次送教,每次在上门前都会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进行预设,写教案,并准备好蜡笔和纸,以及一些故事书等能够吸引小朋友的玩具教具,做到上门必须心中有数。每次送教都是按照学校规定并与家长约定的时间到达,每次都达到了四十分钟至一个小时,有时还近一个半小时乃至两小时。通过五次送教,伍文涛小朋友和我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每次我去他都会好奇地问:熊老师今天带了什么好玩的东西呀?我每次去的时候都尊重关心孩子,态度亲和,语言委婉,耐心地指导家长进行康复训练。每次都赢得家长的好评。每次送教完都会对送教情况进行反思总结,为更好的教学奠定基础,提供依据。但也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如对孩子的评估只是通过目测、和家长沟通的方式,没有系统的、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各方面的分类评估,所以预设教学内容也存在随意性,没有针对性地一项一项计划。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规范地制定计划,采用灵活的适合他们特点的方法进行教学、训练。

送教上门是为那些无法入学的孩子提供教学服务的,他们中有脑

瘫、多动症、自闭症等多种类型的障碍,更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关爱。作为一名特教老师,给他们带去温暖既是师爱的体现,更是我们的责任。让我轻轻走近你,我的孩子!让我带你去感受世界的五彩斑斓吧!

 

第二篇:高安市特殊教育学校罗爱萍“送教上门工作体会”

一个也不放弃

——送教上门工作体会

高安市特殊教育学校 罗爱萍

送教上门是我国残障儿童教育安置的一种形式。它是落实《义务教育法》的具体体现 ,为了让教育属于每个孩子。它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方式之一,是关爱重度残疾学生的教育活动。

现阶段,送教上门在我们江西还处在探索、试验阶段。在我们高安,送教上门做为“党的群众教育路线活动”工作的典范,得到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教育局华局长亲自参与送教活动。高安电视台、江西教育电视台对我校的送教上门跟踪报道。送教上门在我们高安特校已大面积铺开,走在全省的前列。我们的送教上门为什么能取得成功?

一、真抓实干

每次送教上门,校领导都高度重视,精心组织。送教前,校领导一再和送教对象家电话联系,确定送教时间、行走路线;召开送教老师工作会议,强调工作纪律;检查教学预案,购买、提供教学用具??送教后,询问送教情况(特别是小孩情况),检查送教记录、送教反思??

二、专业引领

因为现在只是我们特校的教师在做送教,而我们特校的师资又紧张,再加上送教的对象分布在全市各个乡镇,路途较远,所

以我们不可能天天给同一小孩送教。这就要求我们送教的目的更多的是给家长带去康复教学的理念,带去专业的教育教学方法,引领家长的家教康复。

我先后到过三个家庭,为四个学前孩子送教。四个孩子的情况各不相同:第一个孩子是听障,在家附近的幼儿园随班就读。第二、三个孩子是一对龙凤胎,属于脑瘫。哥哥言语能力较好,运动能力较弱;妹妹不会说话,但运动能力较强。第四个孩子是自闭症,运动能力较好,其他能力都有待强化训练。因为四个孩子的情况各不相同,所以根据孩子的情况制定的“IEP教学计划”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

在听障孩子敖家宝的家,了解到孩子有一些残余听力,但拼音字母的构音方法、构音部位、说话时气息的运用等等都需要专业化的康复训练。孩子由于听力等等原因,平时不愿开口说话,这是我们言语康复者最不愿意看到的。家长却不太愿意正视孩子听障的事实,我只能建议家长一要多和孩子说话,说话时把语速放缓,口型夸张一些,有利于孩子听、看懂语言并模仿发音。二要给孩子创造一致的语言环境,如大家都和孩子说普通话,有利于孩子巩固正确的发音。三要鼓励孩子多说话,培养孩子说话的兴趣。四要有耐心,别伤了孩子的自尊

在脑瘫龙凤胎家,我们看到孩子的情商挺好,特别是哥哥汪子越,挺黏人。初次到他家,他和爸爸又亲又抱。后来,我们给他第二次送教就混熟了。他扑进我们的怀抱,要跟我们走。这让

我很感动。我想,这就是所谓的赤子之心吧。我们的真心付出,不但能收获家长的情,还能捕获孩子的心。这个汪子越,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应该没问题,但他体质孱弱。我们特别向他婆婆建议(妈妈外出打工),一要养成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我们给婆婆示范正确的洗手方法:抹肥皂后,搓手心、搓手背、搓指丫、搓指头、搓指肚,完了,用流水冲洗。冲洗时重复前面搓的动作。最后,用干净的毛巾擦干。特别强调吃东西前和便后要用肥皂洗手,预防病从口入。二要多训练孩子的走、跑、跳、蹲、爬等等,从营养和运动两方面来增强孩子的体质。三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尽量让他自己做。四要培养孩子生活自理的能力

妹妹汪子馨,身体棒棒,但不会说话。我们经接触,觉得孩子的听力、声带应该没问题。因为我们教儿歌《小手拍拍》,教汪子馨和哥哥汪子越一起听儿歌,做动作。汪子馨学到高兴处,“拍拍”一词自然说出。我们建议家长:(一)多和汪子馨亲近,多说话给她听。(二)一首简单的儿童歌曲可反复、长期地播放。

(三)学说话先教她简单的单音节词,如爸爸、妈妈等。(四)强调耐心

自闭症孩子王乐宏,最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玩圆形的小东西。他看见圆形的东西就想得到。他拆卸圆形的小轮子后会自己试着组装上去,组装不成功则“哇哇”发脾气。你叫他,他偶尔会瞥一下你,又低头去忙自己的事情。你把他惹毛了,他会挑摔不烂的东西往外扔。要大便了,他会憋着去找奶奶,因为奶奶

会帮他“把屎”,妈妈则要他自己蹲卫生间。家长对王乐宏的“不听话”显得很无助。我们告诉家长,孩子行动上、饮食上的不良嗜好都是因为自闭症孩子有固执刻板、拒绝变更的症状。你说话他不听,不是他不愿听,而是他听不懂,真正的不知所云。我们想要改变自闭症孩子的不良习惯,需要有足够的耐心。也许一、二个月,半年,一年甚至更长时间,你都看不到明显的效果。但孩子在渐渐长大,再难,我们也得训练他生活自理。这对孩子、对家庭都好。吃饭、穿衣、如厕,我们一样一样慢慢训。爷爷、奶奶、爸爸和妈妈四个大人必须统一步调。当孩子有一丁点进步,我们都要及时给予奖励。改变孩子的坏习惯,也需要一点小技巧。如,改变挑食。先让他饿着,希望他吃的东西却在眼前。大人可吃给他看,小孩要是实在饿了,也许他会伸手拿点尝。慢慢地,小孩就能接受这种食物了??

四个不同的孩子分属三个不同的家庭。虽然四个孩子各自需要的康复服务不同,但三个家庭有个共同的需要:专业的康复引领。

我们特校老师更多的是要走专业化的成长之路。这不仅是送教上门的需要,也为不久的将来融合教育全面铺开,我们能指导特殊孩子的教育教学奠定扎实的基础。

20xx/6/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