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县信访局驻青山村“三万”活动调研报告

“五好、五忧”了民情“三力”并举解民难

——竹山县信访局驻青山村“三万”活动调研报告

根据省市县委的安排意见,竹山县信访局“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工作队,从3月初开始,对竹山县双台乡青山村开展了“访民情、送政策、办实事、促发展”和入户走访活动。在民情走访活动中,通过身入、心入、神入,虚心向群众请教,专心听群众的反映,用心为群众解困,对全村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所需有了一些详细了解,对可能影响该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有了一些粗浅的思考。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如下民情调查报告。

一、基本村情“五好”、“五忧”

青山村是竹山县边远村之一,与陕西白河县卡子镇仓房村交界,山大人稀,灾害频繁,自然条件恶劣。平均海拔1250米,昼夜温差大,当地百姓戏称为“一脚踏两省,五步走三县”的地方,全村辖7个村民小组,国土面积8.6平方公里,山林总面积36030亩,耕地面积1562亩,且全部是旱地,农户265户共852人,农村劳动力470人,其中男劳力257人,女劳力221人。全村贫困户90户320人,占全村总人口的37.56%,五保户5户5人,低保户54户,村干部3人,平均年龄44岁,党员34名,最大的84 岁 ,最小 31岁,其中外出流动党员 7名。农村实用人才3 名,在外能人5名,20xx年人均结纯收入3598元,低于全乡平均水平,是一个典型的无资源、无产业、无外援、无集体经济边远的特困村。近年来,随着国家和各级政府对"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得到改善。

“五好”,即:

1、村级班子好。近年来,该乡党委针对以前村干部调整频繁,导致经济发缓慢的实际,下大力气注重村支部建设,在选拔村干部尤其是村党支部书记时,坚持思想好、作风正、党员群众公认这些基本条件外,着力选拔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村干部,配备务实型、开拓型和发展型的村级班子。20xx年在换届选举时,采取“党委定职数、群众定去留、竞争定岗位、依法定任免”的办法,全面推行村党支部“两推一选”和村委会直选方式,选举产生了村级领导班子,并实行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严格控制村干部职数。共选拔了书记、主任、文书主职干部3人。三年多来,该村注重从制度上明确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各自工作职责范围,建立了村党支部联系群众制度、党支部定期研究讨论村级工作制度、民主评议村干部制度、村务民主监督等机制,班子战斗力明显增强,各项工作都能够出色开展。通过入户走访,群众普遍反映,近三年来,干部到群众家走访的次数多了,与群众打交道的态度好了,为民办事的作风实了,党群、干部关系改善了,群众对干部满意高了。

2、生活水平较好:实现了“三普及两提高”。“三普及”:即彩电基本普及。全村265户农民家庭,有203户已经用上了彩电,占总户数的76.6%,其中接通了有线电视110户,卫星接收93户。从调查情况看,电视是农民了解国家政策的最主要途径,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摩托车基本普及。由于在外打工的年轻人比较多,通村水泥路修通了,摩托车普及较快,全村共有摩托车40部,基本上每6户就有1户拥有一部摩托车。电话基本普及。由于村里建了机站,信号覆盖了90%,使用手机农民多了。全村70%安装了电话或使用上了手机。“两提高”:即农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住房条件有所提高。

3、发展的环境良好:在省、市、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南口至白河卡镇的8公里断头路通村公路硬化工程已于20xx年通车,大大的方便了沿途5个组600多村民的出行, 同时,农民建房统一规划,整体村庄面貌和环境得到了明显改

变,逐步迈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

4、惠农政策落实好: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农村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形成了新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体系。实施的税费改革,全面取消了农特两税,减轻了农民负担;实行粮食直补、退耕还林、农机具补贴政策,增加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两免一补"政策,让更多的孩子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积极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对特困户,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人民群众得到了实惠,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提高,使人民群众得到了实惠。

5、治安秩序好。在民情走访中,经常碰到人不在家的情况,但令人惊异地是,空无一人的房子很多都是敞着大门,没有上锁。可以看的出来,该村民风纯朴,社会治安好,一般出门都没有锁门的习惯。据了解,该村连续五年未发生刑事案和治安案件,10年来未发越级上访事件,当前社会大局稳定,社会治安秩序好,为人民群众创造了安全、安定、安宁的生产、生活环境,使人民群众普遍感到有安全感。

“五忧” 即:

1、村级组织运转困难。农村税费改革后,财政收入渠道变得更加窄,经了解,该村集体经济空壳,无任何经济来源,村级组织支出成为无米之炊,村民自治组织缺失财政基础,农村民主自治难以运转。该村干部想办事,往往“心有余而钱不足”。另外,村组公路维护、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也因没有经费投入而一拖再拖,陷入停滞状态。

2、村级债务不堪重负。一个852人的小村,目前欠债高达10万元,包括基层政权机构建设债务、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债务,乡村垫交税费债务等。目前,对债务还没有找到化解的办法,但债务必将导致农村基层组织正常运转和不安定因素,农民们急切盼望化解债务的政策出台。

3、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当前,部分农民的素质还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在文化素质方面,村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在这次调查走访的农民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60%,初中文化程度占36%,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3%。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

4、抵御灾害能力缺失。一是水利失修。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因地处边远山村,兴修和恢复农田水利建项目很难照顾到该村,致使抵御自然灾害能力非常弱小。二是自然灾害严重。由于山大人稀,海拔高,气候恶劣,洪涝灾害频繁,农作物延续几千年的靠天收的命运,三是虫兽害多。山里野猪多、土老鼠多对农作物遭害严重,一旦农作物成熟季节,广大农民必须白天黑夜24小时上山搭棚守护,农民叫苦不迭。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依然脆弱。

5、空巢老人养老问题堪忧。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农村青壮年多在外地城市打工,不能陪伴在老人身边。农村留在家中独居的老人不断增多,成为“空巢”老人。通过调查走访,全村265户,有“空巢”留守老人138人,年龄最大的90岁,最小的64岁,其中很难自身照顾自己的有21人,其养老保障问题成为农村改革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社会难点问题,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养老功能呈现日渐削弱的趋势。

二、群众反映“五难”、“五盼”

“五难”即:

1、就医难,看病贵。由于农村医疗卫生资源严重不足。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乡镇医院条件更一般,管理区医院条件更差、设备少、水平低,农村缺医少药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扭转。农民患病在当地难以得到有效治疗,要到外地、到大医院就诊,不仅造成了看病困难,也增加了农民的经济负担;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障能力不强,由于未通宽带网络,村卫生室对农村合作医疗下费报销下费困难难,农合政策落实到位较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情况令人触目惊心,据统计,全村90户特困户有二分之一的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由于农村医疗卫生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医疗机构主要靠向群众就诊收费维持运行和发展,有些医疗机构盲目追求收入,把开单、开药的量与职工经济收入挂钩,出现了少数损害群众利益的现象;由于农村缺乏合格的卫生人才。目前乡镇卫生院人员中,本科毕业生仅占很小的比例,管理区卫生服务中心更少,大部分卫生人员没有任何学历,对常见病多发病不能采取有效手段合理诊治,浪费了医疗资源,使医疗费上升,老百姓花了钱,却解决不了问题。

2、上学难,留守儿童困难多。该村0-12岁农村儿童总数125人,其中,留守儿童总数81人,占农村儿童比重达64.8%;父母双方均在外地务工的留守儿童58人,占留守儿童比例高达71.6 %;生源少、投入不足、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导致这些留守儿童在15公里以外的吉阳小学读书,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农村留守儿童仍呈不断上升态势。调查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教育状况令人忧心:家庭教育缺位,学校教育管理难,身心健康不良发展,安全隐患无处不在,生活质量偏低。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生活,孩子快乐、健康成长,有一定的差距。

3、发展产业难,制约因素多。该村由于气候恶劣,基础条件差,是最没有特色的村,也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目前无任何支柱产业,靠山吃山难,很难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所以特色不再成为特色,优势不再成为优势。现在该村产业发展有“六难”:即合适产业难寻,规模生产难行,发展资金难筹,产业风险难抗,产品增值难为,合作组织难建。导致农民单家独户创市场,竞争力不强,特色产业既形不成整体规模,也不能使产供销有机结合。

4、行路难,生产生活成本高。我们在走访中,村民强烈反映,该村四组的和尚沟、五组的界岭沟的2个组5公里未通路,两个组的65户245人靠肩挑背驭生活。由于交通的不便利,给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生产资料无法运输,生产产品无法交换,就连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品一次搬运的成本都相当高。有位村民说,“我们没有福气享受上级的优惠政策“,看得出来,人民群众对通组公路渴望与期盼,但是他们付出的生产成本却比别出高出很多,百姓很勤劳、纯朴、善良、劣恶的自然条件和艰辛的生存环境严重地制约着他们更好的发展。

5、人畜饮水困难。去年夏天的洪涝灾害,人畜饮水设施损毁严重,将1、2、3、6组160户624人,3500米的人畜饮水管损坏,另还有2个组105户240人未建饮水设施,现在老百姓吃水无保障。由于国家实施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很难在姓村组争取到边远山区,村级经济底子薄,多数村民家境困难,重建很难恢复,在建人畜饮水设施损坏很难争取到项目。

“五盼”即:

一盼项目向边远山村倾斜。该村无水田,全村只有1500多亩地,其中一点好地都集中在刘家河沟边,自然灾害严重,去年8月份的一场瀑洪水造成河边上的300多亩土地水地流失严重,目前一些水利项目都分布在公路沿线或集镇边,

边远山村很难纳入规划,群众盼望将刘家河边纳入小流域治理项目,对河道进行治理。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二盼资金帮扶。由于城乡二元结构严重,农民所享受的社会保障远远低于城市居民,农民增收缺乏保障,农民所面临的生活、医疗、养老问题主要依靠家庭,制约农民致贫的因素仍然大量存在,必然影响农民增收的稳定性。因此,群众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积极性不高,自力更生、自主创业、自我创新能力缺乏。调查显示,由于受资金投入不足瓶颈制约,直接导致新农村建设工作进度慢。同时贫困家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家庭贫困,经济困难,而目前信用部门是贷富不穷,因此更需要政府的资金帮扶。

三盼加大迁移扶贫力度,解决住房困难。特困户家庭普遍住房破旧,有的是危房,有的甚至无房。通过走访农户时,他们反映,我们这里迁移扶贫不如邻近省的白河县扶持大,要求上级政府加在对边远山村迁移扶贫的力度。如提高补助标准,盖得起房,生活有保障,做到迁得起、稳得住、能致富。

四盼提高低保标准,完善社会保障。加快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因老、弱、病、残而致贫的家庭,基本上是靠政府救济来维持生活,对于他们来说,提高补助标准无疑是雪中送炭,也能减少因物价上涨给日常生活带来的压力。一些因重大疾病、意外事故而导致经济贫困的低收入户,期盼能及时列入低保或政府帮扶对象。让老百姓看得起病,读得起书,盖得起房,生活有保障。

五盼提供信息服务,畅通信息来源渠道。该村由于信息闭塞,没有农村专业合作社,更没有为农业服务的龙头企业,农民生产东西由于没有形成规模销售渠道不畅通。村民要求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村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信息技术和销售服务。

三、对策建议:“三力”并举

通过入户走访,认真思考,本人体会到要把解决农村看病难、读书难、行路难、饮水难、住房难等难题作为解民难的重要方面来抓,坚持以改革的思路,发展的办法从政策、机制、制度三个方面入手,“三力”并举,着力解决当前农村问题,努力使广大边远村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一)把握机遇,政策给力

1、抢抓政策机遇。近年来,中央始终将落脚点锁定于"三农"领域,分别从不同角度解决"三农"难题,始终将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夯实农村经济的基础,这也是中国建国以来决策层对"三农"的最长关注周期。因此,我们要抢抓政策的机遇期,切入用好中央、省市县强农惠农政策,寻求各方支持和援助,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边远山区农民帮助和实惠。

2、调节完善政策。建议中央、省市出台完善对边远贫困村扶持政策、农村教育均衡发政策、农村养老政策、产业发展政策、健全医疗卫生、文化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争取在政策层面着力解决农民上学难、就医难、行路难、饮水难、发展难等民生难题。

(二)改革创新,机制给力

1、建立完善农村医疗服务机制,着力解决农村看病难问题。一是打破医疗资源城乡分布不均衡的二元结构,健全农村基层卫生服务网络,加大对乡镇卫生院和管理区分院的资金投入,加快硬件软件基础设施建设,确定基本达标,保证其担负农村初级医疗卫生保健的需要。二是逐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建议把大病保险分开,纳入社会保障救助体系,提高农村合作医疗报销比例。三是

增加财政在农村医疗卫生保健方面的支出,稳定农村医疗卫生保健队伍,实行医德医风考评制度,保证农村居民的权益不受侵害。四是药品和医疗器材实现统一招标、统一采购、统一定价。尽快消除药品销售中不正当竞争空间。五是加强对乡镇和村医疗机构技术人员的培训。县级医院的主治医师以上人员应分批轮流到乡镇和管理区医疗机构工作,并建立双向定期交流制度,提高乡镇医技人员的业务水平。六是加强对农村生活环境的治理,特别是水环境的整治和保护,降低地方病和慢性病的发病率,防止传染病、流行病的发生。

2、建立健全教育均衡发展机制,着力解决读书难问题。要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程、让教育公平政策惠及全民,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学生等资源,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加快缩小城乡差距;抓好小学布局调整和“薄弱”学校基础设施改造工作;扎实开展扶贫助学活动。出台激励机制,鼓励大学生到边远村校支教;不断扩大办学规模,增设教学点。保证每个村有一个教学点,有效缓解“读书难”问题。

3、大力推进农村公路建设体系,着力解决行路难问题。坚持把加强边远山村公路建设作为解决行路难问题的着力点来抓,一是建立规范的项目管理机制,在项目计划管理上,坚持“统一管理,因地制宜”的原则,严格把关,由乡镇统一申报,申报的项目计划必须确保通畅率,用变通的办法,将项目覆盖到边远组。二是建立严密的质量保证机制,实行“三制”、 “两单”和“一检”,由县交通、所属乡镇、村委会“三级负责制”,对不合格工程下达“整改通知单”和“停工通知单”, “一检”,由县农村公路管理部门,对在建村组公路质量进行督导检查。三是建立优质的服务保障机制,政府挂帅、部门配合多管齐下解决农村公路建设存在的难点问题。四是建立广泛的全民筹资机制,为突破资金瓶颈,要不等不靠,千方百计挖掘筹资潜力,形成了国家投大头、地方筹一点、社会捐一点、群众出一点的全员筹资机制,来推动了边远村组公路建设。

4、大力推进农村人畜饮水建设,着力解决饮水难问题。开展了农村饮水现状调查, 编制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总体规划;统筹解决,分步实施,争取在两至三年内,彻底解决边远村组饮水难问题,并在今年内重点解决恢复人畜饮水工程;加强饮水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兴建村级简易自来水工程等办法,解决饮水难问题;多措并举解决缺水问题。注重加强对大、中、小型水库的维护,加强对河道水渠的疏理,确保水土资源稳定。

5、加大新农村建设步伐,认真解决住房难问题。制定方案,明确步骤。制订了农村安居工程和迁移扶贫工程实施方案,计划在“十二五”期间解决全村贫困农户的住房难问题,确保贫困户有新居;多方筹措,加大投入。通过上级支持、财政补贴、社会资助和个人筹措等方式,筹措资金,确保新农村建设的安居工程高标准、高质量完成。

6、推进农业产业化,着力解决发展产业难的问题。一是各级各部门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步伐,明确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制定长期的产业规划。同时,要加大特色产业的示范基地建设,发挥产业基地的带动效应,积极引导农户走适度规模的农业生产路子,形成“一村一品”或“多村一品”的特色农业生产格局。二是要加快土地流转步伐,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采取土地合股或入股经营和其它生产资料的集中使用的方式,使农民变“股民”。在尊重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尽量通过互换、转让、转包、出租等方式,把农户零碎的耕地调整集中规模经营。三是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把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吸引外地客商投资特色农产品示范、生产基地,创办农业龙头企业,实现种、产、加、销一条龙式的发展模式。四是建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引导、规范产业协会、合作组织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充分发挥其在促进产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7、着力 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问题。一是制定和完善与农村养老保障相关的法律法规,维护老人的合法权益。家庭养老的法制化是解决家庭养老运作随意性、差异性和管理难等问题的必然出路,鉴于孝道日渐淡化的趋势,建议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相关内容作适当修订以增加一些实质性的处罚条款,以法律形式保障老人被赡养的权益。二是在广大农村大力开展以养老法规为内容的普法教育与宣传,让村民认识到养老不仅是“家务事”,也是一种应尽的义务。要健全法律援助,加强老年人法律服务工作,切实维护和保障农村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三是立足城乡二元体制的实际,建立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的新型农村养老模式。健全家庭养老的利益诱导和激励机制,调动家庭养老的积极性,并把家庭养老纳入社会管理范畴,大力推行养老的社会化体系,将社会保障与家庭养老方式相结合,使社会力量向家庭提供最直接的帮助。

(三)强化措施,制度给力

1、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是维护民众切身利益的“托底之网”,对改善具有最基本的保证作用。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2、建立完善领导责任制。对于明显滞后的公共管理制度,要及时调整。要建立领导责任制,强化领导责任,年初,对“三农“问题,县政府要与相关部门和乡镇政府主要负责人签定单项责任书,各乡镇要与各村主要负责人签定,年终检查考核兑现,实行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负责制。

3、建立完善绩效考核和否决制。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要把“三农”民生问题纳入干部绩效考核范围,对心系百姓、情系民生的相关领导和单位进行表彰

和奖励,对工作突出的要给予提拔重要,对不注重民生、群众反映突出的民生难题不予解决的主要负责人和相关单位,实行一票否决。

4、健立完善利益表达制度。要解决民生问题,要通过健全相关的制度和合理的运行机制,给予村民充分表达的权利,保障村民的合法利益。要通过一定的民主程序和形式来维护利益诉求与表达,拓宽和畅通群众利益诉求和表达渠道,把群众利益诉求与表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要坚持领导干部联系乡镇村制度,定期开展接访、约访、下访、回访活动,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要不断完善基层民主制度,让不同利益主体都有表达自己诉求的平等机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