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毛概期末考试重点总结

毛概考点总结

第一章

1.为什么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首先,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其次,这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 再次,这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最后,这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实践需要。

2.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的时代背景与条件

(1)根本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

(2)现实依据: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

(3)重要借鉴: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

(4)历史借鉴:建国后我国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

(5)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与党的三代领导人的发展思想

第三章

*1、新革命道路的理论依据和内容?

(1)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依据

①必要性:第一,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第二,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②可能性:第一,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中国革命能够在农村建立革命政权的根本条件(客观)

第二,国民革命的政治影响及良好的群众基础(客观)

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发展。(客观条件)

第四,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主观条件)

第五,共 产 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主观条件)

(2)中国革命新道论理论内容

在中国共 产 党的领导下,进行武装斗争(主要形式和有力保障),土地革命(中心内容)和根据地建设(战略阵地)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意义?

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发展阶段问题,揭示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

第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道路;

第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 产 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人民社会政治地位的根本变化,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第四章

1、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的意义?

由于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几千年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剥削制度及其剥削阶级已被消灭,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和新型的人际关系已经确立,我国的经济结构,政治领域,阶级结构,社会矛盾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继辛亥革命之后,20

世纪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为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作用?

?19xx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生产资料公有制成为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第五章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的内涵?

(1)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理解。

(2)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本质与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3)从根本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做出了重大发展,为判断改革开放是非得失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4)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明确了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方向和根本任务。

PS: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公有制主体原则、共同富裕原则

2、为什么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2)发展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要求;

(3)发展决定着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4)发展是实现国富民强的要求。

(5)发展是坚持党的先进性的要求;

第七章

1、为什么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1)是相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的;

(2)是解放生产力;

(3)是对原有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4)引起社会各方面的深刻变化。

2、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1)改造是为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必然,实现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2)改革不是对改造的否定,也不是回到改造之前,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进行调整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离开改革不可能发展,离开发展也不可能改革。

★发展是目的,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稳定是前提。改革和发展都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政局稳定和政策稳定)。稳定的社会环境也离不开改革和发展。

第八章

1、为什么形成多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并存的经济制度?

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社会服务。

2、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何有效防止他们之间的悬殊?

问题:1、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比偏低;2、收入分配不公平导致收入差距明显偏大;3、公共服务支出在政府总支出中占比偏低

措施:1.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在个人收入分配调节上,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正确处理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

2.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在社会收入分配调节中,坚持统筹兼顾、服从大局,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之间和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利益关系。

3.社会保障机制。?理顺利益关系,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

3、如何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要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调整产业结构

4、如何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发展循环经济,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2)保护修复自然生态。

(3)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4)强化资源管理。

(5)合理利用海洋和气候资源。

5、当代大学生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3)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

(4)统筹区域发展

(5)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九章

1、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

(1)人民民主专政(国体)

(2)人民代表大会制(政体)

(3)共 产 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2、依法治国的内容及意义?必要性?

内容:?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意义: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保证; 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必要性: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 产 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3、社会主义国家人权和民主、自由? (1)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2)社会主义自由解决了资本主义自由无法解决的最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实际行使自由权利的问题。

(3)人权作为权利的一般表现形式,是社会的产物。

(4)民主、自由、人权,核心是民主。

(5)总之,社会主义的民主、自由和人权本质上优于和高于资本主义,在实现民主、自由和人权方面不受资本和金钱的锁缚。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但如同社会主义本质的充分实现需要一个过程一样,社会主义的民主、自由和人权的充分实现也需要有一个历史过程,需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逐步创造条件,同时需要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自由和人权的具体实现形式,以保障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当家作主。

第十章

1、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

2、如何深化文化改革?

(1)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创造生产更多更好地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为目标。

(2)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一手抓公益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

(3)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以体制机制的创新为重点。

(4)文化体制改革有其特殊性、复杂性。

第十一章

1、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理论意义: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 产 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现实意义: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第二,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

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三,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四,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2、如何推进社会主义和谐建设?

(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2)必须坚持科学发展;(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4)必须坚持民主法治;(5)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6) 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第十二章

1、一国两制构想的内容及意义?

基本内容: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具体来说,“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十个方面内容。(1)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2)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3)高度自治。祖国完全统一后,台湾、香港、澳门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不同于中国其他省、市、

自治区的高度自治权。.(4)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5)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6)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7)积极促进两岸“三通”和各项交流,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感情,密切两岸经济、文化关系,为实现和平统一创造条件。(8)坚决反对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行。(9)坚决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10)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

意义:第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

第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第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避免了武力统一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

第四,“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第五,“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第十五章

1、为什么要改善党的领导?

第一,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当今世界,形势复杂,竞争激烈,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只有改善党的领导,党才能够更好地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带

来的严峻挑战,团结和带领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二,从国内看,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党的领导方式、工作方法和具体制度不加改进和完善,党就难以适应新的要求。党长期以来形成的一套好的领导制度、方法和优良工作作风,都是应该继承和继续发扬的,但有的要随着任务、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进、补充和更新。如果墨守成规,不思进取,势必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党的领导和战斗力必然会受到削弱,坚持党的领导也就成为空洞的、没有感召力的口号。

第三,从党的自身状况看,目前,我们党的实际状况同党肩负的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荣使命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比如,党的执政能力同新形势新任务不完全适应;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作风不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比较突出,奢侈浪费、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所有这些,都需要通过改善党的领导加以解决。

2、怎样改善党的领导?

(1)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2)要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3)要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

 

第二篇:大二毛概考试总结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2.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

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 产 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3. 毛泽东思想的活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4. 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5.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

方法是统筹兼顾。

6.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客观背景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7. 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发展

真理;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

8.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A: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

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和发展;B: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9.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

族的矛盾。

10.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

义和官僚主义的革命。

11. 农村革命根据地存在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军阀割据的局面和连绵不断的军阀混战使

红色政权获得存在和发展的缝隙。

12. 新民主主义社会五种经济成分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

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13. 我国对资本主义改造的经验,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从低级到

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14. 社会主义的本质的科学内涵是: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强调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目标

1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

之间的矛盾

16.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

和四项基本原则

17.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是: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

还处在初级阶段

18.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19. 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20.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要取得重大进展的要

求,从制度上更好的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发展各类成产要素市场,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完善国家规划体系,发挥国家发展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21. 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2. 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

23. 现有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

会互助商业保险

2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

理民主

25. 建设创新性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26.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有: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

的有机统一;人民民主专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 产 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27. 判断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的标准是:一看国家的政局是

否稳定;二是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三是看生产力能否得到发展

2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容和中心环节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2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在社会主义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

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

30. 我国坚持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的外交工作布

局。

31. 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人民阶级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发

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

32. 党能否长期执政的关键是: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33. 党面临的两大历史性课题是: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

风险的能力。

34. 改革的目的: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

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导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35.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答:A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

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B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C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36. 为什么说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答:A:这是由民主革命的性质和任务

决定的;B:农民问题是实行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而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C:中国的武装斗争实际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农民是革命军队的主要来源,农村是主要战场。

37. 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答:A:由中国具

体国情决定的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B:农民占全国人口大多数是无产阶级的同盟军和革命主力军,反动派严密控制城市,农村相对薄弱;C: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地方性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为主,国内处于军阀混战状态;D: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E: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存在和共 产 党的领导及正确对策。

38. 党在过渡时期总数线内容、特点和实质?答:内容:“一化三改”即社会主义工业

化,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特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实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

39. 如何理解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答:A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

由中国共 产 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其所承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B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试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答:我国的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诸多方面存在的许多问题也不是短时期能够解决的。即使在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后相当长时间内。我们仍然要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至于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那就需要更长的时间。 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关系方面积累的经验和主要原则有哪些?答:A: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B: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C: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是什么?答:A: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他们都是经济手段;B: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他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C: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及其确立的依据是什么?答: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A: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B: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C: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答:A:中国共 产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B: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C: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D: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 依法治国的意义是什么?答:A:依法治国是中国共 产 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B: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C: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D: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如何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答: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是什么?答:A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B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C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D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E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答:内容包括马克思主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及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关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如何准确的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答:A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B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C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答:A必须坚持以人为本;B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C必须坚持改革开放;D必须坚持民主法治;E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F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新形势下如何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答:A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B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C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D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E维护国家主权,协商涉外事务;F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意义是什么?答:A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B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C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可以避免武力统一造成的不良后果;D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 邓小平对国际形势有哪些新判断?答:A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B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是东西方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矛盾全局的集中体现;C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共同发展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D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并不意味着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还需要各国人民长期不懈的共同努力。 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答:A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选择;B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C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勇于参与全球化而又坚持广泛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D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E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 如何理解“四个尊重”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政策?答:A是时代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B是党在深刻认识和把握当代经济发展的本质特征及其影响的基础上作出的积极回应,充分反映了时代的精神,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C是中国共 产 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具体体现;D目的在于最广泛最充分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党获得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E有利于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 如何正确认识党群关系的重要性?答:A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B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能否长期执政的关键所在;C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 产 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 产 党要正确把握哪些原则?

答:A根本立足点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B妥善处理与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关系;C切实解决好事关人民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