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启迪与骨干教师成长》读书心得

《名师启迪与骨干教师成长》读书心得

不知不觉,在这三尺讲台上,我已度过了五个春夏秋冬。在这五年的光阴里,我从一个对教学工作陌生而又迷茫的状态,渐渐成熟,渐渐长大,但距离名师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就在今年暑假里我庆幸拜读了徐世贵和于美老师写的《名师启迪与骨干教师成长》一书。读过这本书后,我认识到平时挺知足的自己其实是那么的贫乏与稚嫩,深深地感觉到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使我变得充实与干练。

时代呼吁名师,社会的进步需要名师,我们的学生的未来迫切需要名师,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不断拉近我们与名师中间的差距,使自己也成为一位名师。

教师所求的不是只是教给学生所需要的知识,而是让他们通过我们的言传身教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使他们成为发展的人是我们的最高目标。要用自己的才能使学生获得受益一生的知识,不仅教会他们文本上的知识,还要使他们明白做人的道理,使他们有生存的本领。

骨干教师的特质:远大的职业理想、高尚的师德修养、厚重的文化底蕴、勤奋的学习态度、可贵的探索精神、独特的教学个性。那么如何才能成长为一名骨干教师呢?

一、拥有健康阳光的心态。

要做一名骨干教师,好的心态是关键。有了平和的心态,才能有冷静的大脑;有了积极的心态,才能调动大脑创造的活力;有了辩证的心态,才能避免自己的思维陷入极端主义的陷阱。有了健康的心态,才能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大家都知道,我们教师每天在进行着“备、教、批、辅、考”的工程,平凡与繁琐的日常事务让我们的工作更细微化,更具体化,也更程序化。在每天重复的劳动中,我们在感受着平凡者的平凡事。要想把平凡的事做得很出色,我觉得教师要有三颗心:宽和的平常心,幼稚的儿童心,纯朴的博爱心。平常心是留给自己的,儿童心是给孩子们的,博爱心则是参与社会的。

二、底气来自知识的日积月累。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做一个有智慧的老师,成功没有捷径,成功来自于学习,成功更来自于实践。我觉得经常浏览有益的网页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如:教育在线、中国知网、特级教师家园的网页等, 1

里面都有很多浪里淘沙得来的精粹。经常阅读名家教育博客,如同跟许多高尚的人在谈话,无疑是一种蓬勃向上的享受;倘佯于大师的教育博文,如同走进无穷无尽的教育宝库,思想意识会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劳动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要时常读书,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我们只有阅读、阅读、再阅读,畅游在知识的海洋里,才有深厚的底蕴。走到课堂上才会驾轻就熟,游刃有余。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曾经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这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揭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教师要获得教育智慧,需要有探究的思想和习惯。遇事要先问“为什么”,研究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学习、实践、反思、写作。这是教师成长的必由路径。学习的最重要途径是读书。要使阅读变成习惯和享受,不断积累,不断丰富知识结构。践行是关键,做了才有发言权。要在课程开发、课题研究、课堂教学、指导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等方面积极实践,并视为锻炼和提高的机会。反思是智慧型教师最关键的思维特质之一,同样的事件中,智慧型教师的反思更为深刻和持久。写作不为张扬,而是为了盘点和内敛,为了更清醒的前行。所以坚持记读书笔记、写教育日记、教学反思等对于我们的专业成长是非常好的。因为,坚持反思是智慧生成的重要阶梯。

四、学会来自与他人的精诚协作。

常言道:两人智慧胜一人,众人拾柴火焰高。佐滕学教授认为:“21世纪的学校是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所谓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是指不仅学生们相互学习、成长,作为教育专家的教师也相互学习、提高,家长和市民也参与学习,共同发展。许多研究发现,教师一起密切沟通,休息时的相互交谈、备课时的疑难问题商讨、公开课的观摩与评价,都是教师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老师们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共享成功的喜悦,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只要我们心怀梦想,不懈追求,每天进步一点点,积少成多,就能不断提高教育艺术,逐渐成为名师。

2

 

第二篇:骨干教师读书心得.4

骨干教师读书心得

民主小学王丽娟

骨干教师的培养期间,我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在网络上,报刊杂志上大量阅读现代教育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转变自己的观念, 下面节选我的三篇读书心得和大家共勉。

读了《课堂,生命成长的地方》,们的思想大有触动。我的收获太多太多当前的教育现状分析:1、对生命差异的漠视;对生命自由的压抑;3、对生命个性的阉割;4、缺乏对生命的关照:赶鸭子(赶进教室);填鸭子(灌输知识);烤鸭子(期末考试);板鸭子(千人一面)。

课堂教学要关爱生命。1、尊重生命的自主性;2、赞赏生命的独特性;3、关照生命的整体性;4、理解生命的生成性。

境界一:课堂是什么?是生命成长的空间;是生命发展的场所;是一群鲜活生命在一起彼此对话、彼此唤醒、彼此碰撞、彼此交融、彼此分享的阵地。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是创造师生共同发展的生命环境,从无明到觉醒。课堂教学有没有效果主要是看学生有没有进步!学生已经学会了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够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

境界二:吹着牧笛放养: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是一群白羊听着你悠扬的笛声来到一个天蓝蓝,水蓝蓝,草青清的地方吃草,嬉戏。

境界三:放飞学生的心灵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心灵鸡汤,使学生的心灵得到一种高雅的解脱,一种畅达的飞翔,一种童话般的陶醉和幸福,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是给学生心灵的自由,开启智慧,体认生命。"几十个生命在你的关怀下生动的成长"的情态是: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 我明白了:积极的人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想法决定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想法就有什么样的未来。我们期待着,通过生命化的课堂教学幸福从此熙熙攘攘,幸福从此溢满心房。

我读了杭州市普通教育研究室沈大安教授的《文本解读:观念和方法》,简直让我耳目一新。作为一个小学语文老师,我们首先应该是语文课本的忠实读者,怎样读,怎样悟,怎样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从而享受文本,沈教授在报告中深入浅出地给我们作了解答。

什么是文本解读?文本解读是读者通过阅读从文学文本中获取和解释意义的过程。文学文本的语言具有模糊性,优秀的文本内涵含蓄而丰富,这就使得文学文本的意义具有不确定性。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读者阅读同一个文本,会读出不同的意义。

解读文本的要求:

1、放松心态。"慢慢走,欣赏啊!"这是美学家朱光潜提出的审美观念。刚开始接触文本,我们要暂时忘却教师的身份、教学的任务,以一个普通者的放松心态来欣赏作品,获得自然的阅读体验和真实的审美直觉。这是一种非功利的阅读,是以感性为主的阅读,这种阅读是文学作品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2、潜心会文。矛盾曾说过:"他应该一边读一边回想他所经验的相似的人生,或者一边读,一边到现实生活中去看看.

"

3、知人论世。解读文本不必一味靠自己的冥思苦想,查阅必要的资料可以

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作家的生平介

绍、写作时代背景、作家的其他作品、作家的创作意图的阐述,以及前人对这部作品的评论,无一不是我们打开文本大门的钥匙。

4、多元解读。鲁迅说:《红楼梦》是中国许多许多人都知道的,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作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接受"美学在德国崛起,并迅速风靡世界。这个流派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并不只是作者创造的,而是作者的创作和读者的接受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作品的意义也不是客观和固定的。

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指出:文本作者的意图是当代不可能"客观"地完全再现的,文本的原意也是不可能完全恢复的。读者和作者之间的"时间间距"是不可能克服的,也是不应当克服的。理解是从文本中接受有意义的东西,并把他们"解释"成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

因此,允许学生对文本有独特的见解和思考。哈罗德.布鲁姆说:"一切阅读都是误读。"要处理好学生远离文本的问题,教师必须做到:抓住主导倾向,把握教育价值。

5、语言探秘。歌德曾经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种秘密。"对小学生来说探索语言的奥秘,一是要了解约定俗成的语言规则,二是感受文学语言在表达上的饿特殊作用。

毕竟,教师读文本是为教学服务的,所以我们在阅读文本时必不可少的一步是换位解读,如果让孩子们去读这个文本他们会怎样解读?他们有哪些不懂的?他们会提出哪些问题?他们会误读吗?我们走过了"普通读者--教师--学生"的文本解读心路历程--摆脱功利目的,自由欣赏作品;细读文本,潜心会文,既把握文本的主要倾向,也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充分考虑儿童学习困难,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阅读文本。沈教授最后深有感触地说:"文本是你美丽的倒影!"进一步指出了解读文本的观念和方法。

我读了重庆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的董晓宇老师作了题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习作教学问题研究与解决策略》的报告,现扼要把收获解读如下:

一、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的习作效率不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反应出的现状是,学生不爱写(兴趣);没东西写(内容);不会写(方法)。

1、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1)、阅读教学中,我们的教学重心在"阅读"而不是"表达"。"以阅读为中心"的课程形态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教化功能,其优势是无庸置疑的。但这样的课程形态有着与生俱来的缺陷:难以保证"表达"在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地位。

(2)、语文课程的现行形态使广大教师放弃了充满创造性的"自选动作"。尽管广大教师都知道结合阅读的写作对提高学生的写作十分有效,但受制于现行的语文课程形态和教材内容,同时缺少教学课时的支持,能够另外设计表达练习并挤出时间在课堂内实施,只有少数教师能够做到。

教师如果能够深刻地认识我国语文课程形态的特点,增强语文课表达训练的意识,那么,一定能创造出丰富多样的行之有效的表达训练方法,这对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将会产生积极的效果。

2、教材编排体系存在的问题。

(1)、教材以"习作内容"为编排体系,基层语文教师很难有序、有效地对学生的习作进行指导。

(2)、习作教学内容的模糊性导致教学的"越位'和"不到位"现象日趋突出。 每个单元的写作内容有了,但到底重点训练什么,以这八个题目为载体,要教给学生什么写作知识?于是,语文教学目标,也说是教学哪些写作知识,学习哪些表达方法,进行哪种程度的表达训练,往往要教师自已去揣摩,去选择,去添加,这就给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平添许多障碍。 3、教师观念与行为存在的问题。教学的根本是学习的学生,而非教学的教师:作文写得好的学生未必就是作文教得好的老师最美好的成果。我也毫不质疑,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以绝妙的方式方法学习习作,包括有的学生另僻蹊径,越过上课的教师,既不靠上课也不靠教师的教学,一样学得不错。

因为我们都必须这样来认识课堂:课堂是我们大多数人接受正规教育的地方,教师是有力量创造条件使学生学到很多很多的,但是也有可能弄得学生根本学不到多少东西。

涵养一种安安静静教学的心态,坚守认认真真学习的状态,保持蹲下来看儿童的姿态,思考习作质和量的协调统一,探索有效指导的最佳途径,优化习作评改的方式方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