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考试总结重点

绪论

1.微生物: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 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包括类群原核类的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真核类的真菌`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以及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和亚病毒

6.微生物有哪五大共性?其中最基本的是哪一个?为什么?

答:①.体积小,面积大;②.吸收多,转化快;③.生长旺,繁殖快;④.适应强,易变异;⑤.分布广,种类多。其中,体积小面积大最基本,因为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废物的排泄面和环境信息的交换面,并由此而产生其余4个共性。

第一章  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1.试设计一张表格,比较以下6个大类原核生物的主要特性。

2.试图示G+G-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构造,并简要说明其异同。

G+细菌与G-细菌的细胞壁都含肽聚糖和磷壁酸;不同的是含量的区别:如下表

3.试述染色法的机制并说明此法的重要性。

答:革兰氏染色的机制为: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菌的细胞膜内可形成不溶于

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G+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联致密,故遇脱色剂

乙醇处理时,因失水而使网孔缩小,在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的处理不会溶出缝隙,因此

能把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保持紫色。反之,G-细菌因其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和交联度差,遇脱色剂乙醇后,以类脂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这

时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的溶出,因此细胞退成无色。这时,在经沙黄等红色染料复染,就使G-细菌呈红色,而G+细菌则仍保留最初的紫色。此法证明了G+G-主要由于起细胞壁化学成分的差异而引起了物理特性的不同而使染色反应不同,是一种积极重要的鉴别染色法,不仅可以用与鉴别真细菌,也可鉴别古生菌。

4.什么菌落?试讨论细菌的细胞形态与菌落形态间的相关性。

答:菌落即单个(或聚集在一起的一团)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因不同形态、生理类型的细菌,在其菌落形态、构造等特征上也有许多明显的反映,故细菌的细胞形态与菌落形态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现象,如,无鞭毛、不能运动的细菌尤其是球菌通常都形成较小、较厚、边缘圆整的半球状菌落;长有鞭毛、运动能力强的细菌一般形成而平坦、边缘多缺刻、不规则的菌落;有糖被的细菌,会长出大型、透明、蛋清状的菌落;有芽孢的细菌往往长出外观粗糙、干燥、不透明且表面多褶的菌落等等。

5.伴孢晶体是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

6基内菌丝是孢子落在固体基质表面并发芽后,不断伸长、分枝并以放射壮向基质表面和内层扩展,形成大量色浅、较细的具有吸收营养和排泄代谢废物功能的菌丝。

7原体与始体:具有感染力的衣原体细胞称为原体,呈小球状,细胞厚壁、致密,不能运动,不生长,抗干旱,有传染力。原体经空气传播,一旦遇合适的新宿主,就可通过吞噬作用进入细胞,在其中生长,转化为无感染力的细胞,称为始体。

8、菌苔:如果把大量分散的纯种细菌密集的接种在固体培养基的较大面积上,结果长出的大量“菌落”已相互连成一片即称菌苔。

9、气生菌丝:在固体培养基上内,菌丝小、不断向空间方向分化出的分支菌丝。又叫2级菌丝,特点为:颜色较深,直径较粗。

10、包涵体:衣原体的始体通过二分裂在细胞内繁殖成的一个微菌落。

11、基内菌丝:是长在培养基内的放线菌菌丝。菌丝无分隔,可以产生各种水溶性、脂肪性色素,使培养基着色。

第二章

1 试解释子实体,真菌,酵母菌,霉菌和蕈菌。

答:子实体:由气生菌丝特化而成,指在其里面或上面可产生无性或有性孢子,有一定形状和构造的任何菌丝体组织。

2真菌是不含叶绿体,化能有机营养,具有真正的细菌核,含有线粒体以孢子进行繁殖,不运动的典型的真核微生物。

3酵母菌一般泛指能发酵糖类的各种单细胞真菌。

4霉菌是丝状真菌,通常指那些菌丝体较发达又不产生大型肉质子实体结构的真菌。

5蕈菌又称伞菌,通常是指那些能形成大型肉质子实体的真菌,包括大多数担子菌类和极少数的子囊菌类。

试简介菌丝,菌丝体,菌丝球,真酵母,假酵母,芽痕,蒂痕,真菌丝,假菌丝等名词

答:菌丝:单条管状细丝,是霉菌营养体的基本单位,可分为无隔菌丝和有隔菌丝。

7、菌丝体:由许多菌丝相互交织而成的一个菌丝集团称菌丝体,可分为营养菌丝体和气生菌丝体。

8、菌丝球:在机械搅拌罐中,霉菌或放线菌的菌丝体有时会缠绕在一起,形成紧密的小球,俗称菌丝球。

9、真酵母:具有有性生殖的酵母菌称为真酵母。

10、假酵母:只进行无性生殖的酵母菌称为假酵母。

11、芽痕:出芽繁殖的酵母,在其生长的子细胞脱离母体后,于母细胞上留下一个肥厚的环状隔壁的痕迹,称为芽痕。

12、蒂痕:在芽细胞上留下的痕迹称蒂痕。

13、真菌丝:如果细胞相连,且其间的横隔面积与细胞直径一致,则这种竹节状的细胞串称为真菌丝。

14、假菌丝:如果长大的子细胞与母细胞不立即分离,其间仅以狭小的面积相连,则这种藕节状的细胞串就称假菌丝。

15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四类微生物的菌落有何不同?为什么? 

答:细菌:菌落一般呈现湿润、较光滑、较透明,较粘稠、易挑取、质地均匀以及菌落正反面或边缘与中央部位的颜色一致等。

放线菌:菌落能产生大量分枝和气生菌丝,干燥、不透明、表面呈致密而小的丝绒状,粉末状或颗粒状,难以挑取,菌落的正反面颜色不一致。

酵母菌:菌落一般较细菌菌落大且厚,表面湿润,粘稠,较不透明,易被挑起,多为乳白色,少数呈红色。

霉菌:菌落形态较大,质地疏松,外观干燥,不透明,不易挑取,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

原因:细菌属单细胞生物,一个菌落内无数细胞并没有形态、功能上的分化,细胞间充满着毛细管状态的水。多数放线菌有基内和气生菌丝的分化,气生菌丝成熟时又会进一步分化成孢子丝并产生成串的干粉状孢子,它们伸展在空间,菌丝间没有毛细管水积存。酵母菌的细胞比细菌的大,细胞内有许多分化的细胞器,细胞间隙含水量相对较少,以及不能运动等特点。霉菌的细胞呈丝状,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时又有营养和气生菌丝的分化,气生菌丝间没毛细管水。

16锁状联合:通过质配形成喙状突起而连合两个细胞的方式不断使双核细胞分裂,从而使菌丝尖端不断向前延伸。

17、孢子:只要是专门生殖的细胞,正常情况下不需要两两结合就可以单个细胞发育成一个个体。

18、分生孢子:是在生殖菌丝顶端或已分化的分生孢子梗上形成的孢子,分生孢子有单生、成链或成簇等排列方式,是子囊菌和半知菌亚门的霉菌产生的一类无性孢子。

19、芽孢子:又称酵母状孢子,是由出芽方式形成的无性孢子。在无性繁殖过程中,首先在母细胞上出芽,然后芽体逐渐膨大,最后芽体与母细胞脱离,就形成了芽孢子。

20、子囊孢子:指产生在子囊菌子囊内的孢子。、

21、担孢子:菌丝经过特殊的分化和有性结合形成担子,在担子上形成的有性孢子即为担孢子。

22、有性孢子:经过两性细胞结合而形成的孢子称有性孢子。

23、无性孢子:生物通过无性生殖产生的孢子叫无性孢子,如分生孢子、孢囊孢子等。

第三章

真病毒是至少含有核酸和蛋白质两种组份的分子病原体

亚病毒是凡在核酸和蛋白质两种成分中只含有其中之一病原体。

2、烈性噬菌体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吸附、侵入、增殖、成熟和裂解5个阶段,而实现其繁殖的噬菌体成为烈性噬菌体。

它的裂解生活史大致为:1尾丝与宿主细胞特异性吸附2病毒核酸侵入宿主细胞内3病毒核酸和蛋白质在宿主细胞内的复制和合成4病毒核酸和蛋白质装配5大量子代噬菌体裂解释放到宿主细胞外

3、什么是效价?试简述噬菌体效价的双层平板法。

效价表示每毫升试样中所含有的具有侵染性的噬菌体粒子数。

双层平板法主要步骤:预先分别配制含2%1%琼脂的底层培养基和上层培养基。先用底层培养基在培养皿上浇一层平板,待凝固后,再把预先融化并冷却到45以下,加有较浓的敏感宿主和一定体积待测噬菌体样品上层培养基,在试管中摇匀后,立即倒在底层培养基上铺平待凝,然后在37下保温。一般经10h后即可对噬菌斑计数。

4、什么是一步生长曲线?它分几期?

 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称为一步生长曲线。它包括

潜伏期:细胞内已经开始装配噬菌体粒子并可用电镜观察到

裂解期:宿主细胞迅速裂解溶液中噬菌体粒子急剧增多。

平稳期:感染后的宿主细胞已全部裂解,溶液中的噬菌体效价达到最高点。

5、解释溶源性、溶源菌、温和噬菌体。

温和噬菌体侵入相应宿主细胞后由于前者的基因组整合到后者的基因组上并随后者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因此温和噬菌体的这种侵入并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这就是溶源性。

溶源菌是一类能与温和噬菌体长期共存,一般不会出现有害影响的宿主细胞。

温和噬菌体是指不能完成复制循环具有溶源性不发生烈性裂解的噬菌体。

6类病毒是一类只含有RNA一种成分,专心寄生在活细胞内的分子病源体。

拟病毒是指一类包裹在真病毒粒中的有缺陷的类病毒。

病毒:是一类不含核酸的传染性蛋白质分子。

第四章

1、碳源一切能满足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碳元素的营养物称为碳源。

2、氮源凡能提供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氮元素的营养源,称为氮源。

3、氨基酸自养微生物不需要利用氨基酸做氮源,能把尿素、铵盐、硝酸盐、甚至氮气等简单氮源自行合成所需要的一切氨基酸,为氨基酸自养微生物。

4、能源:能为微生物生命活动提供最初能量来源的营养物或辐射能。

5、自养微生物:凡以无机能源作为主要碳源的微生物。

有几种主要生理类型: 有光能自养型,如蓝细菌、紫硫细菌、绿硫细菌、藻类;化能自养型,如硝化细菌、硫化细菌、铁细菌、氢细菌、硫黄细菌。

6水活度表示在天然或人为环境中,微生物可实际利用的自由水或游离水的含量。其定量含义为:某溶液的蒸气压与纯水蒸气压之比。

7、单功能营养物只具有一种营养功能的营养物称为单功能营养物,如光辐射能源;

双功能营养物同时具有两种营养功能的称为双功能营养物,如铵根离子

8、选择培养基是一类根据某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其对某化学、物理因素的抗性而设计的培养基,具有使混合菌样中的劣势菌变成优势菌的功能,广泛用于菌种筛选等领域。

9、鉴别培养基是一类在成分中加有能与目的菌的无色代谢产物发生显色反应的指示剂,从而达到只须用肉眼鉴别颜色就能方便地从近似菌落中找到目的菌菌落的培养基。

11、碳氮比碳源与氮源含量之比即为碳氮比

12、光能有机营养型?光能无机?化能有机?化能无机?

①光能无机自养型(光能自养型):能以CO2为主要唯一或主要碳源;进行光合作用获取生长所需要的能量;以无机物如H2、H2S、S等作为供氢体或电子供体,使CO2还原为细胞物质。

②光能有机异养型(光能异养型):不能以CO2为主要或唯一的碳源;以有机物作为供氢体,利用光能将CO2还原为细胞物质;在生长时大多数需要外源的生长因子。

①  化能无机自养型(化能自养型):生长所需要的能量来自无机物氧化过程中放出的化学能;以CO2或碳酸盐作为唯一或主要碳源进行生长时,利用H2、H2S、Fe2+、NH3或NO2-等作为电子供体使CO2还原成细胞物质。

②  化能有机异养型(化能异养型):生长所需要的能量均来自有机物氧化过程中放出的化学能;生长所需要的碳源主要是一些有机化合物,如淀粉、糖类、纤维素、有机酸等。

第五章

1生物氧化生物体中有机物质氧化而产生大量能量的过程。

2、新陈代谢:指生物体内一切有序化学变化的总称,是推动生物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源。包括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

3、在化能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中,其基质脱氧和产能途径主要有哪几条?

答:脱氢和产能的途径:EMP、HMP、ED、TCA
4、试述EMP途径在微生物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答:EMP途径又称糖酵解途径,是绝大多数生物所共有的一条主流代谢途径。                 其产能效率虽低,但生理功能极其重要:

a.供应ATP形式的能量和NADH2形式的还原力。

b.是连接其他几个重要代谢途径的桥梁,包括三羧酸循环、HMP途径和ED途径等。

c.为生物合成提供许多中间代谢物。

d.通过逆向反应可进行多糖合成。 

5、试述HMP途径在微生物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答:

a. 供应合成原料:为核酸、核苷酸、NAD(P)+、FAD(FMN)和CoA等的生物合成提供戊糖-磷酸;途径中的赤藓糖-4-磷酸是合成芳香族、杂环族氨基酸的原料。

b. 产还原力:产生大量NADPH2产生的还原力,不仅可供脂肪酸,固醇等生物合成之需,还可供通过呼吸链产生大量能量之需。

c. 作为固定CO2的中介:是光能自养微生物和化能自养微生物固定CO2的重要中介。

d. 扩大碳源利用范围:为微生物利用C3-C7多种碳源提供必要的代谢途径

e. 连接EMP途径:通过与EMP途径的链接,可为生物合成提供更多的戊糖。

若从人类的生产实践来说,通过HMP途径可提供许多重要的发酵产物,如核苷酸、氨基酸、辅酶和乳酸等。

 6、 试述TCA循环在微生物产能和发酵产生中的重要性。

答:TCA位于一切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中的枢纽地位,产能效率极高,不仅可为微生物的生物合成提供各种碳架原料,而且还与人类的发酵生产(如柠檬酸、苹果酸等)紧密相关。

7、什么是呼吸链?组分是?

指位于原核生物细胞膜上或真核生物线粒体膜上的由一系列氧化还原式呈梯度差的、链状排列的氢(或电子)传递体。NAD(P)、FP(黄素蛋白)、Fe·S(铁硫蛋白)、CoQ(辅酶Q)、Cyt b、Cyt c、Cyt a、 Cyt a3

8、无氧呼吸:又称厌氧呼吸,指一类呼吸末端的氢受体为外源无机氧化物的生物氧化。

9、 试列表比较呼吸、无氧呼吸和发酵的异同点。

9、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说明发酵的慨念。

答:狭义:它是指在无氧等外源氢受体的条件下,底物脱氢后所产生的还原力[H]未经呼吸链传递而直接交某一内源性中间代谢物接受,以实现底物水平磷酸化产能的一类生物氧化反应。 

广义:最早是从会不断冒泡并产生有益产品的一些自然现象开始的:目前已泛指任何利用好氧性或厌氧性微生物来生产有用代谢产物或食品、饮料的一类生产方式。

10、试列表比较同型和异型乳酸发酵。

11、细菌的酒精发酵途径如何,它与酵母的酒精发酵有何不同,细菌的酒精发酵有何优缺点?
   
酒精发酵途径ED,酵母菌酒精发酵EMP
   
细菌酒精发酵优缺点:
        a.
优点:代谢速率高;产物转化率高;菌体生成少;代谢副产物少;发酵温度高;不必定期供氧;细菌为原核生物,易于用基因工程改造菌种;厌氧发酵,设备简单。
        b.
缺点:生长pH5,较易染菌;细菌耐乙醇力较酵母菌为低(细菌7%乙醇,酵母菌耐8-10%乙醇);底物范围窄(葡萄糖、果糖)。

12、 什么是两用代谢途径?它有哪些特点?

答:凡在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中均具有功能的代谢途径,称为两用代谢途径。EMP、HMP、和TCA循环都是重要的两用代谢途径。

特点:a. 在两用代谢途径中,合成途径并非分解途径的完全逆转,即某一反应的逆反应并不是总是由同样的酶进行催化的。

b. 在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途径的相应代谢步骤中,往往还包含了完全的中间代谢物。

c. 在真核生物中,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一般在不同的分隔区域内分别进行,即分解代谢一般在线粒体、微粒体或溶酶体中进行,而合成代谢一般在细胞质中进行,从而有利于两者可同时有条不紊的运转。

13、什么是生物固氮作用?它对生物圈的繁荣发展有何重要作用?能固氮的微生物有哪些?

答:是指大气中的分子氮通过微生物固氮酶的催化而还原成氨的过程,生物界中只有原核生物才具有固氮能力。它对生物圈的繁荣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和可持续供应的还原态氮化物的源泉。能固氮的微生物有根瘤菌,蓝细菌等。

第六章

1同步生长:是通过获得同步培养物的手段。使微生物细胞群体内的各个个体都处于同一细胞分裂周期的特殊生长状态。

2连续发酵:当微生物以单批培养的方式培养到指数期后期时一方面以一定速度连续流入新鲜培养基和通入无菌空气并立即搅拌均匀,另一方面利用溢流的方式以同样的流速不断流出培养物的培养方法。

3专性好氧菌:是一类必须在较高浓度分子氧(约20千帕)的条件下才能生长有完整的呼吸链,以分子氧作为最终的氢受体,具有SOD和过氧化氢酶的微生物。

4兼性厌氧菌:是一类主要生长在有氧条件下又可在无氧条件下的微生物,特点是在有氧下借呼吸产能,而在无氧条件下可借发酵或无氧呼吸产能。

5微好氧菌:是一类只能在较低氧分下(1—3000帕)下才能正常生长的微生物。

6耐氧菌:是一类可在有氧条件下正常生长却不需要氧而仅借发酵和底物水平磷酸化产能的微生物。

7厌氧菌:一类对分子氧高度敏感的微生物,有氧情况下不能生存。

8巴氏消毒法:是由巴斯德发明的一种低温湿热灭菌法,一般在60~85下处理30min1.5s,主要用于牛奶、果酒等液态风味食品的消毒。

9间歇灭菌法:一种适用于不耐热培养基的灭菌方法。一般将培养基放在100蒸煮15min,然后置37下过夜(诱使残留芽孢发芽),次日再重复蒸煮、过夜,如此重复3d即可。

10加压蒸气灭菌法:一种利用100以上的高温(而非压力)蒸气进行湿热灭菌的方法,用特制的耐压灭菌锅进行。广泛应用于培养基和各种物件灭菌。

11、什么叫典型生长曲线?它可分几期?

定量描述液体培养基中,微生物群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称为生长曲线。分为延滞期、指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

12、延滞期有何特点?如何缩短延滞期?

a.生长速率常数为零;b.细胞形态变大或增大;c.细胞内RNA尤其是rRNA含量增高,原生质呈嗜碱性。d.合成代谢活跃;e.对外界不良条件的反应敏感。

方法:第一 用对数期的菌种接种  第二 接种量适量增大 第三 发酵培养基成分和种子培养基的成分尽量接近

13、指数期有何特点?处于此期的微生物有何应用?

生长速率常数最大细胞进行平衡成长 酶系活跃,代谢旺盛

是用作代谢、生理等研究的良好材料,是增殖噬菌体的最适宿主,也是发酵工业中用作种子的最佳材料。

14、生长速率常数(R)指微生物每小时分裂的次数,R=n/(t2-t1)

代时(G):指细胞每分裂一次所需的时间,又称世代时间或增代时间,G=1/R。

15、何为连续培养?连续培养有何特点?为何连续时间是有限的?

第一流入新鲜培养基和无菌空气的同时,以同样的流速流出培养物 第二,微生物长期

保持在指数期的平衡生长状态和稳定的生长速率上

因为菌种长期处于最高生长速率状态,突变严重,易使菌种退化。

16、高密度培养指微生物在液体培养中细胞群体密度超过常规培养10倍以上的生长状态或培养技术。

17、试比较灭菌、消毒、防腐和化疗的异同。

灭菌是指采用强烈的理化因素使任何物体内外部的一切微生物永远丧失其生长繁殖能力的措施。

消毒是指采用较温和的理化因素,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或动、植物有害的病原菌而对被消毒对象基本无害的措施。

防腐是指利用某种理化因素完全抑制霉腐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的措施。

化疗是指利用对病原菌具有高度毒力而对其宿主基本无毒的化学物质来抑制宿主体体内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借以达到治疗该宿主传染病的一种措施。

比较项目        灭菌            消毒         防腐           化疗               

处理因素      强理化因素      理化因素       理化因素     化学治疗剂

处理对象      任何物体内外      酒、乳    有机质物体内外    宿主体内

微生物类型    一切微生物    有关病原菌    一切微生物      有关病原菌

对微生物作用    彻底杀灭      杀死或抑制    抑制或杀死      抑制或杀死

实例        加压蒸气灭菌      巴氏消毒法    冷藏、糖渍    抗生素、磺胺药

18、利用加压蒸气对培养基进行灭菌时,常易带来哪些不利影响?如何避免?

答:不利影响:形成沉淀物、破坏营养,提高色泽、改变培养基的pH、降低培养基浓度;

避免:对易破坏的、易形成沉淀的组分分别灭菌;易被高温破坏的组分低压灭菌;或过滤除菌;其他的有加络合剂、气体灭菌剂。

19、抗菌谱:指一种或一类抗生素(或抗菌药物)所能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类、属、种范围。

20、什么叫抗药性(耐药性)?其产生途径有哪些?

答:又称耐药性,指生物(尤指病原微生物)对抗生素等药物产生的耐受和抵抗能力。抗药性主要通过遗传途径产生,例如基因突变、遗传重组或质粒转移等。

第七章

1、表型:指某一生物体所具有的一切外表特征和内在特性的总和,是其遗传型在合适环境条件下通过代谢和发育而得到的具体表现。

2、变异:指生物体在某种外因或内因的作用下所引起的遗传物质结构或数量的改变,亦即遗传型的改变。

3、饰变:是指外表的修饰性改变,意即一种不涉及遗传物质结构改变而只发生在转录、转译水平上的表型变化。

4、核外染色体:不论真核生物的细胞核或原核生物细胞的核区都是该微生物遗传信息的最主要负荷者,被称为核基因组、和染色体组或简称基因组。

5、营养缺陷型:某一野生型菌株因发生基因突变而丧失合成一种生长因子、碱基或氨基酸的能力,因而无法再在基本培养基上正常生长繁殖的变异类型,称为营养缺陷型。

6、野生型:从自然界分离到得菌株一般称野生型菌株,简称野生型。

7、原养型:一般指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经回复突变或重组后产生的菌株。

8、基本培养型:仅能满足某微生物的野生型菌株生长所需要的最低成分的组合培养基。

9、完全培养基:凡可满足一切营养缺陷型菌株营养需要的天然或半组合培养基。

10、补充培养基:凡只能满足相应的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生长需要的组合或半组合培养基。

11、基因重组:两个独立基因组内的遗传基因,通过一定的途径转移到一起,形成新的稳定基因组的过程。

12、感受态:是指受体细胞最易接受外源DNA片段并能实现转化的一种生理状态

13转导:转导是以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细胞中的DNA片段转移到受体细胞中,使受体菌发生遗传变异的过程。

14流产转导:在许多获得供体菌DNA片段的受体菌内,如果转导DNA不能进行重组和复制,在细菌分裂的过程中,总是只有一个子细胞获得导入的DNA,形成一种单线传递的方式称为流产转导。

15、低频转导:指通过一般溶源菌释放的噬菌体所进行的转导,因其只能形成极少数转导子,故称低频转导。

16、高频转导:在局限转导中,若对双重溶源菌进行诱导,就会产生50%左右的局限转导噬菌体的高频转导裂解物,用这种裂解物去转导受体菌,就可获得高达50%左右的转导子,故称这种砖导为高频转导。

17、转染:指用提纯的病毒核酸去感染其宿主细胞或其原生质体,可增殖出一群正常病毒后代的现象。

18、双重溶源菌:同时感染有正常噬菌体和缺陷噬菌体的受体菌称为双重溶源菌。

19、复壮:狭义的复壮仅是一种消极的措施,指的是在菌种已发生衰退的情况下,通过纯种分离和测定典型性状、生产性能等指标,从已衰退的群体中筛选出少数尚未退化的个体,以达到恢复原菌株固有性状的相应措施;而广义的复壮则应是一项积极的措施,即在菌种的典型特征或生产性状尚未衰退前,就经常有意识的采取纯种分离和生产性状的测定工作,以期从中选择到自发的正变个体。

20质粒凡游离于原核生物核基因组以外,具有独立复制能力的小型共价闭合环状的dsDNA分子,就是典型的质粒。

特点:①具有麻花状的超螺旋结构 ②质粒上携带某些核基因组上所缺少的基因,使细菌等原核生物获得了某些特殊功能  ③能独立存在于细胞内 ④少数质粒可在不同菌株间转移 ⑤某些质粒具有与核染色体发生整合或脱离的功能

主要有5类:①F质粒 ②R质粒 ③Col质粒 ④Ri质粒  ⑤mega质粒⑥降解性质粒

21、影印平板培养法:是一种通过盖印章的方式,达到自一系列培养皿平板的相同位置上出现相同遗传型菌落的接种和培养方法。

22、诱变育种的基本环节 :选择合适的出发菌株→纯化选优→制备待处理的菌悬液→诱变剂选择与剂量确定→诱变处理→突变体初筛→复筛→保藏和扩大试验

23、试述用艾姆氏(Ames)法检测致癌剂的理论依据。

答:原理:鼠伤寒沙门氏菌的组氨酸营养缺陷型菌株在基本培养基的平板上不能生长,如发生回复突变变成原养型后则能生长。方法大致是在含待测可疑“三致”物例如黄曲霉毒素、二甲氨基偶氮苯等的试样中,加入鼠肝匀浆液,经一段时间保温后,吸入滤纸片中,然后将滤纸片放置于平板中央。

24、琼脂块培养法:把诱变后的菌的分生孢子悬液均匀涂布在营养琼脂平板上,待长出稀疏的小菌落后,用打孔器一一取出长有单菌落的琼脂小块,分别把它们整齐移入灭过菌的空培养皿内,在合适的温度下继续培养4-5天,把每一长满单菌落的琼脂块再转移到已混有供试菌种的大块琼脂平板上,以分别测定各小块的抑制圈并判断其抗生素效价,择优选取之。

25、为何不能把定向培育说成是定向变异?

答:变异有随机性,自发性,但没有方向性。

26、概括一下筛选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主要步骤和方法。

答:步骤①诱变剂处理:选择合适的诱变剂使其突变。

②淘汰野生型:在诱变后的存活个体中,营养缺陷型的比例一般较低,用抗生素法或菌丝过滤法进行淘汰。

③检出缺陷型:用夹层培养法,限量补充培养法,逐个检出法,影印平板法等检出。

④鉴定缺陷型:可借生长谱法进行。

27、细菌的结合:供体菌(“雄性”)通过性菌毛与受体菌(“雌性”)直接接触,把F质粒或其携带的不同长度的核基因组片段传递给后者,使后者获得若干新遗传性状的现象,称为结合。

F质粒:是大肠杆菌等细菌决定性别并有转移能力的质粒。

28、试比较E.coli的F+、F-、Hfr和F’菌株的异同。

F菌株:当Hfr菌株内的F因子不正常切割而脱离其染色体时,可形成游离的但携带一小段染色体基因的F因子,含有这种F因子的菌株称为F菌株。

Hfr菌株:F因子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与细菌染色体同步复制,它与F-菌株接合后的重组频率比F+F-接合后的重组频率要高几百倍以上。

F+菌株:在细胞中存在着游离的F因子,在细胞表面形成性菌毛。

F-菌株:细胞中没有F因子,表面也不具性菌毛的菌株。接合:遗传物质通过细胞间的直接接触从一个细胞转入到另一细胞而表达的过程称为接合。

F′菌株:当Hfr菌株细胞内的F质粒因不正常切离而脱离和染色体组时,可重新形成游离的但携带整合位点邻近一小段核染色体基因的特殊F质粒。

29准性生殖:是一种类似于有性生殖但比它更为原始的一种生殖方式,它可使同一生物的两个不同来源的体细胞经融合后,不通过减数分裂而导致低频率的基因重组。准性生殖常见于半知菌中。

31.列表比较转化、转导、接合和原生质体融合间的异同。

不同:转化是细菌吸收外源DNA片段,受D NA酶影响,

转导是以噬菌体为载体来传递DNA,不受D NA酶影响

接合则是两个细菌之间通过性菌毛直接交换DNA

接合指供体菌和受体菌完整细胞间直接接触,而实现大段的 DNA 传递现象

转化是受菌体直接接受了供体菌的DNA片段,通过交换,把它组合到自己的基因组中,从而获得了供体菌的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转化过程中不涉及噬菌体的参与,而是受体细胞(处于感受态)直接吸收供体菌的DNA片段。由于游离DNA可被DNA酶分解,因此DNA酶的加入使转化作用不发生。

转导是通过缺陷噬菌体的媒介,把供体细胞的DNA片段携带到受体细胞中,从而使后者获得了前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与转化相区别,转导过程有噬菌体参与。由于DNA酶不能作用于噬菌体中的DNA,因此转导作用不受DNA酶的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