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第四部分   生活与哲学

1.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是什么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1)区别、  

  ①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②世界观人人都有,而哲学只有经过系统学习的人才能掌握。  

  ③一般人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的、缺乏理论论证的,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有一套理论体系。  

(2)联系、  

  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和基础,没有世界观就没有哲学,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二者不能截然分开。  

整个世界包括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主观世界指人的意识领域。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1)区别、含义不同。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人们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为方法论。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观点。  

    (2)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世界观与方法论和哲学的关系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我们可以说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区别、  

  ①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个别的规律和特性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②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2)联系、  

  ①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那种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任何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的看法,都是错误、有害的。

哲学与时代精神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的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哲学的作用

(1)哲学与我们的生活的关系、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具有的作用。  

  ①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②从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③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地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④从哲学的任务上看,哲学能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真正的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  

①体现在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②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③总之,任何反映时代的历史人物和客观要求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2)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

(1)它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它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它贯穿于一切哲学的始终。  

  (3)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3)唯物主义及其形态

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基本观点、认为金、木、水、火、土等是世界的本原。  

进步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局限性:A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

        B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基本观点: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进步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局限性:仍然把物质的具体形态等同于物质。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4)唯心主义及其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

基本观点: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当作世界的本原。

客观唯心主义

基本观点:把客观精神(上帝、历年、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本原。

(5)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  

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并且把社会生活的本质归结为实践,因此,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其科学性在于它坚持了科学的实践观点,其革命性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物质

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他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①从产生来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存在、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③从发展上看,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2)运动

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1)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2)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物质运动的规律

规律的概念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规律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普遍的,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2)规律普遍性、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1)规律客观性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违背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2)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4)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的起源

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的生理基础

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意识的内容

意识的内容与形式: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5)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能动性的特点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A、人不仅能认识事物外部现象,还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B、人不仅能认识现在,还能追溯过去,预测未来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B、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6)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1)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并不是否认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它要求我们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要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的统一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A、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B、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要统一。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的统一。

(7)实践

实践的概念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注意、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人类所特有)、以客观事物位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实践的特点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B、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C、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而产生的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人类的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由低级到高级地发展着  

A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新问题、产生新的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B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C实践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A认识本身无法成为判断标准  

B客观事物本身无法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它  

    C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实践)才能检验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和归宿。脱离实践,认识就失去了意义。

(9)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

(1)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A、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真理的内容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主观意志;  

B、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3)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的具体性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离开了这一特定的过程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真理的条件性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和条件,任何真理如果超出了自己的适用范围和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真理和谬误

如果我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使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10)认识的作用及过程

认识的反复性

原因:认识的主体受各种条件制约,认识的客体是复杂变化 的

认识的无限性

原因:A认识的对象是变化的  

  B人是时代延续的  

  C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追求真理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我们必须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求真务实、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的本质就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结合和统一

“求真务实”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对其认识论的精神实质的精辟概括。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所要求的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所谓“求真”,就是“求是”,也就是依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去不断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所谓“务实”,则是要在这种规律性认识的指导下,去行、去实践。求真与务实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必然要求和本质体现。

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互为前提、互为条件,二者的目标取向、实现过程以及最终所达到的目的,都是一致的.

3.思维方法与创新意识

(1)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矛盾的观点

坚持唯物辩证法、发对形而上学

(1)要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切忌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2)要特别注意防止和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绝对化。

   

(3)正确对待个人成长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4)正确观察和分析形势,学习和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联系的普遍性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联系。每一事物内部各部分、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在事物的联系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了,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形成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联系的多样性

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①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原理:

  整体和部分相互区别。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从属和服务于整体。  

  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②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方法论:  

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取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系统优化方法

①系统的含义及特征。系统是有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②掌握系统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③系统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3)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发展的永恒性

矛盾的永恒性是由矛盾的普遍性决定的

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坚持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观点

①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②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③方法论: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困难,勇敢接受挫折与考验。

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事物的变化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事物在大小、速度、程度和规模等方面的变化能引起质变,而且在事物总体数量不变,由于构成事物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事物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又必然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一次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不等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终结。质变又为新了量变开辟道路,是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由此循环,不断前进。  

  

我们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要坚持适度原则。反对“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

(4)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①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②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可分割。  

  “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①矛盾的普遍性  

  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敢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还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②矛盾的特殊性(是万事万物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构成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三是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决定了解决矛盾的方法不可能千篇一律。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在一个矛盾中,其两个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一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主流。  

  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①含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②地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5)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

辩证否定观

①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②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进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③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  

    ④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还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创新与发展。

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而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是孤立地绝对地看待肯定和否定,把事物的否定看成是单纯的外在否定,全盘抛弃,割裂了肯定与否定的辩证统一关系,肯定就是绝对肯定,肯定一切;否定就是绝对否定,否定一切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①辩证法从本质上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②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紧密联系
③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要求: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和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创新的社会作用

①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②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③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4.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人们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都离不开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这一活动一旦停止,人类就无法继续生存和发展,更无法进行其他社会关系和其他社会活动,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极其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只能通过社会主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

(4)社会历史的主体

人民群众的概念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遍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

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5)人生价值

价值与价值观

(1)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它涵盖了各个不同领域事物的价值,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遍性。  

(2)价值人生价值包括两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的尊重和满足。  

    (3)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对社会、对人民的贡献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就是价值观。  

    (2)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6)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

人们选择的目标能否实现,实现的程度如何,取决于人们的认识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

随着时空的推移和条件的改变,一定事物的价值以及人们关于它的价值观念也会发生变化,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因此,即使都是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作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我们党在不同历史阶段为自己确立的目标和完成的历史任务不同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阶级性

在阶级社会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面对同一事物或行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会作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7)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再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自由地彰显和发挥自己的智力和体力、意志和情感,从而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人类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第五部分   经济学常识

1.古典经济学巨匠的理论遗产

(1)斯密的理论贡献

经济学的目的与财富的含义

财富包括一国生产的所有商品

财富只能来自生产领域

经济学有两个目的:一是给人民提供充足收入 二是给国家提供充分收入

斯密主张“富国裕民”,反对国家干预经济

对斯密上述观点和政策主张的评价

反映了资产阶级摆脱封建势力的束缚、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

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

特定物品的效用即为使用价值

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即为交换价值

实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

1.使用价值大,交换价值可能极小,甚至没有

2.交换价值达,使用价值可能极小,甚是没有

 

评价斯密对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认识

斯密在经济学说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概念

科学的认识到交换价值不是由实用价值决定的

未能认识到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可能有交换价值

斯密的二元劳动价值理论:有时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

                        有时又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商品在交换中所能购买到的劳动量决定的,即认为价值由交换价值决定

评价斯密劳动价值论

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这种观点正确揭示了价值的源泉

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商品在交换中所能购买到的劳动量决定的,即认为价值由交换价值决定,颠倒了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

斯密的阶级结构与收入分配理论

斯密把社会成员分为地主、工人和资产阶级三大基本阶段

划分根据是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和取得收入的形式

评价斯密三大阶级划分理论

经济学史上,斯密是第一个根据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和取得收入的形式把资本主义社会成员划分为上述三大阶段的人

这一划分大致符合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与以往的划分相比,是一巨大进步

斯密的二元收入分配理论

一方面认为:资本主义的地租、工资、利润都来源于工人的劳动,都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又认为:工资:是工人劳动的全部成果  利润:是对资本家支出的一种补偿  地租:是自然力的产物

(2)斯密的政策主张

自由放任与“看不见的手”原理

科学性:认识到了市场通过供求、竞争和价格等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着积极作用,这有助于摆脱封建势力的束缚,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局限性:未能认识到市场存在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缺陷,单纯市场调节也会带来资源浪费、经济波动和分配不公等问题

自由贸易与绝对成本学说

内容:生产相同产品,各国的成本不同各国有各国的优势

      各国将本国的全部资源用于生产在成本上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然后通过对外贸易,用自己生产的东西换取本国需要而由其他国家生产的东西,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贸易参与国均可从中获得好处

评价:科学性、片面性、阶级性

(3)李嘉图的理论贡献

李嘉图的劳动价值理论

1.财富增长的条件:

必要条件:增加资本积累

一个国家的总收入分为工资、利润、地租三部分,资本来自利润

降低地租增加资本积累

2.对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认识

批判斯密:没有使用价值就不会有交换价值。商品的价值只能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来决定

3.提出一元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只能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来决定

李嘉图的收入分配理论

一元收入分配理论

相对工资理论(第一个提出)

观点一:工资和利润来自雇佣工人之劳动

观点二:地租也是工人劳动的产物

观点三:如果工资、利润、地租都增加,但工资、地租增量少于利润,则地租和工资相对下降

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

名义工资:资本家一定时期支付给工人的货币量

实际工资:工人用获得的货币工资所能购得的生活必需品

结论:名义工资上涨,但工人生活又下降趋势

(4)李嘉图的政策主张

经济自由与政府职能

反对国家干预,主张经济自由

政府职能主要体现在保护私有财产和维护公共事务上

自由贸易与比较成本学说

原则:有利取重,不利取轻

所有产业的产品成本上均处于劣势的国家:劣中选优

所有或相当多产业的产品成本上都拥有优势的国家:优中选优

2.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伟大贡献

(1)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商品、货币理论

商品的定义:商品时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价值

价值规律理论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客观规律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生产)  2.商品交换要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商品交换)

(2)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的生产

工作总量(S)=工作效率(V)× 工作时间(T)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延长劳动时间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揭示了资本家组织生产的目的是获得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该理论科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两大阶级之间的对立

(3)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

经济危机理论的主要内容

实质:生产过剩的危机。

根源:资本主义的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战友之间的矛盾

基本矛盾的表现:①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②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在生产过程中呈现出的阶段性:危机阶段—萧条阶段—复苏阶段—高涨阶段—危机阶段

周期爆发的物质基础:固定资本的更新

经济危机理论的意义

①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②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及其物质基础

③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过渡性

④揭示出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3.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的兴起与主要模式

(1)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①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②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③调整农业的政策

④推行“以工代赈”。

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①罗斯福新政,开始以克服严重的经济危机为主要目标,进而推动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它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做出的政策调整,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②它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③国家对经济加强干预的政策,开创了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它不仅成为现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开端,而且对其他许多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2)凯恩斯革命

凯恩斯革命的内容

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是指社会的总需求和总供给达到平衡状态时的总需求。在这种状态下,能实现充分就业——社会资源被充分作用,没有失业人口和闲置设备。

但商品的供给通常是稳定的,而需求的变化却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也就是往往会存在着有效需求不足的状态

凯恩斯革命的影响

1.他的理论是摒弃自由放任的基础,开创了西方宏观经济学,成为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至今影响深远

2.其政策主张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对缓和与摆脱经济危机具有积极作用,他提出的各种反危机的政策主张成为西方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凯恩斯革命的实质

凯恩斯革命必然性:凯恩斯的经济学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

凯恩斯经济学的辩护性:他从人的“心理规律”出发寻找危机爆发的原因,掩盖了经济危机,失业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联系,目的在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3)新自由主义

新自由主义的基本主张

1.坚持三个假设:经济人假设、完全竞争市场假设、完全市场信息假设

2.都反对政府对经济的过多干预,主张政府作用最小化、市场自由化。这是新自由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

3.都认为私有制是最有效率、最符合人性的永恒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唯一基础。

4.都反对社会主义和公有制,主张私有化

新自由主义的影响

在一段时期内,一些政策主张对美英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政策制定产生过一定影响

但所主张的政策的实施并未解决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却带来一些新问题,再加上他们反对国家干预的主张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不相符合,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其影响在西方国家有所削弱

(4)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主要模式

不同模式的主要特点

1.以美国为代表的经济模式的特点:私有经济占绝对主导,国有经济比重小;私人资本集中程度高,垄断性强;市场自发调节作用很大,国家干预少;劳动力市场的自由开放程度高、流动性大,就业竞争压力大

2.以德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的特点:混合经济体制特征明显,注重市场机制和国家调节的结合;强调社会保障。

3.以日本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的特点:在强调自由竞争的同时,特别强化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鼓励员工参与企业事务,培养员工对企业的责任和忠诚的特点

西方现代市场经济模式的比较与评价

  1.经济模式的比较:

2.经济模式的比较评价

4.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

(1)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认识

生产资料公有制下,计划调节组织生产的经济规律

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生产关系下,国民经济所呈现的规律不同

概括:生产目的和达到目的手段

(2)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

1.社会主义社会的两种公有制的存在时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主要前提,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则是商品经济存在的根本原因

2.价值规律是一个伟大的学校

3.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还有积极作用,必须大力发展

4.不能把社会主义生产同资本主义生产混淆起来

5.某些生产资料也是商品

5.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

(1)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及其作用

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

1.集中了___财力,保证了___的完成,使我国建立起比较完整的___,实现了国家的经济独立,进而巩固了国家的___

2.抑制了___,稳定了___,增加了___

3.在____的情况下,国家通过对___的直接控制,保证了人民群众的___,实现了社会公平

结论:在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的经济体制必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及其影响

1.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与生产力状况不相适应(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不方便人民群众生活)

2.政企不分,条块分割,政府对企业管得过多,统得太死(不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流动,不利于社会化生产的发展)

3.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经济缺乏活力和效率)

4.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严重(影响人们劳动的积极性)

(2)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探索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农业快速发展。面对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发挥市场作用的事实,我们党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党的十二大以后,商品经济在我国发展起来,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我国改革的重点由农村转入城市,党的十三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经济运行模式,要求实现计划和市场的有机统一

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改革的目标,标志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彻底突破了计划体制改革的框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意义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了新的认识和理论创新,保持了思想的统一性、时代性和前瞻性,既把握了经济发展规律,又富于经济实践的创造,避免思想认识在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形成桎梏,束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脚步,对我国在新的形势下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将起到十分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3)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

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这一体制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可以为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体制保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扩大开放,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

①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各类市场主体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提供制度保障

②健全就业、收入和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就业,规范分配,实现社会和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提供良好的环境

③建立完善的现代市场体系,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运行基础

④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增强政府调控经济的有效性

⑤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实现狗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扩大市场范围,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⑥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保力度,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发展的需求,可以提高我国的整体竞争力

第六部分    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

1.各具特色的国家和国际组织

(1)国家的本质

国家与国家性质

基本含义:国家的阶级本质;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决定因素: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着国家的性质

根本标志:国家政权掌握在什么阶级手中

类型划分: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等

专政与民主

民主和专政都是国家的阶级性质在国体方面的具体体现。



民主和专政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民主与专政相互区别  另一方面,民主与专政又是相辅相成、互为前提的

国体与政体

①国体决定政体,并通过一定的政体来体现;政体体现国体,并服务于特定的国体.适当的政体能够巩固国体,不适当的政体会危害国体.

②政体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国体相同的国家不一定采用相同的政体.地理环境,历史渊源,文化程度,人口素质,发展程度等都是影响国家管理形式的因素.

(2)现代国家的管理形式

代议制

代议制是指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是间接民主的形式。现代国家普遍实行代议制。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议机关是议会,所以资本主义代议制又称议会制。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新型的代议制,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

①民主共和制的基本特征,即是遵循民主的基本原则建立起来的民主政体,其主要表现是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

②君主立宪制: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国家以君主(国王,皇帝)为世袭元首,但君主权力受到宪法和议会不同程度的限制的政体形式.君主立宪制又有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和议会制君主立宪制两种具体形式.

议会制和总统制

①议会制(又称内阁制,议会内阁制,责任内阁制):政府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力,向议会负责;政府以议会为基础产生,政府首脑一般由在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和政党联盟的领袖担任;政府接受议会的监督,定期向议会报告工作.

②总统制:总统担任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总统不仅是国家的象征和代表,而且直接行使国家最高行政权力;总统独立于议会之外,由选民直接或间接选举产生;总统只对选民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3)现代国家的结构形式

民族和国家

含义:民族是人类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并非所有民族都同时具有以上四个特征)

任何国家都是由一定的民族组成

任何国家都是有一定的民族组成的,由单一民族国家,也有多民族国家

单一制和联邦制

单一制国家的组成单位,是按地域划分的普通行政区域获自治区域.单一制国家的特征是:全国只有一个中央政权,一部宪法,一种法律体系

联邦制国家的特征是:联邦制国家的组成单位,是享有相对主权的完整政治实体.国家整体与其组成部分的权限范围由联邦宪法规定,各自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享有最高权力并直接行使于人民,相互不得任意干涉.

国家主权

维护民族团结,就要不断增强包括各民族在内的全体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就要坚决反对任何外来势力的入侵或占领,坚决反对分裂国家的行为

(4)国际组织概观

国际组织及其分类

地位:国际组织是国际社会的重要成员,是国际关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组织的迅猛增加,适应了新科技革命带来的经济全球化的需要,适应了当代世界多极化趋势的需要,体现了对全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的关注.  

2,分类:(记忆各种组织的典型代表)  

按照成员的性质,可以分为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  

按照地理范围,国际组织可以分为全球性国际组织和区域性国际组织.  

按照职能范围,国际组织可以分为一般性国际组织和专门性国际组织.  

 

国际组织的机构和作用

国际组织以自己的名义开展活动,是国际社会的重要行为主体,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际组织可以促进主权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开展交流,协调,合作,调停和解决国际政治冲突和经济纠纷,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其次,国际组织的作用受诸多因素的制约,有其局限性.

2.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以英国和法国为例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结构、特点和实质

    1.英国国家的主要机构有英王,议会和内阁.

2.特点: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内阁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 

3.君主立宪制的实质  

(1)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结构看,王室,议会和内阁都是由资产阶级和贵族代表组成的,其人员构成和实施的政策说明,都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而效力.这一政体本质上是资产阶级政权的一种组织形式.   

(2)从执政党的政策层面看君主立宪制的实质  

从政策层面上看,保守党代表大资产阶级和社会上层的利益.而工党在二战以后,其成分和政治观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来没有要求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而是寻求社会改良.

(2)法国的民主共和制与半总统半议会制

①尽管总统任命总理并主持内阁会议,但宪法规定政府要对议会负责,从而使总统权力大打折扣.

②议会对总统有直接和间接的监督权

③总统的总要文件,命令要有总理副署.这些限制使总统的实际权力受到很大制约,人们把法国称为"半总统半议会制"国家.

(3)英法政治体制的异同

1.两国政体的不同点  

(1)从议会看,英国议会是最高立法机关,最高权力机关;法国只是立法机关.

(2)从国家元首看,英国议会是最高立法机关,最高权力机关;法国只是立法机关.

(3)从政党制度看:英国是两党制,由议会多数党组阁;法国多党制,形成多党联合执政.

(4)从政府首脑看英法政体的差异:英国首相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权力很大;法国总理由总统任命,但是总理要对议会负责.

2.异中有同,殊途同归  

(1)从政体和国体的关系看,两国的政权性质都属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形式,都是资产阶级政权,执政的根本目标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  

(2)从执政党的性质和作用看,执政党的阶级性质体现了国家政权的性质,英法两国右翼政党始终是资产阶级的代表.  

(3)从国家权力的运行方式看,权力机关的变化趋势相近,都出现了议会权力萎缩,行政权力加强的趋势.  

    (4)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就维护资产阶级利益而言,英法两国的政体,都逐渐成熟.但他们都同样面临着诸多困扰存在着各种弊端.

3.美国的三权分立制

(1)三权分立,权力运行的规则

美国选择三权分立的政体是由其历史,国情和其阶级实质所决定.三权分立的核心是权力的分立,制约和平衡.中央政府机构由彼此平等而又独立的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部门组成,立法权属于国会,行政权属于总统,司法权属于法院. 

(2)三种权力相互制衡

立法权属于国会,又受到总统和法院的制约;行政权属于总统,又受到国会和法院的制约;司法权属于法院,又受到国会和总统的制约.三种权力相互制约,保持权力平衡.

(3)三权分立的弊端

三权分立的弊端体现在三权的分立和制衡是在资产阶级内部的权力分配,三大国家权力机关相互扯皮,三权分立在实践中难以真正贯彻.三权分立的本质是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4.民主集中制: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历程

资本主义制度行不通

我国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和人民,整体和部分之间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就决定了我国国家权力的运行,不能采取资本主义国家的那种权力分立制衡的制度,必须实行民主集中制,统一人民的意见和要求,统筹地方和局部的工作,协调各方面利益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人民代表大会制的确立,标志着中国政治实现了向人民民主的伟大跨越,开辟了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纪元

(2)按照民主集中制建立的新型政体

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确保国家权力协调高效运行的民主集中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集中行使职权,集中解决问题;其他国家机关合理分工,协调一致地工作,保证国家统一有效地组织各项事业.各种国家权力的运行,即有统一的目标,又形成有效的监督和制约. 

民主与集中的统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能够造成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既有各尽其能又各得其所的一种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1)坚持民主集中制,必须正确认识民主与集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民主是集中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集中是民主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和保障.  

(2)坚持民主集中制,必须克服两种错误倾向.只讲集中,不讲民主,是官僚主义的集中;只讲民主,不讲集中,必然导致极端民主化和无政府主义.  

    (3)坚持民主集中制,必须正确行使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每个公民既要充分行使民主权利,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又要按照"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的组织原则,增强纪律性,维护中央权威和全国法律,政令的统一.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动员了全体人民以国家主人翁的姿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这一制度,广泛调动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力量,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有序的朝着国家的发展目标前进.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适合中国国情

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是一定的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根源.西方国家实行的议会民主制是西方各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反映各自经济,政治,文化的具体国情.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之所以能体现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凝聚人民力量,成为中国特色的正确组织形式,是因为人民代表大会制植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广阔沃土,产生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伟大实践.

.长期以来,我国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牢牢地把国家和民族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成为我们国家和人民能经得住风浪,克服困难,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可靠保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可靠保证,因此我们必须继续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度,决不能照搬西方的政治体制模式.

(4)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坚持和改善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

.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科学规范党委和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自己的职能,在依法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全面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使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党要坚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坚定不移地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要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不断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在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践中,必须树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特别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依法行使权力;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制定法律,确保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行政机关要依法行政,确保各项工作有序,高效的运行,确保司法公正,监督有力.

加强人大的自身建设

认真落实宪法赋予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各项职权,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成为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代表机关.要不断完善适合国家权力机关特点的,充满活力的组织和运行机制,不断促进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的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不断完善各级人大常委会的议事程序和工作制度,以更好地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使人大代表及其常委会组成人员能够依法履行职责

5.日益重要的国际组织

(1)联合国

联合国宪章倡导的国际关系基本原则

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各成员国必须履行宪章所规定的义务;各会员国必须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各会员国必须避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不侵害别国的领土完整,政治独立;各会员国对于联合国依宪章规定而采取的行动,应尽力予以协助;联合国不得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内政的事务.

联合国主要机构

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国际法院,秘书处

联合国的作用

①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共同发展,促进人类文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一,联合国作为集体联合机制的核心,在保障全球安全的国际合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二,联合国在协调国际社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活动中做出了贡献.

②当然,联合国也有失误和不足,联合国在某些方面依然无力摆脱霸权政治和强权政治,对一些大国的不正当行为依然无能为力. 

(2)中国与联合国

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

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在事关和平与安全的重大事务上享有否决权,是联合国中拥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之一.

中国在联合国中的作用

中国本着自身肩负的重大国际责任,尊重联合国的权威地位,维护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积极参加各项工作,在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中发挥着建设性作用

①中国坚持以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积极参与联合国维持和平的行动

②中国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

③中国是联合国改革的最早倡导者和支持者之一.

(3)世界贸易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

1、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大幅度稳步地提高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

2、扩大货物、服务的生产和贸易。

3、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各成员应促进对世界资源的最优利用、保护和维护环境

4、积极努力以确保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获得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应的份额和利益。

5、通过实质性削减关税等措施,建立一个完整的、更具活力的、持久的多边贸易体制

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和职能

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透明度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公平

世贸组织的主要职能具体包括

 1、组织实施世贸组织负责管辖的各项贸易协定、协议,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努力实现各项协定、协议的目标

 2、为成员提供处理各协定、协议有关事务的谈判场所

 3、解决各成员间发生的贸易争端,负责管理世贸组织争端解决协议。

 4、对各成员的贸易政策、法规进行定期审评。
 

 5、协调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经济组织的关系,以保障全球经济决策的凝聚力和一致性,避免政策冲突。

中国与世贸组织

中国入世承担的义务和享有的权利

①义务:进一步降低关税;取消非关税贸易壁垒;取消被禁止的出口补贴;开放国内市场,特别是服务市场;扩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放款和改善外资政策;增加贸易政策的透明度等.

②权利: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享受多边,无条件,稳定的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参与世贸组织各机构的所有会议;参与贸易政策审议,对贸易伙伴的贸易政策进行质询和监督;利用贸易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解决贸易纠纷;参与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制定多边贸易规则;享受发展中国家特有的权益.

(4)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宗旨和作用

宗旨:为本地区人民的共同利益而保持经济的增长与发展,促进成员间经济的相互依存,加强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减少区域贸易和投资壁垒

作用:①推动了本地区贸易和投资自由化

      ②推动了本地区贸易和投资便利化

      ③推动了本地区经济技术合作

独特的APEC方式

APEC方式就是承认多样性,强调灵活性、渐进性和开放性;遵循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协商一致、自主自愿的原则;单边行动与集体行动相结合

中国与APEC

①中国坚持APEC以经济合作为主要方向,有所为有所不为,扬长避短

②中国主场,APEC应在本地区多样性特征的基础上,坚持独特的合作方式,妥善处理成员之间的分歧,照顾彼此的关切,寻求利益汇合点,以保持APEC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③中国认为,APEC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前进道路,稳步推进合作,兑现承诺,切实为本地区人民带来好处

④中国认为,APEC要坚持与时俱进的改革精神,适应亚太地区的形势变化,根据实际需要和成员要求,稳步深化合作内容

(5)欧盟

欧盟的宗旨和机构

宗旨:以共同体的方式,实现各成员国共同目标:促进和平,追求公民富裕生活,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确保基本价值标准,加强国际合作

五个主要机构:欧洲理事会、欧盟理事会、欧盟委员会、欧洲议会和欧洲法院

欧盟在世界多极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促进欧洲各国相对统一化,使各国和平统一,共同发展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起到维护欧洲和平,促进全球一体化的作用

中国与欧盟

中欧关系有着不断发展的坚实基础。中国重视欧盟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加强与不断发展中欧关系是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致力于构筑中欧长期稳定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第七部分   时事政治

1.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

2.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