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总结(尤溪)

总结经验 开拓思路

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新局面

20xx年12月,尤溪县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确定为“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 一年来,县委、县政府按照示范工作的总体要求,高起点谋划,高标准衡量,不断创新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模式,全县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并有力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20xx年,全县共组织农村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培训3461人,完成职业技能鉴定3567人,实现转移就业5221人,农民工资性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16.1%。现将我县20xx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总结如下:

一、强化工作运行机制,形成齐抓共管良好格局

县委、县政府为营造良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环境,坚持“四轮驱动”(即领导推动、部门联动、上下互动、典型带动)。“领导推动”即:成立以县长任组长,分管劳动保障副县长任副组长的“尤溪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及“尤溪县统筹城乡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尤溪县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等领导机构,主要领导亲自理思路、定对策、拿措施。年初县委、县政府以责任状的形式向各乡镇下达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的目标和任务,并列入县委、县政府年度责任目标考评,县劳动保障部门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进行全程监督、定期通报,推动各项任务落到实处。“部门联动”即劳动保障、 1

财政、农办、尤溪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等核心部门组成相关“领导小组办公室”并挂靠劳动保障局,整合资源,统筹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各部门发挥各自优势,共同配合。“上下互动”即建立县、乡镇、村三级组织网络,形成了业务有指导、有反馈,信息有上报、有传递,工作有部署、有落实,上下贯通,全面互动;“典型带动”即通过各种宣传媒介,宣传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先进典型、实现自主创业致富的事迹,达到“要农民转移就业”到“农民要转移就业”,在全县营造了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自主创业的良好舆论氛围。

二、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增强全县就业承载能力

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与发展县域经济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发展经济带动就业。一是努力打造区域用工集聚地。今年来,县委、县政府抓住海西建设契机,把尤溪定位成“海西承接产业转移的先行区”和“海西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县”。重点围绕尤溪县纺织、矿业、林产、食品加工、鞋业、水电等支柱产业,强化产业、就业政策运用,丰富产业内容,加快产业集聚步伐。今年以来,全县已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家,新增用工岗位2300个;明年开春预计全县还将新增工业用工需求3000人以上,充分满足了县内外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需要。二是发挥农业龙头产业带动效应。在大力发展工业经济的同时,尤溪县充分利用“两叶两柑两竹一油一稻”八大农业特色产业优势,积极鼓励返乡农民工和农村劳动力,开展农业特色产业种植、农副产品深加工创业活动。许多农村劳动力依托全县16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到生猪养殖、金柑种植、芦柑种植、竹业种植、油茶种植等农业主导产业中,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渠道进一步拓宽。三是制 2

订完善招用工政策。为促进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解决县内企业用工不足矛盾,我县建立出台了一系列奖励机制。对外来务工人员“以工带工”介绍外来劳动力到我县工业企业就业的、劳务协作地区组织劳务人员来我县工业企业就业的予以奖励并给予相应补贴,为本县及周边乃至其他县、市的农村劳动力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

三、巩固平台建设成果,不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围绕 “整合资源、构筑平台、统筹城乡、强化保障、整体推进”的思路,巩固我县劳动保障“三基”(基层组织、基础工作、基本能力)建设成果,不断完善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一是进一步加大劳动保障基层组织建设力度。在全面实现乡镇劳动保障所“六到位”和村(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四到位”的基础上,促进基层就业服务人员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水准再上新档次,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坚实的组织保证。二是进一步夯实就业管理基础。坚持乡镇劳动保障协管员例会制度,督促协管员全面掌握本村(社区)的劳动力资源状况,对台账进行动态管理、及时上报。今年来,我县还围绕部级系统建设,推广使用农村劳动力转移示范县信息监测各级组织系统,并规范管理、按章操作,确保监测系统正常动作,有效提高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管理效率。三是进一步提升基层劳动保障队伍能力。经常举办各类劳动保障政策培训班,组织村级劳动保障协理员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全县289名劳动保障协理员全面实现持证上岗目标,乡镇劳动保障工作人员中还有13人取得职业指导师资格、有27人取得兼职监察员资格证书。四是进一步提高就业服务质量。立足县劳动就业中心,形成以电视、广播和系统网络发布平 3

台为主渠道,乡镇信息发布栏为补充,村级劳动保障协管员为主要责任人的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同时,在抓好“春风行动”和春节期间组织开展“大型招聘会”基础上,由县劳动保障部门牵头,针对不同群体和用人单位,每月组织好一场“人力资源市场招聘会”,为企业用工和求职者求职搭建供需见面平台,全县农村劳动力求职成功率大为提高。

四、提升农民技能素质,着力壮大技能人才队伍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竞争力的有效措施。为提升农劳动力的职业技能素质,我县建立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适应多层次需求的培训制度。一是整合社会培训资源。以县职业培训中心为龙头,确定了五家培训学校为定点职业培训机构,并组建一支具有一定素质、流动性强的师资队伍,承担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任务。同时,各乡镇建立一个以上具有自身特点的培训基地、村(社区)设立常年培训报名点,初步形成了县、乡(镇)、村三级培训服务格局。二是扎实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如针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缺技能、素质低的现状,重点开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技能培训工作;针对我县主导产业的员工,重点开展在岗员工技能提升培训;针对劳动者的培训需求和市场需要,长年开展电工、焊工、烹饪、餐厅服务员、机动车维修、家电维修等实用型职业技能培训,为农村劳动力从事个体经营提供职业准入的渠道;三是注重企业技能型人力的培养。着力提升我县企业在岗员工的职业技能,鼓励有技能人员参加中、高级技能鉴定,同时,建立起职业培训资金直补用人单位的培训机制,今年全县累计开 4

展企业直补培训2165人,形成了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良好社会氛围。

五、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发挥创业带动就业效应

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与开展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工作相结合,鼓励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一是扩大创业培训范围。将有创业愿望和培训需求的农村劳动力全部纳入创业培训对象范围,依托县定点培训机构,积极推广SYB、SIYB创业(培训)模式,开设创业教育和创业指导课程,提升培训学员的创业意识和潜在创业能力,今年来,全县已举办SIYB创业培训班21期,培训人数630人,其中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人数252人。二是突出小额担保信贷。适当提高小额担保贷款比例,将个人小额担保贷款额度提高到8万元,贴息时间两年。对符合条件的农村劳动力创业人员,予以简化小额担保贷款手续,提高服务质量。今年全县共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担保贷款157人1020万元。三是突出创业帮扶。构建了县乡村三级创业服务工作平台,组建公益性创业服务专家指导团队,为有创业意愿的城乡劳动者提供开业指导、小额贷款、法律服务和后续扶持相结合的创业“一条龙”服务。四是突出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园区、规模较大的闲臵厂房和场地、专业化市场等适合中小企业聚集创业的场所,加快建设具有滚动孵化功能的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目前全县在城区及县经济开发区、洋中镇共建立4个创业孵化基地。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我县还在西城镇城乡结合部建立了返乡农民工创业示范街,在坂面乡建立了库区移民水上创业园等, 通过以点带面,今年有197位农村劳动力通过努力成功创业,带动就业485人。

5

六、改善就业务工环境,维护农村劳动力合法权益。

实行多管齐下方针,从完善社保、维护权益、强化服务等方面入手,使农村劳动力转得出、留得住、干得欢。一是完善社保制度。结合开展构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和谐园区活动,向企业业主和在职员工开展社保制度宣传,引导企业业主按规定,为与其形成劳动关系的农民工办理社保。重点落实一批有能力有条件参保的企业(行业)为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20xx年,县内企业为农民工缴交各类社保的比例较上年相比有了大幅提升。同时,我县认真落实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转移及接续保办法,探索建立农民工失业期间社保灵时专户,为农民工办理社保转移和接续保提供便利。允许外来务工人员在本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或居民医疗保险,解除了农民工的后顾之忧。二是构建维权体系。全县各乡镇依托劳动保障所,设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把劳动争议案件消除在萌芽状态;严格执行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建立了工资支付监控制度、欠薪保证金制度,从制度机制上杜绝拖欠和克扣工资的现象,做到农民工工资月清月结或按劳动合同约定执行;扎实开展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试点。各乡镇将网格化管理制度、工作流程、辖区管理图按规范上墙,完成了全县规模以上企业的信息采集。同时在各乡镇成立劳动监察中队,经常性地开展巡查以及专项监察,增强了劳动监察工作的预见性,减少了涉及农民工劳动案件的发生;深入开展“劳动合同三年行动计划”, 创新普法工作机制,使企业业主和农村劳动力的签订劳动合同成为自觉行动。三是改善农民工工作生活条件。各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从放宽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户籍门槛以及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农民工疾病预防控制、计生管理等方面不断 6

改进,今年,全县筹措资金,在农民工较集中的县经济开发区城西园兴建廉租房170套、公共租赁房260套,为县内、外农民工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一年来,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在上级劳动保障部门关心支持下,在全县上下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一些矛盾和问题客观存在:一是传统农业大县向新型工业县转变的矛盾。表现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空间增大,但由于农民传统的农作观念和低技能素质,在向产业工人转变过程中,具有明显的不适应性;二是教育大县与劳动力输出大县的矛盾。尤溪作为朱熹的诞生地,素有崇文尚学的传统,历年高考上线率均居全市前茅,职业教育也卓有成效。但许多本县高校毕业生和技能人才流向沿海发达地区,造成县内技能型人才比较缺乏;三是农民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的矛盾。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项目带动发展战略,工工业企业用工量逐年增加,企业用工不足问题日益显现等。

新的一年,我县将继续围绕“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示范县”的工作要求,以更高的起点,更高的标准,不断开创本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新局面。重点抓好以下方面:

1、进一步营造良好的舆论和政策氛围。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在全社会营造关心、关注、关爱和维护农民工、外来务工人员权益的良好氛围,切实落实好惠及农村和外来务工人员的相关政策,为做好就业各项工作,打好舆论基础。

2、进一步强化政府促进就业工作的责任。全面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把加快经济发展作为执政为民的第一要务,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就业增长点,不遗余力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 7

就业渠道,努力把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落到实处。

3、进一步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充分发挥就业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通过落实税费减免、小额贴息贷款、职业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等积极就业政策,鼓励用人单位吸纳更多的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鼓励城乡劳动者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

4、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对人力资源实行动态管理,强化人力资源信息收集工作,及时进行更新,保持数据的准确性。积极实践、探索创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监测信息化新途径,提升全县人力资源的信息化管理水平。要进一步加强乡镇劳动保障服务窗口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对人力资源配臵的基础性作用。强化对基层劳动保障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工作考核,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质量,努力适应就业工作重心向基层下移的需要。

5、积极为企业用工提供更有效的服务。要加强劳务协作,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积极与云南、广西、贵州等省外人力资源相对充足地区建立更加紧密的劳务协作关系,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劳务输出地招聘会,经常举办务工推介会,增强我县企业和人力资源市场的吸引力,开辟更多、更稳定的劳务输入基地,积极主动为用工紧缺的企业与劳务输入基地牵线搭桥,提供相关服务。

6、切实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根据我县产业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需要,在扎实做好再就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外来农民工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的同时,进一步发挥好企业培训的主体作用,引导企业认真履行职工培训 8

职责,制定职工培训计划,创建学习型企业,根据生产经营需要,采取送培、联培、自培、师带徒、技能竞赛、观摩、交流研讨等形式,特别要利用好培训直补企业政策,有计划地组织职工参加岗前培训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普遍建立定期培训和技能考核鉴定制度,形成职工正常的技能成长通道,不断提升企业职工的技能水平。

7、按照示范县的要求,不断探索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新路子,确实发挥起示范带动的作用。

9

 

第二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调研报告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调研报告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调研报告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是各级党委、政府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所在。为了解决和了解xxxx农民就业问题与现状,进而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广泛的深入调研。按安人社发〔xxxx2〕437号文件要求,我局组织相关工作人员到基层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调查,掌握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和实际情况,通过走访和座谈多种方式,掌握第一手基础材料,现形成如下报告。

一、我县农村劳动力概况及劳动力就业现状

(一)农村劳动力的资源情况

全县总人口为59295人,16周岁-60周岁劳动力资源39083人,占总人口的77.7%。其中男xxxx85人,占51.6%;女18898人,占48.4%;16-30周岁16712人,30-45周岁12995人,45-60周岁9376人;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30411人,高中6019人,大专及以上 2653 人。农村劳动力常年转移15413人,每年新增成长劳动力1000人以上。数据表明我县富余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低,技能单一,整体素质不高是不容忽视的事实。近几年,流动人口和农村居民进城有所增加,城市人口逐渐增多,转移就业的人数大幅度上升;转移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有所提高;从劳动力的职业构成看,从事农、林、牧、渔第一产业的劳动者比重大幅度下降,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因此技能型劳动力逐渐上升。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

从总体情况来看,农村劳动力已成为农民实现劳务收入的主要渠道。大量的劳动力开始向大城市和小城镇转移,农民刚进城所从事的主要是一些边缘工作,即城镇人不大乐意干的脏、累、苦、险等工作。如建筑、废品回收、环境卫生、饮食服务、小商小贩等这些城镇人退出或自动放弃的工作岗位。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县农村劳动力素质有所提高,慢慢的从体能型转化为技能型,通过职业、技能培训等措施,培养了一批有知识、有文化、观念新、懂技术、会管理、能带动广大农民运用技能脱贫致富的务工能人,从而带动其它就业人员从事一些高技能工作,慢慢从高、危、苦的行业脱离出来。农村劳动力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是大势所趋,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条件,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当然,也是促进工业经济、县域经济发展和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是历史进步的必然结果。

1.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有所提高。xxxx0年以前,除了高考、招考等所谓正规转移就

业进城的农村劳动者外,大部分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工文化程度是初中或初中以下;21世纪以后,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文化要求有所提高,基本上是高中或中技以上,这促使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

2.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具有明显兼业性。事实证明兼业农户的出现,他们既从事其他产业活动,也不放弃农业生产。即保留了自己土地的收成同时也增加了家庭经济收入,丰富了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劳动力市场,同时对于缩小城乡差别和农民进城落户奠定了良好基础。

3.从转移的行业看,第三产业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向。就目前情况看,农村劳动力基本上改变了就业观念,从所谓的“正式固定工”、“计划合同工”转向就地就近临时工、外出农民工等。我们应该认识到,这是与社会经济发展方向是相符的,应该尽快解除各种观念的束缚和限制条件,敞开城市的大门迎接他们。

4.自xxxx7年我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的人数就突破万人,在方式上从曾经盲目性慢慢趋向有组织性,xxxx8年至xxxx2年劳务输出趋于稳定上升趋势,常年转移在珠江三角洲及长江三角洲等地有1.3万人以上,转移时间为1年以上,最短的3-6个月。对于一个只有5万人小县来说劳务输出处于良好状态,因此,为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进程,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进城农民就业作为工作重点,制定各项优惠政策,引导鼓励农民工外出和进城落户,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客观性、必然性。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收入及就业趋势分析

1.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城郊农村土地被征用,虽都以现金形式补偿,一部分农村劳动力没有得到有效安置,造成失地又失业的新型富余劳动力,在经济基本上保持旺盛的活力,第二、三产业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都已得到迅速发展,大多数农村劳动力投身于产业之中,这部分富余劳动力基本上无生活忧虑。此类劳动力基本已融入到城市体系,是典型的转业型农民。

2.我县进一步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扶持力度。五年来,县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xxxx8至xxxx2 五年间,全县已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5 万人,其中省外转移就业 1.3 万人,市内转移就业0.8万人,每年新增转移就业1000人左右,劳务收入逐步稳定且有上升趋势,创劳务收入1.3亿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出现了自由型向组织型、分散型向规模型、体力型向技能型、大众型向特色型、流动型向稳定型转变的良好局面。

3.近年来,通过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加了农村劳动力收入。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农民劳务收入是我们促进农村劳动力收入增长的主要工作内容。十一五以来,全县共开展农村劳动力各类培训38期5987人,其中旅游培训320,计生子女培训219人,再就业培训1317人;创业培训7期460人,人人技能工程培训5期522人。职业技能鉴定合格并获《国家职业资格证书》1173人。以此为出发点,我们一是进一步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创业扶持力度,认真贯彻落实我县关于鼓励全面创业促就业各项优惠扶持政策,从政策、资金、信息、技术、市场、服务等各个方面,鼓励和支持农民工回乡

创业;二是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乡土人才培训、产业带头人创业培训,农村两后生培训等多形式、多层次、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技能和素质,健全横向、纵向劳务信息网络,加大和经济发达地区劳务对接,不断提高农民工转移就业渠道,努力改善农村居民就业创业环境和条件,确保农民工资性收入不断快速增长。

4.不断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自xxxx8年以来,随着大城市、沿海开放城市等经济迅速扩县有关部门卓有成效的工作,推动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农民增收及城乡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鼓励就近就地转移就业。人社部门从事劳动保障全体工作人员,服务阵地转移,及时采取“走出去”的工作方式,全面细致的掌握各类企业和项目的用工需求状况,做好人力资源供求监测分析和用工调控工作。通过县人力资源市场和乡镇社保平台等发布单位招聘信息、个人求职信息,让用人单位和求职者能有更多机会和途径了解就业信息,使返乡的农民工能与用工企业及时对接。以“春风行动”为载体,积极开展“送岗位、送技能、送信息、送服务”活动,以“就业送岗位、创业送服务、求技送培训”为目的,广泛开展就业政策宣传和引导,在县城主要街道横挂标语10多个,发放“春风卡”3000多张,发放农民工维权手册和务工指南4000余份,筛选发布用工信息xxxx余条。活动效果良好。

(二)建立健全了服务保障制度,切实保护农村劳动力的合法权益。对组织转移输出把好三关,即用工信息关、送人关和跟踪服务关。由政府宏观调控,劳动保障部门牵头对外地劳务市场及用工单位的性质、规模、实力,特别是劳资报酬、劳动安全等情况进行实地考察,统一组织,统一输出,到达用人单位后办理好交接手续。然后要对其转移情况进行跟踪询查服务,尽量达到用工企业、劳动者、家庭三满意。为全面掌握全县劳动力资源源基本情况,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现状和流动情况,了解农村劳务输出动态,进一步针对性地搞好农村劳务输出奠定基础,为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规律提供了有实依据,发展了劳务经济,拓宽了农民工增收渠道。

(三)强化技能培训,完善中介服务,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就业能力。随着珠江三角地区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用工需求已从过去的简单劳动力转变为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大中专、技校毕业生供不应求,一到转移地的企业就能很快上岗,而且还能拿到高工资。这对我们的劳动力转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尽快适应这一要求,强化职业培训,切实做好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服务,在不断提高我县劳动力人数的同时,大力提高转移人员的技能和素质,从而形成技能型、高素质劳务输出的品牌。因此素质和技能培训已成为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举措。积极开展劳动力输出前培训,拓宽多途径的就业局面,提高劳动力的就业技能和文化素质,为农村农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和后备力量。从而增加农民创收能力,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相对滞后

从总述情况看,影响xxxx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首要原因是:xxxx县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较低,还没有完全从传统经济和农业社会中脱胎换骨出来,二、三产业和城镇的接纳能力弱小;其二,农村人口增长率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其三,城乡经济结构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强烈排挤、限制和制约,就业制度、分配制度和教育制度,阻碍了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入城市的通道,以及僵化的思想意识观念,抑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造成大量劳动力资源的浪费和农村经济的落后与贫困;其四,农村劳动力素质相对较低是制约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特别是转移层次提高的重要因素。总之xxxx农村非农产业由于缺乏资金、技术、人才,发展水平不高,对剩余劳动力的容纳能力有限,本县劳动力市场发育滞缓,中介组织发育尚不成熟,政府部门没有发挥到应有的作用。

(二)农村转移劳动力素质偏低

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今后仍将有相当数量的农民必须离开土地,农民转移就业问题将更加突出。随着技术的进步,就业岗位对劳动力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据调查100家用人单位所提供的1386个岗位中,对技能有要求的岗位就有900多个,约占65 %,而我县农村劳动力拥有职业资格证书和技术等级证的人员不超过10%,农村富余劳动力中具有专业技能的比例低,致使出现技能人才短缺与富余劳动力并存的现象。

(三)农村劳动力对就业培训认识不够

我县农村劳动力占全县劳动力的90%,在加快全县全面提升技能培训工作中,最主要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没有农村劳动力的发展,就难以实现的农业现代化,农民增收的核心是提高农村劳动力创业、就业问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对整个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但大多数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低、生产技能弱,传统观念难以改变,培训积极性不高,只顾眼前利益,没有通过技能培训达到就业目的的长远打算,导致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组织难、开展难的局面。培训和需求存在差距、培训项目与市场需求、岗位要求不能实现有效对接,因而市场竞争力不强,培训转移率不高。因此,加强农民工的技术技能培训,全面提高素质,是我们当前的重点工作。

(四)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虽然近几年国家把保障进城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放在重要位置,但是权益保障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当前农民工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的问题依然严峻,表现最为突出的问题包括:克扣和拖欠工资,强制加班加点和超时工作,劳动和卫生条件恶劣,不按规定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等。一些用人单位虽然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但往往对农民工规定的义务多、权利少,合同上的约定不平等。一些用人单位在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安全保护、职业病防护等方面采取的措施不得力,投入不到位,农民工相关权益保障制度还不完善。

四、下一步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计划

(一)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县将加大组织培训力度,畅通转移渠道,扩大转移规模,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完善政策激励措施,依法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二)力争到xxxx5年,每年平均培训xxxx0 人,新增转移就业 600人,全县累计培训8000人,累计转移就业突破 160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以上,实现近万元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收入。

(三)维持较高的农村经济增长率带动就业,扩大规模扩大城市,增加大容量的就业岗位,解决现有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切实把农民工转移就业工作作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促进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快速健康发展。

五、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组织引导,建立和完善劳务经济服务体系。坚持本地服务与异地服务相配合,软件服务与硬件服务相结合,加强服务体系建设,精心架设培训与转移的“连心桥”,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水平,保障劳务输出的及时性、有序性和稳定性。政府及中介机构要加大信息服务力度,积极做好用工信息服务和就业跟踪服务,不断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信息化水平。

(二)多业并举,拓宽就业增收渠道。按照县上“一县一业”的总体战略,采取以生猪发展产业为主,多业并举,积极构建二、三产业的发展路子,尤其是第三产业。充分利用建设农村工业化的有利时机,进一步明确和出台鼓励农民工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从培训项目、资金、土地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在农村培育出更多的养殖、种植大户,同时发挥能人和典型作用,带动更多的劳动力实现就业,推动我县劳务经济的发展,拓宽农民收入渠道。

(三)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对农民工采取多种形式的政策宣传,充分利用广电、网络普及农村实用性技术,培育农民市场头脑和科技头脑。按照“农民欢迎、适用易学、市场需要”的原则,带动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同时政府加大农村农业公共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快水电、路、通讯、广电、工程建设,积极推行各类保险等社会保障工作,使农村劳动力就业条件与面貌得到根本改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