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总结

20xx年农村劳动力转移上半年工作总结

20xx年,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十九省市对口援疆的第二年,阜康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在区、州党委、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增收为核心,积极稳步推进创业型县市建设,认真实施“三大培训工程”,大力开发就业岗位,不断拓宽转移渠道,较好地完成全年农转工作任务目标。现将20xx年农转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全市共有6个农牧业乡镇,农村人口66781人,其中农村劳动力37523人,农村富余劳动力21499万人,每年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2000人左右。(1)转移人员的文化素质:据统计,初中以下毕业的占79.4%,高中占11.2%,大中专以上占9.4%。总体来说,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整体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较低;(2)转移人员的稳定性:长期转移的占41%,季节性转移的占59%,以季节性转移为主;(3)转移人员的年龄结构:30岁以下占30%,30-45岁占38%,45岁以上占32%,转移人员多主要集中在园区企业和本市三产。

二、任务完成情况:

农村劳动力转移:全年上半年共累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6210人,完成综合目任务的101% ,实现创收4100万元。

三、采取的措施:

(一)领导重视、周密部署。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成立了由市领导及相关部门组成的工作领导小组,将农转工作纳入市上综合目标考核,并确定一名市委常委主抓此项工作,并于年初及时组织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和部署我市20xx年的农转工作,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考核细则,明确了职能职责;同时各乡镇进一步加强领导责任制,确定党政一把手亲自转、分管领导具体抓的

良好格局,为农转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二)摸底调查,夯实基础。为了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抓好抓细,依托乡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对全市6个农牧业乡镇的农村劳动力资源的转移区域、文化结构、年龄结构和劳动技能等进行了摸底调查。对未转移和已转移、有技能和无技能、已培训和未培训、从事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劳动者分为两类,实行动态管理。1.技能水平符合就业要求的,我们免费推荐其就业;2.技能水平不符合就业要求的,我们推荐其再次培训,直到达到企业的用工需求,切实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确保其就业稳定。

(三)搭建平台,强化职能。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就业服务进程,我市在6个农牧业乡镇成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且全部建立了乡镇人力资源市场。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和办公设备,实行市乡统一服务标准、工作流程、规章制度、基础台帐等办事程序。目前,已形成以市人力资源市场为中心,辐射到各乡镇、村的三级就业信息发布网络。

(四)强化服务,拓宽农民转移渠道。一是注重需求与实际相结合,充分拓展二、三产业就业空间,有组织有计划依托现有本地企业转移。二是注重内部消化与向外转移两个方面,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在内部转移中,重点依靠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调优产业布局,以此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同时,大力发展高效订单式农业,大力发展畜牧业、林业、种子、生态产业,引导我市农村劳动力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优化农业就业结构,为从土地上分离出来的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三是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步伐,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进一步拓宽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通过招商引资,扩大企业数量和规模,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到企业中就业,如我市近几年来引进的博大焦化电石厂、鸿基焦化、艾斯米尔、众和自备电站、徐矿集团、晋泰实业等几十家企业每年为我市提供就业岗位5千余个;三是围绕我市旅游业的发展,一部分观念新、市场意识强的农民

在我们的引导下、市场的吸引下,向商业、饮食服务、旅游业等方面发展,通过他们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目前,由农村劳动力在旅游区开办的商店、农家乐等已在各乡镇全面铺开,拓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途径;五是合理利用我市农业种植中的区域差异,组织人员进行季节性劳力输出。现在,我市活跃着一批季节性转移劳动力队伍,为农民增收起到了辅助作用;六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近年来,随着国家援疆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市城镇化建设也在飞速发展。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工作的有关安排,在交通、水利、小城镇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项目中,最大限度地吸纳本地农村富余劳动力参与,尽可能地位农村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形成促农增收最直接、最显著的途径;七是在向外转移的过程中,与上级相关部门衔接,搜集用工信息,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同市外劳动及用工单位及时接洽,掌握他们的用工需求,推荐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到上述企业就业,形成转入与输出的良性互动,进一步拓宽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逐步建立起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长效机制。

(五)依托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多方举措,拓宽渠道。2012上半年年,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紧紧围绕促进农民增收这一核心目标,抓住中央新疆工作会议和山西援阜的有关政策机遇,以“四项服务”打造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通道。一是提供实时服务。利用建成覆盖全市的“三级网络”体系,将用工信息实时传输到各乡镇。同时,建立企业用工需求情况调查制度,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扩大就业岗位信息,为城乡劳动者提供信息化服务。二是实行免费服务。在对城乡各类求职人员实行免费服务的基础上,实行外来劳动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零收费服务。同时对企业开展政策咨询、用工登记、劳务洽谈等全部实行免费服务。三是开展专项服务。通过开展“再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农牧民专场招聘会”、“民营企业招聘周”等活动帮助

农牧民转移就业。四是推出特色服务。搭建市内外劳动力输送平台加大转移。我市与乌鲁木齐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周边县市及职业院校以及甘肃、青海等地建立协作关系,这些举措进一步缓解企业用人不足的状况。同时与高新区特变电、准东产业园湖北宜化等企业建立长期的劳动力协作关系,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周边企业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形成输入与输出的良性互动。

(六)开展培训,提升技能。把加快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作为促进劳动者就业和创业的重要手段来抓,始终按照“实用、实效、实际”和“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充分利用政策扶持,大力开展“三大培训工程”。目前,我市已初步形成了“政府购买培训、培训机构提供培训、劳动者自主选择培训”的一体化培训格局。一是打破地域界限,积极引进区、州有实力的培训机构和职业院校参与全市的技能培训工作,促进各地培训机构间的有序发展、良性竞争,积极推进培训产业化进程。同时劳动保障部门统一管理,不断加大对各职业培训机构的资质审查,监督培训质量和鉴定考核质量,确保培训取得实效;二是加强与部门间的联合,由市科技局牵头,农、林、牧、水利、教育等部门分工协作,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致富技能培训。同时为方便农牧民,切实减轻农牧民经济负担,各培训机构将培训向乡村延伸,开展“送培训、送技能下乡”活动,深入各个乡镇、村组,紧紧抓住 “四个围绕”,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即:围绕城市建设开展实用型技能培训,如在百合村社区和水磨河社区各举办了一期钢筋工培训班,共培训79人;围绕天池旅游开展手工艺品制作的培训,如在民主路社区和龙翔社区举办1期工艺编结工培训班,共培训30人;围绕重化工业园区用工需求开展生产型技能培训如电工、焊工等;围绕城市发展开展服务型技能培训,如中式烹调师、中式面点师、计算机操作员、动物疾病预防等,切实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力促其稳定就业。三是为鼓励和扶持农村富余劳

动力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围绕“创建自治区创业型县市”活动,大力开展创业培训。为此,我中心专门聘请区、州资深教师授课,并在农牧民创业园以及九运街镇举办了创业培训班。培训内容包括:自身素质评定、企业财务状况分析、企业建立的思路、市场评估和预测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和人员素质培训、企业文化建设、管理制度等,并及时跟踪创业人员的创业情况,根据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及时提供经营指导小额担保贷款等后续创业服务,免费他们的后顾之忧。

(七)创新思路,多措并举,着力促农转移增收。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依托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紧紧围绕促进农民增收这一核心目标,以劳务创收为突破口,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拓宽转移渠道。一是发挥资源优势,拓宽增收渠道。三工河乡利用旅游这一项目,引导农牧民在旅游度假村开展旅游接待服务。同时加强与煤矿、农区乡、镇、村的协作关系,建立一支稳定的转移人员队伍,为实现长期就近就地转移奠定了基础。(一)是依托民族风情园积极打造农民工创业园,有针对性的开展技能培训班和哈萨克族农牧民创业培训班,提高经营水平和服务档次,为农牧民转移就业和创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二)是争取资金积极打造哈萨克民族刺绣实训基地,使传统的哈萨克妇女的手工产品进入天池变为商品,达到增收致富的目的。截至目前,入驻园区创业者102名,带动317名游牧民就近就地实现长期转移。二是创新转移途径。水磨沟乡积极依靠“一会一队四社”使我市劳动力转移上了一个新台阶。(一)是积极发挥一会作用,成立水磨沟乡水磨河社区农村劳务输出协会,选出理事会,积极与周边企业联系岗位,仅与鲁能电厂联系保洁、环境卫生岗位35个,解决就业人数35人,年收入可达42万元,积极与农六师新疆煤炭有限公司联系铝冶炼操作工岗位50个,现解决就业人员11人,年收入可达33万元,拓宽了水磨沟乡农牧民增收渠道;(二)是鼓励支持两队,能人带动,积极鼓励发挥村级劳务经纪人的带头作用,带动劳动力集

体外出务工,在农牧民搬迁定居点分别成立各有20人以上的“长期务工队”和“短期务工队”, “长期务工队”进入建筑企业务工,“短期务工队”活跃在植树造林、温棚种植地段,形成长短结合,务农务工两不误,每人收入至少在4000元左右;(三)是依靠四社,拓宽致富能力,大力扶持发展家庭养殖业。即依托家禽养殖合作社、牛奶养殖专业合作社、骆驼养殖专业合作社、刺绣合作社,转变观念,创新举措,充分发挥品牌效应,拓宽转移渠道,增加农牧民收入,带动农牧民就近就地实现就业。三是依托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就业。三是城关镇依托阜康市城市建设向西向北扩展良好机遇,组织和鼓励被拆迁农民向房地产、城市道路、园林、环卫、小区物业管理、贮藏保鲜库、农家乐度假村等方面转移就业就业,仅以上项目就转移安置1300人就业。四是滋泥泉子镇发挥地域优势。以劳务经济人带动劳动力转移,滋泥泉子作为农业大镇,土地面积大。到农忙季节,缺少劳动力,充分发挥劳务经济人的作用,通过辛俊辉、李明等组织空闲有劳动能力的人员前往周边农场及土地面积较大的双河、林泉片区、土墩子农场从事季节性转移,人员可达到500人左右,每天收入在100—150元。五是大力发展劳务派遣企业就近就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九运街镇依托九龙劳务派遣公司有序组织农民就近就地转移。在全镇范围内收集发布用工信息,目前,已有序组织短期劳动力修建温棚、拉滴灌、修渠、修路、植树、栽番茄达到4069人次,有效的促进了农牧民转移增收。

四、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的就业形势和长远发展来看,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农民思想观念较为陈旧,依赖土地安于现状的现象普遍存在;技能偏低,不能适应企业的用工需求;政府的扶持力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五、下半年度工作重点

由于今年以来我市遇到少有的干旱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

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农专工作力度:一是组织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深入各用工企业收集用工信息并制成宣传单送到乡镇送到村组农牧民的家中与他们面对面的交流推荐就业岗位;二是在下半年组织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实时举办一至二场招聘会,为农牧民提供更大的就业空间;三是加大创业政策宣传力度,加大小额担保贷款的发放力度支持创业;四是选树创业典型和就业典型,举办巡回演讲现身说法应到创业和就业;五是进一步加大新一轮就业优惠政策宣传力度,将社会保险补贴、就业见习等政策落实到用工单位减轻用人负担,鼓励用工单位开发就业岗位以吸纳更多的农牧民就业;六是加大就业技能被训、创业被训、职业指导的力度,转变就业观念、实现技能培训促进就业,技能提高收入的目的。

市劳动就业管理局就业科

20xx年7月20日

 

第二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调查

溧水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调查分析报告

摘  要:为落实创建充分转移就业县工作,全面摸清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基本情况,促进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20##年1月至7月,溧水县人社局抽组专门力量,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城乡劳动力资源调查专项行动。调查中,笔者通过分析溧水县当前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发现农村劳动力正逐渐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就业结构继续调整并趋于合理化,而从事纯体力劳动仍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针对劳动力就业现状中存在的结构性失业矛盾突出、劳动力转移方式仍存在盲目性以及劳动力转移缺乏可靠的社会保障等几大问题,笔者提出了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公共职介服务、强化劳动行政执法以及建立健全就业援助机制等几点建议,以期能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结构调整;社会保障

为落实创建充分转移就业县工作,全面摸清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基本情况,掌握劳动力结构及输转动态,建立健全劳动力资源信息库,进一步加快城乡统筹就业,促进全县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积极服务全县经济建设,20##年1月至7月,溧水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抽调专门力量,成立工作小组,在全县范围内扎实开展了一次城乡劳动力资源调查专项行动,本次行动的调查对象为:本县行政区域内,男性年龄16至60周岁,女性年龄16至55周岁。通过此次行动,调查小组在了解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的同时,也发现了劳动力就业中存在的几大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现状

1、劳动力资源构成状况

截止20##年7月10日,我县共7镇1区91个行政村14个社区,总人口41万人,劳动力24.5万人。从劳动力资源分布看,农村劳动力主要分布在乡村 ,城镇失业、下岗人员主要集中于县城;从调查统计的劳动力资源构成看:(一)以文化程度结构划分,小学及以下48510人, 占总数的19.8%;初中117792人, 占总数的48%;高中(技职校)49974人,占总人数的20.4%;中专8731人,占总人数的3.6%;大专14092人,占总人数的5.8%;本科及以上5905人,占总人数的2.4%。(二)以个人身份结构划分,就业困难对象1963人,占总数的0.78%;被征地农民6638人,占总数的2.7%;返乡人员128人,占总数的0.05%;当年新增劳动力959人,占总数的0.39%;就学27211人,占总数的11%;公务员或参公人员2143人,占总数的0.88%;事业职员6841人,占总数的2.8%;其它199117人,占总数的81.27%。

2、劳动力技能培训状况

(1)现有职业技能等级(专业技术职称)总人数33964人,其中:初级工11323人,中级工12082人,高级工3156人,技师1607人,高级技师964人;初级职称2184人,中级职称2086人,高级职称562人。(2)劳动力培训愿望:服装缝纫工7237人,烹饪3507人,家电维修1605人,家政服务10158人,电子技术2923人,汽车维修2664人,保安2026人,车工3069人,焊工5120人,数控车床2223人,电工5949人,计算机8163人,其它技能36939人,无培训愿望84351人,现已接受培训 79477人。

3、劳动力就业状况

(1)目前三产就业总人数195149人,其中:第一产业35301人,第二产业99924人,第三产业59924人。(2)就业形式:在单位务工76624人,灵活就业72061人,自主创业24966人,合计173651人。(3)就业地区:县内138341人,县外省内28207人,省外6994人,境外109人,合计173651人。(4)全县劳动力转移率达到86.1%以上(转移率86.1%=转移就业人数173651/农业富余劳动力人数201685)。

4、参加社会保险情况

参加社会保险总人数185441人,其中:企业职工社会保险42363人,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21982人,征地保障2221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111891人,机关事业保险8984人。未参保57559人(其中学生27211人,提前退休1282人,应保未保29066人)。

5、劳动力未就业状况

(1)目前劳动力未就业总人数35154人,其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劳动力30605人,占总数的87.06%。未就业的主要原因:身体不好4475人,占总数的12.73%;家里走不开17644人,占总数的50.19%;没有合适的活干5480人,占总数的15.59%;工资收入比较低257人,占总数的0.73%;其它7298人,占总数的20.76%;(2)尚未就业人员择业愿望:暂不考虑就业11355人,占总数的32.3%;本县单位就业19159人,占总数的54.5%;外地就业1599人,占总数的4.55%;灵活就业2744人,占总数的7.81%;自主创业297人,占总数的0.85%。(3)尚未就业人员就业去向:第一产业16979人,占总数的48.30%;第二产业7973人,占总数的22.68%;第三产业10202人,占总数的29.02%。

二、当前劳动力就业的几大特征

1、从事纯体力劳动仍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

由于当前绝大部分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偏低,技能单一,全县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的劳动力就达48510人, 占劳动力总数的19.8%,有职业技能等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劳动力仅有33964人,占劳动力总数的13.86%,而就业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正向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快速转变,外出就业的空间逐渐缩减,外出的农村劳动力往往是工作难找,钱难赚,大部分只能从事劳动技能低、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的行业。

2、外出务工劳动力由单纯务工人员向农业开发大户、个体私营业主转变

一部分外出务工人员走向管理阶层、技术岗位,还有部分外出务工劳动力通过多年的实践积累,视野拓宽了,知识增多了,有了一定资金积累,他们便充分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纷纷返乡搞各种开发,从而真正发家致富。

3、劳动力逐渐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全县从事第一产业劳动力占总数的18.1%,从事第二产业劳动力占总数的51.2%,从事第三产业劳动力占总数的30.7%。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人数已超过在单位务工人数,从事行业主要分布在居民服务、建筑行业、交通运输、住宿和餐饮等方面。县内就业为主,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力军。县外就业相对集中在南京市周边、苏锡常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

4、劳动力转移年龄大多在45周岁以下

他们既保留着土地的承包权,在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外出做工经商,属亦工亦农性转移。50周岁以上劳动力不愿外出打工,以务农为主,兼营副业。

5、就业结构继续调整并趋于合理化,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快速增长

城镇劳动力中,中青年就业率较高,男性就业率高于女性,文化程度较高者就业率较高。

6、三分之一以上劳动力无培训愿望

这部分劳动力主要集中在第一、二产业。既无职业技能,又无培训愿望,促使这部分劳动力失业容易就业难。

7、劳动力未就业主观因素占较大比重

未就业劳动力当中暂不考虑就业的就有11355人,占未就业总数的32.3%;选择外地就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的劳动力仅占未就业总数的13.21%,相当一部分人宁愿在家闲着,也不愿外出打工和自主创业。

三、劳动力就业中的几大问题

1、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方式仍存在盲目性

自发性转移一直是农村外出人员最主要的方式,同时由于基层就业信息网络尚未健全,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缺乏足够的信息渠道和就业指导,导致盲目性较大。

2、农村劳动力就业尚缺乏可靠的社会保障

农村劳动力在向第二、三产业转移过程中面临诸多体制性、政策性障碍,尽管中央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但有些地方并未完全落实,单位不给职工缴纳社会保险、不签订劳动合同的违法行为屡见不鲜。

3、结构性失业矛盾突出,制约了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本县拥有高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匮缺,用人单位招聘拥有技能的工人难,而无技能的劳动力找工作也难。低学历、无技能导致大部分农村劳动力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产业,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低素质劳动力的转移领域必将越来越窄。

4、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压力日渐增大

一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一些大中城市对劳动力整体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对外来劳动力需求量减少。受全球金融风暴影响,部分工矿企业不景气, 城镇失业人员大幅增加;乡镇企业发展缓慢,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减少, 城市面临安排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双重压力。

四、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建议

1、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富余劳动力转移

(1)积极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不断拓宽生产新领域,提高农业综合开发能力,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增加大量的劳动力就业机会。加快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大乡镇企业的扶持力度,扩大企业规模和效益,充分吸纳劳动力就业。(2) 着力发展第二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使其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本县第二产业中的建筑业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特别是建筑企业中吸纳了大量的农民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主要的工作岗位。因此,政府部门要积极引导建筑行业健康发展,大力开展建筑行业农民工培训,规范农民工用工制度,提高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3)加快发展和提升第三产业,要千方百计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并在税收、金融等政策上给予优惠扶持,发挥第三产业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的独特优势。

2、加强公共职介服务,完善劳动就业体系

(1)完善信息网络,共享空岗信息。全县村(社区)劳动保障站要实现100%联网,做到县、镇(开发区)、村(社区)三级联网互动信息资源共享。以县就业管理中心为主体,劳动保障所、站为触角,建立覆盖全县的空岗信息收集网络,全县三级劳动保障机构信息共享,为劳动力供需双方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提高劳动力市场供求匹配效率。(2)加强公共职业介绍服务。按照城乡统筹就业的原则,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提升县人力资源市场及镇(开发区)公共职业介绍机构服务水平,定期开展特色交流招聘活动。(3)落实”片管专管”制度。按照劳动就业属地化管理原则,各镇(开发区)与辖区单位建立空岗信息报告制度,辖区内用人单位用工需求信息采集率需达80%、准确率达90%以上,确保用人单位与辖区内劳动力的及时、有效对接。(4)建立劳动力资源数据动态维护机制。发挥县、镇(开发区)、村(社区)三级劳动保障机构职能优势,健全全县劳动力资源信息数据库,动态掌握全县城乡各类劳动力的就业去向、失业状态、职业技能、收入水平等基本情况,变动情况随时记录、分类整合、定期比对,当年新生劳动力信息采集率达95%。(5)培育创业典型,带动就业。

3、健全配套维权服务,强化劳动行政执法

加大劳动法、社会保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劳务人员的自我防范能力。与司法、税务等部门联合,采取多种措施,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相关法律政策咨询、劳务信息、就业指导等一系列的就业跟踪服务,帮助他们具体解决工作和生活上所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加大社会保险征缴力度,三年内确保全县劳动力参保率达到98%以上。

4、创立职业培训体系,加大培训资金投入

建立县技能培训专项资金,县财政部门设立”职业技能培训资金”专户,执行专款专用和专项管理制度。县政府每年在预算内安排专项培训资金,着力开展订单、定向式培训。各镇(开发区)也要加大对技能培训的投入力度,充分利用社会培训机构、职校、技校等教育培训资源来提升劳动力技能培训等次,鼓励劳动者参加学历教育和更高层次的专业技能等级培训。充分发挥镇(开发区)社区的培训优势,组织好用人单位招聘前的预培训,增强培训实效。抓住县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就业增长点,加强与重点项目的对接,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充分发挥县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的作用,开展好各类培训。

5、建立健全就业援助机制,大力开展就业免费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