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护理学下册重点总结

消化系统

1.肝脏的主要功能:物质代谢、解毒作用、消化吸收

   胃壁细胞:盐酸和内因子;胃主细胞:胃蛋白酶原;胃黏液细胞:分泌碱性黏液

2.幽门梗阻的呕吐特点:呕吐量大、呕吐物含酸性发酵宿食、呕吐后症状减轻、引起代谢性碱中毒

注:大便隐血试验应在素食3天后留取粪便标本,阳性提示出血量﹥5ml/d

3.腹泻伴里急后重常见于累及到直肠的大肠病变,腹泻的饮食护理:饮食以少渣、易于消化的食物为主,避免生冷、多纤维、味道浓烈的刺激性食物

4.急性胃炎

⑴病因:①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莫西林、吲哚美辛);②急性应激;③乙醇。

⑵治疗:①H2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抑制胃酸分泌②硫糖铝和米索前列醇保护胃粘膜

5.慢性胃炎:最常见腹痛

⑴病因:①幽门螺杆菌感染;②饮食和环境因素;③自身免疫;④物理及化学因素。

⑵检查:胃镜及胃粘膜活组织检查室最可靠的诊断方法;

⑶治疗方案:一种胶体铋剂或一种质子泵抑制剂加上两种抗菌药物

⑷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粘膜腺体增生、胃酸减少

6.消化性溃疡

⑴病因:①幽门螺杆菌感染;②非甾体类抗炎药;③胃酸和胃蛋白酶;④其他因素:吸烟、应激、遗传因素、胃十二指肠运动异常;①②是损害胃粘膜屏障,导致该病的最常见原因

⑵并发症:①出血(最常见);②穿孔(十二指肠溃疡并穿孔、胃溃疡并慢性穿孔);③幽门梗阻(多由十二指肠溃疡引起);④癌变;

大便隐血试验呈持续性阳性提示:胃癌

⑶实验室检查:①胃镜和胃黏膜活组织检查是确诊的首选方法;②溃疡的X线直接征象是龛影对溃疡诊断有确诊作用;

好发部位:十二指肠球部且十二指肠溃疡好发于青年人早于好发于中年人的胃溃疡月10

⑸复合型溃疡:指胃与十二指肠同时存在溃疡,多数DU发生多于GU

7.胃溃疡(GU)和十二指肠溃疡(DU)的疼痛特点?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

(1)上腹部疼痛是主要症状,多位于上腹偏左、偏右、中部;GU(偏左)、DU(偏右)

(2)DU:疼痛是疼痛-进餐-缓解(空腹痛),约半数病人出现“午夜痛”,GU:疼痛是进餐-疼痛-缓解(餐后痛)

8.消化性溃疡的治疗目的:消除病因、控制症状、愈合溃疡、防止复发和避免并发症

(1)降低胃酸的药物治疗:H2受体拮抗剂(H2RA:如西咪替丁)和质子泵抑制剂(PPI),前者可使壁细胞分泌胃酸减少后者使壁细胞分泌胃酸的关键酶失去活性;PPI的药效强于前者H2RA:奥美拉唑   注: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最重要措施是:制止胃酸                                        

(2)保护胃黏膜治疗:硫酸铝和枸橼酸铋钾

(3)根治幽门螺杆菌:PPI或胶体铋剂加上两种抗生素(在根除HP治疗结束至少4周后复查HP,判断是否有效

(4)手术治疗:对于大量出血经内科治疗无效,急性穿孔、瘢痕性幽门梗阻、溃疡性疑有癌变及正规治疗无效的顽固性溃疡

总结:幽门螺杆菌致病: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

9.  消化性溃疡的饮食指导:

(1)规律饮食,少食多餐,饮食不宜过饱,注意细嚼慢咽,避免急食

(2)选择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

(3)避免食用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性强的食物

10.肠结核和结核性腹膜炎

感染途径:经口传播、血性播散

⑵腹泻与便秘:腹泻是溃疡型肠结核的主要表现之一;增生型肠结核多以便秘为主

⑶结核性腹膜炎:腹部揉面感;常见病理类型:渗出、粘连、干酪、混合

11.溃疡性结肠炎(UC):病变主要位于直肠与乙状结肠,可延伸至降结肠

腹泻:为最主要的症状,黏液血便是活动期的重要表现;

⑵腹痛:轻者或缓解期的病人多无腹痛或仅有腹部不适,有疼痛-便意-便后缓解的规律

⑶并发症:中毒性巨结肠、直肠结肠癌变、大出血、急性肠穿孔、肠梗阻等

12.UC根据病情程度分型:①轻型,腹泻在四次以下/d,便血轻或无;②重型:腹泻频繁并有明显粘液脓血便、发热;③中型

13.UC实验室检查:①白细胞增多,红细胞沉降率增快和C反应蛋白增高时活动期的标志;②结肠镜检查是本病诊断的最重要手段

14.UC的治疗目的在于控制急性发作,缓解病情,减轻复发,预防并发症:

氨基水杨酸制剂(SASP饭后服用,定期复查血象,常用药物)

⑵糖皮质激素(不可随意停药,防治反跳现象);

⑶免疫抑制剂(注意监测白细胞数)

⑷手术治疗

12.UC病人的饮食护理:

⑴质软、易消化、少纤维素富含营养、有足够热量的食物

⑵避免食用冷饮、水果、多纤维的蔬菜及其他刺激性食物,忌食牛乳和乳制品

⑶急性发作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严重者应禁食

13.CD(克罗恩病):

⑴腹痛为最常见的症状,多为痉挛性阵痛伴肠鸣音增强,进餐后加重位于右下腹或脐周;

⑵并发症:肠梗阻,其次为腹腔脓肿

⑶结肠镜检查:病变呈节段性分布,见纵性溃疡、鹅卵石病变,肠腔狭窄,炎性息肉等。病变处活检有时可在黏膜固有层发现非干酪坏死性肉芽肿或大量淋巴细胞

14.肝硬化病因:①病毒性肝炎;②慢性酒精中毒;③药物或化学毒物;④胆汁淤积;⑤循环障碍;⑥遗传和代谢性疾病;⑦营养失调;⑧免疫紊乱;⑨血吸虫病等

15.肝硬化的临床表现:

⑴代偿期:乏力、食欲不振为主,伴有恶心、厌油腻、腹胀、上腹隐痛及腹泻等

⑵失代偿期:

①       肝功能减退:a 疲乏、消瘦、面色灰暗黝黑;食欲减退(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

b出血倾向和贫血(肝合成凝血因子减少、脾功能亢进、毛细血管脆性增加);

c内分泌失调(雌激素增多、雄激素和糖皮质激素减少:蜘蛛痣、肝掌;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腹水的形成)

②门静脉高压:A 脾大;B侧支循环的建立和开放:食管下端和胃底静脉曲张、腹壁静脉曲张、痔核形成;C腹水:门静脉压力增高(最主要)、低清蛋白血症、肝淋巴液生成增多、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继发性醛固酮增多、肾脏因素;D 痔核

注:腹水:肝硬化失代偿期最为显著的临床表现

渗出液:胸膜炎、脓胸、肿瘤;漏出液:心衰、肝硬化

肝硬化晚期病人血清中常出现 :白蛋白减少,球蛋白增加                          

16.肝硬化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肝性脑病(晚期最严重,最常见的死亡原因,因为肠道积血产氨增多);感染;原发性肝癌;功能性肾衰竭;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紊乱;肝肺综合征;肝细胞癌;晚期常见的是代谢性碱中毒

注:肝硬化实验室检查:.X线钡餐显示虫蚀样或蚯蚓状充盈缺损                 

17.原发性肝癌病因: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黄曲霉素等;肝内血性转移发生最早、最常见;

    最常见的血外转移时:肺

18.肝癌的临床表现:经甲胎蛋白(AFP)普查检出的早期病例无任何症状和体征,称为亚临床肝癌。(1)肝区疼痛(持续性胀痛),消化道症状、全身症状、转移灶症状、肝大(最突出的体征)、黄疸(一般在晚期出现)、肝硬化征象(2)并发症:肝性脑病(致死常见原因)、上消化道出血、肝癌结节破裂出血(上腹剧痛)、继发感染

注:预防肝癌的首要措施:防水、防霉、防病毒;最重要的是防治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19.肝性脑病的临床表现:

⑴常有明显诱因,如大量蛋白质饮食、上消化道出血、感染、大量排钾利尿和放腹水、催眠药镇静药麻醉药等

⑵一期脑电图多正常,二期脑电图有特殊性异常,三期四期脑电图明显异常

前驱期:轻度行为和性格改变;昏迷前期:意识错乱、精神障碍、行为异常;

昏睡期:昏睡和精神错乱,但可唤醒;昏迷期:甚至完全丧失、不能唤醒

20.肝性脑病的治疗要点:血氨是诊断肝昏迷最有价值的辅助检查

⑴减少肠内毒物的生成和吸收:

a 饮食:开始时禁食蛋白质,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足量维生素

b 灌肠或导泻:生理盐水或弱酸性灌肠液,或口服硫酸镁导泻;乳果糖酸化肠道减少氨吸收

c 抑制肠道细菌的生长

⑵促进有毒物质的代谢清除:谷氨酸钾(降氨药物)

⑶对症治疗:纠正碱中毒(精氨酸溶液)

21.急性胰腺炎(是自身消化性疾病,产生原因是胰酶对自身的消化

⑴在我国以胆道疾病为常见病因,西方则以大量饮酒

⑵腹痛是本病的首发和主要表现,常在暴饮暴食或酗酒后突然发生,常位中上腹疼痛,向腰背部扩散,取弯腰抱膝位可减轻疼痛;可引起低血容量性休克

⑶腹部X线检查可见“哨兵袢”和“结肠切割征”;血清淀粉酶在起病后6-12小时升高,48h后开始下降。

⑷诊断要点:有胆道疾病、酗酒、暴饮暴食等病史,突发剧烈而持续的上腹部疼痛,伴恶心、呕吐、发热及上腹压痛;血尿蛋白酶升高,排除其他急腹症,即可诊断

⑸并发症是:腹膜炎、胰腺脓肿(高热提醒)、胰腺假性囊肿、糖尿病等,不会并发胰腺癌

⑹判断急性坏死型胰腺炎预后不佳:低钙抽搐

22.急性胰腺炎的治疗原则:减轻腹痛、减少胰腺分泌、预防并发症

⑴轻症治疗:①禁食及胃肠减压;②静脉输液,补充血容量,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③腹痛剧烈给予哌替啶;④抗感染;⑤抑酸治疗

⑵重症治疗:除上述之外还有,①抗休克及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②营养支持;③抗感染治疗;④减少胰腺分泌(主要措施);⑤抑制胰酶活性;⑥改善胰腺微循环

24.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表现

(1)呕血和黑便(是其特征性表现,均有黑便但是不一定有呕血;)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出血性休克);发热(循环血量减少,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

病情判断早期最有价值的标准:血容量减少所致的周围循环衰竭的临床表现

⑵氮质血症:可分为肠源性、肾前性和肾性;

①肠性: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后,肠道血液的蛋白质消化产物被吸收,引起血尿素氮浓度增高;②肾前性:出血导致周围循环衰竭,使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减少,以致氮质潴留

注:上消化道大量出血是指数小时内出血量多于 1000ml或循环血量的20%                                             

25.内镜检查:上消化道出血病因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26.上消化道出血:⑴防创伤(气囊充气加压12-24h应放松牵引,放气15-30min);

⑵防窒息(一旦发生应立即抽出囊内气体,拔出管道);

⑶防误吸(应用四腔管时可经食管引流管抽出食管内积聚的液体,以防误吸引起吸入性肺炎,三腔管必要时可另插一管进行抽吸)

26.肝性脑病先兆者,禁忌腹腔穿刺放腹水因为会加重肾前性氮质血症

27.内镜食管套扎术可反复进行,一般需间隔2,有利于病灶的恢复;迟发性出血、溃疡、穿孔、狭窄是常见并发症;肝活检穿刺一般取右侧腋中线8-9肋间肝实音出穿刺

泌尿系统:

各种肾脏疾病的终末期表现多为:肾功能受损

1.肾小球的滤过功能:正常成人双侧肾脏血流量的约为1L/min,肾小球滤过率(GFR)受滤过膜的通透性、滤过面积、有效渗透压和肾血流量的影响

2.肾脏的内分泌功能:

⑴肾素(主要由肾小球旁器的球旁细胞产生);

⑵前列腺素(PG由肾髓质的间质细胞分泌)

3.肾小管功能测定:

⑴近端肾小管:ß2微球蛋白测定

⑵远端肾小管:尿浓缩稀释试验和尿渗量;

①早期浓缩功能不佳表现为夜尿量增多

②尿渗量/血浆渗量的比值降低,说明肾浓缩功能受损;比值等于或接近于1,说明完全受损

4.肾源性水肿:水肿是肾小球疾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

⑴肾炎性水肿:

主要是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相对正常造成的“球管失衡”和肾小球滤过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浆流量)下降,导致水钠潴留而产生的水肿。同时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可进一步加重水肿。

②肾炎性水肿多从颜面部开始,重者可以波及全身,指压凹陷不明显

③由于水钠潴留、血容量扩张,血压常可升高

⑵肾病性水肿:

①长期蛋白尿造成血浆蛋白减少,血浆胶体渗透压降,液体从血管内进入组织间隙

②继发性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可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

③一般比较严重,多从下肢开始,常为全身性、体位性和凹陷性,可无高血压及淤血循环

5.蛋白尿:每天尿蛋白含量持续超过150mg,蛋白质定性试验呈阳性反应;大量尿蛋白是24h蛋白定量大于3.5g

   ⑴肾小球性蛋白尿:①非选择性蛋白尿;②选择性蛋白尿:血浆清蛋白增加,主要见于各种肾小球器质性疾病

⑵肾小管性蛋白尿:多见于肾小管病变以及其他引起肾间质损害的病变

⑶混合性蛋白尿;

⑷溢出性蛋白尿:血红蛋白、本周蛋白、免疫球蛋白轻链;

⑸组织性蛋白尿;功能性蛋白尿

6.菌尿:尿细菌培养基菌落超过>105/ml,提示有泌尿系统感染存在;

肾小球性血尿的特点是:可伴大量蛋白尿和(或)多种管型尿尤其红细胞管型

新鲜尿沉渣每高倍视野红细胞﹥3个,或1h尿红细胞计数超过10万个,血尿

6.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临床分型:①急性肾小球肾炎;②急进性肾小球肾炎;③慢性肾小球肾炎;④隐匿性肾小球肾炎;⑤肾病综合征

7.急性肾小球肾炎

血尿:常为急性肾小球肾炎的首发症状,几乎见于所有病人。

⑵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ASO)测定:ASO滴度明显增高表明近期有链球菌感染;

⑶血清补体测定:发病初期总补体和C3均明显下降,8周内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血清C3的动态变化是PSGN(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的重要特征

⑷肾小球肾病的饮食治疗应给予:低钠、高蛋白、高糖、高维生素饮食      

8.慢性肾炎治疗:必有的改变是尿液的改变(蛋白尿),晚期最严重的问题:肾衰竭

⑴原则:防治或延缓肾功能进行性恶化、改善临床症状以及防止严重并发症

⑵降压治疗:尿蛋白>1g∕L者,血压最好控制在125∕75mmHg以下,尿蛋白<1g∕L,血压最好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⑶首选降压药:血管紧张素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素Ⅱ受体阻滞剂(ARB)如卡托普利、氯沙坦

⑷饮食:优质低蛋白、低磷

9.肾病综合征临床表现:

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高脂血症;(三高一低)

水肿: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⑵并发症:感染(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导致本病复发和疗效不佳的主要原因);血栓、栓塞(血液的高凝状态,肾静脉血栓形成症状加重且最常见);急性肾衰竭;动脉硬化、冠心病等心血管并发症

10.尿路感染:

⑴致病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其中以大肠杆菌最常见;

⑵90%尿路感染的致病菌源自于上行感染。

⑶易感因素:①女性:尿道短而直,尿道口离肛门近而易被细菌感染

②尿流不畅或尿液反流:尿流不畅是最主要的易感因素;

③使用尿道插入性器械

④机体抵抗力低下;⑤尿道口周围或盆腔炎症

⑷尿路感染是指:肾盂、肾盏、肾小管、膀胱的炎症        

11.急性肾盂肾炎的泌尿系统表现:

全身:寒战、高热、头痛、乏力、食欲减退

⑴常有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

⑵多伴有腰痛或肾区不适,肋脊角压痛和(或)叩击痛。

⑶可有脓尿或血尿。

⑷部分病人可无明显的膀胱刺激症状,而以全身症状为主,或表现为血尿伴有低热和腰痛

12.急性肾盂肾炎的治疗

⑴应用抗生素:①轻型肾盂肾炎宜口服有效抗菌药物14天,可选用磺胺类和氟喹酮类,一般用药72h可现效,若无效则应根据药敏试验更改药物。

②严重有明显毒血症状者需肌注或静脉用药,可选用氨基糖苷类、青霉素类、头孢类等药物,获取尿标本后根据药敏选药,必要时联合用药

⑵碱化尿液:口服碳酸氢钠片,可增强上述抗菌药物的疗效,减轻尿路刺激征

13.慢性肾衰竭的蛋白质摄入应根据GFR来调整,

⑴当其小于50ml/min时,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且饮食中的50%以上的蛋白质是富含必需氨基酸的蛋白;

⑵当内生肌酐清除率小于5ml/min时,每天蛋白质摄入不超过10g,此时需经静脉补充必需氨基酸;

⑶当内生肌酐清除率为5-10ml/min,蛋白质摄入量为25g/d,大于20者,可给予40g的优质蛋白

⑷尽量少食植物蛋白,如:花生、豆类及其制品

慢性肾衰竭:⑴引起的贫血:正常红细胞性贫血,是该病人必有得表现

⑵最常见的心血管系统表现是:高血压,后期可出现:心包炎

⑶常因低钙血症:手足抽搐

⑷最常见的早期表现:胃肠道表现,食欲不振

⑸纠正尿毒症性贫血最有效的措施: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⑹慢性肾功能衰竭时常有的水与电解质紊乱表现为:代谢性酸中毒,高血磷和低钙血症 

⑺引起尿毒症最为多见的原因为:肾小球肾炎   

⑻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分期是:肾功能不全代偿期;氮质血症期;尿毒症期

⑼电解质和酸碱失调:高钾或低钾、高钠或低钠、水肿或脱水、高磷、低钙、代谢酸中毒

(表示已进入尿毒症期)

⑽.慢性肾衰竭最常见的死亡原因是:心血管并发症(心力衰竭) 

14.动-静脉内瘘是维持血透病人最常用的血液通路。

常见的血管有:桡动脉与头静脉、肘静脉与肱静脉等

15.腹膜透析原理:①弥散作用;②超滤作用;③吸收作用

总结:

⒈临床表现:⑴尿毒症早期:食欲锐减、恶心呕吐;⑵肾盂肾炎:尿急、尿频、尿痛、腰痛

⑶肾病综合征水肿、蛋白尿、高脂血症。低白蛋白血症;⑷慢性肾小球肾炎:水肿、蛋白尿、血尿、低蛋白血症

⒉饮食:大量蛋白尿肾功能正常者:高蛋白饮食;肾功能不全代偿期合并高血压者:低蛋白少盐饮食;肾功能衰竭期(尿毒症期):充足热量高生物效价低蛋白饮食

⒊尿液:急性肾盂肾炎:脓尿;急性肾小球肾炎:血尿;慢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

⒋急性肾盂肾炎:细菌性炎症;慢性肾小球肾炎:免疫性炎症

血液系统

1.造血干细胞(HSC)

⑴各种血C起始细胞,具有不断自我更新、多向分化与增殖能力,又称多能或全能干细胞

⑵起源于胚胎期第三周初的卵黄囊中的血岛

⑶胚胎的肝脾(胚胎早期的造血器官);骨髓(胚胎后期和出生后的造血器官);

2.造血微环境:由基质细胞、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外基质和各种细胞因子所构成,不但可以调节HSC的增殖与分化,而且为其提供了营养与粘附的场所

3.单核-吞噬细胞系统:⑴参与免疫过程以及铁、脂肪和蛋白质代谢,

⑵可清除被激活的凝血因子,是抗凝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4.血细胞:

⑴红细胞:成熟呈双凹圆盘形,胞质内充满具有结合于输送氧气和CO2的血红蛋白;

⑵网织红细胞是一种存在于外周血液中的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其计数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对贫血等血液病的诊断和预后估计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⑶白细胞多种多样,形态功能不同,具有变形、游走、趋化与吞噬等生理特性,是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⑷中性粒细胞是机体抵御入侵细菌第一道防线,单核细胞是第二道防线

5.⑴口腔是血液病继发感染最常见部位,黏膜局部血泡形成提示病人有较严重的出血倾向;⑵胸部下段压痛及叩击痛,是白血病的重要体征之一;

巨脾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特征

急性贫血和酱油色尿最可能是:急性血管内溶血

6.⑴白细胞计数:正常(4-10)×10(12次方)∕L,当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5时称为粒细胞减少症,〈0.5时称粒细胞缺乏症;

⑵ 网织红细胞在外周血中占0.5%-1.5%;

⑶血小板数正常值为(100-300)×10(9)∕L,当〈100时称血小板减少,40-50以上时一般无出血症状,〈30时有出血但不紧急,〈20重要脏器出血

7.出血时间(BT)为6.9±2.1min;凝血时间(CT)为玻璃管5-10min,塑料管10-19min

出血原因:血小板减少;凝血因子缺乏;血管壁异常;抗凝血物质增加

8.眼底记录内出血:若突发视野缺损或视力下降,常提示眼底出血;

9.⑴若病人突然出现头疼、视物模糊、呼吸急促、喷射性呕吐甚至昏迷,双侧瞳孔变形不等大、对光反射迟钝,提示有颅内出血(血液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⑵处理原则(一旦发生,应及时与医生联系,并做好相关急救工作的配合)

①立即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

②随时吸出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③吸氧

④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路,静滴或静注20%甘露醇、50%葡萄糖液、地塞米松、呋塞米等,以降低颅内压,同时进行输血或成分输血

⑤停留尿管

⑥观察病人并记录其生命体征、意识状态以及瞳孔、尿量的变化、做好交接班

10.发热原因:①白细胞减少和(或)功能缺陷;②免疫抑制剂的应用

③贫血或营养不良等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易于继发各种感染,而且感染不易控制

11.正常血红蛋白浓度 男:120-160g∕L;女:110-150g∕L

贫血按发病机理可分为:红细胞生成减少及红细胞破坏过多及失血三类

12.贫血的细胞形态分类

13.贫血临床表现:

疲乏、困倦、软弱无力是最常见和最早出现的症状,可能与骨骼肌氧的供应不足有关;

⑵皮肤黏膜苍白是贫血最突出的体征,常为病人就诊的主要原因;手掌皮肤、睑结合膜、口唇及指甲、舌质、口唇与口腔黏膜最为可靠

⑶心悸、气促,活动后明显加重,是贫血病人心血管系统的主要表现

14.贫血性心脏病:

长期严重贫血者,由于心脏负荷增加及心肌缺氧、缺血,可致心脏功能与结构发生该变,表现为心绞痛、心力衰竭、心律失常

15.输血指征:①急性贫血Hb<80g∕L或Hct<0.24

              ②慢性贫血者常规治疗效果差,Hb<60g∕L,或Hct<0.20伴缺氧症状

16.贫血病人在活动时若自测脉搏≥100次/min或明显出现心悸、气促时,应停止活动。必要时,在病人活动时给予协助,防治跌倒

17.缺铁性贫血的三个阶段:①贮存铁耗尽(ID)②缺铁性红细胞形成(IDE)③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是机体铁缺乏症的最终体现

18.铁的吸收:主要部位是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

19.缺铁性贫血的病因:

①铁需要量增加而摄入量不足:是妇女儿童缺铁贫的主要原因

②铁吸收不良:主要与胃肠功能紊乱或某些药物作用有关

③铁丢失过多:慢性失血是成人缺铁性贫血最常见和最重要的病因

20.缺铁性贫血:

⑴特殊表现:出现反甲或匙状甲;异食癖

⑵检查:①外周血象:典型血象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②骨髓铁染色反映单核-吞噬系统中的贮存铁,因此可作为诊断缺铁的金指标

21.血清铁蛋白(SF)作为早期诊断贮存铁缺乏的一个常用指标:

①当其>50微克/L时应停药

②当体内铁过量时(SF>200)有增加感染、肿瘤与心肌梗死发生率的危险

22.因注射右旋糖酐铁有导致过敏性休克的可能,首次应用必须做过敏试验

23.维生素C利于口服铁剂

⑴注射铁剂的不良反应:①注射局部肿痛;②硬结形成;③皮肤发黑;④过敏反应,

⑵首次用药须用0.5ml的试验剂量进行深部肌肉注射,同时备用肾上腺素,做好急救的准备

⑶为避免药液渗出引起皮肤染色:

①不要在暴露的部位注射②抽取药液后,更换注射针头③采用“Z”形注射或留空气注射法

24.巨幼细胞性贫血:叶酸、维生素B12

⑴叶酸的吸收部位在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酗酒和血液透析可使其排出量增加;

⑵维生素B12必须与胃壁细胞所分泌的内因子结合后才能为回肠黏膜吸收。

25.⑴巨幼细胞性贫血的特殊表现:镜面样舌,牛肉样舌;

⑵对服用抗核苷酸合成药治疗的病人,如甲氨蝶呤、氨苯蝶呤等,应补充叶酸和维生素B12

26.再障的分类:氯霉素

⑴分为急性型(AAA)与慢性型(CAA);

⑵将急性型改称为重型再障-Ⅰ(SAA-Ⅰ),由慢性进展成急性型称重型再障-Ⅱ(SAA-Ⅱ)

27.再障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进行性贫血、出血、感染、但多无肝、脾、淋巴结肿大

28.再障的外周血象:.全血细胞减少、骨髓三系增生低下

⑴网织红细胞<1.0%,绝对值<15×10(9)/L;

⑵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

⑶血小板<20×10(9)/L有助于重型再障的临床诊断;骨髓象是确诊再障的主要依据

29.免疫抑制剂剂:

⑴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和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具有抑制T淋巴细胞或非特异性自身免疫反应的作用,可用于重型再障的治疗;

⑵环孢素(CYA)选择性的作用于异常T淋巴细胞,解除骨髓抑制,是再障治疗的一线药物

注:可以雄激素治疗

30.用药护理:

⑴ATG和ALG治疗过程中可出现超敏反应、出血加重、血清病(如猩红热样皮疹、发热、关节痛)以及继发感染等,应加强病情观察,做好保护性隔离,预防出血和感染等。

⑵定期复查检查外周血象,了解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及网织红细胞计算的变化

31.造血干细胞移植:

⑴骨髓移植、脐血输注及胎肝细胞输注,主要用于重型再障。

⑵最佳移植对象是年龄﹤40岁,未接受输血、未发生感染者

32.再障的感染预防         

 1)做好消毒隔离工作,如病室或家庭环境的消毒,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免疫力低下的病人实行保护性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2) 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预防口腔感染。
3) 预防流感,加强生活起居护理,在流感期间限制或谢绝探视。
4) 注意会阴部清洁,卧床病人每日或隔日冲洗一次,痔疮病人便后以高锰酸钾水洗净,避免肝门周围感染;经期妇女加强局部卫生,预防泌尿系感染。
5) 静脉注射,输血输液应经常更换注射部位,有计划使用血管,避免发生静脉炎
6) 正在使用激素治疗的患者往往出现感染时症状表现常不明显,直到感染比较严重时才发现。因此给治疗增加了一定难度,所以对使用激素的患者出现感染时一定要定期检查血象,若发现白细胞明显增加,就应积极进行治疗,控制感染。
7) 再障患者由于抵抗力低,又经常卧床,因此要做好皮肤护理,预防褥疮发生。

33.任何原因造成①血管壁通透性增加;②血小板数目减少及其功能异常;③凝血功能障碍,均可能导致出血

34.生理性止血的过程:①血管收缩;②血小板粘附及血栓形成;③血液凝固

35.人体凝血因子:

凝血因子(F)有12;⑵除FⅢ外,其余11种均存在于新鲜血浆中;

⑶除钙离子(FⅣ)外均为蛋白质;⑷多数在肝内合成,部分凝血因子生成需要Vk的参与

36.机体的生理性凝血过程:①凝血活酶(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②凝血酶原的激活;③纤维蛋白的生成

⑴外源性凝血途径:Ⅲ(为其第一因子)、Ca、Ⅶ、Ⅴ(3、4、7、5)

⑵内源性凝血途径:Ⅻ(第一因子)、Ⅺ、Ⅸ、Ⅷ、Ⅳ(12、11、9、8、4、5)、HMWK、PK⑶共同因子: Ⅹ、Ⅴ、Ⅳ、Ⅱ、Ⅰ、ⅩⅢ(1/2/4/5/10/13)

37.抗凝血酶Ⅲ(AT-Ⅲ):在肝脏和血管内皮生成,是最主要的抗凝物质

38.ITP急性与慢性临床表现

39.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⑴致病:主要是免疫因素;发病机理是脾功能亢进

⑵治疗:

糖皮质激素是首选药物近期有效率是80%:

A  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B  减少PAIgG生成及减轻抗原抗体反应;

C  抑制血小板及抗体结合并阻止单核-吞噬细胞破坏血小板;

D  刺激骨髓造血及血小板向外周的释放;

E  禁忌症:感染性关节炎、附近或注射部位感染、损伤严重的下肢关节、应用抗凝药物者

②脾切除:可减轻血小板抗体产生及血小板的破坏,

适应症:A糖皮质激素治疗3-6个月无效者;B出血明显,危及生命者;

C泼尼松龙有效,必须大剂量维持;D不宜用糖皮质激素者;

E51Cr扫描脾区放射指数增高者;

F禁忌症:a 妊娠期 b 其他原因不能耐受者 c 小于2岁

40.急重症的处理(ITP)

⑴急重者主要包括:①血小板计数﹤20×10(9)/L者;②出血严重而广泛者;③疑有或已发生颅内出血者;④近期将实施手术或分娩者。

⑵处理:①血小板输注;②静注大剂量强的松龙;③静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目前ITP)紧急救治最有效的方法之一);④血浆置换

41.ITP有损伤的危险:出血

(1)出血情况的监测;(2)预防或避免加重出血: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或抑制其功能的药物,如阿司匹林;(3)用药护理;(4)成分输血的护理

42.ITP的治疗配合指导:服用糖皮质激素者,应告知其必须遵医嘱、按时、按量、按疗程用药,不可自行减量或停药,以免加重病情。为减轻药物不良反应,应饭后服用,必要时可加用胃粘膜保护剂或制酸剂

43.过敏性紫癜(与血管通透性增加有关)

分型: ①单纯型(紫癜性、最常见);②腹型(Henoch型,最具潜在的危险);③关节型;④肾性(病情最为严重的一种临床类型);⑤混合型

其对症护理时:腹痛者易取屈膝平卧位

44.血友病是因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而引起的一组出血性疾病:

⑴血友病A,又称遗传性抗血友病球蛋白缺乏或FⅧ:C缺乏症(最常见);

⑵血友病B,又称遗传性FⅨ缺乏症;

⑶遗传性FⅪ缺乏症,又称Rosenthal综合症(最少见)

⑷肌肉及关节腔内出血是血友病病人的特征

45.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病因多见于感染性疾病

46.白血病分类:

⑴多数病人白细胞计数增高,超过10×10(9)/L,称为白细胞增多性白血病;

⑵若超过100×10(9)/L,称为高白细胞性白血病,若超过200,则称为白细胞淤滞症;⑶部分病人白细胞计数在正常水平或减少,称为白细胞不增多性白血病

47.急性白血病的临床表现:

⑴贫血:常为首发症状,呈进行性加重,因为红细胞减少, 红细胞成熟受干扰

⑵发热:急性白血病最常见的症状①继发感染:是导致白血病病人死亡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②肿瘤性发热

⑶出血:①可发生全身任何部位,以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女性病人月经过多或持续阴道出血较为常见;主要因为血小板减少、功能异常

②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易并发DIC而出现全身广泛性出血,是急性白血病亚型中出血最为明显的一种

⑷器官和组织浸润的表现

①       肝、脾和淋巴结:淋巴结肿大常见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②       骨骼和关节:骨骼和关节疼痛是白血病常见的症状,胸骨下段局部压痛对白血病的诊断有一定价值。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由于骨膜受累,还可在眼眶、肋骨及其他扁平骨的骨面形成粒细胞留(绿色瘤),其中以眼眶部位最常见,可引起眼球突出、复试或失明

③       皮肤和口腔:M4、M5

④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SNL):可发生于疾病的各个时期,但常发生在缓解期,以急淋最常见,儿童病人尤甚。其次为急非淋亚型M4、M5、和M2

⑤       睾丸:无痛性肿大、多为一侧

48.骨髓象:骨髓穿刺检查是急性白血病的必查项目和确诊的主要依据,对临床分型、指导治疗和疗效判断、预后估计等意义重大

49.若原始细胞占全部骨髓有核细胞的30%以上,则可作出急性白血病的诊断。奥尔小体仅见于急非淋,有独立诊断的意义

50.⑴诱导缓解(CR):病人的症状和体征消失;外周血象中的白细胞分类中无幼稚细胞;骨髓象中相关系列的原始细胞核幼稚细胞之和5%。病人能否获得诱导缓解是急性白血病治疗成败的关键⑵缓解后治疗:消灭残存的白血病细胞

51.白血病常用化疗药物

⑴药液外渗:立即停止注入,边回抽边退针,不宜立即拔针;局部注射扩血管药

⑵)白血病静脉注药时为何先输生理盐水:避免药物渗入组织

52.慢粒:巨脾为突出特征,如可发生脾梗死,则是、可突发局部剧烈疼痛和明显压痛是其治疗的首选药物

53.骨髓穿刺术:

①一种常用的诊疗技术,检查内容包括细胞学、原虫和细菌学等几个方面,以协助诊断血液、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可了解骨髓造血情况,作为化疗和应用免疫抑制剂的参考。骨髓移植时经骨髓穿刺采集骨髓液

②体位准备:根据穿刺部位协助病人采取适宜的体位,于胸骨、髂前上棘作穿刺者取仰卧位,前者还需要用枕头垫于背后,以使胸部稍突出;于髂后上棘穿刺者取侧卧位或俯卧位;棘突穿刺点则取坐位,尽量弯腰,头俯屈于胸前使棘突暴露

③指导病人48-72h内不要弄湿穿刺处

风湿

1.风湿性病人的护理

⑴关节疼痛与肿胀:疼痛是关节受累的最常见的首发症状,也是风湿病病人就诊的主要原因

①       疼痛:慢性关节疼痛,与炎性反应有关

②       躯体活动障碍:与关节持续疼痛有关

③       焦虑:与疼痛反复发作、病情迁延不愈有关

⑵关节僵硬与活动受限

晨僵是判断滑膜关节炎症活动性的客观指标,其持续时间与炎症的严重程度相一致

⑶皮肤损害:常见的有皮疹、红肿、水肿、溃疡等,多由血管炎性反应引起

2.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⑴SLE存在多种抗核抗体,免疫学检查是目前最佳的SLE筛选试验

⑵SLE病人的口腔黏膜护理:

①饮食护理:在营养师的指导下,维持病人良好的饮食平衡。鼓励进食高糖、高蛋白和高维生素饮食,少食多餐,宜软食,忌食刺激性食物,以促进组织愈合

②口腔护理:注意保持口腔清洁。有口腔黏膜破损时,每天晨起、睡前和进餐前后用漱口液漱口;有口腔溃疡者在漱口后用药物涂敷溃疡部,促进愈合;对有口腔感染病灶者,遵医嘱局部使用抗生素

3.类风湿关节炎(RA)的关节表现:

①主要侵犯小关节,以腕关节、近端指关节、掌指关节及跖趾关节最常见,其次为膝、踝、肘、肩、髋等,远端关节不易受累;

②表现:晨僵;痛与压痛;肿胀;畸形

4.RA病人血液检查:活动期病人血小板增高。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正常

结核

1.肺结核:⑴结核分枝杆菌人型引起人类结核病;

飞沫传播是其主要传播途径;

⑶传染源主要是痰中带菌的肺结核病人

注:肠结核的主要感染途径是胃肠道感染

2.原发病灶和肿大的气管支气管淋巴结核称为原发综合征或原发性结核

3.⑴人体对结核病的免疫力分非特异性免疫力和特异性免疫力两种;卡介苗接种可使人体产生对结核菌素获得性免疫力

结核杆菌侵入人体4-8周后,身体组织对结核分枝杆菌及其代谢产物所产生的敏感反应称为变态反应,为第Ⅳ型(迟发型)变态反应,可通过结核菌素试验来测定

⑶Koch现象: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再感染和初感染所表现不同反应的现象

⑷人体感染结核菌后是否发病取决于:A入侵细菌的数量;B.入侵细菌的毒力;C.机体的免疫力;D机体的过敏反应                                                              

4.结核的基本病变:⑴渗出为主的病变;⑵增生为主的病变;⑶干酪样坏死为主的病变

5.痰结核分枝杆菌检查:是确诊肺结核、制订化学治疗方案和考核治疗效果的主要依据

6.结核菌素试验:

48-72小时测量皮肤硬结而非红晕的直径,硬结是特异性变态反应,红晕是非特异性的:⑵硬结直径≤4mm为阴性;5-9mm为弱阳性,10-19mm为阳性,≥20mm或局部有水泡和淋巴管炎为强阳性

7.⑴结核菌素试验阳性仅表示曾有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并不一定是现症病人;若呈强阳性,常提示活动性结核病。3岁以下强阳性反应者,应视为有新近感染的活动性结核病

⑵结核菌素试验阴性除见于机体未感染结核分枝杆菌,还见于:

结核感染后4-8周以内,处于变态反应前期。

②免疫力下降或免疫受抑制,如应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淋巴细胞免疫系统缺陷、麻疹、百日咳、严重结核病和危重病人

注:继发性肺结核常见于:浸润性肺结核

8.肺结核的化学治疗原则:早期、联合(避免耐药性,增加疗效)、适量、规律、全程;

9.药物浓度在常规剂量下,达到试管内最低抑菌浓度的10倍以上时才能起到杀菌作用

⑴异烟肼、利福平为全杀菌药;

⑵链霉素和吡嗪酰胺只能作为半杀菌药;

⑶乙胺丁醇、对氨基杨酸钠只能是抑菌剂

10.咯血:中等或大量咯血时

⑴应严格卧床休息;密切观察有无窒息先兆表现

⑵应用垂体后叶素5-10U加入25%葡萄糖溶液40ml,15-20min缓慢静注;

⑶然后将垂体后叶素加入5%葡萄糖溶液按0.1U/﹙㎏·h)静滴,

⑷必要时可经支气管镜局部止血,或插入球囊导管,压迫止血。

⑸但高血压、冠心病、孕妇不能应用垂体后叶素

11.结核性腹膜炎:渗出性、粘连性、干酪性,临床以急性腹痛、高热为主要表现

名解:

1.  急性胃炎:指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急性胃黏膜炎症。其主要病理改变为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和出血,病变可局限于胃窦、胃体或弥漫分布于全胃

2.  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即胃溃疡(GU)和十二指肠溃疡(DU)。因溃疡的形成与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而得名

3.  炎症性肠病:专指原因未明的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UC:一种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位于大肠的黏膜与黏膜下层。CD:病因未明的胃肠道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病变多见于末端回肠和邻近结肠,呈节段性或跳跃式分布

4.  肝硬化:一种由不同原因引起的以肝脏慢性纤维化、假小叶和再生结节形成为特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

5.  原发性肝癌:指肝细胞或肝胆管内细胞发生的癌

6.  肝性脑病(HE):又称肝性昏迷,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症,其主要临床表现是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

7.  急性胰腺炎:胰腺分泌的消化酶引起胰腺组织的自身消化的化学性炎症。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急性上腹痛、发热、恶心、呕吐、血和尿淀粉酶增高,重症伴腹膜炎、休克等

8.  上消化道出血:指Treitz韧带以上的消化道的出血,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胰、胆道病变引起的出血,以及胃空肠吻合术术后的空肠病变出血

9.  肝掌:手掌大小鱼际和指端腹侧部位皮肤发红称为肝掌。

10.              血尿:新鲜尿沉渣每高倍镜视野红细胞〉3个,或1h尿红细胞计数超过10万,称为镜下血尿。尿外观呈血样或洗肉水样,称肉眼血尿

10.白细胞尿:也称脓尿,新鲜离心尿液每高倍镜视野白细胞大于5个,或新鲜尿液白细胞计数超过40万

11.菌尿:指中段尿涂片镜检。每个高倍视野均可见细菌,或尿细菌培养菌落计数超过10万个/ml,仅见于泌尿系统感染

12.急性肾小球肾炎(AGN):简称急性肾炎,是一种起病急,以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为特征的肾脏疾病,可伴有一过性肾损害

13.慢性肾小球肾炎(CGN):简称慢性肾炎,是一组以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为临床表现的肾小球疾病

14.肾病综合征:指由各种肾脏疾病引起所致的,以大量蛋白尿(尿蛋白>3.5g∕d)、低蛋白血症(血浆清蛋白<30g∕L﹚、水肿、高脂血症为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

15.尿路感染(UTI)简称尿感,是由于各种病原微生物感染所引起的尿路急、慢性炎症

16.慢性肾衰竭(CFR):简称肾衰,是常见的临床综合征。它发生在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的基础上,缓慢出现肾功能进行性减退,最终以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17.血液系统疾病:指原发或主要累计血液和造血器官的疾病,简称血液病

18.贫血:指单位容积周围血液中血红蛋白浓度(Hb)、红细胞计数和(或)红细胞比容(HCT)低于相同年龄、性别和地区正常值低限的一种常见临床症状

19.缺铁性贫血(IDA)是体内贮存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20.巨幼细胞性贫血:(MA)指由于叶酸和(或)维生素B12缺乏或某些影响核苷酸代谢药物的作用,导致细胞核脱氧核苷酸(DNA)合成障碍所引起的贫血

21.再生障碍性贫血(AA):简称再障是由多种原因导致造血干细胞数量减少和(或)功能障碍所引起的一类贫血,又称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临床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进行性贫血、感染、出血和全血细胞减少

22.出血性疾病:是指因止血机制异常而引起以自发性出血或血管损伤后出血不止为特征的一组疾病

23.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又称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最常见的一种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主要由于血小板受到免疫性破坏,导致外周血中血小板数目减少。临床上以自发性皮肤、黏膜及内脏出血,血小板计数减少、生存时间缩短和抗血小板自身抗体形成,骨髓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等位特征

24.过敏性紫癜:一种常见的血管变态反应性出血性疾病。因机体对某些致敏物质产生变态反应,导致毛细血管脆性及通透性增加,血液外渗,产生皮肤、黏膜及某些器官出血,可同时伴有血管神经性水肿和荨麻疹等过敏表现

25.白血病:是一种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克隆的白血病细胞增值失调、分化障碍、凋亡受阻,停滞在细胞发育的不同阶段。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白血病细胞大量增生累积,并浸润其他器官和组织,而正常造血功能受抑制。临床以进行性贫血、持续性发热或反复感染、出血和组织器官浸润等为表现,外周血中出现幼稚细胞为特征

26.急性白血病: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发病时骨髓中异常的原始细胞及幼稚细胞(白血病细胞)大量增殖并广泛浸润肝、脾、淋巴结等各种脏器,抑制正常造血

27.裂孔现象:多数急性白血病病人的骨髓象呈增生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以有关系列的原始细胞和(或)幼稚细胞为主,而较成熟中间阶段的细胞缺如,并残留少量的成熟细胞,形成所谓的“裂孔”现象

28.白细胞淤滞症:循环血液中白细胞极度增高(200)时,表现为呼吸窘迫、低氧血症、头晕、言语不清、反应迟钝、中枢神经系统出血及阴茎异常勃起等

29.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一种发生在早期多能造血干细胞上的恶性骨髓增殖性疾病(获得性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其特点是病程发展缓慢,外周血粒细胞显著增多且不成熟,脾明显肿大

30.僵硬:指经过一段时间的静止或休息后,病人试图再活动某一关节时,感到局部不适、难以达到平时关节活动范围的现象。由于在常在晨起时表现最明显,故又称为晨僵

31.雷诺现象:部分风湿病病人可出现因寒冷、情绪激动等原因的刺激,导致突然发作的肢端和暴露部位的皮肤苍白继而青紫再发红,并伴有局部发冷、疼痛的表现

32.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一种多因素参与的、特异性自身免疫结缔组织病。病人体内可产生多种自身抗体,通过免疫复合物等途径,损害各个系统、脏器和组织

33.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累计周围关节为主的多系统性、炎症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以慢性、对称性、周围性多关节型病变为主要特征,可表现为受累关节疼痛、肿胀以及功能下降

大题:

消化系统:

1.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原则:①根除HP的治疗;②降低胃酸的药物治疗;③保护胃黏膜的药物治疗;④外科手术治疗。  

1.  早期确诊是根治胃癌的主要条件,有下列现象者应提早进行胃镜检查

(1)40岁以上的病人,尤其是男性,近期出现消化性不良,或突然出现呕血或黑便者

(2)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胃酸缺乏,有肠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者

(3)良性溃疡但胃酸缺乏者

(4)胃溃疡经内科治疗2个月,X线显示溃疡反而增生者

(5)X线检查胃息肉大于2cm者

(6)胃切除术后10年以上者

2.WHO镇痛三阶梯疗法

选用镇痛药必须从弱到强,先以非麻醉药为主,当期不能控制疼痛时依次加用弱麻醉药剂强麻醉性镇痛药,并配以辅助药,采取符合用药的方式达到镇痛的效果

(1)       非麻醉镇痛药:阿司匹林、吲哚美辛

(2)       弱麻醉性镇痛药:可待因、布桂嗪等

(3)       强麻醉性镇痛药:吗啡、哌替啶

(4)       辅助性镇痛药:地西泮、异丙嗪、氯丙嗪等

3.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的区别

4.肝硬化病人的腹水发生原因及治疗

⑴腹水形成:①门静脉压力增高;②低清蛋白血症;③肝淋巴液生成增多;④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⑤继发性醛固酮增多;⑥肾脏因素

⑵治疗:①限制水、钠的摄入

②利尿剂:临床上使用最广的治疗腹水的方法,螺内酯和呋塞米的联合用药

③放腹水、输注清蛋白:效果最好,维持有效血容量,防治血循环紊乱

④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定期输注血浆、新鲜血和清蛋白

⑤腹水浓缩回输:用于难治性腹水的治疗

⑥减少腹水生成和增加其去路

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感染;肝性脑病 ;原发性肝癌;功能性肾衰竭;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5.肝硬化病人的饮食护理

饮食治疗原则是: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并根据病情进行调节

(1)蛋白质:豆制品、鸡蛋、牛奶、鱼、鸡、瘦猪肉为主,血氨升高应限制或禁食蛋白质

(2)维生素:新鲜蔬菜和水果

(3)限制水钠:有腹水应低盐或无盐饮食,钠限制500-800mg每天,水1000ml左右每天

(4)避免损伤曲张静脉:进餐时细嚼慢咽食软食

肝性脑病病人的饮食护理措施:肝性脑病病人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

(1)开始数日内禁食蛋白质,每日供给足够的热量和维生素,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食物,可口服蜂蜜、葡萄糖、果汁、面条、稀饭等。昏迷病人以鼻饲25%葡萄糖液供给热量。以减少体内蛋白质分解

(2)病人神志清楚后,可逐步增加蛋白质饮食,每天20g,以后每3~5天增加log,但短期内不能超过40-50g/d,以植物蛋白为好。脂肪少用。不宜用维生素B6

6.甲胎蛋白诊断肝癌的标准(AFP)

AFP浓度通常与肝癌大小呈正相关。在排除妊娠、肝炎和生殖腺胚胎瘤的基础上,标准为

(1)       AFP大于500微克/升,持续四周  

(2)       AFP由低浓度逐渐升高不降

(3)  AFP在200微克/升以上的中等水平,持续八周不降

7.肝动脉栓塞化疗病人的术后护理(肝癌非手术治疗的首选方法TACE)

(1)术后禁食2-3天,逐渐过渡到流质饮食,并注意少量多餐,以减轻恶心、呕吐

(2)穿刺部位压迫止血15min再加压包扎,沙袋压迫止血6h,保持穿刺侧肢体伸直24h,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血肿

(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4)鼓励病人深呼吸,必要时吸氧,以提高血氧分压,利于肝细胞的代谢

(5)栓塞术后一周,根据医嘱给予静脉输注清蛋白

8.原发性肝癌的饮食指导

(1)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的饮食

(2)饮食多样化,以易消化的软食为主

(3)多食水果和蔬菜,饮用果汁补充维生素

(4)呕吐者应暂时禁食

(5)对腹水病人应限制水钠的摄入,给予低盐或无盐饮食

(6)肝昏迷或肝昏迷前期的病人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

9.肝性脑病昏迷的病人的护理

(1)病人取仰卧位,头略偏向一侧以防舌后坠阻塞呼吸道

(2)保持呼吸道通畅,深昏迷病人必要时作气管切开以排痰,保证氧气的供给

(3)做好口腔眼的护理。保持床褥干燥、平整,定时协助病人翻身,按摩受压部位

(4)尿潴留病人给予留置导尿,记录尿量。颜色、味道

(5)给病人做肢体的被动运动,以防止静脉血栓形成及肌肉萎缩

注:肝性脑病的患者饮食蛋白质:植物蛋白

补充:应协助医生迅速去除本次发病的诱发因素,并注意避免其他诱发因素

(1)避免应用催眠镇静药、麻醉药

(2)避免快速利尿和大量放腹水,及时处理严重的呕吐和腹泻

(3)防止感染,

(4)禁止大量输液,过多液体可引起低血钾、稀释性低血钠、脑水肿等,从而加重肝性脑病。

(5)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可采用灌肠和导泻的方法清除肠内毒物

(6)积极预防和控制上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可使肠道产氨增多

(7)禁食或限食者,避免发生低血糖,因葡萄糖是大脑产生能量的重要燃料,低血糖时能量减少,脑内去氨活动停滞,氨的毒性增加

10.上消化道出血量的估计

(1)大便隐血试验阳性提示每天出血量大于5—10ml

(2)出现黑便表现出血量在50—70ml以上,1次出血后的黑便持续时间取决病人排便次数

(3)胃内积血量达250-300ml时可引起呕血

(4)一次出血量在400ml以下时,可因组织液与脾贮血补充血容量而不出现全身症状

(5)出血量超过400-500ml,可出现头晕、心悸、乏力等症状

(6)出血超过1000ml,临床即可出现急性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严重者引起失血性休克

11.连续或再次出血的表现

(1)反复呕吐,甚至呕吐物由咖啡色转为鲜红色

(2)黑便次数增多且粪质稀薄,色泽转为暗红色,伴肠鸣音亢进

(3)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经补液补血而未改善,或好转后又恶化,血压波动,CVP不稳定

(4)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测定不断下降,网织红细胞计数持续增高

(5)在补液足够、尿量正常的情况下,血尿素氮持续或再次增高

(6)门静脉高压病人原有脾大,在出血后常暂时缩小,如不见脾恢复肿大亦提示出血未止

输血指证:改变体位出现晕厥、血压下降、心率上升;失血性休克;血红蛋白小于70g/L,迅速稳定病人生命体征,尽快补充血容量

12.三腔二囊管的应用与护理

(1)插管前仔细检查,并分别做好标记;

(2)插管至65cm时,抽取胃液及胃内积血

(3)胃囊注气约150-200ml,至囊内压约50mmHg,并封闭管口,并缓缓向外牵引导管

(4)若未能止血,继向食管囊注气约100ml至囊内压约40mmHg并封闭管口

(5)管外端以绷带连接0.5Kg沙袋,经牵引架做持续牵引(压迫12-24小时后气囊放气15-30分钟,同时放松牵引

(6)出血停止后,放松牵引,放出囊内气体,保留管道继续观察24h,未再出血考虑拔管

13.急性胰腺炎的护理

⑴疼痛:绝对卧床休息,降低机体代谢率;禁饮食和胃肠减压;用药护理

⑵防治低血流量性休克:特别注意观察病人血压、神志及尿量的变化,若出现休克表现,应积极配合医生抢救:

a 迅速准备好抢救用物如静脉切开包、人工呼吸器、气管切开包等;

b 病人取平卧位,注意保暖,给予氧气吸入;

c 尽快建立静脉通路,必要时静脉切开,按医嘱输注液体、血浆或全血,补充血容量。根据血压调整给药速度,必要时测定中心静脉压,以确定输液的量和速度;

d 如循环衰竭持续存在,遵医嘱给予升压药

14.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禁忌症

(1)严重的心肺疾病

(2)各种原因所致的休克、昏迷等危重状态

(3)强酸强碱引起的腐蚀性食管炎急性期

(4)消化道穿孔急性期,或者上腹部手术3周后

(5)神志不清、精神失常不配合的患者

(6)严重咽喉部疾病、主动脉瘤及严重脊柱畸形者

(7)急性传染性肝炎后胃肠道传染病暂缓检查

(8)慢性乙丙型肝炎或抗原携带者、AIDS应有特殊的消毒措施

泌尿系统:

1.肾活组织检查(RB):有助于确定肾脏病的病理类型,对协助肾实质疾病的诊断、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1)术前护理包括:

①向病人解释检查的目的和意义,消除其恐惧心理;

②教会病人憋气及床上排尿

③检查血常规、出血及凝血功能及肾功能,以了解有无贫血、出血倾向及肾功能水平 

2)术后护理:

①穿刺点砂带压迫,腹带包扎

②卧床休息24h,前6h必须仰卧于硬板床,不可翻身;

③密切观察有无腹痛、腰痛,监测生命体征及尿色;

④嘱病人多饮水,以免阻塞尿路;

⑤给予5%的碳酸氢钠静滴,以碱化尿液,促进造影剂的排泄,减少对肾脏的影响,必要时用止血剂及抗生素,以防止出血和感染

2.肾病综合征治疗:抑制免疫与炎症反应(为主要治疗)

⑴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可抑制免疫反应,减轻、修复滤过膜损害,并有抗炎、抑制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等作用。

⑵激素的使用原则是起始足量、缓慢减药和长期维持。

⑶常用药泼尼松龙,开始口服剂量1mg∕(㎏?d),8-12周后每两周减少原用量的10﹪,当减少至0.4-0.5㎎∕(㎏?d)时,维持6-12个月。

⑷激素可采用全天量顿服;维持用药期间,两天量隔天1次顿服,以减轻激素的不良反应

3.血透病人内瘘管护理

(1)慢性肾衰竭病人的保守治疗期间,就应有意识地保护一侧上肢的静脉,避免静脉穿刺和输液,以备日后用作动静脉内瘘

(2)内瘘术后观察血管是否通畅,手术部位有无出血或血肿,以及吻合口远端的循环情况

(3)避免术肢受压,不要穿紧袖衣服,不可在术肢戴手表、测血压,不能用内瘘血管进行抽血、注射和输液

(4)早期功能锻炼,促进瘘管成熟

(5)术后保持术侧肢体清洁、干燥、以防伤口感染。

(6)熟练掌握内瘘穿刺技术,避免因穿刺失败而损失血管;透析结束拔针后按压穿刺点10min以上,直至彻底止血

(7)教会病人判断内瘘是否通畅;注意保护内瘘,勿持重物,避免碰撞致伤

4.肾病综合征是由多种肾脏疾病引起的具有以下共同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

①大量蛋白尿(尿蛋白定量﹥3.5g/d);②低蛋白血症(血浆清蛋白﹤30g/L);

③水肿;④高脂血症。

5.服用糖皮质激素和细胞毒药物时应注意什么?

(1)口服糖皮质激素时应饭后服用,减少对胃粘膜的刺激。

(2)长期用药者应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防止骨质疏松。

(3)使用CTX时多饮水,促进药物从尿中排泄。

血液系统:

1.口服铁剂的应用与指导

①铁剂不良反应及其预防:常见的有恶心、呕吐、胃部不适和拍黑便等胃肠道反应,可建议病人饭后(即服)或餐中服用,反应过于剧烈者减少剂量或从小剂量开始

②避免铁剂与茶、牛奶、咖啡、抗酸药、H2受体拮抗剂一起服用,可与Vc、乳酸或盐酸等酸性药物或事物同服

③口服液体铁剂时,必须使用吸管,避免牙齿染黑

④服用期间,粪便会变成黑色,应与病人解释,消除顾虑

⑤强调按剂量、按疗程服药,定期复查相关实验室检查,以保证有效治疗、补足贮存铁

2.重型再障与非重型再障的鉴别

3.不同类型出血性疾病的临床特征

4.急性白血病的治疗

⑴对症支持治疗:

①       高白细胞血症的紧急处理:使用血细胞分离机,单采清除过高的白细胞,同时给予化疗药物和水化,并预防高尿酸血症、酸中毒、电解质平衡紊乱和凝血异常等并发症

②       防止感染:保证急性白血病病人争取有效化疗或骨髓移植、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措施之一

③       改善贫血:吸氧,输注浓缩红细胞,维持Hb>80g/L

④       预防出血:血小板低者可输浓缩血小板悬液

⑤       预防尿酸性肾病:嘱病人多饮水或给予静脉补液,以保证足够尿量;碱化尿液和口服别嘌醇,以促进尿液排泄和抑制尿酸结晶于肾内的生成与沉积

⑥       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

⑵化学药物治疗:化疗是最主要的方法,也是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基础

①       诱导缓解:治疗的起始阶段,主要是通过联合化疗,迅速、大量的杀灭白血病细胞,恢复机体的正常造血,使病人尽可能的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完全缓解(CR)。

②       缓解后治疗:主要是通过进一步的巩固与强化治疗,彻底消灭残存的白血病细胞,防治病情复发。对延长CR期和无病存活期、争取治愈其决定性作用

5.急性白血病的潜在并发症:化疗药物不良反应

⑴静脉炎及静脉组织坏死的预防:①合理选用静脉②避免药液外渗③药液外渗的处理:立即停止输入,边回抽边退针,不宜立即拔针;局部使用生理盐水加地塞米松作多处皮下注射,范围必须大于渗漏区域,或遵医嘱使用相应的拮抗剂④静脉炎的处理:禁止该处静注,患处勿按压,药物外敷,鼓励患者多活动

⑵骨髓抑制的预防和护理:遵医嘱定期检查血象,出现异常,需加强贫血、感染和出血的预防、观察和护理,协助医生正确用药

⑶消化道反应的预防和护理:①良好的休息与进餐环境②选择合适的进餐时间,减轻胃肠道反应③饮食指导: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适量纤维素、清淡、易消化饮食,半流质为主,少量多餐,避免高糖、高脂、产气过多和辛辣饮食④其他:如减慢化疗药物的滴速

⑷口腔溃疡的护理:原则上是减少溃疡感染的几率,促进溃疡的愈合,对已发生口腔溃疡的患者,应加强口腔护理,每天2次,并教会病人漱口液的含漱及局部溃疡用药的方法

⑸心脏毒性的预防和护理;肝功能损害的预防和护理;尿酸性肾病的预防和护理

6.患者,女,50岁。腹胀。乏力3个月,未在意,3天前出现感冒、发热,到医院检查,发现白细胞数明显增高、脾大,因而转入我院。护检:T36℃,P80次/min,BP16.0/12.0kPa。皮肤及巩膜无黄染,皮肤黏膜无出血点,浅表淋巴结不大,胸骨压痛(+),心肺检查无异? 肝肋下1.5cm,脾大甲乙线14cm,甲丙线19cm,丁戊线7cm。辅助检查:Hb 86g /L;WBC 66.5 X10的9次方/L,原粒0.01,早幼粒0.02,中幼粒0.09,晚幼粒0.09,杆状核0.14,分叶核0.57,嗜酸粒细胞0.04,嗜碱粒细胞0.04;PLT425X10的9次方/L。尿便常规、BUN、肝功能、心电图均正常。骨髓象极度活跃,粒:红为23:1,原粒0.01早幼粒0.01,中幼粒0.18,晚幼粒0.16,杆状0.28,分叶0.24,嗜酸分叶0.05,嗜碱细胞0.02,中、晚幼红0.04,淋巴0.01,巨核细胞可见8个,血小板成簇分布,形态正常。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为0分(正常对照120分),Ph'染色体阳性。                 

请问:本病例应诊断为何病?其依据是什么?;当前治疗该病的首选药物是什么?;当前使该病取得痊愈的唯一有希望的疗法是什么?;估计患者有哪些护理问题?;本病例的预期目标是什么?

(1)诊断: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依据:

①牌大呈巨脾;

②血常规:WBC增高,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多,可见各阶段粒细胞,以中性中幼、晚幼和杆状核粒细胞居多,嗜酸、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③骨髓增生极度活跃,以粒细胞为主,其中中性中晚幼及杆状核粒细胞明显增多、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减低;

④Ph'染色性。

(2)首选药物为羟基脲。

(3)异基因骨髓移植。

(4)护理问题:①体温过高:病人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体温达39℃以上。与继发细菌感染引起体温调节障碍有关,也与体内核蛋白代谢亢进有关;

②活动无耐力:病人疲乏无力,与贫血Hb86g/L致组织缺氧及感染发热,消耗增多有关;③口腔黏膜改变:与体内成熟白细胞减少,机体兔疫力低有关;

④绝望:病人恐惧不安,悲观绝望。与病情凶险,病人缺乏有关疾病及治疗效果的知识有关;⑤知识缺乏:病人新被确诊为白血病,可能不相信患此病,也可能害怕此病,从而不愿或配合治疗。与缺乏对本病知识的了解有关。

⑥预期目标为:体温正常;营养充分;活动耐力提高;口腔黏膜完整;出血减轻或无严重出血;情绪改善,治疗信心增强;病人及家属对疾病和有关化疗知识较为了解,愿意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无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7.急性白血病局部血管反应及护理

(1)合理使用静脉血管,先远端静脉后近端静脉

(2) 静脉穿刺后先用生理盐水输注,确定针头在血管内方能注入药物,输注完毕后再用生理盐水10-20ml冲洗后拔针

(3)输注时疑有或发生渗出应立即停止注入,不要拔针由原部位抽取3-5ml血液以除去一部分药液局部冷敷后再用25%MgSO4湿敷,亦可用普鲁卡因局部封闭

1.风湿病病人的外周灌注无效护理

1)避免诱因:①寒冷空气注意保暖,尽量减少户外活动或工作,避免皮肤在寒冷空气暴露时间过长。外出时需穿保暖衣服,注意保持肢体末梢的温度,指导病人戴帽子、口罩、手套和穿保暖袜子等;需要洗涤时宜用温水,不用冷水洗手洗脚;③避免吸烟、饮咖啡,防治引起交感神经兴奋,病变小血管痉挛,加重组织缺氧、缺血。④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激动和劳累而诱发血管痉挛。

2)用药护理:针对微循环异常可遵医嘱给予血管扩张剂和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如硝苯地平。肢端血管痉挛引起皮肤苍白、疼痛时,可局部涂硝酸甘油膏,以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症状

2.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表现

⑴全身症状:发热;疲倦、乏力、体重减轻也多见

⑵皮肤与黏膜:蝶形红斑是其最具特征性的皮肤该变,有的病人可出现皮疹、光过敏等

⑶骨关节和肌肉:关节痛,最常见于指、腕、膝等关节。常见表现为不对称的多关节痛(首发病症),呈间歇性;非畸形性关节炎

肾:很常见,几乎均有肾组织的病理改变。晚期发生尿毒症是该病死亡的常见原因

⑸心血管:其中以心包炎最常见

⑹肺与胸膜:发热、干咳、胸痛与呼吸困难

⑺神经系统:尤其脑损害最为多见。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表示病情活动且严重

⑻消化系统:食欲不振、腹痛、呕吐、腹泻、腹水

⑼血液系统:慢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

3.⑴诊断SLE阳性率最高的是:抗核抗体阳性

⑵SLE最常见的皮肤损害部位是:暴露部位   

⑶SLE与遗传有关、紫外线

风湿病

1.美国风湿病协会1987年对本病的分类标准

①晨僵每天持续至少1h,病程至少6周

②有3个或3个以上的关节肿,至少6周

③腕、掌指、近端指关节肿,至少6周

④对称性关节肿,至少6周  ;⑤有皮下结节

⑥手X线摄片改变(至少有骨质疏松和关节间隙的狭窄)⑦类风湿因子阳性(滴度﹥1:20)

符合其中4项或或以上者可诊断为RA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