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程改革总结

深入推进课改 强化校本教研 打造高效课堂 北京市高中课程改革20xx年启动,我校紧紧抓住课程改革的契机,以课程为基础,以课堂为载体,全面高度推进课程改革。

一、改进管理机制,推进课程改革。

177中学的高中生源是东城区一录到底的学生,有相当多的学生厌学,这些学生的初中基础知识非常薄弱,接受高中新课程非常困难,课程改革要取得切实进展单一靠抓教学肯定是不能提高成绩的,也是与课改精神相悖的,课改重视的是学生全面的发展、自主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学校只有改进管理才能推进课程改革。为此,我们打通了教育、教学、教务、总务四大块,使四者紧密结合。教育为教学保驾护航;教务、总务科学地为教学提供更丰富的服务平台。教研组长、年级组长、班主任、任课教师以及全校的所有教职员工的职责都有了相应的变化,每一个工作者都是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推进者,各部门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服务,各部门相互协调为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二、强化校本研训,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增强教师课改实施力。

课程改革需要理念先进、专业水平高的教师群体作为实施者和推进者,校本教研是教师改变教育思想、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20xx年北京进入高中课程改革,我校便把校本教研放在突出重要的位臵上,老师们通过校本教研,转变了陈旧的教育观念,建立了课改新理念。在校本教研中,我校通过各级培训,使老师们在教学观上树立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思想理念。老师们在教学中自觉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

效学习活动,在实践中重视学生独立性、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人才质量观上,注重素质教育,老师们树立了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为一体的全方位育人的思想观念。

三年来,我校以课堂实效为主题,以打造高效课堂为目标开展校本教研及校本培训。我们通过主题报告、经验交流、专家指导、教研组研讨、青年教师培训、主题校级公开课、质量分析诊断会等等多种教研模式加以引领,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优化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新课程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一系列的教研活动助推了教师课改实施能力;以“有效精彩,确保课堂质量”为主题的青年教师评优课活动,以“课堂有效性的探索——来自课堂的实践与思考”为主题的中年教师评优课活动……教师们相互听课,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加强反思,老师们认识到高效课堂是学校发展的内涵,是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教师们深深领悟到自己要通过有效备课、有效上课、有效辅导、有效批改、有效考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除校本培训、校本教研之外,我们还注重学习型组织建设,使之制度化,快速提升教师的课程改革能力。善于不断学习是学习型组织的基本特征,根据学校学习制度,每学期学校要求每位教师完成至少五千字的有关课程改革的读书笔记。每学期的读书活动都有检查、有评比、有奖励。多年来,学校管理者全面掌握每位教师参与学习活动的情况,通过严格的管理,确保学习实效,确保业务提高。读书学习已化为教职工自觉的行动,教师们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快速提升了教学水平。

三、模块教学科学化,聚焦课堂改革,打造高效课堂。

我校课堂教学主思路:大力倡导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以学定教”,促进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突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开放性,积极打造高效课堂。

在高中的模块教学中,教师们根据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与认知水平,采用适合于我校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稳中求进。在教学内容上我们不追求讲多、讲深,而是讲浅、讲精。在深挖教材的基础上,科学地选择了“低起点,小步走,勤反馈,多指导,抓基础,重落实”的教学方法。为转变学生的厌学情绪,教师们科学选择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从生活中精选学生感兴趣的课程资源,让学生摸得着、够得到,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重视三维目标的达成,加强德育渗透,各学科教师特别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掌握知识的能力;科学地运用鼓励性、多元化的过程评价方法评价学生。

我校以“聚焦课堂,提高课堂有效性”为研究课题推动模块教学。通过实践、研讨等校本教研活动,避免了情境创设的低效化、课堂提问的无效化、合作探究的形式化、课堂评价的泛滥化。我校要求教师在细致、规范的教学基础上寻求有效教学。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训练是主线。老师们精心实施科学的、符合学生的教学策略,课堂上注重反馈与落实,老师尽量精讲、少讲,讲课时间控制在25分钟之内,其余时间加强知识点的落实,切实提高课堂实效。

四、规范三级课程体系,整合补充校本课程。

我校坚持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协调发展的原则,强化课程管理,正确处理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关系,保持三者之间的连续性与均衡性,确保课程目标的一致性,确保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协调发展。

我校以课程资源建设为突破口,丰富高中校本课程资源库。挖掘教师潜力,调动教师参与课程资源建设的积极性。学校把能否开设选修课、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作为教师业务考核、晋级、奖励的一个必要条件。在深度调研我校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我校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实践,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课程资源,我校高中的《心理健康》、《礼仪》、《职业生涯》等已成为固定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校本课程,这些课程深受学生欢迎。通过申报、批准、实施、评价这一完整的实施过程,初步形成了我校的课程体系。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注重规范性,克服随意性,开设校本课程的教师按着要求撰写校本课程纲要,规范教案、规范上课,有学生考勤记录,有学生作业成绩,有期末考核成绩,学校专人组织进行校本课程的检查考核。学生们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非富了学习内容,提升了素质。

五、以校为本,突出特色,开展研究性学习。

我校认真开展并落实“研究性学习”课程。为开展好研究性学习,我们以校为本、突出特色。我校是一所普通校,多年来一直受到生源问题的困扰,学生少——高中每年级平均五六十人,每班二十多个学生;成绩差——高一学生入学分数220分;受学校办学规模的限制,教师人数少,跨年级兼课教师多,教师教学负担重。面对现实,学校实施研究性学习必须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现存条件而决定,教师的组织指导也因地点、学生、问题的不同而千变万化,为了使研究性学习在我校能得到有效的开展,我们充分挖掘各种资源,采取“一师多题”“多组一题”的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并把实施方案重点放在课程的开发启动计划、教学组织模式和教师工作考核和学生学习评价等方面。

多年来,我校推进研究性学习措施有力、效果良好。我校通

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训了一批具备新课程理念和掌握研究性学习指导方法的教师队伍,也在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程的教学组织、课程管理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建立了有效管理制度。我们每学年召开教师培训会和学生培训会,学校的研究性学习有计划、有总结。开课教师认真研究开发方案,并按课表认真组织学生研究。我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多次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准确领会新课程理念,提高实施课程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外请专家、学者为师生作专题报告、辅导;聘请兼职教师开发课题;与其他学校联合选题等措施,充分利用各方面资源。几年来,我校开设了《品红楼》、《调查保险公司养老保险金及分红方法》,《中西方文化对比》、《化学实验研究》、《古代文学赏析》、《生活中的化学》等等研究性学习课题深受学生喜爱。通过研究性学习,我们合理运用导学目标,增强了学生参与意识;着力学法指导,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收集、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和合作能力。

六、教学质量监控精细化,实施全程管理。

教学质量监控一直是我校的重点工作之一。学校领导深入课堂,实行进班听课制度。注重对常态课的研究和分析,认真落实薄弱学科和教师的跟踪反馈制度。听课能够做到有针对性和指导性,听课后进行及时评课,并与授课教师进行交流。

我校注重对期中、期末考试、一模、二模、月考进行及时、有效的监测、诊断和反馈,让老师们从多角度、多方位掌握整体班级的教学状况,及时了解和分析自己的不足,以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还十分重视教师的作业批改情况,要求老师做到作业要全批全改,重点题详批细改,个别生面批面改。学校定期进行抽

查,对态度认真、批改细致的老师进行表扬,并在全体会上予以展出。期中、期末组织教案检查,并要求教研组长进行详细的记录,将优秀教案收集整理,出版“优秀教案集”。

坚持每学期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教师教学情况;组织全体学生开展评教活动,将生评、自评、互评、校评有机结合,评价结果及时向老师反馈。抽查班日志,及时了解教师教学情况。

全程质量监控,带来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以2010学年为例:初三学生全部合格毕业,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高三学生顺利完成高考,5人考入本科,文理科上线率为88.7%,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七、各级考试层次化,关注每个学生。

我校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学习能力不强,根据我校学生实际,对于三个层级考试(模块考试、会考、高考),我们突出了不同级别考试的特点,重视学生发展指导。

利用模块教学与模块考试回归课本,夯实基础。为提升学生素质和发展打下基础。我们关注每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在模块考试中掉队,我们抓课堂、抓作业、抓考勤,重态度、重思想、重习惯。评价模式建立起了多元的评价体系,卷面成绩不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而是以学生的学习过程表现为依据。

会考任务对于我们学校来说非常重要,我校分别召开学生会、教师会、家长会,形成合力推进会考。为迎接会考,我们将学生分出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加强辅导,特别是对于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实行导师制,手把手的教,一对一的盯。

针对高三年级的特殊性,我们为每个学生中学阶段的最后发展目标负责,抓好临界点,减少尾部生,打好整体仗。学校多次开行政会、年级会进行研究,想办法、找对策,力争提高尾部生

的成绩。认真抓好高三毕业年级每个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注重每个学生的心理输导。捕捉每个学生的闪光点,挖掘他们的内在潜质。建立有效的家校联系制度,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帮助家长了解学校中心工作,了解学校的有关要求,了解学生的在校情况以及学生在校的综合位势,帮助家长更客观地分析孩子并指导孩子制定成长目标,通过和谐家校关系的建立,形成教育合力,促进为学生的健康发展。

八、实施多元性、过程性评价,促进师生发展。

在传统的师生评价中,被评价者在评价中处于被动地位,其自尊心、自信心往往得不到很好地保护,主观能动性也得不到很好地发挥。我校适应新课改,努力构建对学生、教师的评价机制,经过几年的努力,多元性、过程性的评价体系已逐步建立。

课改之初,我校就编制了《学生成长记录袋》,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对学生评价做了有益的探索;在模块学分认定中重视并体现学生的过程性评价;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也有了较大的变化,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体现,以尽可能的让每个学生都在积极的状态中得到发展。每学期期末我校通过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家长评价、班主任与任课教师评价实现对学生的多元评价。通过多元的、过程性评价,各评价者不仅能从不同的视角发现问题,反馈信息,而且各评价者均能从中受益。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成了一种互动的过程。

对于教师,我校将“教师业务档案袋”变为“教师专业成长记录袋”,评价的内容逐步改变,重视教师的教学过程,重视教师的教学行为变化,重视教师个性的张扬和教学艺术的提高。

总之,新的评价是在努力弥补传统教学评价不足的基础上确立的更具人文性、发展性的教学评价,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

价方式有机结合,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是一个需要不断总结、不断完善的能促进学生和教师主动发展的全面的评价体系。

北京市一七七中学

20xx年6月

 

第二篇:苏州市吴中区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总结

吴中区高中艺术(音乐、美术)课程改革总结

高中音乐、美术课程标准于20xx年出台,新的课程标准将音乐、美术各分为六个模块。这个改革与之前的单一的高中艺术欣赏有了很大的区别,新的课程规定,高中艺术课时6学分(音乐、美术各3分)18个课时1学分。从高一至高三下学期,学生必须在每个学科各拿3个学分才能高中毕业。根据上级教育部门的统一部署,20xx年吴中区高中艺术进入新课程改革,音乐、美术全面使用新的教材。下面将分四个方面来谈谈。

一、对新课程的认识

1、这是与国际接轨的一套全新的课程,这套教材教学理念新,分为六个模块,能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给学生自主选择。这套教材对教学的要求也非常明确。从我们苏州使用音乐、美术合并这套教材后,教师对综合理解加强了,对音乐、美术本学科的学习淡化了,一段时间在教学观念上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思路。而高中模块教学,充分明确了要关注学科,要重视学生的参与体验。这是新课程带来的进步,是观念的转变。其次是在学科的教学上,从只注重学生学习的轻松愉快,到关注学习情感的同时,关注知识技能,注重对作品的理解,注重艺术要素分析,是从感性进入理性的理解。例如原来的音乐、美术“欣赏”,改为音乐、美术“鉴赏”,“欣赏”仅仅是感官的了解、知道;“鉴赏”是理

性的理解、是评价与判断。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索,从而强化学生对作品的表达、分析、评价能力。这种教学能提高学生的艺术整体素养。

2、这套教材虽然理念新,但理想与现实脱节。①排课做不到,六个模块让学生来选择,这种选科打破了教学班级管理制度,变成教学课程管理,由教导处重新组织课时排课表,很难操作,不现实。②教师的学科知识能力做不到,六个模块中音乐涉及到鉴赏、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现有教师知识结构是无法完成这些教学内容,因此也不能满足学生的自主选科。

二、实施新课程的一些做法

1、加强新课程培训。

①进入新课程的教师首先参加了在扬州进行的省级培训,由南师大、省教育厅领导作讲座,了解新课程改革背景、教学目标、教学实施,在观念上产生共鸣。

②市级培训,通过一线教师对上一级培训的理解,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联系自身的教学体会作教学讲座,比较贴近教师,引领教师进入新课程。

③区级培训,通过学科带头人的示范课、教学研讨、座谈、交流等多种活动,帮助教师将教学观念转化为教学行为。

2、指导对教材的选用。

新的教材音乐、美术各有六个模块,而我们的师资条件是不能满足学生的自主选择的要求,考虑到教学的条件、考虑到师资、考虑到学生必须完成54个学时才能拿到3个学分,我们经过调查与沟通,将这六个模块中“鉴赏”作为音乐、美术的必修学科,学生学习完成36个学时获得各2分,另外的一个学分,音乐学科选择了歌唱(也就是鉴赏2分+歌唱1分)。美术学科选择了绘画(也就是鉴赏2分+绘画1分)。这样学生可以完成高中阶段规定的艺术学习课时量。

3、加强学科的整合

由于六个模块的教材,学科内容相对专业,学生只涉及到两个模块。原来音乐欣赏中学生比较喜欢的音乐剧在鉴赏中没有了,而放在了音乐与戏剧中,原来美术欣赏中的设计单独立开了,学生需要的这些内容,我们在教学培训时要求对学科进行整合,将相关模块中的一些优秀作品且学生熟悉并且比较喜欢的部分整合到鉴赏课上来学习。提供学生相对面广的艺术营养,并且要求结合时代性的优秀作品,加入鉴赏中,例如,优秀电影电视中的主题曲,学生渴望得到指导。

三、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1、学校没能开齐开足艺术课程。目前吴中区高中艺术开课学生获得最多学分是4分(缺2分)最少的是1分。开课形式有高一音乐、高二美术、高三不开。有高一一个学期音乐、一个学期

美术,高二、高三不开,也有高一隔周音乐,高二隔周美术。

2、高中师资不足。高中段的教师普遍不足,有些学校没能开足的原因师资是主要问题。

3、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

4、有些学校的开课方式不利学生系统的学习。例如,隔周上一节课。

总的感觉,课的开设不平衡,不到位;师资力量不平衡,不到位;领导重视程度不平衡,不到位。

四、困惑与建议

1、困惑:根据目前开设艺术课的情况,吴中区的学生是不能完成六个学分的学习,学生学分不够学校会给吗?拿不到六个学分,高中毕业会成问题吗?如果成问题校长会有责任吗?

2、建议:

①比较合理的开课方式:高一音乐每周一节,高二美术每周一节,高三上学期音乐、美术各一节。高一、高二这种开课方式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学习。高三只学五门课,加上音乐、美术可以调节学生的学习,也能完成学分。

②师资力量不足的要充实。

③学校领导要端正办学思想,要有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 ④分管的行政领导要加强监督,并且要有相应的指导意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