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与免疫学资料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名解: 1、免疫(immunity)指免除疾病(传染病)及抵抗多种疾病的发生。现代概念指机体对自己或非己的识别,并排除非己以保持体内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反应 2、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己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 3、免疫监视:监督机体内环境出现的突变细胞及早期肿瘤,并予以清除。 a、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 :T. B }Il)胞执行的免疫作用 5、固有免疫( innate immunity):生物在长期进化中逐渐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参与的细胞有单核一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粒细胞,NK细胞,和NK T细胞 问答: 2.简述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特性 答:(1) T. B细胞参与<2)耐受性,出生后机体产生免疫耐受,但可保留针对“非己”的抗原识别与反应能力,免疫耐受机制是免疫系统区别“自身”和“非己”的关键(3)记忆性,TB细胞在初次应答后产生记忆细胞,再次应答时出现潜伏期短,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的特点(4)特异性,淋巴细胞与相应抗原结合有高度特异性,使免疫效应强而有力(5)在感染后期与防止再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 名解: 1.钻膜免疫系统:M1S,亦称勤膜相关淋巴组织MACT,主要指呼吸道,肠道,泌尿生殆道乳膜固有层和.L皮细胞下散在的无被膜淋巴组织及有生发中心的器官化的淋巴组织。 2. M细胞:一种特化的抗原转运细胞,存在于派氏集合淋巴小结内,其顶部胞质薄,细胞核位于基底部,细胞摧底部质膜内陷形成一个较大的官窿状四腔,内含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和DCo 3.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十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 #..淋巴细胞Ly:循环(( lymphocyte recirculatiun ):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软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 第三章抗原 名解: 1、抗原(Antigen, Ag):是指能与丁幻Il,}包的TCR及B细胞的BCR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r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2、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即能使特定的免疫细胞活化、增捎、分化,并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3、抗原性(antigenicity):指与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产生免疫反应的特性。 4.抗原表位(epitope ):是存在于抗原分了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抗原决定基。 5、异嗜性抗原( heterophi lic antigen ):是一类.与种属无关的存在于人、动物和微生物之问的共同抗原。 6、佐剂(adjuvant):是一种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预先或同抗原一起注射到机体、能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 7、超抗原((superantigen. SAg):只需极低浓度即可激活2-200/a'1,细胞克隆,产生极强免疫应答的抗原物质。 8、构象表位:序列_卜不相连而依赖于蛋白质或多糖的天然空间构象形成的决定基,又称非线性表位,一般暴露于抗原分子的表面。 9、顺序表位:一段序列相连的氨基酸片段所形成的决定基,又称线性决定基。大多存在于抗原分子的内部。 to、共同抗原表位:是指两种不同的抗原之间可以存在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 11,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 > TD-Ag):刺激B细胞产生抗休时依赖于Th细胞辅助。 12.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TI-Ag):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时无需Th细胞的辅助。 13、半抗原:又称不完全抗原,只有抗原性,小分子物质。 14、独特型抗原:TCR. BCR或坑体的V区的独特的氨基酸顺序和空间构象,诱导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 问答: 2、简述影响抗原免疫应答的主要因素 答:一、抗原分子的理化特性 1、化学性质:蛋白质>脂类,糖类>核酸 2、分子量大小:>IOkD. >100kD为强抗原 大分子物质免疫原性强的原因是:①表面化学基团(抗原决定基)多②结构稳定,在体内不易降解清除,停留时间长 3、结构的复杂性:抗原表面有大量的芳香族氨基酸(酪氨酸) 4、分子构象:是决定抗原是否能与相应淋巴细胞表面的TCRIBCR吻合,从而启动免疫应答的物质基础。 5、易接近性:是指抗原表面这些特殊的的化学基团与相应淋巴细胞表面的TCR/BCR相互接触的难易程度。 6、物理状态:聚合状态>单体状态,颗粒性>可溶性,环状结构>直链结构 二、宿主方面的因素 1.遗传因素:机体对抗原的应答受遗传控制,基因主要是MHC 2.年龄、性别与健康状态 三、抗原进入机体方式的影响 1.剂量、次数、间隔 2途径:皮内>皮下>腹腔>静脉>日服 3.佐剂:弗氏佐剂主要诱导IgG类抗体,明矾佐剂易诱导堪E类抗体 3、试述超抗原的概念、特性、种类及生物学意义 答:概念:只需极低浓度即可激活2-20%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免疫应答的抗原物质。 种类:T细胞SAg:外毒素(金葡菌肠毒素) B细胞SAg: SPA, HIV的gp120 特性:见下题表格 超抗原是一类多克隆激活剂 5、何谓佐剂?简述其作用机制及用途 答:佐剂是一种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预先或同抗原一起注射到机体、能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 作用机制:1.与抗原混合后可改变抗原的物理性状(如油剂等),有利于抗原在体内缓慢地释放,延长存留的时间。 2.被佐剂吸附的抗原,易被巨噬细胞吞噬,佐剂还刺激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及对抗原的处理。 3.可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从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应答。 用途:增强特异性免疫应答,预防接种及制备动物抗血清;作为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用于抗肿瘤、抗感染合 辅助治疗 7、如何理解抗原抗体结合的特异性和交叉反应? 答:杭原特异性:抗原与TCR和BCR间、抗原与抗体间的互相吻合性或针对性、专一性。 决定伉原特异性的物质分子基础抗原分子中的抗原表位。 影响伉原特异性的因素:表位的性质、数目和空间构象决定抗原的特异性。 共同抗原表位是指两种不同的抗原之间可以存在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 交叉反应是指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对具有相同或相似的表位的不同抗原的反应。 8、什么是异嗜性抗原?举例说明其意义 答:异嗜性抗原是一类与种属无关的存在于人、动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例如,溶血性链球菌的表面成分与人肾小球基底膜及心肌组织具有共同抗原的存在,故在链球菌感染后,其刺 激机体产生的抗体可与具有共同抗原的心、肾等组织发生交叉反应,导致肾小球肾炎或心肌炎。大肠杆菌O1 4型脂多糖与人结肠粘膜有共同抗原的存在,有可能导致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 第四章免疫球蛋白 名解: 抗体( Antibody, Ab ):是B淋巴细胞在有效的抗原刺激下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具有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 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2、免疫球蛋白(lmmunoglobulin, 1g):即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3, I-1VR/CDR:高变区或互补决定区。重链和轻链的可变区中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高度可变的区域。它们组成1g的抗原结合部位,决定着抗体的特异性,负责识别及结合抗原,从而发挥免疫效应。 4,同种型((isotype):存在于同种抗体分子中的抗原表位称为同种型,同一种属所有个体共有的Ig抗原特异性,种属型标志,在IgC区,不能作为遗传标志。:- 5、同种异型( allotype ):同种系不同个体间的Ig具有不同的抗原特异性。个体型标志,主要表现在CH和CL上一个或数个as的差异,为遗传标志。 6、独特型(idiotype, Id ):即使是同一种属,同一个体来源的抗体分子,主要由于其CDR区的氨基酸序列不同,可显示不同的免疫原性,称为独特型,是每个免疫球蛋白分子所特有的抗原特异性标志。 7、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 mAb):由一个识别一种抗原表位的B细胞克隆产生的同源抗体。 8,基因工程抗体(genetic engineering antibody):利用DNA重组和蛋白质工程技术制备的部分或全人源化的抗体。 9, 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fytotoxici呱DCC: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是指当Ig与带有相应抗原的靶细胞结合后,其Fc段可与NK细胞、M}细胞、单核细胞的Fc-R结合促使细胞毒颗粒的释放,导致靶细胞的溶解,称之为ADCC< 10、调理作用(opsonization ):指抗体如IgG(特别是IgGI和IgG3)的Fc段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上的IgGFc受体结合,从而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问答: 1、简述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和主要生物学功能 答:基本结构:由两条相同的重链和两条相同的轻链借键间二硫键组成的四肤链结构。在重链或轻链的近N端 的1/4域1/5区域内氨基酸多变,称为可变区(V区),其余部分称为恒定区(C区)生物学功能:(1)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在体内表现为抗菌,抗病毒,抗毒素等免疫效应,在体外可出现抗原抗体反应 (2)激活补体,个体IgG-1 }3和IgM类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可经经典途径激活补体,聚合的IgAIgE和IgG4可经旁路途径激活补体 (3)与Fc受体结合Ig经Fc段与各种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发挥条理吞噬,粘附,介导细胞毒素及超敏反应等 (#)穿过胎盘和勃膜IgG,可穿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Slg可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勃膜,是勃膜局部免疫的最主要因素 (5)免疫调节,抗体对免疫应答具有正负两方面的调节作用 2、简述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及功能 答:(】、)IgG:血清含量最高;半衰期最长的;唯一能穿过胎盘的Ig;以单体形式存在:据链的免疫原性,IgG可分为4个亚类:IgGI, IgG2, IgG3, IgG4。功能:抗感染(抗菌、抗病毒和中和毒素);免疫调理:ADCC,活化补体等。 (2, )IgM:血清型(五聚体),合成最早,分布于血液内,半衰期较短,分子量最大,机体受Ag刺激后血清中最早出现的抗体。功能:具有强大的杀菌、激活补体、免疫调理和凝集作用,不易透出血管,故对防止菌血症、败血症的发生具有强大的作用。运用:早期诊断,宫内感染。 膜型(单聚体):分布于B淋巴细胞膜表面:是B细胞表面特有标志。作用:承担着B细胞表面抗原及抗原受体的双重作用。 (3 , )IgA:血清型,分布于血清,构成形式为单体型 分泌型(SIgA ),分布于唾液、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分泌液;构成形式为二聚体。功能:局部抗感染作用,婴儿可从初乳中获得高浓度的SIgA, IgA能通过替代途径激活补体。 (4, )IgD:血清含量低;绞链区长,对蛋白酶非常敏感,极易被降解。SmIgD也是B细胞表面}T%}". B细胞的分化过程中首先出现SmIgM,后来出现SmIgD,它的出现标志着B细胞成熟。 (}, )IgE:正常人血清含量极低。对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具有高度亲和性。功能:参与I型超敏反应;抗寄生虫感染等。 3,简述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原理 答:*19xx年Kohler和Milstein用杂交瘤技术 小鼠免疫脾C+骨髓瘤C—杂交瘤C 将可产生特异性抗体的但短寿的B细胞与无抗原特异性但长寿的恶性骨髓瘤细胞融合,建立了可产生单克隆抗体的B淋巴细胞杂交瘤细胞和单克隆抗体技术。通过该技术融合形成的杂交细胞,即杂交瘤,既有骨髓瘤细胞大量扩增和永生的特性,又具有免疫B细胞合成和分泌特异性抗体的能力。每个杂交瘤细胞由一个B细胞融合而成,而每个B细胞克隆仅识别一种抗原表位,故经筛选和克隆化的杂交瘤细胞仅能合成和分泌抗单一抗原表位的特异性抗体,是为单克隆抗体。其优点是纯度高、特异性强、效价高、血清交叉反应少或无、制备成本低 第五章补体系统 名解: I、补钵(Complement, C):存在于正常人或动物血清中的一组与免疫相关,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球蛋白,由30余种可溶性蛋白质与膜结合蛋白组成,又称补体系统。 2, membrane attack complex,MAC:攻膜复合物,是补体活化的共同末端通路,附着于细胞膜表面的CSb-8复合物可与】2-15个C9分子连接成CSb-9,发挥生物学效应,引起靶细胞渗透性裂解和致死性钙离子内流。 3、调理作用:指抗体如IgG(特别是IgG I和IgG3 )的Fc段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上的IgGFc受体结合,从而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问答: 4、补体系统具有哪些生物学作用? 答:三条补体激活途径通过末端通路于细胞膜表面组装MAC,介导溶细胞效应,生成多种裂解片段,介导多 种生物学功能 一、参与宿主早期抗感染免疫 1、溶解细胞、细菌和病毒:对G一菌有效 2、调理作用:"C3b, Cob, iC3b 3、引起炎症反应:过敏毒素有C3a, CSa. C4a,趋化因子有C3a, CSa, C567 二、维护机体内环境稳定 ]、清除免疫复合物immune complex IC 2、清除凋亡细胞 三、参与适应性免疫 1、参与免疫应答的诱导 2、参与免疫细胞的增殖分化 3、参与免疫应答的效应阶段 4、参与免疫记忆:Ag以IC一补体形式存在 四、补体与其他酶系统的相互作用 与凝血、纤溶、激肤系统相互作用介导炎症、超敏反应、休克、DIC等 第六章细胞因子 名解: I、细胞因子(cytokine. CK):主要由活化的免疫细胞和某些基质细胞产生的高活性、多功能小分子蛋白,通 过结合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发挥生物学作用。是除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外的另一种可溶性免疫分予 2、干扰素(interferon. IFN ):最早发现的细胞因子,因其具有干扰病毒感染和复制的能力故称干扰素,根据来源和理化性质,可分为三种¥¥Y 3,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CSF):能够刺激多功能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分化阶段的造血祖细胞增殖、分化的细胞因子,也称造血生长因子 书泛泊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 ):是指由白细胞或免疫细胞产生的,并在其间发挥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厂几 5、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 ):使肿瘤组织发生出血性坏死的细胞因子 6、趋化性细胞因子(chemokine):对不同靶细胞具有趋化或激活作用 问答: 1、简述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 答:1、多为小分子多肤 2、在较低浓度下即有生物学活性 3、通过结合细胞表面高亲和力受体发挥生物学效应 4、以自分泌、旁分泌或内分泌形式发挥作用 5、作用具有:多效性、重叠性、拮抗性、协同性 6、分泌特点(1)多细胞来源(2)短暂的自限性分泌 2、简述细胞因子的生物学功能 答:]、抗细菌作用:IL-1. TNF a、IL-6, iL-8等 2、抗病毒:IFN a、IFN S、IFN Y等 3、调节固有免疫应答:DC、单核一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NK细胞等 4、调节适应性免疫应答:B细胞、T细胞 5、刺激造血,促进血管的生成 6、促进凋亡,直接杀伤靶细胞 7、促进创伤的修复 第七章白细胞分化抗原和粘附分子 名解: 1. leukocyte differentiation antigen, LDA:白细胞分化抗原,是指不同谱系白细胞在正常分化成熟的不同阶段及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记 2, 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CD:分化群,应用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分化抗原、其编码基因及其分子表达的细胞种类均鉴定明确者称为分化群 3,薪附分子(Cell adhesion molecules. CAM)一类介导细胞与细胞、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并勃附的膜表面糖蛋白。以配体一受体结合的形式发挥作用. 问答: 1、简述粘附分子的分类与功能’ 种类:整合素家族选择素家族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粘蛋白家族钙粘素家族未归类的勃附分子? 功能:参与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参与炎症反应参与淋巴细胞归巢 2,简述粘附分子及其单克隆抗体的临床应用 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HIV患者检测外周血CD4/CDS比例在疾病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抗CD3等单抗用于防治移植排斥反应 第八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 名解: 1,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脊推动物某一染色体上编码主要组织 相容性抗原、控制细胞间相互识别、调节免疫应答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复等位共显性基因群。 3, human leukocyte antigen gene complex, HLA复合体:即人类的MHC,为编码HLA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 问答:t资少、 1、何为HLA复合体的多基因性和多态性?试述其生物意义 一、MHC基因组成 经典基因 I类HLA-A. HLA-B. HLA-C II类HLA-DP. HLA-DQ. HLA-DR 免疫功能相关基因m类、Ag加工提呈 相关基因、非经典I类和炎症相关基因 二、多态性;指同一基因座位上存在多个等位基因(如HLA-B, 805个等位基因)。是一个群体概念,指群体中不同个体在等位基因拥有状态上存在差别。极大地扩展了对抗原提呈的范围,赋予物种极大的应变能力,使之能对付多变的环境条件及各种病原体的侵袭。有利于生物生存、进化。 3、试述MHC的主要生物学功能及其与临床医学的联系 答:参与抗原加工和提呈,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的MHC限制性,参与免疫细胞分化及中枢性自身耐受的建立,参与对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 临床:器官移植,,HLA分子的异常表达和临床疾病,亲子鉴定和法医学,HLA与疾病的相关性 第少L章B淋巴细胞 名解: I. BCR复合物:由识别和结合抗原的细胞免疫球蛋白(mIg)和传递抗原刺激信号的Iga ( CD79a ) /IgB ( CD79b )异源二聚体组成,mIg为单体,表达于不成熟B细胞(mIgM)和成熟B细胞(mlgM+mIgD )浆细胞不表达,作为特异性结合抗原。Iga/IgB的胞桨区有ITAM基序,可转导BCR结合抗原信号,也参与Ig从胞内向膜外转运 问答: I、试述B淋巴细胞的主要表面分子及其作用 答:一、BCR复合物 1,膜表面免疫球蛋白mlg:结合特异性抗原,骨髓内表达mIgM,外周表达rnlgM和mlgD 2, Ig a /1g Ii (CD79a/CD796):信号转导分子,转导抗原与BCR结合所产生的信号,参与mlg的表达与转运 二、B细胞共受体 CD 19/CD2I /CD81:能加强BCR与抗原的结合,类似于CD4, CD8分子。CD19可作为B细胞的特异性标记, CD21能结合补体的iC3b和C3dg, CD21仅表达在成熟的B细胞表面,也是EB病毒的受体 三、协同刺激分子 B细胞完全活化需双信号: 第一信号:BCR识别Ag,Ig a /Ig Ii向胞内转导 第二信号:协同刺激信号 四、其他表面分子 CD20:表达于各阶段B细胞B细胞,但浆细胞不表达,调节跨膜钙离子流动 CD22:特异表达于B细胞,胞内段含ITIM,抑制性受体 CD32: B亚型负反馈调节B细胞活化及抗体分泌’弋井补 第十章T淋巴细胞 名解: 1. TCR-CD3复合物二是T细胞抗原受体与一组CD3分子以非共价键结合成的复合物,是丁细胞识别抗原和转导信号的主要单位。TCR特异识别由MHC分子提呈的抗原肤,而CD3转导T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 2, ITAM:即免疫受体酪氨酸活化基序,有18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其中含有2个YxxL/V ( x代表任意氨基酸)保守序列。功能:转导T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 3, CD28:由两条相同肤链组成的同源二聚体,表达于90%CD4+T细胞和50%CD8+T细胞,CD28是协同刺激分子B7的受体,B7分子包括B7-1 (CD80)和B7-2 (CD86) 4, C丁LA-4:表达于活化的CD4+和CD8+T细胞,其配体是B7分子,但C TLA-4与B7分子的亲和力显著高于CD28与B7的亲和力 问答: 1, T细胞有哪些亚群?分类依据? T细胞的亚群: 一、根据活化阶段分 初始丁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性T细胞 二、根据TCR分aBT细胞和一T细胞 三、根据CD4和CD8分 CD4+ T细胞:识别MHC II类分子提呈的13-17个氨基酸残基的外源性抗原肤?分化为Th细胞,少数有细胞毒和免疫抑制作用 CD8十T细胞:识别MHC I类分子提呈的8-10个氨基酸残基的内源性抗原肤?分化为CTL,特异性杀伤靶细胞 四、根据免疫效应功能分 辅助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调节性T细胞 3、试述T细胞表面的重要表面标志及其功能 (一))TCR:特异识别MHC分子提呈的Ag肤 CD3:功能:转导T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 (-) CD4和CD8分子(T细胞辅助受体) CD4:与MHCII类分子非多态区结合,与HIVgp120结合 CD8:与MHCI类分子?3非多态区结合 (三)协同刺激分子受体 初始T细胞完全活化需双信号: 第一信号:TCR识别APC或靶细胞提呈的Ag肚-MHC分子复合物,CD3向胞内转导 第二信号:协同刺激信号 I. CD28同源二聚体表达:90%CD4+T细胞、50% CDB+ T细胞配体:B7-I (CD80)和B7-2 (CD86) 2, CTLA-4 <CD152)表达:活化的T细胞配体:B7分子,亲和力显著高于CD28胞浆区含有ITIM基序, 与B7分子结合,抑制T细胞活化信号转导 3, ICOS:作用:在CD28后起调节活化T细胞产生CK并上调CAM表达,促进增殖 4, PD-I:作用:抑制T, B细胞的增殖及细胞因子的释放,参与外周免疫耐受的形成 5, CD2又称绵羊红细胞受体((E受体)作用:介导T细胞与APC间粘附:为效应T细胞提供活化信号 6. CD40L(CD154):作用:促进APC的活化:促进T细胞的活化 7. LFA-1和ICAM-1:相互作用,介导粘附 四、丝裂原结合分子及其他表面分子 丝裂原:刀豆蛋白A,植物血凝素PHA,美洲商陆PWM,CKR. Fast ( CD95 ) 第十一章抗原提呈细胞的处理与提呈 名解: I.辅佐细胞(accessory cell ):在胸腺依赖性抗原诱导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过程中,不仅需要T. B淋巴细胞的协调作用,还需要另一类细胞的协助,该类细胞称为辅佐细胞,能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T琳巴细胞,故又称抗原提呈细胞 2、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 APC):又称辅佐细胞,在胸腺依赖性抗原诱导B淋巴Il]胞产生抗体的过程中,不仅需要T. B淋巴细胞的协调作用,还需要另一类细胞的协助,该类细胞称为辅佐细胞,能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T淋巴细胞,故又称抗原提呈细胞 3、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标志为具有典型树突状形态,膜表面高表达MHC11类分子,能移行到淋巴器官和刺激初始T细胞活化增殖,并具有一些相对特异性表面标志的一类细胞。 4.朗格汉斯细胞(Langerhan' s cells,LC):位于表皮和胃肠道勒膜上皮部位的非成熟DC,高表达FcR、补体受体、MHCI类分子和I I类分子,胞质内含有Birbeck颗粒,具有较强的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的功能 问答: I. DC. M及B细胞摄取抗原过程的主要异同点是什么? 第十二章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名解: I. T细胞突触/免疫突触:在APC和T细胞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细胞与细胞接触部位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结构。 2. T细胞活化的双信号:T细胞的完全活化有赖于双信号和细胞因子的作用。T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来自其受体TCR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即T细胞对抗原识别;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来自协同刺激分子,即APC上的协同刺激分子与T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的相互作用。 3、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AICD:抗原对T细胞是诱导增殖还是诱导凋亡,取决于抑制凋亡因素和促进凋亡因素之间的平衡。AICD有助于控制特异性T细胞克隆的扩增水平,从而发挥重要的负向免疫调节:是外周免疫细胞克隆清除的一种机制,可能与外周耐受的建立有关。 问答: 2.简述CD4+Th I细胞的生物学作用 (1)对巨噬细胞的作用:激活:分泌、表达IFN- Y和CD40L;活化巨噬细胞高表达B7和MHC II类分子,分 泌IL-12,促使CD4+ T细胞分化为Thl。诱生和募集:Thl分泌I-L-3和GM-CSF,分化为单核细胞;分泌 TNF- a、LT a等促进单核细胞、淋巴细胞趋化到局部 (2)对淋巴细胞的作用:分泌IL-2,促使Thl. Th2, CTL, NK活化增殖,产生IFN- Y促进B细胞产生具有调 理作用的抗体 (3)对中性粒细胞的作用:淋巴毒素和TNF-。促进杀伤作用 第十三章B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名解: 1、 免疫应答:是机体免疫系统对抗原刺激产生的以排除抗原为目的的生理过程。这个过程是免疫系统各部分生理功能的综合体现,包括了抗原递呈,淋巴细胞活化,免疫分子形成及免疫效应发生等一系列生理反应。通江免疫应答,机体得以维护内环境的稳定。 2、体细胞高频突变:只发生在抗原刺激后外周淋巴器官生发中心的B细胞。在己成熟B细胞的v基因重排的涅础土,再发生一种点突变,常见于V区的3个CDR区,尤其CDR3 3、抗体亲和力成熟:在抗体应答过程中,特别是再次免疫后抗体的亲和力升高的现象 问答: 4、试比较初次应答与再次应答的异同点 答:同:均为外来抗原进入机体刺激B细胞活化产生特异性抗体的体液免疫过程,分为潜伏期,对数期,平台 期和下降期四个作用阶段。 异:CI)初次应答;潜伏期长,抗体效应低,维持时间短,亲和力低,抗体以IgM为主 <2)再次应答:由于记忆细胞,使机体产生高效特异的再次应答,具有如下特点:1,潜伏期短,大约为除此应答的一半。z,抗体浓度增加快,快速达到平台期,平台期高。3,抗体维持时间长。a,诱发再次应答所需抗原剂量小。5,再次应答主要产生高亲和力的抗体IgG 第十四章固有免疫系统及其应答 名解 1、固有免疫:即非特异性免疫,是生物在长期种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固有免疫系统主要有组织屏障,固有免疫细胞和固有免疫分子组成。该系统在出生时即具备,可对侵入的病原体产生迅速的应答,发挥非特异性抗感染效应,亦可清除体内损伤衰老或畸变的细胞,并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 2, 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来源于骨髓淋巴样干细胞,其分化发育

依赖于骨髓或胸腺微环境,主要分布于外周血和脾脏,在淋巴结和其他组织中也少量存在。NK细胞不表达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是不同于T, B淋巴细胞的第三类淋巴细胞。

3, NKT细胞:是指能同时组成性表达CD56和TCR-CD3复合受体的T细胞,在胸腺内或外发育,主要分布于骨髓,肝脏和胸腺。

4、模式识别受体(PRR):指单核/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固有免疫细胞表面或胞内器室膜_!二能够识别病原体某些共有特定分子结构的受体。 第十五章免疫耐受 名解: 1、免疫耐受:指机体免疫系统在接触某种抗原后产生的特异性免疫无反应状态(或称为负免疫应答),表现为当再次接触同一种抗原时,不能被激活产生特异性免疫细胞,从而不能执行正常免疫应答效应,但对其他抗原仍保持正常免疫应答 2、克隆清除:对外周组织特异性自身抗原应答的T及B细胞克隆,在胸腺和骨髓中未被清除完全,他们离开胸腺后,存在于外周淋巴组织和器宫中,与自身抗原有高度亲和力,浓度高者可经APC提呈,但此类未经活化的APC表达的辅助刺激分子很少,不能提供第二信号,致此类被自身活化的T细胞凋亡,克隆清除。 3、免疫忽视:外周成熟T细胞接触自身抗原后,能通过凋亡机制清除自身反应性细胞,从而诱导外周耐受。在正常情况下,自身抗原与自身反应性T细胞并存,而不致自身免疫病的状态称免疫忽视 第十六章免疫调节 名解: 1、免疫调节:是指在免疫应答过程中,各种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相互促进和制约,构成正负作用的网络结构,并在遗传基因的控制下实现免疫系统对抗原的识别和应答。 2、抗原内影像(Ab2B ):抗独特性抗体中针对抗原结合部位,因其结构和抗原表位相似,并能与抗原竞争性的 和Ab 1结合,称。。 3. AICD: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抗原对T细胞是诱导增殖还是诱导凋亡,取决于抑制凋亡因素和促进凋亡因素之间的平衡。AICD有助于控制特异性T细胞克隆的扩增水平,从而发挥重要的负向免疫调节,是外周免疫细胞克隆清除的一种机制,可能与外周耐受的建立有关。

第十?七章超敏反应 名解: 1、超敏反应:俗称变态反应或过敏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其实质上是异常或病理性的免疫应答。 2、变应原:

3、免疫复合物病 4、类风湿因子 5. Arthus反应 6、接触性皮炎 问答:

1、简述嗜酸性粒细胞在1型超敏反应中的作用

答:嗜酸性粒细胞来源于骨髓样前体细胞,主要分布于消化道,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薪膜上皮下的结缔组织,循环血中少量存在。某些细胞因子与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可刺激嗜酸性粒细胞活化表达FcERI,嗜酸性粒细胞活化使内含颗粒脱出,释放一系列生物活性介质。其中一类是具有毒性作用的颗粒蛋白和酶类物质,另一类介质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的介质类似,如LT, PFA等,这些物质可杀伤寄生虫和病原微生物,嗜酸性粒细胞还能释放组胺酶和芳基硫酸脂酶,灭活肥大细胞释放的组胺和LT,对炎症反应起一定抑制作用。

2、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和吸入花粉引起的支气管哮喘属于哪型超敏反应?简述其发病机制及防治原则

答:青霉素和花粉引起的分别为J型超敏反应中,消化道和呼吸道的局部过敏反应。

机制见课本P180页表格

防治原则:(一)远离变应原:查明变应原,避免与之接触,是预防I型超敏反应发生最有效的方法 (二)脱敏、减敏治疗:异种免疫血清脱敏疗法,特异性变应原减敏疗法:

(三)药物治疗:抑制生物活性介质合成和释放的药物,生物活性介质拮抗药,改善效应器官反应性的药物

4、简述II型超敏反应发生机理 答:正常组织细胞

靶细胞改变的自身组织细胞 被抗原或抗原表位结合修饰的自身组织细胞。靶细胞表面的抗原 第二十三章 名解:

血细胞表面的同种异型抗原:ABO. Rh等

异嗜性抗原 改变的自身抗原

结合在细胞表面的药物抗原表位等

免疫学防治 I、 自然免疫:主要指机体自然感染病原体后建立的特异性免疫,也包括胎儿或新生儿经胎盘或乳汁从母体获得抗体。 2、人工主动免疫:用疫苗接种机体,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从而预防感染的措施。 3、人工被动免疫:给人体注射含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或细胞因子等制剂,以治疗或紧急预防感染的措施

4、亚单位疫苗(subunit vaccine):是去除病原微生物中与激发保护性免疫无关的甚至有害的成分,保留有效免疫原成分制作的疫苗。 5、ANA疫苗:将编码病原体有效免疫原的基因与细菌质粒构建的重组体直接免疫机体,转染宿主细胞,使其表达保护性抗原,诱导特异性免疫的疫苗。 问答:

4、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有何不同?

答:人工主动免疫是用疫苗接种机体,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从而预防感染的措施,注射疫苗有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和类毒素等。 人工被动免疫是给人体注射含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或细胞因子等制剂,以治疗或紧急顶防感染的措施,注射的制剂有伉毒素,人免疫球蛋白制剂,细胞因子与单克隆抗体等。

PS:个人能力有限,答案仅供参考,名解加粗部分是传说中上一届的

重点,简答题则只有重点,还是要多看课本为主,轻重缓急,大家请自行把握,另附有表格对比内容 微生物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 名解:

1、医学微生物学(medical microbiology):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

特异性诊断、防治措施,以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及有关的免疫损伤等疾病,达到保障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 2、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与核仁,细胞器完整.如真菌

3,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仅有原始核质,无核膜与核仁,细胞器不完整。如细菌、支原体、衣原体、放线菌、立克次体、螺旋体 4、非细胞型微生物:非细胞型微生物:无典型的细胞结构,活细胞内增殖。如病毒。 5、病原微生物: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分必 问答:

1.微生物按其结构特点可分为哪几类?举例说明 种类:三类八种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与核仁,细胞器完整。如真菌

非细胞型微生物:无典型的细胞结构,活细胞内增殖。如病毒。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仅有原始核质,无核膜与核仁,细胞器不完整。如细菌、支原体、

衣原体、放线菌、立克次体、螺旋体

2.简述真核细胞型微生物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不同 答:见表格

第二章细菌的生理 名解:

1.细菌(bacterium):细菌是属原核生物界的一种单细胞微生物,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范畴。广义上泛指各类原杉细胞型微生物,狭义止专指其中数量最大、种类最多、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细菌。

2,荚膜(capsule):某些细菌胞壁外包绕一层较厚的勤液性物质,为多糖或蛋白质的多聚体,用理化方法去除后不影响菌细胞的生命运动,凡砧液性物质牢固的与细胞壁结合,厚度大于或等于0.2um,边界明显者成为荚膜。

3,芽抱(spore):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成为芽抱。 4、异染颗粒(metachromatic. granule):胞质颗粒中有一种主要成分是多偏磷酸盐和RNA的颗粒,其嗜碱性强,用亚甲基蓝染色时着色较深,呈紫色,称为异染颖粒 5,性菌毛((sex pilusj:见于少量G一菌,数量少,一个菌1 }-4根,长而粗,中空呈管状,由一种称为致育因子(CFfactor)的质粒编码,故又称F菌毛。 6、质粒((plasmid):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菌细胞质中,为闭合环状双股DNA.携带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能独立自行复制。

7.鞭毛(flagellum ):许多细菌,包括所有的弧菌和螺菌,约半数杆菌和个别球菌,在菌体上附有ha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

8、中介体((mesosome):细菌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称为中介体。

9,菌毛(回us):许多〔i-菌和少数G+菌菌体表面附着比鞭毛细、直、短的丝状物,电镜可见。

10、普通菌毛((ordinary pilus:长。.2-gum,直径3}8nm遍布菌细胞表面,每菌可达数百根,是细菌的劲附结构,能与宿主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是细菌感染的第一步

11、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某些细菌生长所必需的但自身又不能合成,必须由外界供给的物质称为生长因

热原质(pyrogen):也称致热原,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 细菌素(bactericin):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称为细菌素

培养基(culture medium):有人工方法配制而成的,专供微生物生长繁殖使用的混合营养物制品。

1}、专性厌氧菌(obligate anaerobe):缺乏完善的呼吸酶系统,利用氧以外的其他物质作为受氢体,只能在低氧分压或无氧环境中进行发酵。 16、抗生素(antibiotic)某些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死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物质,称为抗生素。

17、纯培养(pure culture):咨分 }' " 18、菌落(colony ):单个细菌分裂繁殖成一堆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称为菌落。

19、病毒((virus):形态最微小,结构最简单的微生物。

20、病毒体(( virion ):一个完整成熟的病毒颗粒称为病毒体

21,隐蔽期:病毒复制的生物合成阶段,用血清学方法和电镜检查宿主细胞,在生物合成阶段找不到病毒颗粒,故被称为隐蔽期。 22、包涵体(Inclusionbody):某些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内,用光学显微镜可看到有与正常细胞结构和着色不同的圆形或椭圆形斑块,称为包涵体。

23,缺陷病毒(defective virus):指因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某一基因位点改变,不能进行正常增殖,复制不出完整的有感染性病毒颖粒,此病毒称缺陷病毒。

24、顿挫感染(abortive infection):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如细胞不能为病毒增殖提供需要的酶,能量及必要成分,则病毒就不能合成本身的成分,或者虽合成部分或合成全部病毒成分,但不能组装和释放出由感染性的病毒颗粒,称为顿挫感染。

25、衣壳:包绕在核酸外面的蛋白质外壳,称为衣壳,具有抗原性,能保护病毒核酸免受环境中核酸酶或其他影响因素的破坏,并介导病毒进入宿主细胞。 26、壳粒:组成衣壳的形态亚单位,有一个或多个多肤分子组成,对称排列,可作为病毒鉴别和分类的依据

27、核衣壳:病毒的核心和衣壳共同构成核衣壳 28、类病毒:为植物病毒,仅由250-400个核营酸组成,为单链杆状RNA,有二级结构,无包膜或衣壳,不含蛋白质。

29、刺突:包膜表面常有不同形状的突起,称为刺突,也称包膜子粒。 30,病毒包膜:某些病毒在成熟过程中穿过宿主细胞,以出芽方式向宿主细胞外释放时获得的,含有宿主细胞膜或核膜成分,包括脂质和少量糖类,包膜的主要功能是维持病毒结构的完整性。

31、病毒复制:病毒基因组经过转录,翻译过程,合成大量的病毒结构蛋白,在经过装配,最终释放出子代病毒,这种以病毒核酸分子为模版进行复制的方式称为病毒的自我复制。

32、复制周期:从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开始,经过基因组复制,到最后释放出子代病毒,称为一个复制周期。

33、吸附:病毒需先吸附于易感细胞后方可穿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病毒与细胞的静电结合,二是宿主细胞表面受体与病毒包膜或衣壳表面的配体VAI,特异性结合 34、干扰现象: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可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称为干扰现象 35、真菌(fungus):是一大类真核细胞微生物。细胞孩高度分化,由核膜和核仁,胞浆内有完整的细胞器。细胞壁由几丁质和纤维素组成,不含叶绿素,不分化根,茎,叶。少数为单细胞,大部分为多细胞结构。

36、二相性真菌((dimorphic fungus):部分真菌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可发生单细胞真菌和多细胞真菌的两种形态的可逆性转换 37、菌丝(hypha):抱子生出嫩芽,称为牙管,牙管逐渐延长呈丝状,称为菌丝。

38,抱子:抱子是真菌的生殖结构,是由生殖菌丝产生的,是真菌鉴别和分类的主要依据。

39、营养菌丝:伸入到培养基内的称为营养菌丝

40、气性菌丝:露出于培养基表面的菌丝称为气性菌丝

41、生殖菌丝:部分气性菌丝可产生具有不同形状,大小和颜色的抱子,称为生殖菌丝。

42,假菌丝:类酵母菌型真菌以芽生方式繁殖,其延长的芽体可仲进培养基内,称为假菌丝

43、有性抱子:是由细胞间配合后产生的抱子,由接合抱子,子囊抱子,及担抱子,绝大多数为非致病性真菌。

44、无性抱子:是指不经过两性细胞的配合而产生的抱子,有叶状抱子,分生泡子和抱子囊抱子三种,病原性真菌大多数产生无性抱子。 问答:

2、简述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其功能

答:答题要点:C1)荚膜:抗吞噬作用,勤附作用,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2)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趋化性运动,向营养物质处前进,逃离有害物质;根据细菌有无动力,鞭毛数量,部位和特异的抗原性,可鉴别细菌和进行细菌分类;分血清型(3)菌毛:普通菌毛与细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性菌毛可传递细菌的耐药性,毒力等性状,也是某些噬菌体吸附菌细胞的受体(4)芽抱:对热力。干燥,辐射,化学消毒剂等理化因素有强大抵抗力:含水量少使蛋白质不易受热变性;具有多层致密厚膜,理化因素不易穿入;含有毗陡二梭酸,与钙结合生成盐提高芽抱中各种酶的热稳定性。

3、简述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其临床意义

答: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在医学上的意义P30

热原质:注入机体引起发热,即LPS

毒素与侵袭性酶

外毒素:多数G十菌和少数G一菌产生并分泌到胞外的物质,即蛋白质

内毒素:G-菌细胞壁的组成成分,菌体裂解后释出,即脂多糖 色素:水溶性、脂溶性

抗生素(antibiotic):多粘菌素、杆菌肤

细菌素:只对近缘关系菌有杀伤 维生素:VR. VK

4.根据细菌对氧气的要求可以把细菌分为哪几类?

答:根据细菌对分子氧的需求分 专性需氧菌:如结核杆菌

微需氧菌:氧浓度5-6%生长良好,>10%有抑制作用,如空肠弯曲菌、幽门螺杆菌

兼性厌氧菌:大多数病原菌 专性厌氧菌:如破伤风梭菌

5.简述病毒的复制方式及其复制周期

答:要点:自我复制方式,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及组装、成熟与释放等步骤

6,简述病毒增殖后引起的细胞效应

答:要点:异常增殖与干扰现象,顿挫感染,缺陷病毒等

7、病毒体的结构有哪些特点? 答:要点:核衣壳,包膜,核心,衣壳,对称型:螺旋对称,20面体对称,复合对称 第三章消毒与灭菌 名解: r、灭菌:(sterilization):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细菌芽胞、病毒、真菌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2、无菌:无菌((asepsis):不含活的微生物意思,多是灭菌的结果。 3,消毒与消毒剂: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并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胞或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用以消毒的化学药品称为消毒剂,一般消毒剂在常用的浓度下,只对细菌的繁殖体有效,对细菌芽抱无效。

4,防腐与防腐剂:防止或抑制皮肤表面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细菌一般不死亡。防腐剂的选择要安全和有效。常用的有醇类,碘伏,氯己定等。 5、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进入人体或物品的操作技术,成为无菌操作 第四、五章噬菌体遗传与变异 名解:

1,噬菌体(bacteriophage):是细菌、真菌、放线菌和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

2、毒性噬菌体((virulent phage):能在宿主菌细胞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的噬菌体。 3、温和噬菌体〔temperate phage):噬菌体基因组整合于宿主菌染色体中,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不引起细菌裂解,噬菌体 DNA随细菌基因组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分配到子代细菌的基因组中。又称溶原

性噬菌体.

4.质粒Cplasmid):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菌细胞质中,为闭合环状双股DNA >携带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5、突变:DNA碱基对的置换,插入或缺失所致基因结构的变化,分为点突变和染色体畸变。

6、转化((transformation);供菌裂解释放的DNA片段被受菌直接摄取,使受菌获得新的性状。 7、转导((transduction):以噬菌体为载体将供菌的一段DNA转移给受菌,使受菌获得新的性状。转导可分为普遍性转导和局限性转导。

8、接合(conjugation):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遗传物质从供菌转给受菌的方式。

9,溶原性转换(fysogenic conversion):是指温和噬菌体感染宿主菌后,以前是噬菌体形式与细菌基因组结合,成为溶原性细菌,从而获得由噬菌体基因编码的某些性状。

10.高频重组菌(high frequncy recombinant,Hfr) :F质粒可以游离在细胞质中,亦可整合到染色体上形成高频重组株Hfra

11. F十菌(雄性菌):含F质粒,有性菌毛 l2, F一菌(雌性菌):不含F质粒,无性菌毛,与F+菌接合而变成雄性菌

13. F’菌二Hfr菌中的F质粒脱离染色体时,携带相邻的染色体基因片段称为F‘质粒。有性菌毛。 25、致病岛(pathogenicity island, PAI):病原菌基因组内存在着一组与毒力相关的DNA序列。 问答:

1.简述细菌基因转移与重组的方式。

答:要点:转化,转导,溶原型转换,接合

第七章细菌感染与免疫 名解:

1,感染(infection ):病原菌侵入机体后与宿主防御机能相互作用引起不同程度病理变化的过程。 4,侵袭力〔invasiveness):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肤、钻膜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5、毒血症(toxemia ):致病菌侵入宿主体内后,只在局部生长繁殖,不入血液循环,但其产生的外毒素进入血流,外毒素经血到达易感的组织和细胞,引起特殊的中毒症状,如白喉。

6败血症(septicemia ):致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物质,引起全身中毒症状,例如亮::热,皮肤和薪膜癖斑,肝脾肿大等.

7,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机体免疫力较强,病原菌量少,毒力弱,引起轻微损害,不出现明显症状 8、内源性感染:内源性医院感染,亦称自身感染

9,带菌者二有时致病菌在显性感染或隐性感染后并未立即消失,在体内继续留存一定时间,与机体免疫力处子相对平衡状态,是为带菌状态,该宿主称为带菌者,带菌者没有临床症状,但是经常间歇性排菌,是重要传染源

10、菌血症〔bacteremia):病原菌由局部侵入血流,未在其中生长繁殖,只是短暂的一过性通过血液循环到达体内适宜部位后在进行繁殖而致病。

11.脓毒血症(pyemia ):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后,随血流播散至全身多种组织或器官,引起新的化脓病灶。

12, cytopathic effect,CPE:细胞病变作用,在体外试验中,通过细胞培养和接种杀细胞性病毒,经一定时间后,可用显微镜观察到细胞变圆、坏色,从瓶壁脱落等现象,称细胞病变作用。

13、包涵体((inclusion body):某些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内,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可看到有与正常细胞结构和着色不同的圆形或椭圆形的斑块,称为包涵体。

14、水平传播:病毒在人群不同个体之间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接触的传播,也包括从动物到动物再到人的传播方式,为大多数病毒的传播方式

15、垂直传播:病毒由亲代传给子代的过程,主要通过胎盘,产道,母乳传播。

I6、潜状感染:某些病毒在显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基因存在于细胞内,有的病毒潜伏于某些组织器官内不复 制,但在一定条件下,病毒被激活又开始复制,是疾病复发。 17、慢发病毒感染((slow virus infection):为慢性发展的进行性加重的病毒感染,较为少见但后果严重。 18、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天然免疫、固有免疫,是人类在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系列防御病 原微生物等的功能。 19、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个体在生活过程中与病原体及产物等抗原分子接触后产生的一系列免疫防御功能。

20、完全吞噬:病原体在吞噬溶酶体中被杀灭和消化,未消化的残渣被排除胞外,即完全吞噬

21、不完全吞噬:胞内寄生菌吞后不被杀灭,可在其中生长繁殖或随之扩散,引起全身感染

22、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人或动物细胞所产生的一种糖蛋白,,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活性。 问答:

2、病毒感染细胞后,可使细胞发生哪些变化? 答:P229

要点:杀细胞效应,稳定状态感染,包涵体形成,细胞凋亡,基因整合与细胞转化(细胞转化,增殖变快,失去细胞间接触抑制) 八、九章病原学诊断防洽细菌耐药性控制策略 名解: 3、血凝抑制试验:具有血凝素的病毒能凝集鸡,豚鼠,人等的红细胞,成为血凝现象。这种现象能被相应抗体:i:_趣},成为血凝抑制实验。 4、人工主动免疫:将疫苗或类毒素接种于人体,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机体主劝产生获得性免疫力的一种防治微生物感染的措施,主要用于特异性预防。 5、人工被动免疫:是输入含有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纯化免疫球蛋白抗体或细胞因子等免疫制剂,使机体立即获得特异性免疫力的过程,可用于紧急预防和治疗,但维持时间短。

7,基因工程疫苗:又称重组疫苗,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把编码病原体保护性抗原表位的目的基因,导入原核或真核表达系统,用表达的保护性抗原所制成的疫苗。

1 2、亚单位疫苗(subunit baccine):是利用微生物的保护性抗原制成的不含有核酸,能诱发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疫苗,称为亚单位疫苗,根据制备方法不同,可将其分为a化学提成或人工合成疫苗b基因工程疫苗。

13,类毒素((toxoid):是外毒素经0.3 %--0.4%甲醛处理后,失去了毒性但仍保持抗原性的生物制品。 14、核酸疫苗(DNA vaccine ):也称DNA疫苗,是将编码保护性抗原的基因重组到质粒真核表达载体.上,然后将重组的质粒DNA直接注射到宿主体内,外源基因在体内所表达的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反应。由于这些DNA片段不需要另加其他的生物载体和化学佐剂,故又称裸DNA疫苗。 1 5、耐药性:亦称抗药性,是指细菌对某些抗菌药物(抗生素或消毒剂)的相对抵抗性。 1 6、多重耐药性: 1 7、固有耐药性:指细菌对某些抗菌药物的天然不敏感,亦称天然耐药性细菌。 问答:

1,简述革兰染色的主要步骤、结果及其意义

答:染色步骤:初染一:结晶紫(龙胆紫) 媒染一:碘液 脱色30秒:95%酒精 复染30秒:稀释复红 结果:G+菌:紫色,如葡萄球菌 一菌:红色,如大肠杆菌

临床意义:鉴别细菌:G十菌和G-菌两大类,缩小菌范围 指导临床选药:G+首选青霉素,G一菌首选氯霉素 与致病性关系:G+菌:外毒素,G一菌:内毒素 第十章化脓性细菌 名解: 】、化脓性球菌:是一类能够感染人体并引起化脓性炎症的球菌。G+.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肠球

菌,,G-,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

2, staphylococcal protein A, SPA:葡萄球菌A蛋白,是一种从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分离的蛋白'}i. 90%以上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表面存在SPA蛋白质,SPA为完全抗原,在体内与I如结合后的复合物有抗吞噬、促细胞分裂、损伤血小板和引起超敏反应等多种生物学活性

4.凝固酶能使含有构椽酸钠或肝素抗凝剂的人或兔血浆发生凝固的酶类物质。是鉴别葡萄球菌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指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