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心得体会

论太极

这学期体育课学习已经悄无声息之中接近尾声了,在刘**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学习了太极拳,刚开始学的时候感到很难,动作无法协调,做出的动作很难看。然而在刘帅兵老师的指导下,经过一个学期的练习,终于打的有点模样了。在打太极拳期间,也颇有领悟。

在学习期间我最大的感悟是:练太极拳不要被影视里的武打动作迷惑,那不是太极拳的真谛,老祖宗在古代没那么厉害,太极拳本身就是修身养性的,不可用于武力,太极拳多为修气,在练习中把你学到的慢慢做,不要计较动作的好坏,甚至可以不计较动作的顺序,当你看完一套太极拳套路后,在清晨或者闲暇时间可以到一个无人的地方修炼,家里也可以,主要是无人打扰,这是太极拳修身的最好方式和环境。

练习太极拳要求松。松不是软,松不是僵。松就是放松,是放得开。首先,放松有利于强身健体。放松了,才能经穴舒畅,气脉贯通。而僵硬使经穴阻塞,气脉不通。<<黄帝内经》说:“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有病是因为不流通,流通了就没病。要周身放松,犹如沟渠管道,有一处阻塞,就有一处难通。第二,放松事技击的需要。松练才能由松人柔,对抗时能柔化对方。一个人能一下子抬起一根百斤重的铁棍子,却难以一下子抬起一根百斤重的铁链子。继而由柔至刚。只有松的充分,才能紧的凶猛,对抗时才能猛击对手。一味张紧之力犹如拿手的插钉,松而后紧之力犹如纶锤击钉。何为有力,不言自明。第三,放松能休养生息。松就是休息。老虎和狗熊打仗,中间停歇时,虎好好休息,熊却继续卖力打扫战场,结果后来虎打败了熊。世间的事情都是一理,不管是局部的还是全体的,不管是练拳还是打仗,常态都是放松,应态才有紧。太极拳是讲阴阳对立统一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休息战斗,战斗休息,轮回旋转。

在太极拳的学习里,我还明白了为人处事,不应该事事着急,要学会放松内心,用冷静的姿态来解决任何烦恼的问题。越是面对挫折或是麻烦,紧惆怅又能有什么用,这时候应该做的就是放松自我,用冷静的思考来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太极拳讲究调和矛盾,这能使我们养成一种生活的态度。从这一点来说,练习太极拳,也是对于我的一个学习和进步的过程。很庆幸,能够选上太极拳这门课,能够有这样一份机会接触到这份宝贵的财富。或许说,在以后,每当我们的

学习,生活或是工作遇到了困难和烦心事,我们可以在“太极拳”里思考,解决这一个个难题。学习太极拳,是一份精神的蓄养和沉积,用以净化人的心灵。“模仿、锻炼、感悟、自成一体”是一种太极拳的学习境界。每学期仅有短短的的十来节体育课,我或许只学到了太极拳的一点皮毛,也许我还仅仅只是停留在“模仿”的阶段。但是通过这学期的学习,我至少可以让我收获一种和谐的性格,收获一种不一样的人生态度。

虽然体育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可是我想我的太极生涯不会结束,甚至还会扩展开来,吸收容纳更多的太极拳。我会每天坚持练习,不更不辍。

 

第二篇:太极拳课程心得体会

太极拳课程心得体会

这学期的体育课选了太极拳,对这项运动充满好奇。以前从来没有认真接触过它,想到太极拳对它的印象就是传说中能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的高深玄妙武功。感到这学期能学习太极拳心中很是期待。

太极拳有陈式、杨式、孙式、吴式、武式以及武当、赵堡等多种流派。我们学习的一套太极拳是“杨氏24式简化太极拳”。杨式的特点是舒展简洁,动作和顺、轻灵,刚柔内含,轻沉自然,如行云流水,连绵不绝,锻炼步骤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能自然地表现出气派大,形象美的独特风格。后来为了推行的简易太极拳套路,为了便于在广大群众中推广太极拳,在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删去繁难和重复的动作,选取24式,编成“简化太极拳”。

虽说是简化太极拳,但正好适合我们太极入门初学者。容易普及,便于我们一步步地了解一项传统的中华武术。一招一式我们都慢慢捉摸和领悟,太极讲究心,身,意的结合和修炼,所以打太极不光光是摆姿势,而也要在缓慢和柔和的姿势注入自己的意念,心随身动,才能入“境界”。所以总感觉在公园练太极的大爷们身上总有一种超然物外的气质。

以前在电视上看到过一个节目,记者上武当山采访武当弟子,他们向观众展示了太极拳,师傅看似毫无痛痒的对进攻之人轻轻一拉一推,那人却已在十几米开外。他们称之为借力打力。在太极拳中,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以静制动,都来源于老庄哲学。太极拳与中国古代道家道教有着很大的联系。不愧是需要心,身,意的完美结合啊。所以这看起来柔柔的动作,认真的做起来还是挺费力的,力量源于内而不外露,所谓“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

我与太极的缘分才短短的开始了一个学期,这一个学期的体育课上,从手脚不协调到慢慢熟练。从只是对动作单纯的模仿到把意念结合到动作中。我很欣慰看到自己在太极拳上的变化也喜欢上了这项运动。太极是中国特有的武术,而且聚集了中华的哲学思想。学习太极不仅是锻炼身体,也是对中华武术这块瑰宝的传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