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与中央企业战略合作推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

山西与中央企业战略合作推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

转载日期:2012-7-17 22:52:00 来源:互联网

今天,山西省与中央企业合作发展恳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这是我省历史上举行的规模最大的一次中央企业合作发展恳谈会,旨在进一步加强我省与中央企业的交流和合作,抓住并用好山西作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大机遇,加快促进我省转型跨越发展,实现双方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作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山西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并以更开放的胸怀迎接着各方的投资者。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袁纯清出席并讲话,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君作主旨推介,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黄丹华、金阳,省委常委、副省长高建民,省委常委、秘书长李政文出席会议,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李小鹏主持。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国家开发投资公司等70家中央企业负责人、各市省直有关部门、省属企业主要负责人参加了本次恳谈会。

首先代表国务院国资委对山西长期以来给予中央企业的大力支持与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他说,山西省和中央企业改革发展一直有着紧密的联系,近年来,中央企业与山西省的合资合作又有了长足进展,中央企业在山西省的投资不断加大,合作领域不断拓宽,通过与山西的合作,中央企业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规模实力进一步增强,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说,“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山西省和中央企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山西省有着极为突出的资源优势,在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中居重要地位。

山西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积极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在煤炭、冶金、化工、装备制造、电力等行业,打造了一批国有骨干企业,有力地支撑了山西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当前,山西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实现再造一个新山西的宏伟目标,紧紧抓住在全省范围内实施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大历史性机遇,大力推动山西资源型经济全面转型,这也为中央企业与山西省的合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表示,中央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骨干和中坚,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也担负着重要责任,要从战略高度和长远发展角度深层次、高水平地推进与山西合作进程,坚持在合作中发挥国有经济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坚持在合作中推进山西转型跨越发展战略实施,坚持在合作中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和山西省共同走出一条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经济转型发展的新路子。国务院国资委也将有针对性地做好推动和协调工作,积极支持中央企业与山西省深入开展合作交流,也希望山西省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一如既往地对在山西的中央企业给予关心和支持。

袁纯清首先对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央企业长期以来对山西的重视关心和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对央企在山

西投资发展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对这次恳谈会取得的成果给予充分肯定。袁纯清就进一步加强山西与中央企业的合作发展强调了三点意见。

一是要坚定信心。山西是个好地方,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重要的革命老区,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60多年来全力为国家建设提供能源服务,虽然在长期的资源开发过程中付出了一些代价,但是今天的山西各方面正在发生着新的巨大变化。主要是思想在变。全省干部群众齐心抓转型,协力谋跨越,共同致力于以煤为基、多元发展,致力于建设绿化山西、气化山西、净化山西、健康山西,致力于做好开发地下地上资源两篇文章,加快由采掘文明向制造文明的转变,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再造一个新山西;环境在变。通过大力弘扬右玉精神,强力整顿机关干部作风,吃拿卡要等影响投资创业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整治,全省人文环境、投资环境、自然环境、政策环境、政务环境有了明显变化;发展曲线在变。“十二五”山西将保持两位数的增长,近年来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使山西毗邻京津等优势更加凸显,许多产业投资效益明显提高,现代煤化工、现代装备制造、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新兴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发展前景看好;机会在变。山西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期、发展黄金期,特别是国务院批准山西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赋予先行先试的政策,为山西加快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了大平台、大载体、大机遇,希望央企对在山西的投资发展充满信心、坚定信心。

二是要加强合作。央企具有诸多优势,山西是共和国的能源基地,双方有着深厚的感情、强烈的合作愿望和良好的合作基础。以资源型经济支撑的山西,首先必须加强与央企的合作,从一定意义上说,山西发展的程度取决于与央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多年来,国务院国资委和央企与山西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合作领域不断扩大,投资项目明显增多,交流合作发展呈现良好态势。要着眼于讲感情、讲道理、讲规则,加强沟通、联系协调,进一步引深省企合作。面向“十二五”的发展,山西无论是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还是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都有许多值得央企投资发展的领域和空间,希望央企进一步注目山西、了解山西、厚爱山西,项目再多一点、投资再多一点、规模再大一点、发展再好一点。山西将在资源、土地、人力、政策、政务等方面给予鼎力支持。

三是要共创双赢。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就是要让人民群众获得更多福祉,这也给央企来晋投资提供了机遇。山西将敞开大门、敞开胸怀,充分发挥在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条件和政策机遇上的优势,全力以赴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打造完善的产业平台,出台特色的优惠政策,提供优质的配套服务,诚邀央企来晋参与转型跨越发展。央企雄厚的资本、优质的项目、先进的技术、科学的管理和国际性的影响力,都会在山西找到发展的契机和施展的舞台。相信双方通过增进了解、加深感情、搭好平台、优势互补,一定能够把省企合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在携手合作中放大优势,实现双赢,更好地开辟央企在山西发展的新天地,更好地写就山西与央企合作的新篇章。

王君在主旨推介中对我省“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十二五”发展思路以及去年以来我省与央企合作的有关情况作了介绍。他说,“十一五”时期特别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两年多来,山西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就。“十二五”时期,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扣科学发展主题,紧紧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转

型跨越发展为目标,以推进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为重要抓手,以安全生产为重要保障,大力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在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基础上,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和生产性服务业大省,中部地区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再造一个新山西。

王君指出,山西与中央企业长期以来有着良好的合作,尤其是去年以来,通过组织央企山西行和举办能源博览会、装备制造业博览会等活动,进一步加大了与央企的合作力度,并高度重视合作项目的跟踪服务,取得了丰硕成果。省、市、县三级政府都成立了促进重大项目落地工作组和专门服务小组,建立了促进项目落地的工作机制,确保项目以最便捷的方式、最短的时间落地,并投产达效。加大了与央企合作项目的工作对接力度,健全完善了与央企的联络沟通机制,及时掌握进展情况,协调解决存在问题,加强了对重大项目的动态服务,为每一个项目建立统计台账,对各地落实项目的情况进行动态监测,使配合与服务有了更强的针对性,有力地保障了合作项目的落地,使山西与央企的合作取得了重要进展。

华润集团、吕梁福龙水泥项目一期工程、中国医药集团山西医药物流项目、大同抗生素产业基地、威奇达新医药项目、中国电子科技集团100兆瓦太阳能电池硅片及成套装备产业化项目等一批项目已经建成投产,还有一些项目正在落实之中。

王君表示,山西与央企的合作前景非常广阔,不论是产业发展领域还是基础建设领域,不论是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还是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不论是“十二五”规划的实施还是推动转型综改试验区的建设,都蕴含着巨大的商机,同时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合作机遇。一方面我省具有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的旺盛需求,有着“十一五”积累的雄厚的物质基础,有着不断改善的软硬环境;另一方面,我省拥有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全省上下已经形成人心思进、人心思上、全力促转型、一心谋跨越的浓厚氛围。我们将与中央企业密切配合,精诚合作,继续抓好已签约项目的落实,已经启动的加快进度,没有启动的加快启动,并不断拓展新的合作领域,进一步扩大合作成果,山西热忱欢迎更多的央企来考察洽谈、投资兴业,积极参与各领域建设,我们将一如既往地为央企项目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努力为央企在我省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马兴瑞,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张国清,中国华电集团公司总经理云公民,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党委书记樊友山,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党组成员、总经理冯士栋分别发言。他们表示将主动融入山西经济社会发展之中,紧紧抓住与资源型经济转型密切相关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找准切入点和结合点,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地推进一批重大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产业项目,努力使每一个合作项目都成为山西省转型跨越发展战略中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二篇:山西推进资源型经济转型

山西:调整资源收益分配结构 推进资源型经济转型

信息来源:山西日报 日期:2010-12-20 作者:[张星秀]

11月6日-7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德国技术合作公司、山西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和山西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办公室等单位,在太原联合举办了“第二届中德资源型经济转型国际研讨会”,来自德国北威州、萨尔州、鲁尔煤业集团和波鸿大学等单位的德方专家和官员,以及国家发改委东北振兴司、体改司、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围绕“资源收益分配和资源型经济转型”主题,作了探讨交流。

借鉴国外经验,合理选择转型战略和转型路径,积极推进资源型产业升级、结构转变和技术变革

与会专家结合资源型区域的特点,对资源型城市的主要类型和发展模式进行了梳理。杨建龙(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部长)指出,我国资源型地区遭遇了产业竞争力下降、增长滞缓、投资吸引力不足的难题,也面临着收入不平等、技术、人力资本匮乏,寻租与腐败频发等社会问题。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升级是资源型地区实现经济转型的关键手段。肖金成(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从产业角度提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有三条路径:资源尚未枯竭的综合发展型城市宜转型为区域性中心城市;资源枯竭、产业单一型城市宜转型为功能性城市;资源丰富、产业单一型城市采取走出去的战略,宜把眼光转向异地,即利用资源开发的技术优势到别的地区发展资源产业。张以诚(中国城市国际协会副会长)认为,矿业城市发展分为“蝌蚪式”和“蚕茧式”两种演化消亡方式:前者指单纯依赖矿产资源开采,随着资源的枯竭,矿业城市也走向衰败;后者指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矿业经济和非矿经济并行发展。景普秋(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在对国内外资源型区域研究比较后,将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分为三类:一是资源诅咒型的病态发展模式;二是资源推动型的优态发展模式;三是资源主导型的常态发展模式。要实现资源推动型的优态发展模式,必须注重技术创新,发挥其外溢效应;实施产业多元化战略,发挥产业关联效应。冯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认为,结构性转型不能重复现有产业,应尝试发展与资源产业非关联的产业领域。要着眼于提高地区的长远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按照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形成新的产业竞争力。

专家们认为,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范围内各主要经济体不约而同地加快了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十二五”期间,资源型地区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产业升级、结构转变和技术变革。王岳平(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指出,从全国层面上来看,产业结构转型要完成三大战略任务:一是摆脱对一般加工制造环节的过度依赖,加快从价值链低端向价值链中高端转变;二是促进以价格竞争为主,向以非价格竞争为主的转变;三是加快由“高投入、高排放”,向“高效益、低排放”的可持续、低碳化方向转变。张丽娜(国家发改委体制改革司巡视员)认为,要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资源型产业,大力延伸产业链条,推进产业新型化、集群化、园区化发展,不断改善产业组织结构与产业发展形态。姜春海(东北财经大学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认为,资源型城市转变为综合性城市,关键是发展替代产业,选择培育新的具有带动能力的主导产业,摆脱对耗竭性资源的过度依赖,实现由资源产业为主向非资源产业为主的转变。史蒂芬·高赫(Prof.Stefan Goch,德国波鸿大学社会科学系教授)指出,鲁尔区在进行产业转型过程中采取了以下措施:拓展煤炭衍

生产业链条,摆脱对煤炭产业的依赖;引入汽车产业,大力发展物流产业,建立众多的技术中心带动新产业的发展。尤尔根·布约格曼(Jürgen Brüggrmann,德国鲁尔煤业集团房地产开发公司总经理)在分析爱瓦采矿区1/2/7号井区经济转型时指出,可再生能源产业成为井区经济转型后的主力产业,为经济转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张以诚认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衰落本质上是文化的衰落,文化的衰落与经济的衰落形成负反馈,加速了资源型城市的衰落。要充分重视文化在转型中的作用,通过创新文化重组资本、技术与制度等要素,推动区域转型。

发挥好政府、市场、企业作用,充分调动利益相关各方积极性,共同促进经济转型

国外资源型经济转型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资源型区域的转型发展既离不开政府引导,也离不开市场调节。德国专家认为,政府作用主要体现在营造发展环境,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企业应扮演主要角色,利益各方的协商也必不可少。

维尔纳·格里戈(WernerGrigo,德国北威州矿产能源局副局长)认为,德国政府在鲁尔资源经济转型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主要体现在财政补贴、税收减免方面。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一是政府逐年降低对采煤企业的补贴,促使煤炭开采业逐步到20xx年最终退出;二是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提供大量补贴,补贴来自于联邦政府、地方政府及欧盟;三是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采用圆桌会议的形式,邀请相关利益群体代表参与讨论,充分考虑各相关主体的利益诉求。史蒂芬·高赫认为,政府注重制定优惠政策吸引资金和技术。如北威州政府对于信息、电子、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项目在当地落户,给予20%左右的投资补贴;对文化产业实行增值税减半征收,这些政策有效地刺激了新兴产业发展。

国内专家结合我国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实际情况,认为在注意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更应注重政府的作用发挥。姜春海认为,要从就资源谈延伸的“小转型”,上升到摆脱资源约束的“大转型”,形成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运作格局。王廉(万国城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指出,要切实做好制度安排,重点在空间、城镇、产业、生态、社会等方面做好科学规划,体现引导性、指向性和前瞻性。变城乡二元规划为一元规划;对国土资源实行分级管理、按级开发,加快国土资源的市场化、资本化。鲍寿柏(北京大学教授,原马鞍山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指出,当前我国资源型经济转型面临新的难点,即中央企业和地方企业税负不均等,获得采矿权的条件与机会不平等,造成资源开发秩序和利益的矛盾冲突。

构建资源开发补偿和生态修复机制,建立评价体系和相关制度安排

当前,资源型经济地区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缺少一套完整、有效的转型体制和机制。与会专家认为,构建资源开发补偿和生态修复机制,对资源型经济转型具有重大作用。普鲁士(Prof.AxelPreusse,亚琛大学矿山测量开采损害及矿区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认为,德国在矿业开采过程中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矿产赔偿机制,有效地避免了矿业开采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措施为:一是从技术方面,通过开发模拟计算软件,计算地面沉降与隆起程度,制定相关的防护措施;二是如果出现损害问题,根据《开采损害赔偿法》规定,先由煤矿企业和当事人在民法范围内进行协调,由矿企进行相应赔偿。对停产的煤矿,则由煤矿管理部门承担整治和修复任务。如果将停产的煤矿卖给其他人后出现损害,那么原矿主要承担一定的赔偿;三是从财政方面,将开采损害成本,计入土地使用成本;四是在企业内部,通过设立准备金,将损害纳入企业资产负债项目中,评估损害成本。姜岩 (山东科技大学教授)认为,

应把矿山开采对环境的损害视作一个系统,建立评价体系,不仅要对不动产进行赔偿,而且还要对地下水、河流、大气、噪声、矿震等环境污染进行赔偿,估算煤炭开采造成的环境损害成本,建立环境损害赔偿基金,为环境恢复提供资金保障。张复明(山西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针对资源型区域的转型难题提出,应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包括矿产开发前的预防性补偿机制、矿产开发中的即时性补偿机制和矿产开发后的修复性补偿机制。

推进资源税费制度改革,有效调节资源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比较收益,提升资源型区域发展活力

不少学者认为,资源型经济转型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产业结构问题与资源税费问题。张军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认为,现行资源税费体系和资源收益分配政策的问题,是资源型经济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不仅会对地方财政收入和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产生重大影响,也会影响资源型行业及其他行业利润率水平,进而影响区域的产业结构和后续发展能力。王岳平将我国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面临的困境概括为:资源红利享受者与技术创新主体错位,资源红利的高享受者是低创新投入者,而高研发投入者却存在低收益率、低利润水平的现象。创新型行业与采矿业比较利润率低,遭受“挤出效应”,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推进资源税费制度改革,调节产业收益,优化产业机构,实现资源型区域转型发展,已成为共识。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冯飞认为,要从制度创新和产业规划入手,共同破解资源型区域的发展难题。一是改革资源税费制度;二是改革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充分反映资源稀缺、供求关系、环境成本。张军扩认为,从短期讲,资源税费改革的核心是提高资源税费水平,建议实施从价计征,将税费比率提高到3%-5%的水平;从中期来看,通过设定一个浮动税率,赋予地方政府征收权利。从长期来看,是设计资源税费水平,使之更加合理化。鹿爱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经济政策法规研究室主任)针对矿产资源税费制度改革提出,应建立节约利用矿产资源、保护资源和环境、以资源勘察开采的良性补偿机制为核心的矿产资源税费金制度;取消矿区使用费,探矿权采矿权价款分别改为探矿权采矿权出让金,充分体现其征收含义;矿产资源补偿费改为从量计征,并根据价格变化采用浮动税率;资源税改为从价征收,对不同品质的资源制定差别税率。

以资源收益合理分配和资源财富资本化转化为突破口,先试先行,科学谋划综改区配套政策框架

专家认为,在山西进行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不仅有利于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助于为其他资源型区域的转型发展提供经验借鉴。围绕资源收益分配,众位专家学者就资源型经济转型及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改革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王清宪(山西省人民政府秘书长)认为,调节资源收益分配,既能有效增加非资源型产业投资,提高资源型地区投资活力;又可以改变采矿权收益人的奢侈型和非理性消费,防止资本的流失;还能够规范和引导资源开发秩序,使开发主体自觉承担资源补偿、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宋冬林(吉林财经大学校长、博导)指出,经济转型不仅仅是简单处理资源枯竭的问题,而且是地区经济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的过程。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的本质,是国家增长红利对资源区域负债的补偿。冯飞认为,资源型经济转型应处理好代际和区际之间的公平问题。一方面,需要通过中央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等手段,解决代际公平

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建立新型区域合作机制,将资源收益内生到资源性产品成本当中,以实现区际公平。张复明针对资源型区域的转型难题提出,应建立资源财富转化机制、资源收益分配与调控机制和绿色创新激励机制,更好地把自然资本转化为物质、人力、社会资本。重点考虑资源收益向工业化资本的转化。特别是在矿产品价格高企时,更多、更有效地把资源收益转化为工业化资本,避免资本外流,推动区域转型发展。彭会军(国家发改委东北振兴司副司长)指出,解决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关键,是建立健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尽快出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加快制定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条例,编制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并在处于资源开发成长期、成熟期的资源型城市开展试点工作。

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摆脱资源过度依赖,就需要增强资源型区域转型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构建区域良性互动机制。张丽娜提出,要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推进公共领域和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构建资源型经济转型政策扶持体系,加大对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试验区的财政、金融政策扶持。借鉴德国的“地产基金”经验,加强土地的治理与合理利用。李志强(山西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指出,综改区政策应将资源收益分配结构调整列入重点内容,推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以协调基本利益关系为主线,建立利益关系协调机制。(整理:金法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