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事业发展情况汇报

文化事业发展情况

(20xx年5月)

一、庄浪县文化工作基本情况

庄浪县位于甘肃省东部,六盘山西麓,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总面积1553平方公里,共辖18个乡镇、293个行政村,总人口43万人。19xx年、19xx年分别被命名为“全国文化模范县”和“全省文化先进县”。

全县有三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一院(影剧院)、两场(文化广场、紫荆广场)和一中心(文体活动中心)等7个公益性文化场所,有标准化乡镇文化站12个,露天舞台123座,文化活动场地总面积2.5万平方米。止20xx年底,共新建成1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93个农家书屋,全县各级图书馆(室)藏书总量50余万册。

县文化体育管理局是主管全县文化艺术、图书发行借阅、文物、文化市场、体育工作发展的隶属于县文体广电局的职能管理事业单位,局机关人员参照公务员管理。下辖体育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秦剧团、紫荆山管理所和文化市场稽查大队7个事业单位,全系统现有干部职工78人。

二、庄浪县文化工作取得的主要成就

- 1 -

近年来,庄浪县文化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在市人大、市政协的大力支持与关怀,在市文化职能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紧紧围绕建设特色文化大县这一目标,克服困难,开拓创新,狠抓全县文化设施建设,大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全县文化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一)县乡党委政府切实加强了对文化建设的政策扶持与组织领导。

对照“十一〃五”文化体育事业发展规划完成情况,制定了《“十二〃五”文体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为了使《规划》发展思路进一步优化,县委、县政府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建设步伐推动全县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安排意见》,文化体育管理局又相应制定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实施方案》、《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意见》、《民间民俗文化发展意见》、《农村业余文艺演出团队及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乡镇党委和县直部门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制定了行之有效的文化经济政策,制定和完善了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切实加大了文化建设投入,充分发挥了政府财政的主动作用,不断扩大了公共财政覆盖范围,使文化建设投入每年有较大增长。各乡镇各单位每年都制定和落实对文化设施建设项目的投入计划,对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剧场、舞台等文 - 2 -

化设施建设给予了重点支持,牢固树立了抓发展必抓文化、抓文化是抓发展的新观念,增强了推动文化大繁荣的责任意识、机遇意识,切实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把文化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与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时,强化组织保障,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行政主管部门具体实施、有关部门紧密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对文化建设的宏观调控与引导,制定出台了切合本乡镇本部门的文化发展战略,对文化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能及时深入研究,明确工作目标,理清工作思路,制定和完善有关政策法规。加强督促检查,确保了责任到位和任务落实。发改、财政、工信、人社、国土、住建、工商、统计等部门大力支持,密切配合,提供各项保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等团体联系群众、组织群众的重要作用,动员和推动全社会广泛参与文化建设,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全县积极营造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形成了共谋文化发展、共建和谐文化的强大合力。

(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近年来从国家、省、市、县共争取到资金4510万元,建成了总面积20000多平方米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①投资733万元,建筑面积6700平方米的庄浪县文体活动中心;②投资450万元,新建1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总建筑面积3722.88平方米,并配发了120万元的办公设备;③投资50万元完成了紫荆山三 - 3 -

清殿彩、绘塑及宿办室建设;④通过整合项目于20xx年开建了总投资2100万元、建筑面积8400平方米的庄浪县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三馆综合楼已进入内部装饰、设计陈列布展阶段;⑤投资70万元,建成面积320平方米的云崖寺文物管理所宿办楼;⑥投资300多万元,建成农家书屋293家,并争取国家配套500万元的书籍;⑦为全县60个行政村配套了篮球架、乒乓球台等全民健身器材;⑧为全县293个行政村配发了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终端站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设备,价值87万元;⑨投资68万元建成农村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

在抓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加强农村文化人才的教育培训。围绕市上提出的五个“百名工程”计划,年培训各类专业人才20名,培训文化管理人才20名,培训各类文化能人20名,评选了20名农村文化带头人和20名基层文化先进工作者。文体管理局对乡镇文化专干每年进行2期培训,参训率100%,合格率达到96%左右,提高了农村文化人才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逐步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农村文化人才职称评定工作,乡镇文化站负责人在取得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中竞争上岗,聘任使用。并在试点的基础上,建立了文化帮扶活动奖励机制,把下基层帮扶活动与文化专业人员的职称评定结合起来,纳入年度考核内容,成绩优异者可破格晋升职称。进一步建立了与我县实际相适应的农村文化人才聘用的长效机制。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鼓励企事 - 4 -

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兴建基层文化设施,积极培育演出、娱乐、音像、艺术品、美术品和网络文化等文化市场,加强文化产业活力和服务能力。确保文化人才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尝到甜头,使文化人才与文化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三)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大力推进文化设施的综合利用和开放共享,整合基层文化资源,繁荣广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民间民俗文化。围绕做大做强庄浪艺术节、云崖寺文化旅游节等文化活动品牌。鼓励村文化活动中心、村文化室、农家书屋、民间舞台剧场、村文化广场等各类群众文化场所,积极开展歌咏、朗诵、我的书屋我的家演讲比赛、文艺演出、书画摄影、陈列展览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按照省市文化活动年和“文化热在基层”的总体要求,从建设和谐平凉、养生平凉这个根本出发,以弘扬“庄浪紫荆文化”和“庄浪梯田文化”为主题,紧紧围绕元旦、春节、五

一、七一、国庆等重大节日和民间庙会、农闲时节,每年坚持举办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和送书、送科技、送信息、送戏、送电影、送书画“六送”活动;“农历正月十二艺术节”,“元宵节焰火晚会及紫荆山游园灯谜晚会”,“五一全民篮球运动会”,全县业余秦腔清唱大奖赛,民间社火表演,广场健身活动等大型系列活动。今年县委、县政府专题下发《关于在全县开展纪念中国共 产 党成立90周年系列活动的通知》,安排在今年12月底前结束,每月开展一次全民参与的主题纪念活动,隆重纪念 - 5 -

中国共 产 党成立90周年,深情回顾党的奋斗历史,热情讴歌党的光辉业绩,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对于进一步增强全县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鼓舞全县党员和干部群众意气风发地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开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四)群众文艺创作活跃,农民业余文化团队发展迅速。 在文学创作上,编辑出版了《庄浪文艺》、《紫荆花》、《刘沪将军传奇》、《庄浪史话》、《洛城新歌》、《忠烈水洛城》、《康家箱》等文艺刊物及作品集,庄浪秦剧团编排、演出了《信合情》、《器乐合奏曲》、《康家箱》等一批优秀剧目,新创作剧本《庄浪梯田》,正在组织人员编排;在县秦剧团的带动下,全县农民业余文化团队迅速发展,“云崖艺术团”、“民乐剧团”等秦腔业余剧团4家,秦腔自乐班20多个,腰鼓队2个,秧歌队4个,唱小曲夜社火表演队30个,特别是眉户戏盛行于庄浪北部、中部乡镇的村社,庄浪南湖群众把本地民歌小调与普通眉户曲牌结合起来,吸收精华,去粗取精,使曲调更加优美动听,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庄浪眉户戏。据统计全县有舞台100多座,每年有60个以上的村在逢年过节、庆典活动中演出眉户戏,年演出1200场次;皮影戏是一种深受庄浪人民喜爱的古老的戏曲艺术,历史悠久,流传广泛。据统计我县有皮影戏演出团体20多家,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韩店镇“福盛班”,他们常年活跃在华亭、张川、静宁等地区,年演出400场次以上,20xx年平凉市优秀旅游城市验收中应邀展演, - 6 -

赢得了好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柳梁乡陈山村农民女青年柳云霞自己创作电视剧本《叶子的包办婚》,并已自己组织摄影组,发动本村农民自导拍摄10集。

(五)文物保护与非遗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绩。文物工作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通过积极争取,云崖寺-陈家洞石窟寺被国务院批为保护单位;建立健全了全县野外文物三级保护网络;通过各种渠道征集文物150多件,目前馆藏文物7688件,馆藏文物数量居全市之首,其中国家一级文物47件,二级文物198件,三级文物652件。博物馆文物总藏数量和一级品数量均居全市第一;积极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深入全县18个乡镇293个行政村,完成了600多个野外文物点的普查与保护工作,目前全县有文物遗址601处,其中国保单位1处、省保单位8处、县保单位43处;全面开展了第一次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及保护工作。此次普查,共涉及水洛街道办3个社区和18个乡镇293个行政村1325个社,调查项目包括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杂技、美术、手工技艺、风俗、礼俗、岁时节令等15个门类、55个种类、570项。印刷出版的《庄浪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汇编》与《庄浪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分布图集》得到了省上专家的高度评价。其中庄浪高台已进入国家保护名录,并开始享用到了保护补助资金,马尾荷包、南湖曲子戏被列为省级保护名录,并争取申报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7 -

(六)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文化市场经营规范。

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繁荣文化市场、创造新的文化经济增长点为目标,以抓好文化产业聚集区建设、大的文化产业项目招商工作、境内文化市场的培育为重点,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高起点规划、发展全县文化产业。截止目前,全县共有各类文化产业单位298家,从业人数796人,产业收入436.22万元。县上确立了五个发展重点:一是文化旅游业。结合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加快景区、景点建设,着力打造一批人文景观旅游精品,大力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民俗民间文化娱乐项目,促进旅游与文化的结合,做大做强旅游文化产业。二是文艺演出业。县文化部门和各乡镇密切配合,深入调研,整合县内秦腔自乐班、皮影戏团、眉户戏团等文化资源,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尤其是民营资本投资兴办大型文艺演出业,鼓励多种形式创办演出团体,鼓励皮影、花儿等艺人注册院团,开展商业演出业务,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三是文化娱乐业。重点扶持文化品味高、有特色、大众化的歌舞娱乐项目,鼓励发展面向青少年和老年人的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引进科技含量高的现代化娱乐项目,提升文化娱乐品味和科技水平。四是艺术培训业。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艺术教育培训体系,培养社会需要、能够参与市场竞争的复合型人才。五是体育休闲业。在巩固我县现有体育彩票业、体育培训业的基础上,基本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项 - 8 -

目众多、结构合理、发展规范的体育健身、体育竞赛、体育培训、体育用品等体育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

各乡镇和文化部门以特色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为依托,通过进一步挖掘整理,鼓励引导建设特色文化艺术基地或民间艺人开发农民画、剪纸、根雕、草编等文化产品,力争打出品牌,初步形成了民间文化产品市场。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文化产业的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初步建成了文化产业发达、文化产业布局合理、文化产业体系完善、文化市场繁荣有序、文化精品不断涌现、文化设施配套齐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文化产业格局。

同时文化部门还探索建立新的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强文化市场管理,进一步繁荣发展文化市场。重点培育书画市场、音像制品、工艺品、艺术品、古玩、收藏等多门类交易市场,初步形成紫荆巷书画市场、中心街文化工艺品市场、电信街产业一条街、大道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齐腾广告传媒有限公司、永和广告装饰有限公司、阳川书画长廊等初具规模、经营规范的文化产业龙头企业与市场;并定期对文化市场开展不定期的检查,以扫黄打非和取缔无证经营、网吧接纳未成年人、订购销售非法出版物等违法行为为重点,做到每周一小检查、每月一大检查、一季度全县一大检查的市场稽查。每年对全县文化市场进行六次集中专项整治,对文化产业经营业主开办三 - 9 -

期法律法规的学习培训班。这些活动的开展,有效地提高了经营业主的业务素质和法制意识,确保了我县文化市场及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庄浪县文化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庄浪县文体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相比,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一)资金投入明显不足。

由于我县财政困难,县乡在文化事业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各文化业务单位的业务经费和活动经费非常短缺,不能正常开展工作,严重制约着我县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发展缓慢。

我县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硬件设施滞后,全县未建设的6个乡镇文化站无任何办公设施,八十年代以前的乡、村两级戏楼已破旧不堪,全县文化设施大部分建于上世纪80年代,虽然进行了一定改建,但与广大群众的需求相差很远。尽管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已全面展开,但发展速度缓慢,覆盖面小。

另一方面,国家在社会事业方面的投资政策以前一直倾向于教育、卫生、科技,对文化体育事业的投资面较单一,投资金额少,投资幅度小,且要求配套资金大,而我县属国家重点扶贫开发县,财政困难,配套资金跟不上,导致项目建设没有新突破。 - 10 -

(三)运作机制不合理,基层机构不健全。作为全国文化模范县,全县18个乡镇,截止目前为止只建成12个达标的乡镇文化站,还有6个乡镇未达标;文化体制不健全,文化站专干隶属于乡镇人民政府领导,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不能管理,专干不专,致使新建的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面临很多问题,农村文化工作无法开展,处于停滞状态。

(四)专业文化人才短缺,整体素质亟待提高。我县文化部门在岗工作人员结构不合理,大龄人员偏多,职称、学历偏低,文化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人才青黄不接。基层文化单位编制少、专业对口的大学毕业生又不能得到及时补充,致使其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造成了现有人才留不住,新鲜血液进不来,在岗人员难以全身心投入文化事业发展的局面。

四、今后打算及建议

在“十二五”期间,我县文化事业发展将狠抓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开发和挖掘民间民俗文化资源、培植新的文化经济增长点,按照“优化网络布局,保证重点”的原则,共规划三个大项14个小项,总投资250500万元。文化阵地建设方面主要实施:庄浪县宣传文化中心、文化产业一条街、18个乡镇综合文化活动中心、293个村级文化活动阵地建设;文物保护方面主要实施:云崖寺-陈家洞国保单位文物保护,紫荆山宋代城堡和吴玠墓冢保护,8处省级和43处县级文物保护工程;非遗项目方面主要实施:庄浪高抬、社火、庄浪眉户曲、庄浪花儿、马尾荷包、剪 - 11 -

纸、草编竹编、草编泥金画等380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等。

针对我县文化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建议上级领导部门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以推动我县文化事业,特别是农村文化事业大繁荣大发展。一是建议上级部门进一步加大对我县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支持,帮助我县建设一批规模大、标准高、集中化程度高的文化项目,彻底改变文化设施落后面貌。二是制定出台有利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包括增加基层文化站编制和人员,建立合理的人才引进和流动机制,文化产业贷款、税费优惠、奖励扶持等政策;三是加大对农村文化活动经费的投入力度,包括剧目的创作奖励、剧目编排经费的投入、文化活动开展经费的补贴、农村文化设施管理补贴等,解决制约文化事业特别是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瓶颈。

- 12 -

 

第二篇:关于繁荣文化事业与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

雅安市 届人大常委会

第 次会议文件( )

关于繁荣文化事业与推进文化产业发展

情况的报告

20xx年 月 日在雅安市第 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 次会议上

雅安市人民政府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繁荣文化事业与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报告如下。

近年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指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市政府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省委、省政府实施文化跨越发展战略,“5〃12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等历史机遇,依托资源优势,充分挖掘、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全市文化工作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文化民生工程深入开展,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著,文化产业发展初具成效,实现了雅安文化改革发展历史性突破。

一、我市文化改革发展所取得的成绩

(一)文化事业建设情况。

1.文化体制改革顺利推进。

作为全省文化体制改革首批试点城市之一,我市于 20xx年在全省率先实行文化行政体制改革,市、县(区)相继整合归并了市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部门,组建大文化部门,截至20xx年,市、县(区)两级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全面完成。20xx年度,雅安市被中宣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在理顺文化行政管理体制基础上,全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工作和经营性文化事业改革工作也顺利推进,市、县(区)两级均成立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改革进度和广度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全市电影公司除荥经县外,基本完成改革,全市仅有的两家文艺院团——雨城区文工团和雅安川剧团分别于20xx年、20xx年相继完成了改革工作。广电网络统一纳入全省一张网,市、县(区)分别成立分公司,纳入省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公司统一管理。

2.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大幅提升。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工作,不断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投入,特别是“ 5〃12”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灾后重建的历史机遇,在全市范围内新建和重建 — 2 —

图书馆5个、文化馆7个、博物馆5个,全面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建设和设备配送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有图书馆9个、文化馆9个、博物馆(纪念馆)8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6个、广播电视台(站)9个、农村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发射站6座;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114个,街道文化活动中心17个,社区文化活动室54个,农家书屋966个(20xx年将完成余下63个建设任务,实现所有行政村全覆盖)。全市完成4319个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有线光纤到达所有乡镇,数字电视在城区启动并逐步向全市推广,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6%和97%。已初步形成县有馆(文化馆、图书馆)、乡有站(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有屋(农家书屋)、部分社区有文化活动室的城乡一体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设施网络。

3.文化遗产保护得到加强。

全市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1处、文物保护点2479处、馆藏文物3万余件。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8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3个,15人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建立了雅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南路边茶(雅安藏茶)传统制作技艺传习所、荥经砂器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传习所。南路边茶制作技艺生产性示范基地入 — 3 —

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成为全国 35 个、全省仅 3 个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项目之一。加大茶马古道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组织举办了近年来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茶马古道文化遗产保护(雅安)研讨会,全国境内外10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雅安,共同研讨茶马古道历史文化的抢救与保护、传承与发展,形成了《茶马古道文化遗产保护(雅安)共识》,极大地提升了我市在整个川藏茶马古道中的地位和作用。今年初,我市在全省率先完成茶马古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编制上报工作,启动了茶马古道文化线路(雅安段)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以及建设中国西部第一生态博物馆的规划工作。

4. 群众文化生活内容更加丰富。

加大文化产品生产力度,创作出了很多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力作;组织开展全市才艺艺术比赛、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广场文艺等群众性、文化性文化活动;大力实施送文化下乡,送文化进社区、校园、企业等活动;全面推进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深入开展绿色频道频率创建活动,进一步净化荧屏声频,创造出了一批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优秀频道频率和节目栏目;城乡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

(二)文化产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我市文化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印刷出版、广播电视、 — 4 —

群众艺术、演出团队等事业性文化单位逐步走向产业化经营之路,经营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目前,我市已初步形成由新闻传媒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印刷广告业、教育培训业等组成的产业体系。其他相关的新型文化产业业态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我市文化产业发展主要有以下特点:

1.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20xx年雅安市文化产业核心层(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为主的文化产业法人企业)实现增加值13862万元,占全市文化产业法人企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7.52%;文化产业外围层(以网络、旅游、休闲娱乐、经纪代理、广告会展等为代表的新兴文化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431万元,占全市文化产业法人企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58%;文化产业相关层(从事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等的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20656万元,占全市文化产业法人企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5.9%,以上统计数字说明:雅安市文化产业正处于以传统文化产业为主,现代文化产业和新兴文化产业日益兴起的新阶段。

2.文化产业占经济总量比重上升。

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明显快于 GDP 增速,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据统计,20xx年我市完成文化产业增加值6.33亿元,比20xx年增加5.14亿元,增速比同期全市GDP增速高8.82 — 5 —

个百分点,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新亮点。随着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文化产业的经济规模也不断扩大,占 GDP 比重稳步提高。20xx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为2.21%,比20xx年提高

1.13个百分点。

二、近年来我市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举措

(一)科学规划。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特别是灾后重建过程中,市委、市政府结合雅安实际,对全市灾后文化重建提出了“统一规划、资源整合、功能集成、适度超前”的总体要求,规划建设了市广电中心、汉源文化大厦、石棉文化中心、芦山“五馆一基地”、宝兴文化影视中心等重大打捆建设项目,全面提升了我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档次和规模。为推动“十二五”期间文化建设,市政府规划在高颐阙以西和西南边二块区域(共计约102亩)建设雅安市文化艺术中心,将高颐阙石刻博物馆、市美术馆、市非遗中心展示馆、雅安城市规划展览馆、雅安大剧院等多个公共文化设施项目进行整体打捆统一规划设计,建成综合体式的建筑群,其中雅安市美术馆项目已经列入20xx年国家规划,规划投资2950万元,中央资金1120万元。文化中心建成后,将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文化品味,为建设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提供有力的文化硬件支撑。 — 6 —

(二)政策支撑。

党的“十七大”以来,市委、市政府对文化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市委、市政府立足雅安实际,科学提出了雅安市文化发展思路和措施。相继出台了《中共雅安市委 雅安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雅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雅委发?2009?6号)、《中共雅安市委关于全面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以生态文明为显著特征的文化强市的实施意见》(雅委发?2012?4号),为我市加快建设文化强市指明了方向。为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市政府正在研究制定《雅安市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若干政策措施》,文件出台后将对我市文化产业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三)资金保障。

近年来,我市在财力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对文化事业建设资金特别是文化民生工程资金都给予了一定安排和保障。20xx年初,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推动雅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雅委发?2009?6号)提出,从 2008 年开始,市财政在每年预算中安排不低于 500 万元作为市级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专项资金。20xx年市委出台的《关于全面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以生态文明为显著特征的文化强市的实施意见》(雅委发?2012?4号)提出,20xx年起,市本级每年设立2000万元文化 — 7 —

大发展大繁荣资金,并随市本级财力增长和实际需要逐步增长。在资金的有力保证下,我市圆满完成市电影公司、雅安川剧团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保证了市博物馆顺利完工开馆以及市广电中心、市文化馆等重大灾后文化重建项目建设,确保了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家书屋、每年的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等民生工程顺利推进。

三、文化改革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经常性运行管理机制尚未形成。 近年来,随着国家文化惠民力度的加大,我市基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县(区)一级基本建成了文化馆、图书馆,乡(镇)一级基本建成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一级建设有农家书屋。但在使用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没有落实专业人员或兼职人员,导致活动无法正常开展,甚至连正常的开放时间都无法保障;部分乡(镇)综合文化站设施设备缺乏、老化或挪作它用;农家书屋由于缺乏管理运行经费,管理人员只能由村(社区)委相关人员兼任;受上级配送及本级投入不足的影响,部分农家书屋图书品种、数量有限,针对性不强,不能满足农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

(二)文化专业人才缺乏,队伍建设亟需加强。

全市公共文化服务单位普遍存在级别偏低、编制不足、人员 — 8 —

配备不齐的问题,人员结构老化、学历偏低、业务水平差、高端专业技术人才匮乏、非专业人员占编等现象日益突出,致使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薄弱,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特别是灾后重建的图书馆、文化馆等,场馆建设标准已基本达到国家二级馆甚至一级馆标准,但由于人才队伍,特别是专业人才(一般要求是总人数的70%为专业人员)缺乏,很难提档升级。乡镇综合文化站更面临人才缺乏问题,据统计全市14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有11个乡镇未配臵文化专干编制,74个乡(镇)没落实专职人员。

(三)文化产业发展滞后、经济总量偏小。

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市规模、人口数量等因素的制约,雅安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较晚,基础薄弱,产业规模小,经济总量偏小。具有公益性质的广电网络、新华书店、日报传媒等传统企业所占比重较大,民营文化企业主要分布在文化娱乐、音像零售出租、网络文化服务及印刷等领域,规模小、收入少、影响力小,而创意、设计和制作等上游产品还没有形成规模。20xx年,雅安文化产业增加值仅6.33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21%,低于3.03%的全省平均水平,明显低于省内部分发达地区,如成都4.64%、阿坝州 4.53%、乐山 2.63%、绵阳 2.61%、遂宁 2.26%等,但高于广安、巴中、资阳、广元、达州、凉山等地区。

— 9 —

四、推进我市文化改革发展下一步措施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分析研究和加快解决当前我市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文化发展体制机制,狠抓文化事业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力争早日实现文化强市的奋斗目标。

(一)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和完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以及乡镇(社区)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活动室和农家书屋建设,逐步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力争20xx年底前全部乡镇建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建有农家书屋;市、县(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至少达到国家二级馆、三级馆标准。加快推进数字电视和数字影院建设,力争在“十二五”末,全市有线电视全部实行数字化;市区至少建有2个600座以上的多功能数字影城,县城至少建有1个400座以上的数字影院,乡镇至少建有 1 个公益电影室内放映点,初步建成城区 “十分钟文化圈”、农村“十里文化圈”。

(二)加强重大文化项目的规划和建设。

加快市广电中心、市文化馆建设和内装工作,确保尽快投入使用;加快市文化艺术中心规划,尽快启动市美术馆建设。加快推进茶文化生态博物馆、荥经黑砂文化生态(街区)博物馆、芦 — 10 —

山县根雕文化生态博物馆、石棉尔苏木雅藏族文化生态博物馆、宝兴县硗碛藏族文化生态博物馆、雅安高颐墓阙及石刻生态遗址馆,建设中国西部第一生态博物馆,扶持“西康往事”等有规模、有特色的民营博物馆建设。

(三)建立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运行管理机制。

“建、管、用”并重,形成建设、管理、运行协调同步发展,下功夫解决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目前使用不好的问题,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在“建”字上加大投入,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建立起来后,基层单位要摆脱“等靠要”的思想,县级财政要加大公共文化设施的设备购臵和更新。在“管”字上大做文章,市文化主管部门和县(区)政府要抓紧研究制定基层公共文化管理制度,如定期开放制度、借阅使用制度、维护保养制度、丢失损坏赔偿制度,强化检查考核制度等。在“用”字上狠下工夫。加快指导各县(区)配齐配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从业人员,加强从业人员业务培训,确保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定期开展活动,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精神文化需求。

(四)加大和规范文化建设投入。

全面落实中央、省上和市委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各项保障措施,积极争取国家、省上文化发展资金,认真管理和使用好雅安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资金,督促指导县(区)设立文化大发展大 — 11 —

繁荣资金。逐步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强力保障文化民生工程、重大文化项目建设配套资金;规范文化建设资金投入,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文艺创作、图书购臵、文化遗产保护、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文化市场执法、文化人才培训、群众文化活动补助等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投入机制和管理保障机制,不断增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

(五)加强文化专业队伍建设。

按照国家、省上“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全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配齐配强市、县(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人员,充分发挥“三馆”功能和作用。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队伍建设和管理,指导县(区)根据区域面积、服务人口等因素,尽快落实乡(镇)综合文化站人员编制,确保基层文化活动正常开展。抓紧研究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管理制度,督查县(区)落实管理人员和工作经费,保证村级文化活动场所正常开放。同时,加大紧缺性和专业性人才引进力度,进一步畅通人才引进机制,打破身份限制,重点培养一批懂经济、善管理、通业务的高级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针对目前管理人员短缺的情况,督促县(区)落实文化专干,同时尝试采取聘用有文化特长 — 12 —

的西部自愿者、“一村一大”、退休教师、退休职工等方式加以充实,以保证公共文化设施基本运行所需的人力要素。

(六)加强文化产业的培育。

紧扣国家茶马古道文化线路保护和四川省成德绵广雅乐眉文化产业带、藏羌彝文化走廊等重大战略规划,依托雅安熊猫生态文化优势资源,全力实施文化产业重大项目带动战略,以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建设为重点,全面提速文化骨干龙头企业培育、主导产业链条构建、文化市场体系完善等核心进程,争取到20xx年培育和建设10个左右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两个省级以上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初步形成以文化旅游业为主要承载业态、以文化创意为核心增长要素的五大文化支柱产业框架,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争取占到GDP比重的4%左右,全市文化产业框架体系基本形成,为全面形成支柱性产业奠定坚实基础。

一是成立文旅集团公司。按照雅安市政府的授权和赋予的职责,整合市级文化(文物)、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旅游、体育等有形资源和相关冠名权、特许经营权等无形资源,运用市场运作的办法、企业经营的手段,变资源为资本,保证正常营运和保值增值;把国有资产以股份的形式交由下属公司经营和管理,以股份控制的形式引导文化产业,以灵活的政策推动市场融资和招商引资,实现以资源换资本、以项目换发展,从体制上解决目前文 — 13 —

化旅游资源分割、职能交叉、管理脱节、运行阻滞、发展乏力的问题。今年6月份,市政府将组织召开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大会,安排部署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工作。

二是打造两大产业园区。提高文化资源配臵的市场化程度,建设“雅安熊猫文化产业园区”和“茶马古道民族文化产业园区”, 构建雅安文化会展、文化创意、文化交易服务和文化投资促进四大文化产业发展平台。两大园区分别承担大熊猫和茶文化主题相关文化创意、产品研发、传播推广、文化商务、文化培训、文化旅游、地方传统特色文化产品生产服务等功能。坚持实施大集团带大产业战略,培育形成综合实力强、影响力大、带动作用好的产业旗舰和行业龙头企业。

三是培育五大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高端打造大熊猫国际生态度假旅游带和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开发具有生态文化特色的旅游演艺和旅游商品,建设一批旅游商品购物中心。积极发展传媒影视业,支持雅安日报传媒集团、雅安广播电视台发展壮大;建设雅安影视拍摄基地。积极发展文化产品制造业,大力生产独具生态文化特色的工艺品、农产品,积极开发大熊猫品牌的文化产品。积极发展现代文体娱乐业,重点发展上规模、上档次的文化娱乐产业;大力发展体育竞赛、水上运动、户外运动等体育产业。积极发展文化创意设计业,推进生态文化创意攻关, — 14 —

促进生态文化创意向农业、工业、服务业产品渗透。

(七)完善文化建设考评体系。

建立健全考核管理和奖惩机制。将文化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对县(区)党委政府的年度目标考核,列入创建文化先进县、先进乡镇和创建文明县城、文明乡镇等相关评价体系。对乡镇(街道)、村(社区)等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实行绩效考核并纳入县(区)对乡镇(街道)年度考核目标重要内容。切实把文化建设摆在与政治、经济、社会同等重要的位臵,为构建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提供文化保障。

— 15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