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重点总结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epidemiology):是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借以制订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P1)

▲发病率(incidence rate):指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计算公式:发病率=(一定时期内某人群中发生某病的新病例数/同期暴露人口数)×k(k=100%、1000‰、10000/万或100000/10万)

▲罹患率(attack rate):与发病率一样是测量新发病例频率的指标,不同之处是罹患率一般多用于衡量小范围、短时间的发病频率,以月、周、日活一个流行期为单位。其优点是可以根据暴露程度精确的测量发病几率,多用于描述食物中毒、职业中毒及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公式=(观察期间某病新病例数/同期暴露人口数)×k(k=100%或1000‰)。多用于衡量小范围、短时间的发病频率! ▲患病率(prevalence):亦称现患率或流行率,是指在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所占的比例。公式为:=(特定时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同期观察人口数)×k(k=100%、1000‰、10000/万或100000/10万)。影响因素:升高:1、病程延长 2、患者寿命的延长 3、新病例增加(发病率增高)

4、病 例迁入 5、健康者迁出 6、诊断水平提高 7、报告率提高。 降低:1、病程缩短 2、病死率增高 3、新病例减少 4、病例迁出 5、健康者迁入 6、治愈率提高

▲感染率(infection rate):是指在受检查的人群中某病现有的感染人数所占的比例,通常用百分率表示。公式=(受检者中阳性人数/受检人数)×100% ▲续发率(SAR)也称家庭二代发病率,指在一定观察期内某种传染病在家庭易感接触者中二代病例出现的百分率。续发率=(家庭中易感接触者中的二代病例数/家庭中易感接触者总数)×100% 。

▲死亡率(mortality rate)是指某人群在一定期间内死于所有原因的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死亡率=(某人群某年总死亡人数/该人群同年平均人口数)×k(k=1000‰、10000/万或100000/10万)

粗死亡率:死于所有原因的死亡率是一种未经过调整的死亡率,所以通常被称为粗死亡率。反映一个人群的总死亡水平,是衡量人群因病伤死亡危险性大小的指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卫生水平的综合反映。 死亡专率:按疾病的种类,年龄、性别、职业或种族等分类计算的死亡率,称为死亡专率。

▲病死率(fatality rate)表示一定期间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而死亡的比例。病死率=(一定期间内因某病死亡人数/同期患某病的人数)×100% (P14)(用于病程短的急性病)

▲生存率是指患某种疾病的人(或接受某种治疗措施的病人)经n年的随访,到随访结束仍存活的病例数占观察病例总数的比例。n年生存率=(随访满n年尚存活的病例数/开始随访的病例数)×100%

▲散发:指某病在某地区人群中呈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病例在人群中散在发生或零星出现,病例之间无明显联系。(P15)

▲流行:(epidemic)指某地区、某病在某时间的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该病的散发发病率水平。(P15)

▲大流行:有时某病的流行在短期内可越过省界波及全国甚至超出国界、洲界。(P15)

▲暴发(outbreak):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的人群中,短时间内突然出现许多临床症状相似的病人。(P15)(特点:短时间、小范围、大量相似病例) ▲出生队列分析:所谓出生队列分析是指对同一年代出生的人群在不同年龄阶段某病的发病率、死亡率等进行的分析,以了解发病或死亡随年龄而变化的趋势和不同出生队列的暴露特点对发病或死亡的影响。从书上P21的图2-4这条曲线中我们可以看到规律:出生年代越晚,肺癌死亡率上升速度越快,表明这些出生者暴露于致病因素的时间可能更早,暴露量可能更大,所以出生对列分析法能更正确地显示致病因素与年龄的关系,并澄清了横断面分析曲线中男性肺癌死亡率从70岁开始呈下降趋势的假象。(P21)

▲移民流行病学:是通过比较移民人群、移居地当地人群和原居住地人群的某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差异,分析该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关系。它是一种综合描述疾病三间分布的方法。目的是分析疾病病因中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作用的大小。

▲病因:就是那些能使人群发病概率增加的因素,当其中的一个或多个因素不存在时,人群中发生该种疾病的概率就下降。分为必要病因和促成病因 现代流行病学病因特点:1、群体 2、预防目的 3、多因素

▲Mill准则:流行病研究中用于形成病因假设所采用的准则,包括以下几种逻辑推理方法:求同法、求异法、共变法、类推法、排除法

▲偏倚:又称为系统误差,是指在流行病学研究的各个环节,包括研究设计、实施、分析和推断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对暴露因素与疾病关系的错误估计,系统地歪曲了两者间的真实联系。(P31-32)

▲混杂偏倚:指流行病学研究中,在估计暴露与疾病之间的联系时,受到一个或多个既与研究的疾病有密切关系,又与暴露因素有密切联系的潜在危险因素的影响,从而歪曲(低估或高估)了所研究因素与疾病之间的真实联系。

▲回忆偏倚:由于研究对象对暴露史或既往史回忆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存在系统误差而引起的偏倚。这种偏倚是病例对照研究中最常见的。

▲失访偏倚:研究对象在长期的随访期间因迁移、外出死于非终点疾病等原因而退出研究,我们将这种退出称为失访,暴露与结局之间的关系可能因失访而被歪曲,这种情况称为失访偏倚,是队列研究中最常见的选择偏倚。

▲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study):是指利用以后的资料或特殊调查的资料,包括实验室检查结果,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三间分布的特征,进而提出病因假设和线索。

目的:1.描述特定时间疾病或健康三间分布2.发现病因线索3.疾病二级预防4.评价防治效果5.疾病监控6.为研究和决策提供基础性资料。

▲生态学研究:是描述性研究中的一种,它是以群体为基本单位收集和分析资料,在群体的水平上描述不同人群中某因素的暴露状况与某种疾病的频率,研究某种因素与某种疾病之间的关系。

▲生态学谬误:生态学研究是以由各个不同情况的个体集合而成的群体为观察和分析的单位,无法得知个体的暴露与效应(疾病或健康状况)间的关系,得到的资料是群体的平均水平,是粗线条的描述,因此会削弱变量之间的联系,同时存在的混杂因素等原因会造成研究结果与真实情况不符,从而产生了生态学谬误,它是生态学研究最主要的缺点。

▲暴露:指接触过某种物质,具备某种特征或处于某种状态。

▲累积发病率CI:当研究人群的数量比较多,人口比较稳定(即固定队列),无

论发病强度大小和观察时间长短,均可计算研究疾病的累积发病率,即以整个观察期内的发病人数除以观察开始时的人口数。累积发病率=观察期内发病人数/观察开始时的人口数。

▲发病密度ID:以人时为单位计算出来的发病率带有瞬时频率性质,即表示在一定时间内发生某病新病例的速率。发病密度=观察期内的发病人数/观察人数年。

▲RR值:相对危险度,是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的发病或死亡率之比,反映暴露与发病或死亡关联强度的最常用的指标。(P64)

▲AR值:归因危险度,是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率与对照组发病或死亡率相差的绝对值,说明发病或死亡危险特异地归因于暴露因素的程度。即由于暴露因素的存在使暴露人群发病或死亡率增加或减少的程度。

▲队列:表示具有某种共同暴露的一组人群。(P54)

▲匹配:又称作配比,是指所选择的对照在某些因素或特征上与病例保持一致。(P72)

▲OR值:是指病例组某因素的暴露比值与对照组该因素的暴露比值之比,反映了病例组某因素的暴露比例为对照组的若干倍。(P78)

▲领先时间偏倚:是由于筛检的时间和临床诊断时间之差,被解释因为筛检而延长的生存时间。

▲临床依从性:指患者在临床试验中执行医嘱的程度。(P94)

问答

▲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借以制定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基本内涵有四点:①流行病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群,是研究所关注的具有某种特征的人群,而不是某一个体;②流行病学研究的内容不仅包括疾病,还包括伤害、健康状态及其他相关的卫生事件;③流行病学研究的起点是疾病和健康状态的分布,研究的重点是疾病和健康状态的影响因素;④流行病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以及促进健康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观点:1.群体的观点,群体观点是由流行病学本身的性质决定的,是学习和应用流行病学的最基本观点;2.比较的观点,是流行病学方法的核心;3.概率论的观点;4.社会医学的观点;5.多病因论的观点;6.预防为主的观点。

▲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观点:群体的观点、比较的观点、概率论的病因观、社会医学的观点、预防为主的观点。(书P6-7上老师修正后的五点)

▲为什么 对比 是流行病学的核心:在流行病学研究中自始至终贯穿着比较的思想,所以比较的观点是流行病的核心,比较才有鉴别队列研究中的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病例对照研究中的病例组和对照组、临床随机对照实验中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均贯穿着观察比较和分析的观点,只有通过比较,才能从中发现疾病发生的原因或线索,科学评价临床治疗药物或方案的效果。

▲患病率与发病率的区别:①患病率的分子为特定时间内所调查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的综合,而发病率的分子则为一定时期内暴露人群中某病的新发病例数;②患病率是由横断面调查获得的疾病频率,是衡量疾病的存在或流行情况的静态指标,而发病率是由发病报告或队列研究获得的疾病频率,是衡量疾病发生情况的动态指标。(P12)

▲移民流行病学研究的原则:1.若某病在移民中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原居住地人群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不同,而接近于移居地当地人的率,则该病可能主要受环境因素的影响;2.若某病在移民中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原居住地人群的发病率或死亡率相近,而不同于移居地当地人的率,则该病可能主要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上述原则在具体应用时,还需考虑移民人群生活条件和生活习惯改变的程度及原居住地与移居地的社会、经济、文化及医疗卫生水平的差异等。

▲因果关联的推断标准:关联的强度(一般而言,关联的强度越大,则研究因素与某种疾病的因果关系可能性就越大)、关联的时间顺序(“因”一定先于“果”)、关联的特异性、关联的可重复性、剂量-反应关系、因素与疾病分布的一致性、关联的生物学合理性、实验证据、相似性。(P34-35)

▲移民流行病学中如何判断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哪个因素更大?

eg1:研究表明,胃癌在日本高发,而在美国低发。在美国出生的美籍日本人胃癌死亡率低于日本本土居民而逐渐接近美国当地白人,说明胃癌的发病受环境因素影响为主,即在日本有胃癌的高发因素,移民一旦离开日本的环境,不再受这类因素的影响,死亡率即下降。肠癌表现为美国白人的死亡率远高于日本人,而日本移民中该疾病的死亡率同样高于日本本土居民而接近于美国当地白人,也说明环境因素在该疾病的发病中起主要作用。eg2:对移居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中国人调查发现,15岁以上男性鼻咽癌死亡率为15.4/10万,而美国人为0.57/10万。华人第一代男性鼻咽癌死亡率为美国人的34倍,第二代男性鼻咽癌死亡率为美国人的21倍。我国鼻咽癌高发的广东人移居上海多年后鼻咽癌死亡率仍然显著高于上海当地人,显然遗传因素在鼻咽癌的发病上起着较重要的作用。 ▲队列研究的优点与局限性:

优点:资料可靠,回忆偏倚较小;可以充分而直接地分析暴露的病因作用;检验病因假说的能力较强;随访观察过程有助于了解人群疾病的自然史;能对一种暴露因素所导致的多种疾病同时进行观察,分析一种暴露与多种疾病的关系。 局限性:研究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较多,其组织与后勤工作也相当艰巨,不易实施;不适于发病率很低的疾病的病因研究;由于随访时间较长,研究对象不易保持依从性,容易产生失访偏倚;在随访过程中,未知变量引入人群,或人群中已知变量的变化等,都可使结局受到影响,使分析复杂化。

队列研究(cohort study):也称前瞻性研究,随访研究,纵向研究等,是将某一特定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或暴露程度分为不同的亚型,追踪观察量组或多组成员结局发生的情况,比较各组之间结局发生率的差异,从而判定该因素与改结局之间有无因果关联及关联程度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特点:1时间上市前瞻性的2.属于观察项研究3.研究对象按暴露与否进行分组4.由因到果 原理:是在某一特定人群中,根据目前或过去某热时期是否暴露于某个待研究的因素,将研究对象分为暴露组和非暴露组,或按不同的暴露水平将研究对象分成不同的亚组,随访观察各组人群待研究结局的发生情况,比较各组结局的发生率,从而判定暴露因素与结局的关系。 用途:1.检验病因假设(主要目的和用途)2.评价预防效果3.研究疾病自然史

类型:1.前瞻性队列研究2.历史性3.前瞻历史性队列研究 优点:1.资料可靠,回忆偏倚小2.可充分而直接地分析暴露的病因作用3.检验病因假说能力强,一般

可证实因果联系4.有助于了解人群疾病自然史5.可分析一种暴露与多种疾病的关系 局限性:1.耗时耗力,不易实施2.不适于发病率很低的病因研究3.依从性差,易产生失访偏倚4.变量的变化易使分析复杂化。

▲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按照设计要求,根据是否患有所要研究的某种疾病或出现研究者所感兴趣的卫生事件,将研究对象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通过询问、实验室检查或核查病史,收集两组人群过去某些因素暴露的有无和(或)暴露程度,以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暴露比例或暴露程度的差别。(P70)

▲现场试验和社区干预试验:均是以社区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在现场环境下进行的干预研究,但前者接受干预措施的基本单位是个人,后者接受干预措施的基本单位是整个社区,或某一人群的各个亚人群。(P95)

▲RR值和AR值的区别:RR值指相对危险度,是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的发病或死亡率之比,反映暴露与发病或死亡关联强度的最常用的指标。AR值指归因危险度,是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率与对照组发病或死亡率相差的绝对值,说明发病或死亡危险特异地归因于暴露因素的强度。另外,RR说明暴露者与非暴露者比较发生相应疾病危险的倍数,具有病因学的意义;AR则是暴露人群与非暴露人群比较,所增加的疾病发生率,亦即消除该暴露因素,所能减少的疾病发生率,它在疾病预防和公共卫生学上的意义更大。(P65)

▲现况调查:又叫横断面研究,也称患病率研究或现患研究,指按照事先设计的要求,在某一特定人群中应用普查获抽样调查等方法收集特定时间内某一疾病或健康状况及有关变量的资料,以描述该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及与分布有关因素。

特点:1、现况研究在时序上属于横断面研究,一般不设立对照组。2、不能得出有关因果关系的结论 3、一般不用于病程比较短的疾病。

研究类型:(一)普查:是指为了了解某人群健康状况获疾病的患病率,获制定某生物学检验标准,在特定时间内对特定范围内人群中每一成员所做的调查获检查。 适用条件:①人力物力和设备②患病率高③方法简单,敏感性,特异性。优点:可发现全部病例、确定对象简单、所获资料全面、易被公众接受。缺点:工作量大、不适于患病率低和现场诊断技术复杂者、对象多调查短易重复遗漏

(二)抽样调查:特定时点、特定范围内的某人群总体中,按照一定的方法抽取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个体组成样本进行调查分析,以此推论该人群总体某疾病的患病率及某些特征的一种调查。抽样方法: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整群抽样、分层抽样(误差最小)、多级抽样。

基本原理:抽样必须遵循随机化的原则和样本大小适当的原则,才能获得有代表性的样本,并通过样本信息推断总体的特征。随机化原则是指研究总体中每个个体均有同等的机会被抽到并组成样本,样本大小适当的原则是指样本应达到一定的数量,过大或过小都有弊端。

注:整群抽样和分层抽样用于大幅调整。

▲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点与局限性:

优点:适用于罕见的、潜伏期长的疾病研究;相对更节省人力、物力、经费和时间,并且较易于组织实施;适用于多种暴露因素与某一种疾病关联的研究,也可进行多种因素间交互作用的研究;不仅应用于病因的探讨,也可用于研究药物的不良反应、疫苗免疫学效果的考核及暴发调查等。

局限性:不适用于研究人群中暴露比例很低的因素;易发生各种偏倚;难以确定

暴露与疾病的时间先后顺序;不能直接计算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的发病率。(P84-85)

▲关于安慰剂对照:或称阴性对照,药物常具有特异和非特异效应,为了排除后者的干扰,常用安慰剂作对照。安慰剂常用没有任何药理作用的淀粉、乳糖、生理盐水等制成。使用安慰剂对照时要注意两点:要求安慰剂的剂型和外观尽量与试验药物相同,而且对人体无害,以利于盲法试验;要掌握安慰剂的使用指征,此种对照由于患者未得到治疗,故应局限于研究那些目前尚无有效药物治疗方法的疾病,或在使用安慰剂期间,对病情和预后基本没有影响,否则不应使用安慰剂对照。(P91)

▲患病率与发病率的区别:1)患病率的分子为特定时间内所调查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的总和,而发病率的分子则为一定时期内暴露人群中某并的新发病例数。

2)患病率是由横断面调查获得的疾病频率,是衡量疾病的存在或流行情况的静态指标,而发病率是由发病报告或队列研究获得的疾病频率,是衡量疾病发生情况的动态指标。

▲现况调查的特点:1)现况研究在时序上术语横断面研究,一般不设立对照组。

2)不能得出有关因果关系的结论。3)一般不用于病程比较短的疾病。目的:1) 描述特定时间疾病或健康状况的三间分布。2)发现病因线索3)适用于疾病的二级预防4)评价疾病的预防效果5)用于疾病监测6)为研究和决策提供基础性资料。

▲生态学研究的优点与局限性:优点:1)可应用常规或现成资料进行研究,节省时间、人力、物力、财力。2)可提供线索供病因未明疾病的病因学研究,这是生态学研究最显著的优点3)对于个体的暴露剂量无法测量的变量研究(如空气污染与肺癌的关系)和人群中变异较小和难以测定的暴露研究(如脂肪摄入量与乳腺癌的关系),生态学研究是唯一可供选择的研究方法。4)适用于对人群干预措施的评价。局限性:1)生态学谬论2)缺乏控制可疑混杂因素的能力。3)当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存在着非线性关系时,生态学研究很难得出正确结论 ▲现况研究与生态学研究的异同点:相同点:二者都是描述性研究,是对某一特定时间,特定范围内的人群的某疾病或健康状况的横断面研究。不同点:现状研究是以个体为单位手机资料并进行描述,生态学研究则是以群体作为观察,分析的单位,进行描述。

▲实验流行病学研究和队列研究的异同点: 同:1、前瞻性研究2、有可比性3、实施难度大4、不适于发病率低的病人。 异:1、队列研究是观察性研究2、分配机制不同3、验证病因假设方面实验流行病学研究效力更强。

▲筛检试验和诊断试验的区别:

目的不同:前者区别无症状的早期病人、病人及健康人,后者区别病人与可疑有病但实际无病的人; 对象不同:前者健康或表面健康的人,后者患者或可疑患者; 要求不同:前者快速、简便、灵敏度高,后者科学、准确; 费用不同:前者一般应使用简便、价廉的方法,后者一般在医院内进行,花费较高; 结果处理不同:前者阳性者须作进一步的诊断或干预,后者阳性者要给予治疗。(P99)

▲基本条件:1.筛检方法2.确诊方法3.有效的治疗手段。三者缺一不可,否则将导致卫生资源浪费。

▲筛检(screening):是运用快速、简便的检验、检查或其他措施在健康人群中将那些可能有病或有缺陷但表面健康的人同那些真正无病的人区别开来。

筛检的目的和意义:首先,通过筛检可早期发现可疑患者,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治愈率,实现疾病的二级预防。其次,筛检可发现高危人群,以便实施相应的干预,降低人群的发病率,实现疾病的一级预防。二、诊断:是指医务人员通过相近的检查及调查等方法收集信息,经过整理加工后对患者病情的基本认识和判断,诊断室吧病人与可疑有病但实际无病者区别开来。

▲诊断试验检测结果与金标准诊断结果的关系:

诊断试验 金标准 合计

患某病 未患某病

阳性 真阳性a 假阳性b a+b

阴性 假阴性c 真阴性d c+d

合计 a+c b+d N (P105)

▲真实性——测量值与实际值的符合程度。(P105)

▲灵敏度(Se)=(a/(a+c))×100%

▲假阳性率=(c/(a+c))×100%

▲特异度(Sp)=(d/(b+d))×100%

▲假阳性率=(b/(b+d))×100%

▲阳性似然比(LR+)=真阳性率/假阳性率=[a/(a+c)]/[b/(b+d)]=Se/(1-Sp)

▲阴性似然比(LR-)=假阴性率/真阴性率=[c/(a+c)]/[d/(b+d)]=(1-Se)/Sp

▲约登指数(r)=(灵敏度+特异度)-1=1-(假阳性率+假阴性率)。 ▲约登指数也称正确诊断指数,为灵敏度与特异度之和减1。(P106)

▲一致率和Kappa检验既可以评价诊断试验的准确性又可以评价其可靠性(P107)

▲提高灵敏度,特异度将会降低;反之,提高特异度,灵敏度将会降低。(P107) ▲可靠性——稳定程度(P108)

▲变异系数CV=测定值均数的标准差/测定值均数×100% (P108)

▲并联试验可以提高灵敏度,降低特异度。(P112)

▲串联试验可以提高特异度。(P112)

选择填空

▲流行病学的工作步骤(三大任务与此类似):揭示现象(对应描述性研究)、找出原因(对应分析性研究)、干预措施(对应实验性研究)。

▲按设计类型分类:

┍描述性研究

┍观察性研究┥

┝实验性研究┕分析性研究

┕理论性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永远不能下因果结论!实验性研究可以下因果结论,但可能不合伦理!

▲流行病学主要关系特征:1、人口特征 2、生物特征 3、社会经济因素 4、个人习惯,如抽烟 5、遗传特征,如血型。

▲队列研究难以避免失访偏倚;病例对照研究难以避免回忆偏倚,适用于罕见病研究,按目的分两类——探索性、检验性。

▲健康工人效应在队列研究出现;入院率偏倚、奈曼偏倚是选择性偏倚,在病例

对照研究中出现。

▲一个完整的实验性研究一般应具备四个基本特点:设立对照、随机分组、人为干预、前瞻追踪。

▲流行病学使临床医学从经验医学走向循证医学!

▲疾病的分布(三间分布):指某病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及不同时间的发病、死亡及患病水平等。

▲疾病的分布是流行病学研究的起点和基础!

▲发病率常用来描述疾病的分布,探讨发病因素,提出病因假设和评价防治措施的效果等,可直接用于病因研究!

▲患病率与发病率的联系:患病率=发病率×病程

▲实际应用中,患病率对于病程短的疾病价值并不大(P13)。

▲当用病死率作为指标评价不同医院的医疗水平时,应注意不同医院入院病人的病情严重程度及医院医疗设备条件等因素的影响。(P14)

▲病因模型之三角模型:宿主、环境、动因三要素;轮状模型:最中间是遗传内核,往外一圈是宿主,最外圈有三点——社会环境、生物环境、理化环境。▲现代流行病学病因特点:1、群体 2、预防目的 3、多因素

▲病因模型:(1)三角模型 环境,宿主,动因(2)轮状模型强调宿主和环境(3)病因网模型。定义:就是用简洁的概念关系模式图来表达病因与疾病间的关系,可提供因果关系的思维框架,涉及各个方面因果关系的路径。

▲疾病与暴发因素的关联形式:1.虚假关联(选择和信息偏倚)2.间接关联(混杂偏倚所致,可采用随机化分组消除)3.因果关联(单因单果、单因多果、多因单果、多因多果)4、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

▲因果关联的推断标准:(1)关联的强度(2)关联的时间顺序(唯一必要原则)

(3)关联的特异性(4)关联的可重复性(5)剂量-反应关系(6)因素与疾病分布的一致性(7)关联的生物学合理性(8)试验证据(9)相似性

▲常用的控制混杂的方法包括:限制条件、匹配、随机化、盲法及统计处理,统计处理分为多层分析和多因素分析。

▲现况调查又称为横断面研究,由于其主要使用患病率指标所以又称为患病率研究或现患研究。

▲样本足够代表整体需要满足:1.随机抽样方法2.足够大的样本量

▲现况调查研究类型包括:普查、抽样调查。抽样调查抽样方法包括: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整群抽样、分层抽样、多级抽样。(P41-42)

▲队列研究的特点:时间上是前瞻性的,属于观察性研究,研究对象按暴露与否进行分组,是从“因”到“果”的研究。(P54-55)

▲病例对照研究的特点:回顾性、由果到因的研究、观察法、一般不能验证病因。 ▲回忆偏倚是病例对照研究中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偏倚之一,因为病例对照研究主要依据研究对象对过去暴露史的回忆而获取信息。(P84)

▲病例选择的基本原则有两个:代表性、诊断明确。

▲国际上关于新临床试验的分期:Ⅰ期—临床药理学毒理学研究;Ⅱ期—疗效的初步临床研究;Ⅲ期—全面的疗效评价;Ⅳ期—销售后的监测。

流行病学主要关系特征:1、人口特征 2、生物特征 3、社会经济因素 4、个人习惯,如抽烟 5、遗传特征,如血型。

三、偏倚控制:1.选择偏倚:①无应答②选择性③幸存者2.信息偏倚:包括调查对象引起(回忆偏倚和报告偏倚)、调查者引起、测量偏倚。

措施:严格随机化、应答率>80%、预调查、人员统一培训、方法标准化且前后一致、调查后抽样重测。

五、偏倚与控制:

1选择偏倚:入院偏倚(伯克森偏倚)、现患病例-新发偏倚(奈曼偏倚)、检出症候偏倚

2.信息偏倚:回忆偏倚、调查偏倚

3.混杂偏倚:某个既与疾病有关又与暴露有关联的因素可能掩盖或扩大研究因素与研究疾病之间的关系而差生混杂偏倚。

入院率偏倚:也叫伯克森偏倚,当医院利用病人作为病例和对照时,由于所选的对照仅是某种或某些疾病中的一部分,而不是目标人群的随机样本,导致病例组与对照组在某些特征上产生系统误差。

归因危险百分比ARP:又称病因分值,是暴露人群中归因于暴露的那部分发病或死亡率占全部发病或死亡的百分比

人群归因危险度PAR:总人群发病率中归因于暴露的部分。=全人群的发病率-非暴露组的发病率。

人群归因百分比PARP:也称人群病因分值PEF,指总人群发病率或死亡率中归因于暴露的部分占总人群全部发病率的百分比。

病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y):是最常用的一种分析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也是识别罕见疾病相关因素唯一可行的研究手段,按照有无所研究的疾病,将研究对象分为并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别追溯其既往所研究因素的暴露情况,并进行比较,以推测疾病与因素之间有无关联及关联强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 原理:按照设计要求,更具是否患有所要求研究的某种疾病或出现研究者所感兴趣的卫生事件,将研究对象分为病例组合对照组,通过询问、实验室检查或核查病史,收集两组人群过去某些因素暴露的有无和程度,以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暴露比例获暴露程度的差别

优点:1.适用于罕见的、潜伏长的病2.样本小,节省钱物人,易于实施3.适于多暴露因素与某一疾病间关联研究4.不仅适于病因讨论,还可用于药不良反应、疫苗效果考核

局限性:1.不适于暴露率低的因素2.易产生偏倚3.难以确定暴露与疾病时间先后顺序4.难以直接分析研究因素与疾病间关系。

特点:1.观察性研究2.设立对照3.由果推因4.论证强度

类型:非匹配病例对照研究和匹配对照研究。

选择原则:是病例对照研究成败的关键之一,应遵循代表性原则,最好是无偏样本,保证可比性。对照形式采用匹配和非匹配两中方式。匹配目标是提高效率和控制混杂因素干扰。

比值比OR:关联强度分析最常用指标,是暴露组发病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之比,反映了病例组某因素的暴露比例为对照组的若干倍。ad/bc,适用于非匹配,c/b适用于匹配。

实验流行病学研究:又称干预试验,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按照预先确定的研究方案将研究随机分配到试验组合对照组,对试验组人为地施加获减少某种因

素,然后追踪观察该因素的作用结果,比较分析两组结局,从而判断干预措施效果。

优点:1、采用随机化分组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减少了混杂偏倚。2、属于前瞻性研究,检验假设的能力比队列研究强。3、有助于了解疾病的自然史,并且可以获得一种干预与多种结局的关系。

局限性:1、整个实验设计和实施条件要求高、控制严,在实际工作中有时难以做到。2、选择的研究对象代表性不够,影响实验结果推论到总体。3、依从性差,影响实验效应的评4、失访难以避免,影响研究的真实性5、存在伦理性问题 特点:1.属于前瞻性研究2.随机分组3.具有均衡可比的对照组4.有人为施加的干预措施

主要类型:临床试验、现场试验、社区干预试验

临床试验原则:对照、随机化、盲法、重复原则。

设立对照的目的:是消除非实验因素干扰而产生的混杂和偏倚,以便得出正确的结论,还有助于确定治疗的副作用和疾病本身的并发症。

设立对照组方法:标准对照(阳性对照)、安慰剂对照(阴性对照)、交叉对照、互相对照、自身对照。

随机分组:简单随机化、区组随机化、分层随机化

四、盲法原则:在从事临床试验研究工作的过程中,由于研究对象和研究者的主观心理因素影响,在临床观察、资料收集或分析阶段容易出现信息偏倚。为避免这种偏倚,在设计和实施时可采用盲法,研究者或研究对象预先不知道干预措施的分配,从而使研究结果更加可靠、真实。

单盲:是指研究对象不知道自己的分组和所接受处理情况,但观察者和资料收集分析者知道。

双盲:研究对象和观察者都不知道分组情况,也不知道研究对象接受的处理措施,称为双盲。病人与医生只知道研究对象的序号,待试验结束和资料分析后才宣布分组情况。

三盲:是研究对象、观察者和资料整理分析者均不知道研究对象的分组和处理情况,只有研究的组织者知道,直到试验结束时才公布分组和处理情况。

五、随机对照试验(RCT):指以个体为干预单位的随机分组的现场试验,是临场试验的一个主要类型。随机对照试验应遵循随机、对照、盲法和重复等四项基本原则。

灵敏度Se:也称敏感度、真阳性率,是评价诊断试验发现病人能力的指标。即实际有病且被诊断试验正确判断为有病的概率。=a/(a+c). 假阴性率=c/(a+c) 特异度Sp:也称真阴性率,是甄别出没有病的人的能力,即实际无病,按诊断试验被正确判断为无病的概率。=d/(b+d) 假阳性=b/b+d

似然比:病例组中出现某种检测结果的概率与对照组中相应结果的概率之比,说明病人中出现该结果的机会是非病人的多少倍,分为阳性似然比和阴性似然比。 约登指数(r):也称正确诊断指数,为灵敏度与特异度之和减一,该指数表示诊断实验能正确判断病人和非病人的能力,可用于两个或多个诊断实验的比较。 提高灵敏度,特异度会下降;提高特异度,灵敏度会下降。

金标准(golden standard):具有成为标准诊断,标准试验、参考标准,是指目

前医学界工人的诊断某种疾病最准确的方法。

类实验:是由于条件限制不能做到随机分组或没有平行对照的实验。

霍桑效应:正在进行的研究对被研究者的影响(有利),被研究者知道研究内容,常会影响他们的行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