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短期支教时间与效果分析

大学生短期支教时间与效果分析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暑期支教活动蓬勃发展。于此同时质疑声也频频出现。本文通过实地采访,发放问卷等调研方式,针对当下人们的疑问,批评和支教中存在的问题展开了调研,解决了大学生暑期支教意义何在,是否具有必要性,如何改善暑期支教等此类方面的关键问题。报告就当今情况,暑期支教发现的问题以及对应的解决办法,人们的质疑以及调查后的回答,暑期支教意义分析,新旧形式对比等几个方面做主要阐述。在文尾,附上支教队伍实践后的宝贵经验供大学生参考。较其他相关方面调查报告,此调研的对象丰富,方向独特,调研结果实用,进一步揭示了暑期支教的真实情况,希望对今后大学生暑期支教的开展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暑期支教  时间  效果  实践经验  

一、调研背景

目前,我国仍然存在明显的教育不公现象,由于地域、经济条件、民俗观念等限制,许多身处教育落后地区的孩子并不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而这一现状正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较为活跃的一个群体,就是当代大学生。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团体正投入到支教这一公益事业之中去。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短期支教成为大学生支教的主要形式之一,即主要利用寒暑假等相对集中的一两个月开展支教活动。支教期间,大学生本身的素质,大学生支教的目的动机,支教的时间和效果等等都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讨论。

近两年对暑期支教的调查逐渐出现,但除清华大学对暑期支教整体情况的调研外,其他调研情况,分别存在着未能真正到达山区体会艰辛,调查地区少,采访对象单一,案例不典型等问题。此次调研,通过走访海南海口,文昌,琼海等地,我们小队以第三方的角度实地采访了支教者,孩子,小学领导,村中居民,城市居民,当地团委,慈善爱心人士。

支教队伍调查地点及时间:

队伍名称                  支教地点                      调查时间

海南文昌美在心灵支教队    文昌市蓬莱中心小学         7.23~8.24

海南大学三农协会       文昌市锦山镇双溪小学          8.3

二、调研发现的情况及其意义分析

(一)调查过程

问卷调查 

为了确保本次实践调查活动中所收集数据的全面性和有效性,得出更为真实的结论,我们小组从支教团队、被支教方(包括当地学校的学生与家长)、社会大众三方面入手,有针对性得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对于支教团队的问卷,我们主要通过网络发放的形式开展,共发放问卷 5份,收回5份 ,回收率100%。对于被支教方的问卷发放则主要是在海南文昌“美在心灵”支教队支教地完成,共发放问卷30 份,收回有效问卷27 份,回收率90% 。对于社会大众的问卷则是以上两种形式皆有,并将范围扩大至调查小组成员家乡,共发放纸质打印和电子问卷80份,收回有效问卷60份,回收率75% 。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我们发现,目前大学生短期支教活动虽然十分活跃,益处明显,但是也存在问题不少。下面是对其中较为集中的几个问题的总结与分析。

1、支教者动机问题 

首先,我们要肯定的是,大多数大学生支教者都将奉献爱心,为支教地儿童带去希望作为自己参与支教活动的首要目的,其次才是为了丰富自身的阅历,完善自我。但是,不得不承认,大学生参与支教活动的功利性正在不断加强,这一问题在短期支教中尤为突出。许多学校社团仅仅是“为了活动而活动”,一些缺乏责任心的大学生参与支教的目的也仅仅是为了能够在简历上多添一笔。这些问题的存在,正是使得社会对当前大学生短期支教开始质疑的重要原因之一。(图表截取自社会大众对大学生短期支教看法的调查) 

2、支教时间问题 

支教时间短、选取时间段尴尬是大学生短期支教中存在的一个巨大问题。通过调查,我们也发现,大学生短期支教多将时间安排在寒暑假,周期多为10至20天。在时间点上,被支教地学校已处在放假状态,如若要求学生继续接受教育显然是不合理也不现实的,所以说能接受到教育的孩子其实数量有限且不固定。另一方面,支教周期过短,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被支教者可以得到的知识以及技能上的提升微乎其微,支教者所能做的最多的也就是开拓学生视野,为学生输入新的观念,但其影响毕竟有限。

3、支教活动延续性问题 

大多数短期支教活动在结束后即与被支教地失去了联系,不再有后续的交流,这使得活动效果难以得到保证。因为大学生对支教地孩子的影响有限,如果不能使之保持长时间的交流与接触,譬如简单的书信往来,那么那些曾经接受过支教帮助的孩子很难在今后的成长中接受良好的引导。 4、支教者的素质及技能问题  大学生支教者在知识储备上已完全胜任教学任务,但是,在教学技能上,大多数的支教者都缺乏经验,所以极易出现课堂混乱,学生难以管理的问题,使得教学质量的得不到保证。同时,支教组织者在课程安排上的不科学与不合理也会导致支教效果的不佳。另一方面则是个别大学生的个人素质低下,在支教当地留

下不好的印象,使得被支教地产生反感情绪。

4、支教资源分配问题 

由于资金、地域等限制,许多大学生支教团队在选择支教地时并不是将最需要支教的地点放在第一位,而是选择愿意接受支教,又便于自身开展支教活动的地点开展活动。这样一来,就极易造成支教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往往是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得不到支教帮助,一些并不需要支教的地方却成为支教团组织者积极联系的对象。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与上面所提到的支教功利性目的也存在一定关系。  您认为哪些地方适合支教 (可多选)

5.支教必要性问题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并不是所有受支教地对于支教团体的到来都表示欢迎,尤其是有些学生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根本没有必要接受大学生支教,对大学生支教的态度比较淡漠。

(二)情况分析

 1接受支教的学生

(1).极少数学生心中存在清晰的“大学”概念。

(2)有部分学生属于单亲家庭,大部分是留守儿童。主要特点是害羞内向,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不差。

(3).孩子关心暑期课堂的收费问题。暑期支教不存在收费状况。但伙食费或夏令营形式要按照需要收取,价格未超过100元。

(4).学生认为支教者课堂有吸引力,自己会更认真,对支教表示很渴望。

2支教者

(1).农村打印不方便,支教们在布置作业时需要采用手抄的形式。

(2).备课内容常要改变,备课时间长。

(3).上课的时间把握不足,缺乏自信。

3校长等校领导

(1).一致承认有暑期支教的需求。

(2).对支教者有一定的要求:

       1).课程设计要精心准备,考虑校方,学生,家长三方需要。

       2.)指导老师全程陪伴。

       3)需要负责任。

4周边居民

(1).持认可和支持的态度,认为可以给孩子们带来点见识。

(2).村里老年人居多。

(3)希望大学生能来辅导作业。

(4).夏令营的概念模糊,还是补习班的概念。

(5).文化水平低。

5城市居民

(1)76.1%支持暑期支教,认为是双赢平台。

(2)53.7%认为如果参与暑期支教,愿意承担支教费用。

(3)37.0%自认对暑期支教并不了解。

(4)37.5%觉得国家应该提供资金支持。

(5)51.2%认为暑期支教能关爱落后地区,给孩子带去希望。

 6当地部门

(1)对支教队伍表示欢迎。

(2)并不了解大学生支教的内容是否符合学生们的需要。

(3)如果知道当地有支教活动存在,需要负担一定的责任。

(4)认为山区农村需要大学生来暑期支教。

7学校老师

(1)认为志愿者的到来,能填补学生暑期的空虚和寂寞。学生家里只有老人,所以渴望关爱,比较粘人,大学生能给孩子带来陪伴,是可取的。

(2)大学生暑期支教可以协助老师工作。

(3)大学生能辅导孩子作业。

8慈善工作者

(1)山区很需要大学生,大学是国家的人才。当地政府能力有限,需要大学生配合。

(2)一周时间太短,匆匆忙忙。

(3)慈善协会顾虑:

           1)车不好,怕出事。

           2)少数支教的学生到田野里玩,不安全。

           3)常有单身青年在学校周围观望,女大学生要特别注意安全问题。

 三、调研发现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问题一:学校以及学院暑期支教队伍,如果不是长期定点,每年都需要进行新的联系。而联系新学校的工作存在着不知道哪里有需求,学校对支教队伍的工作能力又无了解,联系工作太迟给校方造成工作压力,网络上信息不健全,大学生对慈善机构的招募信息不信任等问题。并且大部分暑期支教队伍在支教点支教后并没有建立起一个长期有效的合作关系。

解决办法:

①合力构建一个官方的信息平台,包含对支教需要的学校,慈善机构的招募信息等,加强信息流通。

②活动的联系工作开展要提前到每年的三四月份。因为联系学校还只是一个良好的开始,还有大量的准备工作要完成。

③暑期支教队伍首先要有长期意识,负责人不能只为了自己的活动没有长远得为支教点考虑。

④队伍的构建需要大一与大二同时参与,以大二带大一的方式,逐年对支教点进行服务。

⑤队伍要提供优质的服务。校长不愿意长期合作的情况多是因为来暑期支教的队伍本身问题。

问题二:暑期支教队伍的负责人对整个活动的把握不够,对支教点的支教情况不了解。

解决办法:

①负责人必须对暑期支教的性质,目的,流程,方法,安全问题及其他考虑因素有充分的了解。途径可以通过网络查找,询问有经验的人士等。

②对支教点的学生状况,交通状况,伙食状况,地形状况,文化状况等进行事先考察,调研。

 问题三:经费短缺与伙食问题。

解决办法:

①一般队员会认为是公益事业,会愿意一起分担开销。

②对有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的暑期支教,较容易能取得赞助支持。

③活动开展之前,要讲后勤工作纳入重要部分,调查了解食品供应情况。

④一般支教队伍构建后勤组或与学校食堂沟通,由食堂提供。

 结束感言

走了那么多地方,看了那么多不同目的、做法的志愿者,经历过泥石流、烈日、感冒、中暑。暑期支教是一个相互教育的过程,大学生和小学生在这个舞台上,都能学到很多东西,但谁多谁少,谁又明白?我们总在说共同富裕,校园里很多教授,大学生都不相信,至于社会,我便不得而知。可是,在这里,对学业的理解,对知识的掌握,我看见,确实有先富携手贫困的影子。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评比也是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很多队伍的队长或副队长都与我聊过是要实践还是要评比的话题。一些实践队伍暑假做的各种活动,只是为了完成社会实践,我们冷静分析其意义的时候,也是多少能找到一些安慰自己的理由。可这让很多原本相信做好就有好结果的队伍离开原路,在歧路上与那些团队交锋。这,是一个普遍现象。所以暑期支教也未幸免于难。很多队伍顶着很大的压力,在为孩子们努力,在为自己的评选努力。试问,哪一个大学生不愿意在能力范围内去评一个省级优秀呢?但力气总会分散,性质也会改变,这是一种悲哀。

人们的种种质疑,包括现在很多企业都不愿意与大学生合作,是对大学生的一种不信任。大学生没有阅历,没有经验是不假,但我们是这个社会的不遥远。大学生并没有那么糟,山区对大学生的渴望,让我们发现,原来大学生真的能做很多有意义的事业。当我们习惯性批判的时候,也需要审视一下自己批判的结果,它真的对么?负面的消息的发布是媒体的一种职能,让我们发现身边的问题,让我们改变他们,让生活更加美好。然而当人们形成一种负面放大的习惯后,就会忽视,其实生活中正面的情况更多。我们变得悲观且自以贴近现实,却不知道得了负面偏见的癖。生活还是美好的多,暑期支教团队,也是优秀的多。

 

第二篇:大学生短期支教说的意义

[心平按] 近几年来,有一类公益项目发展很快,即以在校大学生为志愿者、农村中小学生为受助对象的短期互动型公益项目。以大学生短期支教为代表,也包括乡村冬夏令营、乡村学校或社区寒暑假读书会等其他形式。这类项目一直以来,“旁观者”的批评声和“行动者”的反省声都不绝于耳,但却始终顽强生存乃至蓬勃发展。

各位益友其实都或多或少知道我对于这类项目(以及批评者)的看法和态度,我的基本判断,乃是此类项目的更重要的受益者,是大学生志愿者,而不是乡村的孩子们。在许多场合,我都强调过这个基本判断,并且用比较多的功夫去阐述如何看待大学生(自我成长)的问题,但对如何看待乡村孩子(学习成长)的问题,较少提及。一个原因是,虽然我们感觉自己对这个问题已经很清楚了,但没有找到很好的方式去解答给别人听。最近我有了一些心得,想试着拿出来,跟大家分享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一)问:在此类公益项目中,应当把谁作为第一位的受益者,大学生还是农村的中小学生? 答:大学生的自我成长是第一位的——我的这个判断不会变。

童话世界中的王子和公主一旦结婚,故事就圆满结束了,但现实世界中,其实更重要的故事才刚刚开始:“王子和公主”真的会幸福一辈子吗?他们不会吵架斗气吗,能顺利生养自己的孩子吗,能把孩子教育好吗,会有第三者插足吗,王子会染上赌博等恶习吗,公主会羡慕嫉妒恨邻国公主吗,两人会闹离婚吗? …… 等等等等,与婚姻相比,再艰难的恋爱故事,也都只是西餐中的头盘而已。

中国大陆有2000万在校大学生,每年新增600多万(这其中,来自贫困地区和农村的孩子虽相对数量在减少,但绝对数字并不少)。他们就是童话故事里刚刚结婚的“王子和公主”,能不能在大学里问有所获、学有所成,对于今后王子公主婚姻的幸福与否,幸福能持续多久,实则是远比考上大学重要得多的问题。

中国的教育,其实是人皆不能幸免的问题,它并不只存在于你去助学支教的穷乡僻壤和农村学校,你走过高考独木桥,跨入号称象牙塔的高等学府,并不意味着你就得到了救赎。我们是如此痛恨当今官场的贪腐和社会的冷漠,但你可知道,那些贪腐的公务员,那些小悦悦等等事件中冷漠的路人,他们中的许多人,曾经和你一样,都是号称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是满怀理想的热血青年(甚至也不乏来自农村和贫困家庭的学子)。

由于体制和方向的问题,大学生在现有框架下的任何努力和坚持,都不能弥补他们在国内接收高等教育缺失掉的环节。

而公益和志愿者精神,我以为乃是让大学生涯得以完整的一剂“良药”。公益和志愿者精神,只能通过实践去习得。在公益行动中,大学生将更加懂得爱与被爱、懂得现实与理想、懂得纯真与感动、懂得责任与坚守、懂得团队与宽容。

有人说,美国这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就是慈善和公益。这话可能不够全面,但很有道理。正如吴靖老师做过的研究:1899年时,美国的高中以上学历者仅有10%,正是通过积极参与

慈善公益和各类志愿活动,成长起大量的管理和领导人才,为美国这个超级强国百年来的发展和成就提供了骨干力量。

在人的一生中,开始参与公益实践和志愿活动的最好阶段,就是大学期间。

我想,无论大学生们参加何种形式和内容的公益项目,不管这个项目是在城市还是乡村,不论这个项目的时间是长是短,只要他们是自愿和志愿的,都值得大声赞扬,都应当尽力呵护。

(二)问:在此类公益项目中,如何看待乡村孩子的学习、成长,如何面对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教育不公平问题?

答:改变自己,就是改变世界。

大家都知道美国最成功的支教类公益组织,很可能也是全世界最成功的支教组织是——为美国而教。虽然独立调查明确显示,“为美国而教”的志愿教师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绩,但诸多媒体最常用(可能也是“为美国而教”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评价却是:

“为美国而教”的最大影响不仅仅在于它为美国欠发达地区的学校输送了一两万教师,更重要的是它为教育、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有社会责任心和有领导能力的骨干。

连“为美国而教”这样系统化的长期支教项目,更重要的价值都在志愿者自身,更何况寒暑假支教、夏冬令营这种短期项目!

人对了,世界就对了。

——这是企业乃至各类面向成人的培训中,培训师常常喜欢引用的一个故事,如下:

有个牧师苦苦思索隔天的讲道内容,5岁的小儿子在旁边不断要求爸爸陪他玩。于是,牧师拿出一张印有世界地图的报纸,撕碎并嘱咐孩子拼好粘起来。10分钟后,孩子兴高采烈地跑来说拼好了。牧师十分惊讶,一个5岁的孩子怎么有认识世界地图的能力呢?只见孩子十分得意地说:“很简单啊,地图的背面是一个人像,所以我就把纸翻过来。人对了,世界就对了。”牧师顿觉豁然开朗,第二天他讲道的题目就是“人对了,世界就对了”。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哲理故事,因为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上,总是会遇到这种一体两面的问题。大学生短期支教类公益项目,大学生的成长和农村孩子的成长(以及学习和教育等更系统性的问题),就是一体两面。

有一个远比大学生短期支教有名的多的一体两面问题。

亚当·斯密在自己的经济学开山之作《国富论》中,最著名的论断是:在自由市场中,每个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是又好象“被一只无形的手牵着去实现一种他根本无意要实现的目的,……他们促进社会的利益,其效果往往比他们真正想要实现的还要好。”

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就是经济学的一体两面问题。马克思倡导优先解决公共利益,并试图以此带动个人的幸福。而亚当·斯密,在理性洞察了“人性”的基础上,提出的是截然不同的解决方法,并以此奠定了现代资本主义繁荣和富强的基础。

(老子说的“治大国若烹小鲜”,我以为与斯密的学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也许,老子、斯密和牧师的儿子,用他们面临的问题去跟大学生短期支教类公益项目做类比,并不十分恰当。但我以为,当人们面对一个异常复杂的一体两面的问题时,选择简单的一面,然后长期专注于此,才真正有可能解决简单一面的问题,并且同时也(出乎意料之外的)把复杂一面的问题解决了(或者至少向解决方向大大推进了)。

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改变自己,就是改变世界”。

我因此也特别相信,在大学生短期支教(或者冬夏令营)的公益项目上,只要大学生“对”了,农村的孩子就“对”了;大学生成长了,农村的孩子必然就成长了;大学生真心的努力了、付出了,农村的孩子就得到了;大学生只需做到无愧于心,农村孩子的阅读问题、学习问题、教育不公的问题,就又向着最终解决迈出了一步。

你们其实不必要反复纠结于“短期支教究竟意义何在”,“我们出于爱心的公益实践会否给孩子们带来伤害”,“面对如此复杂真实的农村教育问题我一介书生的小小行动真的有多大作用”……等等这样的反思。正如在自由资本主义的社会中,一个以正当方式追求个人利益最优的人,不必反复纠结于“我的行为是否伤害了社会公共利益”一样。

你们也不必过度拔高自己行动的短期意义,认为“我们就是要直面和挑战农村教育的极大不公,为中国教育的变革发挥我们当代大学生的光和热”。其实大学生某种意义上就是那个牧师5岁的孩子吧,世界地图的确是目标,但我们当下先解决自己最熟悉的问题,同时获得成长、种下公益志愿和解决教育不公的种子,这种子总有一天会发芽、会长大,会开花结果。 大学生短期支教或冬夏令营,许多时候都有各类主题的,有推动阅读的、有面向乡土教育的、有音体美学习类的、有倡导“全人”教育的。这些主题设定都很好,但你不能说,因为我们机构专注于这个(素质教育的)主题,所以我和你提到的大学生公益项目不一样,我们的主要受益对象就是农村孩子。

从小道理上,我以为这样的主题设定有助于你们的项目做的更专业、更有成效,更有助于一体两面“难”的一面问题的解决(至少不会做“应试教育”的帮凶)。但从大道理上,不论你的主题是什么,大学生的成长都是一体两面的“简单”一面,都应该放在第一位。

理解了我的思考,才能更好定位和设计项目,才能更恰当设定可以达成的目标,才可以让农村孩子们更开心更有收获,才能让大学志愿者们更加坦然自己的选择,才不为网上旁观者冒充农村孩子炮制的虚假批评所吓倒。

对于大学生志愿者是否会(因为失误或支教时间过短)而伤害当地孩子,梁晓燕老师有过一个说法,我很推崇:

(大意是)大学生志愿者有这种想法,表明你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了。其实,在孩子的成长当中,你没有你自己想象的那么重要。

我想特别补充一点的是,当你不小心表现的不完美,甚至有一些失误时,你对孩子的影响,真的没有那么重要;而你如果尽力而为了,用真心去做这件事(短期支教),孩子会感觉到的。如果你表现的更加优秀一些,不经意在孩子的心目中创造出了(哪怕只有一个)精彩瞬间,这瞬间会变得永恒,对你,对孩子,都是如此。

改变一个生命,时间的长度不一定可靠。许多时候,一天、一小时、甚至一分钟,真的能够创造奇迹,这就是“永恒瞬间”的价值。

是否能在短期支教中创造“永恒瞬间”,最重要的不是专业、不是技巧,而是爱和真诚。

心平注:本文是在写给心平公益伙伴的两封邮件的基础上,略加修改而成。希望能够对那些一直坚持做大学生短期支教、冬夏令营、寒暑假读书会等公益项目的NGO和志愿者组织有所帮助和鼓励,为他们喝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