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级历史备课组__王安石变法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一

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欣赏诗词,感受历史

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 ──变法前景象

麦行千里不见土,连山没云皆种黍。 ──变法后的农民生活

一民之生重天下,君子忍与争秋毫?” ──王安石《收盐》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浪淘沙》王安石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这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作者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

    讲述:

北宋中期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为了挽救封建统治,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进行了变法。王安石变法面临怎样的命运?变法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

[讲授新课]

(一)  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三冗、二积指什么?请学生据课本回答

(二)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1.角色扮演,神入历史

 (1)假如你是当时社会的一个农民,王安石变法给你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变化有哪些?为什么?

      (2)假如你是当时社会的一个富商,王安石变法的哪些内容与你的利益有直接关系?为什么?

      (3)假如你正在当时军队服役,王安石变法给你的军旅生涯带来的变化主要有哪些?为什么?

      (4)假如你是当时社会的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中下层士人,王安石变法会给你带来什么变化?为什么?

   2.巩固基础,突破重点

 积贫局面的改变

    积弱局面的改善

    人才选拔的改变

  (三)变法的命运

  探究问题,细化难点

  提问:1.大地主、大官僚和大商人为什么反对变法?

     2.面对阻力,王安石提出了“三不足”思想,对变法进程起了什么作用?

          3.宋神宗对变法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宋神宗态度的变化对变法产生了什么影响?

    阅读材料,解决难点(通过阅读材料,归纳变法失败的原因)

        材料一:课本“学思之窗”

材料二: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拜参知政事。七月行均输法。九月行青苗法。闰十一月行农田水利法。三年十二月行保甲法。四年二月改革科举。十月行募役法。行太学三舍法。五年三月行市易法。五月行保马法。八月行方田均税法。六年六月置军器监。八月行免行法。七年(1074年)九月行将兵法。

   材料三:吕惠卿是王安石着力培养提拔的人……后来,为了能够大权独揽,居然诬陷王安石参与谋反。王安石恢复相位后贼心不死,又将王安石写给自己的一些私人信件抛出。

归纳:1.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的利益,大地主、大官僚的阻挠和破坏。

     2.推行新法操之过急。

      3.变法中用人不当。

     4.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

     5.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了新法。

思考问题,升华情感

你从王安石变法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1.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

   2.改革是艰辛的,必然充满阻力,所以改革者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改革中注意合理的用人。要处理好改革派内部及改革派与守旧派间的关系。

[小结]

分析材料,拓展能力

 如何评价王安石变法?(利用有关朱熹对王安石变法评论的一段材料进行分析)

         材料一:朱熹说,王安石变法是“引用凶邪,排摈忠直,使天下之人丧其乐生之心,流毒四海。”

 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变法的评价

   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

进步性:1.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 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3.王安石能够对北宋的积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局限性(1)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2)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学习延伸

比较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相同点

背景:都是为解决北宋中期严重社会危机,巩固统治而实行的。

性质:地主阶级封建改革。

结果:遭到大地主、大官僚反对而失败。

不同点

中心内容不同:庆历新政—整顿吏治

             王安石变法—理财

改革程度不同:庆历新政-局部改革

              王安石变法-全面改革

课堂练习

1.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募役法引起的争议最大,这是因为(A )

A.严重损害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B.对农民剥削国重 

C.方便了不法官员从中牟利     D.政府的财政收入并未得到保证

2.司马光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司马光的这句话反映了(A  )

     ①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地方官强迫百姓向官府借贷的情况

     ②变法过程中一些不法现象成为反对派攻击变法的借口。

 A.二者都对B.二者都错C.前对后错D.前错后对

 3.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同之处有①加强对人民的控制② 限制了官僚和地主的利益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④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B )

    A①②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4.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相同之处有①以整顿吏治为中心②遭到保守派官僚的反对③给北宋的   统治者带来了转机④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秩序(C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王安石变法中,打破了大商人垄断市场局面的是①市易法②均输法③青苗法④方田均税法(A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6.王安石的新法被废止的最主要原因是(C   )

A宋神宗态度动摇

B新法推行过程中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C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

D王安石本人的动摇

7.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对官僚和大地主特权加以限制的改革是 (D  )

    A张居正改革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戊戌变法  D宋代王安石变法

8.王安石变法期间,“盗贼比之昔时,十减七八”,这种局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C)

    A保马法       B将兵法      C保甲法      D军队精简

9.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兼有打击官僚贵族特权、增加收入和保障农民生产时间的是(B   )

     A、青苗法  B、募役法C、市易法D 、方田均税法

10.王安石变法所触及的主要矛盾是(B  ):

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封建国家和大地主阶级的矛盾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D.官僚地主和中小地主的矛盾

[ 课堂小结]

本课教材主要介绍了王安石变法的命运和历史作用。建议教师分两部分对教材进行处理:一是“变法的命运”,主要介绍了王安石变法的曲折过程和最后的结局。二是“积贫局面的改变”和 “积弱局面的改善”,主要内容是介绍王安石变法的成效和历史作用。

                                                      20##年1月5日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教学反思

课堂导入采用了王安石的诗《浪淘沙》和《元日》,这都是学生熟悉的,以具有艺术美的诗歌导入新课,是历史课常用的方法,但这两首诗不但反映了王安石的雄心和抱负,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作者的心境,与本课要学习的内容有密切的关系,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从学生上课的反响可见本堂课的导课还是成功的,不足之处是费时有些长,超过了5分钟,如果能用更短的时间,又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会更好。

本课教学过程主要以问题引导为主,因此,在问题的上一定要下足功夫,问题要有新意,要能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能够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是学生非常喜欢的方式,因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假如你是当时社会的一个农民,王安石变法给你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变化有哪些?为什么?

(2)假如你是当时社会的一个富商,王安石变法的哪些内容与你的利益有直接关系?为什么?

(3)假如你正在当时军队服役,王安石变法给你的军旅生涯带来的变化主要有哪些?为什么?

(4)假如你是当时社会的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中下层士人,王安石变法会给你带来什么变化?为什么?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展开激烈的讨论,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我也发现有个别问题设置的不是很合理,比如第4题,由于学生缺乏生活阅历,缺乏对当时生活情况的具体了解,学生们讨论了好久也没有什么更深的认识。

在问题探究环节,设置的问题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譬如: 1.大地主、大官僚和大商人为什么反对变法?  2.面对阻力,王安石提出了“三不足”思想,对变法进程起了什么作用3.宋神宗对变法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宋神宗态度的变化对变法产生了什么影响?这几个问题正是学生在预习中感到困惑的地方,因此在师生互动方面显得很成功。

课堂的练习反馈题设计有些繁多,没有按计划进行完,但显示教学效果良好,学生该掌握的基础知识都掌握了,只有个别题做错。

本课的小结,先由师生相互间进行讨论和交流。在此基础上由教师概括总结。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了。原因有四点:(1)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大地主、大官僚的阻挠和破坏。(2)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3)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了新法。(4)在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教师应该强调,第一点是主要原因。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和大商人的利益,所以,不可避免的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不满和反对。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总结出,从王安石变法中我们应该吸取的教训:改革是艰辛的,必然会充满阻力,所以改革者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毫不动摇,才能成功;而且,要注意用人。

我们应该从两个方面全面认识王安石变法。一是变法的不足和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这主要表现在:(1)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2)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二是应该充分肯定变法的进步意义,这主要表现在:(1)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2)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3)王安石能够针对北宋统治错综复杂的积弊大刀阔斧进行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周至中学优秀教学设计

课题: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

年级:高二级

组别:历史备课组

姓名:陈卫省

时间:20##年1月5日

周至中学教学反思

课题: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

年级:高二级

组别:历史备课组

姓名:陈卫省

时间:20##年1月5日

 

第二篇:初中历史教案之课后反思荟萃

课后反思

这是一堂让学生充分动起来的课,从课前到课堂,学生在不断地动手,动口,动脑,有说有笑,又唱又跳,在充分的体验和感知中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当然,在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教学时间不容易控制,教学内容还需要更加精练,课堂教学形式、教学手段还需要更加优化等等。这些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将逐步得到改进。

节课为了让学生动起来,教师可谓想方设法,精心设计。从效果看,学生确实动起来了,而且动得有声有色。但这里应强调的是,作为教师应思考如何让学生思维上的动多于形体上的动。只有学生的思维动起来了,才是具有实质意义的活动。

教师大胆而富有创造性地重新整合教材内容,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设计成三个联系密切而各有深刻内涵的主题,使学生既学到了历史知识,又了解了现实的重大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采用了多种形式新颖、设计独特的教学方法,始终注意历史与现实间的紧密联系,不仅缩小了学生对遥远历史的距离感,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同时也调动了他们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不断积累历史知识,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教师还注意了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这种好的教学方法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要更加灵活的运用。

课堂教学缺乏对历史地图的运用,不利于学生全面认识历史本来的面目,也不利于学生形成清晰、正确的历史时空观念。对部分问题的分析,缺乏从地理、民俗、政治学的角度综合认识,显得有些单薄,不利于全面认识历史问题。对重要历史人物缺少在顽强的性格、执著的品质、坚忍不拔的毅力以及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等精神方面内容的学习和知识铺垫,这就不能充分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及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在将来的教学实践中要尽量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从而提升学生的能力。

本课以学生活动为主,实践中很难把握还课堂给学生和对教学时间进行控制这组矛盾。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多下工夫,认真钻研,在实际教学时注意把握课堂动态,真正起到一种“导”的作用。

本课教给学生分析历史人物的方法,用辩证的观点认识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贯彻本课的核心思想是对人的关注,既关注了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还历史以血肉,又关注了学生的情感变化,还课堂给学生,达到了学以致用和自我教育的双重目的。

本课主要通过学生的活动来创设历史情境,由情境引出问题,由问题引发思考,推动学习进程。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参与和相对兴奋的状态,既加深了学生对人物的理解,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展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相互之间团结协作的能力,值得以后发扬。

本节课学生的活动、展示、表演都是建立在课前充分准备基础上的,可能准备的时间要大大多于一节课的时间,显然其推广价值受到诸多现实条件的制约。这其中存在着质与量的关系问题,教师必须适当把握度,先进的理念要坚持,但在操作层面要合适可行,教师需要继续挖掘。

当学生在课堂上唱主角时,教师的作用如何体现?我认为,教师不能只做旁观者或主持人,更不能完全退居幕后。事实上教师导的作用(指导、引导、辅导)仍然十分重要。这既包括对基础知识的有效落实,也包括对关键知识点 (重点、难点、疑点)的挖掘、拓展、提升。

1

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应当更加注重因材施教。对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基础比较差一点的学生,应该更加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力争做到优者有突破,后进能合格。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其目的在于着眼学生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在教与学的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课堂侧重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探究新课改教学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是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部需要。自主学习的课堂,应该是学生情绪自然、心境放松的场所,而这是以和谐的课堂气氛、宽松的学习环境为前提的。因此,本课以教师富有激情的开场白进行导入,一下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了和谐的气氛,融洽了师生关系,学生在身心放松的状态下学习,这样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奠定了基础。这样的教学方式在以后的实践中可以更加优化。

开放课堂,创设自主学习的外部环境,自主学习的课堂体现的本质是师生互动。本课设计最大的亮点是从课前资料的收集、整理到制作,学生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学生在课前花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从这个角度上说,本课确实能提升学生学习历史包括动手的能力。

通过对这堂课的构思、设计、准备和进行,让人学到了不少东西。首先,对学生的能力有了一定了解,以前不敢放手让学生搞活动。而这堂课上,我看到学生很好的组织和表演能力,深感惊讶和欣慰,从此对他们的能力有了新的认识;其次,看到学生们互相合作的可贵精神,他们将富有朝气的一面展现出来,不由让人有些感慨。

对学生来说,他们得到了一个锻炼能力、展示自我的机会。而且通过这次活动,锻炼了自己的胆量,以后还能接受更富有挑战性的表演。同学们在搜集资料中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后来通过上网、去图书馆查阅等方式找到了较多的资料,并进行分类汇总,形成自己的观点主张。虽然这也花费了他们不少的时间和精力,但关键的是,学生培养了各方面的能力,可谓是一举多得。

本课最明显的特点是充满了人文气息。一幅幅动人的画卷、一个个英雄的故事、一首首优美的诗篇,许多有趣的问题大家一齐探讨,这一切让我们的课堂到处洋溢着历史的魅力、诗意的美丽和人文的气息。历史教学的功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在于熏陶情感,传承文明,培养高尚的人格。本课题从知识角度看,内容枯燥,但由于老师的设计匠心独运,综合运用形象直观的素材,创设一个图文并茂、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从而使本堂课上得有声有色,情趣盎然。

历史学习要成为有意义的学习,就应当调动学生的情感,满足他们心灵的需要,依靠历史自身的学科魅力来感染、征服学生,使其产生投入学习的动机和完成学习的成就感,让历史学习在培养学生成为“完整的人”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秉承这一理念,教学中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尤其注意挖掘教材,拓展延伸,营造氛围,突破创新,以 “教给学生鲜活的历史”自勉。

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科学与技术结合后,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极大地推动了人类工业文明的发展。让学生感悟人类社会变革的基础是生产力的进步与发展。认识第二次工业革命也从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手段和生产形式的演进、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运行形式的变化三个方面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从整个教学设计来看,突出了 “充分发展学生个性”、“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宗旨。活动设计完全体现了以学生发现探究为主,以学生情境体验为主,以学生合作交往为主,较完美地实现了三维目标的统一。

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传授知识的无声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是陶冶情操的潜在力量。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才能张扬个性,在探索未知的领域时 2

才会 “释放”出巨大的潜能。本课设计的讨论、问题,面向全体学生,把学习的权利交给了学生,让他们时刻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

“品味斗争艺术,缅怀领袖风采”是本课设计的核心指导思想。古代教育家王守仁说过: “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而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本课由于教师精妙的设计,教出了 “意趣”,促使学生 “萌动发越”,学生自然如饮甘泉,如沐春风,思维的火花闪耀不已。

本课的课程资源采撷体现了新课程理论,使学生开阔了视野,也认识到了历史的纷繁复杂,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导向作用。

本次月考让我更加深刻认识到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与开卷考试成绩,是成正比关系的,这就坚定了我在最后一个多月的复习课上,会更加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无论基础较好的同学还是基础较差的同学,对于基础知识这一环节来讲,我会一视同仁的要求,甚至有可能启动听写制度,为即将到来的期末考试保驾护航!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适当留空白。课堂中的 “空白”主要指适当留出的时间与空间。体验学习主要通过想象、移情、深思、感悟等多种心理活动的交融、撞击,激活已有经验,产生精神震撼,进而逐渐实现知识内化。这需要一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一定时间和空间的支持。所以在适当的位置要留出适度的 “空白”时段,让学生去体验,去感悟,去揣摩,让学生尽情遐想,把握知识的脉搏,捕捉感觉的性灵。

课堂反思:通过教师引导复习以及听写等形式,试图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掌握基础知识,夯实基础才有可能出成绩。

教学反思:复习相对学习新课阶段,是枯燥的。学习相对于娱乐来讲,是孤独的。如何在枯燥单调的复习氛围中为学生营造一种新鲜感、使命感,是老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课后反思:每次听写,总会产生一些成绩不理想,不合格的同学。经过研究发现,9班到12班,任何一个班上,都会有十几个同学,每次听写都不合格。面对这样老油条式的学生,是该想想办法,给他们施加一点压力了。

课后反思:复习几节课以后,部分同学的复习积极性进一步降低,如何调动着一批同学参与复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激励有复习动力的同学,是教师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1. 合理分配时间

政治和历史分卷合堂考试,时间一共90分钟。理论上给每一个学科各分配了45分钟,这就要求学生在进行考试的时候,必须要有时间概念,或者借助钟表等,合理分配时间。

2. 试卷选择很重要

这里讲的试卷选择,是指在考试中,每位同学都面临一个先做哪一份试卷的选择。那么,在这样分卷的考试中,先做哪一份呢?原则上讲,考生拿到试卷以后,首先应该浏览试卷,自测一下两份试卷的难度以及自身掌握知识的程度,然后形成判断。一般按照先易后难原则,选择首先下笔的试卷。

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