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高考最新影评范文】《止杀令》:学院派教条主义的完败

【编导高考最新影评范文】《止杀令》:学院派教条主义的完败

《止杀令》:学院派教条主义的完败

文/马庆云

冉平编剧、王坪导演的《止杀令》这部电影,是典型的学院派电影人不成功的电影作品。冉平编剧,自不用说,有《剃头匠》等学院派的文艺作品。而导演王坪则为解放军士兵出身,后经过典型的电影学院的“技术性”而非“头脑性”的教育,从而走上山东电影制片厂厂长的位置上去。如果说冉平编剧的《剃头匠》能让人升起尊重来的话,则正是他的这种学院派的文艺劲头——毕竟编剧,还是要进行“头脑性”的教育的。但“头脑性”教育不足、技术性拍摄又十分科班教条的王坪导演,则让人十分惋惜了。

先说冉平编剧。在我看来,这位老编剧,属于典型的学院文艺腔放下身段当搬砖人。《剃头匠》为其最重要的代表作品,里边透露出来的文艺气息,正是学院的科班教育,所传授给他的。但在以后的电影作品中,冉平老师深知“文艺”并不能给他带来现世的财富,尚且不如随着也做编剧的女儿写点商业片的好。由文艺向商业的滑行,是冉平老师的自觉行为,但在这种行为中,他显示出了笨手笨脚的姿态,画虎不成反类犬。

文艺的核心价值体系是将文艺作品最终呈现的读者(观影人)感受引入更深的思考,而商业片则绝对不能引入更深的思考中去,要与观众的知识层次齐平,并且把这种“齐平”手捏成观众所喜欢的故事。美国绝大多数的商业片,都是直接找个概念或者主义,然后便手捏各种绚丽的故事。文艺片的编剧,最大的问题,不是核心思想介质的太深刻,而是能放低姿态,与观众思想齐平,但无法制造出“顺堂”的故事来。《止杀令》便是最好的代表作品。

编剧冉平力图照搬好莱坞的故事模板,先找到一个跟观众思维深度齐平的核心理念——不杀,然后做一个关于不杀的故事。但是,《止杀令》明显概念先行、概念大于内容了。冉平老师呈现给我们的故事,则蹩脚的很,看着不流畅。于文艺片中,很多蹩脚,正是“文艺性”彰显的地方,而于商业片中,这些蹩脚,便是故事叙述能力的不足了,说白点,就是,不会讲故事。因为,冉平老师在这部电影中呈现出来的身影是——知识分子假装放低姿态在跟商业片编剧这帮屌丝们一起搬砖,但却固执的带着自己的老花镜,彰显自身的文化。

如果冉平老师不放低姿态去搬砖的话,所呈现出来的东西,或许会比《止杀令》好很多,当然,这也意味着,所谓的商业性的流失。纵观这部电影,拿着“不杀”这个词使劲咬牙,丘处机形象吃奶劲地让成吉思汗别杀人了。这其实也是学院派们的单向思维模式造成的。有着浓厚学院派教育气息的人,往往非此即彼,不是杀,就是不杀。难道没有一种杀与不杀之间的中间地带,或者说,矛盾地带?

肯定是有的。不杀,不一定好。杀,也不一定坏。冉平老师一门心思的通过电影宣扬“不杀”,则与央视新闻联播一门心思地报道底层党员干部的清正廉洁事迹有了异曲同工之妙——不起正作用,反而呈现出巨大的假装来。于文艺性一面上讲,这个“不杀”的主题则粗浅无趣了,流为一种很严重的教条与口号。整部电影作品,并未给影迷呈现“杀”到底有多坏,相反,却给我们带来了“不杀”的絮絮叨叨。这便造成“杀”与“不杀”之间,影迷的审美感受中,更倾向于“杀”的痛快。这虽然不是编剧制造故事的时候有意为之,却是努力接近效颦好莱坞故事所造成的。

最优秀的商业电影,未尝不是最文艺的。如果冉平老师,真个以“杀”的名义来印证“不杀”的正确性的话,或许会得到与初衷一致的效果。在这一点上,韩国的很多电影,都值得借鉴——他们不喊“不杀”的口号,只用杀戮来展示人性的残忍,从而引导向“不杀”。千万别在电影中喊口号。

关于厂长王坪,我没什么可说的。拍摄按部就班,没有任何出彩的地方,甚至把控不住电影的整个节奏,一直在效颦“宏大叙事”的拍摄手法,却不知道,小桥段用大手段的生硬与夸大。该部电影,真正应该有大场面的时候,却只是几个电视剧都能完成的寻常镜头了。结合起初的“宏大”镜头来看,倒似有几分阳痿的气息。

学院派的老师们,愿意表现一个“伟光正”的主题,比如“不杀”,但却忽略了,这个主题的表达,不能像唱“东方红”一样,喊喊口号就算完了,要讲起承转合的故事,要讲展现手段……个人总觉得,学院派的老师拍些文艺片,可能会更好。



 

第二篇:编导影评范文参考

《暮光之城》影评范文:另类吸血鬼形象

根据女作家史蒂芬·梅尔(Stephenie Meyer)畅销小说改编的电影 《暮光之城》( Twilight )不同于任何以往的吸血鬼电影,无论是剧情还是风格都相当年轻化与时尚化。其电影配乐涵盖了包括Muse、Linkin Park和Paramore等充满活力的摇滚乐队和当红艺人,这些歌曲使得《暮光之城》这张原声大牒还未正式推出就已经雄踞亚马逊销售榜多周。《暮光之城》不仅是去年的一只票房奇兵,在上月揭晓的MTV电影奖上还以超凡人气获得了五项大奖。出色的选曲给这部吸血鬼电影披上了美妙的爱情之衣。

《暮光之城》讲述了一个吸血鬼与人类的爱情故事。好的配乐和镜头使用可能拯救一部质量一般的电影,影片的音乐选用就像独特视角一样,对吸血鬼这一题材有了新的挖掘。在音乐的烘托下,人物的内心的细碎感触骤然显现,听觉和视觉一起将吸血鬼电影那种高贵感、神秘感和时尚感融合了起来。

17岁的女主角贝拉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女孩,她敏感聪明而又长相甜美。因为母亲再婚,她从美国气候最干燥的凤超凰妮城兑搬到偏僻且终呵年阴垢雨不断申的赢福克斯,像与父亲同住。《Full Moon》是影片一开始贝拉离开凤凰城去福克斯镇时的配乐,The Black Ghosts大胆运用了Funky Electronic的节奏,丝丝入扣的电子音乐与歌词相搭配,表达了贝拉当时浓浓的不舍之情以及对不可知未来的一丝迷茫。主唱的声音穿梭于富有极强感染力的节奏之中,歌曲营造的情境就像贝拉要去的地方一样遥渺。

贝拉在新的学校里结识了一个神秘的同班男同学爱德华·卡伦,他跟贝拉遇见过的所有人都不一样。在贝拉刚遇到爱德华时,爱德华对贝拉刻意避开的怪异态度,让贝拉很在意。《 Eyes On Fire》中Blue Foundation的歌词很有煽动性。这支融合异国文化的乐队组合,有着丰富的音乐创作风格,他们在气氛营造上使用更多的原声乐器,充分表达了贝拉的心境以及她内心的疑惑和不满。

当贝拉对爱德华以及其家族充满好奇地观察时,充满气势的《Supermassive Black Hole》响起,暗示着这个家族的不平凡。这只单曲的演唱者Muse是一支英国摇滚乐乐队,乐风融合了独立摇滚、前卫摇滚、重金属音乐、古典音乐与电音。主唱Bellamy的唱腔略似著名英伦乐队Radiohead吟喃的唱法,但Bellamy的宽广声域又添加了戏剧性的变化。这首歌的整体乐风是一种融合了Brit-Pop与新前卫摇滚的新样式,加上吉他手Wolstenhome暴风席卷般的扫弦气势,曲风有如谜语,又颇有气场。

流行朋克乐队Paramore为这张电影原声贡献了两首歌曲。其中,《Decode》是Paramore为《暮光之城》创作的国际预告片歌曲。从歌词看来,完全是从贝拉的心情来写的,可谓“贝

拉之歌”。另外一首《I Caught Myself》出现在贝拉陪女同学在天使港购买礼服时。镜头中的贝拉根本没有心思购物,满脑子想着爱德华一家的身份。这首歌的女声主唱Hayley Williams是一个只有17岁的女孩,她的嗓音粗野而狂放不羁,有相当的震撼力和爆发力。Paramore综合了复古朋克和Emo-Punk的特质,让女主唱的声音徘徊在这两区块中,坚强而不失抒情柔弱。

爱德华不仅英俊、聪明、幽默,而且跟贝拉非常有共同语言,两人很快就陷入了爱河。爱德华来自于一个古老神秘的吸血鬼家族,这个家族选择了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他们并不喝人血。他一直想叫贝拉离他远一点,他不想给她带来不幸,但这种坚持其实是多么无力。爱德华在餐厅里向贝拉坦白,他发现自己已无法再与她保持距离了。Rob Pattinson用吉他在这里随性弹奏出两人的复杂心情,就像歌名《Never Think》一样,他们不再顾虑地走到了一起。

舞会上,已经相爱的爱德华和贝拉相拥跳舞,Iron & Wine的《Flightless Bird, American Mouth》作为背景歌。这是一首温暖清新的民谣小调,配合电影画面,非常浪漫。干净的音色、简洁的编配让歌曲中的声音和歌词成为重点。主唱的声音像是收起翅膀的天使,停在你的肩头耳语;看似不经意的遣词造句实际上凝练而深刻,语句坦白、持重,摒弃了任何一点矫揉造作。

随着交往的深入,爱德华因为贝拉与自己的过分接近,必须强力控制自己嗜血的本能。这时,爱德华家族的死敌也前来挑战,于是,爱德华和贝拉的爱情需要经受层层考验。《Bella's Lullaby》出现在爱德华为贝拉吸毒液的那一段。奄奄一息的贝拉回想起认识爱德华的一幕幕场景,伤感的背景音乐响起。无论是在钢筋水泥中还是在潮湿的丛林中,无论族类有多么不同,爱德华和贝拉仍然可以在彼此身上寻求情感的抚慰。那一刻,音符不只是音符,还是一种缠绕心扉的忧愁。

片尾曲由著名流行乐团Linkin Park演唱,名叫《Leave Out All The Rest》。这首歌如歌名一样沉重,有一种诀别的意味。爱德华和贝拉这对苦命鸳鸯的爱情始终充满无法预知的危机,爱人之间也许只能如歌中唱到的那样“keep me in your memory, leave out all the rest”(只需要留我在你记忆里,其他一切就统统不去管了吧)。

整部电影的音乐融入了另类摇滚、噪音流行、乡谣、诡秘的电子音效、LO-FI以及其他美妙忧伤的曲调。从十足的节奏感到恬静细腻的抒情,整张OST的音乐从激烈的对抗渐渐变成富于人性化的和谐,不落俗套的编曲也显得格外流畅自然。这部由畅销小说改编的低成本电影在故事和特效上并未过于出彩,音乐为电影陡然增添了不少魅力,可以说电影的大获成功有音乐的一半功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