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xx工作面采后总结(1)

22011工作面采后总结

一、22011工作面情况:

根据我矿生产经营计划和采掘接替安排,22011工作面(炮采)已于20xx年6月13日至20xx年4月30日进行了长达9个月的回采工作,生产天数为252天,实际推进长度为230米,现将其资源回收情况进行总结如下:

22011工作面位于22采区,其北部为未22031工作面开采区域,东部为箕F94断层,西部为22采区薄煤区域,南部为轨道大巷。地面标高为591—683米,工作面标高为+66.4~+84.5米,工作面走向长度为270米。最大煤层厚度为8米,最小煤层厚度为0.2米,平均煤层厚度为4.1米,工作面煤层倾角变化在2~6度之间,平均倾角为4度。工作面共地质储量为20.6万吨,采出量为17.55万吨,平均回收率为95达到了矿管理制度规定的85%的考核标准。工作面损失煤量为0.68万吨,其主要为落煤损失、厚度损失 。

二、回收率的计算方法:

1、采出量:由工作面核子秤计量,煤质部门坚持每班采随机样及煤层样,依据煤质化验数据进行相应的灰分改正及含矸率,计算出实际采出量;

2、动用储量计算:工作面采高及回采面积以实际丈量为准,计算出工作面动用储量。工作面在送巷时,巷道每20~30米探一次全煤厚,工作面生产过程中每隔10-30米探一次全煤厚,采用加权平均值计算出工作面平均煤层厚度,力争计算的准确

性,以工作面实际尺寸计算出动用面积,煤层容重采用1.4T/M3,最后计算出总动用储量。

3、计算公式如下:

工作面回收率=采出量÷动用量×100%

采出量=核子秤统计产量-矸石改正量-灰分改正量

4、根据计算出的采出量和动用储量就可以计算出本次工作面探煤的资源回收率。

三、工作面损失率计算:

放顶煤工作面损失量包括面积损失、厚度损失、落煤损失、不正确开采损失和开采工艺损失,由于我矿合理优化的工作面布局,不正确开采损失近似于零,厚度损失以实际丢底煤厚度计算为准,开采工艺损失主要是不放煤引起的损失,放顶煤落煤按推进面积探煤层资料,实际出煤进行计算。

四、工作面各项损失量分析:

22011工作面各项损失包括与采煤有关的厚度损失、落煤损失和面积损失。

22011工作面厚度损失为0.19万吨,是由于工作面底板起伏丢底造成的。落煤损失为0.49万吨。

五、采探对比:

1、煤层厚度:回采地质说明书中提供的煤层厚度为4.8米,工作面回采期间的平均厚度为4.1米,主要是工作面中段煤层较薄。回采地质说明书中提供的地质储量为18.3万吨,实际地质储

量为17.75万吨

2、地质构造:根据回采地质说明书提供的情况看,回采过程中没有对回采造成影响的构造,但是采面下段前半部分煤层相对较薄,实际回采过程中无遇见对回采造成影响的地质构造。

六、瓦斯管理:

1、在距工作面山下安全出口安装瓦斯传感器,吊挂在距顶板不大于300mm,距帮不小于200mm,并定期进行检校,设置报警点0.8%,断电点0.8%,复电点均在0.8%以下,当瓦斯大于0.8时,可以瞬间切断工作面及上、下付巷内全部非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

2、在工作面回采期间工作面上隅角瓦斯正常涌出量为0.2%,下隅角瓦斯正常涌出量为0.3%,在回采期间瓦斯涌出量正常,没有出现瓦斯不稳定现象,工作面正常供风量479立方,风量稳定,保证了采面正常回采。

七、机电运输:

工作面切巷运煤采用SGB—630/150C型刮板运输机运煤,下付巷巷采用SGB—620/40型刮板运输机结合DSJ—600型胶带运煤机运煤。工作面在回采期间根据机电设备的功率可以满足生产运输

八、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地质及水文地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1、22011工作面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无对工作面回采造成

影响。

2、22011工作面地质条件相对简单, 但是工作面中段底板相对不太稳定,煤层变化较大。

在工作面回采过程中,技术部全体人员在部长耿江洪、副部长屈银龙的领导下,根据矿领导的要求,严格执行我矿的回收率管理制度,克服人员不足、井下工作地点多的困难,特别是工作面下段煤层不稳定,局部工作面煤层较薄造成打顶或打底,给我们的井下工作增加了很大的工作量,加上我部经常进行探放水、和探构造跟班,还要参加日常的技术管理和现场指导工作,仍然坚持每周探一次煤厚,对一些煤层较厚或条件较复杂的地段,我部人员在工作面现场跟班,查出原因,并制订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22011工作面回采期间共进行探煤厚27次,对工作面生产起到 了一定的技术指导作用,提高了煤炭资源回收率。在地矿部门进行的“三率”考核检查中,工作面的资料及回采情况都受到了好评,同时也缓解了目前我矿采掘接替比较紧张的局面。并且大大的降低了回采率系数,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资源补偿费。

九、建议:

1、加强采煤工作面现场管理,尽可能减少与现场施工有关的厚度损失。

2、在回采巷道掘进过程尽量的沿煤层底板掘进,减少煤层厚度丢煤。

3、回采至煤层丢底煤段时,提前进行插杆落底等防丢底煤的措施。

十、要求

工作面在回采结束45天内,通防部及时安排通防队在22011回风巷皮带头向里30米处和上付巷开口向里5米处建设永久密闭并挂牌管理,密闭建设按照质量标准化规定建设,密闭建成后要设专人定期观测。

技 术 部

20xx年5月2日

 

第二篇:工作面采后总结

工作面采后总结

一.工作面概况:

**工作面受*断层影响分成*综采工作面和*(短)炮采工作面两部分回采. *综采工作面是我矿首次南北翼通采方式进行回采,工作面全长1160米,采用单一走向长壁采煤法、横跨24区第三亚阶段南北翼,于20xx年9月1日开采,历时六个月至20xx年3月6日停采。该工作面设计采高2米,实际采高平均2.04米、平均煤厚1.79米。*(短)炮采工作面在*综采工作面切眼以北200米处送短切眼,切眼长45米;回顺与*综采工作面回顺同方向;运顺位置受*断层影响沿断层面送斜运顺183米,斜运顺距*断层最近处为15米。该工作面于20xx年2月3日开采至20xx年5月8日停采,用时3个月,工作面设计采高2米,实际平均采高1.78米。

二.煤层及顶底板情况:

七层煤为中厚煤层,共含稳定夹矸三层,其中K3夹矸厚度大于其下煤分层厚度、岩性为炭质页岩;K1、K2夹矸岩性为高岭石泥岩。*(*)工作面内煤层厚度较为稳

定,三层夹矸厚度及间距变化不大。七层煤顶板伪顶由页岩加煤线和炭质页岩组成,平均厚度0.55米、层节理发育、破碎易脱层,工作面底板直接底岩性为中砂岩,中厚层状、有节理,是矿编Ⅳ砂岩含水层,平均厚度3.99米。

三.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情况:

*(*)工作面范围内煤岩层为单斜构造,走向41°、倾向北西、倾角平均20°17′,煤岩层沿走向及倾向均有次一级的波状起伏。

工作面在回采过程中,揭露两条断层分别是f1断层和F2407断层。f1正断层走向158°、倾向北东倾角36°在本工作面初见于*(*)综采工作面运顺4#运机石门处,在综采切眼内揭露时,落差最大为1.55米,对工作面回采的影响不大。F2407正断层走向93°、倾向南、倾角43°,在#5工作面有揭露,落差为2.45米,延伸至本工作面,在*(*)综采工作面回运顺均有揭露,回顺见于24区南翼1#回风石门以南46米处,落差为1.19米;运顺见于﹢790水平5#运机石门以北237米,落差为2.22米,该断层对*(*)综采工作面影响较大,斜跨工作面120米。(注:断层位置详见工作面地质平面图)。

*(*)工作面水文地质情况较为简单,工作面水主要来自上阶段采空区及上覆采空区和老巷积水,通过裂隙渗入工作面,局部有滴、淋水现象,另七层煤底板为矿编Ⅳ砂岩含水层,也有少量水渗出,在工作面低洼处造成积水,但未对工作面回采构成影响,与开采前预计情况基本一致。

四.工作面回采情况:

*(*)工作面整体回采进程较为平稳。*(短)炮采工作面回采进程顺利,由于只采K3夹矸以上煤分层,局部受煤层厚度变化影响,破伪顶较多,对煤质有些影响。*(*)综采工作面采用南北翼通采,跨度大,过石门、老巷 采空区、阶段煤柱较多,对回采顺利进行造成很大困难,由于预报准确、措施得力,该工作面得以平稳回采完毕。受F2407正断层影响,综采工作面局部破伪顶、直接顶使煤质受到一定影响。*(短)工作面停采时回顺采到预计停采线、运顺距停采线还有19米,造成不必要的煤损。*(*)综采工作面停采位置与预计采止线位置吻合。受采动影响地表将继续沉陷。在本工作面送巷及回采过程中均未发生地质技术事故。

五.储量、采出量、损失量及回采率:

1. 工作面圈定地质储量407307吨,可采储量386941吨;

2. 工作面动用储量、采出量、损失量、回采率

工作面采后总结

3. 储量增减分析

工作面实际动用储量446360吨与地质储量407307吨相比增加了39053吨,主要原因是实际开采煤层厚度比原计算厚度增加了0.15米,储量增加了38932.92吨,基本相付.

六.问题及建议:

*工作面由于采用南北翼的回采方式,在综合矿井现状,统筹考虑和设计上,以及生产接续上暴露出不少问题,在今后的工作面设计施工中应更加周密科学.

(*)工作面采后总结 *

编制 审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