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读书报告

《资本论》读书报告

简要背景

   在流亡伦敦的日子里,马克思历尽颠沛流离之苦,备尝丧子之痛,然而却迎来了一生创作的“黄金时代”,他以几十年的心血和精力研究并完成了科学巨著《资本论》的写作。《资本论》是马克思理论中最伟大的成果。

一、创作前的准备

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843年主编《莱茵报》时的工作。当时,马克思在分析德国的社会问题时就对物质利益关系做出了初步探索,这成了他日后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最早动因。创办《德法年鉴》时,马克思旗帜鲜明地指出,法的本质必须到现实的“尘埃”中去寻找。他认为只有通过对市民社会的理解,才能真正洞察资本主义国家和法的关系。由此,马克思开始考虑对资本主义“物质生活关系的总和”的研究。同期,恩格斯发表在《德法年鉴》上的《国民经济大纲》,深深地引起了马克思的兴趣,它吸引马克思开始对经济学进行全面研读。

马克思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另一个动因,是批判空想社会主义、创立科学共产主义的需要。马克思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非常感兴趣,但又对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非常不满,他决心突破空想社会主义者单纯的批判意识,力图通过分析现实社会关系,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从而找到共产主义理论的科学立足点。因而,对现实的批判成为马克思创立科学共产主义(后称科学社会主义)的逻辑起点。

1843年到1844年期间,马克思逗留巴黎,他阅读了大量政治经济学的经典著作,诸如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的经济学著作。从马克思撰写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可以看到,这是马克思已经对政治经济学原理、政治经济学史、经济史和现实经济问题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他写下了大量读书笔记,甚至还力图作创建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的尝试。在流亡布鲁塞尔期间,马克思撰写的《神圣家族》、《哲学的贫困》、《雇佣劳动与资本》和《共产党宣言》等著作,都对政治经济学作了或多或少的探索,其中的《雇佣劳动与资本》则是专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理论成果。

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之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本质范畴、资本的雇佣劳动、利润和工资等概念作了独立的探索。他认为:“资金只有当它给自己的所有者带来收入和利润的时候,才叫做资本”,资本是“对他人劳动产品的私有权”,是“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这些结论都已经比较接近《资本论》的分析了。

马克思认为,一个有作为的革命家绝不可能是一个离群索居、不问时事的孤独的人,长期把自己封闭在与世隔绝的象牙之塔中,绝对创造不出有价值的革命理论。马克思在写作《资本论》的过程中,时常抽出时间到社会中去,不仅认真地了解社会和工人阶级的状况,还与他们一起讨论日常的柴米油盐和重大的政治经济问题,而且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给予了热情的指导,时常在工人集会上发表演说,用热情洋溢、浅显易懂的语言向他们讲解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大量的革命实践活动不但对资本主义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也为他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生动的第一手材料。

二、《资本论》的写作

在伦敦期间,马克思经常出入大英博物馆,在那里如饥似渴地研究政治经济学。10点的钟声刚刚敲响,他就准时到达博物馆固定的座位伏案工作,指导晚上博物馆闭馆。马克思研究室,常常情不自禁地用脚在地面上摩擦,天长日久,竟把座位下的水泥地面磨去了一层,在大英博物馆永远地留下了它勤苦学习和研究的“足迹”。

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以及相关的一些学科和领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在大英博物馆里,他的桌子上常常摆放着堆积如山的各类图书。他使用的每一个论据和数字都有确凿可信的材料基础。据不完全统计,马克思在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过程中大阅读了1500余部著作,仅在《资本论》一书中就可以见到他引用的书刊资料就有800余部。在《资本论》有关中国的谈论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对中国社会的历史和当时的现状相当了解,这里援引一例。马克思谈到信用货币时,在一个注解里,提到1854年(即咸丰四年)清王朝币值改革的一个悲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清朝户部右侍郎王茂荫向天子上了一个奏折,主张暗将官票宝钞改为可兑换的钞票。在1854年4月的大臣审议报告中,他受到严厉申斥。他是否因此受到笞刑,不得而知。审议报告最后说,臣等详阅所奏……所论专利商而不便于国。”由此可见马克思写作《资本论》时接触材料之广泛,研究之深入。

在较长的一个时期里,马克思没有急于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其原因是马克思的工作作风一项十分严谨,从不愿意轻易地发表自己认为还不够成熟的作品,生怕由于自己的失误或不慎而贻害读者。即使是修辞方面存在的小问题他也从不马虎,经常为修改著作中的某些词句而冥思苦想,反复推敲。

对于马克思这种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恩格斯既十分赞赏佩服,也感到有几分焦虑——他希望马克思的经济学巨著能早日与读者见面。为此,他曾写信催促马克思:“对你自己的著作哪怕就稍微马虎一次也好;暴风雨时期到来,在你还没有写完‘资本一般’之前就不得不把整个工作中断,那你怎么办呢?我清楚地知道对你有妨碍的一切其他困难;但我也清楚地知道,拖延的主要原因一直是你过于严谨。”

马克思对恩格斯的意见一向非常重视,但为了使自己的政治经济学著作更加成熟完美,经得起时代和风浪的考验,他一次也没有采纳恩格斯的建议。知道1865年,马克思全部完成《资本论》理论部分全三卷手稿的写作后,立即投入对《资本论》第一卷临出版前的“最后加工”。他在给恩格斯的一封信中,谈及这一工作时指出:“我正好于1月1日开始誉写和润色,工作进展得非常迅速,因为经过这么长的产痛以后,我自然乐于舔净这孩子。”

三、《资本论》的整理和出版

    1867年3月28日,马克思完成了《资本论》第一卷的定稿工作。1867年9月14日,《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一版正式问世。马克思二十几年的呕心沥血,历尽千辛万苦写成的著作终于问世。几种外文版的诞生也都直接倾注着马克思的全部心血。

《资本论》第一版的出版,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使明亮的阳光照进了经济学领域,而在这个领域中,从前社会主义者像资产阶级经济学者一样曾在深沉的黑暗中摸索。科学的社会主义就是以此为起点,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的。”1867年9月,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出版时,恩格斯对该书作出了高度评价。他说:“自从世界上有了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像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

《资本论》第一卷德文出版后,相继被译为欧洲各国的文字,成为工人阶级的“圣经”,大大地促进了世界工人运动的发展。1867年9月,第一国际召开代表大会,大会通过决议感谢《资本论》的作者——马克思为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同时要求广大工人自觉学习《资本论》。

《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之后,马克思一直都未能抽出时间整理和出版他的《资本论》后面几卷的手稿。马克思逝世之后,恩格斯遵照马克思的遗嘱,付出巨大精力整理和和出版《资本论》第二、第三卷。

恩格斯的工作做得非常出色,他既很好得保持了马克思的原意,又能够做出必要的补白,并且对有关章节作了挪动和删节。恩格斯自己说得好:“像马克思这样的人有权要求人们听到他的原话,让他的科学发现完完全全按照他自己的叙述传给后世。”本着这样的愿望,恩格斯非常负责地整理和出版了《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

《资本论》第二、第三卷的整理和出版,是马克思历经几十年的经济学研究成果公之于世。按马克思原定计划要出版的《资本论》第四卷,主要是用以阐述剩余价值学说史的。恩格斯在整理出版前三卷之后,已经年迈体弱,无力第四卷的工作了。

后来,《资本论》第四卷的手稿交由考茨基处理。考茨基对手稿作了整理后,以《剩余价值学说史》为题于1905年至1910年间分册出版。这一做法不完全符合马克思的原意,但毕竟做出了积极地贡献,使马克思的这一举世名著《资本论》的全部手稿得以整理出版。列宁在论及《资本论》第二、三卷的出版工作时讲到:“这两卷《资本论》确实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人的著作”。从此,《资本论》流传后世,成为国际工人阶级的经典读物,是马克思主义的宏伟丰碑。

主要内容

《资本论》第一卷的总题目是“资本的产生过程”,其目的就是分析资本的形成及其本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就是研究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关系。《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版分6章,各章之间的逻辑结构紧密,共同构成了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秘密的严整的思想体系。第一章“商品和货币”。马克思以商品这一资本主义的“经济细胞”为出发点,说明了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所在。第二章“货币转化为资本”,马克思从资本总公式的研究出发,揭示劳动力商品是资本主义产生的特征。第三章“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马克思论证,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资本的剩余价值不过是由雇佣工人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第四章“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马克思探讨了绝对剩余价值生产转化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逻辑发展过程。第五章“对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进一步考察”,马克思阐明了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揭示资本家阶级和雇佣工人阶级之间阶级对立的根源。第六章“资本的积累过程”,马克思提出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阐明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必然转化为未来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客观必然性。

《资本论》第二卷进一步说明了资本的流通过程,它说明的正是剩余价值在流通过程的实现形式。全卷共分为3篇,分别考察了资本的流通过程,具体包括资本循环理论、资本周转理论、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理论3个部分。

马克思认为,任何一个产业资本的运动,都必须经历买进、生产、卖出等几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资本以三种不同的形态出现: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这三种形态之间发生循环演变。通过三种形态的循环演变,资本实现了在不同的阶段中不间断的相互转换。如果周转时间短,就可以节省预付资本量,并增大剩余价值。周转时间长,强行就相反。所以,资本家总是要设法缩短周转时间,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

资本的周转是指资本家从预付一定形式的资本出发,通过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从而使资本带着剩余价值回到资本家手里。资本家用于生产的资本可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购买设备、技术和原料的资本,这是不变资本;其二是购买劳动力的资本,也就是工资,这是可变资本。资本家在付出这些资本后,必须等到将生产出来的商品在市场上流通之后才能收回包含剩余价值的货币,从而实现资本的周转。马克思认为,资本家总是想方设法加快资本的周转,以获得更多的利润。

马克思进而讨论了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问题。马克思认为,社会总产品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部类。与此相应,社会总生产可分为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和消费资料的生产部门。这两大部类的生产部门所生产出来的生产物都可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代表在生产中消费掉的不变资本,另一部分则是劳动创造的新价值。马克思进而分析指出,如果资本主义生产破坏了社会总生产的这个基本条件,破换社会再生产的比例,就必然要引起社会的经济危机。而经济危机导致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尖锐对立,最终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的毁灭。

《资本论》第三卷的中心内容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包括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的平均化以及剩余价值的分割等问题。在这一卷中,马克思通过对利润的各种基本规律的揭示,研究了利润的各种具体形式,深刻说明了工人的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源泉,进一步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剥削性质。改卷共分为7篇,前3篇论述了利润的各种基本规律,第四、五、六篇论述利润的各种具体形式,第七篇总和论述了全卷的内容。关于《资本论》第三卷的基本内容,马克思曾经作过简明扼要的论述。他说:“我们在本卷中将要阐明的资本的各种形式,同资本在社会表面上,在各种资本的相互作用中,在竞争中,以及在生产当事人自己的通常意识中所表现出来的形式,是一步步地接近了。”

典型观点

一、由批判转向建设——论《资本论》研究思路的转变

1、学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体系,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资本论》不仅提供了阶级斗争的思想武器,也提供了科学的经济学体系。从研究一门经济科学的角度研究《资本论》,就要关注其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关注其研究方法和经济分析的方法。

经济分析涉及两大层次:经济本质层次和经济运行层次。如果说经济运行层次的分析广泛地利用西方经济学原理的话,经济本质层次的分析则要更多地运用《资本论》所阐述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和方法。

经济本质层次的分析主要涉及制度分析和经济关系本质的分析。就《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领域来说,基本上属于研究经济本质层次的经济科学。以《资本论》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它研究物与物关系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研究经济制度的本质规定,特别是注重经济关系运动的规律性分析。它建立的各种经济范畴都映一定的社会关系。我国目前的经济研究的重要方面是根据改革开放的实践调整经济关系。其中包括所有制结构调整、企业制度建设、分配结构和分配制度的调整、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国家与企业关系的调整等等。《资本论》分析经济关系的原理和方法对所有这些方面的研究和分析都能起到指导作用。

就经济分析的方法来说,《资本论》的重要方法是科学的抽象法。其特点是研究方法由具体到抽象,由复杂到简单,也就是一步步舍象非本质的、偶然的因素;叙述方法由抽象到具体,由简单到复杂,也就是从本质出发一步步加进被舍象掉的因素加以分析。了解这种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不只是为了把握《资本论》的科学体系,更为重要的是给我们提供一种经济分析的方法。这种方法对我们今天分析经济关系特别有用。或者说,就分析经济关系和经济制度来说,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发现一种方法比《资本论》的方法更科学、更先进。这里特别要指出科学的抽象法。经济分析的抽象力与经济分析的任务相关。以《资本论》为例,按照从复杂到简单的抽象,分析资本主义抽象到最简单、最基本的范畴是商品,而不是再继续抽象下去的劳动产品,根据马克思自己的解释,抽象到哪个范畴为止取决于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商品是资本主义最基本的范畴,包含了最简单的所要分析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而劳动产品不再有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特征,由此抽象只能到商品为止。这种抽象分析方法对我们分析现实的经济关系特别是建立某种经济学体系是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的。

2、了解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经济思想,依据《资本论》的逻辑和方法发展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矛盾时合乎逻辑地推导了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某些经济特征。例如在商品拜物教部分所设想的自由人联合体经济的特征,在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中指出的剥夺者以后建立的新社会的所有制特征,在《资本论》第二卷关于社会再生产部分设想的计划调节社会劳动分配的机制,以及散见于其他部分的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论述。

应该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推导出的关于替代资本主义后的未来社会的规定是合乎逻辑的、是科学的。根据马克思的逻辑,这些规定是在发育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成熟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特征。而在我国目前所处的社会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我们在实践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要求时,就不能教条式地实践这些规定,应该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的现实条件来研究社会主义规定性。这就提出了对《资本论》有关社会主义的理论的坚持和发展问题。所谓发展,就是要仔细研究《资本论》作这些规定所需要的经济条件,在此基础上根据《资本论》的逻辑得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能完全实现这些规定的要求的结论。所谓发展,就是要明确,马克思的这些规定仍然可以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而根据马克思的思想方法,实现这些社会主义目标的基本途径是创造实现这些规定性的经济条件,特别是依靠发展生产力创造实现其社会主义规定性的物质基础。

3、依据《资本论》所阐述的一般市场经济理论,寻求指导经济运行的一般经济理论

《资本论》为现实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提供的指导思想,不仅是其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特征的论述,更为重要的是其一般经济理论。其一般经济理论最重要的是市场经济理论。尽管《资本论》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形式中阐述市场经济理论的,其中的许多理论在抽去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规定性后,对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经济的指导作用也非常明显。

特别是我国的经济体制在转向市场经济后,许多经济条件与《资本论》分析的经济条件相近。商品货币理论、竞争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社会总产品实现条件理论、平均利润率规律理论、流通费用理论、地租理论、信用经济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等等,对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研究和经济实践都有明显的指导作用。我国目前正面临着经济衰退的压力,国家正在采取扩大内需和调整结构等途径拉动经济增长,以防止和避免经济衰退。研究《资本论》中关于经济波动和经济周期的理论分析,对我们分析现实的经济波动和确定正确的拉动经济增长的对策是很有意义的。

二、20 世纪90 年代以来西方《资本论》研究状况

1、英国的《资本论》研究状况

杰弗里·M·霍奇森(Geoffrey M Hodgson)是斯拉法的追随者,于1982 年出版《资本主义, 价值和剥削》,深受斯拉法《用商品生产商品》一书的影响,提出了不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有关资本主义生产和剥削的所谓“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1991 年,他出版了《马克思和斯拉法之后———政治经济学论文集》(After Marx and Sraffa———Essays in Political Economy),该书进一步表明他试图用斯拉法理论代替马克思理论,发扬他的老师、英国经济学家扬·斯蒂德曼(Ian Steedman)的思想———按照斯拉法思想研究马克思。霍奇森在序言里写道:经济变革和政治民主是这个时代的秩序。东欧的过度集中造成了滞胀和抑制的后遗症, 而西欧却走向经济上的改良与一体化。在这种情况下,激进经济学在退缩,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被限定在几个讲座中。被留传下来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有四个分支: 第一支称为“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后又称之为“理性选择马克思主义”,其特点在于利用微观分析工具(包括一般均衡论和博弈论)来分析问题;第二支称为“调整或管理学派”,主要以法国为基地,但有广泛的国际追随者,其中某些人已同后凯恩斯主义者和制度主义者有紧密关系;第三支称为“后马克思主义者”,这一支向着失业理论、厂商理论和生产率增长理论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拓展;第四支受到斯拉法的极大影响,并吸收了凯恩斯的一些思想,实际是斯拉法和凯恩斯的综合, 严格说不能称之为马克思主义。

2、德国的《资本论》研究状况

以沃尔夫冈·扬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充分肯定了恩格斯对《资本论》的编辑工作。沃尔夫冈·扬认为马克思的手稿和恩格斯第3 卷的版本都是研究的依据,卡尔·埃里希·福尔格拉夫和尤尼根·荣克尼克尔所提出的“恩格斯编辑的版本究竟是否”可以“称之为《资本论》第3 卷”的问题,“有点令人意外,因为迄今为止,恩格斯编辑的版本普遍被看做是可靠的版本。一百多年来,它证实自己是这样一个可靠的版本。这个问题的提出至少是非历史的”。沃尔夫冈·扬对恩格斯的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指出,“马克思是这部手稿的作者, 恩格斯则是手稿的同样天才的、有创造性的编辑出版者。他作为编辑出版者也是一位独立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家,没有恩格斯,就不会有作为正式著作的《资本论》第3 卷”。艾克·科普夫主张在评价恩格斯的贡献时,应尊重科学史的规律,“我们可以把恩格斯在1894年达到的认识高度与我们在编辑过程中不断得到的更新的认识合理地、理性地统一起来,这在科学史上本来就是很正常的事情”。

自从恩格斯编辑出版《资本论》第3 卷以来的一百多年里,学术界始终没有停止对《资本论》第3 册“主要手稿”写作顺序的推测,争论的问题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马克思当年是从哪一章开始写第3 册的?二是马克思在写第3 册的过程中,又是在何处中断转而写作第2 册第1 稿的?传统观点认为马克思是从第2 章开始写第3 册的,但在后一个问题上存在着分歧: 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是在写作第4 章的过程中转而写作第2 册第1 稿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马克思是在完成前3 章之后插写第2 册第1 稿的。1994 年,德国学者米夏埃尔·亨利希从第2 章标页码的特点和手稿所用纸张种类进行研究,认为马克思是从第1 章开始写第3 册的;从第2 册第3章到第3 册第3 章体现了马克思对生产和消费分离问题进行思考的发展过程,如果按照传统观点第2册写作于第3 册第3 章之后,那给人的印象是,马克思在写第2 册时“又忘记了已经确定了的,仅仅是在几个星期以前获得的成果,而重新回到对1861—1863 年手稿的思考状态”。所以,亨利希认为,马克思是在写完第2 章之后插写第2 册的,然后继续写作第3册的第3—7章。

3、美国的《资本论》研究状况

《后现代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经济思想批判》一文指出:不要把后现代资本主义看作晚期资本主义,后现代时期的经济学主要是以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轴心的。过去,马克思主义强调资本主义社会的无序性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有序性。但现在看来, 不确定性仍占主流, 所以社会主义也有无序性。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则这样写道, 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平等主义的,是有计划、无市场的,但现在看来,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改变旧观念:要实行新形式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应讲求效率,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伯纳德学院经济系的邓肯·K·弗莱(Duncan K Foley)于1998 年发表了题为《近来关于劳动价值论的发展》(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Labor Theory of Value)一文, 该论文回顾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根源以及现代对这一理论的批评与贡献。弗莱认为, 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现代阐释建立在双重平行定价制度(dual system of paral lelprices)的基础上, 忽视了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基础及其作为货币理论基础的功能。最近发展的经验主义的单一体系(empirial singlesystem)方法, 包括新解释主义(New Interpretation), 试图通过考虑货币币值和耗费在产品中的活劳动量来共同确定商品的价格, 取得了新的理论成果。

评论体会

马克思既是作为一名革命家,同时又是作为卓越的思想家和科学家从事《资本论》创作的。《资本论》的写作使他几乎涉猎了人类知识的各个领域,荟萃了人类优秀思想文化的精华。在《资本论》中,不仅集中体现了马克思的哲学、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思想,而且也包含了他对政治、法律、逻辑、历史以及技术、自然科学、教育、道德、文艺等的深湛见解,成为19世纪人类优秀思想文化的一座丰碑。

《资本论》不仅属于无产阶级,也属于全人类;不仅为无产阶级争取解放提供了理论武器,也为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朽贡献。如同爱因斯坦、牛顿、达尔文等科学家发现了自然界的运动规律,给人类提供了改造自然的理论和学说一样,马克思则通过《资本论》等著作揭示了更为复杂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给人们提供了正确认识社会、认识历史的科学的方法论——唯物主义历史观,从而使人类对自身几千年混沌不清的历史豁然开朗,使社会历史的研究真正成为科学。实现了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一大飞跃。

一个多世纪以来,《资本论》以其卓越的思想和博大精深的内容征服了亿万读者,以至于它“在‘有教养者’队伍中的传播,不亚于在工人阶级队伍中的传播。”仅就20世纪80年代初统计,《资本论》在全世界已用几十种语言、140种版本发行了几千万册。世界上一些著名大学,如美国的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英国的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大学等,都开设了《资本论》课程。世界上著名的经济学教科书,都辟有专章介绍《资本论》。一些严肃、公正的资产阶级学者也都高度评价《资本论》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的深远影响。

通过阅读《资本论》,以及对马克思更深入的了解,对我在思想上和学习上都有很大的影响。首先,学习《资本论》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学习和理解经济方面的问题,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定义、商品价值量的确定、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都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另外,学习《资本论》可以激励我们养成勤奋学习、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马克思从1843 年开始系统地研究政治经济学,花费了四十年心血从事《资本论》这部科学巨著的写作,直到1883 年3 月14 日逝世。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之后,又花了十二年时间,即两位无产阶级革命导师一共花了半个多世纪才完成这部辉煌巨著。据不完全统计,马克思在写作《资本论》过程中,搜集了四千多种报纸杂志,阅读了两千多册有关政治经济学的著作,研究了大量的英国官方会议的有关文件和蓝皮书,他写的各种摘录、手稿、提纲、札记等达100多本。马克思为了写作《资本论》,还广泛搜集了各种历史的和现实的经济材料。他不但亲自调查英国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还想方设法弄到其他国家的经济资料。单是俄国统计学方面的书籍就有两个多立方米。由此可见,内容博大精深的《资本论》,是建立在详细得占有前人的思想材料和实际材料并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的。马克思这种勤奋工作,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鼓舞着我们每一个大学生。通过学习《资本论》可以使我们以马克思为榜样,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