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第一卷读书报告

浅读《资本论第一卷》

怀着对马克思的崇拜,选读课选课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资本论这部著作作为我研读的对象,可谓是欣欣然而心向往之。可当我真正拿起这本书时,才发现自己是多么地无知,资本论这部耗费了马克思毕生心血的传世之作岂是我这样的泛泛之辈在短短的一两个月之内所能参悟领受的?阅读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之大,坎坷之巨,是我万万没想到的。转眼间,交读书报告的时间就要到了,而我,虽把第一卷勉勉强强通读了下来,可迷惑不通之处却实在为数众多,现在,仅把我对第一卷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的一些浅陋见解拿出来说说,不敬之处,还请老师海涵。

第七篇共有五个章节,主要阐述的是资本从剩余价值中产生的方式和过程。 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过程的分析,说明了资本积累的过程,就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过程,揭示了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从第二十一章到第二十五章,由研究预付资本价值的产生,到分析剩余价值到资本的转化,再到发掘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再到探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的原始积累模式,到最后提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客观规律,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进行了一次全面而客观的体检和评价。

在第二十二章,马克思提到了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的一句话:“勤劳提供物资,而节俭把它积累起来。”所谓节俭,就是把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或剩余产品重新转化为资本。为积累而积累,为生产而生产,这是古典经济学家为资本主义生产所列的公式。在古典经济学家看来,无产者不过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机器,而资本家则是把这剩余价值转化为追加资本的机器。凭着对资本家历史职能的严肃态度,为了使资本家的内心摆脱挥霍和积累的冲突,马尔萨斯提出这样一种分工:让实际从事生产的资本家承担积累的任务,让另外一些不从事实际生产但参加剩余价值分配的人,如土地贵族、领受国家俸禄和教会俸禄的人等承担挥霍的任务。马尔萨斯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把支出欲和积累欲分开”。但是,不得不承认,马尔萨斯的想法太过理想化了,资本家李嘉图就曾说:“用吸掉工业资本家汤里的油水这种方法来刺激工业资本家去积累是不公正的,要使工人勤勉地劳动,必须尽可能地把工人的工资降到最低限度,生财之道就在于占有无偿劳动。”马尔萨斯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提出剥夺资本家的挥霍欲,李嘉图为了资本家的利益提出要尽可能地把工人的工资降低到最低限度,大家都在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积极斗争着,然而,有谁在乎过旁人的生活境遇?也许,他们的做法能够带来资本的大积累,带来世界的大繁荣,但这个大繁荣却使苦难的无产阶级更加贫困,使业已众多的无业无产者日益膨大。少数人的享受,却使大部分人受难;小世界的繁荣,却让大世界萧条。从此,世界失去了平衡,向着两个极端发展,试问:如此世界,怎能不毁灭?

在后面的第二十四章中,马克思对资产阶级资本的原始积累方式进行了全面的探究。“他们采取暴力手段,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使他们沦为一无所有的无产者。早期的大批雇佣工人都是通过这样的暴力手段创造出来的。”资产阶级掠夺教会地产,欺骗性地盗用国有土地,盗窃公共用地,用剥夺方法、用残暴的手段,把封建财产变成现代私有资产。原始积累的实质,就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的历史过程。资产阶级对直接生产者、劳动者进行剥夺的历史,已被血与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虽然我们不得不承认,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是个伟大的历史性进步,但同样的,我们也不得不接受,资本主义存在很大的弊端。这个从资本的原始积累就可以看出。

最后,第二十五章,马克思思考了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旦确定,劳动将进一步社会化,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进一步转化为社会使用的公共生产资料,社会财富的资本将进一步集中在少数几个巨头手里,工人阶级的贫困和受剥削程度也将不断加深,日益壮大的工人阶级的反抗力量也不断增长。当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 第1页 共2页

已经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时,这个外壳就要爆炸,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也就敲响了。同资本主义私有制相比,社会主义公有制自然是一个长久得多,艰苦得多,困难得多的过程,但事实上,资本主义所有制已经以社会公共生产为基础了。资本主义所有制是少数人剥夺人民群众,而社会公有制则是人民群众剥夺少数掠夺者。因此,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这是社会发展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读罢《资本论》,最大的感触是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赤子关怀实在令人感动。同时,我也认识到,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虽然曲折坎坷,但总的趋势是积极向上的,好的总将取代次的,先进的必将取代落后的,人类社会的明天也必将比今天更加灿烂。微缩到我们每个人的人生轨迹,其实也是这样的。我觉得,如果以马克思审视资本主义的眼光来考探我们个人的人生发展,对于未来,我们也将会有更多的思考和感悟,对于我们每天的学习和生活,也将起到不小的指导意义。

第1页 共2页

 

第二篇:商品是一种很古怪的东西(《资本论》第一卷读书报告)

商品拜物教的认识及意义

1001010005 戚萌

摘要

商品拜物教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社会性质,表现为劳动产品的物的性质,而物与物的关系掩盖了人与人的关系,使商品带上了一种神秘的色彩。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给予了劳动产品以正确科学的解释,破除了对于商品、货币、资本等等拜物教的迷信。在中国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对商品拜物教保持一种清醒的认识具有深刻的意义。

一、概念分析

马克思是这样论述商品拜物教的:“人脑的产物表现为赋有生命的、彼此发生关系并同人发生关系的独立存在的东西。在商品世界里,人手的产物也是这样。我把这叫做拜物教。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的性质,因此拜物教是与商品生产分不开的。”1 所谓拜物教是一种最原始的宗教,在神灵观念尚未产生以前,一些原始部族把某些特定的物体当作具有超自然能力的活物而加以崇拜。 1 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来自网络,P89

至于商品拜物教,则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社会性质,表现为劳动产品的物的性质,而物与物的关系掩盖了人与人的关系,支配着人。于是,人们视物如同具有超能力一般。

商品被生产出来,能不能卖得出去,能不能带来财富,这些都是与商品能不能顺利进行交换息息相关的。在人们还不能解释出商品交换背后所蕴涵的社会性关系的时候,商品之间的关系就被神秘化了,生产者的生财或破财都是商品本身的神秘力量所致。商品带上一种拜物教的性质,也就不难理解了。

这一概念究其来源,我想与“异化”这一概念是分不开的。由于异化,劳动者的劳动不归自己所有,其生产出的产品亦不归自己所有,相反,劳动者生产出的产品却奴役着劳动者,劳动成为了一种丝毫看不到回报的苦役,劳动者厌恶劳动,却不能不为别人而参加劳动,消耗时间。自己却只能陷入无止境的贫穷之中。

二、商品拜物教性质提出的历史意义

提出商品拜物教这一经济关系,是马克思作出的伟大的贡献之

一。列宁指出:“凡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看到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的地方(商品交换商品),马克思都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因此,只有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才破除了对于商品、货币、资本等等拜物教的迷信,并给予正确的科学的解释。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章第四节的论述中举出了中世纪的例子,家庭生产的例子,和自由人联合体的例子,都是想要说明,在商品社2 /view/40479.htm

会的生产的商品与这些生产的物品没有什么两样。生产的物品无非都是为了要满足人的生活需要,没有任何的神圣性可言。

物的使用价值对于人来说没有交换就能实现,就是说,在物和人的直接关系中就能实现;而相反,物的价值则只能在交换中实现,就是说,只能在一种社会的过程中实现。 他告诉人们,物对于人的有用性,是与物的价值无关的。你所使用的物品,对于你来说是没有价值的;而当物要产生价值时,必是在进行交换。交换过后你也无法再使用该物。那些你既不使用,又不用来交换的物,对你来说则没有丝毫的意义。

戒除了拜物教的去神秘化的商品为解释货币和资本的去神秘化确立了一个铺垫。货币并不是一种可以崇拜的偶像,不是一种天然就能够用来换取任何我们所需要的其他商品的东西。他不过就是商品之一种,只不过固定下来充当了一般等价物,作为了交换的媒介。当交换不存在时,他体现不出任何价值。若当连商品也不存在时,他的功能也无处发挥。

因此,马克思论述商品拜物教的最终目的依然是批判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这些资产阶级所鼓吹的意识形态。人性的自私自利在这样一种风气下赤裸裸地表现出来,社会道德沦丧,行政权利、司法权力甚至立法权利也向公民伸出了邪恶之手。资本主义社会人的一切目标就是追求商品、货币和资本,人成为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这就是人们经常所说的“金钱至上”、“金钱万能”的错误思想。

但马克思并没有片面地单纯批判商品、价值、货币、资本的存在,

他肯定了它们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也看到了它们所产生的极端消极的影响。

三、认识商品拜物教性质对中国的意义

中国长久以来处于农业社会,中国人的劳动大多都是私人劳动,生产多是用来满足私人的需求而并非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人民所缴纳的赋税徭役都类似于马克思所讲述的欧洲昏暗的中世纪,尽管农奴严格地按照时间计量,尽管教徒缴纳什一税获取祝福,“人们在劳动中的社会关系始终表现为他们本身之间的个人的关系,而没有披上物之

3间即劳动产品之间即劳动产品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外衣”。当然任何国

家的封建时期也并非没有贸易,市场的贸易局限在一个很有限的范围之内。

在新中国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也否定商品拜物教会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存在,更把异化概念当作社会主义的理论异端来加以批判。但是,无论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还是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只要是商品生产,总逃不过一个对量的追求,对各种指标的膜拜。

而现如今,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也融入了现代商品经济大市场的建设当中。同时我国的经济又有其特殊之处,例如: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经济体制中,人们的思想意识也难免经受多元化的冲击。4 3

4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来自网络,P94 参见《从异化到商品拜物教——重读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xx年第6期。

中国封建社会持续时间之长,影响之深远,特别是在中国人的心中。于是过去只有达官贵人才能够有可能无限地追求物质享受。然而,如今,三十年对于两千年来说,几乎是突如其来的物欲世界对这样的中国人已经是一种难以想象的诱惑。这或许也是中国目前腐败问题难以遏制,假冒伪劣商品横行市场,欺诈行为比比皆是,人们之间无法几乎完全无法相互信任的一个原因。这些都是非常明显的受商品拜物教影响的表现。

马克思将哲学拉回到了我们身边,使哲学成为了一种我们可以利用来深刻了解我们的日常生活,从而寻求改善的一个进路。马克思对拜物教的阐释告诫人们要对商品保持一种清晰和理性的认识。虽然马克思强调思考角度的唯物性,现实性,但并没有停留在现实的物的层面上,他去探讨的是物的背后的东西。他将物对人的真正价值从物本身中抽离出来,并将物在交换过程中所显现出来的物与物之间相互关系抽象到最深层次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由此,物本身完全失去了其神秘的色彩。

中国进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虽然是史无前例的创举,但我们要正确把握其本质。要像马克思一样,看到事物背后的东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市场经济,其基本原理在这样的现状下,重读马克思的资本论,加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正确认识商品的本质对于在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时刻保持清醒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突出的问题,宗教观念的确实,各种物欲与各种价值观的冲击,道德走向沦丧。 过去只有达官贵人才能够有可能无限地追求物质享受。老百姓“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农业社会自给自足即可

物欲确实是一个促使人的道德走向沦丧的力量。我不能说它是唯一的力量,但至少这可以解释一些问题。

(四)本人对马克思认识商品拜物教的研究思路的反思 马克思将哲学拉回到了我们身边,使哲学成为了一种我们可以利用来深刻了解我们的日常生活,从而寻求改善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个进路。但同时,马克思对拜物教的阐释告诫人们要对商品保持一种清晰和理性的认识。虽然马克思强调思考角度的唯物性,现实性,但并没有停留在现实的物的层面上,他去探讨的是物的背后的东西。

(思维习惯上的不同,导致的难以理解)

(拜物教这个概念的启示)

(特别是对中国现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作用)

私人劳动的特殊社会性质只有才物与物的交换中才能显现出来。

劳动产品分裂为有用物和价值物,实际上只是发生在交换已经十分广泛和十分重要的时候,

在中世纪,劳动的自然形式,劳动的特殊性是劳动的直接社会形式,而不是象在商品生产基础上那样,劳动的共性是劳动的直接社会形式5

举中世纪的例子,家庭生产的例子,和自由人联合体的例子,都是想要说明,在商品社会的生产的商品与这些生产的物品没有什么两样。生产的物品无非都是为了要满足人的生活需要,没有任何的神圣性可言。

物的使用价值对于人来说没有交换就能实现,就是说,在物和人的直接关系中就能实现;5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来自网络,P94

相反,物的价值则只能在交换中实现,就是说,只能在一种社会的过程中实现。 这也就是要告诉人们,物对于人的有用性,是与物的价值无关的。你所适用的物品,对于你来说是没有价值的,而当物要产生价值时,必是在进行交换。然而交换过后你却无法再适用物。那么那些你既不使用,又不用来交换的物,对你来说没有丝毫的意义。

“商品是一种很古怪的东西,充满形而上学的微妙和神学的怪诞。”“很明显,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按照对自己有用的方式来改变自然物质的形态”,“这种神秘性质不是来源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同样,这种神秘价值也不是来源于加之规定的内容”。“(这种谜一样的性质,)显然是从这种形式本身来的。人类劳动的等同性,取得了劳动产品的等同的价值对象性这种物的形式”,“劳动的那些社会规定借以实现的生产者的关系,取得了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的形式”。

“奥秘不过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称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由于这种转换,劳动产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或社会的物”。“在一个幻境中,人脑的产物表现为赋有生命的、彼此发生关系并同人发生关系的独立存在的东西。在商品世界里,人手的产物也是这样。我把这叫做拜物教”

“商品世界的这种拜物教性质,是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

“在生产者面前,他们的私人劳动的社会关系就表现为这个样子,就是说,不是表现为人们在自己劳动中的直接的社会关系,而是表现为人们之间的物的关系和物之间的社会关系”

“产品交换者实际关心的问题,首先是他用自己的产品能换取多少别人的产品,就是说,产品按什么样的比例交换。当这些比例由于习惯而逐渐达到一定的稳定性时,它们就好像是由劳动产品的本性产生的。”

“劳动产品的价值性质,只是通过劳动产品通过作为价值量发生作用才确定下来。” “价值量不以交换者的意志、设想和活动为转移而不断地变动着。”

“在交换者看来,他们本身的社会运动具有物的运动形式。不是他们控制这一运动,而是他们受这一运动控制。”

“价值量由劳动时间决定,是一个隐藏在商品的相对价值的表面运动后面的秘密。这个秘密的发现,消除了劳动产品的价值量纯粹是偶然决定的这种假象,但是绝没有消除这种决定所采取的物的形式。”

“正是商品世界的这个完成的形式——货币形式,用物的形式掩盖了私人劳动的社会性质以及私人劳动和的社会关系,而不是把它揭示出来。”

“物的使用价值对于人来说没有交换就能实现,就是说,在物和人的直接关系中就能实现;相反物的价值只能在交换中实现。就是说,只能在一种社会的过程中实现。”

6

6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来自网络,P10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