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中班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我高兴,我快乐》

活动目标:

1、幼儿在体察、感知、理解中,懂得人的基本情绪的特征、分类及成因。

2、通过分析讨论初步学习情绪转化策略。

3、培养幼儿开朗的性格和乐观的情绪。

活动准备:

一组表情娃娃、各种情景图、律动《表情歌》

活动过程:

一、 师幼谈话,让幼儿体验情绪。

1、师:今天,我为小朋友们制作了许多精美的表情娃娃,你们来看一看,上面是什么表情呀?(生气、微笑、伤心)。现在老师发给每个小朋友一个表情娃娃,然后把它戴在你们的脖子上。

2、好了,戴好表情娃娃,接下来我们要去认识几个小朋友。

二、感受不同的表情,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一)出示情景图(一群小朋友很开心地邀请乐乐参加游戏,乐乐因为心情不好而粗暴拒绝,使得这群小朋友也变得很不开心。)

请小朋友表演一下自己脖子上挂的表情娃娃,说说他们现在应该是什么表情娃娃教师提问:谁愿意告诉乐乐怎样做好?

(1)结合生活经验,幼儿互相交流。

告诉小朋友“我现在不想玩,过一会儿再说”。或直率地说“我生气了,我想去情绪角练练拳”。

想一想“和小朋友一起玩一定会让我快乐起来”,然后愉快地接受邀请??

教师小结:

孩子们随便发脾气,生气是不好的行为习惯,会失去很多小朋友,经常发脾气,生气,时间长了会不爱吃饭,不爱运动,不爱和小朋友交往,会影

响身体健康,会生病的,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可以通过其他方法来解决的。

(2)联系幼儿实际,帮助幼儿学会调节不良的情绪的具体方法,保持快乐的心情。

教师提问:小朋友,你们有没有生气的时候?(有)

为什么生气?生气了怎么表现?(星期天,我想上公园,妈妈没时间带我去,我就摔东西,大哭大闹等等)

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不对。影响自己健康,也不讨人喜欢)

那我们生气的时候想什么办法使自己不生气?(想想高兴的事;找好朋友聊聊,说说自己的心里话,与他们一起做游戏;做做自己喜欢的事,如画画、听事故、欣赏音乐、看电视、参加体育活动等等)

如果乐乐很不礼貌地拒绝了你,你会怎么做?

(3)幼儿说说自己想的办法。

可以让幼儿把不开心的事情告诉大家,大家安慰乐乐,乐乐心里就会好受些;陪她听会儿音乐,玩玩具,看看书,一定会让乐乐快乐起来;讲笑话给她听,与她一起游戏、唱歌、说话,让她快乐??

(4)结合生活经验,幼儿互相交流。

教师小结:对,孩子们不但要自己保持高兴,愉快的心情,还要想办法体察他人心情,心情是藏在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小精灵,只要你少生气,多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就能天天拥有好心情,你的快乐就会变成大家的快乐,我们的身边就会充满快乐!

(二)出示情景图(佳佳在游园活动中得了奖,他将巧克力分给小朋友,让大家一起分享他的快乐。)

教师提问:他现在应该是什么表情娃娃,为什么?他这样做好在哪里?

(1) 结合生活经验,幼儿互相交流

教师小结: 快乐、成功、友爱要让大家分享,让好心情像甜甜的糖一样甜到大家心上

(2) 教师提问:你什么时候感到快乐?(做了好事,受到了表扬、称赞)

小朋友平时应该保持怎样的情绪呢?(要保持愉快的情绪,不要为一点小事生气,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身体健康,别人也才会喜欢我们)

教师:我看小朋友们讨论的又热烈,又高兴,今天老师又为小朋友们准备了你们平时最喜欢的活动材料。如:绘画用品,大型积木,娃娃家等玩具,小朋友可以自己选择你最高兴做的事,在游戏中与你的好伙伴分享快乐。好,现在自己选择吧!

(三)律动《表情歌》

(四)结束活动。

教师提问:现在,你们的心情怎么样?(非常高兴)

我看到小朋友们高兴的时候,老师的脸上也洋溢着笑容。那么我们一起唱支歌,跳个舞,分享快乐,小朋友说好吗?(老师,小朋友们共舞)

活动延伸

让我们一起回家去把今天开心的事都告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叔叔、阿姨让他们和我们一起高兴吧!

 

第二篇:心理健康教育教案集

珍爱生命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懂得生命的可贵,无论何时都不轻言放弃自己或他人的生命;

2、对任何生命都要抱以肯定和尊重的态度;

3、让学生知道一些常用的求生、救生方法,知道一些应急电话;

4、正确理解生命的内涵:即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是内涵。

教学重点:紧急情况下求生的方法

教学难点:生命的内涵

教学方法:讲述、小组比赛、辩论赛、活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周大观的《我还有一只脚》

贝多芬双耳失聪,郑龙水双眼失明,我还有一只脚,海伦凯勒双眼失明,郑丰喜双脚畸形,我还有一只脚, 我要走遍美丽的世界。

周大观:台湾是一位小女孩,患软组织恶性肿瘤,写这首诗时9岁,她在与癌症对抗的过程中,在截取了一条腿的情况下,直到去世共创作了40多首内容灵巧聪慧、真诚感人的诗。在这首诗中,同学们读到了什么呢?——生命的可贵

二、生命的可贵

马加爵、陈姓高中生——珍爱自己的生命,也要尊重别人的生命。

刘海洋——既要尊重人的生命,也要尊重动物的生命。

生命是宝贵的,每个人的是生命都只有一次,不可能重复,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当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时不轻言放弃,当他人生命遭遇困境需要帮助时,尽可能的伸出援助之手。 提问:生命是否高于一切?(采用正反方辩论的方式进行)

总结:以20xx年雪灾为例,在雪灾中牺牲的烈士,他们为了让百姓能早日恢复用电,在明知爬上高塔修护受损线路是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仍然工作在危险第一线,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们虽然死了,但他们是为了人民牺牲的,死得其所。像藏克家在其诗《有的人》中所写: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所以说,生命的内涵是什么呢?

三、生命的内涵

活动——做一做:用双手的手腕部夹住钢笔在纸上写出“珍爱生命”四个字。 有什么感受? 非常的不好写,很难掌握平衡,而有一个人基本上就是靠手腕去做事的,她是谁呢?

桑兰:被誉为中国的“跳马王”。让人难忘的是19xx年7月21日,在美国纽约友好运动会上,17岁的桑兰跳马比赛时,因失误不幸摔伤,伤势异常严重:脊髓严重受伤、颈锥粉碎性骨折,75%错位;中枢神经严重损伤,双手和胸以下完全失去知觉,她的冠军梦从此破碎了。然而,苏醒过来后的桑兰从没有流过一滴泪,她一种勇敢、坚毅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面对一切,用灿烂的微笑迎接新的挑战并成为上海星空卫视第一位坐在轮椅上的主持人。桑兰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生命,桑兰的生命价值体现在哪里?——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内涵。

四、肯定生命、尊重生命

比一比:在危急时刻怎样求生?

1、你所在的教室着火了;

2、你遇到了歹徒;

3、你家里的煤气正在泄露; 开窗通风, 关闭煤气开关

4、你正在上课的教室发生地震。

引导:无论发生什么紧急情况,首先要沉着冷静,不要慌张。采取的方法要科学,同时记住3个电话:110,119,120(1)火灾的地点。(2)着火的对象、类型和范围。(3)自己的姓名、单位和电话号码等。

珍惜生命,永不放弃生的希望,这是对自己、对亲人、对社会负责任的表现。因为,每一个生命的诞生都会给很多人带来快乐和幸福。

忆一忆:你的生命给哪些人带来了幸福和快乐?

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有价值的,我们能够为他人带来快乐,为他人减轻痛苦,能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所以我们要肯定生命,尊重生命。

五、结束

希望同学们都能珍爱生命,让有限的生命焕发光彩,不断延伸生命的价值。希望班集体中因你的存在而更美丽!

我的未来不是梦

教学目标

1、通过幻游等活动使学生点燃追求理想的热情和活力。

2、结合现实,理解实现梦想的可行性及努力方向。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看到未来的方向,并初步引导学生如何从现实出发,不断缩小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教学难点:

幻游不能脱离实现。通过“幻游”活动,让学生体验自己内心深处的需要,对自己的未来有进一步的认识 教学方式:卡片,问卷,歌曲《梦想缤纷》、《我的未来不是梦》及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

一、暖身

(一)问题

1、小的时侯,你有想过自己长大要干什么吗?

2、小时候的梦想现在改变了吗?

3、现在的你了解自己的兴趣或特长吗?你在心里想想,自己的兴趣或特长是什么?

4、你有没有自己的偶像,他是谁?你希望成为他们那样的人吗?或在心里想想你希望学习他的哪些品质?

5、现在,你有想过自己将来要从事什么工作吗?过的是什么生活吗?

6、你向往的工作符合你的个性、兴趣或特长吗?

7、以下是你对工作的期望,你希望你的工作是什么样子的?

你希望你向往的工作是一份稳定的/高待遇的/工作环境好的/轻松快乐/能发挥个人能力/自己感兴趣/对社会贡献大的/工作吗?

8、要是对以上的工作期望只能选择一个条件,你会选择什么?

二、导入

金树人的一句话

台湾学者金树人先生说过:一个人若是看不到未来,就掌握不到现在;一个人若是掌握不住现在,就看不到未来。人为自己设下目标,带出希望。所有行为将会凝聚在这个希望的周围,活出意义来。 你认为这句话想要表达什么呢?

每个人都应该要有自己的梦想,从现在开始就要为自己设立一个目标,把人生带出希望。所以今天我们也来谈谈这个对我们十分重要的话题——梦想,在下面的活动中,大家可以大胆想象若干年后的自己的生活,并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梦想。

三十多岁时, 一般人都能有了自己的生活方式,有自己的事业的时候。

三、生涯幻游

首先我们进行一个小活动,让大家对30多岁的自己做个幻想,让同学们对自己的未来有更清楚的认识。请同学们务必尽量跟着老师的引导去做,在幻想的过程中不要给自己压力,顺其自然,跟着感觉走。好,大家首先选择一个自己认为舒服、放松的姿势坐好,可以靠着、趴着。

好,现在请你闭上眼睛,接下来,我要带领全班同学一起坐上时空隧道机,跨越时空,到20xx年的

世界!好,时空隧道机已经启动了哦!想象一下,时间一直在流动,慢慢地流到了20xx年!你长大了。算一算,这个时候的你多少岁?这时的你,会是这样的一个人呢?容貌有什么变化?更高、更瘦、还是胖了呢?请你尽量想象自己三十多岁时的情形,想得越仔细越好。

好,你现在已经三十多岁了,现在正躺在家里的床上。这时候是清晨,和以前一样,你从睡梦中醒来,首先看到是卧室的天花板,看到了吗?它是什么颜色的呢?

接着,你下床了。走到浴室刷牙洗脸,看看自己的脸,是什么样子的呢?洗完脸,你来到衣柜前,准备换衣服上班。没错!你有工作了!它是一份怎样的工作呢?你打算穿什么衣服去上班?穿好衣服,你来到了餐厅,早餐吃的是什么?和你一起用餐的有谁?是父母,还是你的丈夫妻子或儿女?

吃完了早餐,你准备到工作的地点。你回头看一下你家,它是什么样的房子呢?周围的环境怎么样呢?然后,你搭乘什么交通工具上班?骑车开车或坐公车,还是别的?你快到达工作的地方了,先注意一下,这个地方看起来如何?好,你进入工作的地方,跟同事打了招呼,大家怎么称呼你呢?其他人在做什么?你该做些什么工作呢?

中午的时候,上个月的薪水发下来了,大概有多少钱?一天的时间很快过去,该是睡觉的时候了,你躺在早上起来的那张床上,请你回忆一遍这一天的工作和生活。你满意吗?过的愉快吗?

好,时空隧道机又渐渐把我们载回了20xx年。我们渐渐地回到现在的教室里,好,我们已经到教室了,请大家睁开眼睛,先活动一下手脚。

大家舍得回来吗?觉得刚才幻想中的生活美好吗?

请两到三名学生起来谈谈刚才他幻想到了什么?组内同学进行1—2分钟的交流。

四、设计我的个性名片

看大家交流的很开心,看来大部分同学还是满意自己幻想中的生活的。好,我们继续我们的梦幻之旅。 假如20xx年后,你真的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你也拥有属于自己的个性名片,那么你会怎么来设计你的名片呢?我们尝试着动手做一做吧。

20xx年的我——个性名片

姓名: 职业: 职位:

主要成就和贡献:

我对工作或生活的想法:

学生完成名片后,小组内交流名片,请每组推荐一名同学起来介绍他的名片。

五、脚踏实地,起飞梦想

学生体验过自己的需要后,在激发他们追求梦想的热情和动力后,告诉学生成功不能只靠想象,要付诸实际的行动,要从现实出发,把理想和现实联系在一起。

每个人有自己的路要走,但是成功不是只靠想象喔!要!我们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思考如何不断缩小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问卷中的第三个问题请学生回去认真思考后完成。

(一)自我探索

请学生填写好问卷中“自我探索”的内容。

脚踏实地、起飞梦想

自我探索 他人建议

我具备哪些优势来实现理想

呢?

(从个性、能力、兴趣、社会

家庭条件等方面思考)

我目前存在哪些不足会阻碍

理想的实现?

(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家庭

因素等方面思考)

(二)交换名片,他人建议

之后学生与组内成员或班级中的好朋友交换名片,介绍自己的名片和想法,请组内同学或了解你的好朋友给你写写建议。

表格中的一、二两题。

(三)分享收获

分享完后,写写要实现我的梦想,高中三年我要做什么?我们要从现在就开始努力,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走下去,慢慢向梦想靠近!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努力了,我们的未来就不是梦,最后祝大家梦想步步成真!

亲子关系

教学目标:

1 正确看待亲子关系

2 理解父母的爱

教学重点

理解父母的爱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接受父母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去接受和理解父母的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family=father and mother i love you 亲子关系与身具来,终身不变

二、《她看起来是个完美的母亲》

我来自一个单亲的家庭,我的妈妈声音温和、柔美,眼中笑意盈盈,似乎没有任何指责和她有关系。她从不愿从我的孤独和恐惧中发现问题,她觉得我什么也不缺:有一个伟大而勇敢的母亲,为了孩子而终身没有改嫁,善良、高尚,令所有人称道。所以,她需要我无止境地陪伴,我不敢让自己讨厌她,因为她看起来如此爱我,但是,我心理涌动着走出这个家庭的狂潮。

提问:文中的母亲爱自己的孩子吗?孩子爱母亲吗?

(1)爱。问:为什么主人公说“看起来是个完美的母亲”?母亲知道孩子的心事吗?

(2)不爱。问:文中哪些字眼体现出不爱呢?怎样改变这种状况?

三、爱的回忆——与父母在一起的幸福时光 提问2-3个学生

四、爱的冲突——与父母的矛盾

原因:一是父母确实不理解我们;二是我们确实不听话,让父母操心、伤心

爱的清单 每天 父母为我做了什么 我为父母做了什么

五、爱的和谐

文章一:《父亲的爱》

爹不懂得怎样表达爱,使我们一家人融洽相处的是我妈。爹只是每天上班下班,而妈则把我们做过的错事开列清单,然后由爹来责骂我们。

有一次我偷了一块糖果,他要我把它送回去,告诉卖糖的说是我偷来的,说我愿意替他拆箱卸货作为赔偿。但妈妈却明白我只是个孩子。

我在运动场荡秋千跌断了腿,在前往医院途中一直抱着我的,是我妈。爹把汽车停在急诊室门口,他们叫他驶开,说那空位是留给紧急车辆停放的。爹听了便叫嚷道:“你以为这是什么车?旅游车?”

在我生日会上,爹总是显得有些不大相称。他只是忙于吹气球,布置餐桌,做杂务。把插着蜡烛的蛋糕推过来让我吹的,是我妈。

我翻阅照相册时,人们总是问:“你爸爸是什么样子的?”天晓得!他老是忙着替别人拍照。妈和我笑容可拘地一起拍的照片,多得不可胜数。

我记得妈有一次叫他教我骑自行车。我叫他别放手,但他却说是应该放手的时候了。我摔倒之后,妈跑过来扶我,爹却挥手要她走开。我当时生气极了,决心要给他点颜色看。于是我马上爬上自行车,而且

自己骑给他看。他只是微笑。

我念大学时,所有的家信都是妈写的。他除了寄支票外,还寄过一封短柬给我,说因为我没有在草坪上踢足球了,所以他的草坪长得很美。

每次我打电话回家,他似乎都想跟我说话,但结果总是说:“我叫你妈来接。”

我结婚时,掉眼泪的是我妈。他只是大声擤了一下鼻子,便走出房间。

我从小到大都听他说:“你到哪里去?什么时候回家?汽车有没有汽油?不,不准去。”爹完全不知道怎样表达爱。除非······会不会是他已经表达了而我却未能察觉?

文章二:《奇迹的名字》

19xx年,在一艘横渡大西洋的船上,一位父亲带着小女儿,去和在美国的妻子会合。

海上风平浪静,晨昏瑰丽的云霓交替出现。一天早上,男人正在舱里用水果刀削苹果,船突然剧烈地摇晃,男人摔倒时,刀子扎进胸口。他全身都在颤抖,嘴唇乌青。6岁的女儿被父亲瞬间的变化吓坏了,尖叫着扑过来想要扶他,他却微笑着推开女儿的手:“没事,只是摔了一跤。”然后轻轻地拔出刀子,很慢很慢地爬起来,不引人注意地用大拇指揩去了刀锋上的血迹。

以后三天,男人照常每晚为女儿唱摇篮曲,清晨为她系好美丽的蝴蝶结,带她去看大海的蔚蓝。仿佛一切如常,而小女儿没有注意到父亲每一分钟比上一分钟更衰弱、苍白,他看向海平面的眼光是那样的忧伤。 抵达纽约的前夜,男人来到女儿身边,对她说:“明天见到妈妈的时候,请告诉妈妈,我爱她。”女儿不解地问:“可是你明天就要见到她了,为什么不自己告诉他呢?”他笑了,俯身在女儿额上深深刻下一个吻。 船到纽约港了,女儿一眼便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认出母亲,她大喊着:“妈妈!妈妈!”

就在这时,周围忽然一片惊呼,女儿一回头,看见父亲已经仰面倒下,胸口血如井喷,染红了整片天空…… 尸解的结果让所有人惊呆了:那把刀无比精确地洞穿了心脏,他却多活了三天,而且不被任何人知觉。唯一可能的解释是因为创口太小,使得被切断的心肌依原样贴在一起,维持了三天的供血。

这时医学史上罕见的奇迹。医学会议上,有人说要称它为大西洋奇迹,有人建议以死者的名字命名,还有人说要叫它神迹……

“够了!”那是一位坐在首席的老医生,须发俱白,皱纹里满是人生的智慧,此刻一声大喝,然后一字一顿地说:“这个奇迹的名字,叫父亲。”

文章三:《闪光的母爱》

这是一个不幸的女人,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晚,一辆肇事车将她从斑马线上撞飞了出去,又在茫茫的夜色中逃逸。她又是幸运的,我们交警和医院、保险、社会保障等部门统筹协调,刚刚开通了“交通事故绿色生命通道”。这个“绿色通道”让她在第一时间得到了最好的医疗救护,也没有医疗费用上的后顾之忧。 自从入院以来,她一直昏迷不醒。医生说她脑神经受到损伤,也许永远也醒不了。她还有身孕,已经5个多月了,出于医疗上的需要,应该考虑引产。可当她从神外科转道妇产科病房,医生却迟迟下不了决心实施这个手术,她腹中的胎儿不仅发育正常,而且在一些生命指数上,高与同孕期的胎儿,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她的生世也是个迷。在事故现场,只遗落着她简单的行装。她是谁?她有着怎样的人生?她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她的匆匆旅程是与谁相约?她腹中胎儿的父亲又是谁?这其中有着怎样的故事?只要她不清醒,这一切都将无从得知。更没人清楚,她在出事之前,日子是快乐,还是忧伤。

她得到了妇产科护士最精心的护理,她们让她的身体始终干净清爽,散发着孕妇特有的芬芳,她们愿意与她共同呵护一个生命奇迹。

时光在她的昏睡中一天天地过去,后来她被推进了产房。后来医生骄傲地宣布:5公斤的男婴,健康极了,那一刻有掌声响起。N

护士小姐把她的孩子抱来给她看,她们觉得虽然母亲是植物人,但是也应该让母子见见面。她们惊喜地发现她胸前濡湿一片,有乳汁分泌。她们小心翼翼地把婴儿的嘴贴上去。随着婴儿本能地吸吮,她脸上的肌肤竟然在微微颤动,那分明是在笑啊。此时,每当护士们把她的孩子抱来吃奶时,她的脸上都会出现这种幸福洋溢的表情,有时嘴里还会发出含糊不清的音节,一如一位快乐的母亲在对着婴儿呢喃细语。神精科医生以此推论:她的大脑可能一直是有意识的、清醒的,只是神精中枢的连接出了问题,使她失去了语言与行动能力,无法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感受。

她的身体早已虚弱到了极点。母乳喂养,只能加速她的衰竭。可是谁又能忍心剥夺她这样一位母亲哺乳的权利。

三个月后,又一次让孩子吃得饱饱的,她终于平静安详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很多人都想领养她的孩子。几经权衡,我们还是选择了儿童福利院。福利院长大的孩子都姓“党”,老院长也说了,他们不会让这个孩子受一丁点儿委屈,否则就对不起他妈妈。

依据有关的政策,她的丧葬费只有几百元,是不能把一个人体面地打发上路的。我们交警队事故科的同事,凑了2000元钱,请护士小姐们给她买几件新衣服。护士长却说:“不用了,我们都已准备好了。那一天,我们医院所有已经做了母亲的和将会做母亲的人,都会去送她”。护士长还说,她入院时体重121斤,分娩后体重86斤,临终前的体重只有63斤。她是在用自己的血肉孕育、哺育这个孩子。本来她生下他后。就可以“走”的,可是她怕自己的孩子没有奶吃,怕他觉得孤独,又坚持着在人生路上陪他走了一段。 后来,我们用这点钱给她买了一块墓地。没有她的名字,她的生平,所以墓碑上只有一行文字:“一个全身上下都闪烁着母爱光辉的女人。”

六、结束:音乐《让爱住我家》

学会人际交往 提高协调能力

一、两个例子:

19xx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政府,在该州一个农民家里意外的发现了一位已满5岁的小女孩安娜。她出生以后,母亲就把她单独关在楼上的黑暗房间里,每天仅仅给她维持生命的牛奶,此外不与她接触。当地官员发现她的时候,小安娜又瞎又聋,不会说话,不会笑,不会走,不会咀嚼。

19xx年,印度神父辛格在森林中救出两个狼孩,狼孩被救回到人类社会时,约七、八岁,从动作姿势,情绪反应、生活方式等都表现出狼的习性。她用四肢行走,不会说话。她惧怕人,白天躲藏起来,夜间潜行。每天午夜到早上3点钟,象狼似的引颈长嚎。据研究,卡玛拉当时虽然已七、八岁,但她的智力却相当于6个月的乳儿水平。人们花了很大气力都不能使她适应人类的社会生活方式。卡玛拉4年内只学会了6个词,听懂几句简单的话,她在7年后才学会45个词,能勉强地学说几句话。卡玛拉死时已经十六、七岁,但她的智力仅相当于3-4岁的孩子。

上面这两个故事都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失去交往的机会,对个体的心理和生理都会造成极大的破坏。也许有的同学会说,上面的故事将的是小孩,当一个人长大了,不与别人交往,独自悠闲自在,不也挺愉快的吗?那么让我们再来看一个心理学实验。美国有位心理学家在普林斯顿大学里,做过一个孤独对人影响的实验。他请一些大学生中的志愿应试者单独住进一间与他人隔绝、悄然无声的封闭小屋里。里面放有各种食物,尽可以自由吃、喝、睡,但不能与任何人交往,也不能看任何书籍。应试者只要在实验室住上4天即可获得一笔相当丰厚的酬金。这些应试者刚开始时轻松自在,可是两天后所有的应试者开始拼命地敲打墙壁,要求出来。当他们重回"人世"时,个个神情痴呆,表情麻木,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大大降低,并且经过一段时间后才完全恢复。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一旦脱离了社会群体,失去了社会交往,就会产生孤独感和恐惧感,给人的心理健康带来严重的破坏。所以,同学们应该明白,人需要交往就像需要吃、喝、睡一样。交往对我们每个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有人把人际交往称为健康所不可缺少的"维生素"。

二、我们离不开人际交往

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这一点谁都无可厚非。但学习文化知识并不是唯一的任务,除此之外,良好道德的养成,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都是人生的必修课。

人际交往: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言符号系统,相互之间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过程。通俗的讲,就是人们与社会广泛接触,建立起各种各样联系的过程。今天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信息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因此,一个现代社会的青少年,如果将来想要有所成就,那么必须具备人际交往的能力。我在学校的心理辅导室介绍的材料中也提到过:只有优异成绩,却不懂得与他人交往,是个寂寞的人;只有过人的推理,却不了解自己,是个迷惘的人。人际交往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互相交流信息、思想,有利于生活与学习。

前人曾说过:"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当今的社会被比喻为信息的海洋,如果任何信息都要自己亲自去筛选辨别的话,那人不活活累死才怪。而人与人这种交往,最初的一个目的就是信息的交流与共享。举世闻名的发明家爱迪生一生有2000多项发明,这些都是和他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共同探讨,反复实验而研究成功的。离开了这些助手,爱迪生单枪匹马是很难成功的。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有两万多家企业、200多所大学和80多个科研机构,总人数超过30万人。

2.排除内心的孤独,宣泄不良情绪。

人同时具有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每个人都渴望与别人的交往,通过交往来获得别人的认可,证明自己的价值所在。大家都不喜欢孤独,而人际交往就是很好的清除孤独的办法。通过与别人的交往,能够将自己心中的积怨、忧愁和悲哀倾吐出来,减轻心理压力,同时从别人那里获得生活的力量和勇气。同学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有了苦恼找好朋友聊聊,心情就会变好很多。而且从已有的研究表明,许多心理问题的产生最初都与不良的人际关系有关。

三、影响中学生人际交往关系的不良心态

1.自负心理。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自我中心意识过于强烈。凡事都希望以自己的喜好为出发点,不大顾及别人的感受。在家里可能长辈会让着自己,而到了学校,由于大家都是处于平等的地位。再用那种态度去与同学交往就很容易碰钉子。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在一大群人中,受到更多人喜欢的往往是那些能够耐心倾听,并能在适当的时机对你所说的话作出反映的人。而那些夸夸其谈,口若悬河的人经常是自我感觉良好,但别人不一定买他的帐。这种人就是违反了人际交往的一个原则:对等原则。因为他只顾展现自己过人的口才,表现自己渊博的知识,丝毫没有考虑到别人是否对你所说的话题感兴趣。

2.自卑心理。这种情况就与上面所提到的情况相反。由于大家的生活环境和家庭背景不同,在某些方面可能会有所差异。在前面我们说过人与人之间角色是平等的。这是作为自然角色而言。而在另一方面,从社会角色来说,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所扮演的角色之间难免会存在差异。以前曾经有同学在心灵信箱的来信中说到:自己是来自农村,家庭条件不是太好。所以会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不敢与同学交往,甚至有时还会刻意的回避。这也是不可取的。因为在你与别人交往之前,就先给自己扣上了一个低人一等的帽子,那么一但必须要与他人交往的时候,很可能就会表现得畏缩不前,无法自然的展现你自己。

3.嫉妒心理。一方面很想与别人做朋友,另一方面又因为对方在某些地方表现得比你优秀而心怀嫉妒。那么这样的人际关系是不会维持长久的。西班牙作家塞万斯曾经说过:"嫉妒者总是用望远镜观察一切,在望远镜中,小物体变大,矮个子变巨人,疑点变成事实。"三国里的周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本来周瑜也算得上是一个人才,但由于心胸太狭隘,总想算计诸葛亮。到最后气得吐血身亡。更为可悲的是到临死的时候他还不愿意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怪罪上天说:"既生瑜,何生亮。"一代英才就这样死于自己的嫉妒之心。

4.多疑心理。有些同学在与朋友交往的时候,往往会不大信任对方。总担心自己会上当受骗,处处都提防别人。这其实是对于友谊最大的挑战。有些同学习惯挂在口头的一句话就是:"他不信任我,总是怀疑我的真诚。"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说:"是因为他不信任我,所以我也不信任他。"这其实是一种自我投射心理。很多时候我们都习惯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强加到别人头上。说这句话的同学是因为自己不信任别人,所以才会固执的认为别人不信任自己。而这种心态对于友谊来说,只会起到破坏性的作用。经常怀疑别人的同学要看到这一点:要想别人能相信你,首先自己要做到信任别人。古人认为交往的最高境界就是:"士为知己者死。"强调的一点也就是人都渴望别人的理解。一个总是对朋友心存怀疑的人,他的朋友也必定不会把他当才一个真正的知己。

四、如何在人际交往中做到游刃有余?

1.树立自信心。

人都有一种按照自己的预期方向前进的倾向。很多时候,人们对于自己的评价往往都是偏低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同时也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一些不足。许多同学之所以会回避与他人的交往,就是由于对自己缺乏足够的自信。与人交往十的窘迫,根源于情绪的紧张。而这种紧张又与自我评价过低有密切关系。当一个人在与别人交往的时候,就意味着要向别人开放有关自我的部分心理领域,也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别人探索和评价的对象。如果一个人自信心过低,就会害怕向别人暴露自己的弱点,害怕在别人心目中留下不好的印象。虽然很可能他的弱点没有这么严重。

2.给自己恰当的角色定位。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一种生活经历。就是当我们在挤公共汽车的时候,当自己还没有上车时,心里会想:"前面的人怎么这么磨啊。"并且会拼命的往车上挤。一但自己站到了车上的时候,又会想:"后面的人挤什么挤啊。"并且盼着司机早点把门关上,不要上这么多人。为什么前后反差会这么大呢?其实这不完全是关于道德的原因。而是由于在车上和车下,人扮演的是两种不同的角色,因此他们的心理活动也会反映出这两种不同的角色特征。我们在生活中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在父母面前扮演的是子女的角色,在同学面前扮演的是同辈人的角色,而在更小的弟弟妹妹面前扮演的是成人角色。因此处于不同的角色时就会要表现出相应不同的角色特征。就拿向同学借东西来说:"请问能不能把你的钢笔借给我?"这就是用同伴的口吻借,别人一般来说也会很乐意借给你。"喂,把你的钢笔拿给我用下!"这就是以成人的口气借,那别人除非是在心情非常好的时候,才有可能把钢笔借给你。所以注意说话时,自己所处的角色地位,将会有助于你更好的与他人沟通。

3.把握人际交往中的对等原则

有些人特别喜欢了解别人的一些私事,当别人出于信任一一告知他之后,反过来别人也问一些类似的问题,但他却不知为何又避而不谈,让对方感到被别人刺探了私事有没有得到对等的信任,心理很不舒服,以后便不愿意再与他交往了。比如说A问B:"你对于班里XXX同学有什么评价?"B出于对A的信任,把自己对XXX的评价如实的说出来。而当B拿同样的问题问A时,A又不愿意回答,或则是敷衍了事"XXX啊,哈哈,我对他没什么评价。"显然,这种行为违反了交际当中双方互相开放内心的程度要对等的原则。当然会损害到彼此的关系。要避免这种情形,在与别人进行言语交流时要注意控制自己的问话,如果是对方不愿意提起,不会轻易公开的问题,或则是对方可以告诉自己但自己不能告诉对方的问题,就不要去问。遗憾的是,很多时候我们可以允许自己对于别人的好奇,却不能允许别人对自己的好奇。于是有的人被朋友关闭在心灵之外,还弄不明白是什么原因。

4.掌握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

比如说当我们在赞美别人时,最好要将赞美的内容具体化,让别人觉得你是发自内心的赞美,而不仅仅是出于应付。比如说如果一个同学今天穿了件新衣服,很漂亮,那么说"你今天穿了这件新衣服看起来更漂亮了"就比简单的说"你很漂亮"要有效得多。多发现别人的优点,并给予具体化的赞扬,这能为你赢得更多的朋友。还有就是在与别人交往的时候,如果你能很快的记住别人的名字,并能在第二次见面时准确的叫出来的话,这能让别人觉得自己很受重视,也会有利于你们之间的交往。与别人交往的时候,不要一开始就将所有的好话都说尽。而到了后来就只说别人的缺点了。就象我们去商店买两斤糖。如果售货员先抓了2斤5两放在里面,然后往外面拿出来,即使里面还有2斤1两,给我们的感觉也是太少了,自己吃亏了;如果售货员先抓1斤5两,然后往里面放,即使是只有1斤9两,我们也会觉得自己占了便宜。所以有经验的售货员称东西的时候都总是先不放满,然后再往里面添。人际交往也是一样,对于人的评价如果是由低到高,那么你更容易让他觉得你很理解他。还有就是学会做个有效的倾听者:别人所的时候能认真的听,并有所选择的对于他的话做出反映。这也是为什么有同学在心理咨询后跟我说:"老师,在整个咨询过程中,您并没有怎么太多的说话,但却比其他的老师说上一大堆的大道理更为有效。"有些人能做到听别人说,但别人说话后,却忘记了给对方充分的反映,接下来就谈自己如何如何,而对方也同样不注意回应。表面上看起来两个人谈得很热闹,实际上这样的交流没任何效果。

5.学会保持适当的距离

有些人会有这样一种认识,认为朋友之间应该无所不谈,两个人走得越近越好,甚至恨不得变成一个人。如果这样做的话,开始两个人之间可能会没什么大的问题,但时间一长,就容易产生许多的矛盾。这就是心理学上所称的空间距离效应。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这个空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却会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通过与不同关系的人保持不同的空间距离体现出来。人类学家霍尔把这个距离依次分为亲密距离(0—0.5米)、个人距离(0.5—1.2米)、社交距离(1.2—3.5米)和公众距离(3.5—7.5米)。为什么在正式的外交场合,两张沙发之间一定要放一个茶几,这就是为了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双方的距离。有一次在一个比较正式的外交会议上,由于工作人员的失误,忘记了在两张沙发之间摆放一个茶几,结果整个会议过程中,那位外宾都是靠着沙发的远端坐着。了解上述交往距离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使我们有意识地选择与人交往的最佳距离:既可以避免因为误入别人的个体空间而自讨没趣,又可避免因离对方太

远而有拒人千里和装腔作势之嫌。从而有助于增进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是一门需要我们花费一生的时间去学习的学问。掌握一些基本的人际交往常识,将使我们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更为有利。希望大家通过此次讲座能有所收获。

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效应

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在人际交往中对人的影响较大,是交际心理中较重要的名词。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首因效应。我们常说的“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一般就是指的第一印象,这里就存在着首因效应的作用。因此,在交友、招聘、求职等社交活动中,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效应,展示给人一种极好的形象,为以后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这在社交活动中只是一种暂时的行为,更深层次的交往还需要您的硬件完备。这就需要你加强在谈吐、举止、修养、礼节等各方面的素质,不然则会导致另外一种效应的负面影响,那就是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交往中最后一次见面给人留下的印象,这个印象在对方的脑海中也会存留很长时间。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朋友总是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大概只能说上两、三条,这也是一种近因效应的表现。利用近因效应,在与朋友分别明,给予他良好的祝福,你的形象会在他的心中美化起来。有可能这种美化将会影响你的生活,因为,你有可能成为一种“光环”人物,这就是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

当你对某个人有好感后,就会很难感觉到他的缺点存在,就像有一种光环在围绕着他,你的这种心理就是光环效应。“情人眼里出西施”,情人在相恋的时候,很难找到对方的缺点,认为他的一切都是好的,做的事都是对的,就连别人认为是缺点的地方,在对方看来也是无所谓,这就是种光环效应的表现。光环效应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你很难分辨出好与坏、真与伪,容易被人利用。所以,我们在社交过程中,“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具备一定的设防意识,即人的设防心理。 设防心理

在两个人独处的时候,我们不时地会有些防范心理;在人多的时候,你会感到没有自己的空间,自己的物品是否安在;你的日记总是锁得很紧,这是怕别人夺走你的秘密。为了这些,你要设防。这种设防心理在交往过程中会起到一种负面作用,它会阻碍正常的交流。

传球游戏(创新思维)

【教学准备】秒表2块,乒乓球12个并分为A、B、C、D四组,每组球依次编号。

【活动目的】

1.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在活动参与和体验中认识创新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3.了解学生的创新意识现状。

【适应学段】高中、初中高年级

【活动准备】把学生按照人数分为8-12人/组(每组有适当比例的男女生)。

【活动规则】

1.各组将三个球按照标号顺序从本组第一个传球人手中开始依次传递,球必须经过每一个人的手;

2.三个球经过每一个人的顺序必须相同;

3.除本组第一个传球人外,其他人手中不能同时有一个以上的球;

4.传球时间从第一个传球人传出第一个球开始计时,当3号球传回第一个传球人手中是停止;

5.传球过程中球不得落地,落地一次本组传球时间加时5秒。

【活动过程】

<热身活动>

目的:活跃班级气氛,打破拘谨,营造良好的心理活动氛围。

内容:从简单破冰游戏中随意选择。

<引入话题>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或看到这样一个词——“创新”,在这个社会发展迅速、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创新无论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还是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个没有创新意识,不能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创新的人在当今社会中就不能让自己得以更好地发展;一个没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国家和民族则是一个没有前途的国家和民族。我想,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在生活中不断创新的人。那么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你觉得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如何呢?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今天的“传球游戏”去感受和体验吧!

<活动说明>

向学生说明活动内容和规则,让学生在明确要求之后商讨在传球中应当注意的问题和本组的传球方案。

<一轮传球>

商讨结束后,各组按照本组的讨论方案分别进行传球。

传球时其他各组各出一名队员和老师一起监督传球组整个传球过程;同时两人用秒表计时。

注意问题:非传球组成员可以观看它组传球,但传球中不得碰到或以其他方式干扰传球组成员传球,否则该传球组传球时间将被相应减少1-3秒。

<讨论反思>

第一轮传球结束后,各组根据本组的传球情况继续探讨传球中的问题和注意事项,重新制定或者改进本组的传球方案。

<二轮传球>

按照一轮传球的要求和程序进行第二轮传球。

<讨论交流>

1.各组代表谈本组的活动情况,包括讨论过程、组员的参与情况以及传球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情况等。

2.在传球过程中要想尽可能的缩短传球时间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学生自愿发言交流)

①勤于思考、敢想、多想,能多角度考虑问题,勇于实践、善于反思;

②要注意密切配合,要有团队精神;

③要有规则意识,遵守规则;同时要在遵守规则的基础上不被规则所局限。

④注意细节,细节有时往往会成为关键。

<课堂小结>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同学们表现活跃,敢于去想、互相配合,很多同学都提出了不少的好主意;遇到问题时能够互相鼓励,不断反思;同时在刚才的讨论交流中大家也提出了在创新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我想,在这次活动中我们都有了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感受,我为大家在活动中的表现感到由衷的高兴。但是,这并不能说明我们就有了很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我们也许只是刚刚踏上或者看到创新的光明大道,愿我们每个人都能不断地、有意识地去培养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在创新中走向属于自己的美好明天!

传话与流言

【活动构思】 生活中遇到流言蜚语是很让人头疼的一件事,对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而心智还不够成熟的中学生来说更是如此。面对留言,有些学生会选择不理不睬,有些学生会选择澄清真相,但是,还有不少学生选择默默地生气,而另一些学生会选择调查真相,然后以激烈冲突的方式解决问题??而后面的这些方式无论对于问题的解决还是对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来说都是无益的。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和对待流言,在流言面前不“迷失自我”。在经过深入的思考之后,我们设计了这一活动。

【活动目标】

1.引导学生回忆、体验面对流言时的感受与体会;

2.引导学生在体验中体验、分析流言的产生原因与过程;

3.引导学生寻找适合的方式、方法,正确对待和处理生活中遇到的流言。

【活动准备】

1.事先将学生按照8—12人一组分为若干小组;

2.准备传话内容,包括词语、成语、句子;

3.秒表一块;

4.选好适合活动要求的活动场地。

【活动过程】

[热身活动] 一心二用

目的:活跃班级氛围

要求:①学生2人组成一组(人数出单时其中一组可3人);②所有人左手平伸,右手伸出食指握拳,垂直置于对方左手上方约3厘米处;③听到“开始”口令后左手迅速抓住对方食指,右手食指迅速从对方左手上方逃离。

[导入话题]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想拥有更多、得到更多,但我们今天要说的这样东西,我想同学们没有一个人想去拥有它。它是什么呢?它就是流言。尽管我们谁也不想拥有流言,但它却会在不经意间走进我们的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张牙舞爪。同学们,在过去的生活中,你遇到过流言吗?在听到关于自己的流言的那一刻,你的感受又是什么样的呢?

[回忆体验]

学生回忆自己过去的经历,然后自由发言交流。(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回应但不做任何评判) ??

的确,就像大家刚才谈的那样,流言会带给我们很多的压力和阻力,让我们感到生气、压抑,让我们苦恼。我们谁也不想和它相遇,但流言并不会因此而远离我们,这就需要我们学会正确地认识和对待流言。怎么才能正确的认识和对待流言呢?在共同探讨这一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传话。

[传话游戏]

(在事先选好的场地让学生按照分组从前向后“1”字形排开,前后两个学生之间有物体隔开或留出60cm—80cm的距离。)

< 规 则 >

1.从前向后依次用文字语言传递,传话内容卡片只给第一个传话人看;

2.第一传话人看完传话内容卡片并开始传给第二个传话人时计时开始,最后一个传话人将自己听到的传话内容写下并举手示意时计时停止;

3.传话时声音不能过大,只允许传接话的两人听到,违者视情况在计时时加时1-3秒,累计计时;

4.传话人传完话后要面朝前坐好,不得再说话或使用体态语言,违者视情况在计时时加时1-3秒,累计计时;

5.传话过程中不得重复传话或书写传话内容,违者加时1秒,累计计时。

< 第一轮传话 >

1.内容:词语 (各组从编号的16张卡片中选择1个编号,1张卡片在同一个班级不重复使用。)

2.传话分组进行,一组传话时其他几组和老师一起做监督,但不得干扰传话组传话。

3.教师负责计时。

4.最后一个传话人举手示意后,请其将写下的内容大声地念给大家听,然后让该组第一个传话人大声说出本组的传话内容。

< 第二轮传话 >

1.内容:成语 (各组从编号的16张卡片中选择1个编号,1张卡片在同一个班级不重复使用。可以选择生活中极其常用的成语,但可做适当改动,如“狡兔三菇”。)

2.其他方面与第一轮传话相同。

< 第三轮传话 >

1.内容:句子(字数在16个字左右,难度基本相同,可以选择生活常识性内容,但要对内容做一定修改,如卡片内容可以为“齐始王统一中国,建立了秦朝,统一币制”、“一兔在勒亮上发呆,这是为什么呢,你说”。)

2.其他方面与第一轮传话相同。

< 注意事项 >

1.传话时可能会出现某些学生故意改变传话内容的现象,一般会受到本组其他的指责,但教师在传话进行时对这一现象不做任何评价。

2.教师要注意记住对每一组传话的情况,以便后面的分析。

3.如果时间允许,某一轮的传话可进行2次(如“成语”轮可以让各组进行完一遍后再换成语进行一遍)。

[分析思考]

从刚才的游戏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大多数人都想把传话内容准确地传递下去,但在实际的传话中还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错误。谁能来分析一下,我们刚才的传话游戏为什么会出现错误?

(学生思考后自由发言??)

1.有人在传话时捣乱,故意改变传话内容;

2.没有听清,又不能不往下传,就根据听到但没有听清的,加上了自己补充内容;

3.听的时候听错了。

刚才大家分析了传话游戏中错误出现的原因,接下来就让我们来看一看流言的产生。其实,流言的产生原因和我们在传话游戏中出现错误的原因是非常相像的。首先,就是故意制造流言或者故意改变别人说话的内容;其次,对听到的内容断章取义,就是某人仅仅听到了别人说话内容的一部分,并且这一部分和说话人要表达的总体意思并不一致,但听话者却把听到的当作说话者要表达的意思给传开了;再次,就是惯性思维,自己本来没有听清或者完全听清别人说什么,却把自己听到加上自己的理解与补充给传了出去。比如刚才的传话中我们把“一兔在勒亮上发呆,这是为什么呢,你说”,传成了“玉兔在月亮上呆着干什么呢?捣药!”

【讨论总结】

通过刚才的游戏和分析,我们明白了流言的产生过程和原因,接下来就让我们共同来探讨一下如何对待流言吧。

(学生按照游戏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

1.面对流言,首先要保持冷静,这样才能对遇到的问题进行较为客观的分析;

2.遇到流言后要自我检查、反省,看看自己是不是有些问题或细节没有注意到,让别人产生了误解;

3.一些流言可以用解释的方式去澄清,而有些流言就需要不去理睬,让其自生自灭,用事实和时间去证明;

4.洁身自好,不做流言的传播者,听到流言后让流言止于自己,更不要做流言的制造者。

【活动小结】我们不愿与流言遭遇,不想去面对那份苦闷和烦恼,但流言并不会因此而远离我们,这就需要我们在面对流言时要学会让自己保持冷静,学会自我反省,经过冷静思考和分析之后,能够解释、澄清的就尽快解释澄清,不能解释澄清的要学会“冷处理”,让事实和时间来证明真相;生活中,我们不做流言的制造者和传播者。只要我们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共同努力,相信,我们身边的流言会越来越少,即使遇到流言我们也能坦然、轻松地去面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