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会考教学反思

初中地理会考教学反思

育红中学

王学英

20xx年初中地理会考情况统计:全年级应参加考试218人,优秀135人,良好69人,合格10人,不合格1人,缺考3人。优秀率62%,优良率94%。

一、 历年会考试卷分析

纵观历年的试卷,在逐步贯彻以课标为纲的精神。试题的题量、难度、题型能体现课改的基本要求:

1、依据课标,结合实际,更多取材于容易地理化的信息资料,体现生活有用的地理;

2、注重读图、试图知识;具有较强的灵活性;每套试卷都有大量的图表(20xx年试卷选择题只有18、20、21、23题没有相关的地图,属于基本知识的考核,综合题的26题天津的资料分析没有图)。

3、注重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考核,和知识的迁移,不让学生死记硬背。不仅对学生知识的系统掌握有一定要求,也重点考查了学生应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主观性、开放性试题有一定比重;命题从重大时事、实际生活和学生的认知能力出发,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主动性;如:全球气候变化、防灾减灾、20xx年的春旱等。

5、生动的语言、轻松的氛围,缓解了学生的紧张的情绪,力求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获得成功感,所有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无疑受到了一次能力的考查,更受到了生活和情感的陶冶。

6、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考试材料的选取、呈现方式等方面体现了真是、直观、活泼的特点,形成了图文并茂的卷面风格从整体上看,试题科学、规范,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方式有较好的指导性。

二、试卷错误原因分析 1、基础知识掌握不牢

一部分学生忽视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学习,误认为是只重视能力就行,没有形成知识体系。要知道,学好地理,首先要较快地记住一些重要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因为没有记忆,也就没有学习。

2、读图、识图、提取、筛选,分析地图的能力较差

会考试卷的特点:大量运用多种地图,图表、图像来表达空间概念及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过程。一直注重能力考查,读懂地图语言,提取图中信息,分析图示内容的变化已成为学生掌握的基本技能。学生们在这方面的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3、审题不明、表达不清。不会用地理的语言描述、表达。

4、综合能力差,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不够,地理运算能力差,字迹潦草,书写、绘图不规范,卷面不整洁。

三、教学对策

1、地理属于文理兼备的综合学科,表面是文是“背”,实质是理,是推理和演绎。所以要求学生要记住一些重要的地理事物和现象,重视主干知识,理清知识脉络,还要理解原理,成因,形成地理思维。

2、吃透纲本,保持课标、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教研员说过《新课标》是会考的“圣经”课标和教材是教学、备考和评价的纲和本。课标不仅告诉我们“学什么”,还告诉我们“学到什么程度”、“怎么学”。因此日常教学,基于课标的备课要多关注目标的清晰,而不是教材的处理,上课应多关注方法与目标的一致性,养成“以标扣本”的习惯,体现课标、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依据课标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历年学业水平考查试题,每道题要清楚:(1)本题主要考查哪些知识点?考查了哪些能力?这些知识和能力通过怎样情境进行考查的?(2)此类试题的一般解题和命题的思路是什么?本题的素材还可以怎样使用,或还可以用什么其他素材考查与本题相同的原理和技能?(3)此题的难度如何?(4)最后才是试题答案。复习教学准确把握题的动向,结合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进行教学设计,使教学和评价更利于学生的后继学习。

3、加强阅读、分析地图和地理图表的能力,训练绘制图表的能力,侧重能力训练。会考考查的就是这些地理知识的学习过程及能力培养的过程。复习时根据课标进行专题分类,将与该专题有关的图表、习题统一归类,进行集中强化练习。

4、教学中注意联系实际解决问题,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关注时政、生存环境、社会热点、社会焦点问题。将所学知识自觉与日常生活相融合,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愉快,感觉轻松。例如:汽油价格涨落问题;全球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以及相互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途径、案例分析运用;频繁的地质(地震、火山、泥石流等)气象(干旱与洪涝、台风和寒潮、沙尘与大雾天气)灾害的成因及防预;城市环境问题(问题的表现、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的措施)等;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和酸雨的成因及对策)。

5、加强方法与技巧的训练“授之以渔”。加强审题的训练,解题技巧的培养,注重解题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从题目、地图、材料中获取答案的方法和规律。培养学生“审题慢、答题快、看清题目是关键”的良好习惯。

6、学生书面表达不严谨、不规范以成为失分的“顽疾”。平时教学和训练要注意强调地理名词、专业术语的准确理解和书写。训练学生答题时思路清晰、层次清楚、语言科学规范。

7、在教学中多提供具体、典型的试题案例,认真剖析解题思路,展示解题过程,总结方法,形成基本的解题“套路”,让学生“模仿——领悟——内化”,形成能力,实现“解一题,得一法,会一类,通一片”的效果。

8、不放弃每一个学生,在班主任老师的积极配合下,争取家长的支持,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时间,全方位的督促学生,争取最好的成绩。

总之,初中地理教学要重在平时的掌握方法和能力提高的训练。那么,复习课是“温故而知新”,再认识和再提高的的过程。教师采用适宜的复习方法,如归类法、比较法,图形法等,指导学生对知识进行重新加工处理,构建知识网络,加强读图能力,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理论联系实际,才能使地理教学与复习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二篇:探讨如何搞好初中地理教学和会考复习

初中毕业生的学业水平考试是关系中小学教育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考试的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又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对中小学校教育有着重要的、直接的导向和影响。20xx年的生地毕业会考是我县新课程实施以来的第一次毕业会考,为了统一思想,使教学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召开这次学科会来共同研究如何搞好考前复习,力图认真落实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要求。

对于地理教学和会考复习,我在此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认真研究、透彻理解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内涵

1.深入学习、研究课程标准,进一步转变观念

中学教师尤其是过去经验丰富的、具有娴熟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的教师,一定要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技术,完善和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重新认识教育教学的目标与目的,不能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和应试教育所谓的学以致用。为了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教师必须正确把握教育改革与发展方向,在“创新”两字上狠下功夫,从革新教育观、学生观、价值观、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积极思考和实践。

2.深入分析、挖掘教材,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教材的分析决不是简单的教材体系和知识结构的分析,而是教师优化教学过程的方法与手段。改革后的教材内容同以前相比,淡化、粗化了具体知识。地理教师更要精心地去备课,不但要备教材内容本身,还要备自己、备学生个体。通过反复钻研、感悟去挖掘教材潜在的东西,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和学习情境,最大限度地向学生展现知识。要有意识地挖掘教育资源,及时捕捉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多用身边鲜活生动的材料因势利导,灵活恰当地根据学生反应与参与的状况调节教学节奏和教学内容。

在开放式的地理教学中,更要体现教师的作用,教师要把握主方向,要收放有度,要引导学生多探讨有价值、有意义的话题,争取做到“控而不死,放而不乱”。

3.注重地理“三基”教学,不拘泥于教科书

课堂教学中,教师都有把课程标准融入课堂的愿望和倾向,但具体怎样做能更好,心里没有底,毕竟这是个新事物,没有任何成形的经验可参考,有些教师认为课堂上热热闹闹就是成功的课,实际上这种理解是有一定偏差的。有一些课,课堂气氛热闹异常,学生情绪高涨,积极参与各种讨论,但整个课结束后,学生却感觉没有收获。我觉得地理课应有自己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技能”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维方法”是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也是学生发展的基石,是实现学习过程的载体。因此,课堂教学中应以知识为中心,以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活化、优化课堂的途径。只有在夯实“三基”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有条件去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自由发展。

4.充分开发、利用地理课程资源来丰富地理课程内容

我们所说的地理课程资源,并不单纯是指地理教科书的内容,它的范围相当广泛,包括学生的经验及其所在生活环境(学校、社区、家庭)校内外的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等等,都可以是课程的范围。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离不开教师,从这个角度上讲,教师本身就是最有潜力的课程资源。

新标准强调课程的开放性,作为教师,我们要改变过于注重教科书的倾向。教师需要明确的一个问题是“教材”不局限于教科书,而是指与教科书有关的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教材”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点的汇集。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内容载体,掌握知识点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在某种程度上说,教材只是教学的手段,促进学生的发展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要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要恰当选择和组合多种课程资源【教材、参考书、学生工具书、用于培养技能的学具、电影、幻灯、录像(音)带、图片等】和各种直观教学手段来丰富课堂,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解决教学重、难点及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等方面的作用,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线索、尝试和思考的机会,多让学生进行体验性学习。

二、进一步明确、落实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

1.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

培养创新人才是我们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改革的重大问题之一。初中生活泼、好动,具有丰富的情感,活跃的思维,是一群身心不断发展的青少年。学生不单纯是抽象的学习者,更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不同,他们所接触到的事物就有所不同。这就使得生活在不同环境里的学生具有各自的特点,因此,我们不能用一个模式去塑造和评价学生,我们要看到学生之间的差异,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善待差异。

地理教材中有些内容对某些学生来说是熟知的,容易理解的,而对另一些学生来说是陌生的,难以理解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删、增,替换例子,调整教法。要研究每个学生成长的需要,不能只把他们看做一种知识的容器。要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把他们培养成一个充满活力、富有个性和善于学习创造的人。当然,我们绝对不是完全放任学生,而是在理解学生的前提下,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克服不足,从而促进学生有机和谐地发展和进步。

2.教师要随时总结和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

教师必须经常有意识地反省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中总结经验教训,要有意识地虚心听取他人对自己教学工作的评价。通过自我总结和积极借助他人的反馈来分析自己的学习需要,进而不断充实自己教与学的知识库。另外,教师还要积极参加科际间的评课、观摩、研讨等活动,虚心学习,努力提高。

3.树立正确的教师角色意识

传统教育造成了师生关系事实上的不平等。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传统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其课堂气氛追求的是“静”。我们说课堂确需要纪律,但同纪律相比,课堂气氛更加重要。新课程下的教学不追求课堂的绝对安静,倡导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地学习,创造性地思考和行动。新课程中的教师角色定位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善于发现和开发学生潜能的伯乐;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协作者;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的引导者;与学生平等相待的朋友。现代教育要

求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合作与交往的关系。教师要实现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顾问、朋友、伙伴的转变,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广泛合作,积极沟通,使学生之间在共同学习中共享学习经验,达到“双赢”、双受益。

三、采取有效的方式搞好八年级的地理毕业会考复习

1.认真学习、深入研究《初中毕业会考地理考试标准》

与20xx年《初中毕业会考地理考试标准》相比较,加强新增内容、乡土教材、时政热点、选学材料内容的教学。充分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2.地理复习课应富有综合性、针对性、新颖性

各个阶段的复习课都非常重要,它是帮助学生全面地、系统地巩固所学地理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往往有些教师忽视了复习课的这种巩固双基、培养能力的作用;把复习课只看作是“划书活动”,或是一遍遍地“炒旧饭”。这样,不仅不能得到良好的复习效果,而且会把复习课变成一种枯燥乏味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改革这种复习方法,精心设计、避免雷同,使每节复习课不仅具有综合性、针对性,而且富有新颖性,把复习课变成一种“活动”,从而不断提高复习课的效率。

比如,初中地理中考复习,根据各校的不同实际,和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我们可以这样设计:首先以知识结构为线索进行章节复习,其次以地理要素为线索进行专题复习,第三,以课本图像为线索进行综合复习,第四,以中考说明来针对性复习。最后搞好中考模拟训练。这样的复习课的设计避免了一种方法重复使用,保证了每次复习都具有新颖性。

3.地理复习要注意“三法”

第一步:读、划先行──“思维描图法”

首先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读教材,然后分段精读。精读,对教材的内容要求做到读、划并行,以进一步加深印象,为正确运用地理语言解答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然后动手列出章节知识结构。与读划教材同步并行的则是配合教材内容,进行“思维描图”的练习,以树立正确的地理空间概念、地理分布规律以及地理事物具体的空间轮廓。

思维描图就是把抽象思维和动手绘图结合起来的方法。边想边描,使想象中的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空间分布规律同地图结合起来,这样使地理概念和地理空间分布规律更清楚、更明白,使地图知识更牢固,杜绝“地名搬家和地理规律错位”现象的发生。

第二步:填、写结合──“地理事物定位法”

通过第一步的复习,在掌握了教材上的地理知识、地理规律和相关的地图知识的基础上,利用地理事物都占有一定空间、都有一定的分布规律这一特点,对地理事物及规律进行定位。具体做法是:准备一张空白地图(自绘或由教师印制),把有关地理事物,如山脉、河流、自然带、交通城市矿产等,按位置、

比例,分别“定位”到空白地图上,把众多的地理事物归纳为一图,使地理事物或规律更加一目了然,达到图形合一(图文合一),从而使学生的知识水平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起到深化和巩固地理知识的作用。用此法还可以把不同章节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达到对地理教材越学越薄,越学越少,概念、规律清楚,内容熟悉的目的。

第三步:练、测并重──“对比强化记忆法”

通过读、描、划、写填等一系列动手、动脑的复习活动,在熟练掌握地理教材的“双基”内容的基础上,就应通过适当练习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综合地理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掌握各地理要素的规律,以及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学会用已掌握的地理知识或规律分析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当然与地理有关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要适当做一些目的性练习、测试,以了解知识掌握的情况,对有疑问的题目与同学进行讨论,通过这种讨论,使学生弄懂弄透。

在此阶段,对易混淆的地理事物包括地名、重要地理界线、典型的经济项目(如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青藏铁路等),可利用地图实行“对比强化记忆法”。如把不同性质的地理界线,季风区、非季风区,干湿地区,回归线、赤道通过的国家,气候类型等,都可以列在同一图上,进行观察、对比,强化记忆。

经过上述几个步骤,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地图为中心线索,通过学生复习教材。这样就能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地理空间观念,进一步理清地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达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较好的完成复习的目的。

4.要加强对学生能力的训练

地理能力是由地理智能和地理技能综合而成的,主要包括地理思维能力、地理图像运用能力和地理记忆能力。就中考试题而言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能力的考查:

a.获取信息的能力

获取信息的能力具体表现在--能多角度地观察常见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收集相关信息;能有效地整理及正确地表述图、表、文字、数据等提供的信息和知识;能提取资料中有用的信息和知识,以解决相关问题。

b.分析问题的能力

所谓分析,是指在头脑中将事物分解为各个属性、部分、方面,是与综合相对的基本思维过程和方法。分析能力的高低,反映出学生思维的品质和质量,关系着能否解决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水平。这种能力是通过命题设置的试题情境和学生解题的思维过程体出出来的。

分析问题能力的展现,必须有两个基本的立足点:占有足够的相关资料或者信息,有扎实知识功底。踏在这两个立足点上,是展现该项能力的第一步。

c.运用知识的能力

学生能把教材中学到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思想方法应用于实践之中,以此来解释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从多角度、多层面、运用多种知识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它应该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①综合使用各种理论和原理分析实际问题。②从实际问题中推导出理论和原理。③根据理论和原理的要求,对实际问题进行综合性的描述或提出初步解决方案。

d.描述论证的能力

学生在回答问题中所表现出来的术语使用情况、语言组织的逻辑性、层次性情况是体现学生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一,术语使用情况。术语是定义明确的专业名词,是专业学术体系中的知识单元。一方面,每个学科都会有自己独立的术语系统,学科术语展现着本学科的特色,昭示出本学科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的侧重点,因此学生对这些术语的掌握和使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对一门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

第二,答案组织的逻辑性和层次性。一般来讲,针对试题设置的具体情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从中得出多方面的要点;如何从这些要点中精选出符合试题设问的内容,并将这些要点整理成逻辑顺畅、层次分明的论述,也是学生实际掌握、理解、运用知识的外在表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