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

《论语十二章》 2014. 7.12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常识,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体味《论语》的语言风格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二、学习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

三、学习难点:孔子的教育思想;《论语》的语言风格。

四、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五、检查预习

1.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特别注意加点字的音、形、义。

人不知而不愠( )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 不亦说乎 ( ) ..传不习乎 (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2.简介作者: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文化圈及世界有深远的影响。其教育代表思想着重有 “因材施教” 、“有教无类”、“启发诱导”、 “温故知新”等等。

3.《论语》其书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其体式归纳起来主要有: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对话体;叙事体,。其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东汉时,《论语》被列为“七经”之一(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三、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第一遍 读准字音 ; 第二遍 读出节奏 ; 第三遍 抑扬顿挫。

2.解决字词意义和语句翻译

第一章

(一)分析文义

子曰:“学( )而( )时( )习( )之,不亦( )说( )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 )而( )愠( )不亦君子( )乎?”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

(二)课文探究

第1句讲:学习方法

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

第3句讲:个人修养

第二章

(一)分析文义

曾子曰:“吾( )日( )三( )省( )吾身:为( )人 谋( )而( )不忠乎?与朋友交而( )不信( )乎?传( )不习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

(二)课文探究

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品德修养

第三章

(一)分析文义

子曰:“吾十有( )五而( )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 )不惑( ),五十而( )知天命( ),六十而( )耳顺,七十而( )从心所欲,不逾( )矩(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

(二)课文探究

1.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2.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十五岁到四十岁:

五十、六十岁:

七十:

3.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

4.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第四章

(一)分析文义

子曰:“温( )故( ) 而( )知新( ), 可( )以( )为( )师矣。”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

(二)课文探究

本章谈学习方法

(三)小结

这几章强调了学习态度要谦虚,学习方法上要独立思考和复习。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前四章。

2.熟读课文五至十二章。

第五章

(一)分析文义

子曰:“学而( )不思则罔( ),思而( )不学则殆( )。 划分句子停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

课文探究

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第六章

(一)分析文义

子曰:“ 贤( )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 )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句子划分停顿: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翻译:

(二)课文探究

本章赞扬了颜回什么样的品质?

第七章

(一)分析文义

子曰:“知之(代词,指代学问)者(??的人)不如好(喜欢,爱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以??为乐趣,名词意动用法)之者。”

划分句子停顿: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

课文探究

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

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

讲学习的三个层次:

第八章

(一)分析文义

子曰:“饭( )疏( )食饮水( ),曲肱( )而( )枕之,乐( )亦在其中矣。不义( )而富且贵,于( )我如浮云。” 划分句子停顿: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翻译:

(二)课文探究

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

第九章

(一)分析文义

子曰:“三( )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 )从( )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句子划分停顿: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

(二)课文探究

本章讲学习态度:

第十章

(二)分析文义

子在川( )上曰:“逝( )者如斯( )夫,不舍( )昼夜。”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二)课文探究

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

本章运用了什么修辞?:

第十一章

(一)分析文义

子曰:“三军( )可夺帅也,匹夫( )不可夺志也。”

划分句子停顿: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翻译:

(二)课文探究

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第十二章

一、分析文义

子夏曰:“博( )学而( )笃志,切( )问而( )近思,仁( )在其中矣”

句子划分停顿: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翻译:

二、课文探究

本章讲坚定信念、广泛学习。

三、当堂背诵。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1.积累成语、名言、警句;2.文言词语用法、意义及特殊文言句式总结;3.《论语》的语言特点与文学色彩。

一、积累成语、名言、警句

1.找出你喜欢的名言警句并说说理由。

2.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3.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二、文言词语用法、意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及文言特殊句式总结

(一)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

(二)古今异义

1..不亦君子乎

古: 今:

2.可以为师矣

古: 今:

3.饭疏食饮水

古: 今:

4.饭疏食饮水

古: 今:

5.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 今:

6.吾日三省吾身

古: 今:

(三)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 时:

2.吾日三省吾身 日:

3.温故而知新 故、新:

4.传不习乎 传:

5.饭疏食饮水 饭:

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

(四)一词多义

为:

可以为师矣 ( ) 为人谋而不忠乎 ( ) 知:

人不知而不愠 ( ) 温故而知新 ( ) 而:

人不知而不愠 ( ) 温故而知新 ( ) 博学而笃志 ( )

其:

仁在其中矣 ( ) 其不善者而改之 ( )

(五)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试按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将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分类。

1、学习方法:

(1)

(2)

(3)

(4)

2、学习态度:

(1)

(2)

3、品德修养: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吾日三省乎吾身。

(3)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四)特殊句式

省略句:1.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2.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

判断句:1.贤哉,回也! 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论语》的语言特点与文学色彩

1.语录体散文

语录体散文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但文字隽永,言近旨远,辞约意丰。《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散文以及后世《世说新语》之类的轶事小说,乃至禅宗和宋明理学的《语录》。

2.文学色彩

《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刻画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

四、布置作业

1《论语》是记录 的一部书,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共 篇。孔子,名 ,字 , 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 、 。 2 学与思辩证关系的一句话是( )

3.青岛啤酒节开幕之际,主持人说: “孔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

4当别人不理解自己时,我们应该不恼怒,保持应有的风范,正如论语中所说 5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7《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

8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9.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

10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 ( )

六.判断题。

(1)孔子是战国时期的人。 ( )

(2)《论语》是孔子自己编写的书。 ( )

(3)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 )

(4)《论语》的“论”读“lùn”。 ( )

(5)“三人行……”,“三”在古代表示多数,不是具体数字。 ( )

七、选择题。

(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三”的意思是: ( )

A.数字,表示具体数量。 B.表示多数 C.表示少数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必”的意思是 ( )

A.必须 B.一定 C.必然

(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孔子是在告诫人们要珍惜 ( )

A.时间 B.逝者 C.河流

(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中,“信”应取哪种解释? ( )

A.书信 B.相信 C.信实,真诚

(5)孔子是哪家学派的创始人? ( )

A.道家 B.法家 C.儒家

 

第二篇:20xx北京教师证 教育学心理学 第六七章 十、十一、十二、十三章总结

第六章知识学习,1、知识学习的作用:通过知识的学习,学习者可以增长经验,形成技能和发展创造力。首先知识是学习和掌握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其次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第三,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2、三个记忆系统及特点:1)感觉登记:实质上时刺激停止后,仍在大脑中暂时保存的映像的记忆,其特点,A,信息保持的时间段B记忆容量大C内容生动形象2)工作记忆:保持时间大约几秒到2分钟,特点,A信息保存的时间短暂B它的工作或活动状态C记忆容量有限3)长时记忆,特点,A信息保存时间很长B信息储存容量没有限度C编码方式以意义编码为主。3、感觉登记对教育的意义:1)选择性知觉过程要求学生具备足够的与学习材料有关的情景经验来理解所需加工的信息,学生认识和应用情境的能力有赖于他们先前知识,因此,教师应确保在学习新材料时能让学生回忆起相关的先前知识。2)教师要帮助学生识别并注意重要的信息,这可以通过情境设计、板书、重复等多种方式来实现。3)感觉登记所接受的信息进入意识状态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每次给学生呈现的信息不能太多,而且要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注意时间,那么学生才能更好的完成任务。4、工作记忆对教育的意义:1)必须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用于复述。2)由于工作记忆容量有限,每次给学生呈现的信息不能过多,不能超出工作记忆的负荷。3)教授学生一些更有效的记忆策略来更好的组织信息,从而扩展工作记忆容量,这些策略主要包括复述和形成组快等。4)形成适当的程序性知识表征也有助于克服工作记忆容量有限的问题。5、长时记忆的教育含义:1)可以利用形象的视听刺激来创设易于记忆的事件,从而将情景记忆与语义记忆联系起来,以促进信息和知识的获得、保持和提取。2)将心的学习材料与长时记忆中的已有知识经验联系在一起成为有机整体,则新信息易于被理解和保存。6、信息加工理论推出的一般性学习原理:1)当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联系时,有意义的学习才能发生。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各种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知觉、选择性注意、编码、组块、组织、精细加工、形成图式等。3)学生的学习材料要在工作记忆的容量限度内。4)学习是个主动的、由目标所引起的过程。5)将学习活动与使用知识的条件联系起来可以优化知识的获得和应用。6)及时的复习和必要的练习将减少遗忘的可能性。7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获得和保持:1)明确知识学习的目的,增强学习主动性。2)在学习活动与使用知识的条件之间建立联系。3)深度加工学习材料4)进行组块化编码5)合理安排联系和复习

第七章技能学习,1、技能的特征:1)技能是通过学习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技能是个体在后天的生活实践中通过学习获得的。本能是先天固有的反应方式,是通过遗传获得的条件反射2)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区别于知识。技能是有一系列动作极其执行方式构成,属于动作经验,不同于属于认知经验的知识。3)技能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区别于一般的随意运动。技能中的活动方式不是任意的动作组合,各动作的构成要素、执行顺序和执行要求都体现了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的要求,符合活动的内在规律,不是一般的随意动作4)技能是通过有意识的反复练习形成的,区别于习惯。习惯是指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的去进行某种某种动作的需要和特殊倾向。技能的学习必须经过一定的联系,而且是通过有意识地反复练习形成的,不通过联系而获得的动作系统不是技能。2、操作技能的特点:1)动作对象物质性,就动作对象而言,操作技能的活动对象是物质性客体或骨骼肌肉。2)动作进行具有外显性,操作技能的执行是通过外部显现的机体运动实现的。3)动作结构具有展开性。操作技能的每个动作都必须切实执行,只能加快速度,为不能合并、省略,在结构上具有展开性。3、心智技能特点,1)动作对象的观念性。心智技能的对象是客体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心智技能是对观念的加工、改造活动。2)动作进行的内隐性。心智技能是在头脑内部借助语言来完成的,人们往往不容易从外不察觉到。3)动作结构的减缩性,人们的内部语言可以省略、减缩,所以心智技能的动作可以分类、省略和简化。4、操作技能的学习过程:1)操作定向阶段2)操作模仿阶段3)操作整合阶段4)操作熟练阶

段。5、操作技能的训练要求: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4)建立稳定清晰的运动感知。6)心智技能的形成阶段:1)原型定向2)原型操作3)原型内化,就是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7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1)确立合理的智力活动原型。智力活动原型包括:建立模型、检验并修正模型、模型内化。2)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任何学习任务的完成都依赖于主体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取决于主体对学习任务的自觉需要3)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完备性就是指对活动结构要有清楚的了解;独立性是指应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独立来确定或理解活动的结构及其操作方式。概括性就是要不断的变更操作对象,提高活动原型概括程度。4)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心智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语言而实现的,因此语言在心智技能的形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5)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应该注意到学生个体差异,充分考虑学生所面临的主客观条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十章品德的发展。1、品德与道德的区别:1)品德与道德所属的范畴不同2)品德与道德所反映的内容不同3)品德与道德产生的需要不同;联系1)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2)社会道德风气影响着品德的形成与发展3)个体的品德对社会道德有一定的反作用。2、皮亚杰阶段论1)自我中心阶段(2-5)儿童开始接受外界的准则,但不顾准则的规定,按照自己的想象在执行规则2)权威阶段,儿童对外在权威表现出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5-8)3)可逆性阶段公,已经不把规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把它看做是同伴间的共同约定,是可以改变的4)公正阶段,儿童的公正观念或正义感是在可逆的道德观念上发展起来的。3、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1)前习俗道德水平,主要特点是个体着眼于人物行为结果及其自身利害关系。包含两个阶段:服从与惩罚取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2)习俗道德水平,特点是个体着眼于家庭、社会对其期望和要求考虑问题。包括:寻求认可取向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3)后习俗道德水平,特点是个体超越对社会秩序和权威的服从。包含:社会契约取向阶段和普遍伦理取向阶段。4、班杜拉示范分类:①行为示范②语言示范③象征示范④抽象示范⑤参照示范。5、榜样应有的五个条件:①榜样示范要特点突出、生动鲜明,这才能够引起学习者注意。②榜样本身的特点与参与者越相似,越容易引起人们的观察学习。③榜样示范的行为对于学习者来讲要具有可行性。④榜样示范的行为要具有可信人性。⑤榜样的行为要感人,使学习者产生心理的共鸣,这样学习者才会表现出相类似的行为。6、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小学生,①道德认知表现出从具体逐渐过渡到抽象,从片面过渡到全面②道德行为表象出从依附逐渐过渡到自觉、从模仿逐渐过渡到习惯③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协调性。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的反展是协调的,一致的,年龄越小,各成分之间越一致。中学生的态度品德是在社会道德生活和规范的影响下,通过个体的道德实践活动,品德结构的各成分相互作用而发展的。①伦理发展具有自律性,发展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自我意识增强、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品德结构更为完善。②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7、影响品的发展的因素:1)外部因素①家庭环境教育的影响,家长所具有的性格特征、思想作风及教养的方式与孩子品德形成有极为紧密的关系,家庭的结构与完整性也有影响②学校环境教育的影响,学校的校风、班风以及教育方式和德育课程的设置与孩子的品德形成有关系③社会因素的影响,包括网络、电视等对孩子的影响。④同伴群体,相同或相似位置、经历价值观、行为方式的人组成的非正式群体2)内部因素①认知失调,要想使学生的态度发生变化,必须使其产生认知不协调②态度定势③道德认知,遵循先他律后自律。循序渐进的原则。8、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1)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①促进学生道德概念的掌握。②引导学生把道德知识转变为道德信念。③发展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2)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道德情感的培养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社会生活和教育影响下逐步形成的。①知情结合,激起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②以美育情,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内容。③真情感化,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3)注重学生的道德行为的训练,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同9)。

9、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道德行为习惯是指稳定的、经常的在一定情境下自然而然出现的道德行为方式。,道德行为习惯,是在生活和教育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应注意一下几点:①使学生了解有关行为的社会意义,产生自愿练习的愿望。②创设重复良好行为的情景,避免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③提供道德行为练习与实践的榜样,让学生进行模仿。④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进行反思和评价。⑤注意矫正不良的行为习惯。10德情感的作用:① 道德情感是道德品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②道德情感对道德认识起着引导与深化的作用③道德情感对道德行为起着引发与支持的作用④移情是产生亲社会行为的中介变量。第十三章教学目标与评价。1、教学评价的分类:①根据进行评价的时间不同,可将教学评价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②根据对评价结果的解释可以将教学评价分为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③根据教学评价的功能,可以分为配置性评价与诊断性

评价。2、标准化评价的优越性与问题:优,①客观性②计划性③可比性;不足之处:①检测内容过于狭窄,形式单一②脱离真实世界③测验被滥用④不能评价解决问题的能力。3、教师自编检测题遵循的原则:①测验应能测量出明确界定的学习结果,真实反应教学目标②测验应能测量出预期的学习结果和教材的代表样本③测验应依据所预期的学习结果来选择试题类型④测验的编制应配合其特殊用处以提高测验的成效⑤测验要有效、可靠。4、简述非测验评价技术:非测验评价技术主要包括档案袋评价、观察和情感评价三种:(1)档案袋评价也称做成长记录袋,是指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请学生持续一段时间主动收集、组织与反思学习成果的档案,以评价其努力、进步、成长的状态。(2)观察a) 行为检查单:教师可以使用检查单来记录其在教学中的观察结果。b) 轶事记录是描述所观察的事件。可提供详细的信息,费时,可能主观。c) 等级评价量表:对于连续性的行为,可能更为有效。(3)情感评价情感评价包括对态度目标和对价值目标的评价5、论述标准化成就测验与教师自编测验之间的异同。:不同点:a) 标准化成就测验在客观性、计划性和可比性上强于教师自编测验 b) 教师自编测验在灵活性上强于标准化成就测验。c) 标准化成就测验和教师自编测验的目的不同。相同点:a) 两类测验的题型相同,包括主观题和客观题两类。b) 两类测验都要保证信度、效度和区分度。

第十一章学校群体心理。1、群体规范的功能和意义:①维系群体的功能②评价标准的功能③行为导向的功能④惰性功能。意义:躯体规范会形成群体压力,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在群体压力下,成员有可能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这就是从众。通过从众使学生保持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一致,并为学生的行为规定了方向和范围,成为引导学生行为的指南。2、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①成员对群体目标的认同②群体的领导方式③群体内部目标结构和奖励方式④外部影响3、班级凝聚力的维持:①教师应尽量培养同学间的合作气氛②要帮助班级里所有的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和评价,形成认同感。③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入群体,参加丰富班级活动,使班集体成员有开放和畅通的沟通渠道,学生以作为班级的成员而感到自豪,形成归属感。④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就给予赞许和鼓励,使其行为因强化而巩固,形成力量感。4、非正式群体的特点:除了有自发性和满足成员心理需要两个主要方面外,还有①凝聚力强②群体内有不成文的行为规范③信息传递快,反应灵敏。④自然形成的领袖人物受到成员的拥护。5、简述印象形成的效应及对教师认知的影响:1)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首因效应是指人们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据此对他人作判断。近因效应则是指最后得到的信息对他人的印象形成起较强作用的现象。教师要注意留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和最后印象2.)晕轮效应又称光圈作用,指他人的某种品质或特征非常突出,给人以清晰鲜明的印象,以致掩盖了对他的其他品质和特征的判断。教师应该全面的评价学生,而不是被学生某方面的突出特征所误导。3.)刻板印象又称定型,指社会对某一对象有一种固定的看法。教师应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4.)投射效应,指一个人由于自己的需要和情绪倾向,而将自己的特征投射到别人身上的现象。教师应避免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6、影响人际吸引和排斥的因素:①外貌,容貌、体态、风度、行为等因素在决定是否对他人产生吸引力上有很大作用。②能力,能力与被人喜欢的程度,只在一定限度内成正比,超出了这个限度,能力就对交往的对象构成了压力。③相似,人们喜欢那些和自己相似的人。④互补,性格互补也可能产生吸引。⑤邻近,指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和交往频率,影响着他们的关系。⑥性格特征,这是指一个人的综合心理品质的吸引力。7、学校中的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合作是指学生们为了共同目标在一起学习和工作或者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竞争指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的标准是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过程。竞争与合作是对立统一的,他们都以能否满足各自的利益为转移。在学校交往中,我们不能片面的强调合作忽视竞争,也不能强调竞争忽视合作,应该协调合作和竞争的关系,使两者相辅相成,成为实现促进合理竞争和合作的有益手段。8、人际沟通的障碍:①地位障碍,由于阶级、政治、宗教、职业的不同形成不同的意识、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是人们对同一信息会有完全不同的解释,从而造成沟通的困难。②组织结构障碍,有些组织庞大,层次重叠,信息传递的中间环节太多,从而造成信息的损耗和失真。③文化障碍,文化背景的不同对沟通带来的障碍是

不言而喻的。④语言障碍,个人语言表达、交流和理解能力、记忆能力不佳所引起的障碍。⑤个性障碍,人们不同的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所造成的沟通障碍。⑥社会心理障碍9、有效促进师生沟通的心理学原则:教师首先需要通过各种教育技巧唤起学生的情感,再进行逻辑层面的教学,才会产生相应的思维热情。①真诚,教师对学生真诚流露的关爱和基于尊重信任的坦诚,可以使学生产生安全感,满足基本的心理需要。②尊重与接纳。教师相信学生是有价值的人,并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相信他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接纳学生不等同与赞同学生的不良行为。③同理心,包括三个条件,A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理解对方B了解导致这种情形的因素C让对方了解自己对其设身处地的理解。10、简述人际沟通的特点。a) 沟通双方都有各自的动机、目的和立场,并预想结果 b) 人际沟通同时借助言语和非言语两类符号 c) 人际沟通是一种动态系统,刺激和反应互为因果 d) 沟通的双方应有统一的或近似的编码系统和译码系统。

十二章学生与教师心理健康,1、心理健康的标准,①对现实的有效知觉②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③自我调控能力④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⑤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⑥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2小学易产生的心理问题:①儿童多动症②学习困难综合症③儿童过度焦虑反应④厌学⑤儿童强迫症⑥学校恐怖症2、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问题:①焦虑症②抑郁症③强迫症④恐怖症⑤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⑥性偏差⑦进食障碍3心理辅导的原则:①面向全体学生原则②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③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④学生主体原则⑤个别化对待原则⑥整体性发展原则4、学校心理辅导的途径:①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②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③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④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⑤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⑥小组辅导5、团体心理辅导实施步骤:①确定团体辅导活动的主题和目标②团体辅导活动方案设计③团体成员选择与发动④团体辅导活动的开展⑤团体辅导效果评估6、艾里斯的ABC理论: A个体遇到的主要事实、行为、事件。B个体对A的信念、观点。C事件造成的情绪结果。我们的情绪反应C是由B直接决定的。许多人只注意A与C的关系,而忽略了C是由B造成的。B如果是个非理性的观念,就会造成负向情绪。如要改善情绪转台,必须驳斥(D)非理性信念B,建立新观念并获得正向的情绪效果(E)。7、常见的教师心理问题:①教师的适应不良②职业心理问题③教师职业倦怠④教师人际交往问题⑤人格缺陷⑥教师常见的身心疾病⑦教师常见的神经症8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因素:①工作满意度②人格特征③角色冲突④学校管理⑤社会影响8、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措施:①增强自我保健意识②应付压力③社会支持④专家处理⑤教师的休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