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调查报告

思修论文

老年人(失能、半失能老人)养老服务需求调查报告

利用寒假时间,我对老年人养老服务的需求进行了一些调查,从而可以分析国家对老年人养老服务的疏漏和弊端,并根据这些帮助政府制定更加完善的养老制度。因此,我针对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家庭背景,以及不同文化程度的老人进行了深入调查。

三位老人中,一位是50岁的副教授,拥有硕士文凭,收入稳定且生活颇为富足,居住在城乡结合部。张教授有一独生子,却由于上学原因两地分离,虽然在生活上完全能够自理,但是任然不能摆脱困扰许多老人的孤独问题。出于对孩子发展的考虑,张教授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能够拥有更好的生活,甚至能够出国在海外生活,为此他已经开始渐渐习惯并安排日后没有孩子在身边的生活。第二位老人是已退休十余年的供电系统工程师。虽然一直以来只有老伴儿一直陪着,但是他的一双子女居住都不远,随时可以来看望老人。作为老一辈工程师,中专的文凭给他带来了不错是生活条件,在退休后也进行了丰富的老年生活,比如四处旅行。然而我想,即使生活无忧,老人依旧渴求家人的陪伴,每隔两周便会不辞辛劳的将儿子女儿一家都喊到家中,做上一顿丰盛的午餐,迎接一大家人团聚的时刻。第三位老人来自农村,作为一位大专文凭的退休小学教师,他和几个儿女同住在一个小县城中。虽然有着非农村户口,但由于一辈子居住在农村,他虽原是城镇务工人员,现在的生活却略显拘谨,老两口只靠他不多的退休金度日,所以一直和同在县城的儿子住在一起。通过对三位老人的调查,让我发现了一些以前没关注过的问题。

一、 经济方面;退休后,很多城市中的老人们失去了直接经济来源——工资,再加上养老金比工资大幅度缩水,很多老年人不得不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在农村,这样的变化更是影响深刻,很多农民根本没有什么退休的概念,一直操劳到无法干活儿,然而这样一来,便断了经济来源,只能和儿女住在一起,这样无疑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其次,政府对老年人经济问题的关注没有落实到位。根据调查,三位老人,

无论是工作与网络信息息息相关的副教授,还是生活拮据的乡下老人,都不曾从当地政府获得过老年津贴,甚至都未曾听说。这无疑是政府工作的极大疏忽。

二、生活方面;不同的教育层次、生活环境等使老人们的生活观念有所不同,不

论是生活需要、养老服务的需求,还是老年生活面临的问题,都有所不同。但是毫无疑问的,几个老人都表示了对政府近年来针对老年人采取的相关政策的不满。政府不到位的宣传和几乎没有落实的政策使得养老服务这样的名词基本只有在新闻中、在领导的讲话中才会出现。同时,老人们纷纷表示对养老机构的排斥与不信任。问起养老院的问题的时候,老人们告诉我,现在养老院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很多养老院只收留能自理的老年人,而对那些真正需要养老院的失能老人“敬而远之”,甚至近年来还有养老院殴打老人的新闻爆出。有的老人对于养老院福利院十分失望,而也有老人家告诉我,近年来养老院进行了改革,这种情况少很多了。我也了解到,近年来政府似乎对养老服务进行了改革,养老院的规章体系也更加健全,然而转变养老院在公民眼里的样子,特别是改变老人对于养老院的看法,还是一件长久的事情。还有,老一代人对于“家”,“土地”的观念很强,常听闻临终老人会谈到要“老死在自己的家乡”。不仅如此,家中老人住进养老院的子女辈会被乡里邻居言语不孝;如几年前,我的舅爹就被他的两个儿子送进了养老院,虽然那毕竟是别人家的事,背地里那两个儿子依旧被视为不孝的典型。况且,养老院并不是无偿的,对于低保线下的贫困家庭,养老院成为了奢望。所以综上我觉得政府部门还应当继续加强对于养老院,福利院,养老服务的宣传,规范化养老院,以及增强对于养老院的监控,让真正的孤独老人有一个安享晚年的地方。也许在这一代老人上这个问题还不能解决,但是随着社会发展,我觉得养老院这类场所会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养老院应该成为贫困家庭、孤寡老人、家属无法照顾情况的失能老人及子女不孝受排斥的老人的安乐窝。

三、挂念子女;随着城市化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家越来越远,农村孩子不断涌入城市,成为农民工;小城市的青年蜂拥进入大城市,寻求进一步的发展;很多沿海城市的青年有着更远大的目光,便开

始寻觅海外的发展。这样,便留下了老人们独守空巢,即使老人突然有急事或是急症,子女也无法在第一时间赶到,为老人尽孝。

解决这种尴尬境况的方案其实说起来非常简单,然而操作上却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当下国家已经在逐渐加大多老年人生活的关注度,也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来帮助给老年人创造更好的养老环境,营造安度晚年的条件。所以说,国家在老年人养老服务方面的政策措施已逐渐趋于完善,老年人的相关问题也广泛的被纳入思考范围。然而,关键在于这些政策的实施力度,相关部门不作为,宣传工作极不到位,更有甚者,在工作中以权谋私,再加上老一辈人的维权意识还未达到非常高的地步,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国家政策的顺利实行,也是国家的利民政策完全没有在老百姓的生活中得到体现。另一个重要的措施便是提高年轻一代养老尽孝的意识,毕竟亲情才是很多老人更加向往渴求的。

通过这次调查,我了解了很多关于老年人的生活、心理现状,这不仅让我了解了国家政策落实不到位,同样警醒了我时间不等人,需及时尽孝,身为人子、人孙,好好照顾老人,去关爱曾近为自己付出了无数的长辈是天经地义的。因此,不要等到毕业、工作、结婚,从现在便开始,力所能及的去向父母表达自己的关爱。

 

第二篇:上海市老年服务需求专题调研报告

上海市老年服务需求专题调研报告(摘要)

上海市民政局

目前,上海60岁以上老年人口260.78万人,占总人口的19.28%;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40.70万人,占总人口3.01%,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5.61%;百岁以上老人已有548位。根据经济发展新形势、人口发展新特征,科学规划老年服务事业、提升老年服务质量,成为当务之急。为掌握上海老年服务需求的第一手资料,上海市民政局对20xx年上海市老年服务需求展开专项调查研究。本次调查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两部分。问卷调查从上海19个区共抽取样本1096个;深度访谈老人100名。根据调查数据,我们分析与思考如下:

一、上海老年服务需求现状评析

(一)居家养老成为养老服务需求主要模式,亟待完善社区老年服务体系

调查显示:有八成老人希望居家养老。高年龄、低收入、低学历、城郊结合部、与子女同住的老人更希望居家养老。在选择了居家养老的被访者中有41.7%的老人认为自己之所以选择居家养老就是根本不愿意离开家人。隔代家庭的家政服务需求最为强烈、高龄老人对家政服务则认知不深。

(二)社区医疗服务成为需求核心,亟待强化老年卫生服务举措

数据表明:为老服务的重心是老年医疗服务,社区医疗服务成为社区老年服务的核心需求。有72.6%的老人认为医疗服务的就近与便利及其重要。同时,对重病及费用的担忧普遍存在,有22.1%的老人对患重病可能导致的经济困难表示忧虑。

(三)不同群体文体活动需求各异,亟待提升老年活动满意度

调研发现:老人的日常生活仍以家庭内部活动为主。经常光顾社区老年活动室老人仅占受访老人的15.2%,而54.5%的受访老年人表示没有去过社区的老年活动室。

(四)法律服务需求量小,亟待专业服务介入

数据显示:94.7%的问卷受访老人认为自己的权益没有受到侵害。在老年权益受到侵害的19位受访者中,通过街道居委会解决的相对较多,占36.8%,依靠亲属解决的达到36.9%,选择忍气吞声、不了了之的占26.3%。

(五)老年教育服务偏重养生保健,亟待提高老年教育的整体水平

研究表明:部分老人接受再教育的意愿不强,仅有22.3%的受访者愿意参加学习活动。在愿意参加学习活动的受访者中,“养生”仍是提及率最多的学习项目,为54.9%。

(六)精神慰籍需求强烈,亟待营造亲情环境

数据显示:多数老人家庭和睦、与家人交流频繁、对外界敬老环境较满意。受访老人与家人的交流属非常频繁与比较频繁的合计比率为52.1%。部分高收入高学历老人和纯老家庭精神慰籍需求旺盛。同时,依靠宗教排遣内心孤独和寻求沟通机会的老人增多。

(七)其它服务需求日渐旺盛,亟待满足多样化需求

调查表明:不少老人社会参与感强烈。22.7%的受访者愿意参加慈善公益活动,20.5%的受访者愿意参加社区志愿服务,4.6%的受访者有再就业兼职需求。中心城区多数受访者表示社区的公益活动和团体性活动匮乏。

二、上海老年服务需求存在问题

(一)养老机构有效需求不足和有效供给不充分并存

从需求上看,老年人口迅速增加导致“人比床多”,但受传统观念、经济条件等限制,对养老机构的有效需求不足。根据调查,42.7%的受访老人选择居家养老的原因之一就是养老机构收费太高,有61%的老人希望每月养老机构收费低于800元,能够接受1600以上费用的老人不到2%;有9.7%的老人表示愿意到机构养老,但在

未来五年中能够将这种意愿转变成现实的老人仅占其中22%,也就是说受访老年人中仅有2.1%(9.7×22%)的老人是真正有明确意愿进入机构养老的。从供给上看,目前上海养老床位40136张,空间布局不合理导致养老机构供给不充分。

(二)助老服务人员热情较高与专业化水平较低并存

管理人员有热情、有干劲,但缺乏工作经验和管理手段;服务人员肯吃苦、不怕累,但文化水平低、专业服务知识匮乏。精神慰籍、医疗护理等深层次助老服务提供数量和提供力度不够。同时,助老服务队伍不稳定现象严重。

(三)居家养老服务补贴需求巨大与筹资渠道单一并存

20xx年上海市民政局用于全市居家养老经费补贴仅36万元,20xx年增加到1800万,主要源于社会福利彩票所筹款项,但仍不能完全满足全市260万老人的巨大需求。福利彩票收入的不确定性和各区、县民政局、街道(乡镇)按1:1:1的配备的不完全性,影响居家养老服务的良性循环。

(四)返城知青医保问题与农村老人医疗问题并存

不少返沪知青反映,退休地和居住地的分离导致医保报销极为不便,有时最基本的医疗需求都不能被满足。比返沪知青医保更严重的是农村老人医疗问题,部分农村老人处于无保障状态。

(五)老年活动场所的低使用率和强需求愿望并存

对老年人需求了解不够、对老年活动宣传力度不够、对老年人关怀持续性不够导致一方面不少老年人强烈参与社区活动的愿望得不到满足,一方面不少社区资源不得不闲置的。部分老人不了解社区到底有哪些活动场所,并对社区活动收费持保留意见。

三、上海老年服务需求的发展思考

如何满足老年人的服务需求是全社会的共同事情,要靠全社会的力量来实现。但是,这项工作又带有极大的“公共性”,因而政府的力量和作用是无可替代的。这里主要探讨的就是政府在满足老年服务需求上的作用。

(一)加快发展老年服务市场

按照现代营销理念,需求是指具有一定购买力的欲望。这里的欲望是指想得到基本需要的具体满足物的欲望,而没有得到某些基本满足的感受状态则称为人类的需要。人们为了生存,就必然会产生对食物、衣服、住所、安全、归属、服务、受人尊重等各种需要;而不同的人,包括不同年龄层次的人为了生存会产生不同的基本需要。老年人的基本需要,就是通过服务来维持他的生存质量,并由此产生对各种服务的愿望,只要具有一定的购买力,就会形成相应的需求。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也指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人们的生存质量主要决定于基本需要的满足。老年人追求高质量、全方位的服务是提高其生存质量的必然选择。因此,老年服务需求将构成老年需求的主要部分。据2005中国老龄产业国际论坛消息,目前我国老年人市场年需求为6000亿元,而国内市场每年能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不足1000亿元,供需之间的巨大差距使老年市场这块蛋糕显得更加诱人,其市场潜力无疑是巨大的。这一方面创造了巨大的商机,另一方面也形成了极大的压力。我们必须加快发展老年市场,特别是老年服务市场,提供更多、更符合老年人特点的服务,来满足日益增大的老年服务需求。

(二)积极引导老年服务需求

从经济学角度看,卡托纳的短期变动理论对我们有一定的启示。卡托纳认为:对消费支出问题,不能单从收入或财产(即购买能力)上去分析,而要进行消费者的心理分析,即所谓的购买意愿分析。该理论对购买意愿的关注对中国老年市场是有一定的解释力。

我们中国的老年人,尤其是广大普通的劳动群众,由于和外来文化的接触、交流比较少,因而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并深深地融化在他们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中。节俭而不奢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消费方面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观念,这无论在儒家思想中,还是在道家思想中都有非常突出的体现。就消费观而言,孔子及儒

家主张等级消费,即政治地位决定经济利益和消费状况;同时提倡宁俭、节用,强调对消费行为进行道德约束。老子及道家主张无为消费,即否定消费的享乐性,提倡清心寡欲,俭朴自持和知足常乐。两者都普遍认同去奢从俭的消费观念,并构成中国传统消费思想的基本特点,成为历史留给当代中国人的一份遗产,至今仍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尤其是中国老年人的消费观念、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极大地抑制了他们的消费欲望。

老年需求的抑制性在服务业方面表现得更突出、更明显。老年人由于年龄的关系,对物质消费的需求可能会有所减少,但对服务方面的需求则会大大增多,而这又恰恰正好是需求弹性更大的方面。服务业的需求弹性本身就大,再加上老年人的特点,就更为突出和明显。目前,引导和组织工作的不力,大大抑制了老年人在这方面的消费欲望,对供求双方都带来了很大的消极影响。如果我们能加强引导和组织工作,这很可能成为推动老年服务市场发展的突破口。

(三)充分重视政府在老年服务市场建设中的作用

由于老年服务市场所兼具的“公共性”与“私人性”,将老年服务市场细化分类从而针对不同性质的领域采取不同的对策显然是非常必要和具有科学性以及实践意义的。这样,我们可以把服务市场分为两大类,即非竞争性老年服务市场和竞争性老年服务市场。这一区分的标准,是看老年服务能否以商品的形式在市场上得到充分的经济补偿和完全的价值实现,从而满足再生产的需要。非竞争性老年服务市场主要指老年社会保障、老年公益服务设施、特困老年救助等,它不以盈利为目的,所提供的老年服务不能在市场上得到完全的价值实现,从而无法满足其再生产的需要。因而它偏重于社会利益,具有较多的正外部性,主要由政府提供供给;同时,在不改变对老年服务市场基本支持政策的基础上,政府还应在“如何将政策效应向产业化、社会化扩展和延伸”上做文章,通过引进市场运作机制,以满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老年服务的有效供给。竞争性老年服务市场主要指老年日常生活用品、老年家政服务、老年娱乐活动、老年保健服务等,它是以盈利为目的,所提供的老年服务能在市场上得到完全的价值实现,从而满足其再生产的需要。因而它偏重于经济利益,受经济规律和市场导向的支配,主要由市场提供供给;同时,也

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尤其在市场启动阶段,更要重视政府的作用,以满足在良性循环下老年服务的有效供给。

我们认为,从当前情况看,政府对非竞争性老年服务市场的直接干预程度已经相当深入,理论与实践经验积累也相当丰富;而通过政府间接引导从而推动竞争性老年服务市场发展方面,无论是实践还是理论研究,都还远不成熟。因此,在总结政府多年来发展老年市场丰富经验的基础上,重点探索如何完善政府对竞争性老年服务市场间接引导的机制和政策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竞争性老年服务业的发展必须以市场的完善为基础”的前提思路,以及“政府直接的市场干预政策有碍公平和效率原则”的基本理念,我们认为:政府在该领域的总对策应该是——间接引导,即通过采取非直接干预措施,顺应市场经济规则要求,利用合理的政策引导,在“市场”这个关键点上做文章,以此推动老年服务业的发展。所谓合理的政策引导应该是,国家为了促进老年服务市场机制的发育,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及其失败,对老年服务业相关活动以干预和引导的方式施加影响。在此基础上,政府还应努力将现有措施的效应追求目标和运行模式从过去以单纯提高老年福利总水平为目标的“终端支持”模式转移到以提高老年市场活力为目标的“中间支持”模式上来,也就是说,借助政府的间接干预,促进老年市场的自我完善和繁荣,最终由市场(而不是政府)来直接完成老年福利总水平提高的任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