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园实习报告】

北京植物园动植物野外综合实习报告

一、实习时间:20##年11月21日

二、实习地点:北京市植物园

三、实习目的:能够识别常见的植物的科、种及其主要特征。了解植物与环境的密切关系。观察植物园的小动物。

四、实习总结:

①      实习中所见到的植物的主要门类、科及该科所见到的主要种类(见下表)

观察到的主要植物种类

给我印象最深的植物的几个科及其主要特征

I龙舌兰科,单子叶植物,约20属,670种,大部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原产的约2属,6种,产南部,引入栽培的4属,约10种,除供观赏外,有些为很重要的纤维植物,如龙舌兰属Agave。植物有根茎;茎短或很发达;叶常聚生于茎的基部,狭,通常厚或肉质,边全缘或有刺;花两性或单性,辐射对称或稍左右对称,总状花序式或圆锥花序式排列,分枝承托以苞片;花被管短或长,裂片近相等或不等;雄蕊6,着生于管上或裂片的基部,花丝丝状至粗厚,分离,花药线形,背着;子房上位或下位,3室,每室有胚珠多颗至1颗;果为一浆果或蒴果。本科的种属在Engler系统中一部置于百合科内,一部置于石蒜科内,其分别点为性喜干燥,外线形,有纤维,常聚生于茎的基部或顶部,花常排成极大的圆锥花序。见到的代表植物有酒瓶兰、巴西木、三色铁等。

II桑科, 桑科约40属、1000种,主要分布于全世界热带、亚热带地区,少数属、种分布于北温带。中国有见血封喉属(Antiaris)、菠萝蜜属(Artocarpus)、构属(Broussonetia)、柘属(Cudrania)、水蛇麻属(Fatoua)、榕属(无花果属)(Ficus)、橙桑属(Maclura)、牛筋藤属(Malaisia)、桑属(Morus)、鹊肾树属(Streblus)[1]等16属160余种,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以云南南部为最多,少数分布于北部和西北部。桑属及榕属中有少数种是中国特有。

桑科植物多为乔木、灌木,有时藤本,稀为草本,有刺或无刺,有或无乳状液。单叶互生或对生,全缘或具锯齿或分裂;托叶早落。花小,单性,异株或同株,雌雄花常密集为头状花序、聚伞花序、葇荑花序。花序托开张或封闭,有或无花被,无花萼和花瓣之分;雄蕊与花被片同数且与彼等对生,通常4,稀1~8。花丝在花蕾时内折或直立,有或无退化雌蕊,子房上位至下位,或陷入花序轴内,花柱2或为1,柱头2裂或不裂,子房1~2室,每室有胚珠1颗,倒生或弯生,柱头1~2。果为核果或瘦果,分离或与花序轴合生,形成聚合果,种子有或无胚乳,子叶褶叠、对称或不对称,胚根长或短,弯曲或直立。叶表皮下有或无钟乳体。各属染色体基数x=12,13,14。见到的代表植物主要有榕树、橡皮树、琴叶榕、见血封侯等几种。

III仙人掌科(Cactaceae)是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石竹亚纲、石竹目的一科。多数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少数为灌木或乔木状植物。该科有140属2000余种,大多原产美洲热带、亚热带沙漠或干旱地区,以墨西哥及中美洲为分布中心;少数分布在北纬53°加拿大的和平河,以及海拔3 000米积雪的高寒地区。只有苇枝属产于东非、马达加斯加及斯里兰卡。中国栽培的有600余种,供观赏。仙人掌属和量天尺属等少数属种在南方诸省亦生。

茎肉质,呈球状、柱状或扁平,常有关节和分枝,茎上有螺旋状排列的特殊刺座,其上着生有刺、毛、腺体或钩毛、花或芽,大小因种的不同而异,小的如衣服钮扣,大的可高达20米。叶常退化,早期存在,不久脱落,仅少数有正常的叶片(如叶仙人掌)。花通常为两性,辐射对称或两侧对称,白天或夜间开放;多数有由花托发展而来的长花筒,其上有螺旋状排列的鳞片或刺座;花被片多数,色鲜丽或白色;花萼和花瓣有明显的区别或难以区分,雄蕊多数,多着生于花的喉部,雌蕊花柱单体,远远伸出雄蕊之外,避免自花授粉。子房上位,1室,胚珠多数。果常为肉质浆果,种子多数。染色体基数x=11。该科植物肥厚多肉,茎内的薄膜组织含有大量水分,被称为多浆植物(或多肉植物);有圆形的茎,多毛刺和退化的叶,可以大大地减少水分的蒸发;根系分布广,有快速吸收水分的能力,在短暂的雨季即可吸足水分,有的能用刺毛在晴朗的夜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少数附生性的种,如昙花、量天尺、苇枝等则生长于潮湿温暖地区。   凡是白天开花的种,花色艳丽,夜间开花的则花色洁白而有香气,是对昆虫或鸟、兽类动物传粉的适应。见到的代表植物有金虎、土人节柱、近卫柱、武伦柱、蟹爪兰、黄翁。

此次实习所见到的主要动物

由于天气严寒,动物极其少见。室外基本看不到任何动物的踪迹,偶尔可见少数鸟类,不能辨别其种属。温室内可以看见的动物有观赏用的鱼类和鹦鹉。

鱼:大小不一,呈红色,身体呈梭形,由于未能打捞仔细观察,未能辨别其种属。

鹦鹉:鹦鹉是典型的攀禽,对趾型足,两趾向前两趾向后,适合抓握,鹦鹉的鸟喙强劲有力,可以食用硬壳果。鹦鹉主要是热带,亚热带森林中羽色鲜艳的食果鸟类。鹦鹉中体形最大的当属紫蓝金刚鹦鹉,身长可达100cm,分布在南美的玻利维亚和巴西。虽然在某些地区常见,但人们为盈利而大量诱捕,已使它们面临严重威胁。最小的是生活在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婆罗洲一带的蓝冠短尾鹦鹉 ,身长仅有12cm,这些鹦鹉携带巢材的方式很特别,不是用那弯而有力的喙,而是将巢材塞进很短的尾羽中,同类的其他的情侣鹦鹉,也是用这种方式携材筑巢的。侏鹦鹉属有6种,全长都在10厘米以内。6种仅见于新几内亚和附近岛屿。

④:植物与环境的密切关系

自古以来,植物一直在默默地改善和美化着人类的生活环境。在植物王国里约有7000多种植物可供人类食用,有不少植物具有神奇的治病效果。民间草药约有5000~6000多种,现代药物中有40%来自大自然。科学家还从美登木、红豆杉等植物中提取抗癌物质,其疗效十分明显 

绿色植物是生态平衡的支柱,因为植物能净化污水,能消除和减弱噪声,能耐旱固沙,能耐盐碱、耐涝,能监测二氧化硫、氟、氯、氨等的污染。绿色植物依靠光合作用维持生长,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人类维持生命的氧。具体如下:

    1)利用光能,制造氧气

据估算,地球每年入射太阳光能5.4x1024焦耳,绿色植物年固定太阳能大约为5x1021焦耳;这些能量就是地球包括人类和各种动物在内的所有异养生物赖以生存能量基础。此外30亿年前地球上CO2含量约91%,几乎没有氧,是根本不适应人类生存的。只是到了距今约3亿年才达到现代的水平,这些都是绿色植物的作用。据测定,每公顷森林和公园绿地,夏季每天分别释放750公斤和600公斤的氧气。全球绿色植物每年放出的氧气总量约为1000多亿吨。一个成年人每天呼吸2万多次,吸入空气15-20立方米,消耗氧气约0.75公斤。依此推算,城市居民每人需要10平方米的林地提供所需的氧气,由长势良好的草坪提供,则需要25平方米以上才行。 

    2)固定CO2,合成有机物

据测定,每公顷森林和公园绿地,每天可分别吸收固定1050和900公斤CO2(绿色植物也进行呼吸作用放出CO2,但白天光合固定的比呼吸放出的要多20倍以上)。地球全部植物每年净生产干有机物约为1500-2000亿吨,这是全球人类和异养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物质。现在地球空气中CO2的浓度为0.036%多,而100年前为0.028%,但今后浓度加速升高,温室效应将使海平面上升,并且多种灾害频发。 

    3)防风固沙,加速降尘

在风害区营造防护林带,在防护范围内风速可降低30%左右;有防护林带的农田比没有的要增产20%左右。内蒙古赤峰市40年造林11万亩,固定了近千个沙丘,年沙暴日数由3.7天减少到1.5天,年扬沙日数由54天减为20天,最大风速由40米/秒下降到17米/秒。森林的叶面积总和可达它占地面积的75倍,一棵成形的白皮松大约拥有针叶660万个,一棵成年椴树的叶总面积30000平方米以上,一株165年的松树针叶的总长度可达250公里。这样大的叶面积,加上叶片上一些毛状结构,对尘埃有很大吸附作用。据测算,在绿化的街道上,空气中的含尘量要比没有绿化的地区低56.7%;草地上空的粉尘量只有裸露地的1/6到1/3。 

    4)保持水土,涵养水源

在林木茂盛的地区,地表径流只占总雨量的10%以下;平时一次降雨,树冠可截留15-40%的降雨量;枯枝落叶持水量可达自身干重2-4倍;每公顷森林土壤能蓄水640-680吨;5万亩森林相当于100万立方米贮量的水库。科学家们观测发现森林覆盖率30%的林地,水土流失比无林地减少60%。

    5调节气候,增加降水

一棵中等高大的桉树,一年要从土壤中吸水近4吨;一个夏季每棵树平均要蒸腾2吨水分;森林上空的空气湿度比无林区高达10-25%左右,比农田高5-10%;按每公顷生长旺盛的森林,每年向空中蒸腾8千吨水分计算,大约要消耗40亿千卡热量。据测定,夏天绿地中地温一般要比广场中白地低10-17度,比柏油路低12-22度;冬季草坪地表平均气温高3-4度。据统计,林地的降雨量比无林地平均高16-17%,最低多3-4%。在俄罗斯的森林地区,一般年降水量可增加1%-25%,在印度南部的平原地区,造林使当地的年降水量增加12%(约150毫米)。我国的观测证明,森林能使降水量平均增加2%-5%,如果把森林增加大气凝结水也估算在内,则森林能提高平均降水量的10%。有的学者认为,我国西北绿化后,降水量可增加110毫米,届时西北干旱缺水状况就能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 

6)吸收毒物,杀灭病菌

每公顷柳杉林每月约可吸收60公斤的二氧化硫,柑橘林的吸收量比柳杉还要高一倍;每公顷刺槐林和银桦林每年可吸收42公斤氯气和12公斤的氟化物。据报道,通常在污水暂存池放养小球藻48小时,被净化的污水可用于农田灌溉;把芦苇栽培在实验水池中,结果它们能使水中的磷酸盐、有机氮、氨和悬浮物分别减少20%,60%,66%和30%;1公顷凤眼莲一昼夜能从水中吸收锰4公斤,钠34公斤,钙22公斤,汞89克,镍297克,锶321克,铅104克等。中科院植物所的专家用植物清除重金属污染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现已发现有300多种植物能分泌出挥发性的杀菌物质;1亩松柏林每天可分泌2公斤杀菌素;拥挤的商场内每立方米空气中有细菌400万个,林荫大道上为58万个,绿化公园1000个,而林区只有55个。新鲜的桃树叶可驱杀臭虫;黄瓜的气味可使蟑螂逃之夭夭;洋葱和番茄植株可赶走苍蝇;木本夜来香或罗勒能驱蚊。 

    7)指示植物,监测环境

利用敏感度高的植物,可监测大气污染及污染物质。空气中SO2浓度达到1-5ppm时,人才能闻到气味,而紫花苜蓿在0.3ppm时就会出现症状。在清洁环境中桃树叶片的氟含量在10mg/kg左右,但含量达到50mg/kg以上,就会出现伤害症状。唐菖蒲对氟化物特别敏感,用它可监测磷肥厂周围大气的氟污染。 

    8)五颜六色,美化生活

植物是绿化美化城乡的最佳材料。五颜六色的植物花朵、许多植物散发的芳香,给人以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感觉。例如菊花的香味对头痛、头晕和感冒均有疗效。此外绿地和森林里的新鲜空气中含有丰富的负氧离子,在森林里每立方米空气中高达2万个以上,而在城市室内空气中只有40-50个。负氧离子能给人以清新的感觉,对肺病有一定治疗作用。据调查凡是环境绿化美好的地方,事故发生率减少40%,工作效率可提高15-35%。优美的环境还能极大地激发人的创造创作灵感。 

五:收获与体会

学校特意给我们安排了生物课以及这次特殊的实习,我觉得是非常有必要的。作为地质专业的学生,很多人质疑学习生物这门课程的必要性,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生物学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必需学习的课程,环境这个非常热门的话题与生物息息相关,与我们人类密切关联。而仅仅学习书本上的内容无疑让我们觉得很多东西还是不易掌握,此次实习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亲自接近很多种属植物的机会,是书本上根本学不来的东西。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的死记硬背,野外实习给了我们很好的亲自观察并了解植物形态的机会。特别是温室热带植物是我从未见过的,观察此类植物不仅是我的兴趣所在,也提醒了我们植物对环境的依赖性。热带植物来到温带就必须生活在温室里,这不得不提醒我们如果将来我们的环境变化。那人类是不是也得常年生活在“人造温室”而不见天日呢。所以,为了我们以后的生存,善待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吧。

 

第二篇:上海辰山植物园实习报告

上海辰山植物园实习报告

1基地现状

上海辰山植物园位于上海市松江区佘山山系中,距离上海市中心区约35km。其东北面与著名旅游景点西佘山相望,南邻松江大学城,与A9高速公路和318国道相连,东面是轨道M9线,对外交通便捷。植物园所属地块多为平地,仅有一处独立山体辰山,缺乏地形变化,生境过于单调,地下水位较高,水质低劣,土壤偏碱,给植物的引种驯化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东西走向的佘天昆路和南北走向的辰山塘运河将整个园区分割成3个部分,使各景区间的联系难度增加,尤其是园区内外的交通分工和组织的问题比较突出 。

2设计理念与总体布局

在全面系统分析研究场地特性的基础上,找出制约因素,遵循本地文化脉络,营造理想的自然与人文空间。

根据植物园的功能要求,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对“园”的解析,即“园”字的各部首中包含了“山、水、植物”和围护界限等要素,从而勾画出能够反映辰山植物园场所精神的3个主要空间构成要素——绿环、山体以及具有江南水乡特质的中心植物专类园区。植物园附属区如林荫停车场、河水净化场、科研苗圃、果园和宿营地等则分布在绿环外围的4个角上,总体结构简洁明了,功能分区合理。符合中国传统的造园格局,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绿环面积约45hm2,被城市道路、运河分割的3个地块有机连成一个整体,形成辰山植物园主次空间的分界以及主要外来植物的引种区,并且植物园的主要建筑——主入口综合建筑、科研中心和展览温室等巧妙地镶嵌在绿环上,丰富的竖向变化形成具有雕塑感的大地艺术景观。

南面主入口的综合建筑将主入口、科普中心、接待服务中心以及行政管理等多项功能巧妙地构筑在一个屋檐下,节省了用地空间。科研中心与地形完美结合,屋顶绿化在视觉上与绿环浑然一体。展览温室采用单层铝合金玻璃网架结构,设3个展馆,展示8个不同气候区的植物。造型独特、晶莹透彻的温室亦为植物园东入口大堂,和佘山主峰交相呼应,构成一幅具有时代感的动人画卷。

通过绿环上下起伏的地形塑造,形成平均高度约6m,宽度为40~200m不等的环形带状地形,改变原场地多为平地,仅有一处独立山体辰山的地貌特征,构筑延绵的大尺度山水格局,为植物的生长创造了丰富多样的生境,形成乔木林、林荫道、疏林草地、孤赏树、林下灌丛以及花境等多层次的植物生长空间,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为植物园引种驯化奠定了良好的立地基础,基本解决了园区地形缺乏变化、生境过于单调的矛盾。绿环上的各段将按照与上海相似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分别配置欧洲、美洲及亚洲等不同地理分区具代表性的引种植物。

中心植物专类园区面积约63.5hm2,被绿环围抱,由西区植物专类园区、水生植物展示区以及东区华东植物收集展示区等构成。和绿环大尺度的地形塑造不同,该区基本保持原有农田、水网的尺度和肌理,仅通过微地形处理,专类园相对高程控制在0.8~1.2m左右,改善地下水位偏高的立地条件,西区专类园边缘由块石垒砌而成,构成能反映江南水乡景观特

质的岛屿状植物专类园,具有浓郁的地域风貌。并且专类园内外空间的植物景观形成精致与粗放,多样与简单的强烈对比。

辰山植物园共设置约35个植物专类园,分4种类型,第一类是世界湿生植物专类园3条平行水渠有效构建水生、湿生及旱生生境,展示自然水体沿岸植被分布模式,即形成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及深水区无植物的梯度变化特点。

特殊水生植物专类园收集所有能在上海生长的水生植物品种,作为科普科研的场所,29种水生植物类型在这里充分展示,水池大小有3种,深度各异,通过池中基质断面形态、基质营养条件、酸碱度等因子的变化,模拟了自然条件下的典型11种生境,为收集、展示沉水植物、浮叶植物、挺水植物及沼生植物等4大类型水生植物提供了科学的物质基础,清晰地表现了它们的生态群落特征、系统进化进程及不同生境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各地植物园普遍设置的,按照植物季节特性和观赏类别集中布置展示区,如月季园、春花园、秋色园、观赏草园等;第二类是为增加植物园游园的趣味性,吸引某类特殊人群或为游客科普活动设置的园区,如儿童植物园、能源植物专类园以及染料植物专类园等;第三类是结合植物园的研究方向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以专类植物收集和引进植物新品种展示区为主,如配合桂花品种国际登录,建设桂花种质资源展示区,收集华东区系植物,建设华东植物收集展示区等;第四类是根据辰山植物园场地特征营建的特色专类园区,如水生植物专类园、沉床花园和岩石草药专类园等。

水是植物园中最重要的景观元素,利用中心区现状河道和鱼塘开挖面积适中的湖面,形成湖泊、河道、湿地、溪流、池塘等富有变化的水景序列,突显地带性水乡景致。水生植物专类园收集、展示不同类群的水生植物品种,着重表现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同时强调科普性,展示丰富多样的水生植物景观,主要通过5个不同主题的专类园系列表现。

鸢尾园位于整个水生植物专类园的东南侧,东高西低,落差1.3m,结合矮墙形成了适合不同鸢尾——旱生鸢尾、湿生鸢尾及水生鸢尾——生长的3个典型生境,成为国内收集鸢尾种类最多的鸢尾专类园。南侧及东侧设置小码头广场和木栈桥,满足游客集散、休憩的需求,加强鸢尾园亲水性。

蕨类专类园由富有变化的3个起伏的土丘围合成谷地地形,

种植高大乔木,形成郁闭小岛,与对面的鸢尾园开敞空间形成对比,在林下结合造雾系统种植各种蕨类植物如树形蕨、荚果蕨等。

睡莲与王莲园池位于水生植物专类园的中心,通过木栈桥与蕨类专类园及特殊水生专类园相连,荷叶状游步道漂浮水上环绕成种植池,睡莲、王莲等沉水植物生长其间。

佘天昆公路以北为科研苗圃区,面积约30hm2,主要从事植物种质资源的搜集保存、鉴定、分类、引种驯化,遗传育种、繁育以及技术开发等植物科研工作。其中,科研中心与绿环融为一体,游客可以通过绿环进入该区,观赏科学实验和苗圃生产情况。

水生植物专类园设计

上海辰山植物园水生檀物专类园区占地约20hm ,位于植物园中心展示区的东南湖区.北侧以滚水坝分隔为西湖和南湖.南侧紧邻绿坡。由形状各异的5个小岛组成 总岸线长度约4 500m,每个岛有一个主题.分别为阴生及蕨类植物园、王莲和睡莲园、湿生植物园 水生植物品种园、鸢尾园等.展示湿生、水生植物.包括耐阴湿的蕨类植物独特的景观形态。

1.1 总体设计

1.1.1 定位

由于湿地植物专类园是辰山植物园中的一个区域,所以其规划设计首先应服从总体的定位和要求。以展示多种湿生、水生、耐阴湿植物 创造特色景观为主,发挥科普教育功能.同时兼顾湿地水质净化等生态功能。

1.1.2 规划形态

模拟自然界的岛、半岛、溪、塘、泉、滩等多种湿地形态.创造相对的大、中、小水面及内湖、外湖景观,提高5个岛空间异质性.为湿生、水生,耐阴湿植物创造适宜生长的生境条件,引导、培育乡土动植物资源.最终形成丰富、多样、自然的湿地生态群落,形成“人造的自然 。

1.1.3 水环境处理

1)水体的流动贯通及水位控制。

为了防止挺生洪水时辰山塘的木进人园内水体带^污染物.园内水体与辰山塘的交汇处修建了高4 2m的水坝。在植物园的西北侧设计了污水生物处理装置.净化水统一汇^辰山市河。并通过3条溪流注^西湖中。西湖水面控制标高为2.7m.再通过滚水坝流八湿地园所在的南湖。南湖水面控制标高为26m。求生融与辰山塘相连通。当水位扭过2.6m日于可以将水排出园外;当水位不足时则通过污水处理后的净化水补充。园此.全园的水体是流动贯通的.并通过人工控制水位。

2)创造不同的水深条件

根据植物对水深的要求,通过详细的竖向标高设计,形成不同的水深生境。以适应湿地植物陆生一湿生一水生生态系统的渐变特点。专类园中除了外湖的水面以外,还特意设计了岛中湖、岛中溪,岛中池。通过岛中大大小小弧形种植水池的变化,形成不同的水位和池底标高。满足不同湿生植物对水位的不同要求,同时通过涵管沟通,形成活水。减少单个的小水池,提高水的自净功能,便于后期养护管理。

3)尽量创造蜿蜒曲折的岸线。

在湿地岛形态设计时,尽量创造蜿蜒益折的岸线。增加陆地--水体的界面及水与岸的自然过渡区域.为水生植物品种圈的植物设计创造条件。

1.1.4 交通组织

根据水生专粪目5个独立的岛的形态,交通组织中充分考虑游人的便捷到达、最佳观赏角度、与目外绿环的变通联系等。园内部的4岛交通成环,环绕中心的睡莲池3个主要出口考虑不同的景观和心理感受,增加可识别性和情趣。

1.1.5 观赏视线

充分考虑水生专类园的观赏性,处理好看与被看的关系。在睡莲池的中心处形成景观视线焦点、充分考虑空间的疏透。留出相应的透景线、同时形成面向西北侧大湖面的围台空间。

1.1.6 湿地驳岸

在驳岸处理中,既要考虑湿生一沼生植物在不同水位下的陆生、水生的两栖要求。又要满足驳岸自身的稳定性功能。还要处理好由于水位变化而带来的景观效果变化的关系。因而一定不能采用硬性的人工驳岸形式一刀切,它不但违背湿地景观的自然要求,而且将池底与陆地硬性分离,阻碍了其植物、水分、能量等因素的相互交换。根据5个岛的不同标高特点和景观要求,分别采用了自然生态驳岸、杉木桩驳岸+局部块石驳岸、土石砌块软质驳岸、半自然退台驳岸和少量的直立式人工驳岸多种形式。

1.1.7 循环经济、生态建园

通过水生专类园湿地的净化水质功能。缓解整个植物园水系靠人工动力系统水处理的压力和能耗,使用环保、生态等绿色材料.最大限度地减少建设对常规能源的消耗,推广新技术的应用,减少环境污染。

1.1.8 种植设计

水生专类园以生态的岸线建立起水与岸的自然过渡区域,种植湿地植物。形成地带性湿地植物景现。收集各类上海及华东地区适应的水生、湿生、沉水植物约300多种。鸢尾类植物约500种,阴生及蕨类植物约200种。

1.2 详细设计

1.21 水生植物品种园

上术设计——根据全岛竖向标高的界定,围绕8个观赏内湖形成2个圈层。内圈种植高大挺拔的朴树、银杏 七叶树.配以常绿的香泡,适当点缀牛荆条、樱花等开花乔灌。外圈种植垂柳、金丝柳、沼生栎、弗吉尼亚栎等耐湿乔木.配以常绿的红果冬青、石楠、石竹等,空间疏透,体现简洁大气的景观风格,作为湿生植物专类品种展示的衬托背景。

专类品种设计— — 以展示水生植物丰富的种类及其类型为主.分成29类.集中展示300种以上水生植物.并加以标识.成为科普观光的休闲场地。收集的水生植物种类主要包括以下类型:

1)沉水植物——收集展示沉水植物约50种.主要包括:长江中下游淡水湖泊优

势沉水植物、灏危种类、跟子菜属、水憨科;黑藻属、苦草属、海菖蒲属、水车前属、狐 尾藻属、狸藻科植物;食虫植物等。

2)浮叶植物——收集展示浮叶植物5O种.主要包括:芡实属和莼属、萍蓬草属

植物、菱科植物、水皮莲、金银莲花、水龙、黄花水龙等、萍科及萁境叶萍科植物、其 他浮叶植物等。

3)挺水植物或沼生植物——收集展示该类植物18。种左右,主要包括:蕊姑属

植物、禾本科植物、麓草属植物、莎草属植物、各种品种芋约13种、雨久花、刺果泽泻、泽菩草、长缘毛茬泽泻、其他种类或品种。

4)综合展示— — 收集展示植物20个种或品种以上,主要包括:具有研究和科普意义的水生植物 水生蔬菜、濒危水生植物种类。

1.2.2 鸢尾园

鸢尾园是以不规则的小块园圃分隔.用50cm矮墙创造4.0m一3.5m-3.0m 3个层次的标高.种植旱生、湿生等各类鸢尾品种。包括有髯鸢尾、无髯鸢尾、原种鸢尾及路易丝安娜系列、花莒蒲系列、西伯利亚系列的鸢尾品种约500多种,通过不同的花期、花色植株高度、耐水湿性的鸢尾品种,创造缤纷花海。上术以孤植树为点缀.4.0m一3.5m标高的2层台地上的乔木品种选择黄连木、合欢30m标高的台地上,由于地下水位很高.乔术品种选择水松、枫杨.两侧局部配植蚊母、美、茶等阔叶常绿灌木。整体空间开阔.为阳性的鸢尾创造适宜生境。 亲水平台部分采用直立式硬质驳岸.其他部分采用台阶式硬质驳岸.并尽量采用杉木桩等自然材料,减少城市化和人工痕迹。

3可持续性发展

在设计理念中坚持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贯彻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态设计手法。例如在地形处理上避免大动干戈人工造景,尽量减少因建设工程对生态环境的二次破坏和污染。从因地制宜、经济节约的角度入手,充分尊重地域原有地形地貌演变发展的脉络,为各种植物群落的生长寻觅适宜的区域。中心区依托原有的地形基础,将鱼塘水网的肌理稍加梳理整饬,构筑面积适中的中心湖区,开挖湖面的土方集中用来堆积绿环,基本维持土方平衡。

在水景创作中,注重自然降水的收集,对水域进行综合治理,形成水系的循环、净化以及合理利用的系统工程。流程如下:在西区的入水口进行水体的前期净化,并利用水生植物使水质得到进一步净化后,汇至湿地和中心湖区。通过净化后的汇水用于灌溉植物,并形成了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水生植物群落展示区。植物园的整个水系就是一个天然的水质净化系统,相对独立于外部水系,在与外水相连的河汊皆设立水闸,使内外水可分可合。

植物园的建筑设计也非常注重节能和环保技术的应用。针对不同功能类型的建筑提出相应的节能减排技术措施和生态环境保护方案,降低建筑建造和使用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创造健康、舒适的室内外环境。建筑采用集中式布置,节省用地及建设成本,最大程度地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雨水收集及地热能等,降低使用及维护成本。

通过以上诸项措施,为辰山植物园构建了一个稳定的、低能耗的、多样的植物生长空间,真正成为理想的植物王国。在20xx年上海世博会期间,辰山植物园将笑迎世界各国游客来访,以其特有的方式向人们诠释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