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总结大题业~

1.胰腺炎病人有哪些表现时应按重症胰腺炎处置?如何评价血、尿淀粉酶在诊断急性胰腺炎中的价值?急性胰腺炎的内科综合性治疗措施包括哪些内容 以下表现按重症处理:

1.临床症状:烦躁不安、四肢厥冷、皮肤呈斑点状等休克症状

2.体征:腹肌强直、腹膜刺激征,Grey-Turner征,Cullen征,腹水

3.实验室:血糖>11.2mmol/L(无糖尿病史);低钙血症:< 2mmol/L,血尿淀粉酶突然下降

4.腹腔诊断穿刺有高淀粉酶活性的腹水

淀粉酶测定:

血淀粉酶:6~12h开始升高,48h开始下降,持续3~5天。超过正常值3倍科确诊。高低不一定反映病情的轻重

尿淀粉酶:12~14h开始升高,下降缓慢,持续1~2周

内科综合性治疗:

1.轻症急性胰腺炎:

①禁食;②胃肠减压;③补液(液体量约3000ml包括糖,盐,电解质,维生素);④止痛;⑤抗生素;⑥抑制胃酸、胰液分泌;⑦生长抑素;⑧监测血常规、血生化、淀粉酶、血气和电解质,B超,CT

2.重症急性胰腺炎:

①监护(生命体征、血氧、尿量)

②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保持血容量,补充适量血浆、白蛋白

③营养支持(全胃肠外营养、肠内营养)

④抗菌药物(亚胺培南或喹诺酮类+甲硝唑)

⑤减少胰液分泌(生长抑素能抑制胰酶分泌、合成,减轻腹痛,减少并发症,松驰oddi括约肌,缩短疗程,并明显降低死亡率--是目前抢救重症胰腺炎首选药物)

⑥抑制胰酶活性(抑肽酶、5-FU、加贝酯)

2.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特殊性溃疡的诊断及治疗

胃炎发病机制:

一、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

1.药物:非甾体消炎药(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抗肿瘤药(氟脲嘧啶),口服氯化钾和铁剂。直接损伤胃黏膜上皮层。

2.应激:急性应激可由严重创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休克、颅脑外伤、颅内疾病、精神心身因素等引起,导致胃黏膜糜烂、出血,缺血缺氧,严重者发生急性溃疡并大量出血。

3.乙醇:具亲酯性和溶脂能力,直接破坏胃黏膜屏障。

二、慢性胃炎:

1.幽门螺杆菌(HP)感染:

1 HP有鞭毛,可以穿过黏液层移向胃黏膜,分泌粘附素贴紧上皮细胞,释放尿素酶分

解尿素产生NH3,有利于HP的定植。

2分泌空泡毒素A,引起细胞损害。

3细胞毒素相关基因(cag A)蛋白引起炎症反应。

4菌体胞壁作为抗原诱导免疫反应。

2.饮食和环境因素:高盐和缺乏新鲜蔬菜水果。

3.自身免疫:自身抗体如壁细胞抗体(PCA),内因子抗体(IFA)。

4.其他因素:幽门括约肌功能不全,酗酒、NSAID等。

消化性溃疡发病机制:

胃、十二指肠黏膜的自身防御-修复(保护)因素和侵袭(损害)因素平衡失调。

GU:自身防御-修复(保护)因素减弱为主

DU:侵袭(损害)因素增强为主

1.幽门螺杆菌

2.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

①局部作用: NSAID以非离子状态透过细胞膜弥散入上皮细胞内,产生细胞毒,损害胃粘膜屏障。

②系统作用:抑制结构型COX-1 生理性前列腺素E合成,减少黏液分泌和碳酸氢盐分泌、黏膜血流减少、细胞保护减弱。

3.胃酸和胃蛋白酶的自身消化

4.吸烟:可增强胃酸分泌,减少十二指肠及胰腺分泌碳酸氢盐,影响胃十二指肠协调运动,黏膜损害性氧自由基增加。

5.遗传因素

6.胃十二指肠运动异常

DU患者胃排空快 →十二指肠酸的负荷加大→黏膜损伤

GU患者胃排空延缓→十二指肠液反流,加重胃黏膜损伤

7.应激与心理因素

紧张、忧伤、焦虑、强烈的精神刺激,通过神经内分泌途径影响胃十二指肠分泌、运动、黏膜血流调节。

特殊性溃疡的诊断:

1.复合溃疡:胃、十二指肠同时有溃疡。

2.幽门管溃疡:上腹痛节律性不明显,药物治疗反应差,呕吐多见,易并发幽门梗阻、出血和穿孔。

3.球后溃疡:发生在十二指肠球部远段,多位于十二指肠乳头近端,夜间痛和背部放射痛多见,药物反应差,易出血。

4.巨大溃疡:直径大于2cm,常发生于后壁,易发展为穿透性,其症状顽固,治疗效果差。注意与恶性溃疡鉴别。

5.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症状不典型,部位高,溃疡大,易误诊。

6.无症状溃疡:约15%,老年人多见,平时无症状,以出血穿孔为首发症状。

7.多发性溃疡:同一部位有2个以上的溃疡

治疗:

1.一般治疗

生活规律,劳逸结合,避免劳累与紧张。饮食规律,戒烟戒酒,停用药物NSAID。

2.药物治疗

①抑制胃酸药物:H2RA;PPI;碱性抗酸剂(氢氧化铝、铝碳酸镁)

②保护胃粘膜药物:硫糖铝;枸橼酸铋钾;前列腺素类

3.根除H.Pylori治疗

①根除方案

三联疗法:质子泵抑制剂+二种抗生素 或 铋剂+二种抗生素

四联疗法:PPI+铋剂+二种抗生素,用于初次治疗失败者

②抗HP结束后的抗溃疡治疗

③根除HP后复查:治疗结束后4周进行

4.NSAID溃疡的治疗和预防

暂停或减少NSAID剂量或换用特异性COX-2抑制剂;检测H.Pylori感染并行根除治疗;未能终止NSAID者,选择PPI治疗;既往有PU病史或溃疡高危人群,必需用NSAID治疗者,同时服用抗PU药

5.溃疡复发的预防

除去危险因素:HP感染、服用NSAID、吸烟等,溃疡复发频繁,应排除胃泌素瘤 需长程维持治疗

6.PU手术治疗适应证

上消化道大出血经内科紧急处理无效者;急性穿孔;疤痕性幽门梗阻;内科治疗无效的顽固性溃疡;胃溃疡疑有癌变

3.肝硬化的病因、腹水形成机制及治疗及肝硬化并发症的诊断.

病因:

1.病毒性肝炎:乙、丙、丁型肝炎病毒

2.酒精中毒:80g/d, 10年

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4.胆汁淤积

5.肝静脉回流障碍:慢性充血性心衰、缩窄性心包炎、布加综合症、VOD

6.工业毒物、药物:四氯化碳、磷、砷

7.遗传代谢性疾病:血色病(铁沉积),肝豆状核变性(铜沉积),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

8.自身免疫性肝炎

9.血吸虫病

10.隐源性肝硬化

腹水形成机制:

1.门静脉压力升高:肝窦压升高,大量液体进入Disse间隙,肝脏淋巴液生成增加,超过胸导管引流能力是,淋巴液从肝包膜直接漏入腹腔。内脏血管床静水压增高,促使液体进入组织间隙,在腹腔形成腹水。

2.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低白蛋白血症: <30g/L,血管内液体进入组织间隙,在腹腔形成腹水。

3.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高心输出量、低外周阻力的高动力状态,内脏动脉扩张,大量血液支流在扩张的血管内,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下降,即激活交感神经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抗利尿激素增多:致水重吸收增多;继发性醛固酮增多:致肾钠重吸收增多。

4.其他因素:心房钠尿肽相对不足及机体对其敏感性下降、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水钠滞留。 腹水的治疗:

1.限制钠、水的摄入:无盐或低盐饮食。

2.利尿剂:主要使用螺内酯(安体舒通)和呋塞米(速尿)联合应用。小剂量开始,防止低钾及并发症。

3. 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定期、小量、多次输注新鲜冰冻血浆,白蛋白。

4. 难治性腹水的治疗

(1)放腹水和输注白蛋白

(2)自身腹水浓缩回输:禁忌证:感染性或癌性腹水

(3)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能有效降低门静脉压力。适用于食道静脉曲张破

裂大出血、难治性腹水。易诱发肝性脑病

(4)肝移植

肝硬化并发症的诊断:

1.上消化道出血:突然发生呕血和(或)黑便。

2.感染: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发热、腹痛、短期内腹水迅速增加。体检发现轻重不等的全腹压痛和腹膜刺激征。检查:血白细胞上升。腹水白细胞>500*106/L或多形核白细胞>250*10/L。

3.肝性脑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

4.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低钠血症、低钾低氯血症和代谢性碱中毒。

5.肝肾综合征:严重肝病基础上的肾衰竭,但肾脏本身并无器质性损害,又称功能性肾衰。主要见于伴有腹水的饿晚期肝硬化或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特征:自发性少尿或无尿,氮质血症和血肌酐升高,稀释性低钠血症和低尿钠。

6.原发性肝癌:多在大结节或大小结节混合型肝硬化基础上发生。短期内出现肝迅速增大、持续肝区疼痛、肝表面发现肿块或血性腹水,应怀疑。

7.肝肺综合征: 发生在严重肝病基础上的低氧血症,主要与肺内血管扩张相关而过去无心肺疾病基础。临床特征为严重肝病、肺血管扩低氧血症/肺泡-动脉氧梯度增加组成的三联征。

8.门静脉血栓形成:B超。

6

4.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临床分型及特点。

(1)急性肾小球肾炎

急性起病、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一过性肾功能损害。常见于链球菌感染后,也可见于其他细菌、病毒及寄生虫感染后。常见于上呼吸道、猩红热、皮肤等感染后。

机制:包括免疫复合物和由其导致的补体激活、细胞浸润作用。

病理: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儿童多见,男>女,有前驱感染史(于发病前1~3W,平均10天),血尿,蛋白尿、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水肿,高血压,少数—高血压脑病、心衰,肾功能异常(一过性), 免疫学异常,ASO↑,C3↓(8W内恢复),冷球蛋白(+)

多数病人预后良好,呈自限性。

(2)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为肾小球肾炎中最严重的类型,由多种原因所引起,起病急骤,病情发展迅速,如未及时治疗90%以上的患者于6个月内死亡或需依赖透析,肾活检显示大多数肾小球球囊的大部分被新月体充斥,故有新月体肾炎之称。

病理: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

肾体积增大;肾小球有广泛(>50%)的大新月体(占囊腔>50%)形成;早期—细胞性,晚期—纤维性,最后发生肾小球硬化。

有前驱感染,起病急,进展快。急性肾炎综合征,进行性少尿、无尿,肾功能进行性恶化,贫血。GBM阳性,ANCA阳性,CIC阳性,冷球蛋白,C3降低。B超双肾增大。

(3)慢性肾小球肾炎

以血尿、蛋白尿、高血压、水肿及不同程度的肾功能不全为临床特征。病程长,缓慢,持续进展。

由多种病因、不同病理的原发肾炎构成,仅少数由急性肾炎而来,主要与免疫炎症损伤有关,高血压、大量蛋白尿、高血脂等促进其发展。

病理:多种类型:系膜增生性(IgA及非IgA)系膜毛细血管性、膜性及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最终转化成硬化性肾小球肾炎。

临床表现:起病缓慢、隐匿;乏力、疲倦、腰酸痛、纳差,水肿;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肾功能减退;有急性发作倾向,可因感染、劳累、血压增高或用肾毒性药物而急剧恶化;血压增高;贫血;发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

最终进展至尿毒症。

(4)无症状血尿或(和)蛋白尿(隐匿型肾炎)

无症状性蛋白尿和(或)肾小球性血尿;见于轻微病变、轻度系膜增生、局灶增生、IgA肾炎等。

临床表现:除尿检异常外,无水肿,高血压,肾功能损害。

多数呈良性经过,少数转为慢性肾炎。

(5)肾病综合征

尿蛋白>3.5g/d以上;血浆白蛋白<30g/L;水肿;高血脂。前两点是诊断必需的。 主要病理类型有:微小病变、系膜增生性、系膜毛细血管性、膜性肾病、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并发症:感染,血栓栓塞并发症,急性肾衰竭,蛋白质及脂肪代谢紊乱。

预后受病理类型,临床因素的影响,反复感染、血栓栓塞并发症者预后差。

5.高血压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血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类、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分层标准、治疗原则、及常用药物的特点

高血压的诊断:血压升高(收缩压≥ 140mmHg和(或)舒张压≥ 90mmHg)

鉴别诊断:鉴别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高血压。

内科学总结大题业

内科学总结大题业

内科学总结大题业

治疗原则: 1.改善生活行为:减轻体重、减少钠盐摄入、补充钙和钾盐、减少脂肪摄入、限制饮酒、增加运动。

2.降压药治疗对象:高血压2级及以上;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或已经有心、脑、肾靶器官损害和并发症;血压持续升高6月以上,改善生活行为后血压仍未获得有效控制;高危和极高危患者。

3.血压控制目标值:原则上将血压降到患者能最大耐受的水平,主张血压控制目标值至少<140/90mmHg;合并糖尿病或慢性肾脏病者血压控制目标值<130/80mmHg;老年收缩期性高血压的降压目标水平,收缩压140~150mmHg,舒张压<90mmHg但不低于65~70mmHg

常用药物的特点:

1.利尿剂

包括噻嗪类、袢利尿剂和保钾利尿剂三类。

适用于轻、中度高血压。

能增强其他降压药物的疗效。

噻嗪类利尿剂的不良反应是低钾血症和影响血脂、血糖和血尿酸代谢,因此推荐小剂量,痛风患者禁用;保钾利尿剂可引起高血钾,不宜与ACEI合用,肾功能不全者禁用;袢利尿剂主要用于肾功能不全时。

2.β受体阻滞剂

包括选择性(β1)、非选择性(β1与β2)和兼有α受体阻滞三类。

适用于各种不同严重程度高血压,尤其是心率较快的中、青年患者或合并心绞痛患者。 不良反应主要有心动过缓、乏力和四肢发冷。

禁忌:急性心力衰竭、支气管哮喘、病窦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和外周血管病。

3.钙通道阻滞剂(CCB)

分为二氢吡啶类和非二氢吡啶类。

起效快,作用强,剂量与疗效呈正相关,疗效个体差异较小,与其他类型降压药物联合治疗能明显增强降压作用。

开始治疗阶段可反射性交感活性增强,尤其是短效制剂,可引起心率增快、面色潮红、头痛、下肢水肿。

非二氢吡啶类抑制心肌收缩及自律性和传导性,不宜在心力衰竭、窦房结功能低下或心脏传导阻滞患者中应用。

4.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起效缓慢,3~4周达最大作用,限制钠盐摄入或联合使用利尿剂可起效迅速和作用增强。 特别适用于伴有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后、糖耐量减低或糖尿病肾病的高血压患者。 不良反应:刺激性干咳和血管性水肿。

高血钾、妊娠妇女和双侧肾动脉狭窄患者禁用,血肌酐超过3mg/dl患者慎用。

5.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ARB)

起效缓慢,持久而平稳,6~8周达最大作用,作用持续时间能达到24小时以上。 低盐饮食或与利尿剂联合使用能明显增强疗效。

治疗对象和禁忌与ACEI相同,不引起刺激性干咳。

6.冠心病的分型、预防。心肌梗死的诊断及治疗。

冠心病的分型: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慢性冠脉病:包括稳定型心绞痛、冠脉正常的心绞痛、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缺血性心力衰竭

WHO曾将之分为5型: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无症状,但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

心绞痛:呈典型的心绞痛发作特征

心肌梗塞:冠脉闭塞所致心肌坏死

缺血性心肌病:反复心肌缺血导致心肌纤维化,心脏扩大,主要表现为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

猝死:心肌缺血→电生理紊乱→猝死

冠心病的预防:

一级预防: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二级预防:

A Aspirin 抗血小板聚集(或氯吡格雷)

Anti-anginals 抗心绞痛硝酸类制剂

B Betaloe 预防心律失常,减轻心脏负荷等

Blood pressure 控制好血压

C Cholesterol 控制血脂水平

Cigarette 戒烟

D Diet 控制饮食

Diabetes 治疗糖尿病

E Education 普及有关冠心病的教育(患者和家属)

Exercise 鼓励有计划、适当的运动锻炼

心肌梗死的诊断及治疗:

诊断:

典型临床表现:缺血性胸痛

特征性心电图:病理性Q波、ST-T动态改变

心肌酶/坏死性标记物的动态变化:CK-MB升高、CK升高、AST升高、LDH升高

治疗:

原则:保护和维持心脏功能,挽救濒死的心肌,防止梗死扩大,及时处理严重心律失常、泵衰竭和各种并发症。

1.监护和一般治疗:休息、吸氧、监测、护理

2.解除疼痛:度冷丁/吗啡;硝酸制剂

3.心肌再灌注疗法:有效地解除疼痛。3~6小时内,疗效最佳

①溶栓治疗 ②介入治疗

4.消除心律失常:必须及时消除,以免引起猝死

5.控制低血压、休克:补充血容量、应用升压药、应用血管扩张剂

6.治疗心力衰竭

7.肺癌、肺炎的分类、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要点,肺癌的预防。哮喘的诊断要点及治疗要点。

肺癌

分类:

按解剖学部位分类:中央型肺癌、周围型肺癌

按组织学分类:非小细胞肺癌(NSCLC,包括鳞癌、大细胞未分化癌、腺癌、混合癌等)和小细胞肺癌(SCLC)

临床表现:

1、由原发肿瘤引起的症状和体征

咳嗽,咯血(痰血),喘鸣,胸闷、气短,体重下降,发热

2、肿瘤局部扩展引起的症状和体征

胸痛,呼吸困难,咽下困难,声音嘶哑,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Horner综合征(位于肺尖部的肺癌称上沟癌,可压迫颈部交感神经,引起病侧眼睑下垂、瞳孔缩小、眼球内陷,同侧额部与胸壁无汗或少汗)

3、肺外转移引起的症状和体征

转移至中枢神经系统;转移至骨骼;转移至肝;转移至淋巴结

4、肺癌作用于其他系统引起的肺外表现(伴癌综合征)

肥大性肺性骨关节吸烟病:多见于鳞癌

分泌促性腺激素

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物

分泌抗利尿激素

神经肌肉综合征:多见于小细胞肺癌

高钙血症

其他:类癌综合征;皮肌炎;硬皮病等

诊断:

详细病史

体格检查

辅助检查:影像学检查、痰脱落细胞检查、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经胸壁细针穿刺活检、胸水癌细胞检查、淋巴结活检、纵隔镜或胸腔镜及开胸肺活检、肿瘤标记物等 治疗:

手术治疗;化学治疗;放射治疗;局部治疗;免疫治疗;中医中药

NSCLC:

Ⅰ~Ⅲa期: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Ⅲb期:以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Ⅳ期:化疗为主

SCLC:以化疗为主,辅以手术和/或放疗

预防:

戒烟;避免职业性粉尘吸入;净化空气;癌基因预测

肺炎

分类:

解剖分类:大叶性(肺泡性)肺炎、小叶性(支气管性)肺炎和间质性肺炎

病因分类:感染性肺炎、理化性肺炎

患病环境分类:社区获得性肺炎、医院获得性肺炎(亦称医院内肺炎)

临床表现:

症状: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或血痰,伴或不伴胸痛。大多有发热。重症患者可有呼吸困难,呼吸窘迫。

体征:早期肺部体征不明显。肺实变体征和(或)湿性啰音。

诊断:

①新近出现的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伴或不伴胸痛。 ②发热。

③肺实变体征和(或)闻及湿性啰音。

④WBC>10×109/L或<4×109/L,伴或不伴中性粒细胞核左移。

⑤胸部X线检查显示片状、斑片状浸润阴影或间质性改变,伴或不伴胸腔积液。 以上①~④项中任何一项加第⑤,并排除其他疾病等,可建立诊断。

诊断步骤:

1、确定肺炎诊断:首先,把肺炎与上呼吸道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区别开来;其次,把肺炎与其他类似肺炎的疾病区别开来(肺结核、肺癌、急性肺脓肿、肺血栓栓塞症、非感染性肺部浸润等)。

2、评估严重程度

3、确定病原体

治疗:

社区获得性肺炎:β-内酰胺类(包括β-内酰胺类/ β-内酰胺酶抑制剂)、氟喹诺酮类 、大环内酯类。

医院获得性肺炎:β-内酰胺类(包括β-内酰胺类/ β-内酰胺酶抑制剂)、氟喹诺酮类。 重症肺炎:广谱β-内酰胺类(包括β-内酰胺类/ β-内酰胺酶抑制剂)、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足量、联合。

哮喘

诊断:

诊断标准:

1、 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发作前可有诱因

2、发作时两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呼气相哮鸣音,呼气延长

3、症状可经治疗后缓解或自行缓解

4、排除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

5、症状不典型者至少有下列一项阳性: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试验阳性;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PEF变异率≥20%

符合1-4条或4、5条者,可诊断为支气管哮喘。

完整的诊断应包括:疾病诊断;分期(急性发作期、慢性持续期、缓解期);严重程度分级(轻度、中度、重度、危重)。

治疗:

1、脱离变应原(最有效的方法)

2、药物治疗

缓解哮喘发作的药:β2肾上腺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药,茶碱类

控制哮喘发作的药:糖皮质激素,白三烯调节剂,色苷酸钠及尼多酸钠,抗过敏药

3、急性发作期的治疗:尽快缓解气道阻塞,解痉,抗炎

4、哮喘的长期治疗:抗炎治疗,控制发作

5、免疫治疗(特异性、非特异性)

8.贫血的分类及缺铁贫、重症再障的诊断及治疗。白血病分型、临床表现、诊断(含实验室)、及治疗

贫血的分类:

1.按病因分:

红细胞生成减少性贫血(造血干祖细胞异常、造血调节异常、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障碍)、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

2.按形态分:

大细胞性贫血、正细胞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3.按增生程度分:

增生性贫血、增生不良性贫血

4.按贫血程度分:

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

5.按进展速度分:

急性贫血、慢性贫血

缺铁贫:

诊断:

1.确立贫血:病史、体征、血液检查和骨髓检查

2.确立是否是缺铁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有缺铁的依据(铁代谢的改变),铁剂治疗有效

3.明确引起缺铁性贫血的原因

治疗:

1.病因治疗:改善饮食,治疗消化道疾病

2.铁剂治疗:

①口服铁剂治疗:首选。如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和葡萄糖酸亚铁。维生素C有助于铁剂治疗,可配伍使用。

铁剂治疗后要评估疗效:服用铁剂后7-10天,网织红细胞开始上升,2周后血红蛋白开始升高(网织红细胞反应),1-2个月后血红蛋白恢复正常,血红蛋白正常后仍应继续服用铁剂3-6个月,以补足机体铁贮备。

②注射铁剂治疗:深部肌肉注射。

适应症:不能耐受口服铁剂治疗;原有消化道疾病,口服铁剂病情加重;消化道吸收障碍,如胃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萎缩性胃炎等;因治疗不能维持铁平衡,如血液透析。

重症再障:

诊断:

发病急,贫血进行性加重,严重感染和出血。全血细胞减少,一般无肝、脾、淋巴结肿大。

1.血象具备以下三项中两项:

①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L

②血小板<20×109/L

9③网织红细胞<1%,绝对值:<15×10/L

2.骨髓细胞增生程度<正常的25%

治疗:

1.对症:保护性隔离,成份输血,抗感染

2.雄激素

3.免疫抑制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环孢素A(CSA)、

大剂量甲强龙,静脉丙种球蛋白

4.造血细胞因子:G-CSF,GM-CSF,EPO

5.骨髓移植:主要用于重型再障

白血病分型:

根据疾病的起病快慢可分为急性白血病与慢性白血病。

根据白血病细胞来源可分为髓系白血病与淋系白血病。

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髓细胞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

临床表现:

1.正常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表现

①苍白、乏力、心悸、胃纳减退等(贫血导致)

②容易出现瘀点、瘀斑、血肿、鼻出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等 (血小板减少导致)

③发热,常是白血病患者就诊时的首发症状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减少导致)

2.白血病细胞增殖浸润的表现

肝脾、淋巴结肿大;骨、关节疼痛;牙龈肿痛;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头痛、癫痫、复视、

呕吐等);睾丸肿大

诊断:根据临床表现、血象和骨髓象的特点

1.血象:

①贫血常见,可见有核红细胞或幼稚红细胞

②50%患者初发时即有血小板减少,严重时极度低下,常10×10/L

③外周白细胞可高于正常,也可正常或低于正常

④可见到异常细胞

2.骨髓象:

骨髓原始细胞≥20%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白血病细胞中可见到Auer小体

3.细胞化学染色

4.免疫学检查

5.染色体和基因检查

6.血液生化检查

治疗:

1.支持治疗:紧急处理高白细胞血症,清除过高的白细胞,防治感染,成分输血支持,防治高尿酸血症,维持营养

2.抗白血病治疗 99

①诱导缓解:目的是使患者尽快获得完全缓解

常用方案:AML:DA(3+7)方案、HA

ALL:VP(基本方案)、VDCP、VDLP

②缓解后治疗:巩固化疗

3.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治疗:腰穿化疗或放疗

4.造血干细胞移植:根治急性白血病的唯一有效手段

慢性髓细胞白血病:

起病较隐匿,早期常无自觉症状。骨髓中细胞相对成熟或部分成熟,较长时间内可保持病情的相对稳定

临床表现:

1.慢性期:乏力、低热、多汗或盗汗、体重减轻等代谢亢进症状,脾脏肿大,质硬、无压痛

2.加速期:发热、虚弱、进行性体重下降、骨骼疼痛,逐渐出现贫血和出血,脾脏持续或进

行性肿大

3.急变期:与急性白血病相似

诊断:

1.血象:白细胞明显增高,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多,可见各阶段粒细胞,嗜酸、嗜碱性粒细胞

增多,晚期血小板减少

2.骨髓象:增生活跃,以粒细胞为主,粒红比例明显增高嗜酸、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红细胞

相对减少,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晚期减少

3.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减低或呈阴性反应

4.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改变

5.血液生化

治疗:着重于慢性期早期,避免疾病转化。

1.细胞瘀滞症处理

2.化学治疗:羟基脲

3.干扰素-α

4.甲磺酸伊马替尼:抑制BCR-ABL阳性细胞的增殖

5.造血干细胞移植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起病较隐匿,早期常无自觉症状。

临床表现:

早期可有乏力疲倦,而后出现食欲减退、消瘦、发热盗汗等症状,可有淋巴结肿大,质硬、无压痛。可移动。晚期常发生感染。

诊断:

1.血象:持续淋巴细胞增多,可见破损细胞,可见少数幼稚细胞,中性粒细胞比值降低,随

病程发展,血小板减少,贫血逐渐明显

2.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淋巴细胞增多,红系、粒系及巨核系细胞均减少

3.免疫学检查

4.染色体、基因检查

治疗:化学治疗、免疫治疗、化学免疫治疗、HSCT、并发症治疗

9.Graves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原则?有哪些特殊临床表现的甲亢 、甲状腺危象的诊断和治疗?

Graves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自身免疫:甲状腺内有TSH受体(TSHR)特异性的T细胞浸润,活化后释放细胞因子,其中IL-10刺激B细胞分泌TSH受体抗体(TRAb,IgG1型)。TRAb有2种:TSAb、TSBAb

2.环境因素:感染、应急、性激素

3.遗传倾向:是一种多基因的复杂遗传病,与HLA相关

Graves病的诊断:

1.功能诊断:

①确定甲状腺毒症: 高代谢临床表现,甲状腺肿大,甲状腺激素水平增高的依据(TT4,FT4增高及TSH降低)

②反映垂体甲状腺轴调节异常: TRH兴奋试验,T3抑制试验

2.GD的诊断:

①甲状腺弥漫性肿大;②浸润性突眼/胫前黏液性水肿/指端粗厚;③眼球突出;④胫前粘液性水肿;⑤TRAb/TSAb

Graves病的治疗:

在疾病发作期间将甲状腺功能维持在正常范围,等待自身免疫反应消退。除非存在严重的有可能威胁到视力的Graves眼病,一般不用免疫抑制剂。

(一)一般治疗:饮食、营养、休息,禁用高碘食物或药物

(二)甲亢的治疗:

1.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硫脲类和咪唑类

适应证:病情轻、甲状腺轻中度肿大;年龄在20岁以下,孕妇、年迈体弱或合并严重心、

肝、肾等病而不宜手术者;术前准备,或手术后复发不宜用131I治疗;作为放

射性131I治疗前后的辅助治疗

应用最广,疗效肯定,一般不会引起永久性的甲状腺功能减退。但疗程较长,停药后复发率较高。药物的副作用有粒细胞缺乏症、剥脱性皮炎、中毒性肝炎。

1312.放射性I治疗:破坏甲状腺组织细胞

适应证:中度甲亢、年龄在25岁以上的患者;对抗甲状腺药有过敏等反应而不能继续使

用,或长期治疗无效,或治疗后复发者;不宜手术,或术后复发或不愿手术者 并发症:放射性甲状腺炎、甲减

3.手术治疗

适应证:中、重度甲亢,长期服药无效,停药后复发,或不愿长期服药者;甲状腺巨大,

有压迫症状者;胸骨后甲状腺肿伴甲亢者;结节性甲状腺肿伴甲亢者

禁忌证:较重或发展较快的浸润性突眼;有较重心、肝、肾、肺等合并症,全身状况差

而不能耐受手术者;妊娠早期(前3月)及晚期(第6月以后)

4.其他:碘剂、β受体阻滞剂

5.浸润性突眼的治疗:糖皮质激素、放射治疗、眶减压术、控制甲亢

特殊临床表现:

1. 甲状腺危象:是甲状腺毒症急性加重的一个综合征

2. 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心脏扩大、心力衰竭,甲亢治疗后心衰可好转

3. 淡漠型甲亢:多见于老年患者,高代谢症和甲状腺肿大以及眼征不明显,消瘦,腹泻

4. T3型甲亢:T3升高,T4正常,TSH降低

5. T4型甲亢T4升高,T3正常,TSH降低

6. 亚临床型甲亢:T4正常,T3正常,TSH降低

7. 妊娠期甲亢

8. 胫前黏液性水肿

9. Graves 眼病

甲状腺危象的诊断和治疗:

诊断:诱因有感染,手术,创伤,放射性碘治疗等。临床表现为高热,体温超过39℃,大汗,心动过速,心率超过140次/分,房颤,房扑,神志障碍,躁动,昏迷,恶心,呕吐,腹泻,偶有黄疸,循环衰竭休克,心衰,肺水肿。依据这些临床表现综合判断。

治疗:

①防治感染和充分的术前准备是防治危象发生的关键。一旦发生则急需抢救

②抑制TH合成:首选PTU

③抑制TH释放:服PTU后1~2h再加用复方碘溶液

④普奈洛尔:抑制组织T4转化为T3

⑤糖皮质激素:拮抗应激

⑥对症、支持治疗:降温,避免用水杨酸类;监护心、肾功能、微循环功能;防治感染及各种并发症;迅速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补充葡萄糖、热量和多种维生素 ⑦必要时透析

10.糖尿病的诊断、并发症、口服降糖药的分类及其作用、 胰岛素治疗的适应证及常见的不良反应?

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血葡萄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所引起。

诊断标准:

糖尿病症状(“三多一少”,“三多”指“多食、多饮、多尿”,“一少”指“体重减少”)加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11.1mmol/l(200mg/dl),或FPG≥7.0mmol/l(126mg/dl),或OGTT 2h PG≥11.1mmol/l(200mg/dl)。重复确认一次。

并发症:

1.急性严重代谢紊乱:DKA或高血糖高渗状态

2.感染性并发症:皮肤化脓性感染、皮肤真菌感染、肺结核、肾盂肾炎、膀胱炎等

3.慢性并发症:大血管病变(动脉粥样硬化等),微血管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心肌病等),神经系统并发症,糖尿病足,一些眼部并发症、皮肤病变等

口服降糖药的分类及其作用:

1.促胰岛素分泌剂

①磺脲类: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如格列本脲等

②格列奈类:作用于胰岛β细胞膜上的KATP,促进胰岛素分泌,改善血糖,如瑞格列奈

2.双胍类:抑制肝葡萄糖输出,也可以改善外周组织对胰岛素(如二甲双胍)的敏感性,增加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3.噻唑烷二酮类:通过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值物激活受体γ起作用,如罗格列酮

4.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抑制α葡萄糖苷酶,延迟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降低餐后高血糖,如阿卡波糖

胰岛素治疗的适应症:

1.T1DM

2.DKA、高血糖高渗状态和乳酸性酸中毒伴高血糖

3.各种严重的糖尿病急性或慢性并发症

4.手术、妊娠或分娩

5.T2DMβ细胞功能明显减退者

6.某些特殊类型糖尿病

常见的不良反应:

1.低血糖反应,与剂量过大或饮食失调有关。患者会出现颤抖、出汗、饥饿、头疼、心率加快、视力改变、口周和舌头麻木、暴躁、烦燥,严重者可有定向力消失、癫痫样发作、知觉丧失、甚至昏迷、死亡等

2.胰岛素性水肿,主要是由于胰岛素促进肾小管对钠、水的重吸收,可自行缓解

3.脂肪营养不良,皮下脂肪萎缩或肥大,较罕见,通过轮换注射部位可以解决

4.眼屈光不正,视力模糊

5.胰岛素过敏,常见于动物胰岛素,可通过糖皮质激素、脱敏或者停用胰岛素来解决

6.注射部位出现皮下组织增生、硬块,会导致胰岛素吸收不稳定,无法有效控制血糖,容易产生并发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