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论文范文()

长春税务学院

毕业论文

我国国际物流发展对国际贸易的

影响及对策研究

系       别     工商管理    

专 业 年 级   物流管理0501  

学 生 姓 名       

           

指 导 教 师       

                   

二 ○ ## 年 四 月

毕业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年    月    日

      

随着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的蓬勃发展,国际物流作为国际贸易的实现基础,也得到了极大发展,成为了一个初具规模的新兴服务产业。然而,我国的国际物流发展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严重滞后的国际物流体系甚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尤其是国际贸易发展的“瓶颈”环节。本文借助于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手段,从国际物流的含义及其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入手,对我国国际物流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并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物流需求因素,最后基于消除物流瓶颈,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角度对我国国际物流业的发展提出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国际物流  国际贸易  物流需求  灰色关联分析

Abstract

With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the transnational business,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as the basi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has also obtained a great development and become an emerging service industry which begins to take shape.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a lot of problem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in China. The serious lag of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system has become the “bottleneck" link which is restricting the economy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particular in our country. By the means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this paper begins with the meaning of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Then the status of the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industry in our country and some problems in existence are analyzed. The logistics demand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re analyzed by the method of gray relational analysis. In order to eliminate the bottlenecks in the logistic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the advices and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industry.

Keywords:international logistics  international trade  logistics demand  gray relational analysis

目    录

一、国际物流概述······························································ (01)

(一)国际物流的含义·········································· (01)

(二)国际物流的特点·········································· (01)

(三)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02)

二、我国国际物流业发展状况分析·································· (03)

(一)我国国际物流业的发展现状·························· (03)

(二)我国国际物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04)

三、我国国际物流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06)

(一)我国国际物流瓶颈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07)

(二)影响国际贸易的物流因素分析······················· (08)

四、国际物流对国际贸易发展的促进对策······················ (13)

(一)总体思路···················································· (13)

(二)政府增强宏观调控······································· (13)

(三)企业加强自身建设······································· (15)

五、结束语·········································································· (16)

参考文献·············································································· (18)

一、国际物流概述

(一)国际物流的含义

国际物流(International Logistics)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国际物流研究的范围包括国际贸易物流、非国际贸易物流、国际物流投资、国际物流合作和国际物流交流等。狭义的国际物流主要是指国际贸易物流,即组织货物在国际间的合理流动,也就是指发生在不同国家之间的物流。具体地说,狭义的国际物流是指当生产和消费分别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独立进行时,为了克服生产与消费间的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对物进行物理性移动的一项国际贸易或国际交流活动,从而完成国际商品交易的目的,即卖方交付单证、货物和收取货款,买方接受单证、支付货款和收取货物。本文所研究的是国际贸易物流,即狭义的国际物流[①]。

(二)国际物流的特点

国际物流虽然是国内物流的延伸,理论基础也源于国内物流,但却与国内物流有许多不同之处。美国著名物流学家亨利格彻恰如其分的指出“国际物流就像一条章鱼,它涉及很多方面,也受很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②]。

1.国际物流的国际性

国际物流系统涉及多个国家,系统的地理范围大。国际物流跨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跨越海洋和大陆,运输距离长,运输方式多样,这就需要合理地选择运输路线和运输方式,尽量缩短运输距离,缩短货物在途时间,加速货物的周转,降低物流成本。

2.国际物流的复杂性

国际物流的复杂性主要包括国际物流通信系统设置的复杂性、法规环境和商业现状的差异性等。不同国家的物流适用法律的不同使国际物流的复杂性远高于一国的国内物流,其甚至会阻断国际物流;国家间不同的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则会造成国际物流处于不同科技条件的支撑下,甚至有些地区根本无法应用某些技术从而迫使国际物流系统水平的下降;不同国家不同标准,也造成国际间“接轨”的困难,因而使国际物流系统难以建立;不同国家的风俗人文也使国际物流受到很大局限。可见,由于物流环境的差异,一个国际物流系统需要在几个不同法律、人文、习俗、语言、科技、设施的环境下运行,这些无疑会大大增加物流的难度和系统的复杂性。

3.国际物流的高风险性

物流本身的功能要素、系统与外界的沟通就已经很复杂了,而国际物流又在这一复杂系统上增加了不同国家的要素,这就涉及了更多的国内外因素,使范围进一步扩大,延长了所需要的时间。这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难度和复杂性增加,风险增大。国际物流的风险性主要包括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和自然风险。

4.国际物流的运输方式多样性

在国内物流中,由于运输的路线相对于国际物流短,运输的频率也较高,因此,一般国内物流都采用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但在国际物流中,由于货物的运输路线长、环节多、各国的地理环境和气候也不一样,对货物的运输过程中的保管和存放要求很高。另外,海洋运输方式、航空运输方式和国际多式联运运输方式是国际物流的主要运输方式,这就使国际物流的运输可以有多种组合方式,所以说国际物流的运输方式具有多样性。

(三)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的关系

伴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物流得以不断完善。作为国与国之间经济往来的桥梁,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共同构成了国际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并对促进国际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③]。

1.两者总体来说是商流和物流的关系

商流是指产成品从生产者所有转变为用户所有,其解决的是所有权的更迭问题。商流活动一般称为贸易或交易,其研究的是商品交换的全过程;物流是要解决对象物从生产地转移到使用地以实现其使用价值,即研究实现物的流转的过程。这种转移既要通过运输或搬运来解决空间位置的变化,又要通过储存保管来调节双方在时间节奏方面的差别,即物流创造了空间价值和时间价值。商流和物流是流通的组成部分,前者由国际交易机构按照国际惯例进行,后者由物流企业按各个国家的生产和市场结构完成,二者结合才能有效地实现商品由供方向需方的转移过程。一般在商流发生之后,即所有权转移达成交易之后,货物必然要根据新货主的需要进行转移,这就导致相应的物流活动发生。二者相辅相成,密切配合。一般而言,从全局来看商流和物流总是相伴发生的[④]。

2.国际贸易是国际物流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最初,国际物流只是国际贸易的一部分。但是随着生产的国际化趋势以及国际分工的深化,国际贸易加速发展,也促使国际物流从国际贸易中分离出来,以专业化物流经营的姿态出现在国际贸易之中。二次大战后,出于恢复重建工作的需要,各国积极研究和应用新技术、新方法,世界经济呈现繁荣兴旺的景象,国际贸易的发展也极为迅速;同时由于一些国家和地区资本积累达到了一定程度,本国或本地的市场已不能满足其进一步发展经济的需要,加之交通运输、信息处理及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从而出现了为数众多的跨国公司。跨国经营与国际贸易的发展,促进了物和信息在世界范围内的大量流动和广泛交流,物流国际化成为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就是说,国际贸易的发展促使物流国际化。

3.国际物流是开展国际贸易的必要条件

世界范围的社会化大生产必然会引起不同的国际分工,任何国家都不能够包揽一切,因而需要国际间的合作。国际间的商品和劳务流动是由商流和物流组成的,前者由国际交易机构按照国际惯例进行,后者由物流企业按各个国家的生产和市场结构完成。为了克服他们之间的矛盾,就要求开展与国际贸易相适应的国际物流。只有把物流工作做好了,才能将国外客户需要的商品适时、适地、按质、按量、低成本地送到,从而提高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促进对外贸易。国际物流已成为影响和制约国际贸易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我国国际物流业发展状况分析

(一)我国国际物流业的发展现状

随着中国加入WTO,服务贸易领域逐步开放,国际贸易持续升温,世界制造中心也正向中国转移,这使我国国际物流市场的巨大潜力迅速释放,国际物流业的发展形势越来越好。

1.国际物流基础设施和设备发展初具规模

在交通运输方面,我国目前已经建成了由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五个部分组成的综合运输体系,在运输线路、场站建设及运输装备方面有较大的发展。仓储设施近年来也发展迅速,年投资规模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代表我国国际物流发展规模的海上国际集装箱运输量,在近几年平均以两位数的速度快速增长,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在1997年首次突破千万TEU,达到1076万TEU,20##年进出境集装箱量达到2546万TEU,其中港口吞吐量为2500万TEU,以沿海主要港口为中心的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网络初步形成。在包装与搬运设施方面,现代包装技术和机械化、自动化货物搬运技术在我国已有比较广泛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国际物流活动过程中货物运输的散乱状况和人背肩扛的手工搬运方式。许多建成和在建的交通枢纽、物流园区(如以交通部45个公路主枢纽为中心的物流基地),以及地方现代物流园区的建设,都在加快进行。

2.国际物流信息技术发展迅速

在信息通信技术方面,我国已基本形成以光缆为主体,以数字微波和卫星通信为辅助手段的大容量数字干线传输网络,包括分组交换数据网(China PAC)、数字数据网(China DDN)、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 Net)和公用中继网在内的四大骨干网络的总容量己达62万个端口,其覆盖范围包括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和90%的县级市及大部分乡镇,并连通世界主要国际信息网络。这就使条形码(Bar Code)、电子数据交换(EDI)、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一些围绕物流信息交流、管理和控制的技术得以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物流信息管理水平,促进了物流效率的提高。

3.国际物流标准化建设有所突破

为了适应物流迅速发展和与国际接轨的需要,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并于20##年8月1日实施了GB/T 18354-2001《物流术语》标准。20##年,在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积极运作和全国标准化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与推动下,设立的全国物流技术标准委员会和全国物流信息标准委员会,及其设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中国编码中心的秘书处,共同启动建立了全国统一的物流标准体系,同时在科技部的领导下,完成了物流标准化课题的重大研究。这是我国物流标准化建设的重大突破,有利于与国际先进的发展水平接轨。

4.国际物流业发展宏观环境日益良好

20##年3月,国家经贸委、铁道部、交通部、信息产业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和中国民用航空总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发展现代物流的总体目标是积极采用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和设备,加快建立全国、区域、城镇、企业等多种层次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物畅其流、快捷准时、经济合理、用户满意的社会化、专业化现代物流服务网路体系。20##年2月25日,国务院通过物流产业振兴规划。近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又对《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工作进行了具体安排。物流产业振兴规划是我国出台的首个物流业专项规划,也是首次以国务院名义发布的有关物流业的专题文件,其对物流业的推动必将加速国际物流业的建立。

(二)我国国际物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如前所述,目前我国国际物流业已经有了突破性进展和历史性成就,但距离国际上“物畅共流,快捷准时,经济合理,用户满意的社会化、专业化现代物流服务网络体系”的规则还很遥远,国际物流业的发展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尤其在我国加入WTO之后,外资在我国流通业进入了高速扩张时期,如在快递业务领域,美国的联邦快递公司和联合包裹公司继续保持在同类企业发展中的领先地位;在航运领域,美国轮船公司在华设立美集物流(中国)有限公司,开辟了哈尔滨——大连集装箱多式联运,丹麦马士基也稳步拓展业务市场、提高市场份额;在陆运和第三方物流服务领域,德国邮政、九川急便、日本通运等都在我国迅速扩展业务。外资的入驻对我国现有的物流企业形成一定的冲击,因此,我国的国际物流业还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发展。

目前我国国际物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物流管理体制落后

在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传统模式影响下,许多部门政企尚未实现真正的分开,从而形成了多部门管理的基于部门利益的分割状态,使得管理的能力因分割而受到局限和制约,造成管理水平的提高较为缓慢。各个行业从上到下一统到底,行业之间、部门之间管理体系分割,各种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缺乏必要的协调,造成物流基础设施的配套性、兼容性差,导致系统功能不强,严重影响了国际物流效率的提高[⑤]。

2.国际物流法律法规不健全

由于物流发展的时间较短,加之落后的管理体制,使得我国缺乏统一的物流法律法规。从行业内部来看,我国缺乏有效的法律监管。我国现有的民法和工商注册法仅对运输代理企业作了若干规定,我国现有的物流从业者多为第三方物流业者,其原有身份多为运输代理、货运代理。而这些企业在转型为国际物流从业者的过程中,其法律地位已有本质变化。中国入世之后,国内外物流业者纷纷进入国际物流业,由于从业者本身素质的良莠不齐,国际物流行业管理存在隐忧;从行业纵向来看,现代物流业向国际市场发展推动了公路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海洋运输等各项运输业的发展,对国际贸易及跨国公司经济活动也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各种运输方式的运用受到其他许多专业部门的牵制。

3.国际物流基础设施尚待完善

总体来看,我国现有的物流基础设施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是还比较落后。

(1)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总体规模仍然很小。按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计算的运输网络密度,我国仅为1344.48公里/万平方公里,而美国为6869.3公里/万平方公里,德国为14680.4公里/万平方公里,印度为5403.9公里/万平方公里。这方面,我们不仅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有较大差距,如果按人口计算则差距更大[⑥]。

(2)现代化物流集散和储运设施数量较少,配套性、兼容性差。对物流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大型综合货运枢纽、服务于国际贸易的各种物流基地及物流中心还比较缺乏,“重路线,轻节点”式的发展模式严重影响着物流集散乃至运输效率的提高。

(3)物流设施结构不尽合理,不能充分发挥现有物流设施的效率。如在运输设施方面,一是运输设施的区域布局不尽均衡,地区差异性大;二是各种运输方式之间尚未形成合理分工关系,范围交叉严重,在同种资源上存在盲目竞争。

4.国际物流标准化程度低

我国尚未从物流系统角度全面开展各环节标准化工作,物流设施和装备方面的标准化程度还比较低。这主要表现在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装备标准不统一、物流器具标准不配套、物流包装标准与物流设施标准之间缺乏有效的对接等。虽然目前我国商品包装已有初步的国家和行业标准,但在与各种运输装备、装卸设施相衔接的物流单元化包装标准方面还比较欠缺,这对各种运输工具的装卸率、装卸设备的荷载率、仓储设施空间利用率方面的影响较大。

5.国际物流运输能力不足

我国国际贸易主要靠海运,但目前我国总运输力的增长远远跟不上国际贸易发展的速度,国际贸易运输能力仍显不足,主要体现在:

(1)国际海运船队大而不强。首先,国际海运船队数量看似庞大,但船队结构不尽合理,散货船占船队构成的大部分,油轮和集装箱的数量偏小。这既不能适应我国大量进口原油的需要,也不符合世界船队集装箱化的发展趋势。其次,船队中大吨位的船舶少,新船、高科技、高性能船型少。

(2)港口竞争乏力。我国港口不足,布局不合理,影响进出口货物及时的流进流出,如我国输往中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南太平洋和西非等地的货物几乎全部运到香港地区中转,这样运费高、时间长,严重影响了我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远远满足不了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⑦]。

6.保税区物流发展滞后

虽然保税区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大的区域,进行国际物流运作已初见成效,但是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物流市场和适应国际物流向多功能、信息化和高效率以及优质服务发展的趋势,加上我国保税区物流的发展时间短,与国际物流发展的要求相比,保税区物流业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问题有:

(1)保税区数量少,全国仅15个,分布不够广且面积有限,功能大部分被用于保税加工生产,使其在发展现代物流业上有很大局限性。

(2)物流业务需求量小,规模效益差,发展很不平衡。

(3)高科技在物流领域未得到广泛应用,信息网络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协调,网上信息源建设相对薄弱。

(4)物流、信息流没有得到充分加工和利用,距离高信息化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5)保税区内设施条件仍不能满足国际物流的要求。此外,保税区外部环境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如海关监管滞后,区港分离等[⑧]。

三、我国国际物流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如前文所述,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的发展是互动的。其中,国际物流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具体表现在:第一,国际物流发展降低运营成本,推动了国际贸易利润增长。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贸易过程的效率也进一步加快。而在国际贸易商品交换过程中的高效率又必须依靠国际物流来实现;第二,国际物流的发展直接影响国际贸易规模的扩大。国际物流中的口岸物流基地建设、交通运输网络、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使得国际贸易进出口交易、运输等更为方便、快捷,为国际贸易规模的扩大提供了外部条件。反之,如果国际物流的发展不能适应国际贸易竞争发展的要求,国际物流发展中存在的瓶颈就会对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形成制约。

(一)我国国际物流瓶颈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1.物流基础设施落后,降低国际贸易运作效率

近年来,我国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很快,但同物流需求的增长仍然不相适应,存在着物流供给明显不足的“硬缺口”现象。现有的物流基础设施与物流机械化、装备现代化的要求还有差距。例如,集装箱专用码头、深水泊位及装卸能力、中转站等还不能完全满足国际贸易快速发展的要求。长期以来,我国在交通枢纽、公共储运设施、各种现代化物流中心等物流集散设施建设方面明显滞后,尤其是沿海港口的装备水平参差不齐。智能化、自动化仓库较少,在使用高新技术手段储存现代化商品方面的困难也很多。另外,现代化的集装箱、散装运输发展速度缓慢,高效专用运输车辆少,运输车辆以中型汽车为主,能耗大、效率低,装卸搬运的机械化低,难以达到物流过程合理、有效的控制。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国际贸易货物的集散和运输效率的提高,导致国际贸易运作效率降低而制约其发展。

2.物流国际标准不统一,增加国际贸易成本

目前我国物流标准存在许多与国际标准不一致的地方,加大了国际交往的难度,更重要的是在本来就很高的关税及运费基础上又增加了因标准化系统不统一所造成的效益损失,使国际贸易的成本增加,不利于国际贸易的长期发展。

在物流模数、存储规格、容器标准、包装标准等方面,我国尚未建立起物流技术标准和工作标准,更谈不上与国际标准接轨,物流的非标准化设施和行为仍很普遍。制造物流设施的厂家分属各部门,标准不一,致使各部门、各地区、各个物流作业环节使用的设备,如运输车辆、包装容器、托盘、集装箱、仓库等物流设施和设备与标准不统一;同时,在包装、运输和装卸的一些流通环节,也缺少必要的行业规范和行业标准,我国目前托盘的规格、标准都不统一。物流信息化、标准化程度较低,造成物流资源浪费严重,国际物流作业效率和效益普遍不高,难以实现物流多功能、一体化运作,也难以与国际物流活动接轨。

3.物流服务方式有限,降低国际贸易企业的竞争力

我国物流服务水平和效率还比较低,服务方式和手段比较原始单一。目前多数物流企业服务仍然停留在仓储、运输和搬运上,仍处于传统物流阶段。而在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库存管理和物流成本控制等物流增值服务方面,尤其在物流方案设计以及全程物流服务等高层次的物流服务方面还没有全面展开,现代物流服务的功能还未得到很好的发挥。这使得许多从事国际贸易的跨国企业和国内大型企业不能将更多的非核心业务外包,增加了企业的负担,降低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从而影响了我国国际贸易的增长。

可见,我国国际物流对国际贸易的发展起较大的影响作用,而且从我国现行的运行情况看,物流对贸易的促进作用比贸易对物流的促进作用要稍大一些[⑨]。

(二)影响国际贸易的物流因素分析

国际贸易的又好又快发展要求物流规模持续增长、物流服务质量持续提高、物流需求结构不断改善。要想使国际物流发展与国际贸易发展相适应,我们必须在利用和适应现有条件的基础上,设法提高物流服务的供给总量及质量。而我们在规划国际物流发展战略前,应首先对影响国际贸易的物流因素进行分析。只有弄清楚这些因素,才能对国际物流系统有比较透彻的认识,分清楚哪些是主导因素,哪些是制约因素;什么是优势,什么是劣势;为进行国际物流系统分析、决策、评估、规划以及发展战略研究等打好基础。

在实际操作中,考虑到国际物流系统包含内容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我们很难对影响国际贸易的每一个物流因素都进行分析研究,所以本文从物流需求角度出发,对影响国际贸易的物流需求因素进行分析。物流需求分析的目的在于为社会物流供给提供依据,以保证物流服务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相对平衡,使社会物流活动保持较高的效率与效益。在一定时期内,当物流能力供给不能满足这种需求时,将对需求产生抑制作用;当物流能力供给超过这种需求时,不可避免地造成供给的浪费。因此,物流需求是物流能力供给的基础,物流需求分析的社会经济意义亦在于此。同时,通过物流需求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国际贸易活动对于物流能力供给的需求强度,并引入物流合理化的理念,最大限度地控制物的不合理流动,加快建设重要的物流基础设施,使物流的合理化有功能强大的物流设施做依托。这对引导社会投资有目的地进入物流服务领域,对物流设施建设及服务行为的合理化,对改进物流供给系统,减少浪费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⑩]。

1.物流需求与国际物流需求

物流需求即指对物流服务的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社会活动对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原材料、成品和半成品、商品以及废旧物品、废旧材料等的配置作用而产生的对物在空间、时间和效率方面的要求,涉及运输、库存、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以及与之相关的信息需求等物流活动的诸多方面。物流需求是一种引致需求。

从物流服务内容上分,物流需求结构包括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信息服务等方面的需求。从物流需求的形态来说,物流需求结构包括有形的需求和无形的需求。有形的需求就是指对物流服务内容的需求;无形的需求是指对物流服务质量的需求,如物流效率、物流时间、物流成本等方面的需求。

在物流需求总体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国际物流需求规模随着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的迅猛发展,也呈现了迅速增长的势头。迅猛发展的进出口贸易,使作为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基础命脉的国际物流得到快速发展,并成为物流需求的主要组成部分。除此之外,国与国之间物品实体的流动,涉及的面广、环节多,其构成成员涉及贸易业者、陆运业者、海空运承揽业者、货柜业者、报关业者、航空公司、船运公司以及港口,其所涉及的范围除了包括双边国家的内陆运输段外,还包括远洋运输和国际航空运输。因此国际物流规模的增长不仅促进了运输、仓储、包装等物流单环节需求的增长,而且也促进了整个国际物流链中各作业环节的物流需求量的增长。所以本文认为国际物流需求是物流需求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是指基于发展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的要求,一定时期内国际之间所产生的物流服务需求。它具有物流需求的共性,但由于自身的国际性等特点,所涉及的范围更大、根源更广以及影响更深远。因为它不仅联系到多个国家的社会经济活动,更取决于多个国家之间各个方面的相关性?。

2.影响物流需求的因素分析

物流需求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有环境因素、资源因素和需求因素。环境因素主要指管理体制、物流相关部门服务水平、国家或者地区的物流政策与法规、物流产业诚信体系建设水平等。由于我国物流发展仍然处于不完善阶段,尚无全面反映物流业发展状况的统计指标体系,环境因素的完整数据难以获得,通过间接推算得出的数据偏差又较大,故在下文的物流需求分析中未考虑此项;资源因素主要包括人力资源因素、物质资源、运输量资源等。具体来说,包括如物流产业从业人数,邮电业务总量、运输线路密度、港口泊位和吞吐能力、机场数、铁路长度等;需求因素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外贸进出口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因素?。

在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相互影响的各因素指标中,并不是每一个指标都会用于本文的物流需求影响因素分析。这主要考虑到我国物流统计指标过于单一,而且由于国际物流包含内容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加之国际物流的快速发展也不过是近30年来的事情,缺乏统计上的研究,目前国际上并没有统一的统计口径,所以对衡量国际物流指标的选择要从理论与实际两方面来考虑。

基于上述原因,针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具体情况,本文选择了进出口总额、民用运输船舶(机动)拥有量、高速公路里程、国家铁路电气化里程和沿海主要港口码头泊位数等多个物流和经济指标来做国际贸易的物流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3.分析方法选取——灰色关联分析法

灰色系统是指元素(参数)信息不完全、结构信息不完全、关系信息不完全、

运行的行为信息不完全的系统。灰色系统理论由我国著名学者邓聚龙教授所创立,它是一种研究少数据、贫信息不确定性问题的新方法。灰色系统理论以“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小样本”、“贫信息”的不确定性系统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对“部分”已知信息的生成、开发,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实现对系统运行行为、演化规律的正确描述和有效监控。灰色系统模型对实验观测数据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和限制,因此应用领域十分宽广?。

因此,本文把物流系统看作是一个灰色系统,从物流需求角度出发,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来做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物流需求因素分析。

关联度分析是分析系统中各因素关联程度的方法,在计算关联度之前需先计算关联系数,关联系数及关联度的计算公式如下:

(1)关联系数:

设    

则关联系数定义为:

式中:①为第k个点的绝对误差

      ②为两级最小差

      ③为两级最大差

      ④称为分辨率,0<<1,一般取=0.5

      ⑤对单位不一,初值不同的序列,在计算相关系数前应首先进行初始化,即将该序列所有数据分别除以第一个数据。

(2)关联度: 称为的关联度

4.国际物流需求影响因素关联度分析

从表1来看,20##-20##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与主要经济指标的数据分布没有显现出什么典型的分布规律,并且数据样本较小。如上所述,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来研究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物流经济指标,并计算出它们与进出口总额之间的关联度,进行排序从而找出影响进出口总额的优先物流经济指标、次优指标。

表1 我国20##-20##年进出口总额与相关因素数据

资料来源:根据中宏数据库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系统数据搜集、整理得出

设系统特征行为数列,也即参考数列:

进出口总和= (8509.9,11545.5,14219.1,17604,21738)

另设被比较数列:

民用运输船舶(机动)拥有量(艘)=(163813,166854,165900,157805,157544)

高速公路(万公里)=(2.97,3.43,4.10,4.53,5.39)

国家铁路电气化里程(万公里)=(1.81,1.86,1.94,2.34,2.40)

沿海港口泊位总数(个)=(2562,2849,3641,3804,3970)

由于以上各数列单位不一、初值不同,所以在计算相关系数前应首先进行初始化,即将该序列所有数据分别除以第一个数据。得到:

=(1,1.3567,1.6709,2.0686,2.5544)

=(1,1.0186,1.0127,0.9633,0.9617)

=(1,1.1549,1.3805,1.5253,1.8148)

=(1,1.0276,1.0718,1.2928,1.3260)

=(1,1.1120,1.4212,1.4848,1.5496)

先求序列差,令

 i=1, 2, 3, 4

得出:=(0,0.3381,0.6582,1.1053,1.5927)

=(0,0.2018,0.2904,0.5433,0.7396)

=(0,0.3291,0.5991,0.7758,1.2284)

=(0,0.2447,0.2497,0.5838,1.0048)

再求两级差,

= 1.5927  =1,2,3,4,5

m = =0         =1,2,3,4,5

求解相关系数,取分辨率=0.5,有:

从而:

      

        

      

        

接着,计算出关联度:

 

 

最后是关联度检验,根据经验,当=0.5时,关联度大于0.6便满意了。以上所求出的各关联度值均大于0.6,于是,我们认为此关联度分析结果值得信赖。

结果分析:

所以得出结论:影响进出口总额的关联度最高的两个物流需求指标依次是高速公路里程、沿海主要港口码头泊位数,其次是国家铁路营运里程,最后是民用运输船舶。

从影响我国进出口总额的物流需求因素相关度排序来看,我国国际物流业要想适应未来国际贸易竞争发展的要求,国家必须加强高速公路建设,实现更多的公路升级,促进各行业各种产品和原料的快速低成本流动,降低国际贸易成本;优先发展海运事业,对现有港口进行现代化改造,增加码头泊位数、吨位数,扩大港口的吞吐能力,同时还应加快海运基础设施建设,应用先进的技术网络数据系统管理海运业基础设施和业务流程,提高海运业运作效率。从影响因素较弱的几个物流需求指标来看,并不是不要发展这几个物流需求指标。相反的,有必要加强船队、国家铁路建设,在全面增加船队总运力的基础上提高单船运力,建造大型集装箱船舶,鼓励更多、更高性能的民用运输船舶投入到国际物流运输中,实现更多的铁路复线化、电气化,从而扩大运输范围,降低运输成本。

综上所述,我国应当积极构建上述国际物流经营运作的基础设施,由此建立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在建立以港口为龙头的海陆、海铁多式联运体系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空港物流区的运作,从而实现海陆空多式联运体系,形成与国际物流相关、保证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的功能体系。

四、国际物流对国际贸易发展的促进对策

(一)总体思路

20##年2月25日,国务院通过物流产业振兴规划。近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又对《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工作进行了具体安排。《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是我国出台的首个物流业专项规划,其核心内容可以归纳为五个要点,即扩大物流市场需求、支持物流企业发展、优化基础设施布局、加强行业基础工作和改善物流政策环境。这也是“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本文认为,我国国际物流的发展必须在适应国际贸易结构和商品流通形式的变革的前提下,以上述思路为思考方向,把握世界物流业发展趋势,向国际物流合理化方向发展。唯有如此,我国国际物流才能适应未来国际贸易竞争发展的要求。

(二)政府增强宏观调控

为了充分发挥国际物流对国际贸易的促进作用,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为国际物流营造优良的发展环境。

1.建立统一规划、协调发展的物流管理体制

    我国应建立必要的政府部门间协调机制,设立统管物流的主管部门和主管国际物流的分部门。由新设置的专职机构负责制定全国性物流产业政策,统一规划和布局物流网络,统一协调各部门、各地区的物流发展规划和物流行动计划(包括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打破物流管理上的行业分割、地区分割状况,以利于跨地区、跨行业运作,建立起开放、统一的物流大市场,确保我国物流业快速、健康发展。同时也要赋予该部门一定的权力,其中包括制定物流发展和物流运作法律、法规的权力。

2.建立和健全物流法律法规

首先,要理顺物流法律法规体系构建的逻辑脉络,形成一个层次分明、结构严谨的物流法律法规框架,确立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物流运行应共同遵循的基本原则,从而避免跨部门的物流法律法规体系内部出现重复和矛盾,避免物流产业内部自律以及地方、中央物流管理过程中产生分歧和冲突。其次,要明确物流法律法规体系的主要内容。这主要应从物流主体法、物流行为法、宏观调控法和社会保障法四个方面展开。再者,要梳理现行法律法规,特别注意与国际惯例接轨,修改与国际惯例、公约相抵触的法律法规。为此,必须建立起政府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由相关政府部门组成物流法律法规建设委员会,专门负责研究、清理和制定系统的物流法律法规。

3.建设高起点的国际物流基础设施

我国大多数港口由于水深的天然局限或由于与腹地相对位置的局限,不具备接卸第三、四代集装箱的能力,致使各港均成为国际海运的支线港。在整个国际物流空间组织中,国内的物流系统偏离主线而处于末端,不利于物流成本的节约。因此,建设一批高起点的物流基础设施,是实现物流系统化、提升沿海港口在整个国际物流系统中地位的重要选择。

4.建设以海港为核心的国际运输枢纽

海港是国际贸易中海运的主要基础设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强调各种运输方式的综合与集成,港口已不再是运输的终点,而是各种运输方式集结的集疏枢纽,是国际物流链中的一环。随着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的发展,集装箱吞吐量已经成为衡量港口作用与地位的主要标志,世界国际航运中心均以国际集装箱枢纽港作为核心。因此我国要提高港口、站场的技术装备水平,增强设备的配套性,提高港口、站场作业环节之间的协调能力,努力建立起以海港为核心的国际运输枢纽。

5.推行国际物流标准化

我国应加快物流标准化建设步伐。在做好物流用语、计量标准、技术标准、数据传输标准、物流作业和服务标准等方面基础工作的同时,要加强标准化的组织协调工作,全面梳理现行标准,淘汰落后于发展需要的标准;修订完善不符合实际需要的标准,抓紧制订新标准,使各种相关的技术标准协调一致;促使我国的物流标准与国际物流标准化体系相一致,提高货物和相关信息的流转效率。同时,这样也可以避免在国际贸易中因实施标准的不一致而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提高国际贸易的运作效率和发展速度。

6.发展第三方物流

国家应加强政策引导,鼓励国际物流服务商在原有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国际第三方物流服务,培育优质高效的新的国际物流方式。具体来说,对从事运输服务、仓储服务、货运代理服务和批发配送业务的企业,国家应允许它们根据自身业务优势,围绕市场需求,延伸物流服务范围和领域,逐渐成为部分或全程物流服务的供应者;在规范市场准入标准的基础上,鼓励多元化投资主体进入物流服务市场;培育大型物流企业,鼓励一些已经具备一定物流服务专长、组织基础和管理水平的大型企业加速向物流领域转变,尽快形成竞争优势,成为我国物流发展的领先者。

7.培养国际物流人才

由于国际物流融合了管理学、营销学、信息技术、货运代理、国际贸易、运输等多种学科的知识,又离不开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需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所以这一行业的专业人才培养周期长。加之我国物流产业发展时间短,国内高校开设国际物流管理专业较少,再加上专业设置不合理,课程设置与实践脱节等诸多因素,导致了我国从事国际物流管理的专业人才极其匮乏。理论是实践的根本依据,因此,政府应大力鼓励企业加强与科研院校、研究机构之间的联系,促进理论的探索,用先进的理伦指导实践。同时,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国际物流人力资源战略和政策,指导国际物流人才的培养,鼓励各高等院校按照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开办和设置相关的物流专业和课程,积极培养国际物流领域的高级人才,使之成为国际物流发展的推动力量,以知识、智能推进我国国际物流的高速发展。

(三)企业加强自身建设

除了从政府的角度为国际物流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之外,企业也应加强自身建设,做好与国际物流的有效对接。

1.建立和完善国际物流系统网络

国际物流系统网络保证着国际物流的正常运转。因此建立和完善国际物流系统网络时,企业要紧密围绕着商品交易计划乃至国家国际贸易宏观总体规划来规划网络结点,同时要考虑现代物流技术的特点,明确各级仓库的地点、规模及供应范围、分层关系,注意各层仓库间的有机衔接。规划网络连线时,综合考虑国内物流运输,采用先进的运输方式、运输工具和运输设施,改进运输路线,缩短进出口商品的在途积压,建立起一个高效、通畅的国际物流系统网络,实现国际物流合理化和国际贸易扩大化。

2.推动物流信息网络化建设

世界贸易向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得到了空前发展。从企业内部讲,企业需要把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生产、销售、物流等子公司连接起来,建立全球物流信息系统。从企业外部讲,许多国家为了促进海外投资、方便全球贸易,建立了综合报关信息系统。因此,物流企业必须准确、及时、高效的捕捉各种信息并进行处理,才能科学的指挥国际物流的高效运转。建设技术先进的信息网络系统将成为发展现代国际物流的关键,特别是在强大的国际货运需求面前,加强“及时”供应与分销技术,降低存货成本,增强对运输方式、路线、时间等优化选择,加快商流、物流与资金流,这样就会降低国际贸易的成本,提高了国际贸易的运作效率,从而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3.加强国际物流合作

国际物流已经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建设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也成为当今经济竞争的一个焦点。因此,只有广泛开展国际物流合作,才能促进我国国际物流的繁荣。我国加入WTO为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敞开了大门,而跨国公司的进入将对国内传统物流业产生深刻的影响:一些跨国公司会把物料采购、物流配送外包给合作伙伴,同时也特别强调对本土资源的充分利用,这将给物流与分销服务业提供一个崭新的市场。对国内物流企业而言,其发展面临许多制约因素,如资金、技术、管理等,但同时它们也具有劳动力成本低、熟悉传统文化、熟悉市场等方面的优势。我国加入WTO后,许多跨国公司由于看好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因而十分需要国内的合作伙伴。因此,国内企业与跨国公司的有效合作将有机会促成双赢的战略伙伴关系。

五、结束语

国际物流作为国与国之间经济往来的桥梁,是国内物流的延伸和进一步扩展,是国际贸易得以实现的保障,其总目标是为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服务。本文从国际物流的含义及其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入手,对我国国际物流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并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物流需求因素。经过分析,我们了解到目前我国的国际物流水平相比较国际贸易水平而言还比较落后,某种程度上已经形成了物流瓶颈,制约了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文章最后从政府和企业两个方面对我国国际物流业的发展提出建议和对策,即为了充分发挥国际物流对国际贸易的促进作用,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为国际物流营造优良的发展环境,企业则应加强自身建设,做好与国际物流的有效对接。

参考文献

[1] 丁立言,张铎.国际物流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 杨长春,顾永才.国际物流[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3] 林正章.国际物流与供应链[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 汝宜红.物流运作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5] 牟维.影响我国物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及对策思考[J].理论前沿,2006.(1).

[6] 樊思远,徐梅. 国际物流发展现状及策略分析[J].市场周刊,2006.(8).

[7] 吴正芳.论发展国际物流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经济的增长[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11).

[8] 曹娟.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促进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J].学习月刊,2007.(6).

[9] 侯方淼.现代物流:国际贸易的加速器[J].财经科学,2008.(4).

[10] 杨长春.我国对外贸易与国际物流关系的实证研究[J].国际商务,2008.(1).

[11] 刘韩云.我国国际物流现状及发展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8.(5).

[12] 吕雄鹰.对我国国际物流业发展现状的比较分析[J].市场周刊,2008.(6).

[13] 孙湘舞.中部地区国际物流业发展与对策研究[D].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打印稿,2005.

[14] 付娜.新贸易环境下国际物流的发展及中国的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打印稿,2006.

[15] 王立微.我国国际物流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打印稿,2006.

[16] 胡圣.我国国际物流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以钢铁行业为例[D].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打印稿,2007.

[17] 刘婷.国际物流业发展对上海市国际贸易的影响[D].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打印稿,2007.

[18] 吴正芳.湖南省国际物流产业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打印稿,2007.

[19] Lee H L,Biuington C. Managing Supply chain inventory: Pitfalls and opportunities[J].

Sloun Management review,2003.

[20] Donald J.Bowersox,David J.Closs,M.Bixby Cooper.Supply Chain Logistics Management[M].American: Mc Graw-Hill Higher Education,200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