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5电视新闻作品评析

电视专题类作品评析

关于“电视专题片”与“深度报道”

电视专题片的评析

新闻专题是就某一新闻题材所做的深度报道,这种报道比较详尽且有深度。

在时效上,它和消息最为相近,是报道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内容上它是消息类新闻需要报道的延伸、扩充,是较为详尽全面的报道。

对电视新闻专题片的评析,可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题材的选择是评析新闻

题材的选择,是新闻专题片成功的基础;也是评析新闻专题片的一个重要标准。 新闻性,是新闻专题片的根本属性,也是它区别于其他专题片的一个重要特性。 准确选材:

须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为依托;敏锐的新闻嗅觉,捕捉具时代;特色又蕴含社会意义的题材(重大题材——重要性);群众普遍关心的、迫切需解决的问题(群众题材——群众性)

二、内容的创造

1、“消息”与“新闻专题片”的区别

同:新闻性 纪实性 异:篇幅短与长;报道的深与浅

消息讲究的是时效,以快、新取胜,而专题讲究的是深、广,以对消息的补充、延伸和拓展见长。

2、新闻专题片的深度

1)新闻专题片的深度首先表现在主题的深刻性

主题:一部作品全部思想内容的体现和概括,是作品的灵魂;关系到作品价值的高低。 主题的提炼:记者驾驭报道题材时,不能只是简单客观再现事物,而是对题材进行深入发掘;大量占有素材的基础上,通过多层次的思考、分析,提炼出深刻的、富有启示性的主题。

2)深度还表现在内容的丰富性上

消息 篇幅有限,容量较小,多用一事一报道,难向纵深发展。

专题片 篇幅上有较大自由度,具有深度报道的优势。

丰富:

——对典型事件可作多方位、多角度、层层递进的报道

——向观众阐明事物的起因与发展的轨迹

——通过反映事件的经过、背景等揭示新闻表象后的实质、未来趋势与影响。

Eg: 电视新闻专题《新闻走基层》之《来自一线的报道,记者新春走基层》

——跟随记者的“走”,去反应“基层”群众的真实工作、生活情景与真情实感。 ——不仅反应片子的主题紧扣政府部门的主要工作重心:关心群众疾苦,提高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而且下基层更反应了新闻从业者需要遵循的三贴近重要原则。

Eg: 《被玷污的白衣天使》从一起普通的刑事案件入手,通过对受贿人员和行贿人员的深入采访,采用层层递进的手法,讲述了犯罪分子如何向医生行贿并走向犯罪的过程,进而揭示了看病难、看病贵和药价太高等社会问题的根源。

三、电视语言的运用

消息:追求时效性,报道不会过多讲究画面的用光、构图、声音的运用等因素。

1

新闻专题片:

——在形式上要求更具美感和较强的欣赏价值。 专题片是真实的,也是艺术的。

——篇幅长的新闻专题片缺乏艺术性,便会枯燥无味,难以产生吸引力、乃至说服力感染力。——内容的深刻性与表现的艺术性结合,才能吸引受众

电视语言:指电视作品中表达思想感情、并能使受众获得感性信息的一切手段、方式和方法。 电视语言的两大要素:画面、声音 (它们是电视新闻作品中能否恰当运用以增进新闻作品的表现力就成为评析新闻专题片的另一重要标准。

1、 画面语言的运用

“画面”作为电视表意单元,在“新闻专题片”中的画面语汇比其他新闻作品更加丰富;对记者和编辑的要求更高。

对新闻专题片“画面”的评析,着重于:

——能否较好地表现各种事物、叙述生动的情节,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拍摄时保持色彩的和谐、构图的平衡、造型的对称,给人以美感;灵活使用 推拉摇移等拍摄表现手法,各种镜头交叉使用并运用好景别的交换,使画面更丰富。

——编辑时细致选择和安排画面,画面组接要流畅、要表现有力;注意运用叙事式、交叉式、对比式等蒙太奇手法,提高画面的艺术水准。

2、 声音语言的运用

新闻专题片的声音主要有:同期声、解说词

——形成综合的声音效果:

1) 同期声的运用

同期声——拍摄画面时同时记录的人物语言、环境背景声、现场声效效果等。

同期声的作用——增强画面的真实感 使环境气氛更明显

例:《遍地英雄遍地歌》洪水的冲击声、抢先人员跳进水中的声音、相互的呼喊声、缅怀烈士的哭泣声。都真实再现和还原了现场的紧张拼搏、群情将的情景。

2) 解说词的运用

解说词——是附加于影像上的画外语言,它介绍、叙述新闻或节目内容,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情。

解说词——是新闻专题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直接影响受众对整个片子的印象和评价。

解说词的评析:

——是否与画面有机结合:既不能出现声画两张皮、互相脱节;又不能形成文字解说对画面的简单重复。

——解说以画面提供的形象、信息为依据,与画面事实相辅相成。

A、解说词不去重复画面可以或已经表达的信息,但是解说词必须要扩大画面的信息量或补充画面难以表达的信息。

B、解说词最终化为新闻传播中的播音语言,要求:

——尽量口语化、通俗易懂、朗朗上口 ——尽量凸显独特风格

——讲究形象性、注重比喻、对偶、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注重感染力。

2

电视新闻赏析的写作

一、观点要鲜明

新闻评析往往是通过对新闻作品的分析、做出关于作品的价值判断,应褒贬分明而不能含糊其辞。 观点明确——有好说好,有坏说坏,不夸善、不隐恶。

二、观点要切实

评析要针对新闻作品的实际,而不能高谈阔论,空洞无物。即是,评析要从新闻文本出发,并回到新闻文本。而不是以新闻文本为由头,却循入某个理论、原理的推演与阐述。

评析观点:新闻立足深度开掘,凸显新闻事实中所蕴含的新闻价值。

报道要遵循:现在—过去—未来 的线索不断深入。这不仅具有立体感,也提供丰富信息,增强了报道的深度和厚度。

三、观点要有新意

1、观点的新意往往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析的对象:新闻作品。观察其传递了最新的事实信息?在报道手段、语言上富有创造性。评析者的任务是:发现他们并据以立意(创新的观点)

2、观点来自对新闻文本的观察。有效的观察能发现现象中包含的问题和思考对现象和文本进行梳理、分析和综合,做出判断,得出结论。

梳理——新闻价值、新闻传播的一般工作原则、新闻伦理原则及法律规范、新闻采访工作的规律、新闻写作的规律、社会意义

思考——评析者的政治态度和立场、评析者政治敏感的磨砺、评析者的文化知识素养

材料的搜集和选择

一、注重日常的积累

新闻——各种生活的反应

评析新闻——相关知识的积累,从新闻中提炼和强化主题

二、材料的专项的搜集

——有选择的浏览和视听特定的媒体传播的新闻

——长期的阅读或观看,形成对特定媒体、特定栏目或节目的资料积累

——观点成熟时,文章一蹴而就

三、做好材料的分类整理工作,建立个人资料库

分类——新闻作品按媒介分、新闻作品按体裁分、新闻作品报道按类型分、按新闻的题材类型分

相关原理——新闻工作的一般原则、新闻写作(标题、导语等)原则、新闻采访原则、新闻编辑原则、新闻价值原则、新闻伦理原则等。

相关理论——评析新闻作品的原理和方法,例如语言分析(语序、引语、情景等),叙事分析,内容分析等。

材料选择:精简、适当(总原则)

1、 根据主题选择材料

2、 选择典型材料

——最有特征、最有代表性、最集中表现主题的。

3

——意味着新闻作品在某个或某几个方面具有典型性

3、 选择新颖材料

新闻作品的新和相关理论的新,例如新信息、现场感、表现与处理手法的新

调查性报道:媒介探寻被掩盖的事实的真相的报道方式。

重点:批判与揭丑。

特点:1)调查性报道的新闻必须是被掩盖的、或某些人有关组织企图掩盖的事实真相;或真相被社会习俗、愚昧所遮蔽。记者须凭能力、耐力与勇气才能掌握事实并予以披露。

2)调查性报道应当是新闻媒介独立进行的调查取证工作。调查过程不依赖相关组织、团体,尤其是权力机构的配合、帮助——目的:报道更加客观和理性。相对,我国调查性报道的独立性不够。或有权力部门参与,媒体直接配合有关部门的宣传报道。

3)调查性报道涉及的问题重要,影响广泛,为公众普遍关注。选题通常是社会重大问题(国计民生、公共利益等),对象通常不是个人,而是对他人能有较大影响的政府机构、公司财团、社会团体、黑社会势力及其不法行为;事实通常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

4)调查性报道是一种费时、费力而且高风险的报道。

电视调查性报道的评析——以《新闻调查》为例

相关背景:19xx年创办;19xx年,该栏目“观众满意度”指标81.4%;20xx年,央视各栏目综合排名第六名。

一、以深度为选题标准

民生大事、社会焦点事件、人物命运 如《城市非典,民工》《双城的创伤》《留守儿童》

二、深刻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并予以理性深入的揭示

例如《远华大案》紧扣反腐倡廉的主题做报道,更深入剖析权利异化是产生腐败的深层原因。 再如《厦门特大走私案》《黑哨内幕》《南丹矿难内幕》

三、不断加强节目的时效性

抢先报道最新发生的社会重大新闻事件。记录正在发生的历史。

例如《保卫荆江》《香港首任行政长官选举纪实》

四、以真实性为栏目生命

“探求事实真相” 真相可能被正在抑制的事实、权利、利益、道德、集体意识所掩盖。 通过记者“调查”——挖掘被掩盖的真相——透析内幕

媒介作为人体的延伸,日益丰富和深化着人们对周边的感知和理解。

“媒介即讯息”、“人的感觉——一切媒介均是其延伸”

电视新闻栏目作为电视媒介的一份子,深刻地塑造和形成了人们所赖以生活的信息虚拟环境的一部分。

除电视新闻的时效性外,真实性是人们观看与接受电视新闻的关键因素。

五、以公正性为报道原则

公正性原则关系到电视新闻权力的运用。

新闻权力运用的公正与否,必然影响到公众的日常生活领域,也深刻影响电视新闻栏目宗旨、风格和编播方式。

《新闻调查》在处理自己的新闻权力时,更多是从手中立场出发,既承担新闻的历史重负,也以另外一种眼光重新审视这种权力,运用好这种新闻权力。

每一期选题,都源自代表一定社会热点或能让人们产生强烈感情倾向的事件,容易让记 4

者裹入强烈的情感因素,而这恰是调查节目的大忌。

调查性报道一旦缺乏了冷静、客观与公正的立场,即使这类节目再煽情,也会给观众以不可信的感觉。

《新闻调查》具有自觉而清醒的平衡意识!它把公正、客观的立场建立在对当事人尊重的基础上,尽力传达出各方面的声音,而不偏袒于一方,尽量让事件中的冲突双方和不同的利益集团的同等的发言机会。

面对利益纠葛的双方,抛弃先入为主的成见和偏见,不暗自确定对当事人的有罪或有错认定。

调查性报道的评析——根据调查性报道的特点和报道实践,对其评析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分析报道内容是否是揭露被遮蔽的事实,报道对象是否受关注度高

调查性报道的内容通常是被遮蔽的事实真相,记者需凭能力、耐力和勇气才能掌握事实并予披露。

受关注度高——报道的事实、新闻现象与我们的工作、生活联系是否紧密、作用是否重大、为广大公众所关注、社会影响较强。通常是重大事件、突发性实践、重大交通和生产事故、重大腐败案、渎职案、打击黑势力行动等。

二、分析报道中调查情况的清晰度,分寸把握是否得当。

需要调查清楚的事项有:

1)对事实本身包括与事实关联不可或缺的细节、各个事实要素、环节之间的关系;

2)事实来源清楚,没有含混之处;

3)对不同当事人的不同说法、依据,报道者要调查准确、清楚;

4)政策、司法依据清楚。

报道必须实事求是,分寸恰当。

在报道的正误之间结论不明,还会影响到当事人的荣辱得失甚至性命。

报道者的报道态度应是负责人的;须严格尊重事实,对拿不准的事实、问题可请专家、律师一同把关;对拿不准的重大新闻,可请媒体或当地政府机构把关。

进行负面事实信息的判断性表述时,应注意通过权威渠道核实事实,确保分寸把握得当。 报道者对所报道的事实,所关涉的党和国家的有关规定有所把握——这是报道者判断事实的重要依据。

三、分析报道是否交代调查材料的出处,事实呈现是否客观公正。

为调查材料的真实可靠:

——交代调查材料的出处、或简明交代报道人的调查研究方法、过程等。

——出自知情人的材料,可以“某某对记者说”方式交代。

——出自记者现场观察、亲历亲为的材料,可表述为“记者见到”“展现在记者面前的??” ——对相互矛盾的事实或有分歧的事实,报道者一定要交代事实出处的各方,实行平衡原则,对各方有出入的陈述均不可省去介绍,事实呈现力求客观公正。

四、分析报道的结构线索、编辑处理技巧和语言艺术。

与一般新闻报道只重视客观效果不同,调查性报道既重视结果,也注重过程。

调查性报道的结构线索非常重要,其报道结果在展示调查过程中自然显现。

5

通常的结构线索:1)把记者调查采访的详细过程直接呈现于报道,以此为主线串联起新闻素材;2)运用调查中摄录的大量采访同期声资料或文献引语、背景材料等反映调查过程,不断把调查引向深入的同时,也把调查过程客观地予以展现。

注重对材料的选择、编辑。

调查性报道的语言要准确、简洁、朴素、冷静

——与调查性报道的严肃性、重要性、科学性一致,可多介绍事实、少议论,以避免诸如“媒介审判”的越位现象。

——可借报道中的人物之口或由记者站在新闻现场夹叙夹议,增强报道的感染力。

解释性报道评析

一、定义:

解释性报道是分析性的深度报道。提供的不是单纯的消息来源,而是通过对各种事实来解释和分析新闻事实背后的有关因素。

二、报道类型:

1、 对某单个事件的解释;

2、 对某单个时期的解释;

3、 对某单个人物的解释;

4、 对某政策条文、法律法规的解释。

三、特点

1、 突现“为何”要素,追根溯源,深挖新闻事实背后的新闻。与一般新闻报道的区别——

侧重点不同。

一般的消息报道:最突出“何事”、“何人”要素,一般报道何时何地发生何事,系何人所为。

解释性报道:侧重点“为何”。报道者利用占有的材料来说明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原因,涉及到的不仅是事件本身,更是对现实社会生活某一方面的关照,挖掘新闻事实背后的新闻,使读者能更深入地了解事件的本质和原因。

2、 注重新闻事件的纵横联系。

纵向联系:将事件放在社会的历史环境中来考察,考量它的演变过程和发展方向; 横向联系:将事件与同类事件比较、与外部环境的关联,考量它的现实意义——把新闻放到时代与社会的大背景下,作立体分析,揭示其蕴含的多重意义。

3、 背景材料唱主角,重在探究原因。

解释性报道只有充分使用背景材料,才能说明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意义、症结等,实现报道的深度。

4、 夹叙夹议,用事实“解释”事实。

一般消息报道:客观性原则强调新闻媒体要恪守如实报道事实真相。

解释性报道:重在“解释”,不可避免地要对事实进行分析和评论。

四、评析

1、分析需解释的内容和报道对象的选择

2、分析是否将原因作为报道重点并加以解读

3、分析是否科学地使用背景材料

4、分析在报道方式上是否丰富多彩

6

十三分中讲述的故事——《焦点访谈》的叙事特色

每期十三分钟,每期一个独立故事

电视新闻的“故事化”:

——家庭化的观赏环境,需要讲故事式的新闻

——新闻叙事策略已经成为新闻大战的武器:增加收视、也增加信息量

——讲故事是一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传播方式

——作为新闻类作品,叙事策略的谋划必须在真实性的前提下进行

从叙事人称看,整体上属于第三人称的“他”者叙述,主持人起到评论、讲述和串词的作用

A、 内叙述者:故事中的人物讲述的故事、回忆、梦等(记者、被访者等,起到担保节目真

实性的作用)

B、 外叙述者:包容整个作品的叙述,如焦点访谈的主持人

A) 同叙述者:故事中的人物,讲述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

B) 异叙述者:不是故事中的人物,它叙述的是别人的故事。在叙述的意义上形成类同,围

绕同一个叙述中心,包括每个镜头、人物每句话。

AA)客观叙述者:只充当故事的传达者,起到陈述故事的作用

BB)干预叙述者:有较强的主体意识,表达主观感受和评价,具有解释和评论的功能。焦点主持人

从叙事视点看,视点的处理关涉到镜头语言的表达、情节的组织、意义的揭示: a、叙事层面 b、影像层面 c、寓言层面

写作方法

在本质上,新闻作品评析文章与一般议论文写作的要求并无不同,不存在专属新闻作品评析文章的特殊方法。

一、论述原因和影响

对新闻作品的评析,褒贬不能只凭印象,必须持之以恒,言之有理。

1、 有时对作出判断的原因、对作品产生的影响的论述,成为新闻作品评析的重要环节。

2、 有时,对影响或效果的论述也是构成作品评析的重要因素。只要找到新闻作品产生

影响的事实,陈述这事实就提出关于作品好坏得失判断的证据,可能是一个细节、反应。

3、 有时候要评析者从接受者的角度来推论作品可能产生的影响。

二、阐明概念和原理

评析新闻作品,评论者所运用的方法、理论原则需要明确界定。

1、 涉及某一个主题或一类新闻作品,关于此主题、类别的概念,应该交代清楚。

2、 有时要对所依据的新闻原理、其他原理清楚阐述。

作用:一是表明分析和评价的方向,二是为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提供依据。

三、采用对比好和比较

镜头与镜头的对比、对话与对话的对比、已存在的文字与设想文字的对比

四、处理过渡和衔接

段落之间、句群之间的连接

作用:一是使文章有立体感和层次感,二是让思路清楚呈现,三是使行文流畅自然

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