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学年论文-论文范文精品

刑法学年论文:现行刑法中的犯罪概念

发布时间:20##年10月21日

犯罪概念一直是我国刑法学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因为整个刑法学理论以犯罪及其刑事责任为研究对象,整个刑事司法活动也以认定犯罪并追究其刑事责任为主要任务。但从我国近年来有关这一问题的研究情况来看,一直将犯罪的形式概念与实质概念对立起来,认为两者之间属于完全不同的概念;同时,还出现了一种否定现行刑法中有关犯罪概念规定之倾向,主张“犯罪有实质与形式两层意义:在立法政策的意义上,犯罪是指应当受到刑罚惩罚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在司法准则的意义上,犯罪是指刑法规定为应受刑罚惩罚的行为。”情况果真如此吗? 以下,笔者试对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概念问题进行探讨。
  一、犯罪概念的几种形式

通常认为,犯罪概念大致可以分为形式概念、实质概念与混合概念三类。
  1. 犯罪的形式概念犯罪的形式概念把犯罪定义为违反刑事法律并且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多为资本主义国家刑法典定义犯罪的概念所使用。它仅从犯罪的法律特征上给犯罪下定义,而不揭示法律何以将该行为规定为犯罪。其具体表述上又有以下几种: (1)认为犯罪就是违反刑事法律的行为。如德国刑法学家宾丁认为,犯罪即违反刑事制裁法律的行为。( 2)认为犯罪是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如1810年《法国刑法典》第1条之规定,法国刑法在世界刑法史上开创了在刑法典中规定犯罪概念的先河。(3)进一步以犯罪成立的条件来概括犯罪的概念。(4)结合刑法与刑事诉讼法,把犯罪表述为能够引起刑事诉讼程序的违法行为。
  这种概念见之于英美刑法理论,如格兰威尔. 威廉在其《刑法教科书》中确定的犯罪的概念,但是,仅仅从犯罪的法律表现形式上而没有揭示犯罪的社会政治本质来给犯罪下定义,掩盖了资产阶级刑法镇压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阶级实质,这对于广大人民来说是有一定的欺骗性。
  2. 犯罪的实质概念犯罪的实质概念,不强调犯罪的法律特征,而试图揭示犯罪现象的本质所在。社会主义国家将社会危害性引入到了犯罪概念中,规定的是实质的犯罪概念。如1960年《苏俄刑法典》第7条之规定,这种纯粹的实质概念是与当时前苏联的法律虚无主义思潮密切相关的,现已被社会主义各国所抛弃。但是不可否认,实质犯罪概念的引入是适应当时社会发展需要的:第一,可以限制刑事立法权。刑法以剥夺公民的生命、财产和自由为制裁手段,立法上必须严谨而科学。第二,是实现刑事司法个案正义的需要。法律的普遍正义固然应当维护,但是刑事司法的个案正义也是重要的,对于那些具备刑事违法性但不具备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就不必处罚。3. 犯罪的混合概念混合犯罪概念是将犯罪的形式概念和实质概念合二为一,既指出犯罪的法律特征又指出犯罪的本质特征。即回答了“什么是犯罪”的问题,又回答了“为什么它是犯罪”的问题,所以比单独的形式概念或实质概念都有优点。如苏联解体以后, 1997年1月1日起施行的《俄罗斯联邦刑法典》第14条规定了如下的犯罪概念:“本法典以刑罚相威胁所禁止的有罪过地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被认为是犯罪。”“行为(不作为)虽然形式上含有本法典规定的某一行为的要件,但由于情节轻微而不具有社会危害性,即未对个人、社会或国家造成损害或构成威胁的,不是犯罪。”这一定义,既阐明了犯罪的社会危害本质,又限定了犯罪的法律界限,对社会主义国家刑法中犯罪定义的确立,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二、我国现行刑法规定中的犯罪概念

我国1997年刑法第13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着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很明显,这是一个混合的犯罪概念,是形式与实质相结合的犯罪定义。大多数学者均认为这个规定明确将危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危害无产阶级专政制度,破坏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行为规定为犯罪,体现了犯罪的鲜明阶级性;它以概括的方法,揭示了各类犯罪所侵犯的客体,明确了主要打击对象;它明确规定只有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达到违反刑法,应受刑罚惩罚程度才是犯罪,从而把相当程度的社会危害性这一犯罪的实质特征,与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处罚性这一法律特征结合起来,因此,我国刑法关于犯罪的概念,在其科学性上,不仅资本主义国家的刑法无法比拟,就是社会主义国家刑法中,这个规定也是最完善的。当然也有人认为犯罪的实质概念和形式概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应该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领域中分别采纳,统一在一起存在逻辑上和操作上的欠缺。笔者认为,我国现行刑法中规定的犯罪概念是一个适应中国实际情况的科学的概念。
  1. 从我国刑法犯罪论的体系来看,犯罪的形式概念和实质概念是统一的,即犯罪的形式概念之中必然包含有实质判断的内容。大家知道,我国所说的刑事违法性和国外所说的违法性完全不是一回事。在我国,行为符合犯罪构成要件是行为人负刑事责任的唯一基础,换句话说,行为人的行为符合犯罪构成要件,就意味着该行为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实质上具有了一定程度的社会危害性,就构成犯罪。这和国外将犯罪的判断分为三个阶段即符合构成要件、违法和有责任的情况不一样。在国外,通说认为,符合构成要件仅指行为在形式上符合构成要件,即便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行为也是符合构成要件的,只是在违法性的阶段上,属于具备排除违法性的事由,所以,不将它们看作为犯罪而已,也就是说,在国外,犯罪的形式判断和实质判断是完全分开的。但是,在我国,由于独特的犯罪构成体系,犯罪的实质判断和形式判断是合为一体的。一般认为,这是我国的犯罪构成论和大陆法系的构成要件论的最大区别之所在。因此,在我国,说某一行为符合刑法分则所规定的某种犯罪的构成要件,具有刑事违法性,就表明,该行为不仅在形式上合乎该犯罪的犯罪构成要件,而且在实质上也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换句话说,说某一行为符合刑法分则中所规定的某种犯罪的犯罪构成,必然是经过了该行为是具有          

一定程度的社会危害性的实质判断。因此,那种将犯罪的形式概念和实质概念割裂开来,认为犯罪的形式概念中不考虑犯罪的实质性内容的见解,在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之下,是否妥当,值得考虑。
  2. 从国外有关犯罪构成的理论发展情况来看,将形式和内容割裂开来的分析方法也正在受到挑战。如在日本的刑法理论中,近年来出现了排除从中性的、无价值的立场出发来分析构成要件,而从合目的的、实质的角度出发来判断构成要件符合性的倾向。如,盗窃一盆花的行为或者盗窃他人一个苹果的行为,在过去的观点看来,是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只是在违法性的分析阶段上,考虑到一朵花或一个苹果的价值大小,没有用刑罚来进行处罚的必要,所以,认定这种行为不构成犯罪。但是,从现在的观点来看,刑法上的违法行为,不是一般的违法行为,而是在客观上对刑法所保护的法益具有侵害或威胁,并且达到应当用刑罚进行惩罚程度的行为。也就是说,考量某一行为是否是刑法上所说的违法行为,本身就已经包含有价值判断。因此,在现在看来,一盆花或一个苹果,本身就不是盗窃罪的构成要件中所保护的对象,即在构成要件符合性的阶段就被排除在刑法所保护的法益之外,当然就没有必要对盗窃该种物品的行为进行违法性的判断了。之所以这么考虑,是因为它更符合犯罪是用刑罚这种最为严厉的制裁来惩罚的行为,而不是一般的违法行为的观念;而且这样考虑也更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盗窃价值微小的财物的行为,一开始就不应该进入到刑法评价的视野之内。在这种思考方式的转变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过去在违法性的阶段来进行价值判断的内容,现在提到了构成要件的符合性的内容中来了;过去认为,构成要件的符合性的判断是中性、客观、无价值的,仅仅是从形式上进行判断,但是,按照现在的看法,某种行为是否符合构成要件的形式判断中,本身就包含有价值判断在内。在这种变化之中,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有关犯罪的形式判断(形式概念)和实质判断(实质概念)不能分开,二者是不可分割地结合在一起的;形式概念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个简单的结论或判断,但是,这个结论的得出,本身就经历了实质性的判断在内,而这种实质性的判断的内容,就体现为犯罪的实质概念。
  3. 现代社会思维方式的转变,证明了有关犯罪的形式判断和实质判断是不可分割的结合在一起的。形式概念表面看来是一个简单的结论,但是这个结论的得出本身就经历了实质性的判断,其内容就体现为犯罪的实质概念。有的学者提出应该把犯罪概念分为“应当规定为犯罪”的行为和“法律已经规定为犯罪”的行为,即立法概念和司法概念,立法概念主要是为决策服务的,而司法概念要求的则更多的是为实践服务的。笔者认为这种划分是否科学值得商榷。因为: 第一、立法与司法本身就是紧密联系的,立法是司法的前提和基础,司法是立法的体现和促进,对于同一部门的犯罪概念加以如此细致的划分似乎无此必要,似乎立法阶段的犯罪到了司法过程就不是犯罪了,这本身也是违反罪刑法定主义要求的。第二、概念是对事物本质特征的反映,在一定范围内应该具有统一的意义和适用价值,否则将造成理解的障碍和联系的停滞。第三、这里的立法概念其实就是犯罪学领域的犯罪概念,而司法概念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刑法犯罪概念,应该把不同学科与同一部门的层次分清楚。
  4. 从司法实践来看,也是采用了经过实质分析之后,得出是不是违反刑法分则中具体条文的规定的行为的形式上的结论的。在实践中,司法机关对一个案件的认定,首先是看有没有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然后查是什么行为侵犯了合法权益,造成了何种具体结果;再查什么人实施了行为;再查行为人在实施行为的时候,是不是具有罪过。经过上述带有实质性意义的判断之后,才会得出行为人的行为是不是刑法规定的犯罪的形式上的结论。 
  5. 从罪刑法定原则看, 现行犯罪概念充分、彻底贯彻了罪刑法定原则。刑罚权包括制刑权、求刑权、量刑权和行刑权。犯罪的形式概念体现了罪刑法定原则对求刑权、量刑权与行刑权的制约;犯罪的实质概念体现了罪刑法定原则对制刑权的制约。
  6. 我国就刑法规定的犯罪概念
  是对犯罪的内涵和外延的科学概括,是区分罪与非罪的根本标准。这一定义科学地揭示了犯罪的社会政治属性和法律特征,指出犯罪是严重破坏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同时该定义又明确指出犯罪必须是依照法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如果一个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但法律没有规定其为犯罪,或者没有规定对这种行为的刑罚处罚,那么也不能认定为犯罪。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惩罚性揭示了犯罪的法律特征,这一规定是现代法治国家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要求和必然反映。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对我国现行刑法第13条的规定,可作以下理解:首先,依照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是犯罪,这是有关犯罪的形式定义;其次,在判断某种行为是否是依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的时候,应从该行为的情节是否显着轻微危害不大等实质方面来进行判断。换句话说,刑法第13条关于犯罪的总则性规定,一方面是有关犯罪的概念,另一方面也是有关犯罪认定的指导性规定,它意味着在判断某一行为是不是符合刑法分则的某一条文的规定的时候,不能仅从形式上观察,必须从该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实质方面来考量。

 

第二篇:刑法学年、毕业论文题目

刑法学年、毕业论文题目

总论

1. 论犯罪的基本特征和本质特征

2. 我国犯罪成立理论的体系性特点及其缺陷

3. 论犯罪成立要件与犯罪构成要件的异同

4. 犯罪本质特征新说

5. “犯罪客体不要说”之检讨——从比较法的视角考察

6. 关于犯罪客体的若干问题思考

7. 论法益侵害说与规范违反说之争

8. 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的关系的新解读

9. 论刑法中的人身危险性

10. 试论不法侵害的认定

11. 现代刑法中报复主义残迹的清算

12. 我国法治视野下刑罚目的的理性选择

13. 报应主义与目的主义之对峙及调和

14. 论刑法中危害结果的概念

15. 论刑法中的行为对象

16. 试析刑法中行为对象与犯罪对象

17. 刑法中的因果关系和客观归责论

18. 论犯罪构成的情节要求

19. 关于刑法情节显著轻微规定的思考

20. 我国刑法中犯罪概念的定量因素

21. 我国刑法第13条但书研究

22. 论定罪情节与情节犯

23. 刑事政策视野中的情节犯研究

24. 量刑情节适用的若干问题研究

25. 论刑法适用中的隐性不平等:以刘海洋案为视角的考察

26. 罪刑法定原则与刑事司法

27. 罪行法定原则下的刑法解释及其发展趋势

28. 罪刑法定原则在实践中的得与失

29. 罪刑法定原则与社会危害性的冲突

30. 善待罪刑法定原则

31. 罪刑法定与自由裁量权

32. 犯罪“故意”的学理分析

33. 从主观要件中对“明知”的认定问题的探讨

34. 明知必然发生能否放任?

35. 违法性认识在我国犯罪成立中的地位

36. 违法性认识在故意犯罪中的地位

37. 复合罪过形式理论之合理性质疑

38. 判断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时不应考虑主观要素

39. 论刑法适用解释

40. 司法解释之刑法谦抑性的背离

41. 狭义刑法解释若干问题探析

42. 刑事政策在刑法有权解释中的功能

43. 中国刑法司法解释体制演进过程之检视与反思

44. 论司法解释的法律监督

45. 我国刑法立法解释性质问题初探

46. 刑法有权解释主体辨析

47. 间接故意犯罪的中止

48. 犯罪中止若干问题思考

49. 论犯罪预备行为的处罚范围

50. 论我国刑法中犯罪未遂立法的缺失、成因及其完善

51. 结果加重犯基本理论研究

52. 结果加重犯刑事责任根据及其合理性问题探讨

53. 论我国刑法中共同犯罪人分类的完善

54. 共犯的停止形态研究

55. 共同正犯的若干问题研究

56. 实行过限问题研究

57. 共谋共同正犯问题研究

58. 片面共犯若干问题思考

59. 过失共同犯罪若干问题思考

60. 共同过失与共同犯罪

61. 过失犯的构成要件构造及其适用

62. 激情犯基本理论研究

63. 过失危险犯基本问题研究

64. 中国刑法上的新类型危险犯

65. 论危险犯的危险状态

66. 危险犯犯罪形态研究

67. 刑法中的危险及其判断:从未遂犯和不能犯的区别出发

68. 数额犯中“数额”概念的展开

69. 犯罪数额研究

70. 不纯正数额犯略论

71. 单位犯罪若干问题研究

72. 关于“单位累犯”问题的思考

73. 单位犯罪自首制度初探

74. 论单位犯罪停止形态

75. 论单位犯罪主体消亡后刑事责任之承担

76. 试论单位犯罪的主体结构——“新复合主体论”之提倡

77. 论单位实施自然人犯罪的刑事责任

78. 单位共同犯罪的几个疑难问题探究

79. 关于被害人承诺的若干问题思考

80. 事后承诺与阻却犯罪成立

81. 被害人的宽恕与死刑适用

82. 被害人承诺成立要件比较研究

83. 建立“受害人谅解”相关制度的设想

84. 刑事和解的理论基础及其在我国的制度构想

85. 试论刑法中的被害者过错制度

86. 被害人有过错的故意杀人罪的死刑裁量研究

87. 试析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立法之不足

88. 对弱势群体中犯罪现象的观察与思考

89. “亲亲相隐”刑事立法化之提倡

90. “不认为是犯罪”司法适用中的几个问题

91. 对不能犯处罚的理论基础及现实意义

92. 论未遂犯的处罚范围

93. 《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若干问题思考

94. 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刑事立法的若干规定

95. 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及其制裁的新理念

96. 青少年违法犯罪原因浅析

97. 完善对未成年人保护的刑事司法制度

98. 将未成年人责任规则扩大适用于青年人

99. 身份犯研究

100. 共同犯罪与构成身份新论

101. 论胁从犯不是法定的独立共犯人

102. 吸收犯之生存空间论

103. 论想象竟合犯——兼与法条竟合犯相区别

104. 再论牵连犯

105. 我国刑法溯及力若干问题研究

106. 完善我国刑法空间效力立法的思考

107.我国刑法属人管辖权存在的缺陷和立法完善:兼论海外华侨的刑法保护 108. 浅析刑法条文中涉及的暴力犯罪

109. 刑法上的不作为研究

110. 不作为犯罪的行为性

111."重大"道德义务应当成为不作为犯罪作为义务的来源

112. “见死不救”行为定性的法律分析

113. 刑法因果关系研究——兼评不作为犯的因果关系

114. 论不作为犯罪中的先行行为

115. 先行行为可以为犯罪行为

116. 法益状态说——作为犯与不作为犯的区别标准新探

117. 论作为犯罪客体的法益及其理论问题

118. 针对网络犯罪之认定探讨——兼评刑罚相应立法的完善

119.网络中虚拟财产的法律性质及其刑法保护

120. 计算机犯罪之犯罪客体再研讨

121. 论我国网络犯罪的界定:兼论我国网络犯罪的立法现状

122. 论计算机网络犯罪

123. 试论网络共同犯罪

124. 关于网络空间中刑事管辖权的思考

125. 论“黑哨”的立法定性

126. 我国刑法中无限防卫权的再思考

127. 我国刑法未设立无限防卫:对新刑法第二十条第三款的定性

128. 论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的界限

129. 论“假想防卫”

130.业务过失犯罪研究

131.依命令之职务行为正当化研究

132.论家庭暴力中的正当防卫

133. 刑法竞合论 死罪、死刑与期待可能性

134. 论死刑的具体适用——兼对新旧刑法中的死刑适用作一比较 135. 论死刑罪名与死刑限制

136. 试论死刑适用应设年龄上限的合理性

137. 死刑不引渡原则探讨——以中国的有关立法与实务为主要视角 138. 关于社区矫正若干问题的思考

139. 行刑社会化及其理论基础探讨

140.试论非监禁刑及其执行体制的改革

141.保安处分的理论与实践

142.保安处分在防治未成年人犯罪中的运用

143.大陆、台湾刑法中保安处分制度比较

144.大陆与台湾刑事责任年龄之比较

145.教唆犯罪的理论与实践

146.论未遂的教唆的可罚性

147.陷害教唆若干问题研究

148.间接正犯研究

149.论转化犯

150.我国刑法中的转化犯及其价值趋向

151.转化犯与结果加重犯——兼论刑讯逼供的立法完善

152.犯罪集团首要分子的刑事责任

153.原因自由行为理论的困境与诠释

154.期待可能性事由在刑法规范中的具体适用

155.认识可能性与期待可能性

156.特别自首若干问题思考

157.对“以自首论”的理解和适用

158.余罪自首成立要件解析

159.单位累犯、数罪累犯及未成年人累犯问题

160.论量刑中减轻处罚和免除处罚的适用

161. 论剥夺政治权利刑内容的改革

162. 附加剥夺政治权利执行期间重新犯罪如何处罚

163.减刑制度的理论与实践

164.我国假释制度的理论与实践

165. 论我国的缓刑制度及其立法完善

166. 论累犯制度的立法完善

167. 论我国短期自由刑的改进

168. 浅议我国刑法中的财产刑

169. 刑法中没收财物之分类研究

170.论赦免的刑事政策意义

171.论死刑缓期执行变更为死刑立即执行若干问题探讨

172.论数罪并罚的根据:兼论我国数罪并罚制度的缺陷及其完善

173.论酌定从轻情节

174.刑法中关于保护国有资产的立法不足与完善

175.惯犯问题研究

176. 初犯的刑法学界定

177.论刑法中的严格责任

178. 紧急避险限度条件的追问—兼论为保全自己生命而牺牲他人生命的行为 179. 浅析避险过当中的几个问题

180.论对向犯

181. 《刑法修正案(五)》的立法缺陷及理解

182. 《刑法修正案(六)草案》评析

183. 刑罚与损害赔偿之关系新探

184.论事实错误案件的归责原则

185.重复评价禁止与想象竞合犯

186.论未遂犯与不能犯之区别

187.自救行为论

188.过失实行行为研究

189.试论诱惑侦查在我国的法律规制

190. 论刑法中的被胁迫行为

191. 论刑法中的威胁行为

192. 沉默权的立法思考

193. 醉酒人的刑事责任

194. 关于刑法第17条第2款的思考

195. 以“严打”为视角审视刑事政策的趋势

196. 有关安乐死的立法问题的几点思考

197.事实上的非犯罪化与期待可能性——对安乐死出罪处理的路径及其法理解

198. 浅谈刑讯逼供产生的原因及现实对策

199. “严而不厉:为刑法修订设计政策思想

200. 女性犯罪原因及预防

分论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职务犯罪量刑因素考量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司法认定 危害公共安全中的结果犯与行为犯 绑架罪中的共犯研究 绑架罪罪数的认定 绑架过程中夺取被害人财物行为的定罪 犯罪预备可罚性的本质探究——兼论抢劫罪犯罪预备的认定 抢劫罪的手段行为 抢劫罪行为对象若干问题研究 论抢劫罪中劫取财物的“当场性” 关于抢劫罪中部分情节加重犯的认定 抢劫罪的加重构成是否存在未遂 预谋型与转化型“入户抢劫”的司法认定

214. “入户抢劫”与“在户内抢劫”区别何在 215. 关于抢劫罪中八种情形的既遂与未遂 216. 论抢劫罪中的“持枪抢劫”

217. 真正的军警抢劫是否属于抢劫罪的加重情节 218. 关于“抢劫致人死亡”的认定

219. “携带凶器抢夺”的定性分析

220. 浅析转化型抢劫罪的构成要件

221. 抢劫罪与强迫交易罪辨析

222. 抢劫罪和抢夺罪的界限

223. 抢劫罪和敲诈勒索罪的界限

224. 偷盗婴儿行为之定性研究

225. 浅论抢夺罪存在之必要性

226. 论抢夺罪中的暴力

227. 论盗窃故意的认识内容

228. 析传统盗窃罪的价值认识错误

229. 非法占有目的认定中的几个问题

230.盗窃罪适用中的若干疑难问题研究

231.论"使用盗窃"犯罪的立法设置方案

232.盗窃网络中虚拟财产的行为定性

233.数字化时代盗窃犯罪对象的演变及对策 234.“多次盗窃”若干问题研究

235.论盗窃罪中的“秘密性”

236.论盗窃罪中的窃取行为

237.盗窃罪中的数额研究

238.盗窃科研葡萄、豆角案定性探究

239.盗窃亲属财物问题初探——兼论刑法的伦理性 240.盗窃骨灰能够以盗窃尸体罪追究刑事责任 241.论盗窃、侮辱尸体罪的行为对象

242.盗窃罪基本犯未遂的定罪研究

243.盗窃罪既遂与未遂

244.盗窃罪连续犯与多次犯的数额计算

245.盗窃罪司法解释与刑法规定之冲突

246.对盗窃注重数额认定的质疑

247.对贪污罪与盗窃罪中立案量刑差异性思考 248.网络游戏财产盗窃之法律分析

249.侵犯商业秘密罪若干问题若干思考

250.侵犯商业秘密罪未遂形态辨析

251.侵犯商业秘密罪的法条竟合问题探讨 252. 侵占遗忘物和盗窃遗忘物的区别新议 253. 侵占罪若干问题研究

254.侵占罪犯罪对象要素之解析

255.论强奸罪的犯罪主体

256.强奸罪中共同犯罪若干疑难问题探讨 257.论轮奸犯罪中的停止形态

258.婚内强奸是否应犯罪化

259.婚内强奸的变异形态及其刑法评价

260. 试论奸淫幼女型强奸罪中的“明知”

261. 论强制侮辱妇女罪与侮辱罪之区别

262. 论男性贞操权的刑法保护

263. 器官移植涉及的刑法问题

264. 医疗责任事故罪的量刑研究

265. 试论非法行医罪的立法完善

266.非法行医罪疑难问题探析

267. 生与死之间高悬的刑法之剑——浅析医院遗弃病患与医生帮助安乐死 268. 论传染病防治犯罪的立法完善

269.传播性病罪疑难问题研究

270. 试论寻畔滋事罪的主观要件

271. 寻衅滋事罪废止论

272.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走私犯罪及预防与控制对策

273. 贩卖、运输毒品罪的罪名、罪数及犯罪形态研究

274. 贩卖、运输毒品犯罪未完成形态的认定

275.单位合同诈骗罪若干问题研究

276. 论诈骗罪的欺诈行为

277. 财产性利益是诈骗罪的对象

278. 浅析诈骗罪与盗窃罪的界限

279. 论诈骗罪与侵占罪的区别

280. 诈骗罪与招摇诈骗罪的界限

281. 三角诈骗若干问题研究

282. 诉讼诈骗若干问题思考

283. 合同诈骗罪及其司法认定中的几个问题

284. 信用证诈骗罪的构成特征研究

285. 论网络信用卡诈骗罪及其刑事责任

286. 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研究

287. 贷款诈骗罪疑难问题研究

288. 论邪教犯罪对刑法法益的侵害及其认定

289. 论窝藏、包庇犯罪的行为对象

290. 窝藏、包庇犯罪若干问题思考

291. 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新解

292. 税收犯罪数额问题研讨

293. 试对贪污罪犯罪主体的探讨

294. 商业贿赂的本质及其防治

295. 受贿罪中“为他人谋取利益”要件探析

296. “家庭型”共同受贿犯罪类型化研究

297. 受贿罪的共犯

298. 利用职务便利实施共同犯罪的定性

299. 经济受贿罪客观方面若干问题研究

300. 论“携带挪用的公款潜逃”

301. 斡旋受贿的几个问题

302. 行贿罪若干问题思考

303. 针对性贿赂犯罪的立法设想

304. 事后受贿行为的认定

305. 关于“廉政账户”制度的刑法分析

306. 贪污受贿“利用职务便利”有何不同

307.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实然分析与应然思考

308.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立法及制度的完善

309. 挪用公款罪有关实务问题之我见

310. 论职务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其刑事政策

311. 渎职罪司法适用疑难问题研究

312. 渎职罪中“徇私”、“舞弊”的性质与认定

313. 关于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几个问题

314. 伪证罪主体问题探讨

315. 增设拒绝作证罪的立法思考

316. 水路交通肇事犯罪初探

317. 水上交通肇事逃逸犯罪的法律探析

318. 论交通肇事罪中的“逃逸”与“死亡”

319. 论“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的罪名化

320. 交通肇事罪中四种“逃逸”行为之认定

321. 交通肇事罪若干问题思考——以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司法解释为中心 322. 交通肇事能否引起救助义务辨析

323. 信赖原则及其在交通肇事罪中的应用

324. 指使、强令他人违背驾驶的刑事责任问题:对期待可能性理论的重新理

325. 财产损失数额对道路交通肇事行为人定罪量刑之影响

326. 洗钱罪若干法律问题浅论

327. 我国反洗钱工作的现状与问题

328. 论我国的反洗钱法立法若干问题

329. 洗钱罪上游犯罪的相关问题研究

330. 论我国洗钱罪的刑事立法完善

331. 反洗钱的国际合作机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332. 虚报注册资本犯罪法律适用问题研究

333. 金融工作人员购买假币、以假币换取货币疑难问题研究

334. 金融犯罪主观特征解析

335. 反偷渡活动的防治对策研究

336. 《刑法》第397条中的“重大损失”在滥用职权罪中的意义

337. 论西部开发中的环境犯罪预防

338. 过失破坏环境资源犯罪之比较研究

339. 累犯司法实务若干疑难问题研究

340. 伪劣商品犯罪的若干问题研究

341. 虚假广告罪若干问题探究

342. 我国刑法中的罪过形式理论再分析:以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化

妆品罪为视角

343. 非法出版犯罪若干问题探讨

344. 侵犯商标权犯罪若干问题探讨

345. 对我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七条的理性检讨

346. 妨害公务罪的历史比较研究

347. 关于我国反恐怖立法问题的初步思考

348. 恐怖主义相关行为要素研究

349. 恐怖主义活动的手段及其诱因分析

350. 新安全观视角下新疆地区恐怖主义活动及对策

351. 试论恐怖主义犯罪的法律控制

352.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经济分析

353. 有组织犯罪的刑事责任与刑罚问题研究

354. 非法拘禁罪行为构造研析

355. 淫秽物品犯罪研究

356. 传播网络淫秽物品罪浅析

357. 赌博罪若干争议问题研究

358. 竞技体育中伤害行为的刑法评价

359. 关于丢失枪支不报罪主观罪过形式的探讨

360.信用卡诈骗罪若干问题研究

361.诈骗罪若干实务问题研究

362.亲告犯的谦抑价值之解读--兼论"亲告罪"范围的扩大

363."亲告罪"的范围界定

364.刑法第403条第2款规定争议问题研究

365.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的立法完善

366.责任事故犯罪空白罪状面临的困惑与选择

367.通过矿难看我国的重大责任事故罪

368.假冒专利罪客观行为特征的理解及其司法认定

369.版权犯罪若干问题探讨

370.暴力犯罪的类型探析

371.对遗弃罪法益的探析

372.论破坏集会、游行、示威罪

373.著作权犯罪刑罚研究——试论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网络侵犯著作权行为的刑

罚处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