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辩论正方一辩陈词上交稿

寒门子弟拥有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由题可观之,寒门子弟指的就是在其所生活的地方仅能够满足温饱甚至连温饱都难以满足的家庭中的学龄人。而拥有平等的机会则是指拥有相同的选择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即就是家境贫寒的学子与非寒门学子是同样拥有选择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的。

为何我方这样说,其原因有三点:

首先,从个人而言,每个人都是相同的,我们每个人的存在都是平等的,我们拥有平等的人权,拥有平等的时间,拥有平等接受万物的感知。这正是我们个人的平等 同时,从国家而言,我国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即我们通称的高考正是由国家提出并且坚决贯彻的一项为所有希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提供机会的政策,这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它的报名、评卷均与你的家庭无关,这样的机会难道还不算是平等的机会吗?是的,它当然是个平等的机会。而高等教育对个人的选拔本身就是平等的,它不因为你的家境,背景而对你另眼相看,他看重的是你的能力。正所谓有能者居之,正是现在高等教育所遵从的人才选拔方式。这就是我们国家为我们提供的平等环境。

另外,对于社会的一些质疑我想说,所谓起跑线更多指的是幼儿园或是小学的受教育水平,也许大家会认为这就是不公平,但学生的早期教育更多起的作用是启蒙的教育和智力的开发。而对于高等教育的挑选,其重点是在学生的启蒙结束后开始的初高中生活,在这样的

生活中,学生每个人的时间都是平等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寒门学子们所面对的正是平等的选择权利,你可以选择努力,以能够得到高等教育,也可以选择萎靡,放弃这个机会。

在最后,我想用一些具体的例子来告诉大家为什么我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是平等的。今年清华大学的一名保安员贾作胜通过“蹭课”自学,考上山东师范大学,于近日兴冲冲前去学校报到。也是今年9月17日122名四川、贵州、山东、河北等地的孤儿和贫困家庭学生获得首届“自立奋进”奖,获得1万至12万元不等的奖学金得以接受高等教育,读研或是出国深造。社会给了寒门子弟平等的机会,也给了寒门子弟各方的自助,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难道能不负责的说我们没有平等的机会吗?

所以,我方坚持寒门子弟拥有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第二篇:关于高分不是高能的辩论赛正方一辩陈词

日期: 辩论次数:辩题:高分是否是能力的体现

观点:高分并不是能力的体现

反方一辩辩词:

各位同学老师大家好,对方辩友刚才通过多方面总结出,高分是能力的体现,可是我方恰恰不同意这种观点。我方认为:高分并非是能力的体现。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一.名人事迹.古往今来,并非所有名人都以高分造就他们辉煌的人生。古有西楚霸王项羽兵法舞剑样样不通,今有靠小学文化白手起家的企业家,中有数学曾拿0分的一代领袖毛泽东,外有手工与成绩都很平平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很显然,在他们铺向成功的路途中并没有看到高分的巨大推动作用。二.现代的教育形式。脱离过去,现在我们学生所经历的素质化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就是摆脱分数的干扰,真正的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生活实践。尽管还处于进行时,但请对方辩友注意,我们的目标并不是提高分数来提高能力,这是无法划等号的。

三.社会实践。为什么现在的公司宁可使用无一点文化的花农,而却不愿意使用高校毕业的生物园林花卉专业的高等学生呢?因为能够打动他们的,正是花农几十年来的栽植经验的累积,面对突发状况的冷静成着,接受新的能力往往也不亚于高等生。为什么名校或招聘会采取面试的形式而不是简简单单考一次试来选拔人才呢?为什么在校成绩优异的正常大学生会生活脱离父母会无法自理?为什么美国总统布什在拿到毕业证书后,对成绩好的学生说:好样的;对于差生却说:你可以去做总统。仅仅是一句玩笑吗?如果对方的观点成立,那么应聘时为什么没有人把自己曾经有多少最高分一一罗列?为什么不请求考官以一条学科题目来测量自己的能力?这样的岂不是胜券在握?

所以,高分并不是能力的体现,只是在某一方面刻苦钻研的结果,付出心血得到的知识性的回报而已。用老师们常用的话来说,只是检查甚至是面里的手段。而真正体现能力的,可以是经验,是实践效果等。纸上谈兵,终究无法淋漓尽致地勾镂出赤壁之战的烽火硝烟;再多的战术兵法,也抵不上实战多年的沙场老将的不老宝刀。赵括的兵法考试绝对是不敌孙膑的满分,但将兵的能力上却成了亡国之奴,对方辩友又如何解释呢?

首先,分析辩题,总的来说,这个辩题虽然常被使用,但个人认为是失败的。正反方并不是严格矛盾,反方的观点是“高分不是高能”并非“高分低能”,反方观点有足够的弹性,进可攻退可守,可充分利用“非高分低能”来制作包袱,引正方掉入概念陷阱。而正方观点没有多少空间发挥,容易陷入困境,多数会引用在校期间成绩优异,毕业后为社会贡献巨大的论据;反面论据如果举了“高分低能”,那是砸自己脚,多半会举在校出色,后来黯淡结局的例子,没有什么攻击性。

第二,立论。这个辩题有一个没点出的隐条件,就是地域!国内国外状况不同,具体你没有指出,我也就无从分析了。个人认为,反方在地域上不必要限制,因为古今中外,高能者从来就未必是高分者。 反方要充分诠释辩题,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如此重视高分是怎样产生的?如人才短缺等等 2、高分是怎样得来的?是否是读死书来的等等 3、什么是高能?如何衡量高能?建议反方从真正立足社会以后做出的贡献才体现一个人的能力 方面着手。4、“不是……体现”体现的是高能,这时反方可以偷换概念,把“体现高能”换成“体现价值”,当然要通过论据来偷换。5、最后把论题“稍微”延展开去,做到饱满,高分不是高能的体现,那什么才是呢?应该真正从立足社会,立足群众的角度去评价一个人的能力,一个人的价值,而非在校时的一纸分数。 具体可以堆积大量的民营企业家(没几个学习好的),国外还有个退学的比尔〃盖茨。6、结尾稍点一味要求高分带来的弊端,呼吁逃离这个误区,力争打动评委。

自由辩论方面:正方要守的就是在如今社会状况下,分数是验证人才的最直接

手段。反方一定要主动攻击!点出他们的分数是如何得来的,游刃有余者甚少,多数在学习以外做出了很大牺牲,这样的分数显然有了折扣,已经不能作为能力的标尺,然后跳出正方的圈子,指出看一个人,不能从其人生的一个片段来判断,在学校就判断一个人的能力也为之尚早,回到立论。另外正方很可能会举中国素质教育的问题,这个很好破,提出政策并不代表解决问题,现状依旧是现状,莫非正放视而不见,脱离现实?

能力,是适应社会的一种表现,是一个人在社会中生存的表现.而由此”高分低能”也成为了京城的学子们对外地考生的评价

没有磨练,哪来的能力,不经过大风大浪,怎么可能驾御风浪.能力是在竞争中培养出来的,是在不断的失败与挫折中汲取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