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评课稿

科学评课稿

评徐勤松老师《物体的内能》一课

实验学校 王海疆

11月15日,本人随县“领雁班”赴温岭实验中学听了徐勤松老师执教的优质课——《物体的内能》 。本节课是浙江省的九年级《科学》上册第三章第五节内容,是初中科学功和能章节中的重点知识,它涉及物体内能改变方法和应用两方面的知识,具有知识性,微观性和应用性,相互紧密联系和知识交叉的特点。徐勤松老师能抓住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启发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开展学生小组活动、科学实验和大量实例分析,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教学目标方面的评价

徐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能抓住物体内能改变的方法和通过学生周围的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这一主线开展课堂教学。让每个学生参与活动、探究知识,通过学生活动,综合运用控制变量法、微观与宏观的关系和探究的一般过程方法,掌握物体的物体内能如何改变,并能解释生活事例。

二、教学设计的评价

教学设计理念依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科学课程标准》中: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突出科学探究等基本理念。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探究状态下学习”和“科学来自生活”的教学思想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整个过程设计较为合理。

三、教学过程的评价

1.以平常显反常,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徐老师以学生熟悉的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主题曲引入,让学生首先判断歌曲中隐含的能量形式,既为新课铺垫又复习了前面已学的知识,体现了知识构建的一般规律。又通过视频“布朗运动”把课从宏观的机械运动引入到微观的分子热运动,巧妙的利用了转化法,突破难点,使学生轻松地进入到本节内容。整个过程在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入课题,并展开讨论和思维方法“转化和类比”的应用中展开,一开始就让学生处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激发学生学习欲望,让“要求学生学”变成了“学生要求学”。

2、注重探究,教学方法多样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如:“内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有分组活动交流合作学习,互相补充,如:“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内能大小的影响因素”。有实验演示分析如:“钻木取火”和“压缩体积做功使硝化棉点燃”的演示和能量改变的分析。有学生实验如:“搓手哈气”,“改变铁丝的内 1

能”等。通过不断的探究,让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应用知识解释事例。不仅教给学生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分析问题的方法。

3、学以致用,教学举例贴近生活

比如,教师“如何改变铁丝的内能,使其温度升高”的问题,让学生觉得熟悉、亲切,学生急于去解决问题,然后通过学生提出的方法,老师层层归纳,将方法归纳为做功和热传递两类,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改变物体的两种方法。最后又将科学回归到生活中,给学生有关飞机机仓内外温度差异的信息,让学生思考,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这一应用,使学生不但得到了一次思考的过程,也使学生知道了科学来自生活,服务于生活。

4、注重情感目标的培养

教学中,通过教师有序的导、学生积极的参与、体验、合作、讨论与交流,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机的结合。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和科学的学习态度,树立将科学转化为技术服务于人类的意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面对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充分体现了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新课标精神。

2

 

第二篇:科学评课稿

利用变式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2010年温州市中考复习会听课有感

                                          温十二中  任伟

习题教学是初中科学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习题课无论是现在的新课改,乃至今后,都是科学教学中不可回避的一种课型。但在习题课中,有些教师总感觉讲了很多,甚至重复多次,可学生就是掌握不好,这可能跟传统的习题教学过于重视教师的讲解、过于重视结果、过于重视题海战术有关。如何上好一节科学习题课,真正帮助学生巩固、深化基础知识,消除困惑,纠正存在的问题,梳理知识结构,完善知识系统,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促进教学的目的,是当前科学教师一直追求的目标。在20##年温州市科学中考复习会上,我们有幸欣赏了一节这样的习题课。

这节习题课给我体会较深的是林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单单只重视结果,她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灵活性得到不断发展。并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训练,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对本节课的看法:

一、一题多解,拓宽思路,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例题:在实验中发现,电压表0-15V量程的已损坏,0-3V的量程能正常使用,若还想继续该实验,电压表应接在哪个位置?请在下图中画出电压表的位置。

   老师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提出:现在有2位同学,A同学和B同学按你们提供的方法,将电压表接入电路中,他们都能正确测出滑动变阻器的电压吗?

教师小结:这个题目与前面的一样,可采用2种解题方法,即欧姆定律和串联电路电压与电阻成正比的关系。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思维活动作用范围的广泛和全面的程度。它表现为思路开阔,能全面地分析问题、多方向、多层次地思考问题,多角度地研究问题。它是发散思维的一大特征。在这节课中林惠老师通过以上不同的证法,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的广阔性。

二、一题多变,应机思考,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例题:下图为伏安法测电阻的电路图,已知电源电压6V不变、待测电阻R阻值约为10Ω、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范围为0-10Ω。

(1)请你根据电路图,用笔代替导线连接实物图。

 

(2)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左移动,电压表、电流表的示数如何变化?

变式1:在实验中发现,电压表0-15V量程的已损坏,0-3V的量程能正常使用,若还想继续该实验,电压表应接在哪个位置?请在下图中画出电压表的位置。

变式2:若只有一个电流表,你有办法测出R的阻值吗? 请写出你的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把典型的例题按其科学过程和科学思想的有机构成,采用变式手段,分解成单一、思维清晰、方法明了的几个简单题目(例如例题(1)(2)),再进行独立而有机的解答,让学生逐步地由低到高、有外到内、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真正感悟答案之外的科学实质,最终将典型的难题(例如变式1、2)化于“无形”之中,这就会使习题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将问题进行变式训练后,林惠老师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中探寻规律,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克服思维定势,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养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良好习惯。

在本节课中教师为学生搭建“脚手架”,逐步引导学生独立运用科学知识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会学生简单的,又让学生自己解决复杂的;学生能够独立解决变式1和变式2就是对教学效果的很好的体现。

三、题组教学,透表求里,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例题:若只有一个电流表,你有办法测出R的阻值吗?

 请写出你的方法:

课堂习题2已知电源电压6V、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范围为0-10Ω,移动滑动变阻器的过程中,发现电压表在0-5V间变化,你能算出R的阻值吗?

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应用这些方法,完成课堂习题3:某校兴趣小组同学想探究“一段电路中的电流跟电阻的关系”,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电路图 ,已知电源电压为6V,滑动变阻器R’的变化范围为0-10Ω。通过实验,该兴趣小组测得4组数据,如下表所示:

 

(1)在实验中,应调节滑动变阻器R2的阻值,使R两端的电压保持为    ___

(2)实验室有3种规格的滑动变阻器,甲(10Ω 1.5A)、乙(15Ω 1.5 A)、丙(20Ω 1.5A),分析该实验,你认为该兴趣小组选择了     滑动变阻器

此类问题都是两个电阻串联的电路,尤其是结合实际,都要用到欧姆定律、串联电路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得出解决的方法有欧姆定律公式分析法,电压分配等。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意总结相同类型的题型,使学生能认识到问题的本质,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科学习题千变万化,只靠“类型+公式”的方法复习是不够的,初中科学考查的目标有能力的考查,尤其是掌握科学思想和运用科学方法的能力,要提高这一能力的有效方法就是进行变式训练的题组教学。同时教师通过不断变换命题的条件,延伸拓宽,产生既类似又有区别的问题,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挑战中寻找乐趣,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同时也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为以后的知识演绎扎实基础。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提组教学等变式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这样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拓宽了思路,且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数学能力的提高。

但在这节课中,运用变式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方面体现不够。如果在老师的引导和鼓励下,通过创设一定教学情境能使学生产生质疑,并能通过思考提出问题并能自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的目的。或教师适时地给出一些错例解答,让及时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在辩别或修正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进行回顾和反思,可以达到培养思维的批判性的目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