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研究成果范文ord 文档 (2)

课题”结题报告“研究成果”部分

课题研究成果

本课题通过两年多系统性的研究以及对研究方案与策略的具体实施,在学校领导、课题组成员和学校全体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初步达到预期目标,取得以下成果。

(一) 理论成果

本次课题研究的理论成果,主要是促进了我校语文教师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的专业成长、观念更新,并初步探索出一条可供操作和推广的以充分拓展的课外阅读资源来激活语文教学的途径和方法,形成一套适合并促进我校学生形成良好阅读习惯,提升阅读能力和阅读品质的新型语文课程。

(1)     教师的专业成长。

由于我国教育的传统和现实诸多方面的原因,当今教师的的知识结构、专业水平,特别是相关的教育教学的理论水准都停留在各自的“原生态”的阶段,教师们对于与自己专业相关的最现代、最前沿的信息和理论缺乏最基本的了解,更不要说将之溶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形成体系。但是经过两年多的课题研究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学校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专业水平和对当今最前沿、最现代的教育教学理论的把握,有明显的改善和提升。这二年我们的语文教师坚持每一学期撰写一至两篇论文,累记达到 篇之多。其中多篇获得县级、市级的奖项。数量和奖项是其次,重要的是从这些论文所涉及的现代信息和所引用的相关论述中,可以看出我们的教师,从对教育教学的理论认知,到具体的教育教学的实践与操做,都已经超越了“原生态”,正逐步走向教育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2)     教师观念的转变。

“大语文”的教学观在课题研究和实施的过程中得到了老师们深度的认同,并积极付诸教学实践。过去教师们对“传道、授业、解惑”的理解仅限于道德教育,知识教育和职业教育,而当教师们尝试着打破“一本教材”,“一本教参”和考试成绩对自己的层层束缚之后,这才豁然发现语文教学的天地原来是如此的宽广:举凡天地日月,山川湖泊,飞鸟虫魚,以及社会万象都是语文教学可以观照的对象。在《庄子.知北游》里,东郭子庄子问“道在哪里?”庄子说:道在蝼蚁里,道在砖瓦里,道在屎尿里。那么语文教学的“道”在哪里?《新课程标准》认为:“语文学习的资源和实践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观点,教育不应该是纯粹的知识教育,它应该包括事物教育,自然教育和人的教育也就是生命教育三个层次。我们认为,有着浓厚人文背景和深厚人文底蕴的语文教育尤当如是。

(3)初步探索出一条将课外阅读资源有效整合到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的途径与范式。

① 教学目标的“虚置”与“点化”。所谓教学目标的“虚置”就是在我们教学一篇课文的时候,不设置具体的教学目标,也不预设教学的重点、难点。传统的语文教学以知识和技能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新课改提出“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不管是“一” 还是“三”,教学目标只要有事前的预设,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思维必定受到无形的钳制,从而让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丰富性和精彩程度大打折扣。根椐“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阅读与鉴赏心理,只要学生对一篇文章,以及与这篇文章相关的材料料或者信息,具备相当的阅读体验,那么不预设教学目标,便可以让学生们将自己掌握的信息和获得的阅读体验,在课堂里充分流动,彼此激荡,并由此引发思想的火花,甚至头脑风暴。这样的课堂想不想激活都难,而且这样的课程,不是比设立了无数个教学目标的更有价值吗?当然这种课程能够顺利展开的前提,就是课外阅读资源的充分拓展。

与教学目标“虚置”相对的,则是教学目标的“点化”。所谓“点化”就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一篇好文章可能会有许多闪光点,这些闪光点都可以作为教学的目标,但如果我们在教学中面面俱到,哪一点都不放过,最后的结果一定是面面俱不到,哪一点都讲不好,这就不如抓住文中的某一点,对这一点进行深入浅出的解析、体味和鉴赏更有意义(朱德文老师《一厘米》教学课例简析)。

② 教学准备的“边缘化”和“兴趣化”原则。此处的教学准备,是指为课堂教学所选用的拓展性课外阅读材料。这种材料不管课前还是课后使用,只有学生真正感兴趣的东西他才会去进行有效的阅读,当然学生课外自主性的阅读就更是如此。那么,怎样的材料学生才最感兴趣呢?德国教育家、美学家姚斯提出“阅读期待视野”的概念,简单说就是阅读愿望。姚斯认为,高于或者低于读者的“阅读期待视野”的,都无法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只有处于“阅读期待视野”边缘的文本,才能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这就是拓展性阅读材料选材的“边缘化”原则(《一厘米》教学拓展材料选材简析)。

③ 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角色的换位。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是绝对主动的施与者,学生则永远是被动的受与者。尽管素质教育和新课改都竭力提倡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原则”,但大家都知道这是一句无比正确的空话、套话和假话,教师至今是课堂教学的绝对主体。实际上教师不敢,也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体,不敢的原因,是因为如果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一定会让你的期末统考成绩成为“裸体”;不能的原因,是因为我们真的要把课堂让位给学生,让他们来自由讲述的时候,你才发现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讲什么,怎么讲。不能讲的原因是,因为学生对于学习的內容缺乏必要的经验积累和阅读积累,没有积累就不能触发,不能触发就不想表达,也不能表达。这样一来他们永远只能是被动的接受者。所以对于语文教师而言,要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它的根本前提是要让学生对所学的內容,有一定的积累和相关信息的储存,也就是要有课前充分拓展的课外阅读,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可能真正的活起来。(再以朱德文老师教学《一厘米》为例)

④ 课程的“常规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为将学生课外阅读的资源及时灵活地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初中课题实验班在课程的设置上除了每周两节课外阅读课,还确立了以下几个常规性的环节:

A 课前演讲。每一天课前五分钟,让学生们轮流以演讲的形式,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最近的课外阅读的內容。

B 课后散问。每教学完一篇课文,留出大约十分钟时间,让全班同学随意发问,问题不限课内外,老师和同学都可以回答学生们提出的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

C 周一播报。每个星期一第一节语文课,由教师以“海派清口”的形式,向同学们播报一周以来国内外,校內外的时事,并进行简单有趣的评论。其目的是要让学生的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有效的衔接起来。

D 周末交流。每个星期五最后一节语文课,让学生们将自己一周来课外阅的材料和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然后推荐出最好的内容在班上交流,最后把优秀之作汇编成册。

(二)实践成果

本课题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在中小学两个实验班的教学中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特别是在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以及在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品质上,取得了实质性成果。

(1)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有效增加阅读积累。

课题开题之初,我们对中小学两个实验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做过问卷调查,从调查情况来看,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不高,课外阅读面相当窄。学生既缺乏课外阅读的激励,更缺乏有计划、有目标、有方法的课外阅读指导,所以很多学生平时零星的、散乱的课外阅读,几乎“随读随失”。课外阅读本身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但是学生缺乏一个容器把这些水装起来。我们课题的成效之一,就是给学生提供一个这样的容器,让他们把自己平时的课外阅读蓄积起来,便成为他们自己的东西。

两年四个学期的课题实施,课题组,特别是课题实验班两个语文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学生的阅读积累。课题组在两个实验班先后开展“读书之趣”、“读书之味”和“读书之乐”的专题讲座。两个班每周常规课程之外,安排两节课外阅读课,都是由两个实验班的教师亲自指导。当然还有每周一期的课外阅读黑板报和每天中午半个小时的“雏鹰试翼之音”小广播,这些措施对于在实验班打造“书香班级”,进而在全校营造“书香校园”的氛围,都起到了巨大的催化作用。在这样的氛围之下,学生的课外阅读兴味大大增强,同时学生的课外阅读积累大大增厚。两个实验班学生的好词佳句本、报章剪贴本、读书笔记、读书心得等,林林总总,不一而足。这还是有形的,无形的则是学生们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丰实了人文的、科学的、乃至整个文化的底蕴,这对学生来说,才是真正弥久恒远的人生积累。

(2)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以及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实验班两位教师在学生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对学生的阅读方法进行了科学有序的指导。两位老师在实验班分别作过有关“读书之法”的专题讲座,当然更多的是平时有针对性的个体辅导,这对帮助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阅读能力首先表现在阅读速度上,课标要求初中生的一般的现代文阅读速度每分钟不少于500字,小学生每分钟不少于300字,课题开始阶段我们在两个实验班做过抽样调查,超过三分之二的学生达不到这样的要求,两年之后我们再做抽样,结果几乎逆转,百分之八十学生能够达到课标阅读速度的要求。

当然,阅读能力的提高更体现在学生的阅读范围的扩大和阅读层次的提升上。从实验班学生的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可以看出,他们的阅读不再仅限于过去那种漫画、连环画或者网络小说这一类浅阅读,现在童话、寓言、古今诗词、名家名篇、时评短论、中外名著甚至一些科普读物,这些能够促使学生进行深度性阅读的作品,都正在逐步进入学生的阅读视野。随着阅读范围的扩大和阅读层次的深入,学生的写作能力大幅度提高。课题组曾对初中实验班部分学生不同学期的作文进行过对比分析,发现学生的作文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它的遣词造句,章法结构,资料引述,写作技巧,乃至对事物的认知和思维能力,前后不可同日而语。学校校刊《雏鹰试翼》每一期入选的文章,有四分之一来自两个实验班的学生。更有不少同学在各级各类的征文比赛中获奖。由于实验班的课程拓展性的设计,教师上课之时需要学生搜集和准备大量与课文相关的资料,这种训练很好地锻炼了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在现代信息社会,是远比单纯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更为实用的生存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品质。

习惯和品质的养成自然需要一个长期且持之以恒的过程,这远非是两年多的时间就可以完成的。但是经过这两年的课题研究,经过实验班两位语文教师的辛勤付出,实验班大部分学生正在逐步养成阅读时工具书不离手的习惯,边读边勾画的习惯,边读边积累的习惯,边读边思考的习惯,边读边诵记的习惯-----而阅读时的投入、专注、持恒、质疑、思辩等等,也正在成为部分学生的阅读品质。有了这些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品质,我们的学生最终会达到这样的高度:阅读不再是为应试而阅读,不再是为作文而阅读,甚至不再是为语文而阅读,他们只为阅读而阅读,因为阅读本身就是一个愉快的过程,在这个愉快的阅读过程中,学生的潜能得以开发,学生的心智、品位乃至整个人生格局得以提升,这或许才是我们这个课题的终极意义所在。

(三)显性成果

(1) 课题研究的系列报告:开题报告、实施方案、阶段性评估报告、结题报告各一份; 

(2)教师教育随笔、教学反思、心得体会、经验总结和教研论文若干(教师发表论文和其它获奖情况附后表)。学生读书笔记,读书心得,课外阅读交流记录若干,课题组活动图片,实验班课外阅读“特征课型”的教案、课件、视屏,光盘录像若干。

(3)发行校园文学刊物《雏鹰试翼》1—6期,发表学生习作120多篇,收录教师心语心声近20条,教学随笔12篇,并在该刊物上开设国学论坛,美文欣赏,主题阅读以及长篇连载专栏。本刊物的发行,极大的激发了学生们阅读写作的热情,很多学生在这片属于自己的天空,从咿呀学语,到试翼展翅,我们的刊物为他们将来翱翔蓝天,提供一个起飞的支点。

(4)编制课外阅读书目,完善健全图书室和阅览室的组建和管理工作。正是这两年来学校科研课题开展,极大地促进了学校图书室和阅览室的建设。学校根据课题组提供的课外阅读书目清单,购进学生必读和选读的各类书籍近5000册,建立和完善了学校的图书室和阅览室,使之成为全校学生愉悦学习的第二课堂,同时成为学生丰富情感,放飞心灵、构筑梦想的第一道港湾。

(5)创建“荣县富西学校课外阅读资源网”。互联网的两个主要特征,一个是海量的信息和资源,另一个是资源的共同开发,共同享用。我们创建“学校课外阅读资源网”的目的,一方面是通过网络获取大量的教育、教学资源(包括教学拓展性材料),另一方面,搭建这样一个彼此交互的平台,就可以把我们过去、现在和未来有可能运用到的教学资源链接 起来,进而加强班级之间,年级之间,中小学之间教师教学的交流、互助和衔接。根椐从小学到初中九年制十八个阶段的特点,“资源网”的主页共设置十八个模块,每一个模块链接每一分册的内容,同时模块之间完全开放,这为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评述,共同开发,共同享用提供极大便利。对课题而言,“课外阅读资源网”,还承载着将课题研究的成果进一步延续、推广和升级的作用。

六、课题研究成果

1.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实行分层教学,在不同层次的班级使用相应的教学资源,以适应学生的实际需要,使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在享受英语学习的乐趣和完成任务的成功感的同时,又形成了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2.通过任务驱动型学习,使学生在完成一定任务的学习过程中发展了合作精神。

3.将任务型教手段应用到不同的教学内容中,整体地提高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以下是实验班级和对比班级的成绩对照:

抚州一中“基于母语环境的任务型英语教学实施与课程资源整合研究”课题实验班与对照班成绩对比(08---09学年上学期)

W研究成果范文ord 文档 (2)

4.通过课题研究活动,促进了教师转变角色,增强了教师合作精神,提高了教师集体备课水平;又通过文献学习和专家指导,提高了教师的个人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

一方面,它促使课题组教师由“教书匠”向“科研型”教师转变。过去教师往往把自己塑造成“教书匠”,社会也把“教师”作为教师的评价标准。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教师处世的座右铭。教师注意知识的传授,做一个“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社会贤达本无可厚非,这也缩短了学生认识世界的过程,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大量的人类知识精粹和文化精华。但是,在今天,在任务型教学和课程资源整合理念的驱动下,教师清醒地认识到,网络文化来势凶猛,信息社会接踵而至,教师如果仍然固守于原有的角色疆域,只管教书,不问研究,不仅是所教的知识会落后于社会,而且所培养的学生缺乏开拓精神,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可能为时代所抛弃。

另一方面课题活动的开展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通过研读理论,上网查询资料,请教他人等,备课组教师开拓了视野,专业水平、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锻炼和提高,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知识贮备的不足和研究能力的欠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今后我们还将继续在教学中刻苦钻研,不断学习和总结,用创新和务实的思想指导我们的行为,让大家沐浴着教研的春风实践着自己的教育梦想,为抚州市第一中学的腾飞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5.通过本课题在本校多个年级的实验和研究,为总课题的试验提供“量”和“质”的分析依据。

6.在课题结题阶段,已经由本子课题的负责人孔繁迅副校长向学校提交了本课题小组的一个重要研究成果,那就是确立了本校各年级英语教学“十六字”教学模式。即是:集体备课,轮班教学,兴趣小组,自由选修。这里要特别解释“轮班教学”,它就是让同年级的教师每月轮流一次,教不同层次的班级。因为教师本身就是一种资源,我们认为这样的“轮班教学”制就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利用到丰富的教学资源。而发展以听说读写为内容的各种“兴趣小组”就是利用学生这个资源,既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性,又增强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7.通过三年的实验研究,我校的英语教学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以下是我们的部分学生和教师的个人获奖情况:

1) 教师个人获奖(2006.10—2009.10)

陈**             

2006.10  优质课竞赛              三等奖         省教学教材教研室             

2006.11   优质课展评        一等奖         市教研室             

2006年12月论文《英语新教材Prereading的设计》在中国外语学会论文评比活动中获一等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