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气候环境

均在10天以上。

西安属于季风性气候,冬季较为干燥,注意每天补充适量水分。

西安气候条件:森林茂密,水量丰沛,气候湿润

西安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季温暖、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多雷雨大风天气;秋季凉爽,气温速降,秋淋明显;冬季寒冷,多雾、少雨雪。

20xx年西安世园会从布展、开幕、运营、闭幕及撤展,横跨春、夏、秋三个季节,将经历不同的气候时段:春季回暖期(4月1~30日)、初夏少雨期(5

西安气候环境

月1日~6月20日)、初夏多雨期(6月21日~7月20日)、盛夏伏旱期(7月21日~8月20日)、初秋多雨期(8月21日~10月10日)和秋季凉爽期(10月11~31日)六个时段。

世园会期间气象要素特点:

本网站气象要素数据根据西安气象观测站1970—20xx年的气象观测资料统计。

1 . 气温

西安极端最高气温为42.9℃,出现在20xx年6月17日;4-10月极端最低气温-1.9℃,出现在19xx年10月29日

春季回暖期(4月1~30日):平均气温15.2℃,4月上、中旬常有较强降温天气,下旬温度迅速回升。

初夏少雨期(5月1日~6月20日):平均气温21.8℃,气温呈现上升趋势,但昼夜温差大。

初夏多雨期(6月21日~7月20日):气温变化比较平稳,日平均气温稳定在25~28℃,最低气温通常高于15℃。

盛夏伏旱期(7月21日~8月20日):日平均气温在24~28℃之间,日平均气温呈现缓慢下降趋势,极端最高气温35~40℃,昼夜温差9~11℃。

初秋多雨期(8月21日~10月10日):日平均气温15~24℃,随着北方冷空气的不断入侵,日平均气温呈现降低趋势。

秋季凉爽期(10月11~31日):日平均气温11~15℃,随着北方入侵冷空气的加强,日平均气温迅速降低。

2 . 降水

西安4~10月平均总降水量488.6毫米,平均总降水日数66天。平均日降水≥25毫米的大雨日4.5天,平均日降水≥50毫米的暴雨日约1天。

西安气候环境

图2 西安1970—20xx年4—10月逐旬平均降水量变化图

3. 湿度

空气湿度对人体感觉气象环境的舒适程度有重要影响,高温高湿会使人感到闷热而不舒适。

春季回暖期(4月1~30日):平均相对湿度为64.5%, 4月内各旬相对湿度分布比较均匀。

初夏少雨期(5月1日~6月20日):相对湿度6月上中旬的54%,达到全年最低值。

初夏多雨期(6月21日~7月20日):相对湿度达60~70%。

盛夏伏旱期(7月21日~8月20日):相对湿度70%,加上温度相对比较高,此时人们感觉炎热,偶尔有高温高湿的闷热天气。

西安初秋多雨期(8月21日~10月10日)与秋季凉爽期(10月11~31日),气温较盛夏有明显下降,相对湿度达74~80%。

4 . 风

西安4~10月平均风速0.7~2.6m/s,主导风向为东北风。下表是西安各时段平均风速、静风频率及主导风向。

4~10月,西安主导风为东北,第二主导风为西南。

西安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稍冷少雨。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市区年平均温度13.3C,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0.9C,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6.4C,全年无霜期232天,降水量偏少,主要集中在夏季。年平均气温13.0~13.4℃,最冷1月份平均气温-0.4~0.9℃,最热7月份平均气温25~26.6℃,年极端最低气温-20.6℃(西安19xx年1月11日),年极端最高气温43.4℃(长安19xx年6月19日)。年降水量558~750毫米,由北向南递增。7、9月份为两个明显降水高峰。年日照时数1983~2267小时,年最多风向为东北风(西安)。年内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雨涝、冰雹、大风、干热风和低温冻害。

西安地处我国西北地区黄土高原主体南部边缘,城市区位于渭河冲击平原一、二、三级阶地上,秦岭群峰横亘于南,泾渭河谷蜿蜒于北,川塬相接,八水环绕。秦岭野生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其中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朱鹮等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秦岭野生植物种类繁多,是我国种子植物的重要基因库。秦岭也是我国南北自然地理气候的天然分界,是西安的巨大生态水库。从西安平原区到秦岭山区,年降雨量由600mm逐渐增为900mm。西安的这些自然生态环境条件明显优于西北地区其他城市。西安自古以来森林茂密,水量丰沛,气候湿润,有最适宜人类生存、繁衍、发展的自然生存环境。西安地区从六千年前半坡人时期的亚热带环境逐渐过渡到现在的暖温带环境以来,按近千年来一直持续的气候带、气候类型及其相应的原始自然植被状况,西安地区自然环境应该为暖温带季风性半湿润森林环境和森林草原环境,与西部其他地区相比,这一自然气候背景为西安生态化建设提供的条件具有明显的相对优势。

 

第二篇:陕西地理环境及西安气候

陕西由南向北存在着鄂尔多斯地台、渭河地堑、秦岭褶皱带、大巴山过渡带等四个地质构造单元,构成陕西省的地质构造基础。

陕西地势的总特点是南北高,中间低。北部是由深厚黄土层覆盖的陕北高原,一般海拔 800~1300 米,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 45% ;中部是由河流冲积和黄土沉积为主形成的关中平原,一般海

拔 325~800 米,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 19% ;南部是主要由变质岩系构成的构造上升运动强烈的陕南山地,一般海拔 1200~2000 米,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 36%

关中平原,西起宝鸡,东至潼关,东西绵延 360 多 km ,号称 "八百里秦川" 。其南北宽窄不一,宝鸡附近只有 30km,西安以东宽达 100 多 km ,状似喇叭型。关中平原以渭河为轴,项两侧呈台阶式结构,即河床—河漫滩—河流冲积阶地—黄土台塬—山前洪积扇。但两侧并不对称,南窄北宽。平原北部渭河北为一断续低山,自西向东较高的山峰有岐山、五峰山、嵯峨山、将军山、尧山、梁山等。关中平原是陕西主要的产粮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带。

陕西省地处中纬地区,从太阳辐射粮的特点上,决定了其在气候热量带中的位置。同时,因东亚季风的影响破坏了行星风带的正常分布,从而在世界其他地区多为荒漠的同纬度地带,形成了得天独厚的东亚季风区这块“绿洲”。由于陕西省位置偏于内陆,海洋水气输送受到限制,所以其降水量不如东南沿海那么充沛,夏热冬冷的大陆性特点也比较突出。因此可以说,地处中纬度东亚大陆所具有的特定辐射、环流和海陆相对位置,在根本上决定了陕西气候具有温带大陆性半湿

润和半干旱、季风气候的特征。表现为:四季分明,分配不均。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春季升温较快,秋季降温迅速;干湿季节分明,秋末冬春少雨,夏季初春多雨。

在温度、降水的季节变化上,由于受纬度、海岸距离和冬夏季风影响的程度不一,使得北部比南部呈现出更强烈的大陆性气候特征,温度变化,无论年较差或日较差都比较大,春季温度( 4 月)高于秋季温度( 10月),春旱严由于夏季风影响,雨季长而雨量大,但每 7 月中旬至 8 月,由于副高的控制,常出现伏旱。秋季副高中心区退居长江流域时,关中、陕南又位于东、夏季风交绥地带,秋雨连绵。根据气候的纬向地带性差异,通常把陕西省划分为长城沿线温带半干旱气候、陕北高原暖温带半干旱气候、关中平原暖温带半湿润气候、秦岭山区温带 湿润气候、秦岭高山寒温带湿润气候、汉江河谷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大巴山区北亚热带湿润气候等七个气候区。

陕西省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农地休闲或农作物越冬苗期,温度低、雨量少。夏季农作物旺盛生长期,温度高、雨量多。四季的冷暖干湿变化与作物的生长需求匹配。雨量和热量的南北低于分布也是同步的。温度南高北低,降水量相应南多北少,即雨热同季同区。但在垂直分布上,预热却不同区,一般是低处温热而干燥,高处冷凉而湿润。在时间分配上,夏热的雨季内,还会出现伏旱期这样的少雨时段。确切的说,谁热在宏观分布上,基本协调匹配,而在垂直地带及个别具体的旬月时段上,也有不协调现象。这正是在正常年份有规律的出现旱涝时段或旱涝地区的直接原因。

古都西安自然地理及气候环境概况

20xx年10月23日 12:00

西安市位于北纬34'15,东经108'55,在北方拥有最温暖湿润的气候,年均温度13.6度,年温差为26度。市境东西长204公里,南北宽116公里。国家授时中心在西安市。中国大地的原点位于西安北部的泾阳县。

地理位置 渭河谷地,关中平原。

气候环境 西安属于暖温带半湿润的季风气候区,雨量适中,四季分明。年最高气温在40摄氏度左右,年最低温度在-8摄氏度左右。无霜期平均为219-233天。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0.5℃-1.3℃,平均最低温度-3.8℃;7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6.3℃-27℃,平均最高气温32.2℃;年平均气温13.6℃。

气温 西安地区20xx年平均气温13.7℃(蓝田)-15.6℃(西安),与常年比较偏高0.6-1.9℃,长安偏高0.6℃,市区偏高1.9℃。

最高气温 年日最高气温等于或大于35℃的炎热期平均出现22天左右,19xx年最多,达61天,在1961-19xx年的38年中,有9年出现了40℃以上的酷热天气,曾有9年最高温度超过40.5℃,已知,分别为19xx年(45.2℃),19xx年(43.4℃),19xx年(41.8℃),20xx年(41.7℃),和20xx年(42.9℃,一般以此作为极端最高气温)19xx年(41.4℃,长安8月4日),19xx年,19xx年,19xx年(资料不全)。

降水 西安地区20xx年降水总量595.9-732.9毫米,户县最多。

日照 西安地区20xx年日照时数为1398.5-2126.7小时,与常年比较,市区、户县、蓝田偏多,高陵、长安、临潼、周至偏少。

大雾 秋冬季节大雾天气频繁出现,年内各区县大雾天数均在10天以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