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撰写教育科研论文

如何撰写教育科研论文

——从编辑视角看“好论文”的标准

一提到撰写教学科研究论文,有4个问题需要我们认识和面对

1.应不应该写。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苏霍姆林斯基

科研过程是教师重新学习的过程,是使教师知识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不断完善并趋向合理的过程。——裴娣娜

(启示:教学、科研是教师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过程,是教师享受乐趣和幸福的过程)

2.想不想写。(我觉得)教师要有创作的欲望,想写点东西的想法。《第五项修炼》作者彼得·圣吉:若没有一个伟大的梦想或愿景,则每天忙的都是琐碎的事()。教师再也不能过“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的生活了。(有的老师,特别是一些优秀的一线教师很有思想,说起来滔滔不绝,但一让他们把这些想法写出来,却感到很为难。太可惜了!)思而不述,近于无思。胎死腹中的系统表达,不如存活于人世间的思想絮语。

3.写什么——选题?

4.写后如何发表。客观上:武汉大学副教授沈阳在201015《长江日报》撰文说,一年全国合法刊物发表论文248万篇,与1180万人发论需求比为1︰4.76,形势非常严峻。

发表不了,从主观上来说问题出在哪里?

一、如何选题

爱因斯坦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作为教师要有问题意识。

1.题目要有价值、有意义。

一要真实。不能像小品中的脑筋急转弯。研究表明益智类的谜语和游戏对思维发展没有任何益处。猜想谋杀小说的结局,可以提高技能,但不可能成为一名侦探(真实的世界是复杂的,并存有多种答案)。

二不要空谈,要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遇到的实际问题、促进工作(教育是实践的哲学)。中世纪欧洲的经院大师们将“天堂里的玫瑰花是红色还是白色的?” “针尖上能站几个天使”。等问题争论了几个世纪,这些无聊的所谓“学术”行为,用一句中国俗语来说,就是典型的“吃饱了撑的”。

2.题目的要适合自己,便于研究。

“与作者身份是否相符”,与自己的研究方向一致(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 题目:高中数学应用题的常见类型

摘要:通过研究20xx年高考出现的应用题,笔者从应用题的特点、类型、及解决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9种常见的应用题模型。

1

作者:(宁波)大学的研究生

我绝不怀疑作者的解题的能力和技巧,但从一个编辑的视角来说总觉得不解渴,最好能分析出题者的目的、考点、此题过去、现在、将来的变式及预测未来。(多年高三数学把关教师、数学教研员写更适合、效果会更好)

3.选题的视野(域):

(1)从教育的热点中选题。

中央教科所编,教育科学出版社《对话教育热点2009》提出了18个热点问题: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择校问题、教师有偿家教、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绩效工资问题、高考招生问题,有效课堂、有效培训、转化“学困生”,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单亲孩子成长问题。

20xx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了“范跑跑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展开针对师德问题的大讨论。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黄正平《试论教师职业道德的底线——由“范跑跑”事件引发的思考》发表在我刊当年的第8期上,被人大报刊资料《中小学教育》2008.10.全文转载。

教育公平问题(已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优、育、改、促、提”)。孔子的“有教无类”是对教育公平的最早探索。国家采取了许多措施。教师本人呢?教师如何在教育教学中促进教育公平?教师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种族、性别、年龄、地位、贫富、高矮、成绩等方面)。具体表现在:学生的基本权利保障(包括学习权、人身权、人格尊严权等);平等地享有课堂教学资源和发展机会(包括优势座位、参与课堂互动的机会、课堂互动持续时间、学生得到教师的反馈等)。教师的每个行为都会在孩子的心灵深处留下无法抹去的印记。对他的一生都会产生影响。

小学老师与交警。交警说,你有两种选择:一是接受处罚,二是“我闯红灯”抄写300遍。这是我上小学时立下的誓言。请您住手,不要给学生的一生留下难以抹平的伤痛。

(2)从教育的疑点中选题。

●《“有效教学”:一个并不准确的提法》。什么是有效:当组织目标实现的时候,教师行为是有效能的(effecitive),当个体需要和动机得到实现的时候,教师的行为是有效率的(efficient)。有效的教学对于学生的一生来说是有效的吗?就能解决人才培养问题吗?就能解决和回答诸如李约瑟难题、黄全愈难题、钱学森之问?

从“杜、洋、东”模式看,解决了学生爱学和学得好的问题,获得高分是有效教学的最表层的结果,充其量只能解决学生考上一个如意的高校,但分数不能决定他一辈子成功。

有统计显示:19xx年—20xx年,32年间,在北大、清华共录取的1000多名高考“状元”中,无人在学问、经商、从政方面成为顶级人才,他们的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解放日报2010)。(今年北大柳智宇出家了,曾获国际奥数金牌,保送北大,成功申请麻省理工全额奖。子非鱼,安知鱼之乐?鱼之不乐?)反映我们的评价体系,不能真实地反映一个人的能力,不能预见一个人的未来。科举制度以来隋大业二年(606)—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1300年间总计可考的文武状元为777人,结果如出一辙。

2

今年北京理科状元李泰伯(703分)被美国11所高校拒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哈佛每年都拒收不少“高考状元”,如19xx年把165个高考成绩满分的“状元”拒之门外,理由是对隐藏在分数后面的“综合素质”不满意。(SAT、ACT)

如果说这是现实中一个无奈的选择的话,那么是否也应该思考一下,除了给学生们高分数外,还应该给他们什么?信息时代,多少知识对学生来说是够用的?哪些知识对学生一生的发展是有用的?不能让孩子输在起点,也绝不能输在终点上。到这我们再看三个模式···用同样的模式行不行,能否培养出高、精、尖的人才?

你最希望你的孩子:共10项。调查结果是:天资聪明遥遥遥领先,其后是一路顺风和健康快乐,排在最后的是坚毅勇敢和个性倔强。(聪明和勇敢,谁决定成功?)

(社会评价标准,未必是合理的价值取向;而家长需求,也并非就是正确的办学方向) 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世界21个国家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而创造力却排倒数第五。(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思考:比尔·盖茨在一次论坛上预言:5年后,知识的学习主要不是通过学校而是网络。以麻省理工为例可从每年5万美元降到2000美元。如果那样的话,学校又将应如何作为?

(网络“淘课族”,复旦陈果孤独课,麻省2010 1800门课、加州伯克利、卡内基梅隆、约翰〃霍普金斯、华盛顿大学)(“在家上学”,杨东平:不妨接纳它的存在,激起教育的“多元浪花”、童话作家郑渊洁为其子郑亚旗编了10教材在家教育)

张磊向耶鲁大学捐款8888888(888万)美金,创毕业生记录,他说:“耶鲁改变其一生”。我觉得我们无权对张磊做出任何评价,只是我们国内的学校倒是应该深刻反思。

教师的“有效培训”是否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目前,针对在教师教育的过程中过分地强调教师的技术上的精通而忽视对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态度的培养。杜威(1904/1965)指出,在整个教师教育过程中应该···要以促进和培养专业教师善于思考和头脑敏捷,而不是帮助他们在技术上马上达到一种熟练和精通的程度,因为那种技巧只要花力气不断地学习就能够掌握,除非教师永远是一个被教育的学生。在这种学校管理的体制下,他的技术会不断地得到提高,但他不能为一个教师,不能成为一个学生心灵的启蒙者和指导者。

美国学者理查德·萨格指出,教学中没有任何事情是程序化的。他认为专业工作与蓝领工作的主要区别在于:专业人员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非程序化问题,做决策时能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能自己开展最好的实践活动。体现在教师的实践智慧。

(3)从成功的经验中选题。(研究方向)

教育的背后是政治,知识的背后是权力。成功就拥有话语权。如,任小艾、钟启泉、林崇德、叶澜、顾泠元、军、查有梁(四川省社科院)教育模式研究、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李吉林“情境教学法”、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周泓的“赏识教育”。成功是个过程。主张:宏观课题微型化,微型课题系列化。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4)从习以为常的观念中选题。(冷点)

3

●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把双刃剑。科学研究的禁区:核武器(当时的正义之举,之后成了物理学家挥之不去的噩梦)、生物武器、“新型毒品”—冰毒(甲基苯丙胺19xx年日本化学家首次合成)、计算机病毒(熊猫烧香,当年10大病毒之首)、克隆技术及人造生命技术(20xx年5月以美国科学家克雷格·文特尔为首研究人员在实验室里创造出世界首个人造生命细胞。他们用了“四瓶化学物质”为他们的“人造细胞”设计了染色体,然后把这个基因信息植入另一个修改过的细菌细胞中,这个由合成基因组控制的细胞具有自行复制的能力)。潘多拉的魔盒一旦打开,灾难性的后果无法设想。

思考:什么样的知识改变怎样命运?如何避免高科技犯罪?(利用木马改成绩、计价器、银行卡)“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民是不可战胜的,那么用知识武装起来的强盗也是很可怕的!”(知识+健全的人生态度)。科学家们开始认真思考自己所掌握、所探索的知识,到底对人类的未来起着或将要起到什么作用?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谁来承担这个责任?义务教育到底是谁的义务? 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能达到4%,20xx年,1.0449万亿,3.48%(19xx年有监测以来最高)与柬埔寨、乍得、坦桑尼亚、孟加拉的水平相当。以20xx年为标准从幼儿园到大学19年共需要投入教育经费130551元。其中国家投入34.5%、社会投入占4.4%、个人投入61.19%。世界居民平均承担8%。(20xx年3.41%)

《规划纲要》明确到20xx年达4%。《2009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GDP是33万亿,4%=1.3万亿,世博投资4000亿。

(5)长期困扰的教育教学问题中选题

江苏省邳州市赵墩中心小学崔敬之《小小班微作用大》班级“脏、乱、差”现象非常严重,不仅学风不正,而且纪律很差,令他又气又急,寝食不安。为了增强学生的纪律观念和班集体的凝聚力,他产生了设计、制作并让学生佩戴班徽的想法。在班徽上突出校名、班级,还在本班“敬、净、静、竞”的班风准则。在《中小学教师培训》(98,6小学版)发表后,在全国各地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全国各省市至今都持续掀起学习、模仿和借鉴他这一先进经验的热潮——20xx年在全国主流媒体《德育报》介绍了这一经验,而且苏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于20xx年将设计班徽的内容编入课本,北京的《班主任》杂志于20xx年也面向全国举办设计班徽的征稿活动······多种途径的推广,对全国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发挥了巨大的推动、引领和示范作用。(全国优秀班主任)。

4.选题的视角(点):

视角的多样性,多元合理性,后现代理论体现了包容性。

“挤车效应”——升学、择校、求职、房价、涨工资; 幕僚孙乾到荆州会见刘表,二人的对话:刘表说刘备屡战屡败(潜台词是说刘备荒草包、饭桶、无能);而孙乾则说我家主公屡败屡战(潜台词是不屈不挠、视死如归和永不言败的精神)。

孩子看书,爸爸说:——妈妈说:—— , “我没变,是角度变了”。“人生苦短!” 有一篇稿:《语文教师缺失个性的原因分析及思考》当下是语文教师最容易缺失语文教 4

育个性的时代,包括一些成功的语文教师在内。而且,因为这种缺失,作为最具人文特性的

语文学科,其功能正在与他本应肩负的文明传承、教化育人使命愈行愈远;因为这种缺失,

当今,虽然不乏名师,但却少有“名家”“大师”。环顾左右,我们不难发现:素质教育喊了

这么多年,教育改革搞得轰轰烈烈,语文教师的“个性”不但愈加模糊,而且连基本的教育

素质与技能也江河日下,一代不如一代了。后改为《个性化语文课堂的特征分析及思考》。

如同:新教师教育标准的制定,认为,大多数教师素质都不合格。

常常被视角所迷惑:箴言只抓住了真理的一部分,每一句箴言都有一个与之相反的箴。

言:“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个好士兵” 我们说“英雄

所见略同”,但也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可是也有“三个

和尚没水吃”说法。

(陕西“国学小天才”孙见坤,是复旦大学‘博雅杯’征文全国仅有的两个一等奖获得

者之一,进入了复旦的自主招生序列。但因为高考分数离一本线6分之差,被招办拒绝投档

到复旦,转投二本的山西大学法学系。20xx年7月29日,孙见坤在博客里说复旦大学的八

位教授伯乐都没能把他从一本线下捞上来。)——教育公平VS特殊人才选拔,招—不公平;

不招—不公正。暴露了招生制度的僵化,自主招生制度的弱化和诚信制度的恶化。钱钟书、

吴晗、陈寅恪、钱伟长、华罗庚。

参与各方在规则权上的平均或相等。平等≠公平≠公正;公正>公平>平等

二、布局谋篇

、 写好摘要、

关键词。 有约70%的人是通过题目、摘要和关键词了解你和你的文章。(好的摘要是编辑、

读者下决心读你文章的理由,让其有一种非读不可的感觉)

什么样的题目能引眼球:最经典的比喻是“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城乡教师交流中的适应性问题》,●《推动教育公平别迷信教师“流动制”》(文章

说不同学校不平衡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师资力量,二是教师的待遇。教师的个人利益谁来保

证?)●《模课 磨课 悟课教师教学特色形成的三部曲》,●《新课程改革三次“学术争论”

的回顾与反思》,●《拙教师出了好学生》(2010.4.P40),●《达尔文——成功的路上“不

差钱”》。

;解决的方

法超前、实际、操作性强。

递进式、综合式、总分式

不同的知识决定不同的研究方法。通常把知识分为三大学科: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人文学科。广义社会学包括人文学科。中国特色称为:哲学社会科学)。

在科学的谱系里,社会科学正好介于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之间。自然科学讲的是“精确”,丝

毫不能含糊,卫星上天、轮船下海,差之毫厘,可能就谬之千里。人文科学则主要包括文学、

历史、艺术、哲学,它探讨的是人的信仰、情感、道德和价值,可以不那么精确,有时候甚

5

至含糊就是美,更主观一些(《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有多个版本),所以在科学的最外围。社会科学是(科学化)研究人类社会现象的科学,探讨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如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它也追求精确,但因为涉及到多变善变的人,我们“把握不准”,所以社会科学又被称为“准”科学。 行动研究

研究方法的变化与趋势:

传统的观点,这门“准科学”的研究方法有三种:一是定性,二是定量,三是实验。定性的方法是依托文本,通过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类比等逻辑思辨的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定量则是指收集和社会现象有关的数据,通过数学模型、统计分析的手段进行研究。实验的方法较好理解。

受西方教育研究方法的影响,特别是到了20世纪 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教育实验法、教育调查法、教育统计与教育测量等定量研究方法在教育研究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美国学术界有一句话:“除了上帝,其他任何人都必须用数据说话”)。科学方法的一个根本特征就是研究者应该对研究保持中立的态度。这样一种观点是典型的实证主义的观点。目前教育研究中经常运用的“行动研究”,本质上不是一种研究方法而是一研究方式。这里不谈。

近年来,人们逐步认识到,教育科研不能简单照搬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而体现人本主义的质性研究研究方法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可。

所谓质性研究,有别于国内研究者普遍所指的“定性研究”,它不是基于研究者的哲学思辨、整理文献资料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收集资料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质性研究方法秉承和体现了自然主义对自然研究情境的追求、阐释学对主体间理解性交流的钟情和后现代理论对边缘性知识的尊重;它是由多种研究方法组成了一个研究的“网”。

教育叙事研究叙事研究是以“质性研究”方法论为基础的,是质性研究方法的具体运用。叙事研究被作为教师的研究方法运用于教育领域,是20世纪80年代的事情,是由加拿大的几位课程论学者倡导的。他们认为:教师从事实践性研究的最好方法,是说出和不断地说出一个个“真实的故事”。目前,这种研究方法已引起了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极大关注,并被逐渐运用于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研究中。教育叙事研究,是教师了解教育和向别人讲述其所了解的教育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它比较容易被一线教师和研究者所掌握和使用,不像量化研究那样需要教师或研究者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包括撰写教学日志、教学后记、教师的生存备忘录、教师个人反思文件夹、学生的成长记录袋、教师博客等——网上教研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研究和学习的方式)。问题是:由于缺乏所谓的学术性,这种研究成果还没有被学术界及学术机构所认可。成果很难发表。书、报纸要好一些。

可喜的是质性研究取得一些高端研究成果:

●20xx年,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博士方刚的毕业论文《男性性工作者男性气概建构的质性研究》为完成论文,他曾“卧底”深圳一家夜总会,与男公关们“亲密接触”两个月。 6

●20xx年,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女博士何明用1年半的时间以《服务业女性农民工个案研究》为题,“卧底”一家成都酒楼,成为一名女服务员,与她们共同生活1年多,最后完成论文。

●20xx年,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鞠玉翠,以《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叙事研究》为题撰写了她的博士论文,用1年多时间与6位教师共同生活,亲历教学过程。

如何评价:美国当代著名人类学家、宗教学家克利夫德·格尔茨在对教育研究方法进行比较研究后,将研究方法分为两个类型:一是对某一情境的浅描,二是对某一情境的深描。科学方法的取向研究能够给我们提供有关某个年级学生的阅读水平的详细信息,也能够提供与提高这种能力和水平的相关变量。然而,运用质的研究方法却能告诉我们关于这个班级师生互动方面的丰富得多的信息,并能使我们获得关于教师和学生如何理解课堂的知识。前一种研究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浅描,而后者则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深描。两者在改进教学方面都非常有用,但其中任何单独的一种都不能给我们提供完整的图景。(感情最丰富的时候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何况是数字!)

对中美日韩四国高中生的调查:上课打盹,结果是日:45%,中4.6%。结果不能令人信服。原因有二,一是取样问题,二是诚信问题。今年年初国家统计局最近公布了,20xx年房价同比上涨1.5%。2010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2.2%,同比去年增长4.2个百分点。20xx年,清华、北大录取状元之和大于100%。多数人对数字的感觉与专家对数字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如:房价问题。

要有闪光的语言,语言要耐人寻味,掷地有声,做到语不惊人死不休。文如其人,腹有诗书气自华。语言是学术功底的最有力表象之一。例如,你爱我吗?我会永远爱你,对你的爱比昨天多一点,比明天少一点(莎士比亚)

1. 文章的标准化问题(博客:“学术规范”栏目)

在平时审稿时,经常看到有的文章写的不错,不乏真知灼见,但文章在技术方面与期刊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相差甚远,给论文的顺利发表造成了很的障碍。

事实上,我国很早就对期刊中刊载的文章的标准化、规范化问题非常重视,制定过许多与之相关的标准与规范,如:《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7714-87)》等等。期刊论文中的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作者简介、表格和插图、参考文献、注释、引文、章节层次标码等都应该严格遵守规范。只是以前要求的不那么严,随着网络的发展,在传播技术上也要求越来越高。文章的标准化的水平,能体现一个人的研究素质、能力和态度,一定要重视。作者在投稿之前要对自己的稿件做初步的规范,便于文章的整理和编排,从而得以顺利发表。

(1)中文摘要的规范化。摘要的概念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摘录要点”;一个是“摘录下来的要点”。我国国家标准对摘要的定义是“对文献内容进行简介或评论”。摘要应能客观地反映论文主要内容的信息,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要求摘要能够客观地向读者介绍文献的 7

精华,以利于读者迅速决定是否有必要阅读全文。不要写成开场白

(2)参考文献的规范化。参考文献就是文章中所引用的有关资料。其质量和数量是评价论文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反映着该论文的起点、深度以及科学依据,也是进行引文统计分析的重要信息源之一。主要有三个作用:一是分清成果的归属,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二是读者可以快速查找到原著的作者。三是提供科学根据,使作者的论文更具有科学性。文章影响因子高的原因,不在于文章质量和作者,而有50%是由于参考文献所起的作用。

三、创新——学术研究的生命

学术创新是指学术研究要创造出新的东西,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发掘出新材料和新证据,二是发明出新范式和新方法,三是孕育出新思想和新见解。创新又称新意、创新点、学术价值等。

1.质料层:研究资料、研究素材以及研究者的学术习得与积累。(信息社会我们要做的是“减法”而不是“加法”——去伪存真)

马克思40年完成《资本论》,他大量时期都是泡在大英博物馆里收集、研究和考证各种历史和现实的材料。各种综述类文章,如:

耿红卫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国外语文课程发展的若干趋势研究》

发表于《中小学教师培训》2008.6.57—59.人大报刊资料中心《中学语文教学》2008.11;《中学语文教与学》(初中读本)2008.9.全文转载

在语文课程性质、培养目标、评价标准等方面共同的宏观发展趋势进行了整理分析。 孙传远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新课程改革三次“学术争论”的回顾与反思》

发表于《中小学教师培训》2008.4。人大报刊资料中心《中小学教育》2008.7.全文转载

章立早 福建省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十大学校管理信条点评》

发表于《中小学教师培训》2008.1.人大报刊资料中心《中小学管理》2008.5.全文转载

●提拔比自己能力强的教师,才是真正的用人之道●营造人才竞争机制比发现人才更重要 ●干正确的事比正确地干事更重要●在管理上宁可先严后宽,切勿先宽后严●对教师而言,校长应该是教练而不是裁判●没有效率的苦劳远不如有效率的功劳

(鲁迅:“无论什么事,如果坚持收集资料,积之十年,总可以成为学者”。)

2.结构层:是指方法与范式而言的。学术积累和发展到一定程度,必会形成相应的方法与范式,这是承载或建构学术的“框架”。但在问题领域变化的情况下,“框架”本身就可能走向程式化、模式化甚至教条化,从而直接成为学术推进的束缚和阻碍。模式是一把双刃剑,正像许多优秀的管理者不是出自哈佛的MBA,而是来自西点军校一样,许多优秀教师也不是师范院校毕业的——模式的负效。

社会科学或是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从总体上来讲都有两个支点,一个是它的理论框架,一个是它的方法论。这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这两方面互为推动和促进。

现代教育理论的源头和流变(刘佛年):

17世纪夸美纽斯(不朽之作《大教学论》)创立班级授课制以来,只是解决授课形式问 8

题,而没有科学地解决教的问题。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1806)主张科学主义观(知识传授)——以教师为中心——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提出“统觉”、科学教育学的创始人,提出了教学五阶段教授法)。

凯洛夫(30年代)、赞科夫(50年代,教学五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指导、学生理解过程、使全班学生包括“后进生”都得到发展)。现代认知心理学奥苏伯尔——主张接受学习: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机械学习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19xx年,被西方学者公认为是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齐名的人类三大教育瑰宝之一,)主张人文主义观(素质培养)——以学生为中心——活动式的学习方式。(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学校即社会)。认知心理学布鲁纳——强调发现学习

冠以各种教育多达300多种: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受此影响非常深:多种教育模式:钱梦龙的“语文导读法(三主、四式)”、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李吉林“情境教学法”、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周泓的“赏识教育”。朱永新倡导的“新教育”(定位为理想的教育)、洋思中学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杜郎口中学教学模式:“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10+35),东庐模式:“讲学稿”—教育的“钟摆现象”—与国内、国际形式相关。

建国50年来,小学数学方法改革和发展:

第一阶段:加强基础知识教学(50年代,一基)

第二阶段:加强“双基”(60年代,辽宁“黑山经验”)

第三阶段:加强“双基”,重视发展智力(80年代,北京马芯兰经验)

第四阶段:加强“双基”既重视发展智力,又重视非智力因素

第五阶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90年代)。——摘自《人民教育》99.10.46邱学华 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要做到融会贯通,孔子的启发式、柏拉图的对话式、昆体良的雄辩式、刘徽的问题式、朱熹的研讨式等教学方法,都应该继承和选择,并与新课改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有机结合,更好地发挥教学方法体系的整体功能。上海一中三段式铃声为教师预警:15秒、20秒、25秒。

于丹《论语》心得)从独特的个人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穿越两千多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

3.理念层:是整个学术原创工作的“硬核”与落脚点。提出一个新的理念,再造一个原理,通过它,建构新的理论体系,进而分析解释新 现象,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帮助人们厘清或重建价值信念,这就是理念层面的学术原创。理论乃理念的系统化。回顾人类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人类进步的轨迹:

(1)个人的独创性

●20xx年,英国BBC和美国《科学月刊》联合评选出,影响21世纪最伟大的人物前3位的是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三位皆是犹太人)。

9

关于爱因斯坦:一个故事很可以说明在人们心目中,古典物理学的完善程度。德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普朗克年轻时曾向他的老师表示要献身于理论物理学,老师劝他说:“年轻人,物理学是一门已经完成了的科学,不再会有多大的发展了,将一生奉献给这门科学,太可惜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在19、20世纪之交的一场物理学革命中,诞生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弗洛伊德:纵观西方文明史,西方文化思想曾经历过两次本质的飞跃。第一次发生在文艺复兴之后,是理性主义对神权思想的飞跃。第二次发生在本世纪初,是非理性主义对理性思想的飞跃。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无(潜)意识理论彻底突破了人是理性的、是一个自我统一体的理性主义观念,证明了人精神世界的矛盾性和异质性特点。弗洛伊德是本世纪世界名人中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他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学,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他的学说在文学、医学、哲学、教育等方面都引起了反应。

●法国哲学家德里达的“解构理论”。 黑格尔(进化压力导致高智商)

西方知识界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开始,历来将追求某个中心、某种终极存在以及以此为根据建立某种囊括一切的宏大知识体系作为自己的目标,德里达将它称作逻格斯中心主义,这种逻格斯中心主义是西方几千年文化的思想基础。由于创立了解构主义思想,德里达成为20世纪后半叶欧美思想界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这种影响波及到语言学、文学、人类学、政治学、建筑乃至电影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几乎所有领域。

(2)合作的、不断丰富和完善的结果

●学习理论的演进:

行为主义盛行于20世纪20-50年代,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以桑代克、华生为先导,之后斯金纳又对它作了总结和发展。强调以教师为主体,注重教师对课堂的控制和对学生的奖惩。(讥讽为“没有头脑的学习”)

20世纪60年代以后出现了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时脑内的加工过程,外界客观事物(知识及其结构)通过“同化”或“顺应”的过程内化为主体内部的认识结构,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注重教学操纵和对学习结果的量化研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激进建构,社会建构)成为主流,主要代表人物是皮亚杰、维果斯基等,皮亚杰认为知识既非来自主体,也非来自客体,而是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建构起来的。这就是双向建构过程。之后科恩伯格、斯腾伯格、卡茨等人对其理论进行了丰富和发展

●后现代理论的形成也是如此。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兴起和传播于西方国家的一种文化思潮。海德格尔是其理论先驱,其核心人物有德里达、福柯、利奥塔等人。后现代主义是一个庞大的思想流派。从哲学角度看,分析哲学(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分析哲学)、新解释学、解构哲学、批判理论和后现代主义哲学。

(3)时间性和地域性

美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William Ogburn)在《社会变迁:关于文化和本质》一书 10

中提出了“文化惰距”概念,即:指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所组成的文化在发生变迁时,各部分的变迁速度不一致,有的部分变化快,有的部分变化慢,结果就会造成部分之间的不平衡、差距和错位,从而造成种种问题。该理论认为,一般来说,总是“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迁;而在“非物质文化”内部,差异依然存在,一般首先发生制度变迁,其次是民俗、民德变迁,最后才是价值观念的变迁。理念创新也有这种“文化惰距”效应:1、知识、情感、价值观哪个重要;2、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3、国外理论与国内理论;4、研究学习与接受学习。(《培训》200803)

“终身教育理论”与“活到老学到老”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学而不厌”(《论语·卫灵公》);“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论语·为政》)“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第四》)朴素的终身教育思想。

“活到老学到老”一语出自古代雅典著名政治家梭伦(前639年—前559年)之口,直译为“我愈老愈学到了很多的东西”(one is never too old to learn)。18世纪法国启蒙家卢梭在晚年的著作《一个孤独散步者的遐想》中又加以引用和发挥,从此,梭伦的这一名言得以流传至今。

“终身教育”这一术语自19xx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的成人教育促进国际会议期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法国的保罗?朗格朗(Parl Lengrand)正式提出以来,它指从“婴儿”到“坟墓”人的一生,包括人发展的各个阶段及各个方面的教育活动。

如果说质料层是“肉”,结构层是“骨”,那么,理念层则是“魂”。肉通过骨得以组织起来,而“魂”则赋予“肉体”以生机与灵魂。能否用开创性的观念发现新的思路,发展新的理念是学术发展的生命力所在,也是衡量学术研究成果高下的标准。

可以说,没有原创性的学术思想,我们在广阔学术天地中的自由探索便步履维艰;没有原创性的学术理念,即使面对众多热点,我们也只能亦步亦趋,重复模仿。

据说,在学术领域有所谓的“质量反平方定律”,即每发表一篇一流论文,就伴随着4篇二流论文和9篇三流论文问世。 20xx年,全抄72%,部分抄24%,不抄4%。

1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