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学好民族声乐毕业论文

浅谈如何学好民族声乐

摘要:如何学会声乐的各种唱法,是当前声乐教学中一直在探索和思考的问题,而名族声乐也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种。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有教师正确的指导灵活的学习方法。在名族声乐学习中,不能生搬硬套,更多的是体会和感受,要“用心去唱”。

关键词:名族声乐的学习; 正确发声:声乐教育:知识理论。

谈起声乐艺术、技巧、表演、教学等等,很多声乐教师都能泛泛多说出许多个人见解和方法来。但如何提高声乐教学水平,提高学生们的演唱技巧,如何提高个增强声乐艺术的表现力及感染力,却是一部分教师经常忽略或不够重视问题。而这个问题。也正是影响到学生提高声乐技巧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声乐而言,有些教师认为,声乐就是通过声音来表现的。其它都是次要的,认为没有好的声乐技巧,表现力再好也是多余的。很多老师,在教学中,只偏重或只注重声音的训练,其它技巧虽然有密切关联的问题,则不 重视了。

这种观点我觉得是很片面。声音的技巧虽然很重要,但是没有了感情的投入,就会像一部机器,它很多的事情可以做得很完美,可他却永远拥有不了灵魂。如果我们唱歌只追求声音的完美,不注重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那培养这些唱歌者的目的何在?/如果演唱者把每一首不同的作品都当做仅仅是学习声乐的练习曲来唱,单纯的去表现声乐技巧的生命力,就要和表现力和感染力相结合。所以。我最先要谈的是:

声乐技巧和表现力

唱法问题一直是困扰声乐老师的大问题,至今为止也没有哪一位名人学者和教师明确的去提出三种唱法的界限是什么?每次在电视上看到各地及中央电视台多的声乐大赛都会分美声唱法、名族唱法、通俗唱法三个大类来比赛。我有时候也在想,这一上三种唱法的界限是什么?区分的标准又是什么?包括我们声乐、音乐前辈们恐怕也很难区分这其中的界限和范围。比如一些通俗歌手演唱的歌曲,如“南泥湾”’“信天游“走西口”便衣警察“、兰花花,毛主席的话儿记在心坎”等等,举不胜举。他们演唱的是传统民歌,但他们所用的方法是所谓的通俗唱法,又近乎民间民歌唱法。还有诸如“青藏高原”之类的少数民族歌曲,演唱者用的是什么唱法呢?这是个很难界定的标准。我认为一个演员能唱流行、通俗歌曲不见得就是通俗唱法。我想一个唱民歌的演员,如果演唱能唱一些演出用的通俗流行歌曲,你能认定他是流行歌手或通俗吗?当然不能,刘欢能唱通俗歌曲,也能唱民歌,也能演唱一些歌剧咏叹调,他属于哪种唱法呢?总所周知,世界著名女歌星沙拉。布莱曼,她演唱通俗歌曲,又演唱传统类声及歌剧选曲,她又算什么唱法呢?其实归根结底,这其中的问题,就是一个演唱方法与表现力的问题。不是吗?打个通俗的比喻:声乐技巧是骨架,而表现力就是充实这个骨架的血和肉,喻晓宣老师曾明确指出:技与艺的关系也是如此。精湛的声音技巧可以促使艺术之花开得更加艳丽动人;而加强艺术修养则能充分发挥技巧的作用于力量。

“技”是重要的,没有“技”,也就没有所谓的“艺”,没有纯熟的技巧,也就不可能有完美的艺术表现。技术的功力直接影响到艺术水平的高低。。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技巧。长期以来,特别是有一时期,片面强调生活的重要性,把“以情带声”变成了“以情代声”,似乎只要有了生活,只要有了感情,艺术上的一切问题都能得到解决。其实,对于一个声乐表演工作者来说,生活与技巧这两方面都是不可或缺的,二是不可分割的。只有完美的艺术技巧,才能达到完美的艺

术表现目的。

二、民族声乐教学中常遇到的一些问题

民族声乐顾名思义,是一个国家隶属本民族的传统声乐其根源也可以这样说民族声乐,这样说也许是有局限性的。但究其根源,应当是本民族的、民间的唱法的总称。如山歌、各地方的民族民歌或经过改编,加入新的内容原始的传统的唱法。其实中国的地方戏曲,也应归结为民族声乐的组成部分。在民族声乐的学习过程中,很多的声乐生经过多年的学习,也投入了很多时间与精力,但是最终却看不到成效,到头来在歌唱的过程中还在歌唱时,咽喉不能阻塞,因为喉咙是声音的通道,必须将咽喉张开,让气息自如的将声音送出来。还有的张开了嘴却不一定就真正的打开了喉咙。虽然口的外部张的很大,但口腔内部未能打开,而使舌根下压,结果咽喉腔部分反而变小受阻。虽然喉咙是声音出来的门户,也是气息的入门户,如果喉咙没有充分打开,即使口张开了,也很难得带圆润优美的声音。我们所要要求的打开喉咙就是指在歌唱时,口腔都能充分张开,使声音的通道畅通无阻直达头腔,产生良好的共鸣。

呼吸的运用

呼吸是人体发声的动力,也是艺术的基础。发声方法的基础。发声方法真确与否,呼吸起着定性的因素。在我国古代声乐理论中就有“善歌者必先调其气”的论述在我国名族传统唱法中,也认为气息是歌唱的基础。所以如果在歌唱过程中呼吸运用的不正确就会直接造成声音无控制的“喊叫”“卡挤”现象,有些学生多年来“提”着气歌唱。究其原因是声乐老师让其“收腹”歌唱。歌唱时吸引肌肉群和呼气肌肉和呼气肌肉群得对抗收决不等于“腹部往里收”这种“对抗收缩”为了维护横膈膜下沉。理论上讲,使肺的底部较长时间充满气,从而有控制的呼出。而“收腹”歌唱的呼吸现象,则完全打破了这一对抗保持的可能性,使歌唱者气息浅,胸上部紧张,是一身的毛病。就是因为在学习唱歌的过程中违反了一些科学的发生规律,从而走上了弯路,所以在声乐的教学中,老师就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在民族声乐教学中会常遇到哪些问题呢?

如何正确发声

1、起音

歌唱艺术是以人体的歌唱器官为“乐器”而发出优美歌声的艺术。歌唱者既是“乐器”又是乐器的的演奏者我们需要掌握正确的“演奏”方法,才能“演奏”出美妙的声乐。

第一、要防止用过多和过猛的气息去冲击声带。这样会产生噪音,减少共鸣,损伤声带。

第二、要防止声带过于松垮,不积极靠拢闭合去档期。这样会产生漏气,发出嘘声,音色空闷、苍老,也容易引起声带疾病。

第三、要防止起音时候喉头挤、卡、压,是喉头失去弹性,导致音色干涩、刺耳,容易引起声带疲劳。

2打开喉咙与口形

“打开喉咙”是歌唱的最基本要求,也是我们在歌唱时须贯彻始终的最终的最基本状态。

“打开喉咙”实际上是打开了人的共鸣体,通过训练有意识的“打开”来调节人的歌唱共鸣腔。这个问题是一般声乐教师和学生积容易忽视的问题。唱歌初学者,往往会不自觉的将口腔紧锁着,不打开嘴来唱,这样很难的得到好的声音。更会导致喉咙下巴等发声器官的紧张。解决的方法应强调歌唱进吸气自然下沉。发生时,要感到下腹部和腰部位向外向下扩张,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喉部 的压力,有利于共鸣腔的调整,减少喉部的挤咔现象。

呼吸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许多的声乐家将歌唱发声的呼吸方法分为四种:锁骨呼吸法、胸式呼吸法、腹式呼吸法和胸腹试联合呼吸法。大多数的生理学和声乐家认为个别的、孤立的

呼吸法是不存在的,都主张在歌唱时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方法,认为这是一种最为完善最科学的呼吸方法。

(三)由于流派风格的变化,歌唱中共鸣腔的运用是最为复杂的。歌唱得到共鸣包括:头腔共鸣、口腔共鸣和胸腔共鸣。正确的发声和美好的歌唱时建筑在共鸣之上的,这是声乐训练的基本规律,也是每一个优秀歌手的嗓音应具有的特点。

有些学生为了寻找共鸣故意压着喉咙缩着舌歌唱。下巴紧张,勃筋暴露,使歌声的“美”更无从谈起。这种现象如有老师指导,恐怕要追究老师引导其共鸣运用的责任。其实,歌唱的共鸣的运用,要想畅通自然,声音的“走向”很重要。打开喉歌唱,并不是压着喉歌唱。打开喉的同时,要把声音送向头腔,带动鼻咽腔头腔同时发生共鸣。而人体参与歌唱的各部位,要紧张有序。该积极的部位要调动起来,如:后咽部和鼻咽腔要有一定的张力,而该放松的部位如:舌和下巴一定要放松。只有这样才能调整出歌唱者最美的共鸣和音色。

三、声乐理论知识的学习

好的演唱必须有扎实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做坚强的后盾。学习了解声乐理论基础,可使自己练习时不盲目,明确目标。另外,再看看别人的声乐论著、声乐方面的录像、电视、录音等,都会给自己带来极大启发,对歌唱练习时有大好处,使自己少走弯路。音乐基础理论包括知识理论、视唱练耳、和声曲式及作品分析、中外音乐史等等。任何一门基础理论课程没学好,演唱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如乐理中基本的音值、节奏没掌握好,就会使作品的演唱失去条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速度与力度把握不准,可能就会完全改变原作的青训和情感内涵。若不了解作品的出处、年代及风格,把严谨、典雅的古典风格唱成激情、浪漫风格,就会贻笑大方。可以说,扎美好歌唱的一个人重要保障。实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是

四、歌唱的吐字

领会歌曲中的咬字与吐字是声乐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歌唱艺术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音乐与语言的结合。音乐形象的升华,两者是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我们中国民族歌唱的传统发音讲究的就是“字正腔圆”。古今中外的歌唱家在声乐训练课中都十分重视歌词的吐字问题。要求歌唱者除了以准确、优美、动听的声音以外,还要将歌曲中的歌词正确而清晰的传达给观众。

我国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指出:“古之善歌者有语,谓当使者中无字,字中有声” “要把字顺顺溜溜儿不是疙瘩瘩融化”在歌声之中,即声中无字。要在吐字清晰而不是以不是以字害声的根基上,把字变成音乐化的有声字,就是字中有声。这些都是我国传统声乐理论中,关于吐字咬字的宝贵经验,只有认真学习,才可能做到“字正腔圆”。

五、了解民族唱法的特点

想要学好民族唱法,在学好一些技巧之后还得掌握它具备的特点。民族中国现代的名族唱法,是当今歌坛的三大唱法之一。我们所指的民族唱法、是在我国民族艺术土壤中孕育成长。在继承中国各民族的民歌唱法、戏曲唱法、曲艺唱法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了欧洲传统唱法的科学训练手段和技术方法逐渐形成的一种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特点的歌唱艺术。

民族唱法以一名族语言为基础,以独特的行腔韵味为精髓,重视唱“情”,强调以情代声,声情并茂的歌唱美学原则,并与形体表演紧密结合,是歌唱的情、声、字、腔、味、表演交相辉映。

我国的民族唱法在解放前因历史条件的局限,基本上还停留在民歌、曲艺、戏曲等唱法的领域内,没有形成具有代表性和科学性的完整系。虽然在民歌、曲艺领域内也出现了很多的优秀的演唱家,但从时代的发展对声乐的艺术看来,仍有一定的局限性。解放以后,由于党和政府对民族文化的高度重视和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我国的民族声乐事业有了飞速的发展,在演

唱技巧和训练方法上,学习、鉴定了美声唱法的长处,吸收消化后为我所用。保持了声音上甜、亮、圆、润,水的特色,但音域更为宽广、声音更加畅通明亮、表现力更加为强,不但能演唱一般的歌曲、而且能演唱宽广、色彩变化丰富、感情起伏强烈、富有戏剧的大型作品。

六、嗓音的保健

众所周知对于歌唱者来说,嗓子就是我们的“乐器”。正确的发声方法及良好的生活习惯,就是对嗓音的最好保健。科学的用嗓,就是唱好歌曲的前提,所以对于一个想要学好名族声乐的朋友来说,爱惜好自己的嗓子才是唱好歌曲的王道。

对于如何学习好名族声乐,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就如同“每一千个看过哈姆雷特的人们,心中就会出现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对于声乐中每一首作品,不同的人就会用不同的技巧和感情表现出来。声乐归根结底即使细腻的却又是抽象的。总之一句话:虚心学习、耐心感受、用心唱。

 

第二篇:关于声乐的毕业论文

包头师范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 题题 目 目::论×歌×剧×《×伤×逝×》×× ×××× 学学生生姓姓名名::白×鹤×杰× 学学 院 院::包×头×师×范×学×院× 专专 业 业::音×乐×表×演× × × 班班 级 级::07×级×音×乐 表演班 指指导导教教师师::王× 云×× 讲 教师授 二 〇 一 一 年 四 月

摘 要

《伤逝》是我国歌剧史上,第一部抒情歌剧,它是由王泉和韩伟,施光南先生作曲,根据鲁迅的同名小说改编的歌剧,他的音乐借鉴了西洋歌剧的表现形式,广泛运用了咏叹调;宣叙调;对唱;重唱;合唱;伴唱等丰富多样的声乐体裁。在形式上吸收了我国二三十年代艺术歌剧的某些特点,富有民谣色彩和时代气息,他是八十年代中国民族歌剧,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本文中主要介绍鲁迅,施光南的歌剧《伤逝》及几首著名的唱段。

关键词:鲁迅;施光南;《伤逝》

Abstract

Regret is the history of opera , first lyric opera , it is by WangQuan and ShiGuangNa dose limits , according to Mr Luxun , the composing of the novel , his music operas from western opera forms , widely used the aria ,XuanXuDiao ; Duet ; The human ; Chorus ; BanChang etc rich variety of vocal music genre . In China in form 1930s art absorbed som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 rich operas ballad colour and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in the 1980s , he is Chinese national opera , one of the important harvest creation . This article mainlv introduces the opera ShiGuangNa lu xun , and some of the famous relates the ballad .

Key words:luxun; ShiGuangNan; The death of

目 录

引言(绪论) ???????????????????????????? 1 1 小说《伤逝》 ???????????????????????????2

1.1 被人民称为“民族魂”的鲁迅?????????????????? 2

1.1.1 鲁迅生平简历 ????????????????????????2

1.1.2鲁迅主要作品????????????????????????? 2 2 歌剧《伤逝》??????????????????????????? 3

2.1 《伤逝》的词、曲作者 ????????????????????? 3

2.1.1词作者简介??????????????????????????3

2.1.2时代歌手——施光南??????????????????????3

2.1.3施光南主要作品???????????????????????? 3

2.2歌剧《伤逝》?????????????????????????? 3

2.2.1歌剧《伤逝》简介??????????????????????? 4

2.2.2《伤逝》的剧情 ??????????????????????? 4

2.2.3《伤逝》几首著名唱段????????????????????? 4

2.2.4歌剧《伤逝》在我国歌剧史上的重要意义????????????? 6 3 我对歌剧《伤逝》的体会????????????????????? 7 结论 ?????????????????????????????? 9 注释 ???????????????????????????????10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2

引 言(绪 论)

大型歌剧《伤逝》,是施光南先生于19xx年为纪念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诞辰100周年而创作的,他以满腔热情和崭新的手法,成功的用音乐塑造了鲁迅先生于20年代笔下所刻画的一代追寻与仿徨的青年形象。

但是,歌剧音乐略显“单薄”,施光南先生对咏叹调的音乐处理下了很多功夫,但在其他地方显得有些不足,特别在宣叙调及对白,由于缺乏丰富的音乐“垫”着,使得这些宣叙调和对白显得松散,与我们耳熟能详的西洋歌剧作曲家的歌剧音乐相比略有不足。

可是,歌剧《伤逝》在我国歌剧史上人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我国歌剧史上有的重要收获。

1

论歌剧《伤逝》

一、小说《伤逝》

《伤逝》这部小说发生在五四青年时代,是鲁迅以主人公涓生日记的形式,用倒叙的手法,描写了民国初期,先进青年的代表人物子君和涓生反对封建势力,争取自由平等,向往幸福生活的爱情悲剧。

(一)、被人民称为“民族魂”的鲁迅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1、鲁迅生平简历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xx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xx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xx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xx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他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也是最杰出的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学观与现代派的调和者。他以俯瞰超拔的目光、人类文明的目光关照灾难深重的民族,以欧化的艺术改造传统,他不像前几年的“现代派”那样只重皮毛外壳,他在适度照顾中国读者的同时显示自己思想与美学的先锋性。

2、鲁迅主要作品

19xx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先生一生写作600万字,其中著作500万字,辑校和书信100万字。 19xx年到19xx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 2

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xx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伤逝》是鲁迅先生的心态小说,创作于19xx年10月21日,19xx年9月收入小说集《彷徨》。 二、歌剧《伤逝》

歌剧《伤逝》是19xx年为纪念鲁迅诞辰100周年,由王泉①、韩伟②编剧,施光南作曲。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而成歌剧,同年9月由中国歌剧舞剧院在北京人民剧场首演。19xx年广州太平洋影音公司将全剧录制成盒带出版发行。

(一)、《伤逝》的词、曲作者简介

1、词作者简介

王泉,剧作家,天津歌舞剧院导演。韩伟,词作、剧作家。

2、时代的歌手——施光南

施光南(1940—1989),四川重庆人,系政治活动家施复亮之子。施光南为中国成立后我国自己培养的新一代作曲家,曾任全国青联副主席、中国音协副主席、中共十三大代表。学生时代模仿各地民歌风格创作了不少歌曲。后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19xx年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 一级作曲家,是新中国成立后成长的一代作曲家的杰出代表。

3、施光南主要作品

在他的作品中蜚声海外,流传最广的有《打起手鼓唱起歌》、《在希望的田野上》、《周总理,您在哪里》、《祝酒歌》、《洁白的羽毛寄深情》、《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台湾当归谣》等。在19xx年中央电台和《歌曲》编辑部举办的“听众喜爱的广播歌曲”评选活动中,他有三首歌曲获奖。其他如声乐套曲,《革命烈士诗抄》、小提琴独奏曲《瑞丽江边》、电影《幽灵》的配音等也有一定的影响。还创作了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的大型歌剧,《伤逝》,他被誉为“时代的歌手”

(二)、歌剧《伤逝》 ①

3

1、歌剧《伤逝》简介

歌剧《伤逝》的改变完全忠实于原著。全剧结构紧凑、时件集中,分为序幕、夏、秋、冬、尾声(春)五部分。剧中人物洗炼,只有子君③、涓生④两个主人公。男女歌者起到了连贯剧情、推动情节发展、揭示矛盾冲突、描述人物心理的作用。歌剧《伤逝》的戏剧结构采用了以四季景色隐喻主人公冷暖人生的手法,给作曲者提供了广阔的音乐创作空间。子君和涓生是“五四”时代的知识青年,他们有中国传统有文化的根基,又受西方文化启迪,思想激进狂热,但有深沉多虑。浪漫的追求、天真的幻想、真挚的爱情、坎坷的人生,无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施光南先生为了揭示歌剧的主题思想,准确地塑造涓生和子君的音乐形象,展示《伤逝》的时代风貌,它吸收了黄自、萧友梅等20世纪30年代的音乐风格,曲调富于诗意,激情悲歌、意境深刻,集抒情性和歌唱性于一身。全剧音乐具有奏鸣曲式的特点,音乐语言兼收并蓄,层次分明的揭示了人物的内在情感和戏剧冲突,造成强烈的对比与高潮,塑造了两个受伤的灵魂——一个知识分子的战败者,一个新女性的牺牲者。人物音乐形象性格鲜明、感情丰满,深刻地揭示了歌剧的主题。全剧共有乐曲45首,是一部全唱型的抒情歌剧。

2、《伤逝》的剧情

《伤逝》的剧情是讲在五四青年时代青年人摆脱封建家庭自觉追求爱情但同时没有把握自己命运的代背景下发生的一段故事。在“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涓生和与追求个性解放的子君无视封建社会的藩篱自由结合,并开始了一段幸福的婚姻生活。但生活残酷的现实使尚未足够成熟的两个人逐渐陷入困境,爱情的色彩逐渐暗淡,两人的性格差异越发显现出来,而封建势力又给予他们沉重打击,令二人失去生活来源。涓生逐渐醒悟到要去寻求新的生活道路。子君则对涓生的变化充满疑惧,不停地试探涓生。子君的试探反倒引起涓生更多的烦恼和痛苦,他向子君坦言了他的痛苦和想法,表明这种生活应该结束。爱情的幻灭给了子君致命的打击,她在旁人的冷眼下死去。涓生对子君的去世感到强烈自责和无比哀伤,但他决定仍要勇敢的探索前进。

3、《伤逝》的几首著名唱段

在这里我为大家介绍几首《伤逝》中子君和涓生的几首著名唱段:

3.1对爱情向往的子君和涓生——《紫藤花》

《紫藤花》是歌剧《伤逝》在(“夏”)中子君和涓生的二重唱,结尾加入四声部合唱。此曲表现了涓生和子君定情后,涓生向子君献上早已采撷的紫藤花,③

4

借物抒怀,坦露胸臆,执着而深情地向子君倾诉爱情。子君手捧洁白绛紫的藤花,真诚地向涓生表露心灵的誓言,让藤花作证,共创未来美好的生活。这是一首同一曲调的复调歌曲,采用三段体曲式。第一段由涓生和子君对唱;第二段由子君唱导句一小节后,涓生模仿加入伴句,在发展变化的轮唱中终止;最后用“呣”加入四部合唱,再现全曲,在深远的意境中结束。《紫藤花.》是《伤逝》的主题歌,曲调平稳且优美动听,情感真挚,音乐上没有复杂的变化,但富于韵味。

3.2天真浪漫的子君——《一抹夕阳》

《一抹夕阳》是歌剧《伤逝》在(“夏”)中子君的咏叹调。全曲刻画出了子君端庄、稳重、文静、含蓄又充满活力并饱含爱意的美好形象,此曲为三段体曲式,在音乐上比较单纯,旋律多在中音区流动,节奏平稳,乐句不长,没有过高或过低音的保持。速度、力度变化不大,但音乐内涵丰富、表情细致,旋律优美、色彩明媚、格调典雅、情感丰富,符合当时时代的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作为抒情性的咏叹调,是歌剧中主角们抒发感情的主要唱段,它们的音乐很动听,结构较完整,最能表现歌唱家的声乐技巧,曲调优美,富于歌唱性,使整首唱腔前后呼应,风格统一。时而舒展,节奏的多变,加上色彩变化音的使用,力度的变化,使这部分内容情绪起伏较大,充满强烈的戏剧性,细致而深刻地揭示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3.3享受幸福的子君——《欣喜地等待》

《欣喜的等待》是歌剧《伤逝》在(“秋之一”)中子君短歌,子君和涓生获得自由的爱情后,开始了新的生活。此时的子君沉浸在一片温馨的家庭生活氛围中,浑身充满爱的活力与生机,她满怀期望与憧憬,在欣喜的等待中赞美生活。 所以,这是一首小快板乐曲。情绪欢快、饱满,节奏流畅、轻松、活泼。演唱小句子的“啦”和跳音的“啊”时,要注意情绪的连贯和发展。歌曲中的无词歌往往比有具体内容的歌词更能展现内心情感,歌中反复出现了小句子和跳音两种音乐形式。

3.4悲愤迷茫的子君——《风萧瑟》

《风萧瑟.》是歌剧《伤逝》在(“秋之二”)中子君的咏叹调。他们短暂的幸福生活很快遭到了暴风雨的袭击。涓生失业,四处求职无着落,二人生活拮据,子君只有变卖衣物,维持清贫的生计。子君在社会的冷眼中苦苦寻求答案:为什么自己走过的路遭到社会的职责?她只有面对秋风和落叶倾吐心中的苦涩和迷茫。而这首咏叹调就是子君见景生情、借景抒怀、以景拟人,与秋风落叶对话,想让社会对他的不公做出回答的倾诉式唱段。全曲意境悠远、感情深沉,音乐层次分明,一气呵成。伴奏音乐具有鲜明的造型性,形象的描绘了秋天、落叶 5

的萧瑟气氛,有力地烘托出主人公凄凉、苦闷的处境。全曲音域十二度。乐曲的速度、力度、节奏对比较大,但具有较准的规律性。

3.5不服输的涓生——《金色的秋风》

《金色的秋风》是歌剧《伤逝》在(“秋之二”)中涓生的咏叹调。涓生冲破封建势力与子君自由结合,短暂的幸福生活转眼即逝。由于他俩对世俗的叛逆,于是成了大逆不道的恶人,没有一个地方敢用涓生做事,没有一个地方敢发表他的作品。涓生的前途举步艰难,但此时的涓生不甘沉沦,他愤慨、他抗争,仍然满怀激情与希望。面对秋光,他渴望生活的曙光,再将他的人生照亮。乐曲开始的D大调乐段,演唱情感内在、迷茫、寻求地,有一种不知所措的感觉,并充满对生活的留恋。转C 大调以后演唱的力度加强了,激情饱满,表达了涓生不干忍受命运的摆布、竭力向社会抗争的决心与勇气。

3.6彻底绝望的子君——《不幸的人生》

《不幸的人生》是歌剧《伤逝》在(“冬”)中子君的咏叹调。此曲是戏剧情节高潮的到来,人物情感高潮的顶点,子君演唱此曲时是在想人生告别。乐曲以三段体的曲式结构,充分提示了子君在绝境中的感受。在这首咏叹调中出现过三次子君的呐喊,每一次呐喊,内心独白是不一样的,第一次是无助的呐喊,已经接近崩溃快要神志不清了;第二次呐喊是子君的怨恨,第三次呐喊是子君对自己悲惨人生的最后呐喊,经过痛苦的垂死挣扎后已经有气无力了。突出了在那个年代子君和涓生为了追求自由的爱情,向传统的封建礼教发起了抗争,开始乐段突出了“死”和“静”、“冰”和“冷”,这是人物生活环境的写照,更是人物内心世界的独白。在旋律强弱的变化中,表现出了子君的心像被撕裂一样剧痛的感受,后面的乐句为了预示人物死亡的来临,已不再演唱旋律了,人物几乎在说话,旋律延续在乐队。到中音区八度大跳时,语气不断加强,表达了人物绝望时的控诉与呐喊。最后,气息平稳,缓慢的演唱出了“不行的人生”,结束了全曲。

这几部都是歌剧《伤逝》的主要唱段,每一个唱段都表现了两个主人公不同的心情,不同的感受,形象的刻画了两个主人公在那个的年代,矛盾的维持着他们悲惨的恋情。

4、歌剧《伤逝》在我国歌剧史上的重要意义

在我国歌剧史上,《伤逝》是第一部抒情心理歌剧,歌剧音乐借鉴了西洋歌剧的表现形式,广泛运用咏叹调、宣叙调、对唱、重唱、合唱、伴唱等丰富多样的声乐体裁,在形式上,吸收了我国二三十年代艺术歌曲的某些特点,富有民谣色彩和时代气息。该剧以大段的咏叹调、宣叙调、重唱与合唱交织运用,借以抒发人物内心波澜壮阔的情感。在新时期中国歌剧的发展史上,《伤逝》和《护花神》 6

是出现较早的严肃大歌剧,但《伤逝》显得更成熟,艺术成就更高,影响也更大。因此说,《伤逝》不但开了新时期严肃大歌剧创作的先河,而且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歌剧史上的精品,它之后被选入“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确实是当之无愧的。也是80年代中国民族歌剧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

三、我对歌剧《伤逝》的体会

看了这部歌剧以后,对我的影响很大。

我觉得,子君是个悲剧性的人物,她对爱情的盲目纯真奠定了她的悲剧性色彩。而涓生也是一个受封建思想很深的人,面对爱情一时的幸福决定冲出了封建的牢笼,可是他没有为他当初所做的决定而坚持到最后,在生活的窘迫下,他没有选择和子君共同面对,而是,把所有的后果都留给子君一个人去承担,我们都知道《伤逝》是鲁迅写于“五四”青年时代的一部小说,“五四”年代是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而《伤逝》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的一部爱情故事。在那个年代,人们受封建思想束缚,在面对爱情是没有去自己追求的自由和权利的,而在一个不承认个性的社会中,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结合的行动本身,便会导致自我的孤立。这部《伤逝》突出了在那个年代的子君和涓生摆脱封建思想,自由大胆的去追求自己的爱情,但是,最终还是以悲剧收场的悲惨爱情故事。

在这部歌剧里我比较喜欢《紫藤花》、《一抹夕阳》、《风萧瑟》、《不幸的人生》四部唱段,剧中的主人公,涓生和子君都是单纯地追求个性解放,爱情至上,走个人发展的道路,在唱段《紫藤花》中,通过对紫藤花的细致描写,就像在这个春天里两个主人公之间的爱慕之情一样美好,充满了生机勃勃的未来,二人相互许下了爱情誓言,对爱情也充满了美好憧憬。他们在被爱情冲昏头脑的同时却忽视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忽视了在那个年代恋爱和婚姻问题不可能是一个独立的问题,也为他们最终感情的破灭悄悄埋下了伏笔。在听到唱段《一抹夕阳》时就更加表现出了主人公为了冲破封建的束缚和压迫,去寻求属于自己的爱情的美好向往,子君看着自己心爱的人就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这种自由爱情的想法。无论外面的世界给他们多大的压力,她都坚持自己的想法。美好的事情总是来得很快,走的也很快,任谁也无法把握,他们当初许下海誓的爱情也终于在生活的压迫下出现了裂痕。在这里也值得我们思考一下,难道生活得困难在爱情的面前会这么的不堪一击吗?当然,对这样的结果,还有当时的社会背景做借口,现在的爱情就不能不值得我们思考一下了。当时因为涓生冲动的,甚至不负责任的浪漫爱情,却只能维持到了子君的爱时,竟成了被质问被考验的负累了,也看出了涓生他矛盾自私的阴暗面,使子君对涓生的爱的执着慢慢失望,直至最后自杀而死,子君的死唤醒了涓生,他最后那样的后悔,可是所有的都已经晚了。

子君的死结束了这段在错误的背景,错误的感情下的悲惨爱情故事,通过这 7

样一段爱情悲剧也让我们看到了爱情底下的更多内幕,贫贱夫妻百事哀,谁对谁错世说纷纭。他们的爱情值得我们现代人借鉴的是,既不能像子君那样爱得失去了自我个性,也不能像涓生那样轻率地开始。我们中国不是有句老话:没有足够的水,就不要走进罗布泊。如果两个决定了相爱,就应该相互扶持,共同进步,哪怕结局是一同灭亡,也要与爱同生。而剧中的涓生在面对生活的压迫是不是勇敢的去面对,去保卫他们共同追求的爱情,而是选择了逃避,就是在他们恋爱的过程中,最幸福,最愉悦的时光时,涓生依然在乎的是世俗的眼光,我想这也许正是揭示出悲剧人物形象的实质吧!更令我们为他们这样的悲惨爱情唏嘘心痛。从涓生的唱段中,可以真实的感受到相爱到分手阶段的残酷,而血淋淋的爱情正是提倡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最后却为了求生而离开了子君的涓生亲手埋葬了。

在这部歌剧里,我很喜欢殷秀梅(饰子君)的唱段,特别是在第二唱段《一抹夕阳》中殷秀梅用那抒情的咏叹调,温柔的表达了她为了涓生,为了爱情不惜受封建思想舆论而大胆的追求自由爱情的决心,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女性独立人格的觉醒。还有第四唱段《不幸的人生》中。涓生离开了子君,子君像是一个孩子失去了依靠一样,不知道该怎么办,那用咏叹调发出的三声呐喊,让人的心一次一次的纠结在一起,好像自己就是子君一样,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只能悄悄地离开,因为涓生真的不再爱自己了,对生活也失去了希望,也许,那时他就已经想好要永远的离开涓生,离开这个没有她可以容身的世界了吧!这是一个悲惨的故事,特别悲惨处在于:在新文化时代,人们已经有足够的觉醒之后,还以女性的死亡而告终。这一点是最让我不能理解的,难道那时候中国人的思想在爱情方面就这样的老套,不容许有点的不符合社会的想法和做法吗?如果有一点叛逆,是不是像涓生和子君一样的结局呢?这是让我很难理解的。

8

结 论

歌剧《伤逝》是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而作,剧本由王泉、韩伟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由人民音乐家施光南作曲、中国歌剧舞剧院组织创作排练的。本歌剧从编剧的构思到音乐的布局、从导演的意向到舞台的设计都体现出协调统一,在歌剧创作中音乐构思与剧作构思一致,并相辅相成地结合为一种既不是单纯的戏剧又不是单纯的音乐,而是戏剧性的音乐,音乐化的戏剧。歌剧中体现了原著抒情诗式的笔调,刻画了涓生和子君两人于20年代就敢于向封建礼教抗争的青年,也揭示了知识分子自身的弱点。故事用倒叙手法首先展现春之黄昏,涓生归来,凝望某会馆门楼,痛苦回忆着往事......同时也突出了在五四青年时代,青年人摆脱封建家庭自觉追求爱情,但同时没有把握自己的命运的时代背景。

9

注 释

<1>王泉,博士,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主要研究领域为西方文学理论与英美小说。读者反映文论;文化研究。主授课程: 西方戏剧,英国文学选读,美国文学史,欧洲文化。代表论文有:“政治解读《坎特伯雷》之?女修道的故事?”;“《像册一页》中的女性话语”;“解构主义”;“《黑暗之心》中的殖民主义思想意识形态”;“托马斯?哈代和《无名的裘德》” 译文《文本﹒文论: 经典小说的解读》; “B先生的治家之道:《帕米拉》中的惩罚和归训”;“合法公民的构建—评《红字》中意识形态的召唤”。

<2>韩伟(1906-1992),湖北省黄陂县人。一九二二年参加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一九二四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一九二六年转入中国共 产 党。曾在国民革命军叶挺独立团任战士。参加了北伐战争和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一团排长、副连长,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三纵队教

<3>殷秀梅 饰 子君

<4>程志 饰 涓生

10

参考文献

[1] 鲁迅《鲁迅全集》鲁迅全集出版社 北京鲁迅博物馆 编1938,

[2] 鲁迅 鲁迅全集(16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 北京鲁迅博物馆 编1981 1998第五次印刷

[3] 鲁迅《彷徨》(短篇小说集)北新出版社 19xx年3月2日出版 156—159页

[4] 郑敬轩 中国歌剧曲选第二卷 20xx年6月出版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9—289页

[5] 鲁迅《鲁迅全集》鲁迅全集出版社 1938出版,

[6] 鲁迅 鲁迅全集卷二 人民文学出版社19xx年出版

[7] 鲁迅《彷徨》 北新出版社19xx年3月2日出版

11

致 谢

经过这一个月时间的忙碌,我基本完成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在这里我要感谢图书馆的书籍资料和那里辛勤工作的老师,特别要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也是我的专业老师——王云老师,他为不光我提供的关于歌剧《伤逝》的书籍,还给我指出了论文的总体思路,及论文中出现的不足,在我完成论文后,王老师又从每个字到每一句话进行了详细的批改,为我论文的完美结束做了很大的帮助,通过这次论文写作,我知道了写论文应该如何收集有利的资料,并且学习了王老师做事认真负责的精神,以及对我们中国歌剧美好前景充满信心。

12

1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