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锁读后感

《封锁》读后有感

张爱玲:19xx年9月30日出生于上海,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之一。这是一位迷一样的作家,既善于将生活艺术化,又满怀着近乎浪漫的悲剧情感,她是名门之后,但是她以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人而自豪;她既悲天悯人,但时时刻刻又能洞见芸芸众生之可怜可笑。只有她才能同时享受万众瞩目的喧闹和形单影只的落寞。这本身,就足以成就一段悲壮的传奇??在传奇的人生中写出了一部特别的短篇小说—《封锁》。

《封锁》是张爱玲一篇独具匠心的短篇小说,全篇主要写的是男女主脚在公车封锁的情况下与常态不同的行为,他们在公车上恋爱了,可是下车后就自然而然地分手了,一个看似荒唐的事在小说中发生了。《封锁》的不同之处在于看似随意的笔调下隐藏着巨大的张力!它通过电车被封锁,描写出两个在平淡、疲乏无聊的都市生活中的世俗男女,而在某一短暂而特定的环境允许的情势之下,表现出对各自常规生活的不至于引起后果的瞬间反叛。这是一种平常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反逆。反映出的是一种人的“本我”状态,包括人类本能的驱动力和被压抑的无意识倾向,在某种特定情况下会展现出本我。

正如陈奕迅《红玫瑰》的歌词唱的: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疼爱的都有恃无恐。在一切有序的生活轨道上,人与人都保持着恰如其分的“位置”,这个位置是社会要求并规定的位置,于生命深处也许有着种种的遗憾,那是对自己没有得到的一切,所怀有的那一些不甘心在心里骚动着而在平常的生活中不会表露出来。而电车上的“封锁”环境是人性的一个出逃机会,这是一个暂时与外界隔绝的空间,在这里他们没有了在现实社会中原有的身份、地位和责任,没有了平时的那些种种顾虑,人们会暂时的抛离原本存在的那个自己,一个单纯的自己,一个真正的自己,这也是一场试验,它引发了人心蓄积已久的燥动,让人从常规脱缰而出,然而“封锁”终究是短暂的,而这种短暂又意味着“安全”,让“封锁”中的男女有了现实中的退路最终破蛹而出的本我。《封锁》中的男女主人公从电车上相遇再到相爱再到最后的分手,其实正好是对内心一直隐藏的那个“自己”的展现。 在封锁的常态与非常态的实验中,作品隐喻了人性与处境的悖逆:人生的常态对人实际是一种封锁,封锁因此成为人的处境象征;非常态中的人性是开放的,人的自然欲望能够得以释放,并导致激情的突然迸发,产生越轨的萌想,从而构成对日常生活的反封锁,激情封锁了平庸。平常生活未被封锁之时,人性往往被封锁了,而生活被封锁时,人性反而敞开了。

而张爱玲散文中说她喜欢出名,渴望满足俗世的各种愿望,于是突围,而在没有人的场合她又觉得生命充满了欢悦,本能的心灵渴求又使得她不由自主的封锁,又而把文学作为封锁之后的另一生命。

《封锁》采用“陌生化”叙述手法,制造出“陌生化”的戏剧效果。试图超越传统的重现现实的方法激发人们克服对生活的麻木感,改变人们对现实的认识。张爱玲是厌弃确定性的作家,其作品的结尾大多是没有归宿的反高潮。《封锁》也不例外,它的寓意“封锁”不尽,是开放似的随时等待重新解读的谜一样的世界。

 

第二篇:读《封锁》有感

读《《封锁》》有感

姓名:贡浩 班级:环工(2)班 学号:20111702217

张爱玲的文章,以前并没有读过。初读《《封锁》》,只感觉作品对人物、环境的描写十分细致入微,非常贴近真实的生活场景。

故事发生于封锁的电车上,一个中年会计师和一名青年教师在电车上由普通聊天发展到最后的恋爱,但封锁过后,两人又形同陌路之人般,毫无联系。

看似荒唐的两人之恋,却又有发生的合理性。寂寞空虚的都市人进行一次短暂的心灵释放,情感互补,但这只是快节奏都市生活中的微微一瞥。

过去如此,现在何尝不是这样?

不知不觉,我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起得更早,走得更快,忙的更急。工作之人行也匆匆,忙也匆匆,学习之人更是感觉时间飞逝。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在忙什么,为什会感觉忙?我们不知道为什么感觉累。我们急急忙忙的赶去上课,只因快要迟到了,我们急急忙忙的赶回宿舍,只因约好了一起游戏,亦或是上课累了,回去睡觉。我们总是生活的很快,但人生也就短短几十年,何必赶得这么急?为什么我们不能提前十几分钟,慢慢稳稳的走去上课,为什么我们不能出去散散心,打打球,而不是玩着一玩就是几小时的游戏,或是一睡就睡不醒的觉。我们总感觉时间不够,所以我们不去思考自己,不去感触世界,不去了解文化,不去构图未来。我们就像一个钻头一样,以为前方没有空间了,就拼了命的往前冲,为什么不停下来看看自己周围广阔的空间?

快节奏的生活,紧凑的时间,人们难以腾出时间来考虑考虑自己,打磨打磨自己的心灵。人的心灵犹如钻石,不经过加工是不会散发光芒的。心灵一旦枯萎,人也就少了很多情感。我们在变的空虚、变得麻木、变得迷茫。我们可能每天都会笑,我们沉迷于这种固定而僵化的生活,难以自拔。但仔细想想,我们多久没有哭过了。为自己或者是为他人,我们有被感动、触动过吗?还是我们再慢慢地抑制这种原本发自内心的情感。在世界上,悲剧每天都在发生,受苦难的人们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减少,对于悲剧我们是否已经持着“见怪不怪”的心理在看待,对于需要帮助的人,我们是不是一走了之?

诚然,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使得我们对于做好人好事显得畏手畏脚,或是生活的压力使得我们无法去顾及自己的心灵。也许你无法去帮助那些苦难的人但你至少要心生怜悯,同情他们,物质上也许无法帮助,可情感上可以支持他们。

不要以为别人的不幸与你无关,你是牢牢联系着世界的。如果你坚持你是独立于自己的,那你就不应该笑、不该怒,没有七情六欲。如若独自一人还在那大笑,大哭,那就应该拉去精神科。哦,不,你是不应该与他们联系的,那就只能让你一人自生自灭吧!

不要当一名看客,不要让你自己的心灵之泉在这种大风气下枯竭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