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术》观后有感,我们都应该有一颗仁爱的心

电视剧《心术》观后感——

我们都应该有一颗仁爱的心

产二科 陈艳丽

这段时间,电视剧《心术》很火,到处都有人在谈论这部电视剧,然而作为和剧中“美小护”一样角色的我,由于科室工作依然繁忙,只能抽空上网观看。它的播出,让我这觉得夜晚的日子忽然变的很踏实。因为这其实就是反映我们自身身心状态的一部优秀作品,在他里面我们都或多或少能找到一丝自己的影子。 《心术》讲的是一群怀揣“仁心仁术”医生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故事。它没有回避当今社会日益突出的医患矛盾,更没有回避部分医生“一切向钱看”的价值观,同时还能看得出《心术》在重建良好医患关系方面在做着积极的尝试。它的故事梗概如下:神经外科医生霍思邈(吴秀波)因工作繁忙屡屡恋爱失败,但与科室同事美小护(海清)的情感发生着微妙地变化;刘晨曦(张嘉译)以“仁心仁术”受到医生同行和患者的欢迎,他的女儿南南却身患肾衰竭。神经外科里的故事一直在上演着,形形色色的病人,有人黯然离开、有人知恩图报,有人和解,有人纠结致死。刘晨曦和赵文谷坚守着自己的原则和道德,终于感动了上天也得到了好报;霍思邈在经历了跟女演员荡气回肠的激情之后,渐渐明白了爱情的真谛,开始了与美小护的恋情。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中成长着,也在他们各自的人生道路上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的成长与升华,在医院的大舞台上完善着医界的“仁心仁术” 1

看了这部电视剧,我颇为感触,作为一名护士,忽然觉得我们医护人员有时是多么无力,医患关系的复杂问题不仅仅出在医护人员身上啊。我想大概每个医生和护士都有过不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的心头劫难吧!一旦病人死亡,我们纵然有一万张嘴都是说不清楚的。那劈头盖脸的舆论、惩处,甚至流血、被打也都是家常便饭。身处此境,想自保都是问题,又有谁敢做个有担当的医护人员呢?还有,围绕“签字”产生的一系列问题,面临生命危险的病人,是不是真的没有家属签字就不能手术呢?

编剧六六在向观众呈现难解难分的医患关系的同时,更向我们传递了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器官捐献,虽不是一个时髦的话题,但是真正能做到器官捐献的家属却又寥寥无几。诚然,家属的心情可以理解,毕竟我们中国人有着根深蒂固的“留个全尸”入土为安的思想。其实,让亲人用另外一种方式活着不好吗?看了这部电视剧,尤其是看到那对父母因车祸而痛失女儿但却能强忍悲痛同意把自己女儿的肾捐献给南南的时候我是热泪盈眶,感动不已,再看新闻报道的时候,忽然间发现器官捐献的人一点儿一点儿的多了起来,他们是那样的伟大。这样的伟大难道不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吗?

抛开医护行业的职业道德操守,以及当今社会日臻尖锐的医患关系不论,单就我们医护人员自身的生存状态来说,我们每天多的要面对上百名患者,其工作量已是超负荷,精神压力极大,在如此高压之下,我们还得承受着各种形形色色的误解甚至是欺 2

辱。

医护行业本应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职业,不应该受到任何暴力的威胁。但由于医患之间缺乏足够的沟通,加之医疗体制改革中产生了一些矛盾,导致伤医事件频发,相信这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在面对问题时,首先,我们医护人员之间要作为一个团队多沟通,让有经验的老医生多帮助新医生,从中化解矛盾;再次,医护人员要学会沟通、提升沟通能力,有问题要及时和患者解释清楚,给病人以希望,让患者和家属增加对医生的信任,才能缓和医患关系;最后,还应该深化医改,这就需要国家的更多投入,说到底,还是有朝一日的全民医保才能真正缓解这种矛盾,医生和病人都不用去为生病发愁,那时候大家都会更加专注于病情,而不是医疗费用的问题。

3

 

第二篇:《心术》读后感

《心术》读后感

近日,我们都读了六六的《心术》,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总算有人来理解我们医生这个职业了。当红的作家六六,分别以患者和医生的身份“卧底”上海的大医院半年,试图去揭开中国医患关系恶化的根源。嬉笑怒骂,真实再现医院里医生与病患之间的相互依存又对立的关系。六六用她特有的轻松灵动的文字,为观察医患矛盾提供了另一种视角与体验——理解医生。

小说以上海某知名医院的脑外科医生郑艾平的第一人称视角切入,“我”是一个想实现医生理想和抱负的人,但是他的工作又让这一愿望遇到层层阻碍。 “我”的同事大师兄刘曦、二师兄霍思邈三位年轻医生,性格各异,却都想做个好医生。病人的不信任、医闹的胡搅蛮缠、医疗纠纷的败诉,现实一次次地打击着这群医生。在这种压力巨大的气氛中,“我”的女朋友小蕾因为患者闹事而被打伤了,小蕾愤然辞职,同时也与不能保护自己的 “我”分手;大师兄刘曦是个很讨患者喜欢的副教授,但自己孩子却因为肾衰竭每天在死亡边线徘徊;二师兄霍思邈是名医之后,他手术的重症病患赖月金成功地下了手术台,却最终未度过危险期。小说揭示出在当代中国医患间痛苦的关系中,无论是患者还是医生,都不能简单地用白纸黑字来定义。 白衣天使的神圣面庞,正在被舆论被患者甚至被医生自己涂抹得有些糊涂。调查显示,大部分医生不再愿意自己的子女长大后从医,优秀的医学生纷纷到药企求职…… 设想一下,当医生这个行业不再令人尊重,不再能吸引到优秀的人才,不再以治病救人为追求,这个

社会会怎样呢?这个问题上,除了寄望新一轮医改外,医生、患者、媒体乃至全社会,是否也能做点什么? !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在任何一个社会,医生都是一个崇高的职业,因为他们肩负着维护人类健康的职责。但最近这些年,如果经常浏览媒体,总会发现医疗方面的负面新闻,一个连着一个,舆论一边倒地倾向患者。

为重新建立起一种良性循环,改善目前的医患关系,首先应该完善制度,把医生队伍中那些害群之马剔除出去,也要提醒广大群众切莫因个别医护人员的失职丧德而对所有的医务人员存有戒心。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找回互信,心存感恩。当今社会广泛存在“信任危机”,医疗界亦是如此。如果患者对医生缺乏信任,医疗改革就难以顺利进行;如果医护对患者失去了爱心,为撇清责任、远离纠纷,在救治生命时畏首畏尾,受害的也不仅仅是患者。

如果每一位人都能时常进行换位思考,那么医患关系就能改善。我也曾是一名患者,现在则是一名儿童保健医生。曾经的我作为患者,多么希望得到医生的关爱;如今作为医生的我,又是多么迫切地渴望得到患者的理解与肯定!

难能可贵的是,六六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还愿意用亲身体验去还原事物的本来面目,真实反映给广大读者。我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作为医务人员最终能得到广大群众的理解。

九龙湖镇儿保科 刘叶萍 20xx年11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