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进式作文

议论文训练资料(六)

议论文结构训练之三——层进式 2011.11.25

层进式的基本结构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是什么”提出问题(论点),“为什么”分析问题,即分析论证论点,可用讲道理,摆事实的方法;“怎么办”是解决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文章的各个层次之间,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或从现象到本质,或从原因到结果,或从一般到特殊等等。层进式比并列式和对照式更能体现思维的缜密,能使文章更灵活,更具有个性化色彩。

【例文1】 学贵善问

谈起学习,大多数人主张勤奋、刻苦。下苦工夫,这当然是对的,但也要讲究方法,这方法的一种就是“问”。“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夫子把学和问相提并论,可见其重要性。王充也说:“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在学习中,我们应该边学边问,多想多问。

那么,问有什么好处呢?首先,问能解惑。“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有了惑就要解,就要问,要知其所以然,惑才迎刃而解。若不问,惑终不解矣。其次,问能知新。培根说过:“多问的人将多得。”司马迁为搜集“大禹治水”这一传说材料,亲自到尧穴、禹洞考察,遍访当地老人,积累了大量史书所没有记载的材料。据此进行勘误、增补,使这一传说十分翔实地记载下来。如果司马迁不躬身下问,他就难以面壁修史。

“问”是很重要的,但怎样才能“问”得好呢?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说过:“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万卷书,只是一条蠢汉尔……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三问。问一人不得,不妨问数人,要使疑窦释然,精理迸露。”他告诉我们:遇到疑问,就要反复地请教别人,要问得透彻,问得深入。我们常常犯这样的毛病:问是问了,但浅尝辄止,没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韧劲。问的时候又往往不善思考,问其然不问其所以然,这样问的效果当然不好。不经思考,一味地向别人讨教,表面被吸收的却是寥寥无几,况且从他人那里搬来的知识不经消化是最容易被忘记的。所以要先思后问,问后熟思。 要向别人请教,还存在一个态度问题,要“问”得好首先要谦虚,尊重别人,要看时间、场合、尽量不要影响别人的休息和工作,态度要诚恳。记得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就介绍过他在向师长请教时的谦恭态度,对老师的教诲,他垂手聆听,遇上老师不悦时,他则“色愈恭,礼愈至。”这里撇开封建伦理不谈,他的谦虚求教的态度就值得我们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谁有知识,就向谁请教,不必去问他的身份、职务、地位。孔子是个圣人,但他入太庙还“每事问”,问住持祭祀的人;还向老郸问礼,向长弘求教音乐知识,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终于使他成为一个名垂千古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

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和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这就更需要我们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适应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这方法其中有一条就是要“多问”。

【结构分析】本文也是非常典范的层进式结构。作者一开头就明确地告诉

大家,他本人是怎么理解“善问”的,也就是回答了“是什么”的问题。接下来,一句“那么,问有什么好处呢?”开始解决“为什么要问”的问题。再一句“怎样才能‘问’得好呢”,用了两段来解决“怎么样”这一问题。

【例文2】

贵在坚持

有两个人结伴横过沙漠。至腹地,一人中暑了,又没水喝,不能行动。同伴给他一支手枪,五颗子弹,嘱咐他过了三小时后,每隔一小时鸣一枪,以让他能辨别方向,回来会合。过了8小时,同伴提着满壶清水带着骆驼商旅循枪声找来。结果只见到一具尸体,其头部被一颗子弹穿透了,手枪和五个弹壳草散落在死者周围。他自杀了,没有坚持到还有被救希望的最后一刻。他的沙漠之旅的悲剧结局,从反面向人们提出了一个警示:坚持,再坚持。 (定向引述材料,提出本文中心。)

不论做什么事情,可以说没有坚持就没有成功。因为无论大小事情,从开始到终结都有一个过程,只有把全过程都按规定完成了,才是成功。不坚持就意味着半途而废,就必然到达不了成功的终点。大事要坚持,小事要坚持;耗时长的要坚持,耗时短的也要坚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打了8年,解放战争打了3年,没有坚持就没有胜利;每个人的学业,小学6年,中学6年,有的上了大学还需4年,没有坚持就不能毕业。不说这些大事,就说简单得如烧一壶开水,需要5分钟你烧了3分钟就熄火,春天去踏青,要走10里,你走了8里就回程,开水喝不上,美景也赏不成。

(初论坚持的重要意义。先说事理,再举例子。选例有大有小,综合起来就能说明所有的事。)

坚持,在接近成功的最后阶段显得尤为重要。一是因为越接近成功越艰难;二是因为已经到了最后阶段,如果因不坚持而失败,前功尽弃,尤为可惜。水烧到了99度,不坚持就不能沸腾;万米赛跑,跑了9999米不能计算成绩。这位沙漠探险者,已经熬过8个钟头,放弃了最后的坚持,终成戈壁冤魂。我们看过女排惊心动魄的世界比赛,她们在0∶2失利、第三局又处于劣势的情况下,靠了坚持到最后的精神,反败为胜,结果以3∶2夺得胜利;也看到过以2∶0领先,又先得14分把对手逼到绝境的情势下因没有坚持拿到最后1分,结果痛失战机。欢笑与泪水,荣誉与失落,都只隔着一层障碍--坚持。面临险恶,坚持有时能化险为夷,绝处逢生;面临顺境,大意则功败垂成,痛失荆州。坚持可贵,在危险中坚持更可贵,在最后关头坚持,则是最成熟的表现。只有坚持,才没有“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的遗憾。

(这一段把论证推进一层:从一般地说坚持,说到在危险情境和最后关头要坚持。)

坚持是对人的意志力的考验,坚持靠希望来支持。没有毅力就无法坚持。中途生厌倦,见异思迁,改弦易辙,当然无坚持可言。在时间和艰险的考验面前,第一批被击倒的就是那些意志薄弱者。这些都是不言而喻的道理。而一旦失去了希望,就等于砍倒了坚持的双腿,意志再强也得倒下。这位沙漠探险者,在放了最后一枪后,他觉得再也没有招来同伴的希望了,死神逼来,生机断绝,与其多受一阵煎熬再死去,不如自杀快捷而少痛苦,他是在泯灭了希望以后才

出此下策的。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里把至于险远的条件归纳为志、力、物,他把“志”放在极重要的位臵。这里的“志”是心理、意志的总和,希望就是其中的重要部分。竞技没有希望争先了,也就失去了坚持的力量,有的人会逃下阵来;高考,没有录取的希望了,有的同学就放弃努力……人总是在希望中生存,为希望而奋斗。一旦绝望,坚持就失去了精神的支柱。谁要不屈不挠地坚持,就必须充满信心和希望,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作百分之百的努力。

(再推进一层,论证坚持从何而来。两个源:一是意志力,一是希望。) 播种希望,收获坚持,播种坚持,收获胜利。

(简短作结,概括有力。)

[例文3] 正确对待压力,化压力为动力

人无压力轻飘飘,井无压力不喷油。压力就像火箭里的动力,推动它冲天直上九千里;压力就像一种珍稀的催化剂,催促化学反应加快与充分;压力就像一种无形的动力,激励着人们不断奋进、不断搏斗;压力就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站,为我们不断地输送能源。人无压力无作为,让我们化压力为动力。

那么,压力有什么好处呢?

首先,压力能为我们提供源源不断的能源与动力,激发我们的斗志和思维。当人感受到身边的压力时,他就会有紧迫感,就会想尽各种各样的办法来解除压力,从而不断奋进,不断拼搏,并且激发我们的斗志与思维。哥伦布那生存的压力,使得美洲大陆得以发现,使人类对世界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彼得大帝由于动荡的压力,使他积极致力于改革和改善人民生活,使俄罗斯帝国得以复兴,得以强盛;爱迪生由于发明的压力,使电灯泡、电线、电器等物品得以问世,为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打下基础。

哥伦布、彼得大帝、爱迪生正因为有了压力,才会促使他们不断拼搏奋进,并取得辉煌成就,成为人类史上一粒明珠。朋友啊!让我们一起化压力为动力吧。

其次,压力能使人有生存欲望,让我们勇敢地面对人生的挫折与困难。当人有了压力后,他就有了勇气,不再畏惧任何困难,从而使问题迎刃而解。在西北山区有一块地被称为“鬼谷”,因为那里的道路曲折、狭窄。一天,当地人阿吉带着一游客出谷,途径一出小路,路很窄,仿佛一不小心就会掉进万丈深渊。阿吉说:“你去捡一枝棍子来,挑上一些东西”,游客说:“这么危险还挑物品”,阿吉说:“不,有6起事故是因为没有重物,没有压力才发生的。”于是两人挑着重物顺利过了谷。游客这才明白,人生路上没有压力是不行的,有了压力就能使问题迎刃而解了。其实人生路上的困难与挫折是为没有压力的人设臵的,让我们正确面对压力,化压力为动力吧! 压力固然重要,但怎样才能化压力为动力呢?要化压力为动力,就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要有紧迫感,时时提醒自己处境动荡,危机四伏,不要等火灾起了,才来设法如何预防火灾。唐太宗的居安思危使得唐朝出现空前繁盛,成为世界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朋友!正确面对压力吧。让我们一起化压力为动力,不断奋进拼搏,开创

自己美好的未来与蓝天,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得以实现,让我们一起走向光明大道吧!

【附】层进式语段

如今的人们,过多地被物质迷惑了双眼,越发不安份起来了,追功,逐名,谋禄,哪一个不是充满诱惑力?(第一层,摆出现象。)世人只有擦亮双眼,看清自己真正追求的是什么,安于现状,方可获得想要的一切。(第二层,亮出观点。)如何做到安于现状?子路和孔子有这样的对话,子路问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安份,富而好礼也。”孔子的话精辟地阐述了如何安于现状,不论贫富,都对现有的一切感到满足,没有过份的追求,并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这便是真正意义上的“安”。(第三层,指出办法。)换句话说,便是人格上无休止的追求,在物质上适时满足,“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安”是一种人生的智慧,是一种更高境界的生活方式。(第四层,揭示本质。)

层进式的思维方法:先用一个段落摆出某种现象,再分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是什么,或者分析为什么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这部分是对现象的分析,是主体内容),最后,指出如何对待,(是好的现象,如何发扬,是不好的现象如何改变),由“某种现象的本质是什么,什么原因造成的,应该如何对待”三个环节构成了层进式。

也可把“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对待”分开构成一种由浅入深的递进关系,如针对“体育比赛结束后,不管输赢,都会同对手握手”这一行为,分析这一行为的本质:“这是一种体育比赛中的礼节,这是一种对对手出自内心的鼓励或祝贺,这也是对对手出自内心的尊重和感激,这更是一种可贵的精神和非凡的气度。”由浅入深,构成是什么的层层递进。“为什么”和“怎么样”同样也能构成递进,如:“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而深层原因又是…… ”

作文训练

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议论文。要求层层深入地论证,水到渠成地归结出文章的观点。树上有一只很诱人的苹果熟了。因为太高,踮起脚都够不着,只好搬来木梯,就在我伸手欲摘的一瞬,苹果突然脱枝而落,摔在地上,“啪——”,成了一团果泥。

这便是生活中所谓的无奈——眼看到手,却又失去。但不算白费力,至少,我知道了这只苹果不属于我。如果这时从木梯上下来,再去摘其他树上的也不算晚。

生命中任何一次探索,从本质上讲,都是成功的。

请以“有探索就有成功”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800字左右。

 

第二篇:学习层进式结构满分作文

学习层进式结构满分作文

纵贯式分层论述结构

引论

本论

分论点(一)分论点分析论证小结

分论点(二)分论点分析论证小结

分论点(三)分论点分析论证小结

结论

敢为天下先

写下这个题目,便觉得有些唐突古人的味道,先圣老子以“不敢为天下先”为三宝之一,去掉一个“不”字,岂不成了对台戏?

笔者实在没有褒贬古人的闲情,因为古人自有他们的处境。我这里说的只是正在建设新生活的人们,应该以何为“宝”的问题。

我们正生活在一个除旧布新的历史时期。许多新的情况需要我们去研究,新的路子需要我们去探索,新的局面需要我们去开创,新的经验需要我们去总结。这一连串的新不跟“先 ”联系在一起,新的形势时刻都在召唤着立志改革的人们先想、先说、先干、先攀上高峰,在我们英雄的国度,这样的人物已经和正在不断地涌现,他们执着地坚持革新、创造、前进,在自己生活的词典里庄严地写上:“敢为天下先!”

“先”的一端孕育着成功与胜利,另一端则又潜伏着失败与挫折。“先”与“险”往往是毗邻的,且不说历史上多少天才的创见、勇敢的改革,曾被视为异端邪说,因而厄运连绵;

即使是今天,改革者的道路,也绝非平坦大道。

首先,是要担风险的,老子的那个“宝”至今仍为一些人所赏识,恐怕多半是被这个“险”吓出来的。别人没有说过的话,不说;别人没有走过的路,不走:“险峰任人占,我自保平安”——这就是他们的生活逻辑,以致在他们主管的地方和单位,有如一潭死水,很难 见一些波澜和生气。

然而,历史总喜欢捉弄人,一味求平安反而不见得平安,因为历史的潮流总是在冲击着那些安于现状者的地盘,或者把他们卷向波峰,或者把他们抛进波谷,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而险呢,则恰恰是通往平安的大道。改革家王安石的名言:“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

观,常在于险远。“哲人睿语,颇堪深思。

那些敢为天下先的改革者形象实在是可歌可泣的,这不仅是在他们昂首奋进的时候,也是在他们遇阻绊倒的时候,因为即便是绊倒,那身躯也是向前的。

本文思路结构:

引论:借老子的话反衬引论

本论

分论点(一)因为“新”,所以要“先”

分论点(二)因为“先”,必然有“险”

分论点(三)因为“先”,而有“安”

结论:那些敢为天下先的改革者形象实在是可歌可泣的

正确对待压力,化压力为动力

人无压力轻飘飘,井无压力不喷油。压力就像火箭里的动力,推动它冲天直上九千里;压力就像一种珍稀的催化剂,催促化学反应加快与充分;压力就像一种无形的动力,激励着人们不断奋进、不断搏斗;压力就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站,为我们不断地输送能源。人无压力无作为,让我们化压力为动力。

那么,压力有什么好处呢?

首先,压力能为我们提供源源不断的能源与动力,激发我们的斗志和思维。当人感受到身边的压力时,他就会有紧迫感,就会想尽各种各样的办法来解除压力,从而不断奋进,不断拼搏,并且激发我们的斗志与思维。哥伦布那生存的压力,使得美洲大陆得以发现,使人类对世界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彼得大帝由于动荡的压力,使他积极致力于改革和改善人民生活,使俄罗斯帝国得以复兴,得以强盛;爱迪生由于发明的压力,使电灯泡、电线、电器等物品得以问世,为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打下基础。

哥伦布、彼得大帝、爱迪生正因为有了压力,才会促使他们不断拼搏奋进,并取得辉煌成就,成为人类史上一粒明珠。朋友啊!让我们一起化压力为动力吧。

其次,压力能使人有生存欲望,让我们勇敢地面对人生的挫折与困难。当人有了压力后,他就有了勇气,不再畏惧任何困难,从而使问题迎刃而解。在西北山区有一块地被称为“鬼谷”,

因为那里的道路曲折、狭窄。一天,当地人阿吉带着一游客出谷,途径一出小路,路很窄,仿佛一不小心就会掉进万丈深渊。阿吉说:“你去捡一枝棍子来,挑上一些东西”,游客说:“这么危险还挑物品”,阿吉说:“不,有6起事故是因为没有重物,没有压力才发生的。”于是两人挑着重物顺利过了谷。游客这才明白,人生路上没有压力是不行的,有了压力就能使问题迎刃而解了。其实人生路上的困难与挫折是为没有压力的人设置的,让我们正确面对压力,化压力为动力吧!

压力固然重要,但怎样才能化压力为动力呢?

要化压力为动力,就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要有紧迫感,时时提醒自己处境动荡,危机四伏,不要等火灾起了,才来设法如何预防火灾,这一切已太迟了。唐太宗的居安思危使得唐朝出现空前繁盛,综合国力一直处于世界之首,成为世界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我们要学习唐太宗那居安思危的方法,化压力为动力,不断提醒自己要设法面对一切困难,化险为夷,化动荡为和平。

朋友!正确面对压力吧。让我们一起化压力为动力,不断奋进拼搏,开创自己美好的未来与蓝天,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得以实现,让我们一起走向光明大道吧!

论 压 力

说起压力,我真是感慨万分,因为作为一名高三的学生,四起的压力重重压过来,压得人透不过气来,老师却常说“有压力才有动力”。的确,俗话说“井无压力不喷油,人无压力轻飘飘”。

那么,适当的压力对人有什么好处呢?

闲适使人懒惰,当今社会有多少富家子弟因为生活的无忧无虑而消沉度日,荒废一生,可见,没有压力的人是不会时刻鞭策自己向前走的。

压力可以转变为推动力。中国近代科学先驱、著名工程师詹天佑,在国内一无资本、二无技术、三无人才的艰难局面下,外国人还扬言“会修通过关沟段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顶着这么多的压力,但凭着满怀的爱国热情,詹天佑概然受命修建京张铁路。带上多方的压力,他创造性地运用“折返线”原理,在山多陡坡的青龙桥修筑了一段“人”字形线路,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列强曾说过:或许连外国资深工程师也不能使关沟段线路完工。看来,压力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适当的压力虽然有利于人的前进,但每个人承受压力的程度都不同,太大的压力有时会适得其反,对人产生伤害。所以人应该要正确面对压力,适当地调整自己的心态。

近年来,有很多学生都因为学习上的压力过大而自杀,所以教学方案也每年都要为我们学生减压,但未见有所成效,发而自杀人数逐年增加,所以减压关键要靠自己。

首先,对于压力我们要毫不畏惧,要有自信。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当年因语言表达能力差,

教书吃力,不合格,但他发现自己长于科研,于是增添自信心,致力于数学研究,后来终于成为这么的数学家。

其次,面对压力我们要有勇敢的精神,用实力去打倒它,用实力去证明自己。波兰的哥白尼通过对天体的长期观察和科学的论证,发现地球中心说是错误的,他不顾教会的迫害,大胆发表《天体运行论》,确立了太阳中心说的观点。

最后,面对过强的压力,我们要适当地释放自己,使自己放松,忘却压力,许多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减压方式。因此,他们才会成功,如毛泽东选择游泳,刘翔选择唱歌等等。

当然,不一定有压力就一定会成功的,还有很多因素也是关键,但压力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是成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学会谅解

谅解是人类的美德,是一种高尚的品质。有人这样形容:谅解是一股和煦的春风,能消融凝结在人们心中的坚冰;谅解是一股清纯的泉水,能荡涤人们心中的淤泥;谅解是一团熊熊的火焰,能去除人们心里的严寒。这生动地道出了谅解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因而一位伟人意味深长地说:同志之间的谅解、支持与友谊比什么都重要!

确实,谅解非常重要。先哲们早就意识到这一点。圣人孔子曾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以自己的感受去体会别人的感受,以自己的处境去推想别人的处境。这种以己推人的思想就包含了理解他人、谅解他人的深刻含义.唐代韩愈在《原毁》中说:“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强调做人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同样体现了人际交往中的谅解精神。

谅解在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中,一直占有重要的位置,是为人处事的重要原则。

唐太宗李世民谅解、重用魏征的故事被传为佳话。在李建成与李世民的皇位之争中,魏征为李建成出谋划策,多次使李世民陷入困境,。玄武之门之变后,魏征成了李世民的阶下囚。这时,李世民十分欣赏魏征的才干和人品,于是便谅解并重用了他,让他做到了宰相,帮助自己成就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这里虽然有李世民作为一代明君尊贤爱才的一面,但我们不能不认识到,这也与他宽宏大度、谅解他人分不开。再往前翻一翻历史画卷,,齐桓公谅解并重用曾险些射死自己的管仲,从而成就了霸业;蔺相如谅解多次羞辱自己的廉颇,留下“将相和”的美谈??相反,那些小肚鸡肠、斤斤计较之人,又有哪一个能作出一番事业呢?

古人尚能如此,在社会生活日趋复杂的今天,人与人之间更需要谅解。那么,怎样才能学会谅解呢?

谅解,需要沟通。客观事物纷繁复杂,个人的思想认识常常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人与人之间难免会产生误解和冲突。因此,当自己与他人发生矛盾或误会时,要主动与对方交谈,认真倾听对方的诉说。这样,才能沟通彼此的思想,从而消除误会和隔阂。

谅解,需要设身处地地为别人要想。积极地换位思考,更多地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就更容易谅解别人。

谅解,需要忘却。忘却,是谅解的良方。克制性的谅解,不是真正的谅解,它不能祛除感情伤口上的脓水,医治感情上的创伤。只有那种不记、不究的谅解,才是真正的谅解。

我们提倡谅解,但是,谅解也不是无原则的一味迁就、退让。对于那些有损民族、国家和集体利益的行为,还要勇敢地站出来,与之作坚决的斗争。

让我们学会谅解吧!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会更加和谐,人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学贵善问

谈起学习,大多数人主张勤奋、刻苦。下苦工夫,这当然是对的,但也要讲究方法,这方法的一种就是“问”。“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夫子把学和问相提并论,可见其重要性。王充也说:“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在学习中,我们应该边学边问,多想多问。

那么,问有什么好处呢?

首先,问能解惑。“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既然有了惑,那就要解,这就要问师长,问学友,知其所以然,惑就迎刃而解了。若不问,惑终不解矣

“发明大王”爱迪生小时候就是“问题大王”,一遇到不懂的地方,他就问。正是由于好问,他才对许多人视而不见的各种各样奇怪现象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加以研究,开创了电业的先河。所以,常问可使自己增长聪明才智。

其次,问能知新。弗?培根说过:“多问的人将多得。”问有所得,就能获得新知。司马迁为搜集“大禹治水”这一传说材料,亲自到尧穴、禹洞考察,遍访当地老人,详细地询问了传说的来龙去脉,积累了大量史书所没有记载的材料。据此,他进行了勘误、增补,使这一传说十分翔实地记载下来。如果司马迁不躬身下问,他就难以面壁修史。我们在学习中也是如此,比如遇到一道数学题,百思不得其解,这时去问同学,问明了思路,于是可以举一反三,以后遇到同类的问题就会感到得心应手。

“问”是很重要的,但怎样才能“问”得好呢?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说过:“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万卷书,只是一条蠢汉尔??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三问。问一人不得,不妨问数人,要使疑窦释然,精理迸露。”他告诉我们:遇到疑问,就要反复地请教别人,要问得透彻,问得深入。我们常常犯这样的毛病:问是问了,但浅尝辄止,没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忍劲。问的时候又往往不善思考,问其然不问其所以然,这样问的效果当然不好。不经思考,一味地向别人讨教,表面被吸收的却是寥寥无几,况且从他人那里搬来的知识不经消化是最容易被忘记的。所以要先思后问,问后熟思。

要向别人请教,还存在一个态度问题,要“问”得好首先要谦虚,尊重别人,要看时间、场合、尽量不要影响别人的休息和工作,态度要诚恳。记得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就介绍过他在向师长请教时的谦恭态度,对老师的教诲,他垂手聆听,遇上老师不悦时,他则“色愈恭,礼愈至。”这里撇开封建伦理不谈,他的谦虚求教的态度就值得我们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谁有知识,就向谁请教,不必去问他的身份、职务、地位。孔子是个圣人,但他入太庙还“每事问”,问住持祭祀的人;还向老郸问礼,向长弘求教音乐知识,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终于使他成为一个名垂千古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

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和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在今天,我们更需要让在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适应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 形势,这方法其中有一条就是要“多问”。

论“有恒”

恒心是达到自己目的的最近通道。许多有成就的人在总结他们的成功经验时,都强调要“有恒”,即持之以恒。法国生物学家、化学家巴斯德说过:“告诉你使我达到目的的奥秘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也说过:“治学问,做研究,就要持之以恒??”可见“有恒”是何等重要。为什么“有恒”如此重要呢?

因为人的精力是十分有限的,而成就一项事业却要耗费很多的精力。爱因斯坦说过,哪怕是物理学的一个小小分支也能吞噬一个人的整个生命。所以,要成就一项事业,就必须投入毕生的精力,也就是要终生持之以恒地从事一项事业。李时珍写《本草纲目》花了30年,马克思写《资本论》花了40年,达尔文写《物种起源》花了22年,焦耳解决热力功当量问题花36年。这些都说明成就一项事业,需要人们持之以恒,有的要花费毕生的精力。

量变引起质变,这是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之一,人的成功也是这样。王献之学字,用尽了18缸水,终于成为著名书法家;李时珍读了800种书籍,写了上千万字的笔记,游历了七个省,收集了成千上万个单方,才写成了《本草纲目》。如果他们不是持之以恒地做大量的积累工作,怎能有质变的飞跃?怎能有所建树呢?因此,要成功必须“有恒”。

要“有恒”,这谁都会说,可真要做到这一点却不是很容易的。怎样才能做到“有恒”?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要有极强烈的事业心,矢志不渝地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奋斗。段元星从小就产生了探索苍穹奥秘的强烈愿望,进入初中他就写下了“为祖国的天文事业,战斗一生,贡献一生”的铮铮誓言。此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观星移,察星变,在下乡劳动的日子里还要顶住冷言冷语的压力,终于用肉眼发现了新星。

要“ 有恒”,还必须不怕困难和失败,要有献身精神。做任何大事,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地向着成功奋进。司马迁受宫刑后含冤发愤写成《史记》;谈迁作《国榷》,花了6年完成初稿,又花了20年修订初稿,后来全稿被窃,又决心重写,又经历了10年才定搞;陈景润身居斗室,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摘下数学皇冠上的一颗明珠;居里夫人在只有简陋仪器的困难条件下,硬是从几十吨的矿石中提取了几克的镭。??

固然“有恒”并不就意味着成功,但“有恒”却是成功不克少的条件,因此说“有恒”是成功之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