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论文撰写读书报告

《科技论文撰写》读书报告

20xx年4月28日,我幸运地进入了四川农业大学在职研究生学习,从新再次进入校园,找回读书时代的感觉。这是一种自我需求的学习,因此我积极调整心态,静下心来学习了“科技论文撰写”专题。 从教授的讲述中,我们知道了科技论文的基本概念、撰写论文的程序及具体作法、科技论文的常用类型、科技论文的写作格式及撰写科技论文中值得注意的问题,最后还系统地讲解了标点符号的使用和病句的辨析。根据本次学习,结合平时工作实践,对本次学习撰写读书报告。

一、科技论文概念及基本特征

科技论文是在科学研究、科学实验的基础上,对自然科学和专业技术领域里的某些现象或问题进行专题研究,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证明或反驳等逻辑思维手段,分析和阐述,揭示出这些现象和问题的本质及其规律性而撰写成的论文。科技论文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特点,在于创新性科学技术研究工作成果的科学论述,是某些理论性、实验性或观测性新知识的科学记录、是某些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新成果的科学总结。因此,完备的科技论文应该具有科学性、首创性、逻辑性和有效性,这也就构成了科技论文的基本特征。 科学性。这是科技论文在方法论上的特征,它不仅仅描述的是涉及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命题,而且更重要的是论述的内容具有科学可信性,是可以复现的成熟理论、技巧或物件,或者是经过多次使用已成熟能够推广应用的技术。

1

首创性。这是科技论文的灵魂,是有别于其他文献的特征所在。它要求文章所揭示的事物现象、属性、特点及事物运动时所遵循的规律,或者这些规律的运用必须是前所未见的、首创的或部分首创的,必须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而不是对前人工作的复述、模仿或解释。

逻辑性。这是文章的结构特点。它要求科技论文脉络清晰、结构严谨、前提完备、演算正确、符号规范,文字通顺、图表精制、推断合理、前呼后应、自成系统。

有效性。指文章的发表方式。当今只有经过相关专业的同行专家的审阅,并在一定规格的学术评议会上答辩通过、存档归案;或在正式的科技刊物上发表的科技论文才被承认为是完备和有效的。这时,不管科技论文采用何种文字发表,它表明科技论文所揭示的事实及其真谛已能方便地为他人所应用,成为人类知识宝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科技论文的格式

一篇完整的科技论文应包括标题、摘要、关键词、论文的内容、参考文献。

1.题目

题目是科技论文的必要组成部分。它要求用简洁、恰当的词组反映文章的特定内容,论文的主题明白无误地告诉读者,并且使之具有画龙点睛,启迪读者兴趣的功能。一般情况下,题目中应包括文章的主要关键词。题名像一条标签,切忌用较长的主、谓、宾语结构的完

2

整语句逐点描述论文的内容,以保证达到“简洁”的要求;而“恰当”的要求应反映在用词的中肯、醒目、好读好记上。当然,也要避免过分笼统或哗众取宠的所谓简洁,缺乏可检索性,以至于名实不符或无法反映出每篇文章应有的特色。题名应简短,不应很长,一般不宜超过20个汉字。

2.署名

著者署名是科技论文的必要组成部分。著者系指在论文主题内容的构思、具体研究工作的执行及撰稿执笔等方面的全部或局部上作出的主要贡献的人员,能够对论文的主要内容负责答辩的人员,是论文的法定权人和责任者。署名人数不该太多,对论文涉及的部分内容作过咨询、给过某种帮助或参与常规劳务的人员不宜按著者身份署名,但可以注明他们曾参与了哪一部分具体工作,或通过文末致谢的方式对他们的贡献和劳动表示谢意。合写 论文的著者应按论文工作贡献的多少顺序排列。著者的姓名应给全名,一般用真实姓名。同时还应给出著者完成研究工作的单位或著者所在的工作单位或通信地址。

3.文摘

文摘是现代科技论文的必要附加部分,只有极短的文章才能省略。文摘是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记述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应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文摘有两种写法:报道性文摘—指明一次文献的主题范围及内容梗概的简明文摘也称简介;指示性文摘—指示一次文献的陈述主题及取得的成果性质和水平的简明文摘。介乎其间的是报道、指示性文摘—以

3

报道性文摘形式表述一次文献中信息价值较高的部分,而以指示性文摘形式表述其余部分的文摘。一般的科技论文都应尽量写成报道性文摘,而对综述性、资料性或评论性的文章可写成指示性或报道、指示性文摘。文摘可作者自己写,也可由编者写。编写时要客观、如实地反映一次文献;要着重反映文稿中的新观点;不要重复本学科领域已成常识的内容;不要简单地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书写要合乎语法,尽量同文稿的文体保持一致;结构要严谨,表达要简明,语义要确切;要用第三人称的写法。摘要字数一般在200-300字左右。

4.关键词

为了便于读者从浩如烟海的书刊中寻找文献,特别是适应计算机自动检索的需要,应在文摘后给出3-8个关键词。选能反映文献特征内容,通用性比较强的关键词。首先要选列人似语主题词一劫的规范性词。

5.引言

引言(前言、序言、概述)经常作为科技论文的开端,主要回答“为什么”(Why)这个问题。它简明介绍科技论文的背景、相关领域的前人研究历史与现状(有时亦称这部分为文献综述),以及著者的意图与分析依据,包括科技论文的追求目标、研究范围和理论、技术方案的选取等。引言应言简意赅,不要等同于文摘,或成为文摘的注释。

6.正文

正文是科技论文的核心组成部分,主要回答“怎么研究”(how)

4

这个问题。正文应充分阐明科技论文的观点、原理、方法及具体达到预期目标的整个过程,并且突出一个“新”字,以反映 科技论文具有的首创性。根据需要,论文可以分层深人,逐层剖析,按层设分层标题。科技论文写作不要求文字华丽,但要求思路清晰,合乎逻辑,用语简洁准确、明快流畅;内容务求客观、科学、完备,要尽量让事实和数据说话;凡用简要的文字能够说清楚的,应用文字陈述,用文字不容易说明白或说起来比较繁琐的,应由表或图来陈述。物理量和单位应采用法定计量单位。

7.结论

结论是整篇文章的最后总结。结论不是科技论文的必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回答“研究出什么”(What)。它应该以正文中的试验或考察中得到的现象、数据和阐述分析作为依据,由此完整、准确、简洁地指出:一是由研究对象进行考察或实验得到的结果所揭示的原理及其普遍性;二是研究中有无发现例外或本论文尚难以解释和解决的问题;三是与先前已经发表过的(包括他人或著者自己)研究工作的异同;四是本论文在理论上与实用上的意义与价值;五是对进一步深人研究本课题的建议。

8.参考文献

它是反映文稿的科学依据和著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而向读者提供文中引用有关资料的出处,或为了节约篇幅和叙述方便,提供在论文中提及而没有展开的有关内容的详尽文本。被列入的论文参考文献应该只限于那些著者亲自阅读过和论文中引用过,而且正式发表的出

5

版物,或其他有关档案资料,包括专利等文献。

三、科技论文技巧

1.确定好的选题

科技论文的选题一方面要选择本学科觅待解决的课题,另一方面要选择本学科处于前沿位置的课题。题目有大有小,有难有易。太大了,由于学力不足,无法深人,很容易写成蜻蜓点水,浮光掠影,面面俱到,一个问题也没有论述深透,也没有能够解决,论文还是没有分量,华而不实,难于完成;太小了轻而易举。写作时要确定一个角度,把题目缩小。因此确定 科技论文的具体题目和论证角度,应该量力而行,实事求是,不要好高鹜远,贪大贪深,勉强去做一个自己无力胜任的题,自己毫无基础和准备的题。题目的大小,当然也不是绝对的。大题可以小作,小题可以大作。关键还在于如何确定具体的角度,如抓住一个重要的小题,学科中的关键问题,能够深人其本质,抓住要害,从各个方面把它说深说透,有独到的新见解,把这个问题的难点和症结找准了,科学地给予解决了,那论文就很有分量。因此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确定主题和论证的角度,除了量力而行外,还应注意要从自己有基础、了解的事情着手。

2.做好撰写准备

确定科技论文的题目和论证角度后,就要做搜集材料的工作,尽可能了解前人对于这个问题已经发表过的意见,他们已经取得的成果,正确的可以汲取和继承,走过的弯路,犯过的错误,可以避免和防止。应该汲取前人已有的经验,去解决前人没有解决的新问题。在

6

博览广搜有关材料的过程中,应该时刻以自己论题为中心去思考这些材料,区别其正确、错误,找出其论证不足与需要增补、发挥之处,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论文的观点。搜集材料的过程,就是调查研究、思考钻研、形成论点的过程。在材料的搜集、研究过程完成时,论文提纲也就自然而然地完成了。

制定提纲可以帮助我们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去检验每一个部分所占的地位,所起的作用,相互间是否有逻辑联系,每部分所占的篇幅与其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否相称,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是否恰当和谐,每一个字、每一句、每一段、每一部分是否都为全局所需要,是否丝丝 入扣,相互配合,都能为主题服务。因此写提纲的好处是帮助自己从全局着眼,树立全篇论文的基本骨架,明确层次和重点,简明具体,一目了然。

对搜集的材料,要进行分析、提炼,保留那些能说明论点的例证材料。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局部要服从整体。单从某一局部看,有些论点和例子可能是精彩的,但从全局确定的基本发展线中看,它插不进去,用不上,只能割爱。

科技论文应有说服力,为了有说服力,就必须有虚有实,有论点有例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论证过程有严密的逻辑性,并且论文要有层次。

3.精心撰写

技论文提纲确定了,就要撰写初稿。原则上要简明扼要,指出问题,说明问题,分析问题。提纲只是预拟一个轮廓,不可能对每一细

7

部都考虑周密完善。在写作时,顺着写作思路而作,对于论点、例证和论证步骤等等细部,很可能发现原来提纲中某些设想计划是不恰当的,就应该加以修改和调整;临时发现某些论点、例证和论证理由不确切,还应该重新查书、思考、斟酌和推敲,给予增补,使之完善。当然,文气的通畅,文字的华美,还是必要的。该用排比、重复强调等修辞手法,以突出重点、倾注感情的地方,需要妙笔生花、使读者产生特殊感应的地方,还是不能吝惜笔墨。总之,该长则长,该短则短,量体裁衣,从内容出发,为内容服务,句无虚发,字无浪费,这是基本原则。

初稿写成以后,应再三修改,审查是否符合要求。事实上,人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很难一次就达到完善恰当的程度。仔细检查,反复修改,总会发现还有不恰当、不完善之处,大至问题是否提得鲜明中肯,论点和事例有无说服力,结构层次是否严谨,小至文字的修饰加工,有无废话,语言是否准确、鲜明、生动,等等,总会发现尚需修改之处,发现很多在提纲中看不出的毛病,原先估计不到的问题。写成初稿后反复审查和修改,是十分必要的。

“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是科技论文的起码要求。持之有故即事实的根据;言之成理是条理清楚,观点明确。真理的标准在于实践,仅仅“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还不一定正确,必须能够经受实践的检验,即付诸实践,取得预期的效果,简略地说,可以说是“行之有成”,即成功的实践效果。

一篇好的科技论文不光主题突出,论点鲜明,还应结构严谨,层

8

次分明。要安排好结构,一般应遵循以下5个原则:

一是围绕主题,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材料,根据需要,加以适当安排,使主题思想得到鲜明突出的表现。

二是疏通思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就是说,必须反映客观事物的实际情况,内部联系,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

三是结构要完整而统一,符合客观事物的实际情况;客观事物的发展必然经过开始、中间、结尾3个阶段,同样每篇文章也必然经过3个阶段。

四是要层次分明,有条不紊。文章结构中最重要的是层次。层次就是文章中材料的次序。写文章时把所选材料分成若干部分,按照主题思想的需要,适当安排,分出轻重缓急,依次表达,前后连贯,充分而鲜明地把主题思想表达出来。

五是要适合文章体裁。体裁不同,结构也不会完全相同。各种文体都有自己的结构特点。一般说来论说文是以事物的内部逻辑关系来安排结构层次,因此论说文以说理论证为主,同记叙文以“事”为主不同。

四、组后的感悟

通过本次学习,我也进一步知道了对于像我们初写科技论文的人来说,论文题目不宜太大,篇幅不宜太长,涉及问题的面不宜过宽,论述的问题也不求过深。应尽可能在前人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一点新的看法。随着写作的深入,以后的论文的题目可大一点、深一点。论文题目可以是着重谈某一点,如某个重要问题的某一个重要侧面或

9

某一当前疑难的焦点,解决了这一点,有推动全局的重要意义。再以后就可以针对某专业的基本问题和重要疑难问题有独到的见解,对这个专业的学术水平的提高有推动作用。当我的学识达到一定高度后,对某一学科有关的领域有深邃广博的知识时,我们就运用这些知识对某学科提供创造性见解,对此学科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或对此学科水平的提高有重要的突破,那是我们就是大师级别的人了。

10

 

第二篇:读书报告及论文写作

读书报告选题范围

1、奥斯丁:《法理学的范围》,刘星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xx年版

2、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沈宗灵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xx年版

3、凯尔森:《纯粹法理论》,张书友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xx年版

4、哈特:《法律的概念》,张文显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xx年版

哈特:《法律的概念》,许家馨、李冠谊译,法律出版社20xx年版

5、哈特:《法理学与哲学论文集》,支振锋译,法律出版社20xx年版

6、德沃金:《法律帝国》,李冠宜译,时英出版社20xx年版

德沃金:《法律帝国》,李常青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xx年版

7、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信春鹰、吴玉章译,上海三联书店20xx年版

8、德沃金:《身披法袍的正义》,周林刚、翟志勇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9、拉兹:《法律的权威》,朱峰译,法律出版社20xx年版

10、拉兹:《法律体系的概念》,吴玉章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xx年版

11、科尔曼:《原则的实践》,丁海俊译,法律出版社20xx年版

12、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何怀宏译,商务印书馆19xx年版

《制度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xx年修订版 13、麦考密克、[奥]魏因贝格尔:

14、罗尔斯:《正义论》(修正版),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xx年版

15、颜厥安:《法与实践理性》,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16、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修正版),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17、考夫曼:《法律哲学》,刘幸义等译,法律出版社20xx年版

18、拉德布鲁赫:《法哲学》,王朴译,法律出版社20xx年版

19、富勒:《法律的道德性》,郑戈译,商务印书馆20xx年版

20、密尔《论自由》,于庆生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xx年版

参考书目:

刘星:《西方法律思想史导论》,法律出版社20xx年版。

凯利:《西方法律思想简史》,王笑红译,法律出版社20xx年版。

霍恩:《法律科学与法哲学导论》,罗莉译,法律出版社20xx年版。

张文显:《二十世纪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版。

考夫曼、哈斯默尔主编:《当代法哲学和法律理论导论》,郑永流译,法律出版社20xx年版。

劳德埃:《法理学》,许章润译,法律出版社20xx年版。

Robert Alexy, The Argument from Injstice: A Reply to Legal Positivism, Oxford: Clarendon Press, 2002.

Martin P. Golding/William A. Edmunson(eds.), The Blackwell Guide to the Philosophy of Law and Legal Theory, Blackwell 2004

Dennis Patterson(ed.), A Companion to Philosophy of Law and Legal Theory, Blackwell 1999

比克斯:《牛津法律理论词典》,邱昭继等译,法律出版社20xx年版

1

附1:

黄运喜编辑:如何撰写读书报告

一、何谓读书报告

(一)读书报告为学习心得写作的一种:学习心得的呈现方式有多种,如读后感、心得报告、观察手记(手札、报告等)、书评、访问稿、读书报告。

(二)读书报告在某种意义上,是属于一种「小论文」,与上述其它学习心得的呈现有或多或少的差异性。

(三)撰写读书报告为独立研究的开始:在写作中若发现问题,必须自己找数据,或请教师长、同学,以求解决,与撰写研究论文时遇到问题解决方法一样。学者的学术地位在于能否独立作研究,是否定期发表论文。有志从事研究(或大学教学)工作者,要趁早打好基础。

二、读书报告与论文写作的关系

(一)累积写作经验,为论文写作打下基础:如对感兴趣的题目作一系列的研究,撰写成读书报告,等到篇章多了以后,可发展成一篇学术论文。六十年代的大学生有许多人定期写作并发表,现已成为国内著名的学者,如李筱峰、龚鹏程、高大鹏等教授。

(二)读书报告为一切研究的基础:撰写读书报告为大学生的基础训练之一,为继阅读、口述之后更进一层的训练,连结日后继续深造时的论文写作的桥梁。在撰写读书报告过程中,收获最多的是解决问题能力的增加、组织能力的培养、以及论文撰写完毕后的成就感。

(三)读书报告的写作可以培养师生默契:教师了解学生的兴趣及能力所在,在教学内容及质量上,较易「因材施教」。学生可请老师指导,有计划的从事系列研究,日后论文写作时就能驾轻就熟,老师亦因长期与学生接触,在论文的内容上易有着力点,可做较实质的指导,而非流于形式上的挂名而已。

三、如何选择读书报告的题目

(一)选择好的题目是读书报告成功的一半:受限于读书报告的体例与格式,题目不宜过大,否则「大题小作」的结果,仅泛泛之谈,无实质上的帮助。

(二)选择读书报告题目的方法:读书报告的题目应与所修习的学科有关,如任课老师未指定题目,应在该学科中寻找一主题撰写,也可在决定前征询老师的意见。

(三)选择题目的原则:

1.应与兴趣相合:让写报告不至成为苦差事。

2.应考虑自己的能力:在时间压力下,如选择的题目超过自己的能力,最后将草草结束,失去学习的意义。

3.资料是否容易取得:最好选择能利用个人、系图、校图数据完成写作的题目。

四、如何搜集写作资料

(一)在读书报告写作前,可先阅读相关专书或论文,再从该专书或论文的参考书目下手,查看相关的研究成果,如未附参考书目时,可看其批注,或在序论中的文献回顾、前人研究成果等项目,寻找参考数据。以此方法可多看几本专书或几篇论文,可累积相当多的数据,对研究主题亦有初步的看法。

(二)善于利用图书馆资源:除借书外,图书馆尚有参考资询服务、书目检索系统、电子图书或期刊等资源,提供读书报告写作所须的数据。

(三)学习使用工具书:工具书即参考用书,包括字典、辞典、百科全书、索引、书目、年鉴、年表、类书、传记数据等,可帮助我们解决疑惑,完成写作。

(四)善于利用网络资源:网络资源的利用为读书报告写作开启方便之路,各类学科均可透过网络找到许多有用的数据,但也造就许多「浅碟型」的报告。

(五)请教老师或学者专家: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老师较我们早踏入学术领域、学者专家在某一领域有所成就,值得我们去请教,以减少摸索时间。

五、读书报告的架构

(一)读书报告为一具体而微的小论文,故其架构应包括:前言、正文、结论三部分,在格式方面要有注释、参考数据,如有须要可在增加图表。

(二)前言:可写动机、文献回顾、前人研究成果、研究方法等。

(三)正文:为论文的重点,可分段(每段给一标题)撰写,段落及字数多寡,视主题性质而定。一般来说,读书报告字数少,所以不用章节。

2

(四)结论:总结整个报告,将前面的重点扼要的叙述,并检讨尚有那些不足之处,期待自己或他人来日继续探讨。

(五)批注:读书报告因字数少,加上计算机处理方便,可用随文注的方式,方便阅读,批注要编号。批注的格式有一定规范,不得自创。(相关规范另行讲授)

(六)参考数据:含专书、论文(学报论文、期刊论文、会议论文、报纸论文)、网络信息(网址,附进入时间)、其它数据。

(六)图表:如有必要可善用图表,如一大堆的统计数字,若用统计图表可一目了然,田野调查资料,可附加现场图及照片等,以加强可读性。所有图表均要给题号及标题。

六、读书报告写作注意事项

(一)读书报告的写作为学习过程中的基础训练,必须按部就班的写作,以培养日后治学的能力,日后读硕士班会较轻松。

(二)读书报告写作时,可将阅读资料所得,按照正文段落次序,逐一写上,但资料要先消化并注明出处,否则极有可能会变成抄袭。

(三)遇到相同事情但数据记载完全不同时,可先将各种说法写上,再利用研究方法,如归纳、统计、综合、分析法等做更深入的探讨,而求得结论。(相关研究方法请参考杜维运《史学方法论》)

(四)及早规画写作时程,免得在期末有一大堆报告要写,因手忙脚乱而草草了事。

(五)初稿写完后要校对,尽量不要有错字出现,可预留些时间修改,也可先给老师看,聆听师长意见后再修改。

(六)预留底稿:因现在大多用计算机写作,所以有许多老师不将报告还给学生,自己可留底稿,以备日后之需。或向老师说明,请老师将报告归还,并请老师提供建议,以做修正之参考。(本单元结束)

四、读书报告的写作规格:

(一)书目:

1.将选读之书名、作者、出版处所、年月、版次,分项填写于题目左方(行文横写时)。

2.如为翻译书籍,除译者姓名外,应再写出原文书名、著者姓名。

(二)全书提要:

1.可经由书前序文、绪文或书后跋、后记等,介绍者写作该书之缘由及时代背景,并将该书之结构重点,逐一介绍。(勿超过全文三分之一)

2.重点介绍作者及著书之时代背景。

3.全书之题旨大意。

(四)心得评论:

1.感发

2.说明该书之精神与特色

3.论述

4.批判

(五)结语:

1.提出问题

2.表达期许

3.归纳主要意见

3

附2: 冯象:写论文如何提问

这是冯象《法学院往何处去》(收入《政法笔记》)一文中的一部分,可以和刘南平的文章相呼应,供上课的同学一观。

三、写论文如何提问

近年来国内大学的教学硬件改善很快,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缩小了(但校园环境普遍退步,到处盖些面目雷同的大楼,挤占绿地)。现在差距主要在软件,例如管理。当然,这和缺乏自治有关,今天不谈。学术训练方面最突出的问题,则是论文写作。

法学院的写作训练分两种:一是实用法律文书,如起草合同、撰写诉状,真正熟悉掌握,是毕业以后进入实务的事。二是学术论文,即按照学术规范讨论学术问题。现代法学院强调学术独立,淡薄行业意识。法学院的地位声誉便主要取决于学术成就。中国的法学院如果当真要同"国际"(解作美国)的标准接轨,这个趋势就避免不了。因此,学术论文的写作训练应当成为法律教育的中心环节。

学术论文的形式规范,例如作注和引证,学界早有讨论,诸位一定耳熟能详了。我以前也谈过学术论证的一般要求,如论据与论点的真实相关性,并从论证规范的角度写过几篇评论,收在《木腿正义》里。在法学领域,形式规范大概是八十年代末由《比较法研究》等刊物领头建立的。现在基本形成惯例了。但是,学术论文除了形式"要件",还有实质规范的要求,即文章提出讨论的问题,必须是有学术意义的,而非任何仅在语义上相关的问题。例如过去"争鸣"再三的"法的本质属性",拿几个政治口号或"提法"打来打去(见韩述之编《社会科学争鸣大系》,页209以下),苏力称之为"微言大义"式的辩论,便是典型的无学术意义(但大有政治意味)的问题。

那么,什么是有学术意义的问题呢?

一九九三年我到香港大学任教之前,从未想到过这需要解释。因为在此之前,我所受的学术训练和参与的学术讨论,完全是西洋传统的。在北大读研究生期间,两位导师李赋宁先生和杨周翰先生非常重视对原始文献和学术传统的辩驳梳理,加之论文一律用英语写,跟后来在哈佛和耶鲁的学习在学术规范上毫无二致(只是英美法学论文的引证简略,没有考订版本源流甚至注明出版社的要求)。直到在港大带研究生指导论文,才发现好些学生,尤其内地来的学生,不懂得如果提问。后来有位同事刘南平博士对此亦深有感触,来清华讲过一次,写成文章,发表在《中外法学》(1/2000),据说曾引起热烈讨论。不过他谈的是论文的命题(thesis),以及原创性学术论文(如博士学位论文)和描述性(descriptive)教程序通论的分野。后者似乎是国内研究生论文的主要形式。我想,在现阶段,老老实实收集资料,准确而详尽地描述(通常是中外比较)某领域的立法和学说,作为硕士论文应该说是完全够格的。中国毕竟是移植西方法律的知识进口国,迫切希望了解外国的制度和理论。但即便是描述性的论文,高标准要求,仍有如何提问的问题。论文缺乏命题,原创思想少的原因之一,很可能是提问不当。

这里,我先澄清几个概念,也是经常提醒研究生注意的。中文"问题"一词有好几个义项,为准确理解,不妨用英语注释。所谓有学术意义的问题(question),不是指论文作者发现、描述或试图解决的那个实际问题(problem),例如我们讨论过的"TMT商标案"中《商标法》"注册保护"和"终局决定"原则的适用条件和司法解释(见《送法下乡与教鱼游泳》)。具体的法律适用或解释只可作学术问题的引子或注脚;学术问题往往是多问几个"为什么"之后,得来的那个抽象的提纲挈领的问题(如"注册保护""终局决定"背后,行政权力运作模式与法治原则的矛盾,如何消解,意味什么等等)。一般而言,学术问题总是指向一个或数个学术传统的,或挑战批判或修正补充;挑战成功,足以颠覆一传统命题,仍然是对该传统的一种回应(并有可能开创一新的传统)。但是,仅仅找到有意义的问题还不够;问题的提出和论证,必须建立在正确的步骤或分解开来逐次讨论的一个个具体问题(issues)之上。故正确的提问(question)首先来自对具体问题(issues)的把握。这就需要透过社会生活和法律业务中纷繁的实际问题(problems)的表象,看到学术传统的脉络、矛盾和突破口。在找到有学术意义的问题之后,仔细分析,斟酌步骤,将问题(question)限定在可以有效论证的范围之内。

这也就是为什么,论文的序言或第一章,通常总是对已有学术成果的回顾或评述。这样做,不仅为表明作者对相关文献的掌握,更重要的,是通过总结学术传统向读者揭示本文讨论的问题,相对该学术传统处于什么位置,即学术意义何在。这后一点,正是我们许多同学的论文所欠缺的。

4

如此看来,问学的第一步在进入学术传统。

所谓学术传统,简单说来,即关于一学术领域的一些基本问题、概念或"关键词"的理论解说之汇合;这些基本问题等等,是涉及该领域的任何考察所回避不了的;因而任何考察的成立与否,最终均取决于其自觉或不自觉运用的理论解说的效力。同一个问题,可以由不同时代和地域的学者考察,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形成不同的传统。但是有些学科制度是近世从西方传来中国的,例如法学;西方学术传统对这些学科的基本问题的考察,我们作为"后发者"就绕不过去。改革开放至今,几乎所有我们关心、引用、争辩的法学领域的话题,追根溯源,多问几个"为什么",都是现代西方式法治、"普世"人权、资产阶级民主宪政和权利话语等等,在转型中社会的翻版或演变。因此,为了探索这些问题在中国的演变,我们就需要进入西方学术传统,研究西方理论。近年来法学译著之多,也可说明学界和读者的这一认识。学习领会或阐释一两家西方理论并非难事。真正的挑战,是在学习领会了之后。它来自学者(后发者和竞争者)本身的理论位置:我们提问和论述的目的,不是要为西方主流理论提供又一个中国的例证或例外,包括以儒家等传统思想附会或抵制西方理论。那是徒劳。已经支配了人们想象力的主流理论无须多一个例证;而少数例外的发现,并不能削弱主流理论的效力,却只会强化其话语霸权。那些盘踞在资本主义"中心"地带的理论,并不在乎是否"放之四海而皆准"。它们之所以能够包容或孤立第三世界"边缘"国家现代化进程发生的"例外",是因为这些国家不论成败(败者居多),都不过是试图模仿、重复那"中心"叙述的历史:有自发的反叛、顺从的教化,但不可能有不属于资本而归于自己的语言(参见陈维纲《边缘的正义》)。换言之,主流理论真正的威力,在于消灭其他一切理论选择的可能。

这不是法学的困境,也不是中国一隅的困境;这是资本全球化时代,一切在"边缘"地带思考的知识分子,包括西方知识分子,面临的理论挑战。我这么说,并无否认中国本土理论成就的意思,也并非奉劝诸位放弃探讨中国的问题,去钻西方理论的牛角尖。恰恰相反,我的意思是,你们的论文如果致力于提出有学术意义的问题,那么归根结蒂,不管论文探讨解决的是什么样的产生于中国实际的问题,你们的提问必然会是直接或间接对准了西方主流理论的;你们的思考,便有可能挑战现代法治的前提条件和学术传统。而这样的挑战,是要在法学的所有部门展开的。不如此,中国法学就不可能真正独立自主,化作本土的实践;并且用本土的实践,开创一个崭新的中国的传统。

我想,这样一种学术独立、自强不息的精神,应该是今日法学院走出困境的指引。坚持这一精神,则是你们今天学习法律、将来从事法律工作的伦理底线。

5

附3:

杨奕农:如何撰写研究报告 一、前言

回国开始任教之后,我在高年级的课程中,常要求学生写学期报告,其目的是希望除了用考试来评量学生的学习成果之外,也能有其它的方式。因为考试受时间所限,可能比较偏重记忆性及简单的推理,无法较深入地了解学生对于某些问题的看法;而报告可以让学生有比较充分的时间去准备,对于某些问题的探讨能完整地表达,也可以看出学生的思考、整理、分析等各方面的能力。另外,学生将来在社会上工作,报告的撰写,也应是亟需培养的能力之一。

然而,几学期的经验下来,发现学生在写报告时,或多或少都会犯了一些基本的错误,而严重影响到该份报告的说服力或评价。这种情形十分可惜。其实我个人觉得,在写报告的时候,只要能稍微注意一下研究的方法、报告的架构、及报告的格式,就能大大增加报告的说服力,这并不需要另外花去太多的功夫。在和其它老师分享教学经验时,发现这种问题,普遍地存在于学生在各学科的报告撰写中。因此系上决议在「专题研讨」的这门课中,特地开辟了「研究方法」这个单元,希望教导学生基本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具有写出专业 (至少看起来) 报告的能力。而这份讲义,则是整理了我个人对撰写报告的了解,希望学生日后在写报告的时候,有个可以参考的依据。

1. 要求学生撰写研究报告之目的可能有人会开玩笑的说,写报告的目的当然是为了「交报告」!其

实,大多数的老师要求学生写报告的目的,不外乎希望学生在撰写报告的过程中,能在一般上课时单向式的学习方式之外,让学生透过数据搜集、组织的过程,学会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在学校所学还是有限,如果你同意终身学习的理念,那在人生的过程当中,拥有一支钓竿,总比一直等别人给你鱼吃要来的实际和长远。更何况每个人进入社会之后,撰写报告也应是必备的工作技能之一。

2. 研究报告之撰写原则

1. 慎选题目如果授课老师未指定题目,建议各位在挑选题目时,范围不要太大,题意

要明确,以免超过自己的能力,而造成吃力不讨好的情况。若无法找到适当的题目,

不妨多和老师讨论。

2. 具有说服力

3. 研究报告之简单分类

1、文献回顾、整理型

针对某一个主题,从报章、杂志、期刊、学术报告、网络等搜集以往相关的文献,将之做「有系统」的整理。数据整理的重点,在于紧扣着主题,并客观地呈现对主题正反两面的意见或看法,最后可以提出你个人的建议,但是需注意推论的逻辑。

2、理论推演型

在适当的假设下,用图形、数学、或其它科学方法建立模型,并将之推演而得到某些结论。其重点在于假设是否合理、推演过程是否正确、以及所得结论是否和现实生活的观察相符。

3、实证研究型

此类型的的报告,通常是依据别人建立的理论模型,找到实际的数据用统计方法来验证。

二、研究报告架构

(一)一般通用架构

1. 前言 (绪论、导论、绪言)此一部分最主要的目的,在于导引报告阅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该

报告想要讨论的问题,以及报告的目的。此一部份至少应包含: 1.问题的背景绿起、2. 研究的动机、3. 过去其它相关研究的简述 [注]、4. 研究范围的界定、5. 为何你采取某种研究方法的原因及其步骤。在本节末最好可将整个报告之架构简述一次,以收提纲切领之效。

2. 研究方法

1. 文献回顾、整理型 有系统地归纳整理文献,并加以利弊之分析。

2. 理论推演型 应详细说明所采研究方法之假设、模型之意义、符号定义、并进行模型之推演

等。

6

3. 实证研究型

应详细说明所依据之理论模型所含之前提假设、并依模型所得之推演建立用以检验之统计假说 (hypothesis),进行验证之数量、统计量、或计量回归模型,并说明所用数据数据之来源。

3. 结果分析

1. 文献回顾、整理型 将所整理文献,归纳成具体结论,并分别讨论其中之涵意。

2. 理论推演型 以科学方法证明模型推演之结果、并整理成具体的结论,并解释其意义,最好

能举实际之例子以支持所得结果之合理性。

3. 实证研究型

将实证分析之结果以易懂的方式呈现 (图、表为最常见之方式)。并分别讨论所得出之数据其背后可能隐含之意义。若有与理论不符,应尝试分析其可能原因为何。

4. 结论此部分至少应包含: 1. 再次简要说明报告研究之目的、方法。2. 对所得出之结果做摘要、

较一般化的说明。3. 根据结果分析其政策涵意,并提出可能之建议。5. 说明本报告推论应用之所可能限制,并对研究之缺失进行检讨,最后,可对未来后续之研究方向或改进方法提出建议。

5. 参考文献

以中文部分在前、英文部分在后的方式,对所引用过的文献,逐一条列其作者、文献篇名、出处、出版年月、页数等。有引用的一定要列,未引用之文献「不必」列在其中。参考文献目前并无统一之格式,重点在于采用格式之「一致性」。同学可以参考下节所附之格式说明编写。

三、文献回顾、整理型

例一: 以黄鸿对Hotelling模型的文献回顾为例 (1997)

1. 引言2. Holtelling原始模型之简介3. Holtelling模型之发展以及在经济学上之应用4. Holtelling模型在其它社会科学之应用5. 结论与展望。

例二: 戚树诚「企业组织中的组织禁忌」(1998)

1. 前言2. 文献讨论3. 定性资料之搜集、分析与整理4. 结语与后续研究建议

四、理论推演型

例一: 曹添旺和张植榕「国际金融冲击、汇率干预与物价波动」(1998)

1. 前言2. 理论架构3. 金融干扰与浮动汇率4. 外汇干预5. 结论与补充

例二: 徐学忍「均衡研发联盟形成规则与政府之最适选择」(1996)

1. 前言2. 基本模型与商品市场均衡3. 研发阶段之均衡分析4. 研发策略联盟形成之均衡分析5. 福利分析6. 结论

五、实证研究型

例一: 林师模和王治平「股市报酬与总体经济变量跨频谱带之动态因果关联」(1998)

1. 前言2. 相关文献3. 研究方法4. 实证分析5. 结论

例二: GenV ay (1998) “Optimization of Technical Trading Strategies and the Profitability in Security Markets.”

1. Introduction2. Model3. Empirical results

六、结语

报告撰写之注意事项、格式看起来好像相当繁琐,但是只要能掌握其中之重要原则,其实并不需要太多的工夫,就可以写出一份至少「看起来」受过专业训练的报告。若再加充实且严谨的内容,你也可以写出一份有具有水平的报告。我花了许多时间来编纂这份对撰写报告说明的讲义,其主要目的是使同学以后在写报告时,有参考的依据。当然内容尚有许多遗漏不足之处,希望大家不吝指正,日后再加以修正。

7

附4:

范立波:论文写作指引

本指引是为20xx年上学期选修《西方法律思想史》课程的同学写作课程论文所设计,所列各项指引亦是针对教学中经常出现的问题。由于时间仓促,颇多不周之处,请审慎转载。转载请勿删除此说明。

一、如何寻找一个论题?

1、最好的方式当然是平时多读,多思考。不过以下建议也许对你确定一个论题会有帮助。

2、与观点有关的选题。

2.1 一种观点很多人认为是错误的,但实际上是对的,这种情形属于佯谬。如果你能对此提出有力的论证,就具有重要的价值。

2.2 相反,如果你发现一种观点大家都认为是对的,但实际上却是错误的,也是一个很好的选题。

2.3 尝试阐述一个被长期忽视但你认为很重要的观点。

2.4 发展某个观点,如阐明它尚未被揭示的或未被重视的内涵。

3、与论证过程有关的选题。

3.1 有时候观点是正确的,但是作者的论证是错误的,你可以指出他的论证错在哪里。

3.2 如果你认为这个观点是有价值的,你可以修正他的论证,或者提出新的论证。

二、简洁而清楚地提出你的观点。

1、如果可能,最好用一句话来表达你的观点。例如:”本文将要论证的是……”、”本文所要辩护的观点是……”等。

2、简要说明你提出这个观点的理由。比如,它为什么在你看来是一个有趣的论点?它重要吗?为了说明这一点,你应该熟悉一点学术史,了解对于这个问题,学术史上存在哪些争论。你认为这些争论的不足在哪里。简要概括一下这些争论,并简短地说明为何你的观点或论证可能更合理。

3、如果论文较长,你应该在开篇说明你的论文的论证结构和主要结论,给读者一个整体的印象。

三、如何组织论证

接下来,你要为你的观点提出正面的论证。你可以尝试根据以下步骤组织你的论证。

1、根据你的论点的内在逻辑,将它们分解为几个不同的论证步骤或分论点,分别而有条理地进行论证。记得用”首先”、”其次”或者“一”、“二”这样的序列词来表示。如果你打算最后提出最重要的论证,可以采取”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这样的表达。

2、如果需要,将它分成不同的章节分别论证。最好给每个章节取一个小标题。小标题不要太修辞化,但应能准确概括本章节的论点。

3、逐次检讨你的分论点与你的论题之间的关系。

3.1 好的论证的两个条件,一是每个分论点都是必要的,二是它们组合起来可以对论点提供充分的支持。

3.2 反思一下这些分论点是支持你的论点的必要条件吗?如果不是,请将它们删除。

3.3 检讨这些分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尤其是要反复思考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冲突?它们结合在一起是否可以构成对你的论点的充分支持(充分条件)。

4、 如何使用概念

4.1 对概念的界定最好与学界的一般用法一致。因此,在写作之前,你最好花点时间了解这些概念的意义,不要主观地下一个定义,也不要用词典解释。

4.2 如果学界对同一个概念存在不同的理解,注意说明你所选择的是哪一种。可能的话,简要地说明你选择的理由。

4.3 如果你是在一种特别的意义上使用这些概念,你应该清楚地界定它的意义。但是,如果没有特别重要的理由,我建议你不要这么做。

四、不要过快地得出结论。

论证是一个辩证和对话的过程。在结束论证之前,你还应该想想,对于你的上述论证,可能会存在哪些反对意见,并与它们展开对话。

4.1、 把这些反对意见写下来。

4.2、 选择你认为重要的反对意见进行反驳。

8

4.2.1 整理并概括反对观点的要点,并说明你为什么选择它们作为反驳的对象。(也许是因为它们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质疑,如果你不能回复这些质疑,你的论证将难以成立?)

4.2.2 说明反对意见看上去是合理的,但实质性上是错误的,比如,这种观点可能误解了你的观点,或没有击中你的论证。

4.2.3 其他策略可参考批评性论证。

4.3 在反驳的过程中,进一步界定你的论点,使它变得更清晰和更确定。

五、批评性论证

5.1 根据好的论证的两个标准,尝试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5.1.1 他的论证忽视了某些必要条件。

5.1.2 他的论证的分论点之间存在冲突。

5.1.3 他的分论点组合起来不能对他的观点提供充分的支持。

5.1.4 尝试补足他的论证的不足,或根据他的逻辑消除他的论证矛盾,然后进一步说明,即使他补足或修正了他的论证,他也不可能反驳你的观点。

5.1.5 质疑他的理论前提。

5.2 你也可以采用”反例”(Counter-Examples)进行反驳。

因为如果一个推论的前提是真的,则其有效推论所获得的结论也必然为真。如果其结论为假,该前提就不可能为真。因此,通过寻找一个逻辑上为假的例子,就可以否定该推论的前提。这样的例子就是反例。其程序通常是:

5.2.1 你必须说明,根据他的理论,在某一具体情形必然会出现该反例。

5.2.2 说明这个反例是错误的或不可接受的。

5.2.3 结论:该理论是错误的。

5.3 “归谬法”也是一种有力的反驳策略。其程序是

5.3.1 首先假定你的对手的观点是对的,即设:A真

5.3.2 根据他的理论逻辑,推出一个结论,即证:如果A则B(根据假设进行的推导)

5.3.3 该推论B与某些已被普遍接受的结论相冲突。

5.4.4 结论:该理论是不可接受的(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式)。

六、结论

经过充分的反驳,你可以得出自己的结论了。

1、注意界定你的观点的有效性范围或条件,也就是说,在什么情形下,你的论证是有效的。记住:不存在普遍有效的论证。不要夸大论点的价值。

2、回应开头,说明你已完整自己的理论目标。

3、你可能只是对你的论点做出了初步论证,还有一些重要的问题你没办法在本文讨论,不妨作出说明。

七、 尽量不要使用修辞性语句

论文的主要功能是说理。在你能清楚明白和有条理地说明自己的观点之前,最好不要使用那些看上去很美丽的修辞性语句。

八、 注释

请参考学校的相关要求。

9

附5

《文以载道——以法学学位论文的写作切入》

——香港中文大学法律学院於兴中教授在“北京大学法学院比较法与法社会学系列讲座 主持人:北京大学法学院比较法与法社会学研究所执行所长张骐教授

张骐: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前来参加比较法与法社会学系列讲座第三十三讲。今天我们很荣幸地请到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於兴中先生来做这样一个讲座,题目是:《文以载道——以法学学位论文的写作切入》。这个题目是我强加给於教授的。我想请於教授谈谈:怎么通过我们切实的研究,包括我们的论文写作,来提高我们的学术能力。论文写作,一方面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同时也是一个长期的学术素养的训练。学位论文是一个比较突出的表现或者载体,能够折射出很多东西。今天我们借这个宝贵的机会,请於老师从学位论文的写作来切入,来谈法学研究和法学写作,以及如何对待学术研究。今天计划时间是2个小时 ,具体由於老师掌握,他讲完之后会回应大家提出的问题。请大家将手机关机或调成振动,现在有请於老师给我们做讲座。(掌声)

於教授:谢谢张骐教授!谢谢各位光临!我知道大家都很忙,能来参加这么一个讲座或讨论实在不是很容易。实际上我一般不愿出来给讲座,因为我的普通话说得不好。我学普通话是很晚的事情,然后学了一阵就出去了,在国外呆了很长的时间,结果最后有点邯郸学步的意思。外语说不好,汉语说得也让人听得不舒服,所以我有点不好意思。但是张骐是我的老朋友,他让我和大家聊一聊,我觉得还是盛情难却,不好推辞。今天来到这里,我真的感到非常荣幸。十年前的3月份,我也曾经在北大的讲坛上讲过。那时候讲的是legal reasoning法律推理,当时知道法律推理的人还比较少。那是一段非常好的经历。刚才我又去看了一趟未名湖,未名湖依然是那么迷人,可以看得出这里是一个非常有才气的地方。湖不在于大小,我曾经见过很大的湖。在美国芝加哥工作的时候,我就住在密歇根湖上面,每天早晨起来,都可以看到下面大片的湖水。但是那个湖不是很有意思,太过狂妄和自大,没有这种人文气息,没有这种灵气。所以我想,到北大读书确实是一件非常心怡的事情,能够和你们交流我也感到非常高兴。尽管我跟你们讲的题目,听起来可能挺好,但是我只能很简要地讲一下读书、学习、写作和研究。这些事实际上是诸位每天都在做的事情,并不是说我有什么高见,我可能某方面的知识比你们多,但也不一定在这几方面做得都比你们好。我想张骐教授的意思应该是让我从中文大学的角度或者经验,来跟大家谈一谈。诸位都已经读到硕士和博士,我们谈论这个问题其实是不在话下的。你们肯定都有自己的见解。不过,很有意思的是,我给你们举个例子。上学期我教的是宪法。学期刚开始的时候,我就跟我们的学生说,我最后要你们写篇论文,这个论文应该包括一、二、三、四、五、六、七,我这样要求尽管对你们来说是小儿科,好像是对初中学生的要求,但是呢,我希望你们能够做到这一点,而且我不止一次的强调过。最后文章交上来了,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没那样做。所以,我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还是有必要强调我们一再认为是常识的东西。更何况,我在这里讲的也不一定是常识,因为我会说一些我的看法。当我认为是我的看法的时候,那就不是常识了。我想从以下这几个方面来说说,一是读书,一是研究,一是写作,重点则放在法学学位论文的写作上面。 在此之前呢,我想我们大家都应该记住傅雷先生说过的话,弄艺术也好,弄学问也好,都先要把人做好,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前提。那么,怎么是把人做好呢?这就是所谓的人生观了,我也不能说得很清楚。古罗马有个诗人兼喜剧家叫Terence,他说了一句话,Nihil humani a me alienum puto〔Nothing human is alien to me〕。这个汉语还没有很好的翻译,有人翻译成“与人有关之事於我皆不陌生”。但是呢,alien不光是陌生的意思,还有异化的意思。卡尔?马克思把这句话作为自己最喜欢的格言,意思就是只要与人有关的事情与我都不陌生。我作为人,有优秀的一面,也有缺点,人所知道的,我就知道。那就是说在气势上提供了一个框架,你和别人一样好,你和别人一样的,你不必自闭也不必狂妄。在这样的大前提下,在面对一些诱惑的时候,比如说权力的诱惑、欲望的诱惑、金钱的诱惑的时候,你会很坦荡,我觉得这是做人的最基本的一条。我们知道,人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面。社会环境有好也有坏,有清也有浊,我想人们应该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态度。我想引屈原的话与大家共勉,“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水清的时候你就去洗帽缨,水浊的时候呢你就去洗脚。所以,即使在一个很不好的环境里,一旦你有那种心境,你仍然可以过得很自在。当然,一般情况下,人应该追求一些值得追求的东西。我比较欣赏董仲舒/朱熹说的,“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当然,这对你们来说可能都是空话。我马上就毕业了,忙着找工作,而且找工作时很多人都不择手段。在这种情况下,你让我保持这种心境,那10

是不可能的。但是话说回来,人是一定要有正气的。人要不辜负人这个称号,必须有很好的关怀,有很明确的意义观。所以作为研究,应该是正其义,不谋其利。就是对某一个问题某一个理论或观点,你自己进行观察研究,但是不要觉得我做了这个研究马上就会获利,比如得到一个工作、一笔资助。这样的话是不能真正来做学问。但是,人是个很奇怪的动物,每个人都不会认为自己的东西不好,每个人都不会觉得对自己研究的东西所知甚少。每个人都会对事情形成一定的见解,这个见解会时时指导着自己。比如说,我跟你说正其义,不谋其利。很多人都觉得这是空话,那是因为在你的脑子里已经有了先入为主的想法,或者你已经形成了这种观念。当然这是比较困难的。但是更重要的是什么呢?肖伯纳说过一句话,人间的悲剧不在于无知,而在于不知道自己的无知。我觉得他说得很好。学习、研究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达到enlightment,也就是启蒙和发展。这个过程就是从无知到有知,非常仔细地反省自己。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他是干什么呢,就是反省自己是不是有些事情做错了,对有些东西是否还不了解。这些对大家来说可能是老生常谈了,或者说是一些空话。但是,我希望你们自己仔细考虑下,可以作为参考。

接下来,第二点我要说的就是读书。我们知道,古往今来,无数作家、思想家都对读书做过非常精辟的论述。读书可以使人长知识,读书可以陶冶情操,读书也可以装璜门面。但是我个人觉得读书最大的好处是治病救人,你可能会觉得这是一种奇怪的见解,这也就是我开始说的我自己的看法,肯定不是常识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你仔细观察人生的整个过程,在从小到大的时候,我们一直处在一个健康的环境,或者说我们一直在逐渐健壮。但是,人的身心成长到一定高度的时候,就开始走下坡路,人就会有各种各样的疾病,特别是心理疾病。由于人的情绪,人的各种各样的欲望,各种认识的影响,使得人变得越来越有心理负担,并逐渐表现为变态。如果你仔细观察,统治我们这个世界的基本上是各种病人,这个不是我的见解,有人写过这么一本书。一个人在发展到一定极致的时候,如果他不是进一步地去追求精神健康或皈依某个宗教的话,这个人很可能会变成一个顽固的人或者领导。如果你们仔细回想一下,我不是要有意贬低女性,小女孩小的时候很可爱,但是有了家有了爱情之后,就会产生很多怨言。因为她们受到各种挑战和心理上的压力,你就越来越发现她们就没有像以前那么可爱了。男人呢同样如此,那些五六十岁做决定的人,他们的决定绝大部分可能都是错误的,但他们固执而且不会听从别人,这实际上也是一种病态。读书恰恰能够预防这种病。有一种说法,即人变老的时候变得越优雅,有些人虽然老了,但他面容很和善,修养很好。有些女子虽然韶华已逝,但仍然可亲可敬,那是因为她们的修炼和别人是不一样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们读书或者听音乐等不同的熏陶吧。总之,我认为读书可以从人们的心灵方面防止走向变态的过程,当然这可能是一个太过直接的过程,但我认为读书的确可以使人变得明智、平和、善良。当然,除了读书之外,我还经常强调的一个是要听音乐,听音乐的人和不停音乐的人是有很大区别的,很快就会反映在你的相貌上。听音乐的人他的相貌是活的,水样的;而不听音乐的人,相貌是像泥一样的,是死板的。你要不信的话,可以现在试试,一年以后就可以看出来。(笑声)读书是人生存的一种方式,它是治病救人的一剂良药。除了上面所说的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之外,还有这点。

那么,读什么?我想在座的都很清楚,我只是再强调一下。第一,读书一定要从中获得乐趣。然后呢,读书要有助研究,现在你们这个阶段,更多的情况好像都是为了研究。至于读什么并不是紧要的,而紧要的是你的知识结构。在你的知识结构定型之后,读什么样的书应该都跟你的知识型态结合在一起。你们大部分都是学法理的,当然也有其他专业。在法学领域里很少有新鲜的内容可以研究。因此,研究者不应把自己的领域划地为牢,比如你是研究民法的,我是研究法理的,他是研究宪法的,这样的划地为牢是很不好的做法,但是不幸的是现行的教育体制就是这样安排的。从读书的角度来说,你是学法理的,我觉得应该有两方面的书对你的知识结构特别重要,一面是外来的,一面是内在的。外来的就是你必须去读关于社会科学的书、关于哲学的书、关于经济学的书、关于宗教的书和人文科学的书。没有这些领域的知识的话,你的法理学研究绝对走不远。第二个,内在的就是你必须具备部门法的知识,你至少对一门部门法感兴趣,以此做基础。你们仔细看一下,张骐老师也很清楚的,在世界上做得很好的所谓法理学专家,他们都不是单纯做法理学的。比如像威廉?推宁,现在在法理学界挺有影响的一个人,他就是研究证据学的一个权威。像哈特,他以前教过刑法,他们都是在好几门学科中来回的学习借鉴。我现在说的是读书的知识结构,由知识结构来决定你的研究。这两方面的书你都应该读,不知道我这样说是否过分:你在三天之内,应该读完一本汉语书。如果说你在三天之内读不完一本二百页的汉语书的话,那你就不是读书人,因为你要做研究。当然,这是个怎么样的读法呢?这就要包括所谓的精读和泛读。有些书你必须精读,有些书你只要泛

11

读。比如说你是研究法理的,有四本(类)书你必须读而且要必须读透的。第一本就是法理学的发展史,第二本就是法理学的基本原理,第三本是法理学的研究方法,第四本是法理学研究的前沿问题,这四个方面的书你必须精读。那么泛读的书就多了,比如说经济学的东西,心理学的东西,全球化的东西。研究生是读书的阶段,读书的时候你就老老实实读书,不要心慌。这个东西是长久的回报。你现在可能觉得读书划不来,别的人可能都忙着找工作,你可能觉得你吃亏了。那其实不然,等到几年之后,会很明显地表现出来,你是与众不同的,只要你坚持做下来。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是,除了你的本学科外,如果你还有精力,应该尽量的读一些典籍,东方的西方的都应该读。

那么,怎么样读呢?大家都很清楚,也都有很多经验,我现在只是再重复一下:翻阅和研究很不一样。一个人一辈子可以读上万本书,但是一般人哪有那么多的时间来读呢?读到一定时间你就烦了。有一种就是browse,比如你到书店去读,这样读的好处就是你可以对现在的最新动态有一定的了解。我在哈佛读书的时候,哈佛那边有30多家书店,各种各样的都有。其中有一家叫做Harvard Bookstore,不是哈佛大学办的,但是名字却那么叫。它品味非常高,我基本上每周去一次。把人文和社科书架上的书,从头到尾browse一遍,一去就是一天。那时候是学生,没那么多钱买书,只好站在那里翻。这样的话我就可以掌握学界到底在研究什么,学界的动态是什么。

第二个是study,那你就要精雕细琢地去研究,你就要拿出书来啃,好好地去读。这个就不是三天读一本,你可能三天一个段落都读不下来,比如黑格尔和康德的书,你可能三天还搞不清他在说什么。 还有一种情况叫做consult,每个学者都堆了一大屋子书,他是不是说每一本都看过呢?一个教授可能会有上万本书,但他不可能全部看完。但是,有需要的时候,他会去consult从中找到他所需要的东西。有些书就是这样来读的。

重要的是什么呢?重要的是读书的时候一定要记笔记。现在好了,现在有电脑和博客,应该尽量把它利用起来,读了什么书要用电脑把它记下来。这样的话你积累起来,就是以后写论文的素材,而且可以表达你自己的个人体会。钱钟书先生被人称为大学者,大学问家,他就做过好多卡片。比如一段话,你可能不止一次的用它,而是好多次的用它。人的思想有时很活跃,有时很迟钝。当那些ideas来拜访你的时候,你就应该把它们记下来,看书的时候肯定会受到启发,也一定要记下来。我说得可能有点像跟中学生说,但是确实非常重要。

Appreciation ,也就是说你拿着一本书的时候你要去欣赏它。爱书的人和一般人是不一样的,从封面、装帧到印刷等等都会去欣赏,然后再看里面的思想。说到欣赏,这个是太不容易了。英语appreciate这个词特有意思,一方面是欣赏,一方面是理解。那么欣赏理解之后你应该是什么呢,你应该有反应,也就是这本书好不好,这段话说得好不好,这章写得好不好。但问题是你怎么知道这一段好不好,你必须去长期的阅读,养成习惯,形成一种标准然后去判断。尽管我说得轻描淡写,但实际上很不容易。

还有一种读法,就你们而言,我觉得除了精读之外,还应该带着问题去读。那么多的书你不可能读完,最好的办法是精读之外,再带着问题去读。比如说我一周读二十本书,这二十本书你不能一行一行的去读。你必须带着问题去读,看一本书里有没有你要找的问题,如果有,你就把它记下来,要是没讲你关心的问题,就把它扔掉,因为这本书对你没有意义,而做研究的话又不可能把所有的书都读的。很多人重要的观点都是在一、两篇文章里表达出来,但是因为各种原因,他可能会把简单的思想逐渐的复杂扩大化,然后写成一本书。比如罗尔斯的《正义论》,实际上它只是以1950 和60年代的几篇文章为核心。当然,你带着问题去读,你可以查阅后面的index,看这本书有没有可能提供你要的东西,有就读没有就不读。这样长期以来的话,你就可以养成一种习惯,你就会发现拿着一本书的时候你就知道这本书值得读还是不值得读。这种能力非常重要,那么怎么培养这种能力呢?你就看它的目录,看它的index,看它讲的问题,看它的注。如果它引的是第一流的作品,这本书就一定值得读;假如它引的是通俗读物或大众报纸上的评论,那这本书就不用读了。如果引注的都是这种文字的话,那么这本书就不具有知识和学术的含量、不具有思想的含量了。

做人、读书,然后就是研究。研究里面有很多事情可说,重要的应该区分知识、学问和思想。一般而言,知识、学术、思想、意见、牢骚,这些都是分不开的。如果你有个明显的界限来区分这些东西,你的学术品味可能会有提高。读书多了,见多了,你自然会形成一种品味。这种品味跟你做别的事的品味一样,比如你欣赏音乐,它是有高低的;同样,女生穿衣服也是有品味高低的。当然,品味的形成要经过一定的12

培养,一定的启蒙和参照。知识一般来说是重要的,没有知识我们不能做学术。但知识不是最重要的,我们随时可以通过一定的渠道去获得知识。而学术相对来说就重要了,因为学术是对各种各样的知识的描述和评论的总结和系统化,这需要一定的功夫才能达到。更重要的是思想,有些思想可以体现在学术中,但是学术并不一定体现思想。一个思想可能会改变世界,比如自由主义的权利和正义观就改变了现代人的命运。现在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学术相对少一些,思想则少之又少。现在产生思想的作品非常少,甚至凤毛麟角,因为这个时代不是产生思想的时代。这个时代要求掌握一些技术、技能,或者适应这个时代的知识。在这样的情况下,研究自然而然地就走上了一条不是很高雅但必须的道路,即实证研究的道路。写博士论文的同学都知道,博士论文要求对你所研究的领域有新的贡献,你想这怎么可能呢?因为你所研究的领域已经被各种各样的理论和文章挤塌了,你不可能有什么自己的贡献。那么唯一可取的路,就是到某一个地方做一些调查,field study,然后做以总结,写一个像总结报告的东西交上去,这从某种意义上也是新的,别人没做过。比如你跑到我们甘肃那个地方去做个调查,别人没做过,你做过的这个就是新的。而通过实证的研究做出的结论,也许就是某个有思想的人在沙发上坐了十五分钟突然想出的一个理论。但是不幸的是,现在我们都要求人们去做实证研究,因为大多数人都不相信那种理论的创新能够为社会为人类带来什么样的好处了。我们经过很多灾难式的革命,而这些革命都是由那些理论发起的。

接下来,我要强调的一点是德尔菲神庙的那句话,认识你自己!在你参加面试的时候,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是,你为什么来参加面试,就好像问我们的学生你为什么学习法律。这个答案是什么呢?百分之九十的人都会回答,法律怎么样怎么样好,法律怎么样怎么样重要,或者你们单位怎么好,你们学校怎么好,仅此而已。他不会想到说,法律固然重要,你凭什么能够学习法律,你为什么要争取这个工作。这一点经常被人忽视。它要求做两方面的回答,一是法律很重要,二是我具备学习法律的条件。那么有没有人不具备学习法律的条件呢,当然有,可是问题在于人不自知。比如一个形象思维非常强但纪律很涣散的人,他学法律当然学不下去。学法律对他来说是痛苦。就像一些法学院的学生,学习法律对他是一种惩罚,后来逃离法学院而转写小说,反而成了大作家。做学问的问题是你适合不适合做,比如选题,你选择一种关于实用主义的看法或者某一种纠纷解决的途径和方法,哪一个题目对你来说合适呢?你除了要知道这些题目的要求外,你必须了解你自己。假设你这个人对数字不敢兴趣,就像我,做一板一眼的工作不敢兴趣,那你就不要做经济分析法学或者实证研究,而应该做分析性的或者观念性的研究。假如你觉得观念性的研究太抽象了,一个概念套一个概念,你不知道怎么回事,那你就不要做它,而另外做一个适合你的东西。我们生活在一个这样的社会中,每天都遇到这样的问题,而人们一般只考虑一方面的因素,而不考虑另一方面的因素,重要的是你必须考虑你自己。

经常有同学问我可不可以读法学院做律师,我问他第一句话就是,你仔细不仔细,如果仔细的话你就可以做律师。第二个,就是你身体够不够好,因为做律师不仅是脑力劳动,而且也是体力劳动,一般工作十几个小时,要很强的韧性。第一个是要仔细,第二个是身体要好,第三个是要有逻辑思维能力。要是不具备这些,你学法律就是受罪,学不下去。因此重要的是,你必须知道你属于哪一类人。对于学术的评价,我想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因为这牵扯你做的研究的学术的高低及其重要性。第一个是思想价值,你做的研究会不会产生思想,新观点、新观念。一般来说,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是极少能够产生新思想的。就这个层次来言,非常难做。第二个就是学术价值,我想经过认真仔细刻苦的努力,我们能够达到这一步。第三个是参考价值,这个参考价值就是你可能做了调查没有什么思想也不为人注意,但是你提供的资料别人可以用,这就是参考价值。

还有一种价值,就是个人价值。你做这个研究什么都不管,就是你觉得高兴就做这个研究。实际上,这种情况才是研究学术的真正的动力。产生学术思想的情形都是这种情况,比如前人康德、洛克、伯克利、莱布尼茨,哪一个是为了一个学位或拯救人类或做什么大的贡献而从事研究的?不是的,他只是觉得做这个事情很有意思,然后就做了。洛克关于人类知识理解的那本书就是跟朋友侃大山吹牛的时候,觉得这东西还不错,于是就想写一篇文章记下来。当他写的时候发现一两篇文章无法说清,于是就写写写,最后写了很多。再比如培根,他做他的研究并不是为了什么使命,他一直志在政治,作学术只是个人兴趣。他之所以因感冒而病逝,就是因为他要做个实验。他曾经看过一本书,说一只鸡装了冰块可以冷藏,因此在一个下雪的日子中途停车取雪,因为这个他染了风寒而过世了。好多人做研究都不是为了贡献或一些个人专门的目的。最典型的就是斯宾诺莎,他被所在的犹太教区开除之后,就是靠磨镜片来谋生。人们给他教授

13

他却不干,只是一心一意做研究,研究怎么样对神学进行新的界定,那便是他的追求。研究微积分的牛顿、莱布尼茨更是那样。当然,在现在的情况下我们却无法模仿他们,除非你的家境非常好,或者你的学问非常好,因为做研究是一种很奢侈的消费,我们一般人是很难做的。我们即使硬着头皮一心去做,最后也只是累得筋疲力尽而且也做不出什么东西来。

学术基本上分这么大的三类:一类是关于人类的基本问题的认识和解释。这类研究很可能会产生思想大师。一百多年来,我们之所以没有产生出思想大师,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我们的学者们没有把精力花在这上面。我们的研究受到了各种各样的因素的影响,意识形态的影响,知识结构的影响,现实要求的影响等等。第二类的研究,是研究那些由比较聪明的人对人类的基本问题做出来的解释或提出的理论。这种研究,比如研究黑格尔、马克思提出的异化问题,权力观、正义观和平等观等等,也是比较常见的研究。这种研究是属于第二个层次的研究。比如对民主问题的研究,众所周知,民主不是第一性的问题,而是第二性的问题。第一性的问题是人怎么生存,人和人之间怎么交往。怎么样才是一个合适的制度。有人倾向于寡头政治,专制,有人说民主政治比较好。这些都是对有些人对基本问题所做的研究的研究,而不是对基本问题本身的描述或者研究。研究马克思、研究韦伯,研究哈贝马斯、研究罗尔斯等等的人,如果不超越所研究的对象的观点,就绝对不会成为大师。第三种学术,就是关于事实和事件的研究,这种研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能够给你提供参考资料,史学往往都是这样。所以,治史这方面的研究,比如法制史的研究,如果不有意识地提升到对基本问题的反思的话,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它只能够给你提供一些材料,而重要的是那种反思。

研究学问,大约分两步走:一是提出问题,二是回答问题。这看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很不容易。光提问题而言,本身就很困难,提一个对的问题、提一个真的问题,非常困难。如果再能够回答它,那就是难上加难了。十年前的时候,我在北大讲法律推理的时候说,做学问有真问题和假问题之说。结果当时听众里面有位年龄稍微大点朋友就站起来说:“你这个话说的有问题,问题哪有什么真假,问题就是问题。”我想现在很多人还是会这样看,但我相信,当你做了一定的研究之后,当你达到一定水平之后,你会发现有些问题就是假的。尤其是在一个过渡时期,你会发现有很多问题是假的。那些假问题在这里我就不具体描述了,相信大家都知道哪些是假的问题。我经常举的一个例子是关于长城和金字塔的比较。有人问为什么古代中国人要修长城,古代埃及人要修金字塔?也有人问为什么古代中国人没有修金字塔而古代埃及人没有修长城?显然,第一个问题是真问题,第二个问题则有假问题之嫌,因为这是在用一个文化中产生的概念去套另一个文化中的实际现象,那这是不公平的。同样道理,韦伯曾说:“中国人的灵魂从未被‘先知’革命化过。”这个说法就不合适,因为“先知”是伊斯兰教和犹太教中才存在的概念,而中国是没有“先知”这个概念的,所以真假问题是存在的。可能我说的这些对大家的帮助不大,只是希望能在思路上给大家一些启发,那我就十分满足了。

至于回答问题,那就更难了。这就回到我们今天的主题上来。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方法问题。但是,我们有时在提到方法时有一个偏见,认为存在着科学的方法、客观的方法。其实除非你是在研究科学,否则是不存在一个科学的方法的。在社会科学、法律的研究里面,没有什么科学的方法。有的只是,哪一种方法对你的文章来说,对你的研究来说更合适、更恰当,那就是好的方法。不一定说非得要去做实证的研究,那才是对的。例如思辨性的研究也很有价值。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比较的方法,因为没有比较,你几乎不可能去做任何研究的。

为了节省时间,我们直接进入最后一个部分:写作,并尽量用简洁的语言来说这个部分。一般来说有这样四种类型的写法:Descriptive 描述性的,我国的许多书刊教材都属于这一类。Argumentative论证性的,现在这样的书国内还比较少,但在国外就比较多。Creative 创造性的研究是第一流的,最好的研究。Critical 批判性的研究,我们这样的作品就更少了。这和我们讲面子、不喜欢对抗的传统有关系。而这对于我们的研究却是有害的。尤其在国内,参加学术会议总有怕得罪人的担忧。我们在做批判之前,必须要把别人的作品做一个非常完整、非常清楚的描述,否则抓不住别人的弱点,那么批判也会欠缺力量。我们首先要去欣赏,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去批判。在这方面,西方人尤其是德国人做得非常好,传统非常伟大,而我们是没有这样的传统的。

现在来谈谈硕士生论文thesis和博士论文dissertation具体写作方法。这两种论文还是有区别的,thesis 是比较简单的一种论述,而dissertation是一种比较全面的、更加广泛深刻的论证;硕士的thesis不一定14

要对学术作出新的贡献,而博士的dissertation 则必须要作出新的贡献。

它们的写作过程的要求是很严格的。至少在香港中文大学,学生要遵循所谓的“洋八股”:开篇、方法、文献回顾、正文、结论、参考资料等。开篇就要指出论文的基本论点:你要谈的问题是什么,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何在,为什么你要研究这个问题等等。作者需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问题化。既然问题化了,那么紧接着就要叙述关于这个问题的不同看法,然后才能进一步的展开,阐述自己的看法。在谈到自己观点的时候,你怎么确定自己的看法比较好呢? 这就取决于你的方法了。

因此,博士论文中一定要谈到你的研究方法。至于采取哪一种方法,逻辑分析,历史方法,比较方法、文本分析、人类学方法、社会学方法、经济分析方法,等等等等,得视具体情况而定,可以采取一种方法,也可以采取多种方法,但所采取的方法一定得和论文的具体内容相联系。

接下来,就是所谓文献回顾了。把关于这个问题的多种见解都列出来,这个过程非常重要,做好这个工作之后,你就可以成为在这个问题上的权威了。这会表明你对这个问题了解的非常清楚,在这个问题上,你最有发言权。同时,这一部分也为鉴别你的论文的学术贡献提供了参数。

接下来,就要开始陈述自己的观点了。这也是论文最重要的部分,应该有完整的结构。而论述方式则因人而异。在此之后就是结论。因为人的记忆是非常短暂的,2、3百页的文章,别人读到一半时,很可能就忘了头二十几页说了些什么,所以你要重新以简练的语言给他们总结一下。另外从规范的角度来讲,你必须要有脚注,这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在网络时代,这牵涉到一个抄袭的问题。我不知道北大对于抄袭问题有这么样的规定,中文大学法学院每一门课的教学大纲上都会说明什么叫抄袭,抄袭会有什么样的惩罚。在网络时代,我们通常都会下载很多文章,在文章中用到时,一定要注明来源于何处。脚注原本不是为了来澄清抄袭的问题,而是为了给读者一定的线索,使你的文章更有可靠性,自己写文章时也可以放心的用。注释之外,还有参考资料也很重要。应该注意的是它所包含的内容应该是你的文章中所提到过的或者引用过的,而不是关于这个领域里面的所有的文章。

一篇论文做到上述步骤并不是什么难事。但比较关键的一个是写作风格。事实上,世间的事情并不复杂,但是由于出现了文字,有了表述,产生了像我们这一类叫学者的人,这就使得事情越来越复杂,使表达越来越难。好的风格首先应该是简约而有效。在这方面一个很好的例子是罗素,他的文风就非常好。用最简单的文字来表达最深邃的思想,这就是好的文章。其次,就是要明晰、清楚,不要把好的东西都放在一块儿写,而要有层次的、一个一个来谈,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要让人一看就知道你在写什么。做律师在这方面是有好处的,做律师可以锻炼你的写作能力,使你的文字表达比较精确。因为一个律师如果措辞不当会造成很大的损失,例如纽约有一个案子,当事人因为一个标点符号而损失了一百多万。再次,要有一种自然节奏,整片文章要一气呵成,懂得什么地方详写,什么地方略写,什么地方要用特殊的修辞。另外,要反对一种伪科学的写法,这种写法就像是在写一种宣言、一种客观真理。在你的文章中应该多加一点你认为这么样,你的观点是什么;他认为这么样,他的观点是什么,这就会让你感受到你是在诚实地展示一些事情,表达你自己的观点,而不是要板起面孔来在那里教训别人,或者给别人一种虚假的陈述。我想我就说到这儿了。(热烈鼓掌)现在看看大家有什么问题,我们交流一下。

张老师:讲座从来都是主讲人先讲,再由听众来提出问题。那么在提问和回应中我们一起讨论,谈谈我们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学生一:对于读书,我们认为大致分为兴趣性阅读和研究性阅读,但我觉得在时间分配上有困惑,比如在做研究的时候,都在读这块领域的书,而没有新的知识进来,如果有功夫去看闲书了,有感觉知识的积累比较的散,那么您是怎么安排您读书时间的呢?

於教授:对于兴趣性阅读和研究性阅读,我觉得做什么事情要做到一个程度,之后你就可以随心所欲了。比如:学外语你一定要学到一定的程度,要顶破一定的关。之后你就不需要大规模的学习了,你就可以随时吸收有关该门外语的知识,我们有的朋友辛辛苦苦的学了好几年,快要顶破那个关了,却放弃了,结果还要从头再来。当你对一定的领域比较清楚之后,就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拿到新书时,看一下目录就比较清楚是否需要祥读。另外如果你总是看研究性的书,你会觉得很伤脑筋、很伤眼睛,那你可以配合着看点别的。这个因人而异,我个人一般喜欢把一本书看完后,再去看其他的书,有些人可能喜欢配合着看,这就要看你自己的情形了。

学生二:老师,我想问一个问题,就是关于论文写作的前提是要确定写作的方向,而我们在写作之

15

初决定写哪个方向的会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那么我们如何从这种痛苦中意识到自己适合写什么方向的文章,去研究什么问题。

於教授:其实这涉及到两方面的问题:第一是什么事情该做,第二是你要知道你是不是该做。对于第一点,你需要知识和经验,这就是为什么你需要一个导师,导师就是来指导你哪些题目该做哪些不该做,哪些问题是真问题,哪些问题是假问题。但是最初的启动者还是你自己。

因为兴趣是成功之母,你要是没有兴趣,导师给你一个题目,你会做得很费劲。对于第二点就得你自己来判断。你就要问自己是不是具备这方面的能力,比如我数学很差,我肯定就不会去做那些关于数字方面的研究,但是我觉得我会经常产生一些很有趣的思想,在这方面我就比较得心应手。有人认为学术研究不应该与现实脱离,我觉得这不对,我认为学术研究是学术研究,能够为现实服务更好,不能为现实服务也没有关系。让学术为现实服务不是学者和学生的任务而应该是政府的任务,是政府官员的任务。比如政府要做一个项目,有些工作政府官员做不了,就出钱请教授来做,那就需要学术为现实服务了,可是你自己的研究为什么要考虑为现实服务呢?你并不是那种“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人,你是一个独立的学者,去做自己的创作,这种创作不一定要实用。我是这么看的,可能很多人不是这么看的。

张老师:这位同学是在职法律硕士。

於教授:哦,这样,那就更困难了,那要写一个与现实有关的论文。

学生二:我困惑的是,如果你写的文章不与现实接轨,不为现实服务,那意义何在?

於教授:这个意义就是学术意义,思想资源的意义,它没有什么现实意义,没有现实意义也没有关系呀,因为人不一样啊。有些人关注我们能为现实做点什么事,有些人则不关注这个东西,他们认为只要把自己所懂得的东西做到极致就可以了。当然,你作为法硕,可能应该更多的注重研究和实践的结合。 学生三:於老师您好,我想请问您对创新这个问题是怎么看的?我们在写学位论文的时候,总是试图在创新,可是在既有的、优秀的观点、思想的基础上创新似乎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你怎么看呢? 於教授:你说很对。实际上,创新是一种理想。因为理论都是人家一步步累积起来的,一步步走过来的,很多问题已经有了定见,或是有很多人去研究的。创新需要经历、需要学识而且还需要坚持。不是说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创新的。如果是一个神童或者天才,可能不需要经历,不需要这种积累。不过,创新虽然是一种要求,一种理想,但你可以做不同的理解。你想要提出一个大研究范式或大的概念来还是挺困难的,但你可以去做调查和实证研究,对某一个问题有一定的陈述和解释,这样做学问也可以算是一种创新。而且我觉得老师们也不应该真正地希望学生去创新,如果要学生去创新,那老师是干什么的? 但是老师不这样要求,又觉得目标定得不高。

学生三:那么在我们平时的学习和研究中,有什么方法和途径可以改进和改善这种创新的能力呢? 於教授:创新往往涉及到方法问题,这个方法要和你自己的兴趣和写作的题目结合起来。往往创新都是在方法上的创新。像亚里斯多德、培根他们都是在方法上进行的创新。我想你要问的是有什么样的办法可以使我们更趋近于创新。对于这个,我还是比较持怀疑态度的,你只能用心地去做,可能要废寝忘食,读很多的书,把一个问题梳理得差不多了才有可能去创新。创新无非是两种,一种是在分析基础上的创新,另一种是在高度综合的基础上的创新。以法理学的研究为例,如果想有所创新,我们可以参照西方综合法学的那种方法,比如博登海默等人的观点,回过头来看看我们中国的综合法学如何产生,整合中国古代的思想资源来创造新的中国的综合法学,这个是有可能的。现在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法理学,比如像地球法理学,它是从生态法理学转过来的。你会发现当这些新的学科出现时,你创新的空间会大些。因为它是新的,那么你在不断的研究过程中,就很可能研究出新的东西来,而在旧的学问上,像法律实证主义,要想有所创新,那就太难了。可能还是要各种各样的因素综合起来看吧。好,谢谢。

学生四:刚才您提到博士学位论文与硕士学位论文一个大的区别就是前者要有学术贡献,那么这个贡献和创新是一样的吗?

於教授:是一样的。就是说你要有新的观点,你的论文对你研究的领域是一种贡献,那么后人在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不能越过你的研究,要知道你的研究,是这个意思,但是还是很困难的。尤其在我们的这个环境下更困难,那是因为我们没有一个学术秩序。我们现在属于一个过渡性的社会,一切都在变化之中。其实想像哈特、德沃金他们的贡献不是人为评定的,而是因为他们写的东西引起了别人的重视,学术秩序是一个自然发展的结果。只有在存在学术秩序的情况下,才谈得上什么叫创新、什么叫发展。一个16

对于相关问题的观点要有可追溯性,什么观点是谁的我们要比较清楚。

张老师:学位论文只是我们今天讲座的一个切入点。而实际上,我们请於老师可以谈的问题、内容、题目是很多的。我选这个题目,是因为我觉得我们法学院学生的当务之急是学位论文的问题。我稍微先提前做一点总结,在讲座之前我设定了或是说建议了题目,但是於老师的讲座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这是我所希望的,但是又比我所希望的更好,而且更高。於老师从谈人生开始,然后进入学术,比如,对创新怎么理解,就是在学术意义上的创新?我们今天谈的问题是现在正在指导抗震救灾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说过的“仰望星空”的那样重要问题。在我们这样的大学里需要有人去认真的思考这样的问题,真正的在智识上有所增长。好的,再次感谢於教授的精彩讲座,感谢大家的积极参与,今天的讲座到此结束。

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