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新闻两则导学案

1. 《新闻两则》

实验中学:杜 娟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及新闻的六要素。

2、学习本文语言的简明准确精练的特点。

3、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

教学重点:掌握新闻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课时安排:两课时

介绍新闻的有关知识

1、新闻的概念: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是指报刊、广播电视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狭义的新闻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为“消息”。本文就是后一种。

2、新闻的结构一般分为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导语和主体是新闻必不可少的内容。

标题是用来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的。又分为引标题、主标题和副标题。引标题用来交代背景,点明中心,可有可无;主标题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是新闻必不可少的部分;副标题或者概括事实,或进一步点明中心,可有可无。

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话或第一句话,扼要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新闻内容的六要素经常集中出现在这一部分。

主体是新闻的躯干,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要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 背景是新闻事件发生的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结语是交代新闻事件结果的话。 背景和结语有时则暗含在主体里边,没有明显的标志,可通过阅读主体领会背景和结语。

3、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4、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第1课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预习检测:

1、加点字注音:

荻港 溃退 要塞 ...

阻遏 杜聿明 锐不可当 ...

2、填空:新闻的结构一般分为五部分:( )、( )、( )、

( )、( )。

三、依案自学,小组研学

1、朗读课文,理清新闻中六要素和标题、导语、主体的内容

2、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

3、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4、主体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来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的为什么先说东路军,再说西路军?

5、品味语言。

本则新闻的遣词造句举例:比较下边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并说说理由。

(1)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

(2)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

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6、学习小结:

四、当堂检测:

1、填空:新闻的结构一般分为五部分:( )、( )、( ( )、( )。

2、对本文标题和导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标题点明了军名、军队的数量,并概括了事件。

B.导语从兵力、战线和战绩等方面概述了渡江战役的情况。

C.导语和标题扣得很紧,导语是标题的扩展和具体化。

D.导语点明了时间,交代了背景,渲染了渡江作战的热烈气氛。

五、教\学后记:

第2课时《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复习检测:

复习提问新闻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依案自学,小组研学

1、默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2、结合新闻知识回答问题:

(1)这篇新闻的标题、电头、导语各是什么,请找出来。

(2)文章可以分为几层,每层各说了什么?

、)

(3)本篇新闻中第二、三句介绍的三国、后汉的历史事件时否与本篇新闻无关?若不是说明理由,它介绍了什么内容,属于新闻结构的哪一部分?

(4)新闻报道要求迅速及时,可本则新闻还详细写了过去一年中发生的事,这是不是违背了新闻的要求,为什么?

3、小结。

三、当堂检测:

自己写一则校园小新闻,要求:有标题、导语、主体。

(比如运动会、广播操比赛、篮球比赛等)

四、教\学后记:

2 .芦花荡

实验中学

教学目标: 张蓓蕾

1、在了解小说三要素的基础上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2、认识自然景物的烘托作用。

3、掌握作品中老头子的人物形象,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通过体味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教学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式。

2、朗读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自主学习:

收集有关作者、作品知识,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 产 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的鲜明形象,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其中《荷花淀》《芦花荡》等反映抗战时期的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以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帜,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二、预习检测:

1、熟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寒噤( ) 仄歪( )张皇失措( )提防( ) 芦花淀( ).....疟子( ) 舀水( ) ..

2、填空:小说的三要素分别是: 、 、 。

三、依案自学、小组研学

1、大声朗读课文

2、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3、本文的体裁是什么?主人公是谁?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几句话进行概括。

4、请同学用“我喜欢_____,因为______”这样的句式针对课文畅谈阅读的感受。

例:“我喜欢这篇小说的情节,因为它具有浓浓的传奇色彩。”

5、课堂小结。

四、当堂检测: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提(dí)防 寒噤(jìn) 泅水(sì)

B.疟(yào)子 疟(nüè)疾 仄(zè)歪

C.一蹿(cuān) 飒飒(sà) 丝绒(yíng)

D.撑(chēng)船 蹲(dūn)着 白洋淀(díng)

2.下列句子的空缺处应依次填入的一组词语是( )

①小女孩( )在船边,用两只小手( )着水玩。

②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 )上了船。

A.A.扒淘 趴 B.趴 掏 扒 C.扒掏 趴 D.趴 淘 扒

第 2课 时

一、复习检测:

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有

等,也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反应和态度进行侧面描写等。

二、依案自学、小组研学

1、从文中找出对老头子描写的语句,在课文中标注,归纳作者所采用的描写方法。

2、老头子普通得连真实的姓名也没有,那他是一位英雄吗?为什么?

3、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如何理解“过于”这个词?

4、老头子的性格是怎样的?试作分析和归纳。

5、《芦花荡》写的是残酷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我们读后没有感到非常的凄惨,其中一个原因是得益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写。请学生从文中画出并摘抄,仔细体味赏析写景的妙处。

6、课堂小结:

三、当堂检测:运用使当地手法刻画一位你所熟悉的人物,展示其内在性格,不少于100字。

3、蜡 烛

实验中学

党菲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用细节描写展示人物内心世界。

2.把握作者感人致深的写作手法。

3.通过揣摩语句,提高写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

2.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各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用血肉凝结的情谊,体会主人公对同志深厚的爱,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二、重点难点疑点剖析

重点

1.分析作者写作手法感人的原因。

2.体会主人公对战士深厚的情谊。

3.揣摩语句,体会其意蕴。

难点

作者的写作手法之所以感人的原因。

疑点

文中的外貌及动作描写是如何揭示人物心理的。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阅相关资料,了解南斯拉夫解放战争的史实。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掌握文中疑难词语。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二)、完成课后习题一

三)、分析人物思想感情,探讨这篇文章的感人效果是怎样产生的

四)、课堂练习

做练习册第三课

六、板书设计

体会老妇人的感情:

看炮火连天 想老妇人不顾生死

看年老体弱 想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看保护遗体 想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看烛光闪烁 想老妇人奉献的感情

七、练习设计

阅读文章“她穿过方场,到了……她在旁边坐了下来。”完成下列题目:

1.从文中摘出关于“她”的动作描写的词语,分析它们表达了“她”怎样的思想感情。

2.文中描写外貌的一句是什么?

3.“她在旁边坐了下来。”揣摩此时老妇人的心理。

辅导练习提示:

以学生自主完成为主,教师只是给予指点。可以让学生口述,不必用文字表达。

八、作业布置:

1、

2、 1、识记字词 2、完成练习册习题。

八、教(学)后记

 

第二篇:八年级语文(上)导学案-1新闻两则

1 新闻两则

八年级语文上导学案1新闻两则

八年级语文上导学案1新闻两则

一、字音字形

荻港(dí) 殷家汇(yīn) ..

kuì(溃)退 锐不可当(dāng) .

qiān(签)订

二十八宿(xiù) .

阻è(遏)

逃cuàn(窜) jiān(歼)灭 绥靖(suí jìng) ..阌乡(Wén) .杜聿明(yù) .

二、重要词语

1.

2

345

6.阻遏:阻止。

三、作家介绍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冲人,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他在文学、书法等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旧体诗词如《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长征》等,成就很高。

四、文体知识

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评述四类。新闻的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一篇完整的新闻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新闻的写法:以叙述为主,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八年级语文上导学案1新闻两则

1.作者遣词造句是怎样做到准确精练、铿锵有力的。

点拨:用词准确。例如,“冲破”与“突破”词义有所区别,“冲破敌阵”“突破安庆、芜湖线”“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都运用得很准确。又如,东面防线经过一整天激战,敌军一部分被歼灭,另一部分被击溃,不是一概说“歼灭”,或者一概说“击溃”,而是说“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一个词有时需要说明程度,表达才算准确。例如,“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加上“较为”二字就十分准确。再如,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加上一个“很”,可见他骄傲自负的心理。

必须明确交代的地方,一点也不含糊。例如,“西起九江”后面括号内注明“不含”,也是为了明确。

语言的精练、铿锵有力,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能用单音节词不用双音节词。电文要求精练,军事用语更要求简短有力。二是适当采用文言词。例如,“至发电时止”简短有力,如果写成“到发电文的时候为止”,就拖沓了。又如,“现已占领”不说“现在已经占领”。 这篇新闻许多语句很文气。例如,“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但是说到国民党官兵的情绪,又非常口语化,“不想再打了,听见

第1页

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或雅或俗,各得其妙。

2.《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中纠正“左”倾错误的土地政策的作用探究。

点拨:说明我党我军一切行动的出发点是为了广大人民,我们知错能改,这样就联合了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从而孤立了敌人。这是我军节节胜利的保障,与战事密切相关。同时,让全国人民知道我党我军的政策和胸襟,从另一方面收到了扬我军威的效果。

3.核心图解

八年级语文上导学案1新闻两则

八年级语文上导学案1新闻两则

第2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