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说明

目 录

1.设计说明 2.日景鸟瞰效果图 3.夜景鸟瞰效果图 4.沿街透视效果图(一) 5.沿街夜景效果图 6.沿街透视效果图(二) 7.单体透视效果图 8.会所透视效果图 9.规划总平面图 10.日照分析平面图 11.道路交通分析图 12.景观分析平面图 13.绿化分析平面图 14.功能分析平面图 15.竖向分析平面图

第一篇 总体规划及建筑设计说明

一)设计依据 1.主要设计规范和标准 1.1工程设计的主要依据

1《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

2《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20xx年版)。 3《住宅设计规范》GB 50096-1999(20xx年版); 4《住宅建筑规范》GB 50368-2005; 5《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 67-89;

6《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 50-2001; 7《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95(20xx年版); 8《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9《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26-95;

10国家和地方与本工程有关的其它现行设计规范、标准、法规和条例。11当地规划条件及甲方要求 1.1.2工程设计有关文件

1) 《项目方案设计任务书》 2)家园项目用地红线资料 3)家园项目电子版地形图

1.2工程概况 1.2.1工程背景

本工程建设地点位于村,。 1.2.2 建设场地概况

本项目毗邻南水北调工程、京广大动脉、107国道,交通便利。项目位于城慈公路以西,村级公路以北,规划新城路以南的区域内,地块南北向长280m,东西向宽492m;用地均比较平坦。 1.3设计范围和内容

该工程设计范围和内容为规划道路红线及用地红线范围内的总平面规划及建筑方案设计。 二)总平面设计 2.1总体构思

2.1.1本项目为新民居建设工程,因此规划方案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处理好人与建筑、环境、交通、空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总体上统筹考虑建筑、道路、绿化空间之间的和谐,创造一个宜于人居住、办公的环境空间。

2.1.2坚持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统一的原则,合理配置自然资源,优化用地结构配套建设各项设施。

2.1.3坚持实用、经济、美观的原则,积极采用新材料、新设备、推广新技术。

2.1.4贯彻环保、安全卫生、绿化、节能、节约用地的设计原则。 2.2总平面布置 2.2.1功能分区

沿街布置配套商业门脸,内部错落有致的布置多层住宅,以“内静外

动”的设计为功能主线。 2.2.2总平面布置

沿城慈公路、村级公路、规划新城公路布置配套商业门脸服务整个小区,小区内部以纵横两条景观轴为中心布置错落有致的多层住宅,。

1)规划目标:

新民居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改善广大农民群众居住条件和提升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通过新民居示范村建设和旧村改造,为农民建房和村庄建设改造提供典型示范,带动全县农村住宅建设水平的全面提高。在考虑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同时提升用地的经济效益,使工程达到功能组织合理、用地配置得当、结构清晰、道路顺畅、配套齐全等要求,创造出尊重环境、舒适优美的居住环境空间,同时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时代气息。

2)规划构思:

确定“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设计指导思想,处处考虑居民的居住生活特点和需求,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尽量建设大面积的绿地,强调小区内景观的合理组织与精心布局,为小区内的每个住宅单元营造高质量的绿化景观,让小区内尽可能多的住户“推窗见景”。 在“绿色和环保”成为世界性潮流的今天,通过对总体布局和建筑单体的技术处理,使整个小区建筑和居住对自然界的阳光、风、绿化具备更强的亲和力,远离噪声和污染,为居民提供一个优美、宁静的世外桃源。

3)规划布局:

规划以“一个环路、两个景观轴线、三个出入口、四个分区组团”为布局主线。住宅内部营造出较大的中央绿地,并且保证所有的建筑单体都能与绿地直接联系,实现较高的均好性。

住宅每户均满足至少一个居室大寒日3小时(累计)日照的要求。 2.3竖向布置

设计用地场地平整,不需要过多的场地挖填,场地设计为场地内雨水、

污水排放提供了便利条件。

竖向设计的原则是合理利用地形、提供良好的污水雨水排放条件。所以在设计中首先仔细确定小区道路的走向,再分别确定建筑的入口室外标高、入口室内标高和±0.000标高等。对室外场地再进行调整,反复多次后使设计达到最优。 2.4交通组织 2.4.1.道路结构

整个新民居住宅小区设置三个主要出入口。让人流、车流的疏散更加便捷。

道路分为2级,小区道路(宽6米)和入户道路3米。 2.4.2.静态交通

本小区采用地面停车和一层相结合的方式,在北侧和南侧设置机动车出入口,和城慈公路上的人流完全分开,做到了部分人流和车流的分离。

地面停车位结合宅间绿化设计,最大程度的在邻里单元之外布置停车位,实现人车分流,突现了人性化的设计理念。 2.5景观及绿化布置

2.5.1该场地现已无任何有保留价值的植被。因此本工程的环境景观与绿化设计将完全根据小区总体布局及竖向进行统一设计。

2.5.2绿化设计以绿色植物为主,布置采取点、线面相结合的完整绿化系统。植物配置适应气候特点和居住环境要求,形成良好的植物群落。行道树选用冠大、浓荫、常绿、防尘、生长快的乔木。面的绿化为建筑物之间的集中绿地区,以草坪和灌木为主。 2.6绿化

2.6.1满足绿地率要求,选择适应本地气候条件的树木花草进行优化种植。

2.6.2采用先进的种植技术和防止病虫害技术,提高植物的成活率。采用地面、屋面、平台和垂直绿化方式,增大绿化覆盖率,起到清洁空气,降低噪声,调节气候的作用。

2.6.3尽量减少硬铺装,选择具有透气、透水性能的地面铺装材料,即扩大绿地面积,又保证了人和车辆的通行方便。拟建绿化采用广场绿化和小区临街重点绿化相结合的方式。 三)建筑设计 3.1设计构思

营造一个生态的、现代的、美丽的、舒适的家园??

主要设计原则:设计以人为本,充分体现当今住宅设计领域中的最新理

念、最新设计手法和最新技术手段。力争创造简洁,流畅的现代主义风格。 目的:创建“以人为本”的住宅小区,户户能观绿地,表达的是一种等值的均好性,人·建筑·环境溶于一体。 3.2建筑平面设计

户型平面设计中合理组织套内功能空间。做到动静分区,洁污分区,合理处理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就餐空间与居寝空间、居寝空间与工作空间、便浴空间与盥洗洗涤空间的关系。各功能空间均具有适宜的尺度,避免了房间形态上的比例失调。室内交通组织短捷,不穿行主要功能空间,符合人的生活行为规律。

3.3立面造型设计

本项目建筑立面设计风格为现代主义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以简洁的造型和线条塑造鲜明的社区表情。通过高耸的

建筑外立面和带有强烈金属质感的建筑材料堆积出居住者的炫富感,以国际流行的色调和非对称性的手法,彰显都市感和现代感。竖线条的色彩分割和纯粹抽象的集合风格,凝练硬朗,营造挺拔的社区形象。

3.4建筑层高

建筑层高根据使用功能、建筑造型、结构尺度、并结合地形高差综合考虑。具体为:多层住宅标准层层高2.7米。商业层高为3.6米。

3.5无障碍设计

3.5.1在各路口设坡道;在人行道设置盲道,活动场的通路符合轮椅通行要求,小游园及儿童活动场通路的入口设提示盲道。

3.5.2公共建筑的入口处设置坡道,其坡度应均小于1/12;

3.6经济技术指标

 

第二篇:(中小学信息技术《封面设计》的新课讲授与归纳总结)请联系个人教学和网培学习实践,举例说明你对新课程教

(中小学信息技术《封面设计》的新课讲授与归纳总结)请联系个人教学和网培学习实践,举例说明你对新课程教

一、传统课堂活动的特点

1.传统课堂教学以书本知识为本位

书本知识的学习(或曰学习间接经验)能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但是,不能因此忽视直接经验的作用,这是因为,没有一定的直接经验,就难以理解和掌握间接经验。传统课堂教学没有给予直接经验应有的重视,实际上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这样,在课堂上,教师教学就等同干教书,学生学习就等同于读书。这种以书本知识为本位的教学必然导致以下弊端。

2.传统课堂勤学以教师为本位

教师与学生,教与学,这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最基本的一对关系。它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和教与学双方的工作关系(教学关系)。在对待这对关系上,传统课堂教学片面强调教师和教师的教,形成了以教师为本位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

课堂教学改革必须实现主体本位的转移,即由以教师为本位转向以学生为本位。强调以学生为本位并不否认教师的主体性,而是要摆正两个主体的位置和关系,在教学中,学生主体是归宿,是核心,教师主体是为其服务并受其制约的,教师的主体性只有在成全学生的主体性的过程中才能得到体现。

3.传统课堂教学以教案为本位

以教案为本位,是传统计划教学的需要。在传统教学看来,课堂教学是按计划进行的,每节课无一例外地必须完成规定的教学进度(课时任务),这样一课时跟着一课时循序渐进地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怎样做到这一点呢?那就是按教案上课。每节课的内容和进程都具体地甚至按时间顺序分解在教案里,课堂教学就像计算机输出规定程序一样,是教案的展开过程。从教师的角度说,按照教案里设定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培养”、“引导”、“发展”了学生,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教学目的就算达到了,至于学生是否改变了、进步了、提高了,则是不重要的。所以,以教案为本位实际上也就是以教师为本位,教案反映的是教师的教学过程(设计),而不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创造)。

4、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的回答,若不,就努力引导,直到达到预定的答案为止。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其中最出色、活跃的是少数好学生。于是,“死”的教案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着"活动"的学生;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甚至是“观众”与“听众”。

二、网络主题探究的特点

课程改革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现代化教学装备、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网络的高速发展,将图片、声音、文本、视频等资源加以整合,给我们呈现出一种全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即网络主题探究。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系统功能强大,它有丰富而易物获取的大量信息资源,有生动形象的呈现能力,又有灵活多样的时时互动,其发展空间广阔,兼顾共性与个性。

1、活动组织具体的教学方法

(1)以“主题”为任务的驱动模式,并对“主题”学习中作适当任务细化,使学生的学习由易到难,由浅入深。

(2)以学习“主题”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作用。在学习过程中方法策略的指导尤其显得重要。

(3)基于网络环境下由于学习资源的极大丰富,筛选、处理、传递学习资源更需要教师作为网络知识海洋的“导航者”。

(4)加强“异生”指导。“异生”指导是指教师对各个研究小组进行的个别指导。

2、网络主题探究的模式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选定主题。

(2)收集信息,围绕主题,研讨问题。

(3)制定课题方案。

(4)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

(5)撰写课题报告。

(6)结题与总结评价。

3、网络环境下的主题探究性活动的评价

(1)自我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主要是让学生对自己探究中是一个怎样的“过程”,体现在方法上,体现在个性中,特别要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让学生展示给大家,老师和同学可以用多种角度、不同方法来对这些成果给予充分的肯定

(2)多元评价:我们采用多元评价,能更好地让学生体现成功的喜悦。学习过程中给定不同的几项指标,从内容的价值性、作品的创新性、合作的有效性、科学的应用性等方面来评价。

(3)网上评价:网上评价能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更能听取多方意见,也使基于网络的学生自主学习环境发挥了更大的作用,网上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发挥,体现了网络优势,学生交流更加密切了,效率更高了。特别是当学生在网上看到自己的作品,有一种出自内心的喜悦和兴奋,成功感激励着他要更上一层楼。

三、两个活动组织的对比

网络课堂与传统的课堂相比有以下特点与传统教学相比较具有以下几个优点: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粉笔加黑板的单一、呆板的表现形式,能将抽象、生涩、陌生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一些在普通条件下难以实现、观察到的过程形象化地显示出来。增大信息量,有效扩展课时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巩固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喜悦,寓学于乐。

传统课堂活动并非一无是处,其主题的组织对网络主题探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统一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二者互相影响,互相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最重的表现,就是设法给学生提供和创造良好的条件,使外因能够更顺利,更迅速地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的内在动因。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只有通过师生双边活动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师生共同的双边活动离不开一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为中介,否则师生之间就不能发生相互影响和作用。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构成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因素,诸因素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的联系。正是它们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了完整的教学系统。

网络课堂教学模式不能完全取代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这是它们各自的特性所决定的。可以推测,在相当漫长的时间内,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和网络课堂教学模式还会同时存在。网络课堂教学模式应该在继承、融合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形成一种新型的网络课堂教学模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