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说明

设计说明——丽水学院“情人坡”

一、概况

“情人坡”位于丽水市丽水学院西校区南面阳光充裕地段,两面临校内建筑,两面临校外道路及建筑等。该绿地服务的主要对象为在校大学生,主要入口为该区北面四交叉口。

二、立地环境及可能的改造

1,该处绿地光照充足,土地肥沃,总体环境优越,有利于各种植被的生长与繁衍。而此处树种配置过于单一;树种颜色几为一色——绿色,缺少植物景观的季相变化性,色相综合性。

改造:该绿地占地面积较大,宜布局为自然式公园。树种的配置应注意多样性——常绿与落叶相结合、乔灌草相结合、花境与花丛相结合,群植孤植丛植等多种栽植方式相结合。宜布置四季有景,三季有花的植物园似的景观自然美。 2,此处水池空间设置不合理:水质不佳,缺少后期养护;两个水池间没有任何的联系,缺乏整体感。园路沿池而建,行走时,颇为单调。

改造:水池边园路宜设为若即若离式,增加游赏时的趣味性。在两水池间挖掘一条小溪流,注意亲水平台的设置,也可在较窄处,配置桥等设施。 3,休息设施单调,仅有石凳石桌。

改造:根据该绿的主要是有对象及主要功能,需赋予该小游园休憩游赏的性质,即在适宜的场所设置亭等休息设施。

4,缺少贯穿全园的主题。

改造:设定此绿地主题为“人生四季——春夏冬秋”。

三、设计依据

1,甲方提供的全比例电子文件。

2,《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3,《城市绿地规划建设指标》。

4,现场勘探和原始资料收集。

四,设计原则

1,生态性原则:以“绿色”为基调主线,贯穿全园,合理布局植物、水系、小品等诸多因素之间的关系,以持续发展为长远目标,坚持“生态”原则。 2,以人为本原则: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因势利导,在都市空间创造具有自然风景与符合人体工学的优美环境,形成富有时代特色,宜人尺度,功能齐备,交通便捷,绿意盎然,具有文化内涵的楼盘。

3,美学原则:景观设计遵循着绘画艺术和造园艺术的基本原则,即统一、调和、均衡和韵律四大原则。根据不同的欣赏角度摆布形体的组合,层次的排比,以达到多方景胜的效果。

4,强化主题特征:随着高新区内绿地系统建设的日趋完善,不同特征、不同功能的绿地相继形成,在完成基础的绿化之后,各绿地功能、特色不断细分,对绿地风格、文化主题特征的要求也日益提高,此时主题特征便成为所有绿地设计的主体特征。

5,协调性原则:即园内景观组织、建筑构筑物、材质色彩的统一色调。

五、设计理念及景观主题区段

以人生为全园的中心意境,结合多个广场、构筑物、基础设施、花团锦簇又绿荫幽静的各色树种、自然的水体景观,从春夏冬秋四个方向将人生的意蕴与大

学生活结合宣泄的淋漓尽致。

“春天”,是希望,代表着纯洁——主要以花林、花境来表现。“春天”,是梦想,放在大学的环境中,即可解释为新生对大学生活甚至未来的畅想。在此阶段,学生们要确立自己的价值观,如:以“和谐”为贵、以“助人”为本——以八卦形广场表现;更有以“要事”为先、以“学业”为大等价值观与其它精神类的意境,以景墙绘以小故事表现。“春天”,新生们面对陌生的环境,需要鼓起勇气,不断的挑战与成长——主要以间断不均等的狭窄小游路的设置表现。从季相角度,该区主要表现繁花似锦。

“夏天”,是人生中耕耘的阶段、学习的阶段,也更是大学的主要意义——主要以休憩座椅及花架等提供良好的学习时用基础设施及良好环境。同时,介于青少年的运动精神,该区也设置了一定量的运动设施。从季相角度,该区以较大冠幅的绿荫树为主,提供师生休息纳凉的环境。

“冬天”,描述着学生们离开学校的怀抱投向社会的阶段,隐藏着“挫折”、“伤害”、“打击”与诱惑等逆境,犹如晴空后突遇的雪天,以迷园为代表表现其中的部分深意。该阶段的学生需要学会坚强、坚持、不消极、不抱怨、不放弃等精神——主要以景墙绘以小故事表现。从季相角度,该区宜多设置休憩设施,乔木以落叶树为主。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人生的最后阶段,亦可解释为学生返校诉说着所后所得。该区绿地以休闲娱乐为主,多设置休憩设施及一定量的运动设施。从季相角度,该区主要观赏秋色叶的色彩美。此外,该小游园也以代表所有学生的十二星座广场作为联系全园的纽带,使景观更具连续性。

六、绿化设计说明

1,植物配置的一般原则

(1)以总图的功能景区布局要要求为依据。

(2)植物选择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地适树原则。

(3)乔灌草相结合,形成稳定又各有特色的生态系统,有利于改善和创造当地的良好环境质量。

(4)乔灌木与建筑物、构筑物及管线的距离应符合有关规定。

(5)绿化种植需考虑消防登高地的预留。

(6)注意常绿树与落叶树的结合,充分利用季相效果,丰富景观色相。注意树种的合理配置,以使人感到快哉——“冬暖夏凉”。

2、植物配置手法

(1)自然式孤植:宜选用巨大长寿,又有特殊观赏价值的乔灌木植于空旷草地、庭院地段等。

(2)自然式树丛与树群:以观赏树木的群体美为主,可由同种或异类树种组成不同变化的景观,种植点作不等边三角形。

(3)带状树丛前配置不同乔灌木,提高草地边缘的观赏性。

(4)同色叶或高矮不同的植物搭配组成造景,景观效果较佳。

3、植物材料的选择参考:

该校园小游园绿地通过植物的疏密栽植,季相植物的穿插运用,常绿与落叶结合配置,乔灌草自然生态的营造,观花与观叶植被的利用,形成三季有花、四季有景的生态型植物景观。

(1),观花树种:

①按季相分:

春:桃、丁香、白玉兰、牡丹、玫瑰、迎春花、海棠、含笑、月季、山茶、紫玉兰、梅、四照花、金钟花、金银花、紫荆、杜鹃等。

夏:紫薇、石榴、月季、夏鹃、枸杞、锦带花、木槿、白兰花、六道木、茉莉花、六月雪、广玉兰、木芙蓉、夹竹桃、米兰、金丝桃、栀子花、合欢等。

冬:茶梅、迎春、腊梅等。

秋:月季、米兰、山茶、木芙蓉、凤尾兰、紫薇、白兰花、茉莉、石榴、桂花等。

②按色相分:

红色系:石榴、山茶、杜鹃花、夹竹桃、合欢、一串红、鸡冠花、凤仙花等。 黄色系:迎春、金丝桃、黄花夹竹桃、栾树、金盏菊、万寿菊等。

蓝紫色系:紫藤等。

白色系:栀子花、玉兰等。

(2),观果树种:

枸骨、海桐、无患子、桃叶珊瑚、石榴、柿树、枇杷、栾树、红豆杉、火棘、南天竹、枸杞等。

(3),观叶树种:

① 秋色叶:

黄色系:银杏、鹅掌楸、无患子、栾树、金钱松、水杉、池杉等。

红色系:枫香、乌桕、鸡爪槭、地锦、柿树、榉树、南天竹等。

②常年异色叶:

常年红、紫:红枫、红花继木、紫叶李、紫叶桃等。

常年黄色:金叶女贞、金山绣线菊等。

常年斑驳色:洒金桃叶珊瑚等。

(4),行道树种:

鹅掌楸、枫香、无患子、香樟、黄山栾树等。

七、小游园分区及设施简要说明见下页。

如图,为小游园景区分区图及部分景物标志:

设计说明

⑴小游园次入口一(风车转季) ⑵小游园主入口二(花架+景观小品+花坛) ⑶小游园次入口二 ⑷迷园+花坛+休憩座椅+亲水平台 ⑸步条(有人可与此行走,窄而狭长,有一定的冒险意境与活泼性)

⑹竹架(与背景竹子相配协调) ⑺亭(有十二星座广场,可远借西山之景) ⑻十二星座广场 ⑼运动广场(设有一定量的运动设施及坐凳) ⑽亭(作为休憩观赏佳境) ⑾花架

⑿步条+亲水平台+游憩设施 ⒀景墙(趣味小故事,深刻人生哲理)

 

第二篇:(中小学信息技术《封面设计》的新课讲授与归纳总结)请联系个人教学和网培学习实践,举例说明你对新课程教

(中小学信息技术《封面设计》的新课讲授与归纳总结)请联系个人教学和网培学习实践,举例说明你对新课程教

一、传统课堂活动的特点

1.传统课堂教学以书本知识为本位

书本知识的学习(或曰学习间接经验)能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但是,不能因此忽视直接经验的作用,这是因为,没有一定的直接经验,就难以理解和掌握间接经验。传统课堂教学没有给予直接经验应有的重视,实际上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这样,在课堂上,教师教学就等同干教书,学生学习就等同于读书。这种以书本知识为本位的教学必然导致以下弊端。

2.传统课堂勤学以教师为本位

教师与学生,教与学,这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最基本的一对关系。它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和教与学双方的工作关系(教学关系)。在对待这对关系上,传统课堂教学片面强调教师和教师的教,形成了以教师为本位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

课堂教学改革必须实现主体本位的转移,即由以教师为本位转向以学生为本位。强调以学生为本位并不否认教师的主体性,而是要摆正两个主体的位置和关系,在教学中,学生主体是归宿,是核心,教师主体是为其服务并受其制约的,教师的主体性只有在成全学生的主体性的过程中才能得到体现。

3.传统课堂教学以教案为本位

以教案为本位,是传统计划教学的需要。在传统教学看来,课堂教学是按计划进行的,每节课无一例外地必须完成规定的教学进度(课时任务),这样一课时跟着一课时循序渐进地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怎样做到这一点呢?那就是按教案上课。每节课的内容和进程都具体地甚至按时间顺序分解在教案里,课堂教学就像计算机输出规定程序一样,是教案的展开过程。从教师的角度说,按照教案里设定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培养”、“引导”、“发展”了学生,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教学目的就算达到了,至于学生是否改变了、进步了、提高了,则是不重要的。所以,以教案为本位实际上也就是以教师为本位,教案反映的是教师的教学过程(设计),而不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创造)。

4、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的回答,若不,就努力引导,直到达到预定的答案为止。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其中最出色、活跃的是少数好学生。于是,“死”的教案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着"活动"的学生;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甚至是“观众”与“听众”。

二、网络主题探究的特点

课程改革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现代化教学装备、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网络的高速发展,将图片、声音、文本、视频等资源加以整合,给我们呈现出一种全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即网络主题探究。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系统功能强大,它有丰富而易物获取的大量信息资源,有生动形象的呈现能力,又有灵活多样的时时互动,其发展空间广阔,兼顾共性与个性。

1、活动组织具体的教学方法

(1)以“主题”为任务的驱动模式,并对“主题”学习中作适当任务细化,使学生的学习由易到难,由浅入深。

(2)以学习“主题”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作用。在学习过程中方法策略的指导尤其显得重要。

(3)基于网络环境下由于学习资源的极大丰富,筛选、处理、传递学习资源更需要教师作为网络知识海洋的“导航者”。

(4)加强“异生”指导。“异生”指导是指教师对各个研究小组进行的个别指导。

2、网络主题探究的模式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选定主题。

(2)收集信息,围绕主题,研讨问题。

(3)制定课题方案。

(4)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

(5)撰写课题报告。

(6)结题与总结评价。

3、网络环境下的主题探究性活动的评价

(1)自我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主要是让学生对自己探究中是一个怎样的“过程”,体现在方法上,体现在个性中,特别要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让学生展示给大家,老师和同学可以用多种角度、不同方法来对这些成果给予充分的肯定

(2)多元评价:我们采用多元评价,能更好地让学生体现成功的喜悦。学习过程中给定不同的几项指标,从内容的价值性、作品的创新性、合作的有效性、科学的应用性等方面来评价。

(3)网上评价:网上评价能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更能听取多方意见,也使基于网络的学生自主学习环境发挥了更大的作用,网上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发挥,体现了网络优势,学生交流更加密切了,效率更高了。特别是当学生在网上看到自己的作品,有一种出自内心的喜悦和兴奋,成功感激励着他要更上一层楼。

三、两个活动组织的对比

网络课堂与传统的课堂相比有以下特点与传统教学相比较具有以下几个优点: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粉笔加黑板的单一、呆板的表现形式,能将抽象、生涩、陌生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一些在普通条件下难以实现、观察到的过程形象化地显示出来。增大信息量,有效扩展课时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巩固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喜悦,寓学于乐。

传统课堂活动并非一无是处,其主题的组织对网络主题探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统一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二者互相影响,互相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最重的表现,就是设法给学生提供和创造良好的条件,使外因能够更顺利,更迅速地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的内在动因。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只有通过师生双边活动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师生共同的双边活动离不开一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为中介,否则师生之间就不能发生相互影响和作用。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构成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因素,诸因素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的联系。正是它们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了完整的教学系统。

网络课堂教学模式不能完全取代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这是它们各自的特性所决定的。可以推测,在相当漫长的时间内,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和网络课堂教学模式还会同时存在。网络课堂教学模式应该在继承、融合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形成一种新型的网络课堂教学模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