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阅读知识点的总结与提炼

古诗词阅读知识点的总结与提炼

(一)内容主旨、思想情感

1、边塞诗 常用词汇: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孤独伤感、思乡念亲、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等(如《渔家

傲 秋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田园诗 常用词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闲适愉悦、悠闲快乐等(如《钱塘湖春行》《归园田居》 )

3、送别诗 常用词汇:忆友怀旧、依依不舍、相知相思、别恨离愁、惆怅伤感、劝勉祝愿、激励友人等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怀古诗 常用词汇:怀古伤今、怀才不遇等(如《赤壁 》、《潼关怀古》)

5、咏物诗 常用词汇:坚守节操、遭贬激愤等(《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6、羁旅诗 常用词汇:思乡念亲、游子悲秋、羁旅愁思、惜春悲秋等(如《天净沙秋思》、《次北固山下》)

7、爱国诗 常用词汇:忧国忧民、为国捐躯、以死明志、保家卫国、借古讽今、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

壮志、报国无门的悲伤、壮志未酬的愁苦、关心国家命运、反映社会黑暗、批判态度、揭露统治者昏庸腐

朽、山河沦丧等(如《过零丁洋》)

8、哲理诗 常用词汇:登高揽胜、蕴含哲理、振作乐观、积极向上、豁达乐观、不怕困难、远大抱负等

(如《望岳》、《水调诗头》《登飞来峰》)

9、抒怀诗 常用词汇:年华消逝、闺中怀人、物是人非、世事沧桑、失望惆怅、焦灼痛苦等(《醉花阴》、

《浣溪沙》)

(二)观点态度

1、赞美、肯定、支持、同情、渴望等。

2、批判、否定、揭露、不满、愤恨、惋惜等。

(三)体味语言

1、诗人的生平经历、思想感情、艺术风格。

2、从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三方面来考虑其精妙之处。抓住关键词语和主体,把握动词、色彩词

的含义和作用。

3、语言风格:豪放/雄奇/沉郁/直率/婉约/含蓄/清新/风趣等。

4、常用词汇:勾勒、浓重墨彩、简洁、明白如话、言简意丰、诗青画意、富有哲理、质朴清新、耐人寻味、

意境优美等。

(四)表达技巧

1、常用的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想像、联想、虚实结合、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化用

典故、动静结合、渲染、烘托、含蓄委婉等

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互文、反问、赋比兴等)

3、常用的表达方式:描写(白描、细描)、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答题技巧点拨及常见题型的示例和练习(六种题型)

(一)答题技巧的点拨

1、原则:① 在“读懂“的基础上答准、答顺、答美。

2、结构:① 景 + 情②事 + 情③场面 + 情④情形 + 情

3、方法:①“一切景语皆情语”。② “诗言志”。③ 结合诗歌背景。④ 注意作家风格。 ⑤ 抓住关键

字、词语、句子、诗眼来分析。

(二)常见的几种答题格式示例和练习(“三点”题——考点、热点、难点)

(1)题型一、点评思想内容,理解主旨型

如: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描写了一种什么样的场面?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答题格式:描写了(或叙述)什么的景色(场面等),抒发了什么的思想感情。

◆学生做练习1

(20xx年江西省中考题)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问题。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下列可以作为标题的一项( )

A 晚春 B初夏 C晚秋 D初冬

2、这首诗的语言特点?请分析

答案1、A

2、如:运用拟人手法,语言活泼生动有趣。如:草树能知、解、斗,能以才思论天下。

(2)题型二、赏析语言型

1、辛弃疾的《西江月》这首词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答题格式:点特色(用一两个词语准确点出特色)+例子(特色语句)+析感情

2、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哪一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

答题格式:释含义+描景象+点情景

3、某词或句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如:苏轼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 》中的贯穿全词的词眼是什么,为什么?

答题格式:思结构(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虑主旨(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答案:贯穿全词的词眼是“狂”;突出词人自己要发少年狂的豪情壮志。

◆学生做练习2:

(20xx年中考江西卷)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菩萨蛮 [宋]高观国

何须急管吹云暝①,高寒滟滟②开金饼③。今夕不登楼,一年空过秋。 桂花香雾冷,梧叶西风影。客醉

倚河桥,清光愁玉箫。

[注释]①瞑:昏暗。②滟滟:月光摇动的样子。③金饼:比喻圆月。

1、这首词的上片写 ,下片写 。

2、这首词中体现了季节特点的词语有哪些?

3、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1、上片写待月的心情 下片写赏月2、桂花 西风

3、作者开始时的心情是欢快、开朗的,后来心情就变得愁苦起来。

(3)题型三、赏析名句型

答题格式:抓词语+点作用

◆学生做练习3:

(20xx年中考江西卷)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题西太一宫壁二首

王安石

〔其一〕

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

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

(其二)

三十年前此路,父兄持我东西。

今日重来白首,欲寻陈迹都迷。

【注释】①这两首诗是王安石重游西太一宫时即兴吟成,题写在墙壁上。西太一宫:在北宋首都卞京(今

河南开封市)。②蜩(tiáo):指蝉。③陂(bēi):池塘。④持:携带。

1、点明诗人重游西太一宫季节的诗句是: , 。

2、在第一首诗中,诗人是通过 来抒发感情的; ④③②①

在第二首诗中,诗人则是通过 来表达感情的。

3、这两首表达了诗人什么的思想感情?

答案:1、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 2、写夏景或忆春水;今昔对比。

3、思念亲人、思念家乡

(4)题型四、描述画面型

答题格式:采用描写的表达方式+扣住重点语句扩展诗句

◆学生做练习4:

(20xx年中考江西卷)阅读下面古词,完成问题。

鹧鸪天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释:①些:语气词。②青旗沽酒有人家:指山村酒家。青旗,酒家招牌。沽,卖。]

1、这首词的内容与《西江月明有别枝惊鹊》相同,都是描写 。

2、词的上片在描写春天的景象里,有哪几个词用得非常传神?

3、“春在溪头荠菜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1、农村(田园、乡村)风光 2、破、鸣、点

3、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欣赏、流连之情。

(5)题型五:分析技巧型

答题格式:点明手法+阐述运用+分析效果

◆学生做练习5:

(20xx年中考陕西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湖 上

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1、说说诗中使用“乱”字的好处。

2、全诗写出了游人怎样的心情?

答案:1、“乱”字不仅形象地描绘出红林深处传出的此起彼伏的鸟鸣声,还表现出黄莺上互飞舞,穿梭于

林间枝头的动感。

2、写出了游人愉快的心情。

(6)题型六:比较阅读型

可以比较两首诗的内容、思想感情、语言、表达技巧等。

例如:下面两个句子都写了“愁”,请简要说出它们在内容和写法上的不同之处。

①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答题格式:点明手法+阐述运用+分析效果

◆学生做练习6、7:

(20xx年中考德州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新 柳

杨万里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1、诗中的“新柳”有什么特点?

2、“水中柳影引他长”中的“引”字有什么妙处? ②①

答案:1、答案:颜色浅黄,形态纤长、轻柔。

2、答案:“引”字照应了“百尺”一词,描绘出一幅柳条和水中倒影相连的画面,优美而有动感。 (20xx年中考浙江丽水卷)阅读下列古诗文,完成问题。

泛吴淞江

[宋] 王禹偁

苇蓬疏薄漏斜阳,半日孤吟未过江。

惟有鹭鸶知我意,时时翘足对船窗。

【注】①鹭鸶:白鹭,羽毛白色,腿很长,能涉水捕食鱼、虾等。

1、诗中 (1) 一词写出了天色已晚, (2) 一词则强调了诗人泛江已久。

2、“惟有鹭鸶知我意”中的“我意”指的是什么?

答案:1、(1)斜阳 (2)半日2、“我意”指的是诗人孤寂、苦闷的心境。

八、综合练习

(20xx年中考杭州市卷)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城 南

宋·曾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注]路东西:分东西两路奔流而去。

1、一、二句写出了“雨”怎样的特点?

2、诗的三、四两句和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都写小草,且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就此作比较赏析。

答案:1、雨量之大,雨势之猛。 2、白居易的诗以“野火”衬托青草顽强的生命力;曾巩的诗则通过与“桃李花开尽”作对比,突出了青草难以摧毁的精神。

(20xx年中考成都市卷)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小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2.这首小令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试举出其中一点简要分析。

答案:1、表达了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2、如:(1)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作者选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和西下的“夕阳”等景物,将“断肠人”的情感寓于其中,充分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

(2) 运用了静景与动景相映衬的手法。如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这种安适、幽静的环境,使沦落异乡的“断肠人”更添悲愁。

(3) 运用了大量的名词。即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 瘦马”“夕阳”等,组成了一幅苍凉的深秋晚景图,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 ①

 

第二篇:语文阅读知识点总结

语文知识点总结

说明文常考题型及答题技巧。

1、说明文的语言(语言表达角度最主要的两点): 平实 生动 ③. 列数字 :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

说服力。

④. 作比较 :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2、说明文的顺序:

(1) 空间 顺序(从 上 到下,从里到 外 ,总到分,外到内,

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等)。

(2) 逻辑 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

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3) 时间 顺序(说明事物发展、演变,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等)。 3、说明文的结构

常见的形式有: 总---分 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

并列 式 递进 式等。

4、说明文的中心句:

出现的位置 开头 或 结尾 ,有时在 句中 。

(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

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对策:(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

要的。

(2)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5、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①. 举例子 :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 分类别 :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⑤. 打比方 :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

趣味性。

⑥.下定义 :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

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⑦. 列图表 :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

特点。

⑧. 作诠释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

通俗易懂。

注意: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

下定义要求完整,而 作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 ⑨. 摹状貌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

具体生动形象。

⑩. 引资料 :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

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6、说明文的常考重点题型: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

“大约”“可能”“左 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

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 性、周密性、科学性。

记叙文常考题型及答题技巧。

作用题都从结构和内容上考虑

一、词语:

(1)赏析

分析:

(1)词本义

(2)文中义

(3)句义(把词语文中的意思表述出来) (4)表达好处。

模式:……是……意思,在此处说明了……,表现了……

的感情。

(2)确定词语指代的内容:

分析:一般出现在上文,找出后代入原文,看是否通顺合理.

二、文章概括: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

模式:写了xx人的xx事。

说明道理文章内容的概括方法:

模式:“本文通过某人做某事反映了什么意义(人物性格、

作者感情、人生哲理)。”

主旨句的作用:结构上贯穿全文,内容上点明中心。 三、赏析句子题。

分析:(1)修辞或者特殊句式

(2)具体分析修辞或者特殊句式 (3)写出的内容(注意作用词)

(4)这样写的好处(有明显的感情也要点出来)

知识点:

修辞方法及表达作用

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 ,表达了??情感。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特点,使之人性化,达到形象生动的特点。 排比:表现了?? ,抒发了?? ,增强了语势,加强了感情。 反复,夸张:突出了(强调了)??(的情感),给人留下深刻印

象。

设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思考 ?? ,使文章有起伏。

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的情感),使文章有起伏。

模式: (1).点明何种表现手法 (2). 表现了什么内容(3).表

达了怎样的感情?

即此句运用了……从而……表现了……表达了……

四、记叙顺序及作用?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叙事有头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倒叙

作用:造成了??的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插叙

作用:补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

结构上根据具体情况说一下。

五、文章段落作用题:

分析:(1)结构上

(2)内容上(包括写法上) 知识点:

1、结构上: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2)对下文:引起下文、埋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2、内容上:开篇点题 、气氛渲染、抒发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画龙点睛等等。

3、写法上: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设置悬念、欲扬先抑、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交代时间地点,揭示时代背景 (2)渲染气氛

(3)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的性格 (4)推动情节的发展等等

六、常用的描写人物的方法。

知识点:

①正面描写: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 ②侧面(间接)描写:其他的人或事 ③细节描写

④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心情等)。

⑤用词的感情倾向.褒贬色彩 七、分析人物形象题。

分析:(1)与他相关的事

(2)与他相关的话 (3)直接形象

八、评价感悟类

评价:“是不是”、“同意不同意”、“好不好”?感悟:结合主旨、

个人生活体验,提出对问题的看法。

启示:从原文引出; 评价:表明态度及理由。

议论文常考题型及答题技巧

一、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本文讲述了什么道

理?

分析:(1)位置 (2)句式 知识点:位置:①题目点明

②开头提出(事例引出/名言引出/直接提出/引用提出)一般文章为总分总结构。 ③结尾总结,一般文章为分总结构。 ④文章中间

句式:一般是判断句,有判断词,或能转换为判断句。

注意:(1)开头有事例,一般中心论点在事例之后。

(2)解释、引用、重申的内容不能成为中心论点。

(3)结尾如果发出号召,论点在前面。

(4)论点不用修辞手法;不用否定句(若是,要将其肯定过来)

(如果题目是论点,不用改动);不用疑问句、反问句。

(5)“因此”是论点的标志词。

中心论点只有一个,分论点可以有好几个。

二、论点与论题

分析:

(1)定义不同。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

论题是有待于证明的命题,它仅是议论的问题或对象。

前者如“学业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后者如《说谦虚》。 (2)要求不同。论点的提出要求正确、鲜明、观点要明确,赞成或是

反对,不能含糊其辞,态度要鲜明。

论题的确立却没有作者的观点和主张,可以是某种片面的、错

误的认识或现象。

(3)形式不同。论点的提出一般是一个较完整的判断句,如《自学

成才要有文史知识》,论题常是一个短语,如《想和做》《发

问的问题》《谈骨气》。

(4)位置不同。论点的位置灵活,可在标题、文首,也可在文中,还

可在结尾;论题的位置一般在标题或文首。

三、开头有什么作用?

?名言开头,而且论点就在名言后边

模式:①道理论证,引出并证明了★★的论点。②吸引读

者阅读兴趣。

?事例开头,而且论点就在事例之后

模式:①事例论证,引出并证明了★★的论点,②吸引读

者阅读兴趣。

?比喻开头,而且论点就在其后

模式:①比喻论证,引出并证明论点,生动形象,②吸引

读者阅读兴趣。

?直接提出论点

模式:开门见山,直接亮明了作者的论点。此种情况较少。

?虽然是名言、事例或比喻开头,但后面跟的是论题

模式:①引出论题,②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四、议论文的论据

分类:(1)事实论据:事实胜于雄辩(公认的事例、史料、统计数

字)人+事+结果

(2)理论论据:引用据典(名人的话成为人们公认的真理、

经典著作)

作用:用?论据准确、具体、严密地从正面(反面)论证了?的观

点,使论点更有说服力

常考题型:

(1)论据能否去掉或颠倒论据顺序

(1)不能(一般情况下)

(2)在内容上写了?,论证了?观点(就近,可以是总论点也

可以是分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3)结构上起到照应作用或两节之间的关系 (4)删后或改后后果

(2)论据是否合理

(1)只要能论证论点的论据就是合理的 (2)内容上写了什么

(3)与论点的关系—有力地论证了?论点或与?论点是一致的

(3)补充论据

找到前几个论据排列的规律

a.有无照应 b.是否按时间顺序 c.论证何论点(就近) d.注意限制性的要求 e.句式上一一对应

五、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⑴事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证明了★★的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⑵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证明了★★的论点,通俗易懂,易让人

接受。

⑶对比论证:将★★和★★作对比(或从正反双面进行对比),

突出证明了★★的论点,给人深刻鲜明的印象。

⑷道理论证:通过引用名言警句/俗语谚语/公式定理,证明★★

的论点,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六、议论文论证结构

知识点:

(1)总分式。包括总分、总分总、分总 (2)并列

分析:1)行文中常常标有“第一”、“第二”或者“首先”、“其次”

或者“从?上看”、“以?上分析”。 2)几个并列的层次出现的首句之间是并列的。

3)几个并列的层次或段落同时在讲“是什么”(论点的补充)或“为什么”(论点的重要性)或“怎么做”(具体的做法)。

(3)层进

分析:1)标志词如“不仅如此”、“而且”、“甚至”等。

2)几个层次或者段落讲的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

做”、“会怎样”的两个或以上方面。

(4)对照式。两节之间是一正一反的关系。

分析:1)正反对比论证法

2)事实论据

七、议论文的语言:

知识点:

特点: ①准确、严密

②概括性和简洁性。

③使用修辞,体现其用词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

常考题型:(1)“★★”词去掉好不好?为什么?

模式一:①不好。

②“★★”词有★★★★的意思,在程度/数量/范围/语气等上起了限制作用,更加符合事实; ③这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模式二:①该词去掉后语句意思发生了某某方面的变化,与事实

不符。

②去掉不能体现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2)某段或句在文中的作用

分析:①内容上概括该段大意(注意要将观点放入其中)

②结构上

开头——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下文论题或论点 中间——承上启下的过渡,引出下文的论述

结尾——总结全文,发出号召,重申中心论点,提出中心论点(3)议论文中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模式:①★★描写,描写了★★人的★★形象/品质等,

增强了事例的真实性;

②使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论点; ③增强了议论文的文学性、趣味性。

(4)结合全文内容,为本文拟一个标题。

①论题角度,可以用“论★★”、“议★★”或“谈★★”的格式;②论点角度,可以用“★★是★★”、“★★应该★★”的格式。

(5)文中为什么举作者自己的事例?

①拉近作者与读者的心理距离,使文章产生亲切感真实感; ②事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证明了★★的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注意:如果在开头,则接着写:③引出论点或论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