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编写说明

一、编写的指导思想和整体设计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编写的一本选修课教科书。它是与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相配套的。为了使它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并能够切实地培养学生的文学文化修养,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适应不同地区、不同水平的学生的需要,编者在以下几个问题上,曾进行了反复思考、充分讨论,并采取了一些新的编排思路。

㈠适应高中学生的文言文学习需求。

民国以前,文人科举考试以及公私应用交际、日常记事抒情言志,都离不开用文言形式写的诗文。对于诗文的学习、探讨,了解其做法,总结其得失,予以借鉴,甚至模仿,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直接相关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白话代替了文言,古代文学与读者拉开了距离。阅读古代诗文,从以往的重在临摹仿效,转为偏重鉴赏和认识。古诗文学习的直接出发点,多半在于增进文化涵养,提高审美情趣;至于写作应用上的受益,则不像白话文那样直接。这是读者需求上古与今的差异,面对这种情况,课本的设计必须从欣赏角度入手,以适应读者需求的变化。

㈡采用全新的单元设置角度。

为了突出文言文学习中鉴赏的重要性,让学生感到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这本课本打破了一般以文学史顺序或作家文选式的单元编排方式。诗文分列,按不同的鉴赏角度、鉴赏方法设置单元。诗文各分三个单元,繁简适度,切合高中生的欣赏需要,尽可能地从几个基本方面充分体现两种文体的各自特点。尤其是散文的单元设计,由于可借鉴的资料不多,自出主张,从散文的形象性、抒情性与逻辑性、灵活性与趣味性三个方面勾勒散文的整体风格,很有创意。从选目看,各单元所选作品,均不在一个平面上简单罗列,而是根据教学需要和鉴赏需要作多层次安排。

㈢努力在教学内容和方法步骤上有所创新。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程把引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作为根本出发点,因此,从单元开头的赏析指导,到课文后的练习与相关资料,均本着加强方法指导的原则作了新的考虑。

教材的编写与设计,有强烈的方法指导意识。“赏析指导”短文与“赏析示例”对所选诗作的具体分析,起了总领和示范作用。“自主赏析”部分又提供了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赏析活动的具体凭借。“推荐作品”则引导学生利用刚刚学到的鉴赏方法自行进行文学鉴赏活动。链接资料广泛丰富,最大限度地提供给学生探究的空间。思考题名副其实是探究,注意多方面比较、引申、参见,能抓住关键性词句,深入作品肌理,不作泛泛探讨。

总之,本书区别于大学讲义,也不同于一般的鉴赏读物。它力求将接受性学习与自主

探究性学习同时并举。给师生双方的教学活动提供了一定的空间,不限制过死;各项措施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都有切实的帮助,是一本富有创新精神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教材。

二、教材内容

中国古代文学从殷商到清末,有三千多年历史,给后代留下了非常丰厚的遗产。这笔遗产对于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陶冶人的思想情操有着重要意义。中国古代文学的几种主要文体中,诗歌和散文产生和成熟最早,历史最长,最受重视,发展也最为充分。从先秦到近代,产生了大量的名作、名家和诗文流派。许多优秀作品,到现在还是家喻户晓,众人皆知。“床前明月光”,“春眠不觉晓”,中国人是从刚刚学语时,就学会了背诵。从小学起,特别是到了初中和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古代诗歌、散文,逐年增加。同学们已经领略了许多作品的文采和意境,背熟了许多篇章和格言警句。但是对于古诗文的学习,这还只是初始阶段,有必要进一步扩展阅读,以求获得更深的体会和更多的相关知识。

这本教材的编写,就是为了适应同学们进一步学习古代诗文的需要。它着重从鉴赏这一角度引导阅读古诗文。让同学们有计划地阅读一定数量的名篇,通过自己的鉴赏探究,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化热爱祖国的感情,增进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全书共六章,诗歌、散文各三章。诗和文后面分别有《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这样,将诗、文相对集中编排,有助于认识诗歌和散文各自的文体特征,掌握诗词格律的基础知识。同时,通过文学史知识介绍,能将已学过的作家作品贯串起来,获得对古代诗歌和散文发展概况的大致了解。

对于诗歌、散文,历代鉴赏和研究的成果很多,但相当分散。单是鉴赏,就有许多名目。这本教材,从高中生实际水平出发,对于诗歌,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探究诗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把握诗境)“因声求气、涵咏诗韵”(体会声韵)三方面入手;对于散文从“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理解散文的形象性)“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把握散文的逻辑性和抒情性)“文无定格,贵在鲜活”(体会散文的灵活性和趣味性)三方面入手,这样能够从大处抓住跟两种文体本质属性有关的主要之点,避免过繁过细,有助于初学者掌握运用。在具体步骤上,每单元的第一项是“赏析指导”,就这一单元所提出的鉴赏角度,介绍相关知识和鉴赏方法。第二项是“赏析示例”,每个单元各举一篇诗歌或者散文为例,从该单元所强调的鉴赏角度进行分析,带有举例示范性质,供同学们参考借鉴。第三、四项是围绕这一单元的中心,提供阅读鉴赏的作品。自主赏析作品后面列有“探究·讨论”题目,这些题目帮助学生们在阅读鉴赏时打开思路、把握要点,在途径上、方法上作适当的提示或点拨。有的在“探究·讨论”题目之后,还有“相关链接”,进一步提供有关背景资料和信息。

三、欣赏要点与教学建议

这本教科书从欣赏的角度展开对古诗文的学习。就引导学生阅读欣赏而言,可以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㈠注重语感。阅读作品,只有通过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一个缺乏语感的人,很难进行审美意义上的鉴赏活动。优秀作品,首先是以语言的直观表达,形成强烈的明显的“感觉”印象。对于古诗文,要引导学生反复吟咏诵读,感受它的音韵和文气,进入它的语境之中。

㈡展开想象。想象,是指读者的形象思维活动。文学作品通过个别反映一般,往往具有概括性。读者在赏读的过程中必须通过想象,去不断扩大作品的生活画面,从而获得完整而丰富的形象美感,即从有限的描写中推测、联想,对原作品进行补充、扩展、联系、对比的想象,在作者的头脑中形成更加丰富、鲜明、丰满的文学形象。

㈢深入体验。体验,是指读者的情感反应活动。文学作品的鉴赏,必须真正深入到作品的生活场景去,从人物的喜怒哀乐中体会作者感情爱憎,感受作品所描写的人物幸福与痛苦等。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强烈的情感反应,使文学作品收到应有的艺术效果。

㈣力求领悟。领悟,是指读者的理智认识活动,它是进行鉴赏性阅读的高级层次。鉴赏作品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如果深入体味作品是一种情感体验过程的话,那么,领悟则是理智认识的要求与结果。只有达到情感与理智的高度结合境界,才能真正鉴赏出作品艺术描写的深长意味。

以上是欣赏的主要环节和要点,至于具体教学步骤的安排,我们有以下一些建议: 每单元的第一项是“赏析指导”,就这一章所提出的学习角度,介绍相关知识和鉴赏方法。建议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之前将整本书的大框架和概貌作一番了解,并力求对赏析指导部分能有深入的领会,从而可将几个单元的知识在教学中综合运用,增强各单元的互补性。

第二项是“赏析示例”,诗歌、散文各举一篇为例,从该单元提出的学习角度进行分析,带有举例示范性质。因为学生经过了高中的必修课阅读,对诗文有了初步的鉴赏基础,所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主研读赏析示例,也可以先不去阅读示例,由学生自己作一番赏析,然后将自己的赏析和示例作一比较,并由教师加以评说,这样会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

第三项是“自主赏析”,自主赏析作品注释后面列有“探究·讨论”题目,这些题目帮助同学们在阅读鉴赏时打开思路、把握要点,在途径上、方法上作适当的提示或点拨。有的作品还有“相关链接”,进一步提供有关背景资料和信息。这一项类似于必修教材的课后练习,不同的是讲究“自主”二字,意即在赏析时,允许学生有多元性、开放性的解读,真正做到审美的个性化。自主阅读课文,可先尝试着由学生自己将疑难与感悟写出来,再接着阅读“探究·讨论”的题目,作一番深层次的理解,当然不是追求唯一的答案,而应力求多些不同的理解。也可利用网络资源,查找信息或设置讨论区,将某一作品探究上升到研究领域。

第四项是“推荐作品”,是推荐给同学们与本单元学习内容相关的一些作品,供课后阅读。同学们完全可以放开手脚,将每一单元提供的角度加以运用,以获得对作品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推荐的作品也是有限的,同学们可以拓展到课外,自己多去寻找佳作名篇进行阅读。

教师可引导和安排同学多开展一些学习活动。如阅读交流,将自己对文章的感悟和质疑在班级里交流;鉴赏研究,可设置一些有价值的研究题目。古代诗歌部分,可就一些常见的意象、主题进行讨论研究;有条件的地区可结合与当地有关的名篇或著名作家,展开实地考察和讨论研究。总之,可采取多种手段,激发同学阅读古诗文的兴趣。

流传下来的古代诗文,有许多名篇,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同学们阅读多了,对古代诗文就会减少畏难情绪,产生阅读探究的兴趣,在自主阅读中吸取古代诗文的思想和艺术营养。

文艺鉴赏是一种主体性很强的情感和思维活动。这本教材的“赏析指导”、“赏析示例”,以及课文后的“探究·讨论”题目,用意在于启发引导,指出途径,激起

兴趣,而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文学作品是多种因素的复合体,教材在一个单元之中列举一些作品,并不意味着这些作品只能从这一单元所提供的角度进行欣赏。在具体阅读和在今后的理解运用中,完全可以引入另外一些角度,以获得对作品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一些作品内涵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理解时不必限制过死,通过自主探究,可以有多元的、开放性的解读。

愿这本教材能够做教师和学生的好朋友,能够在高中学生和古代优秀的诗文的名作、名家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让大家既感到有浓厚的兴味,又有探胜取宝的眼光和方法,怀着愉快的心情,走进中国古代名家、名作之林,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使自己的思想情操、鉴赏能力和语言素养都能大大提高。

 

第二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总结

一、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1. 周代:

I. 《诗》

① 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305篇诗歌

② 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③ "风":地方色彩的民歌 "15国风"

④ "雅":"大雅""小雅"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

⑤ "颂":祭祀时的歌舞曲"周颂""鲁颂""商颂"

⑥ "赋":铺陈叙述

⑦ "比":比喻

⑧ "兴":启兴

⑨ 以四言为主,章法复沓,回环往复,修辞巧妙,韵律和谐

II. 《楚辞》

① 楚国民歌

② 屈原:爱国诗人:《离骚》反映其人格魅力和艺术成就 《九歌》根据楚地民间祭祀乐曲改变而

2. 汉代

I. 汉乐府

① 汉代音乐机构

② 采集演唱"乐府诗"

③ 多"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④ 《东门行》《妇病行》写人民困苦

⑤ 《战城南》《十五从军征》写战争和兵役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⑥ 《有所思》《上邪》歌颂男女间诚挚坚贞的爱情

⑦ 《陌上桑》赞美平民女秦罗敷美丽和智慧,讽刺了贵族官僚的荒淫无耻

⑧ 《焦仲卿妻》写封建家长干涉青年婚姻所酿成的一个悲剧

⑨ 句式多样,以五言为主

II. 《古诗十九首》

① 被萧统编入《文选》

② 表现了夫妇朋友间离情别思,士人宦游失意之感

③ 反映了东汉后期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环境下知识分子的心态

3. 曹魏时期

I. 建安文学

① 建安七子:曹操、曹丕、曹植、王粲、刘桢、徐干、陈琳、阮瑀

② 在慷慨情怀基础上爽朗刚健

③ "建安风骨"

II. 正始文学

① 嵇康直接抗争,诗文均愤世嫉俗

②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采用比兴象征的手法,写得隐晦曲折,意旨深远,创造了黑暗政治下用诗

歌进行抗争的新形式

4. 西晋时期:左思批判当时的门阀制度

5. 东晋、刘宋时期

① 陶渊明独创田园诗《归原田居》《桃花源诗》出语平淡,不事雕琢,风格清新,意境醇美,是景

情理的统一

② 谢灵运热衷山水,诗歌清新自然,开创了山水诗派

③ 《木兰辞》代表了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④ 鲍照诗风俊逸豪放,矫健凌厉,创造了七言歌行

⑤ 谢脁对唐五言绝句有很大影响

6. 唐

I. 初唐: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关注社会生活和政治问题,诗风高峻雄浑、刚健

有力

II. 盛唐

① 李白:浪漫主义,"诗仙",反抗黑暗现实与庸俗风习,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擅长于五言七

言绝句

② 杜甫:生活时代跨越了安史之乱,以积极入世的精神,用诗歌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过程,"

诗史",诗风沉郁顿挫

③ 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王维、常建,色泽清淡、意境幽深

④ 王维将诗情、画意、音乐美与道家、禅宗的意趣结合在一起

⑤ 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以边塞战争题材为主,景象开阔,气势宏大,情调悲壮、声韵

激越

III. 中唐

① 韩愈、孟郊,意象壮伟瑰怪,诗境奇崛雄豪

② 元稹、白居易诗风走向平易,寓意深远

③ 李贺诉说怀才不遇的悲愤,想象奇特,构思不拘常法,语言峭奇艳丽,诗境诡谲

IV. 晚唐

① 李商隐《无题》蕴含深刻的世情和人生感叹,典雅华丽,哀艳绵渺

② 杜牧咏史诗议论政治得失,讽刺帝王荒淫,豪健跌宕,意气风发

③ 温庭筠"绮才艳骨"

7. 宋

I. 北宋

① 苏轼:才情豪迈,挥洒自如,充满谐趣,饶有禅理

② 黄庭坚开创了江西诗派,体现了重筋骨思理的特色

II. 南宋

① 杨万里:写景最工,有机趣,"诚斋体"

② 陆游植根于自己生活实践,在平易晓畅中呈现出一股恢宏踔厉之气

8. 元明清

I. 元代:杨维桢"铁崖体",既词藻华丽,又奇特险怪

II. 明代:"前七子""后七子"

III. 明末清初:"江左三大家",吴伟业"梅衬体"

IV. 康熙年间:"国朝六家"

V. 嘉庆年间:龚自珍,大歌大哭,风格瑰丽奇肆

VI. 光绪年间:康有为、梁启超对白话诗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中国古代词发展概述

1. 唐

I. 中唐: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学习民间词

II. 晚唐:温庭筠、韦庄花间词人,藻丽浓艳,细美婉约

III. 南唐

① 冯延巳表现士大夫忧生隐忧

② 李煜:强烈沉痛的故国之思与深广的人生感慨,眼界始大,感慨深邃

2. 宋

I. 北宋

① 晏殊、欧阳修:表现士大夫流连光景、感伤接序的闲愁淡怨

② 柳永:使用慢词、铺陈,表现市井生活与羁旅情怀

③ 苏轼:题材广泛,将怀古、感旧、记游、悼亡、说理等题材引入词中,气象阔大,豪放飘逸 ④ 周邦彦:善于创调,词法上推陈出新,讲究谋篇

⑤ 李清照:含蓄委婉,意境深远,情景交融

II. 南宋

① 辛弃疾:善于用典,将政治、军事、山水、田园及喜怒哀乐融入词中,感染力极强

② 姜夔:词风清空幽冷

3. 元明清

I. 关汉卿、马致远:质朴自然,接近民歌,《天净沙 秋思》

II. 纳兰性德:清新自然的小令

三、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1. 先秦

I. 《尚书》: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

II. 散文

① 《论语》:记录孔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精炼简洁,含义深刻,格言

② 《孟子》:对话式论辩著作,言辞雄辩,用语警辟,比喻精当,说理透彻,议论正大,深入浅

出,气盛言宜

③ 《庄子》:寓言,汪洋恣肆,变幻莫测,挥洒自如

④ 《墨子》:富于逻辑性,议论透彻,行文流畅

⑤ 《荀子》:朴实深厚,说理透彻,取譬精审

⑥ 《韩非子》:严峻峭刻

III. 史传文

① 《春秋》:编年体,孔子根据鲁国史料,记述简略

② 《左传》:左丘明,使历史故事化,记述了外交辞令、战争场面,"叙事之最"

③ 《国语》:过别提,各国史料汇编

④ 《战国策》:记录游说之士策略,铺张扬厉,议论纵横,文辞瑰丽

IV. 赋:宋玉《风赋》《高唐赋》《神女赋》

2. 汉

I. 史传文

① 《史记》:司马迁,纪传体,创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多维透视,旁见侧出,文气流畅舒朗,曲

折自如

② 《汉书》:班固笔法精密,重视规矩绳墨,行文严谨有法

II. 政论文

① 贾谊:《治安策》《过秦论》,行文波澜起伏,淋漓酣畅

② 晁错:《论贵粟疏》

III. 赋

① 枚乘:《七发》:第一篇汉赋

② 司马相如:《子虚》《上林》用极度夸张的笔法,描绘出无限广阔宏伟的景象

③ 扬雄:《甘泉》《河东》《长杨》《羽猎》

④ 《两都赋》《二京赋》《三都赋》:以都市为中心,描写城市生活

3. 魏晋南北朝

I. 曹魏:直截了当,声情并茂 曹丕《与吴质书》、曹植《与杨德祖书》

II. 魏晋之交:阮籍、嵇康愤世嫉俗

III. 东晋:王羲之:舒朗自然,情味隽永《兰亭集序》 陶渊明《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IV. 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语言精练含蓄,传神

V. 北朝:郦道元《水经注》,吴均《与朱元思书》

VI. 庾信:赋《哀江南赋》篇制宏大,文采富丽,情韵苍凉

VII.

4. 唐

I. 初唐:骈文,王勃《滕王阁序》、骆宾王《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

II. 中唐:古文运动

① 韩愈:词汇丰富,句式结构灵活多变,文风雄健深厚、气势磅礴,汪洋恣肆、曲折自如《师说》 ② 柳宗元:析理透辟,清隽卓绝,思想深刻,对人民有同情心,讽刺小品笔风犀利,沉郁严峻《三

戒》《蝜蝂传》

5. 宋

I. 欧阳修:绵邈,有感而发,《醉翁亭记》融合了骈体赋的特点

II. 苏轼:散文豪放自然,多姿多彩,议论文明晰透辟,雄辩滔滔,气势纵横,游记、杂记姿态横生

《记承天寺夜游》

III. 王安石:见识高超,挺拔劲峭

IV. 苏洵:纵横驰骤《六国论》

V. 苏辙:汪洋醇厚

6. 明清

I. 刘基、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II. 前七子""后七子"

III. "唐宋派":唐顺之、归有光,继承唐宋古文传统,归有光借日常生活平凡琐事,状情摹态,富有

感情色彩

IV. 张岱《陶庵梦忆》,追忆故乡山水园林,亡国之痛

V. "桐城派"《狱中杂记》古文理念

VI. 龚自珍:经世散文,追求个性解放

VII.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语言通俗,条理明畅,大胆书写新见解

相关推荐